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1页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2页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3页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4页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是失策,致有“孤立之败”。他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子弟为“诸侯王”。此做法带来的后果是(

)A.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地方诸侯反叛中央 D.导致了藩镇割据2.史学家柳翼谋说:“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下列表述与此观点不符的是A.出击匈奴、巩固边疆B.设置郡县、管辖地方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D.控制思想、文化专制3.西汉时,有一陈姓寡妇,养婆母28年,汉文帝感其孝行,给予“孝妇”称号。东汉初年,临淄人江革以孝母闻名乡里,光武帝赐其“巨孝”称号,赐谷千斛。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旨在A.加强儒学独尊地位 B.推进以礼入法C.维护社会伦理秩序 D.创新基层教化4.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农民流离失所,甚至自卖为奴;投机商乘机哄抬物价,民不聊生。面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焚书坑儒 D.独尊儒术5.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目的在于(

)时期史实汉高祖时期汉高祖十一年,汉高祖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汉文帝时期赵佗除帝号复归汉朝,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窃用皇帝的名号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A.保持边疆地区稳定 B.实施民族和睦政策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强化中央集权政策6.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汉代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两者都A.强调等级秩序的重要性 B.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C.践行“克己复礼”的主张 D.重视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7.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和严密的监察法律体系,下列监察官职与解释对应不一致的是选项监察官职解释A秦代御史大夫丞相副贰,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B汉代司隶校尉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C唐代御史台定期到各州县地方监狱视察执法情况D元代御史纠举官吏时,可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A.A B.B C.C D.D8.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村汉墓出土的木犊《集簿》有两段关于户口方面的摘录,以下摘录不能用于研究汉朝(

)(一)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卅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廿六。(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六岁以下廿六万二千五百八十八。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人。年七十以上受杖二千八百廿三人。凡万四千四百九十三。多前七百一十八。A.官员考核制度 B.赋役制度 C.地方行政制度 D.优抚制度9.《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令“举民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同“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这一举措表明A.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官府建立福利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无为10.汉武帝政府在全国实行“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同时政府派专职人员管理铁的生产,盐铁官员由国家任命,受国家监督,对国家负责,规定“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这表明A.朝廷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B.盐铁技术获得空前发展C.中央政府强化经济职能 D.朝廷开始关注民生问题11.历史存留的信息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下表所列中国古代文明的信息,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台谏合一、《天圣令》《梦溪笔谈》②光武中兴、党锢之祸、《伤寒杂病论》③提督四夷馆、“金花银”、《天工开物》④政事堂、羁縻州、《千金方》A.②①④③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12.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13.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记述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

)A.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 B.总结“通史入门”的治史方法C.恢复已经被人遗忘的远古历史 D.仅仅展示秦代至西汉王朝历史14.汉初,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武帝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举措是(

)A.设立中朝 B.颁布推恩令 C.设立刺史 D.确立察举制15.西汉时期,儒学发展为A.显学 B.经学C.理学 D.心学16.如表是小明整理的中国史学大师司马迁的个人成长条件,但老师说他还遗漏了一项。小明遗漏的是A.皇帝为他设立史局,并配选了助手B.他曾周游南北各地,了解风土人情C.他与监修官员意见不合,潜心治史D.他一生不入仕途,倾心于史书撰写17.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18.汉武帝允许诸侯将王国土地分给子弟,使“人人喜得所愿”。这种“上以德施,实分其国”的政策是为了A.抵御外辱 B.独尊儒术 C.加强集权 D.增加赋税19.《汉书》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张掖以东,粟石百余(钱)”。公元前27年,这一地区的粮价增至每石三千至四千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

)A.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B.王朝更迭战乱不断C.通货膨胀趋于严重 D.丝绸之路贸易繁荣20.下面是根据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所绘制的《均输平准图》。这一政策(

)A.致使地方官员特权消失 B.利用市场规律实现对经济的干预C.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旨在削弱地方诸侯国的经济实力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材料二

宋代是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儒学家把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太极”思想糅入儒学,在此基础上,正式衍生出理学。到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朝廷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1)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2)指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并概括程朱理学有哪些核心主张。2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士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根据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编写材料二

儒家精神同样表现在古代中国的城镇规划和建筑中,如城镇布局、宫殿坛庙、园林景观、一般居室,有着两个典型特点:①以颐和园后山后湖景区为例,他们有着强烈的政治含义,通过“写仿”手法汇聚各地建筑模样形成多文化景观复合体呈现帝国气象。②以平遥和皖南古民居为例,他们有着强烈的文化功能,呈现出“天人合一”,追求人道与天道在伦理道德上的一致性。这两个特点,且越到后期越明显。——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1)根据材料一,简述儒学在汉代和宋代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的“变革”带来的积极意义。(2)阅读材料二,您选择哪一种认识?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朝代作者出处内容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宋刘歧《赵氏金石录序》东武赵明诚德夫家,多前代金石刻,仿欧阳公《集古》所论,以考书传、诸家同异,订其得失,著《金石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