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书愤》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解陆游的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2、

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复杂的情

感。

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

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3、

习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4、背诵全诗。教学目标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六州歌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導

入--岳飞《满江红》

--辛弃疾《永遇乐》年少时,意气风发,决心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中年时,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

一寸赤心惟报国"。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其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位命途多舛的诗人是谁呢?陆游陆

,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

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

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

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

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知人论世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是我国文学史

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

的爱国热情。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

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著名诗作有:《书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著名词作有:《钗头凤》《卜算子咏梅》《诉衷情》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

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

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脊)十三年(1186

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

“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书愤》。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背景介绍偏安一隅,主和派把持朝政背

景北宋一南宋·

首联: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里想到世事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

中原大地,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颔联:曾记得多年前,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驰的楼船战舰。在

秋风中跨上战马奔驰,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颈联:相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如今已是

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尾联:不由让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来有

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书

书:书写。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愤:悲愤、愤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者,抒

发胸中郁愤之情

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思路如下:1、诗人

“书”了哪些事?2、哪些事让诗人感到了

“愤”?3、这些情感是如何抒发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思考

1

:“

世事艰”指什么?·

抗金复国的历程的艰难、仕途的坎坷·

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主和派

把持朝政,阻挠北伐。思考2:中原北望气如山"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年轻时的陆游?◆抗金复国,收复失地的愿望。◆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战士。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志思考1:颔联写出了怎样的战争场面?由六个纯名词的叠加(罗列),就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给人一种声势宏大、勇猛进攻、收复

失地的抗敌场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

役知识补充列锦”又称“列词”,

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

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

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

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

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

际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思考2:诗人连写两次战斗,这是要表明什么?·

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

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

战斗生活。·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

形成鲜明对

比。

,

书,

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由于主和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

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

产生的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

“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

悲愤之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思考1:

“空”和“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壮志未酬之憾檀

济早年曾随刘裕平定孙恩、桓玄之乱。

路西进,所向披靡。刘裕代晋建宋后,檀道济升

任将军。他对刘宋江山赤胆忠心,屡立战功。元

嘉七年(公元430年),檀道济奉命领军北伐,

屡获胜利,

一直攻到山东历城(今济南)。没想

到此时北魏军队大举反攻,檀道济军粮不继,陷

入重围之中。但他没有惊慌失措,而巧妙地稳定

了军心。这次北伐,檀道济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指

挥才能,以至于北魏惧惮他的威名,竟然画下他的像用来驱鬼,再也不敢轻易南犯。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

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课外拓展本来,国有良将,乃国家之幸。宋文帝(刘

义隆)偏偏患上了虚劳病。这一来,宋文帝

就不能不考虑身后之事了。威名赫赫,他的

几个儿子也颇有才智。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

义康、领军将军刘湛等人也颇有此忧,所以

屡屡进言劝宋文帝早日除掉檀道济。说让刘

义隆警惕,

小心那又是另一个司马懿。刘义隆又一次病重了,刘义康矫诏,说大将军

走之前有事商讨,然后设计抓住檀道济一家,

将之杀害。

当时的檀道济既震惊又寒心,只得绝望地大喊:

“你们这是自毁长城啊!”而北魏人听到后弹冠相庆,认为南朝以后再

也没有什么大将值得重视的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扶着

石头城城墙向北望去,在那里曾是

他的国土,被他的父亲辛辛苦苦地

打下来,但如今那儿却是被北魏的

骑兵肆意驰骋。他的北伐之战又失

败了,这让他忍不住想起一个人,

让他忍不住哀叹:

“要是有檀道济

在,如今这局面又怎么会如此败坏”,那人是他的大将,但已经死

了有十四年了。思考1:结合《出师表》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

表》?·“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的毕生心愿。·“亲贤臣,远小人”——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考2: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一样的

贤臣扶持;·

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

原之志

。出师

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敬

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尾

联“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书

”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书

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深入文本,体悟深情任务:

一起讨论,诗人愤的是何事?时间是三

。深入文本,体悟深情所愤之一为“世事艰”,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所愤之二为“空自许”,壮志难酬、请缨无路所愤之三为“鬓先斑”,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为“谁堪伯仲间”,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无人领军“愤”中含“恨”,

“愤”中含“悲”,“愤”中含“叹”那么,

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

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

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赋闲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

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

“主和派”,

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

力量的刽子手。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长久的情感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

一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华的满腔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

写作特色一

、通过对比,抒发情感。1、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

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2、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3.诸葛亮北伐与南宋一味妥协的对比。二

、借用典故,表明志向。1、

用檀道济万里长城的典故,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年华空老。2、

用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