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政治类热点--古今中外行政管理制度--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1.1939年,国民党政府开始推行所谓“新县制”。据川、康、滇、黔、桂、闽、浙、院、鄂、赣、湘、陕、豫、甘、宁、青16省1942年底的总计,调整县政府1119个,区署1853个,建立乡镇公所3470个,保办公处.379681个,甲4118413个。这说明“新县制”意在A.巩固国民大革命成果 B.加强对基层政权的控制C.削弱共产党地方实力 D.抵制日本军事侵略扩张【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政府推行“新县制”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基层政权的管理和控制,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统治区域主要为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敌后根据地,材料中“新县制”推行的省份不是主要针对共产党统治区域,C项错误;抵制日本军事控制主要依靠军队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与推行“新县制”关系不大,D项错误。2.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得出学者认为古代政治不是为国民服务的政权,那反过来自然就是为皇家服务的,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社会的政权都是为王室服务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项。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为了A.缩小城乡差别 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C.发展农村经济 D.尽快提高城市化率【答案】B【详解】据题意可以看出,户籍制度不断改革意旨是在加强户籍管理,同时逐渐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这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因此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B项正确;AD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均排除;C项不能反映城市户籍改革的目的,排除。故选B项。【点睛】4.唐朝建立后,在地方控制体系上,分为正州和羁縻府州两大系统。正州县尽可能地实行统一的乡里制度,将民户纳入王朝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控制体系中;而羁縻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据此可知,唐朝的羁縻州A.为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严重隐患B.本质上是因地制宜的社会管理模式C.尚未纳入国家政治经济控制体系D.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答案】B【详解】由材料信息“羁縻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可知,羁縻州是唐代根据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而采取的不同的社会控制方式,即本质上是因地制宜的社会管理模式,故选B项;羁縻州的设置与后来的藩镇割据无关,故排除A项;羁縻州虽然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但仍然受到国家政治控制,故排除C项;D项体现的是正州的管理效果,故排除。5.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巡抚主民政事务,总督主军事。但实际上,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这一做法是为了A.打破权力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君主专制以维护皇权独尊C.提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效率 D.军民分治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答案】A【详解】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转变的角度看,从明代的三司体制到清代的督抚体制,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能更有效地对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权力进行分割,达到地方行政长官彼此相互牵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A正确;题干未体现出加强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B;行政管理的相互交织,渗透、重叠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而不是提高,排除C;材料中总督和巡抚的职权是相互交织的,并不是军民分治,排除D。6.据《周礼》记载,国(都城)中“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据此可知当时的基层组织A.是军事与行政相结合的组织 B.行政管理与生产管理相结合C.军事职能与经济职能相统一 D.行政职能与互助职能相结合【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可得出,当时的基层组织构建强调“相保”、“相爱”、“相葬”、“相救”,这体现了基层组织的行政和互助职能,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军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生产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和谐邻里关系,减少矛盾产生,所以“军事职能与经济职能相统一”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7.公元40年,交趾郡(岭南地区)爆发征侧、征贰姐妹之乱。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叛乱后,在采取“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等安抚手段的同时,在平定叛乱的地区“设郡县”“治城郭”,逐渐废止“骆将主民”的自治政策。据此可知,东汉岭南治理A.重视华夏民族的一体观念 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刚性要求C.强化汉族和越族分治策略 D.倡导少数地区移风易俗变革【答案】B【详解】东汉在平定交趾郡(岭南地区)的叛乱后,在当地“设郡县”“治城郭”,逐渐废止“骆将主民”的自治政策。据此可知,该措施大大强化了中央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刚性要求,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华夏民族的一体观念,故A错误;该措施废除了分治策略,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移风易俗的变革,故D错误。8.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官僚政治的弊端B.分封制的长期存在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答案】A【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官僚政治下,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故B项正确。秦汉以后,分封制逐渐被废除,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地方对中央的影响,而是强调官僚借机建立自家封建领地,故C项错误。行政效率的低下包含在官僚政治的弊端里,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查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的根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掌握。9.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丞相与九卿的行政机构和隶属关系明确,形似现代国家的政府总理与下属各部部长。据此可知,秦朝A.构建了完善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B.中央机构设置对后世影响深远C.中央行政机构设置水平领先世界 D.中央政府行政机构具有合理性【答案】D【详解】本题强调秦朝中央集权体制中对于国家政府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与现代体制具有相似性,体现了秦朝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故,D项正确;从材料中得不出构建了完善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机构对后世的影响,故B项排除;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处于领先水平,故C排除。10.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为学生免除徭役,学优者随带出巡,有的还授以官职,蜀地民众大为羡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材料表明当时A.西南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图 B.轻徭薄赋利于争取民众支持C.儒学独尊推动汉代教育发展 D.百姓国家认同观念有所增强【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蜀地民众大为羡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可知,政府在蜀地办学和褒奖优秀者等行为让蜀地民众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体现了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观念有所增强,D项正确;秦朝时期西南地区已经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在蜀地办学和褒奖优秀者等行为让蜀地民众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而不是由于轻徭薄赋,B项错误;儒学独尊是在汉武帝时期,C项错误。11.在公元前5世纪初的罗马,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有权决定内外政策、审查和批准议案、掌握国家财政并监督执政官的行为。公民大会只是一部表决机器,仅就元老院审查过的议案进行投票,不得发表意见。到了后来,罗马成立了维护平民利益的保民官,他们有权否决任何不公正的措施,因此被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这表明,古代罗马A.元老院专门负责监督执政官B.公民大会没有任何作用C.保民官由平民民主选举产生D.国家管理机构不断发展【答案】D【详解】由材料可知,公民大会最初没有实际权力,后来出现了保护平民利益的保民官,说明罗马的制度在不断完善,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元老院监督执政官,故A错误;公民大会在前期只是一部表决机器,没有任何作用,之后公民大会的权力变大,B项只体现了在前期的作用,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保民官由平民民主选举产生,故C错误。12.唐代中央重视向地方民众核实地方官员的政绩;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也可以“诣阙”请求官员去留。这些举措A.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稳定 B.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C.导致地方官员权力的萎缩 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答案】A【详解】唐代中央重视对基层官员的考核,并允许地方地方乡族势力反馈对地方官员去留的意见,这些都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故选A;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地方官员权力的缩小,排除C;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13.明初对地方高层政区的管理实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分立,并分属中央三个不同的机构。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逐渐成为固定的职位。督抚的设置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奠定了行省制度的基础 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后期陆续向各地派遣总督、巡抚,统驭三司,总揽地方权力,督抚的设置主要是对地方权力的整合,有利于迅速解决三司分权带来的弊端,高效解决地方事务,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明朝三司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而督抚的设置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元朝是已经确立行省制度,排除C;督抚制度是对地方管理制度的调整,不能说是完善,排除D。14.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B.自然灾害的频发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D.人口爆炸式增长【答案】D【详解】在康雍乾时期,国家政局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清代人口从五千万左右爆增至四个亿,人口爆增的同时生产力并未有大的提升,人均GDP下降,故D项正确。封建经济并未衰落,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在古代发生频率是比较平衡,对历朝历代的影响差不多,不能作为清代人均GDP下降的原因,故B项错误。人均GDP未涉及赋税,故C项错误。所以选D。15.明洪武八年圣旨:“中书省官我根前题奏,西安行都卫文书里呈来,说乌思藏哈尔麻剌麻卒尔普寺在那里住坐修行。我想修行是好的勾当,教他稳便在那里住坐,诸色人等休教搔扰。说与那地面里官人每知道者。”从这道朱元璋颁布的圣旨中反映出的信息有①明朝继续沿用元朝中央行政机制
②丞相负责统领百官处理大小政务③统治者重视对外友好关系的维护
④内阁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书省官我根前题奏”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立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到明朝继续沿用,故①正确;明朝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废除丞相,故洪武八年时丞相还没有废除,丞相负责统领百官,处理大小政务,②正确;根据材料“乌思藏”可知是西藏地区,圣旨内容不是对外交往,③错误;明洪武年间是朱元璋统治时期,还没有设立内阁,④错误。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6.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王朝即寿终正寝。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A.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的侵略B.仍有扩大统治区域的意图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D.通过巩固边疆以抵制革命【答案】C【详解】清统治者对这些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并不是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而是为了便于管理,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对边区撤将军建省,对民族地区加强管理,都是国家观念的进步,说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采取更为有效的统治,体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只是对现有辖区的治理方式进行了改变,并没有体现扩张意图,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革命的内容,并且对于革命来说,只是巩固边疆并不能起到抵制作用,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17.明代户部下设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课赋税钱钞之事,职任极重,洪武二十六年诏令“户部吏不许用江西、浙江、江苏、松江人”,“以其地多赋税恐飞诡为奸也。”这个诏令在明代一直被遵循着。这表明了明朝A.专制主义逐步走向极端B.官员回避制度有所弱化C.江南赋税拥有突出地位D.江南官员显现诡奸特征【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飞诡为奸”指的是明朝粮户将田地寄在享有优免徭役的官吏、绅衿名下,以逃避赋役的一种方法。明代“户部吏不许用江西、浙江、江苏、松江人”,“以其地多赋税恐飞诡为奸也。”这表明了明代江南官员显现诡奸特征,故D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表明专制主义逐步走向极端,故A项错误;显然材料体现的是官员回避制度有所加强,故B项错误;江南赋税拥有突出地位,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18.宋代初年政府禁止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庶民穿紫色服饰,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这表明宋代A.百姓始终引领时代服饰潮流的发展B.权力的管制对百姓服饰作出让步C.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D.各阶层间人员流动频繁【答案】B【详解】从材料“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可知政府对市民需求作出了让步,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由禁止百姓穿紫色服饰,到允许的变化,不能反映百姓始终引领服饰湖流,故A项错误;从材料“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可知政府是被迫的,不能体现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由禁止部分人穿紫色服饰,到不得不解除禁令,不能反映出各阶层人员的变化,故D项错误。19.下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区分等级标准表(节选)据上表可以推知A.县域面积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削弱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基层治理 D.基层治理趋向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详解】由我国古代县级政区分等标准看出,对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逐渐降低,说明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这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正确;材料只有对县级政区的分等的户数和粮食产量标准,不能据此得出县域面积缩小,排除A;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呈现上升趋势,而非减弱,排除B;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治理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C。20.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 B.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C.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 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答案】C【详解】“刺史”“巡抚”等官职的设立,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刺史”“巡抚”等官职都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的重要职位,并未体现出随意性的特点,故A错误;监察并不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故B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专制主义无关,故D错误。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南宋叶适指出:“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点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实现的”,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崛起的“富民”阶层的作用,并简单谈谈你对这一作用的看法。【答案】作用:为国家稳定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看法:材料中富民阶层的崛起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国家的治理,崛起的富民阶层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详解】作用:依据材料中“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为国家稳定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分析“富民”阶层的作用。看法:结合所学从影响到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国家的治理、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简要说明对这一作用的看法。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文保密工作历来受封建统治者重视。秦汉之后逐渐将公文保密上升为一种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在公文起草阶段,拆字法、隐语法、反切法等为常见的保密方法;传递阶段,常用泥封法、斗检封、用印等确保公文信息安全;在保管阶段,设置专职保管人员和专门保管机构。对公文保密管理机构及人员,历代均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进行约束,并明确了诸多惩戒措施。公文保密系统为封建政权的稳定运作提供了有效支撑,其背后所承载的权力流动、势力对抗等被置于统治者所划控的特定范围之下,事端滋生、纷争四起的可能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弱。——摘编自徐拥军《古代公文保密工作的特点》材料二
1947年《国家安全法》,1954年《原子能法》,1966年《信息自由法》,1976年《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1980年《涉密案件程序法》,2000年《公共利益解密法》,2004年《情报改革和防恐法》等,构成了美国保密法律的基本框架。其中,信息公开立法,考量了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作为保密法规的总统令,则严格规定禁止和限制定密的条款。2009年美国开始把电子环境下产生的国家秘密数量统计进来。美国历届总统的保密管理理念既有历史传承,也有差异性。总统令中关于保密的规定一般表述为:我们的民主原则规定美国人民有权了解政府活动;同时国家的发展也有赖于信息的通畅,为了保护我们的人民、民主制度、领土安全以及我们的外交关系,某些特定信息必须保密。——摘编自孙宝云《论美国保密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等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公文保密工作主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2)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保密制度与中国古代保密制度相比所具有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答案】(1)措施: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强化职责;重视惩戒:全程管控:采用多种保密方法。作用:保障国家治理;促进政权稳定运作;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君主专制。(2)特色:立法保障:内容广泛;手段现代化;保密与公开相结合。成因:现代国家治理雲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影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西方启蒙思想响;新科技革命提供条件;领导人的政治素养。【详解】(1)措施:根据“秦汉之后逐渐将公文保密上升为一种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得出健全机构;完善制度;根据“对公文保密管理机构及人员,历代均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进行约束,并明确了诸多惩戒措施。”得出强化职责;重视惩戒:根据“其背后所承载的权力流动、势力对抗等被置于统治者所划控的特定范围之下,事端滋生、纷争四起的可能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弱。”得出全程管控:采用多种保密方法。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保障国家治理;促进政权稳定运作;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君主专制等方面概括。(2)特色:根据“1947年《国家安全法》,1954年《原子能法》,1966年《信息自由法》”得出立法保障:根据“其中,信息公开立法,考量了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作为保密法规的总统令,则严格规定禁止和限制定密的条款。”得出内容广泛;根据“把电子环境下产生的国家秘密数量统计进来”得出手段现代化;根据“我们的民主原则规定美国人民有权了解政府活动;同时国家的发展也有赖于信息的通畅,为了保护我们的人民、民主制度、领土安全以及我们的外交关系,某些特定信息必须保密。”得出保密与公开相结合。成因: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现代国家治理雲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影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西方启蒙思想响;新科技革命提供条件;领导人的政治素养等角度概括。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天津市的历史沿革表金代贞祐二年(1214年)设直沽寨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设海津镇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设直沽卫,赐名“天津”,天津始有此名明代永乐二年、四年先后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清代雍正三年(1725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下辖六县一州民国二年(1913年)天津被定为直隶省省会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楚。)【答案】示例1观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政区演变阐述:行政区划作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东台市第七联盟2025年初三第一次联考综合试题含解析
-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机电设备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泰兴市城黄北区教研中学心2025届初三下学期入学考试题物理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 咸阳市重点中学2025年高三学情摸底生物试题含解析
- 青光眼的护理
- 湛江市大成中学高一下学期物理期中测试题
- 2025电商代运营合同样本(版)
- 2025智能解决方案平台运营服务外包合同
- 胫骨近端骨折护理查房
- 基础护理学:护士职业防护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英语模拟试卷(深圳专用)(原卷版)
- 生物样本库建设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练习暨海淀高三高三一模(海淀一模)(英语试卷+答案 )
- 2024年河南轻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工程塑胶材料采购合同(2篇)
- 山西省华远国际陆港集团专业技术人员招聘笔试真题2024
- 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理论与制度构建
- 2025中考英语冲刺-传统文化诗词
- 2025山西地质集团招聘3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金融科技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重庆工商大学
- 202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议论文“说托举”写作导引(5篇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