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如图所示建筑(丰图义仓)由清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议兴建,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当时A.地方宗族的数量 B.农户的口粮储备C.庄园经济的规模 D.民间的救济措施【答案】D【详解】图片建筑是丰图义仓,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丰图义仓意为“丰年储粮,荒年赈灾,储粮备荒,防患于未然”,该建筑可作为研究清朝民间救济措施的史料,D项正确;图片建筑是丰图义仓,是民办粮仓,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丰图义仓主要作用是储粮备荒,荒年赈灾,并非农户的口粮储备,排除B项。故选D项。2.明清时期,表彰乡贤通常是祠祀与传记并重,二者交相为用,进而瞻于祠,退而观诸传,读传怀人,居乡尚友,遐想乡贤于千百年之上,不禁有奋然之态。据此可知,表彰乡贤活动A.使封建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推动程朱理学的重新复兴C.利于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 D.使地方社会矛盾得以缓和【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读传怀人,居乡尚友,遐想乡贤于千百年之上,不禁有奋然之态。”可分析出表彰乡贤活动有利于文明的传承,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使封建等级制度更加森严,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推动程朱理学的重新复兴,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3.清代前期,乐户、堕民、登户与世仆身份的人处于社会最底层,世代从事诸如乐工、抬轿、为人耕地等“贱业”。雍正帝时期,“废除贱籍”“贱民变良民”。雍正帝这一做法旨在(

)A.治理弊端巩固统治 B.放松对民众的人身控制C.统一全国户籍制度 D.淡化士族阶层门第观念【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雍正帝时期,“废除贱籍”“贱民变良民”并结合所学可知,贱民一直生活于社会底层,受到社会歧视,生活困苦,有不少堕民为自身自由,进行反抗与斗争,威胁封建统治,故雍正帝这一做法旨在治理弊端巩固统治,A项正确;B项属于表面现象,不是雍正帝做法的主要目的,且废除贱籍只放松了对贱籍人群的人身控制,“民众”一词是对材料概念的扩大化,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取消贱籍,不是为了实现户籍制度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所述涉及贱籍人群的社会地位和贱籍制度的废除,与士族阶层门第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了西汉后期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设置(县邑侯国、乡里、亭邮数量),县乡三老等优抚对象和力田、孝、悌等受表彰人物的数量,官吏数量,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减,钱谷收入与支出等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政府重视吏治和发展农业生产

②诸侯王势力强大把持地方行政③教化民众成为地方官考核内容

④为研究汉代地方治理提供史料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官吏数量,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减”可知,政府重视吏治和发展农业生产;根据“县乡三老等优抚对象和力田、孝、悌等受表彰人物的数量”,说明西汉把教化民众作为地方官考核内容;出土文物内容反映了汉代地方治理情况,为研究汉代地方治理提供史料;①③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诸侯王势力强大把持地方行政,排除②,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5.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时,上奏请求“把寄居于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以及伊克昭、乌兰察布两盟各旗境内的所有汉人稽察登记,编立户籍,令其报地升科、永远居住”,其后亦提出“蒙古生计,在租不在牧”。这表明清政府(

)①改变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观念

②注重建立盟旗民众自我管理机制③创立了分类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

④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蒙古生计,在租不在牧”体现了放垦政策,发展农业,改变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观念,①正确;“把寄居于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以及伊克昭、乌兰察布两盟各旗境内的所有汉人稽察登记,编立户籍,令其报地升科、永远居住”“蒙古生计,在租不在牧”体现了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向,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盟旗民众自我管理机制,排除②,排除AC项;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开创了分类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排除③,排除D项。故选B项。6.宋朝时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倡办义田,在家族和乡村开设义学,诵读经书,提高平民的认识水平:通过义田的平均分配来舒缓贫富分化。范仲淹通过这一做法A.实现民间组织与封建政府的相互平衡 B.完善了宋代社会的救济体系C.寻求对社会基层实行有效控制的方略 D.成为乡村教育儒学化的开端【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倡办义田、开设义学,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而寻求对社会基层实行有效控制的方略,C项正确;民间的救助是有限的,不可能实现民间组织与封建政府的相互平衡,排除A项;仅凭范仲淹的做法,不可能“完善了宋代社会的救济体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范仲淹的做法“成为乡村教育儒学化的开端”,且材料中不只是开设义学,还倡办义田,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7.明初买行“里老人”理诉制度。乡里推选德高望重之人担任“里老人”,以“礼”为断案准则,对不遵圣贤之礼的乡民予以说服感化、道德惩戒,使其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化解纠纷,平息矛盾。明初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推动礼法结合 C.维护基层稳定 D.完善司法体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实行的“里老人”制度,“对不遵圣贤之礼的乡民予以说服感化、道德惩戒,使其内心受到触动”,其目的是“化解纠纷,平息矛盾”,这体现了这一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基层稳定,C项正确;“里老人”制度属于地方基层治理,不属于地方行政,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乡里断案以“礼”为准则,没有体现礼法结合,排除B项;“里老人”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基层稳定,并未为了完善司法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8.宋朝建立财政拨款、赋税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多种财政支持机制。除了财政拨款外,社会救济的稳定经费来源既有税收性收入,又有经营性收入。王安石变法则将“平准”“赈济”常平旧模式变成了“经营”性新常平机制。这体现了(

)A.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 B.财政调适对社会的能动性C.开源节流成财政主要手段 D.封建经济保障能力的增强【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多种财政支持机制”“‘经营’性新常平机制”等信息可知,北宋政府处理财政收入和保障体系有多元手段,这增加了财政收入,说明封建经济保障能力在不断提升,D项正确;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财政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财政政策的比较,排除C项。故选D项。9.棠棣村的“乐善好施”牌坊(如图)为嘉庆帝特赐修建,以此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嘉庆此举意在(

)A.提高商人地位,肯定徽商文化 B.笼络地方乡绅,加强中央集权C.宣扬儒家理念,促进乡里教化 D.动员民间力量,推进社会救济【答案】C【详解】材料中的牌坊是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这符合儒家思想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把他树立为榜样也有利于促进乡里教化,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不体现提高商人的地位,结合所学封建社会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也不高,排除A项;材料表彰的主体是商人而不是地方乡绅,排除B项;材料是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目的是宣扬儒家理念,促进乡里教化,而动员民间力量,推进社会救济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0.洪武年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这反映明代()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强化 B.乡约制度主导社会舆论C.基层治理出现根本变革 D.乡民道德水准稳步提升【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到“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可得出,明代通过乡约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而乡约倡导以儒学为主的伦理秩序,因此反映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强化,A项正确;乡约不能主导社会舆论,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与乡民的道德水平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1.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正月推出《申谕十家牌立保长》,保甲与十家牌法配套而行,要求各乡各村推选出一位德才品行为民众信服的保长,遇有盗贼,保长统率各甲共同捕盗。这反映出王阳明(

)A.鼓励基层民众参与社会治理 B.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社会动乱C.心学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主流 D.基层社会自治的理想流于空谈【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要求各乡各村推选出一位德才品行为民众信服的保长,遇有盗贼,保长统率各甲共同捕盗。”并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基层民众参与社会治理,A项正确;“从根本上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十家牌法和保甲法,未反映心学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基层社会自治的尝试,并未“流于空谈”,排除D项。故选A项。12.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

)A.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 B.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C.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 D.反映了士大夫们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张【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家族”、“乡约”、“乡族”、“血缘”组织系统体现的是对传统社会秩序的维护,“会社”、“会馆”、“业缘”组织系统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由此可知,明清时期“民”的管理模式是为了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A项;材料中“民”的管理模式无法说明“成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13.《太平寰宇记》记述:福建尤溪之地“山洞幽深,溪滩险峻,向有千里,其诸境逃人,多投此洞”。唐开元二十八年,经略使唐修忠用书信招抚“洞”中的“土地人民”,地方“洞豪”率千余户百姓要求纳入唐朝版籍,置县设治。这一举措(

)A.推动了唐朝的赋税制度变革 B.有效拓展了唐朝政府的统治疆域C.有利于民众向边疆移民垦荒 D.使唐代的政治控制体系更趋完善【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福建南方的“洞主”和“洞民”主动要求纳入唐朝版籍,置县设治,从而强化了政府对疆域内各种“隙地”的控制,体现出唐代边疆地区社会控制的加强和基层治理的完善,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赋税制度改革,排除A项;材料所指是唐代政治控制体系的完善,并非统治疆域扩大,排除B项;材料所指是“洞民”的归附,并非往边疆移民,排除C项。故选D项。14.明末地方政权瓦解,盗寇横行;乡绅根据“绅士公议”采取行动,募集乡勇,以宗族或村落为单位结寨,保护乡村的生命与财产。据此可知,明末乡绅A.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补充 B.取代政府控制基层社会C.与封建政府之间矛盾激化 D.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答案】A【详解】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政府的基层控制力下降,乡绅填补了基层治理的空白,发挥“绅士公议”的作用,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士绅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补充,故选A;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力虚弱,而非增强,排除B;绅士与政府之间相互依存,而非矛盾激化,排除C;绅士阶层参与地方治理,着眼点是维护自身利益,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并非简单地维护社会公平,排除D。15.宗法社会等级与特权的结合,使得法有等差。宗族对成员不仅拥有超越法的权力,甚至还具有抗拒法律的权力,影响了法律的执行过程和程序;对宗族内部事务的处理,人们信赖的是宗族的裁判,而不是官方的法庭和法律。中国古代社会这一现象A.成为专制制度形成的历史根源B.有利于基层宗族力量的发展C.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D.造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畸形【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宗族可以可以越过官方的法庭和法律,逃避法律制裁,这有利于宗族势力的扩张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的现象只是有利于宗族势力的发展,宗族力量的发展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是一把双刃剑,排除C项;中国古代社会不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排除D项。1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上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资料来源内容吕梁宋氏家族墓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教民榜文》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某学者观点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A.优抚政策 B.基层治理 C.律令儒家化 D.户籍制度【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乡间‘老人’一职”“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上,“老人”、里甲制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优抚政策针对的是老弱贫苦的优抚,如尊敬和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等,材料没有涉及优抚,排除A项;律令儒家化指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户籍的编审,排除D项。故选B项。17.《汉书·食货志》载:“在野曰庐,在邑曰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材料说明乡里制度(

)A.是地方治理的自治制度 B.为基层百姓的利益服务C.有助于加强基层的治理 D.确保了汉代的长治久安【答案】C【详解】材料主要体现了乡里制度细化了基层管理方式,提倡民众之间和睦互助,这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C项正确;古代的乡里制度并不是地方自治制度,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乡里制度对基层百姓利益的服务,材料主要体现了乡里制度细化了基层管理方式,提倡民众之间和睦互助,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乡里制度对汉代长治久安的影响,材料主要体现了汉代的乡里制度提倡民众之间和睦互助,这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18.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登录户主姓名、妻子、儿女的年龄,以及财产,如奴婢、田宅等;在居延(内蒙古西部)汉简中也保存了户籍的片段,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印证当时(

)A.土地私有是否取得优势地位 B.边疆农耕的经济状况C.国家治理向基层延伸的情况 D.法律制度的严苛程度【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可知,秦汉时期的汉简上,登记了人口、土地、奴婢等详细的户籍信息,有利于基层的有效治理,印证了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情况,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土地具体占有情况,无法得出土地私有在秦汉时期具有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登录人口、奴婢、田宅等,不能反映具体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政府对户籍登记较为重视,但未涉及法律制度的严苛程度,无法直接印证,排除D项。故选C项。19.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 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 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可知,国家对百姓的管理,由原来的限定于城乡区域到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说明政府组织能力提升,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政府对地方百姓管理方式的变化,而非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据材料“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可知,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是表象,而非反映出的本质,排除C项;据材料“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可知,交通便利之处原本就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排除D项。故选A项。20.据考古发现,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对民力的控制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 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西汉的户籍管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汉代户籍统计具体准确,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征发赋役和控制百姓,故选B项;加强户籍管理并不等同于抑商,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户籍管理并非仅针对诸侯王国与豪强地主势力,故排除C、D两项。21.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一直以来都受到东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从秦汉时期起,什伍组织便是维护乡间治安的重要力量。通过建立什伍组织,形成监督体系,防患于未然。这种强制百姓参与治安防控的极端作法,在唐代的____、宋及明清的____中,不断地重现。——张德美《古代乡官的嬗变》材料二

我国古代教化的推行主要是以官方为主导,即通过官方学校来传播教化思想,但是它难以触及社会底层……宋代对于教化的认识已经从“上所施,下所效”转变至“以道业诲人”的精神层面。教化的载体不再局限于官方的诏令、法律等,而是所有能够起到教化功能的载体都可以用来推行教化。——高文敏《宋代民间音乐中的社会教化研究—以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为中心》材料三

胡佛在竞选中坚持在解决经济危机的时候,联邦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罗斯福则指出,政府有责任保护全体公民的自由和私有财产,而不是偏袒个别小集团。他说:“下届政府一定不能代表美国的部分人,而是要代表所有的美国人。……我们真正的敌人是饥饿、匮乏、不安全感、贫穷和恐惧”。——白雪《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观念之争》(1)根据所学,写出材料一空白处的基层管理制度并概括中国古代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前后对百姓的教化发生的变化。列举“能够起到教化功能的载体”的典型代表并指出其地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罗斯福执政时期美国在社会保障制度层面解决“饥饿、匮乏、不安全感、贫穷和恐惧”的法案及其制定年份,并就这一法案能否真正解决美国“真正的敌人”,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邻保制,里甲制。基本特征: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互相监督。(2)变化:从官方主导到地方儒学士人传播;从难以触及社会底层到向社会基层渗透;典型代表:《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3)具体措施: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论述:不能。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详解】(1)根据材料“从秦汉时期起,什伍组织便是维护乡间治安的重要力量。通过建立什伍组织,形成监督体系,防患于未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制百姓参与治安防控的极端作法,在唐代的邻保制、宋及明清的里甲制中,不断地重现。根据材料“建立什伍组织,形成监督体系,防患于未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互相监督。(2)变化:根据材料“我国古代教化的推行主要是以官方为主导,转变至‘以道业诲人’的精神层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官方主导到地方儒学士人传播;根据材料“通过官方学校来传播教化思想,但是它难以触及社会底层所有能够起到教化功能的载体都可以用来推行教化.”可知,从难以触及社会底层到向社会基层渗透。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3)措施:根据材料“政府有责任保护全体公民的自由和私有财产,而不是偏袒个别小集团。”可知,为缓和社会矛盾,解决“饥饿、匮乏、不安全感、贫穷和恐惧”等问题,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则美国“真正的敌人”就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宗族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流布最普遍的社会组织。从宗族发展的历史来看,周代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配合,实施范围主要是统治阶层,属于上层社会的宗法制。秦朝到魏晋时期,族权与君权分离,宗族进入世族、士族制时代,开始出现民间化趋势。到了宋元时期,宗族则进入官僚宗族制时代;以范仲淹为代表的高级官僚开始设置义庄;建设宗族;体现出下层的民间特性。到了明清时期,宗族正式进入庶民化时代,编族谱、修祠堂、行祭祀成为普遍的社会活动,宗族组织也成为遍布基层社会的重要民间组织。宗族组织在控制地方社会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主要依靠以族规、族长、祠堂为核心的组织管理系统,以族田、义庄为核心的救济保障系统,以祭祀、族谱、族训为核心的礼仪教化系统。——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材料二

尽管帝国时代有着"王权不下县"的传统,但历朝历代在县以下都存在着不同类型、种类繁多的治理组织;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地方乡绅因自身的特点成为帝国时代基层治理的代言人,乡绅阶层大多数由告老还乡的官僚、地方有文化的地主以及地位尊崇的年长者等构成,充当了政府官员和当地百姓之间的中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乡绅逐渐在农村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家族组织,政府给予乡绅及其家族组织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并利用这些基层组织获取资源、履行维持秩序和劝课农桑等重要职责。由此形成了乡绅与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关系,这对维护农村基层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摘编自毕鸿昌《中国古今农村基层治理新探》(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宗族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宗族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帝国时代"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答案】(1)趋势:宗族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作用:族权是维系君主专制统治的支柱之.加强了专制皇权对基层的控制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基层的宣扬,对基层社会风气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协调宗族内部的矛盾,维系地方治安便利了对百姓的救助,弥补了中央政府的不足等等。(2)特点:以乡里组织为载体、家族宗族为依托、乡绅精英为主持带有一定的自治色彩。成因:宗法观念的影响古代官僚制度缺少高效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行政效率低下小农经济下,政府财政收入不足以养大规模的基层官员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使老百姓安土重迁,容易受宗族等的影响等等。【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周……属于上层社会的宗法制”“秦朝到魏晋时期……族进入世族、士族制时代”“明清时期,宗族正式进入庶民化时代”等信息即可归纳出来。第二小问,由材料“宗族组织在控制地方社会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