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3.赏析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4.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学习目标背景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战国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背景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明晰“王道”与“霸道”概念:假如你现在穿越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你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你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在你的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是“霸道”,用鲜血和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一条是“王道”,以“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治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哪一条路更容易?你会选择哪一条?情境导入思考:时代背景
当时,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继承其父齐威王遗业,野心勃勃,想凭借武力称霸中原,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此时,孟子以客卿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政治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请自读课文,思考:孟子和齐宣王各自的政治理念是什么?(húsù)(piánbì)(pì)(xù)(xiáng)(tì)(bān)(biǎn)(chǐ)(wàng)(hé)(wū)(cǔnduó)觳觫
庠序
邪侈
忖度便嬖孝悌则王矣放辟邪侈颁白胡龁畜妻子褊小彼恶知之(yì)衣帛(zhì)彘初步感知孟子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武力征伐以霸天下)以“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保民”使天下归心,以王天下。孟子初步感知齐宣王和孟子的政治理念分别是什么?孟子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齐宣王孟子我要“霸道”不,你要“王道”作者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在中国,最早出现“教育”一词的是:《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思想民本: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倡“以民为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进步思想,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其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王道: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即“以德行政者王”,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孟子》其书:《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孟子》的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想象。《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齐宣王,妫(gu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游说齐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齐宣王没有听从,反而军纪败坏,掠夺民财,导致燕人叛乱,不久齐军就在赵、魏、韩、楚、秦等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而燕人则共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齐宣王感叹:"吾甚惭于孟子。”燕昭王为报国仇,统帅燕国及赵、秦、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就此衰落。姓名田辟疆身份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偶像齐桓公、晋文公嗜好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梦想王天下典故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滥竽充数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混进竽乐队里,一直到齐宣王去世,都没被拆穿;齐湣王立后,喜欢单独演奏,处士赶紧逃亡,这是成语滥竽充数的典故由来。滥竽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知识卡片齐桓晋文之事齐桓,齐桓公(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晋文公(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文题释义第一部分(1—14)正面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并指出齐宣王具有行王道的基础——不忍之心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第三部分(21—33)第四部分(34—35)划分层次第二部分(15—20)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一部分宣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思考1:面对宣王只关心“霸道”的询问,孟子怎么做的?孟子?孟子:仲尼之徒......未之闻也巧妙回避无以,则王乎?
引入话题议辩技巧?巧换话题化被动为主动【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祭祀思考: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这一部分内容。齐王问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齐王问自己能否保民孟子问“以羊易牛”王肯定事实孟子提出“爱与不忍”齐王解释孟子问“牛羊何择”齐王笑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第一部分(1—14):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并说明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可能。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可能命题: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孟子的证明题——逻辑三段论大前提:凡是“不忍之心”的君主可以“保民”。小前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的。结论:所以,宣王可以“保民”。大前提:凡是“保民”之君“足以王”。小前提:宣王是可以“保民”的。结论:所以,宣王“足以王矣”。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知识补充例: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牛是偶蹄目动物;所以牛都是脊椎动物。鸵鸟不会飞,鸵鸟是鸟;所以一些鸟不会飞。命题: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孟子的证明题——绝招:逻辑三段论“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这是“仁术”;“以羊易牛,未见杀羊”——这是“仁术”的表现。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齐宣王有“仁术”,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话题一:若寡人者,可以保民而王乎哉?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得出的结论是什么?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肯定善心(“不忍”)取得信任。举例论证:“以羊易牛”。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3.在本次的谈话中,齐宣王的态度如何?好奇、高兴第二部分
16-17段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薪xīn。’则王许之乎?”曰:“否。”复:禀报。钧:30斤为一钧。明:形→名,视力。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绒毛。末:泛指事物的端、尾。舆薪:整车的柴火。舆:车。薪:柴火。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许:相信。孟子在这段话中巧妙地设喻,引出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一观点,以消除齐宣王的畏难心理,旨在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思考1:孟子说“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这段话用意是什么?力举百钧不举一羽不见舆薪明察秋毫恩及禽兽功不至百姓不用力不用明不用恩比喻类比王之不王是不为,非不能命题: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是因为不用恩。孟子的证明题——绝招:类比法(有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这是“不用力”。(有人)“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这是“不同明”。同理可得:(大王)“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用恩”。命题: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孟子的证明题——逻辑三段论大前提:君主不“保民”,就不能王天下小前提:不“保民”是因为不用恩。结论:所以,王之不王是不用恩。大前提:王之不王是不用恩。小前提:不用恩是不为,而非不能。结论:所以,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不能不为王之不王对比为长者折枝挟太山以超北海思考2:孟子如何论证“不为”与“不能”的区别的?孟子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的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形象地阐明齐宣王行王道是可以做到的。比喻命题:齐宣王行王道是能做到的孟子的证明题——绝招:逻辑三段论A——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不能”;
“王之不王”“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B——不能“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王之不王,不为也”;故“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否定A结论:行王道很容易,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御于家邦推己及人孟子旨在说明“推恩”是“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以君主的“不忍之心”为起点,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好国家。思考3:孟子引用“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旨在说明什么?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天下可运于掌命题:“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结果孟子的证明题——绝招:归纳推理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天下可运于掌”;“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则“御于家邦”;由此归纳出“举斯心加诸彼”,即推恩则“足以保四海”。绝招:二难法“推恩足以保四海”,(齐宣王不想“推恩”)“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宣王或“推恩”,或“不推恩”(兴甲兵)故宣王或“可保四海”,或“无以保妻子”。二难推理是在宣传说理中,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为前提构成的推理。之所以称为"二难推理",是因为在宣传中反驳对方的观点,人们常常运用这种推理逼使对方在两种情况下作出选择,不管选择哪种情况,都令人难于接受,这就使对方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话题二:齐宣王有不忍之心,为何王之不王?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孟子提出“推恩于民”的观点齐王悦,再问“为何不忍之心合于王者?”孟子比喻、类比提出“不为”“不能”概念齐王追问二者区别孟子举“挟太山”“为长者折肢”例说明“不为”“不能”区别
话题二:“齐宣王有不忍之心,为何王之不王?”2.这一部分双方对话得出的结论是什么?3.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巧设比喻,指出问题(2)举例论证:举了“举百钧”不能“举一羽”“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例子说明“不为也,非不能也”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话题二:“齐宣王有不忍之心,为何没能王天下?”4.在本次的谈话中,齐宣王的态度如何?好奇、高兴、沉默第三部分思考:齐宣王为什么没有被“推恩”的说法彻底说服?孟子是怎样进一步推行其“仁政”主张的?因为齐宣王心中有称霸天下的企图。孟子举例论证,以“兴甲兵”起句,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危害,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霸业,却故意以“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等口腹声色之欲来揣度,旁敲侧击地引出齐宣王称霸天下的“大欲”。孟子在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随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告诫齐宣王想要以区区之齐国战胜力量强大的各诸侯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彻底打破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孟子以邹国与楚国之战来类比论证,说明齐国若要称霸天下、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得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33/34思考:孟子假设邹国与楚国交战,有何意图?思考:33段“今王发政施仁”后面五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以上五个句子构成排比,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使天下的仕者、耕者、商贾、行旅等都闻风而至,从而给齐宣王带来巨大的诱惑力,展现出一幅“保民而王”的美好前景,与行“霸道”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且以上语段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富有音乐性。
话题三:“霸道”的危害与仁政的成就。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先破后立,孟子正面描绘“发政施仁“美好图景孟子以“兴甲兵,快于心”刺激宣王说出内心想法宣王言“将以求吾所大欲”孟子旁敲侧击,连连反问,逼问“王之大欲”是否为口腹声色之欲宣王言“吾不为是也”孟子点明齐王想要天下,用“缘木求鱼”作喻,点出图霸的方式不能实现宣王认为言过其实孟子点明霸道的危害,用“邹与楚战“作喻,点明胜负、强弱之理话题三:“霸道”的危害与仁政的成就。聊天策略:步步紧逼,陈述利弊。比喻论证:缘木求鱼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对比论证:图霸的后果,后必有灾——发政施仁的美好图景论点: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王之大欲”是实行王道的最大阻碍2.在这部分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什么方法论证什么观点?2.在这部分谈话中,齐宣王态度如何?权衡利弊,放弃己见。命题:霸道和王道的两种不同结果孟子的证明题——绝招:类比推理法邹国“小”“寡”“弱”,敌楚必有灾;故“齐国九州占其一,“以一服八”必有后灾。若“发政施仁”,则“天下仕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结论:齐国应该发政施仁,则天下莫能御之。第四部分思考:齐宣王问王道,孟子认为国君如何行动才能实现理想社会呢?制民之恒产
(养民)谨庠序之教
(教民)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对他们施以礼仪道德的教育物质精神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话题四:如何具体实施王道?
1.在这部分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聊天策略:正反对比,有理有据。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今也制民之产。论点: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2.在这部分谈话中,齐宣王态度如何?虚心受教课文内容讨论话题孟子观点论证方法应对策略王的态度1-1415-2021-3334-35爱与不忍不忍即仁术,王道之基举例论证(以羊易牛)肯定善心获得信任好奇高兴“不为”“不能”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巧设比喻指出问题高兴好奇沉默“所为”“所欲”行霸道有灾发政施仁无人可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步步紧逼利害分明权衡利弊放弃己见恒产恒心制民之恒产谨庠序之教对比论证正反对比有理有据虚心受教四、合作探究1.孟子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和谐,又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2.读完文章,你认为齐宣王会采纳孟子的“王道”建议吗?为什么?不会。因为孟子的“王道”对君王的道德水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损害了君主的个人利益。治国之道目的方式结果本质霸道王道称霸天下称霸天下兴甲兵行仁政民无恒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民有恒产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以天下百姓之财富、生命奉养一人,满足一人之欲望。百姓为君王奉献君王为了天下百姓的幸福而克制自己个人的私欲。君主为百姓牺牲3.本文表达了孟子的“保民而王”和推行仁政的思想,请结合本文的有关论述和有关历史状况,谈谈你对孟子这一思想的认识。观点一:对当时的社会来说,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厥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之中。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带来的痛苦,正是人民所强烈渴望的。观点二: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但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当时的国君都“以攻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推行仁政,保护人民,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观点三: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的,是行不通的。“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齐桓晋文之事》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人口素质、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4.孟子的“王道”思想对于当今时代还有什么意义吗?当今社会“保民”的表现:(1)精准扶贫(2)保障性住房(3)农村合作医疗(5)取消农业税(4)粮食直补(7)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6)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宽政爱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2021年6月29日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制民之产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习近平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崇礼重教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2021年3月22日至25日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1)层层递进,论点明确先提出“保民而王”,然后逐步解说,借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其有“不忍之心”;再从“恩及禽兽”推论到“恩及百姓”只是“为”与“不为”的分别;最后解说“王天下”的道理。层次分明,由浅入深。(2)因势利导,措辞委婉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他根据对方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后说明事理。(3)采用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挟太山以超北海”喻“不可能”的事;“为长者折枝”喻轻易可行的事。5.本文是《孟子》的名篇之一,是古代论辩文中的杰作,代表着当时逻辑文的最高水平,请你小结本文的文本特色。(4)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①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②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5)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气势排比: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对偶: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6)运用类比推理,形象贴切“邹敌楚”类比,说明霸道不可得天下。5.本文是《孟子》的名篇之一,是古代论辩文中的杰作,代表着当时逻辑文的最高水平,请你小结本文的文本特色。理想社会人民康乐,盛世太平,天下大同天下归一,人民康乐,盛世太平政治主张施政者以礼治国为政以德仁人君子(克己复礼)发政施仁,保民而王具有不忍之心(推恩)具体措施军事经济礼教强兵(有勇,且知方也)足民非常重视“礼”反对“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生活时代社会时局思想倾向春秋末期以礼争霸,相对稳定简政施仁,不越礼。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理想破灭生出出世念头。战国中期以武力争霸,十分动荡施仁政,重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强势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孟子6.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及本文相关内容,对比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提出话题正面劝导反面论述破其“大欲”引出主张阐述措施岔开提问,转谈王道提出论点,以例引导正面晓谕,指明方向保民而王以羊易牛是不为,非不能推恩引出“大欲”,指出危害以战为喻,主张施仁辟田地,朝秦楚后必有灾宣王请教孟子说仁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课堂小结五、知识梳理文常积累1.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2.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也就是天下。3.商贾(ɡǔ):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文常积累4.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5.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6.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腰行礼,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知识梳理成语明察秋毫: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新生的绒毛的毛尖儿。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不见舆薪: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心有戚戚:心中产生共鸣,深有感触。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放辟邪侈:肆意为非作歹。衣帛食肉:穿着精美的丝绸服装,吃的是肉食。形容生活富裕。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重点句子翻译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您的用心)他们怎么知道呢?您如果哀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2.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因为吝惜钱财才用羊换掉牛的,(您这么一说)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照这样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诗》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知识梳理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候国结怨,然后才心里痛快吗?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重点句子翻译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9.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8.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加以处罚,这样做是陷害百姓。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重点句子翻译1.吾何爱一牛:吝惜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并且推及到3.至于兄弟: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接着就古今异义1.无以,则王乎:2.然则废衅钟与:3.王说:4.为长者折枝:5.刑于寡妻: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7.盖亦反其本矣: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9.是罔民也:10.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葡萄牙语视听说(II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江阴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模拟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苍南县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二)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 管理学广告案例分析
- 私募基金培训
- 2025劳动合同绩效考核
- 2025私人买卖合同协议
- 气管套管脱管护理流程
- 2025年实习生聘用合同范本
- 2025建筑施工合同范本(方案施工图) 新手看施工图纸
- 二衬带模注浆施工方案
- 煤矿节电降耗管理措施
- 《英语委婉语与忌语》PPT课件.ppt
- 地域文化教学大纲(修订本)
- 通用航空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参考
- 中国书法演变史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 调查问卷设计-课件PPT
- 井下电缆着火应急演练预案
- APP开发合作协议通用版
- 小学数学 五进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