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北宋欧阳修等人认为,文人文集中“陈北虏事宜甚多”,一旦“传入虏中”,则“大于朝廷不便”,建议加强对民间刻印文集的管理。于是,皇帝下诏:“民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这表明北宋政府A.加强君主专制 B.文化影响力增强C.强化信息管控 D.挑动民族矛盾【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陈北虏事宜甚多’,一旦‘传入虏中’,则‘大于朝廷不便’”可以看出,北宋政府担心重要信息泄露,威胁国家安全,C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君主专制、文化影响力增强的说法无关,排除AB项;挑动民族矛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内附汉朝,汉匈边地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局面。据此可知,呼韩邪单于内附汉朝(

)A.维系了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C.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 D.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答案】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据此可知”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西汉时期的中国。由题干中的信息“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可知,呼韩邪单于内附汉朝有助于安定汉匈边地的秩序,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A项中“长治久安”、B项中“消除了”的说法均过于夸大化,排除A、B项;D项中“休养生息政策”实行于西汉初年,早于题干中的时间“公元前53年”,排除D项。故选C项。3.某学者总结了唐代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如下表所示。这表明唐代对外交往(

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友好往来持续推进友好相处总是居于主流,即使在安史之乱,中外交往也未完全停止量才使用海外人员灵活的对外人才政策,对于促进中外交流起到了桥梁式作用设置机构、维护交通设置管理外贸的市舶使、开凿大庾岭等,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双向交流、兼收并蓄朝廷派人学习印度制糖术,借鉴犍陀罗艺术风格等A.着眼于开阔民众眼界 B.忽视了国家权益的维护C.具有开放包容的姿态 D.基本不受时局变幻影响【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准确的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唐代对外政策的特征和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对外交往频繁,这得益于对外政策的开放和包容,C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民众眼界的开阔主要得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而材料提到了量才使用海外人员、经济交往等,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政府设置设置机构、维护交通、量才使用海外人员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唐政府灵活的外交政策,D项所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 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政府推行屯戍政策,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B项正确;两汉政府推行屯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前后两次通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5.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这一制度A.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的延伸 B.开创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先河C.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 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答案】D【详解】属国制度的实行缓和了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冲突,有利于缓解民族对立情绪,适应了边疆民族关系复杂的形势,故D项正确;材料中对属国制度的定义是管理少数民族的一种体制,而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主要是解决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冲突,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明清以来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治理的改革,排除B项;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与材料中保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矛盾,排除C项。6.清代,在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陆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以下制度中,最能体现上述情况的是(

)A.宣政院 B.理藩院 C.土司制度 D.密折奏事制度【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理藩院是清朝在中央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地位特殊,同时负责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的,排除A项;土司制度主要实行于西南地区,排除C项;密折奏事制度是雍正帝为进一步加强对官僚和地方的控制而设立的,不仅仅针对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7.杜甫在《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之中回顾玄宗朝吐蕃遣使来唐:“赞普多教使人数通和好止烟尘。”中唐时王建《宫词》云:“未明开著九重关,金画黄龙五色幡。直到排仗合,圣人三殿对西番。”两则材料共同说明(

)A.唐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B.中原地区流行西域风情C.胡汉之间差异逐渐消失 D.唐朝与吐蕃的友好交往【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杜甫诗可以看出玄宗时吐番对唐朝的繁盛的仰慕之情,数次的通好和亲制止了当时唐朝与吐番的矛盾,减少了吐番与唐朝的大量的军事冲突。中唐时王建的诗中也提到,皇帝在三殿设宴招待吐蕃等番臣,由此可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王朝与吐蕃的往来,非唐文化对吐蕃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域文化在中原流行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与胡汉之间差异的变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下表为《滇事杂档》中收录的滇南地区官员与边境地区的土司之间往来文件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文件内容临安府官员给土司稿吾卡的公函土司、掌寨所管地方,乃朝廷地土,安设土司、掌寨,以卫边隅,寸地尺土,并非土司、掌寨私业,不得擅自与人。土司稿吾卡对猛喇老挝族人的声明猛喇地方,系朝廷土地,安设土司、掌寨管理,并非土地私业,不得擅自与人。A.双方在守护疆域问题上态度一致 B.西南地区独立于清王朝管辖之外C.清王朝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 D.清朝笼络西南地区各族上层分子【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根据临安府官员给土司稿吾卡的公函和土司稿吾卡对猛喇老挝族人的声明可知,两则公文材料都声明土司、掌寨所管地方,不得擅自与人。可见,滇南地区官员与边境地区的土司在守护疆域问题上态度一致,A项正确。据所学,B项不符史实,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管理地方的重要制度,让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物,但是仍然处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在雍正时期,材料不能明确表明是在雍正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清朝笼络西南地区各族上层分子的信息,材料主要反映了滇南地区官员与边境地区的土司在守护疆域问题上态度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9.《唐六典》记载,“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有“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唐代屯田(

)A.有利于稳定均田制 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C.主要基于边防军需 D.导致了藩镇的崛起【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屯田以益军储”,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在北方和西北边境实施屯田,以供军需,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唐朝在边境地区的屯田,与内地的均田制不同,排除A项;屯田属于加强边境防卫和边疆治理的措施,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排除B项;藩镇的崛起主要与节度使的设置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图是有关某一历史人物事迹的介绍,如为她补充一则功绩,在“(二)”处应填入(

)一、洗夫人的生平简介二、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三、反对分裂,拥护统一(一)支持陈朝削弱豪强割据(二)……四、余论A.助隋平定岭南 B.打击噶尔丹分裂势力C.和亲匈奴 D.在西域督率戍卒屯田【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和隋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支持陈朝削弱豪强割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洗夫人为岭南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生活于南北朝和隋朝时期,A项正确;噶尔丹分裂势力出现于清朝,排除B项;汉朝时与匈奴和亲,排除C项;洗夫人生活于岭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11.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

)A.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B.体现了西汉治理边疆的灵活性C.旨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 D.阻碍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开展【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虽然在西南地区设置了郡县,但郡县长官一早西南地区的风俗实行世袭,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灵活性,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西南地区的行政设置和管理,没有涉及民族间的关系,更不是实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AD项;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不是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B项。12.下表为蒙元时期的大陆交通路线。这说明元朝(

)1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内蒙古长城沿线,经蒙古草原向西北逐渐延伸,越过阿尔泰山,穿越西伯利亚草原、黑海北岸,抵达欧洲2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西行,抵达敦煌再分南北两路西行3从四川和云南穿越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相连A.对外交通发达促进对外交往 B.开启了与印度的贸易往来C.丝绸之路的功能呈现多样性 D.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桥梁【答案】A【详解】由表格中信息可知,蒙元时期,中国对外交通有南、北、中多条通道,有力的促进了中外交往,A项正确;由所学可知,在汉唐时期就已经存在与印度贸易往来的史实,排除B项;题干材料呈现的是多条中外交通线路,均是中外交流的丝绸之路,从材料中看不出功能的多样性,排除C项;与缅甸、印度的交往不属于东西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13.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羌、汉、匈奴杂居之地,近年在此发掘的上孙家寨东汉晚期匈奴墓,从出土的铜镜、钱币等文化面貌已无法判断墓主的族群身份,只有从墓中的一枚“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印,才可知道墓主原来是匈奴人。这说明(

)A.河湟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B.匈奴视汉朝为华夏正统C.汉朝直接管理匈奴地区 D.多民族共同体有所发展【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东汉晚期的匈奴墓葬中的随葬品,如铜镜、钱币等均与汉人没有区别,体现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说明多民族共同体有所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仅说明一些墓葬中随葬了铜镜,但不能反映制作铜镜的手工业发达,排除A项;秦汉时期,匈奴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与秦汉政权并立,没有视汉朝为华夏正统,汉朝也没有直接管理匈奴地区,排除BC项。故选D项。14.有学者对《隋书》(包括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诸传的传主做过一番统计;其中明确出身胡族的,约占传主总数的六分之一;据考证,李唐一族也有胡人血统。这可以用来说明A.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 B.胡汉通婚政策的实行C.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 D.民族融合的不断增强【答案】D【详解】材料“其中明确出身胡族的,约占传主总数的六分之一”“李唐一族也有胡人血统”体现的是当时通过婚姻关系推动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材料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A项;当时胡汉通婚并未上升到制度层面,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游牧民族实现封建化的说法,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5.清制规定,蒙古王公、回部伯克、四川土司、蒙藏喇嘛等,每年要轮班在年节时入京,秋季到避暑山庄朝觐皇帝。来朝者,隆重礼遇,除各按品秩供给路费、赏赐外,还与内地王公一体参加朝会宴饮。此举(

)A.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清朝制度规定,蒙古、回部、四川、蒙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每年都要轮班在年节入京,秋季也要到避暑山庄觐见,同时与内地王公一起参加朝会和宴饮,这些做法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和内地与边疆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巩固,C项正确;题干中的做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但这不是目的,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因地制宜,排除B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6.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答案】C【详解】材料“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体现的是突厥贵族对中原王朝的归附,说明的是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的融合,非门第观念,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下面是出土于陕西神木大保当的汉代画像石上的“驯象”图。图中有一头大象,象奴头戴胡帽,着左衽袍,左手持钩,面向大象,作驯象状。材料反映了当时(

)A.作品风格注重写意 B.外来文化的影响C.大象成为新的畜力 D.驯兽之风的盛行【答案】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焊点(中国)。陕西神木发现汉代画像石,其主要内容——戴胡帽、着左衽袍(少数民族的特点)的象奴驯象。以上信息体现了中原与其他地区间的交流,B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该作品注重写意(强调内在精神实质表现的艺术创作倾向和手法),排除A项;驯象有可能是为了娱乐表演,而非劳动,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推出当时驯兽之风盛行,排除D项。故选B项。18.史载,东汉魏晋时期,乐则胡笛、箜篌,御则胡床,食则羌炙、貊炙,器则蛮盘,祠则胡天。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加强 B.华夷之间的差别基本消失C.政府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溢生【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魏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听少数民族的音乐,用少数民族的家具,吃少数民族的饮食,用少数民族的器皿,少数民族的宗教也有所传播,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魏晋时期大量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华夷之间的差别会一直存在,这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不体现政府态度,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体现不出“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及其是否溢生,排除D项。故选A项。19.西域地区曾长期存在“情逆侮老”的“蛮夷之性”。但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后,该地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这一变化表明(

)A.边疆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C.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 D.地方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概括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西域地区在归属西汉中央政权管辖后,受儒家孝道、尊老等思想影响,社会风气逐步由“悖逆悔老”向“尊老敬老”转变,说明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C项正确;尊老、爱老的社会风俗并非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仅社会风气的改善,不足以说明当时西域地区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排除B项;地方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与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0.“北朝四史(《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所记当时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共计7188位,其中汉族4941人,约占总人数的68.72%,鲜卑族人物1737人,约占19.10%,匈奴人物215人,约占3.10%,其余氐、羌、羯、蛮、柔然、吐谷浑、杂胡和西域人共计1080人,约占9.08%”。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结束了南北对峙 B.推动了民族交融C.促进了儒学复兴 D.导致了北人南移【答案】B【详解】439年,北魏统一北方,494年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北朝四史中记载的历史人物,汉族约占总人数的68.72%,故选择B项;589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南北对峙,统一全国,排除A项;五代以来伦常败坏,人们渴望统一,渴望恢复纲常名教,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由此而来,排除C项;北方连年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是北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之间散居的游牧部落就建立了最古老的东西方贸易联系。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汉朝张骞凿空,从东西两头不自觉的合力。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古代中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是丝织品,此外还有植桑育蚕缫丝技术、四大发明等,依稀还有传统文化;进口的则是玻璃、珊瑚等,欧洲的传统风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天文、数学等也逐渐为中国所了解。直到新航路开辟前,中欧陆海贸易主要以中间商的间接方式进行。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代亚欧关系是稀疏的。古代亚欧文明的社会经济水平并无太大差距,双方关系是比较平等的。——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材料二

19491969年,多数西欧国家都将自己定位在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里,为拓展外交空间,提升国际地位,中国对中欧关系的态度则更为积极。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明确表示不以意识形态划界。在新中国前二十年,中法建交,中国与7个西欧国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美关系解冻后,西欧国家普遍希望借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19701973年,有12个西欧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中国把西欧定位在“第二世界”,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交,双方高层互访日益频繁,经贸关系发展很快。——摘编自田德文《解析中欧关系中的观念因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欧交往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古代中欧交往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前三十年中欧外交成果的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中欧关系的认识。【答案】(1)特点:交往历史悠久;侧重经济文化贸易往来;具有双向互动的特征;交往以中间商的间接方式为主;双方关系是平等的。原因: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汉王朝开通了丝绸之路;中欧经济、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中国的丝织品深受欧洲民众的喜爱。(2)意义: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中欧共同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的和平与稳定。(3)认识:立足于国家利益,致力于增强国家实力;善于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合作共赢等认识中欧关系。【详解】(1)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古代欧洲。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之间散居的游牧部落就建立了最古老的东西方贸易联系。”可得出交往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古代中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是丝织品,此外还有植桑育蚕缫丝技术、四大发明等,依稀还有传统文化;进口的则是玻璃、珊瑚等,欧洲的传统风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天文、数学等也逐渐为中国所了解。”可得出侧重经济文化贸易往来,具有双向互动的特征;根据材料“直到新航路开辟前,中欧陆海贸易主要以中间商的间接方式进行。”可得出交往以中间商的间接方式为主;根据材料“古代亚欧文明的社会经济水平并无太大差距,双方关系是比较平等的。”可得出双方关系是平等的。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汉朝张骞凿空,从东西两头不自觉的合力。”及所学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汉王朝开通了丝绸之路;根据材料“古代中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是丝织品,此外还有植桑育蚕缫丝技术、四大发明等,依稀还有传统文化;进口的则是玻璃、珊瑚等,欧洲的传统风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天文、数学等也逐渐为中国所了解。”及所学可得出中欧经济、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丝织品深受欧洲民众的喜爱。(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至1969年的中国、欧洲。根据材料“1949—1969年,多数西欧国家都将自己定位在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里,为拓展外交空间,提升国际地位,中国对中欧关系的态度则更为积极。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明确表示不以意识形态划界。”及所学可得出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根据材料“在新中国前二十年,中法建交,中国与7个西欧国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中欧共同发展;根据材料“中美关系解冻后,西欧国家普遍希望借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的和平与稳定。(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立足于国家利益,致力于增强国家实力;善于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合作共赢等认识中欧关系。22.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前的传统中国是一个自以为世界中心的封闭体系,其基于“天下共主”理念的中央王朝,都把自己凌驾于万邦之上,而把周边地区的国家和部族视为“藩属”或“夷狄”。这些藩属国必须按时向中央王朝“进贡”,得到本朝天子的“册封”后,才能取得合法统治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四夷为外服,以“朝贡”为理想图式的“华夷秩序”。美籍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儒家意识的天下一统帝国,传统上不维持任何西方所理解的平等外交关系;也不承认有任何对外事务,只认为有藩务、夷务或商务”。——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材料二

近代以来,经过长期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国政府在被动应付中寻求主动,从探索性地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又经过清末十年基于“外务部”的外交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体制的残迹,为民国外交体制奠定了基础”,终于形成了基本上符合国际外交通例的近代化的中国外交体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行政模式,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但中国的分裂状态与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致使这种近代化的转型还远远不能完成。——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得中国丧失“朝鲜”这一藩属国的条约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外交“华夷秩序”观念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答案】(1)条约:《马关条约》影响: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适应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需要;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力强大,科技和经济的长期领先;受儒家礼仪观念的影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任意答出三点即可)(2)趋势:由传统朝贡外交到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评价: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客观上使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始终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任意答出两点即可)【详解】(1)条约:根据所学,在《马关条约》中,中国被近承让朝鲜独立。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适应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需要;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力强大,科技和经济的长期领先;根据“儒家意识的天下一统帝国,传统上不维持任何西方所理解的平等外交关系;也不承认有任何对外事务,只认为有藩务、夷务或商务”可得出受儒家礼仪观念的影响;根据所学,从经济角度概括,可得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从地理环境角度概括可得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2)趋势:根据“近代以来,经过长期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国政府在被动应付中寻求主动……”可得出由传统朝贡外交到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根据“终于形成了基本上符合国际外交通例的近代化的中国外交体制。”可得出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评价:根据“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行政模式,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可得出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客观上使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始终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运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组成文明的诸因素,如语言、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组织、风俗习惯等,在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接受,文明在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上也在相互运动,这是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会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结合世界史或中国史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马克垚关于人类文明史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各文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评述:古代中国文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汉代的“东亚文化圈”、唐朝的“中华文化圈”。汉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先后有佛教传入中原和高僧玄奘到印度求取佛经等,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明清时期酉方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开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眼界,同时儒家思想在18世纪大量传入欧洲,成为欧洲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示例二观点:文明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挫折、冲突使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会延缓。评述:古代中国由于战乱,汉朝时期形成的丝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