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2025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2025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2025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2025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恋地情结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词语,其目的是广泛且有效地定义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这些纽带在强度、精细度和表现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也许人类对环境的体验是从审美牙始的。美感可以是从一幅美景中获得的短暂快乐,也可以是从稍纵即逝但豁然显现的美之中获得的强烈愉悦。人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来自触觉,即触摸到风、水、土地时感受到的快乐;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则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也是生计的来源。其实,恋地情结并非人类最强烈的一种情感。当这种情感变得很强烈的时候,我们便能明确,地方与环境其实已经成为情感事件的载体,成为符号。在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笔下,人类的情感具有重要的顺序性,或许这适合于所有的男人。他写道:“妻子,沐浴在阳光下的爱人,双眸盈满了美丽的海潮。春季,大地到处鲜花盛开、流水潺潺,有那么多值得赞美的景色。对那些尚无子嗣却满心期盼的人来说,新生命给屋子带来的光明才是最可人,最让人欢喜的东西。”(摘编自段义孚《恋地情结》)材料二:基于对空间和地方的研究,段义孚指出喜爱与恐惧是人地关系的两大主导情绪,二者的对立统一是理解人与地理空间辩证关系的基础。段义孚对喜爱与恐惧这两种情绪在空间中的表现进行深入剖析,并且强调以个人经验作为研究地理学的工具,认为人类是因为与环境进行互动,才对特定的空间产生经验,继而演进为概念。这种经验是我们了解环境的基础,是一个地方的“感受性质”。人在不同空间中产生喜爱与恐惧的情绪,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感和地方感。比如人们在高大的地标面前产生恐惧的情绪,因此地标可能会让人产生不亲近的、权威的、震慑的地方感。在由人类的地理经验透视出空间感和地方感后,段义孚引进时间的尺度,作为研究地理空间的元素。时间影响人对空间的体验,进而影响地方感的产生,例如久居更容易产生对地方的依恋(恋地情结)。恋地情结指人对所在的环境产生情感依附和依恋。空间会由于人对其赋予情感属性变成“地方”。人可以对地方产生强烈的心理联系和情感。愉悦的空间体验、在某处的美好的回忆和对地方的自豪感等都能让人产生恋地情结。恋地情结的出现可以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体验或长久的地方归属感,而最容易产生恋地情结的地方是家,家的概念包括微观尺度的一张床到宏、观尺度的整个国家或大陆。在城乡规划中,从小社区、小村庄、小乡镇到特大城市及城市群都可以是“家园”。恋地情结对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启示:空间中有可以使人们产生恋地情结的事物,他们能赋予地方积极的情绪并吸引人们的到来,促进恋地情结的产生能够使一个地方成为入们喜爱之地,这一举措可以避免人口的流失、文化商业外迁及因此导致的城市衰退。恋地情结的反面是逃避主义。人们可以通过改造空间、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物质及精神世界等方式,逃避自然、自身及所有混沌和不确定性。在段氏理论看来,城市的出现是为了逃避自然最初混沌不安的状态,人们希望通过建立有秩序的城市以远离混乱。曾经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促使人逃离自然,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及城市病的出现,人们如今又希望逃回自然中去。人类的想象力产生了逃避情绪和逃避文化,正是人们对城市这一秩序井然的居住形态的想象促使人们建立城市以逃避他们难以掌控的自然。城市存在诸多解释,段义孚从地方情感视角出发,在心理学层面上较好地解释了人们最初为何喜爱城市并建立城市。这一空间中的逃避情绪也能够解释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中人口由于中心城区混乱拥挤等,逃离中心,迁入郊区。从逃避主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井然有序和清晰明了可以吸引人们来到城市,但城市失去了这一特质则会驱使人们逃离城市。城市管理者可以利用城市有序的优点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除了城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也同样需要打造清晰有序的空间以提升乡镇的软实力。此外,段义孚认为对地方的喜好与恐惧情绪与地方和空间的本质关系是相对应的。在《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中,段义孚辨析了地方和空间两个概念,两者的联系在于经验。人用自身的经验衡量一切,包括空间。段义孚认为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缺乏意义的领域”,空间具有开放性。开放的空间意味着自由、缺乏保护和具有威胁性。地方则是“让人感到价值存在之处”,可以是真实存在的空间,也可以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事物。地方是人们生活的情感投射处。房间、家园和故乡可以是地方,母亲的怀抱和愉快的体验也可以是地方。宋秀葵认为地方是安稳的象征,也是个人身份认同的源泉。地方承载了人们的恋地情结,是为人们所喜爱依恋的事物。但是长久的安稳地方会使人疲惫,因而人们时常需要到开放的空间去寻找平衡。空间的自由开阔会让喜爱冒险的人严生恋地情结,但是空间的威胁性会让大多数人产生逃避情绪,因而人们又需要回到家园等地方寻求安慰。人们需要不同的体验,因而需要地方与空间相结合,城乡规划设计中需要地方和空间合理地布置以满足人们的丰富需求。(摘编自陈伊乔、刘逸《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恋地情结指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其情感体验丰富多样,涵盖从审美获得的短暂快乐到对家园等地的长久依恋。B.段义孚指出空间会因人类赋予其情感属性而变成“地方”,如人们在高大地标前产生恐惧的情绪,地标就成为不具情感意义的空间。C.城市的出现是人类逃避自然最初混沌不安状态的结果,而如今城市病的出现又促使人们产生逃回自然的想法。D.与空间是实的不同,地方的概念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比如母亲的怀抱和愉快的体验也可以是地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对环境的体验始于审美,从美景中获得的美感或短暂或强烈,这是恋地情结产生的基础。B.以个人经验作为研究地理学的工具,能让人类更好地了解与环境互动产生的空间感和地方感。C.恋地情结可以给人带来长久的地方归属感,最容易产生恋地情结的地方是家,家的概念是单一的。D.在进行城乡规划设计时,只有打造清晰有序的空间,才能满足人们对地方与空间结合的丰富需求。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引用欧里庇得斯的话,论证了恋地情结并非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有时候,人们会把最强烈的情感放在对新生命的期待上。B.材料二通过列举人们在高大地标前的情绪反应,阐述了空间感和地方感的形成与人类情绪的关联。C.材料二在论述逃避主义时,对比城市的出现与逆城市化现象,旨在说明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始终是矛盾的。D.材料二先阐述恋地情结的内涵,再论及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最后探讨地方与空间的关系,逻辑清晰。4.“空间感”和“地方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空间感”和“地方感”之间的联系。(4分)5.下面是某特色小镇的相关简介。请结合材料,针对该特色小镇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6分)某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初期,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古老的传统手工艺街区保留并修缮,还引入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创意工作室,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同时,小镇打造了一条滨水休闲步道,周边配套绿化景观与休憩设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户外空间。然而,随着小镇知名度的提升,游客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交通拥堵、垃圾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也有部分游客反馈传统手工艺展示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体验环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隆福寺

张中行我的老同事王泗原先生永远不看电视,理由说过,我没注意听。他看戏,也许因为戏里的人有血有肉,电视上的没有,在“渐近自然”方面有高下之分吧王先生同时是我的畏友。小畏是他的治学,深入而精粹,不吹吹拍拍,不华而不实。大畏是他固执,严谨,有所信必坚持到底,有时近于违反常情也不在乎。畏,就因为有不少我认为可学的,我学不了。大事难说,说小事,如看戏与看电视间,我和他就正好相反。我也有理由。一是经济。看戏要先去买票,至时到场,都要挤车,还有,万一看到半路觉得没意思,会感到冤枉。看电视就没有这些麻烦,足不出户,不愿意看,手指一按,关上了事。二是可以开开眼,见识一些新事。如时装表演,霹雳舞,等等,我虽然无欣赏能力,知,较之不知总当近于现代化吧且说电视上看到的新事之一是隆福寺的再变,由人民市场变为隆福大厦。楼很高,有电动阶梯助人之懒,货当然很多,只要有钱,据广告说,是有求必得。有求必得,而且是在不举步可上楼的大厦中,推想这在热心现代化的人的心目中,是“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了。是否真就至于道,我没去看,不敢说,也可以不管。①我想说说的是这一变再变使我记得的一些旧事都化为黄鹤,飞去而不复返。这旧,不是几年前的道之前的鲁,而是半个世纪前的鲁之前的齐,即隆福寺是寺而不是市时候的情况,地道的东京梦华之类,也许有好事的年轻人愿意听听吧三句话不离本行,由书说起。书有新旧之分,新与旧,那时候与现在,意义不尽同。那时候旧书指昔人所作木板刻印的线装书,反之为新书,指近人、今人作的铅印的新装书。讲书业的集中地,总是说:旧书,一是琉璃厂,二是隆福寺,即隆福寺街;新书,一是东安市场,二是西单商场。隆福寺街旧书店不少,我上学时期已近于强弩之末,印象深的只有三家。两家大,一是路北的文奎堂,一是路南的修绠堂,都在寺门之东。一家小,名三友堂,在寺门稍偏西的对面。大的两家书多,气派大,也许由于店大欺客吧,连是否从那里买过书也不记得了。三友堂买过,还记得两种。一种是玉勾草堂本《杜工部集》,一种是《阅微草堂砚谱》。②而万幸,这两种都闯过秦火,现在还卧在书柜中。售精神食粮之外,售物质食粮的店铺也有值得说说的。大众化而名声也大众仩的“灶温”在寺门稍偏东的对面,以卖面条闻名。面条名一窝丝,形容其细,调料是碎块烂肉,合起来名烂肉面。余生也晚,更遗憾的是余生也懒,三十年代早期竟没有去尝。四十年代早期亡羊补牢,去过一次。店里人说,温师傅还在,年纪太大,不上案了,再有,面质量差,也抻不了那样细了。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只好吃一碗名为灶温实非灶温的面而返。还有一家不大众化的,在街东口内不远路北,名福全馆,包办酒席,有戏台,可以办堂会。我穷而无位,没有机会去吃。大概是四十年代早期吧,某巨公在此庆祝什么,有堂会,演空城计,余叔岩扮王平,杨小楼扮马谡,小报大事渲染,我也得耳食一次。现在是,灶温迁往东四北大街,其他都消灭,原址或翻修或不翻修,改为卖时装或冷饮了。街指寺之外。应该着重说寺之内。旧时代,北京内城东西有两个大寺,东为隆福寺,西为护国寺。护国寺建于元朝,时代更早,古迹更多。隆福寺建于明朝,古迹不多,却有个著名的木雕艺术珍品:三宝殿藻井(天花板)。这藻井实物,我只从门缝看过;见过照片,确实很美,稀有。三四十年代,虽然寺内建筑尚存而破旧,北京本地没有人去看,但东城人免不了要去,分两类,买家常用物的是间或,吃吃玩玩的是常常。这是指去逛庙会。旧时代,北京长年有定期定地的庙会,九十一二隆福寺,三土地庙(今之宣武医院),五六白塔寺,七八护国寺。彼时我的住处离隆福寺近,记得结伴游过几次庙会。一进寺门是古玩摊,珠光宝气,不懂,不敢问价。往前走,是卖各种用物的,即使不买,可以看看买东'西的男女老少,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北京。再往前走,是可吃可看的,即各种小吃,各种杂耍。记得总要在豆汁摊上坐一会儿,喝一两碗,以享受自己也成为老.北京的优越感;还有个优越性,是喝完算账,一个人不过几分钱。庙会什么时候绝灭,我不知道;只记得五十年代中期我去,三宝殿还在,已经是人民市场,天天营业了。我去,是因为那里有两个摊,卖旧砚。靠北一个摊在路西,这个摊大本营在琉璃厂,这里设摊,专卖砚。物美者不多。我去过不少次,只买得一方,明坑,蕉白,很好用。靠南一个摊在路东,不专卖砚。因为不专营旧砚,物美而价尚可者更少。有一次我去,齐君拿一方砚给我看,说可以看看,有人让留一下,他不要才能卖。砚为端石,清初坑,石不薄而制为轻的行砚。背面有恽南田的铭,还记得末尾是,“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仍不嫌我丑”。款署“云溪外史”。像这样的旧砚,石质,做工,年代,铭文和书法的风格,都看不出破绽,属于可真可假(良砚工照真品做)一类。价也属于可真可假一类,三十元。我说如果那位不要,我可以要。过几天去问,说那位要了。我问是谁,小声告诉我,是邓拓。其后不很久,这位邓公去世了,这方砚有康熙年间的铭,下场也就不可问了。后来,寺内的商业建筑一再增多,一再升高,终于成为大厦,出入大厦的人成为五方杂处,不要说三宝殿及其藻井,就是喝豆汁、看小戏、买锅盆碗箸的老北京味儿,也就再也找不到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王泗原先生不看电视剧,喜欢看戏,可能是因为戏里的人有血有肉,而作者正好相反,不喜欢高雅的戏剧,喜欢看通俗的电视。B.文章对王泗原先生的为人治学做了很高的评价,不华而不实,用“固执”一词评价王泗原的信念,其实是褒扬,暗含对王泗原的敬意。C.文章列举了与旧隆福寺的书店、饭馆、庙会相关的事例,由寺之外到寺之内,着重突出一个旧字,作者对这些旧事物有爱与憎的矛盾。D.文章写作者去人民市场的两个卖旧砚的摊上买旧砚的情形,特别是齐君给“我”看的一方行砚,表明了此地的砚不仅物不美,而且多是赝品。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今昔对比手法,将昔日隆福寺的书香、市井气息与如今的商业大厦进行对照,突显时代变迁中的文化失落感。B.文中对“灶温”烂肉面、福全馆堂会等细节的细腻描摹,以味觉与听觉记忆激活老北京的生活图景,增强了怀旧的感染力。C.作者引用《论语》中“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一句,意在辛辣讽刺现代商业发展对传统文化空间的粗暴侵占。D.文章以“我”的回忆为脉络,碎片化串联书店、食肆、庙会等场景,形散神聚地勾勒出隆福寺的百年沧桑。8.请结合上下文,分别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9.关于散文创作,作者曾说将回忆当作历史来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的这一主观愿望在文中是怎样做到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赫连铎、李匡威请讨李克用。朱全忠亦上言:“克用终为国患,臣请与河北三镇共除之,乞命大臣为帅。”上命三省、御史台四品以上议之,以为不可者十六七。张浚曰:“先帝再幸山南,沙陀所为也。臣常虑其与河朔相表里,致朝廷不能制。今两河藩镇共请讨之,此千载一时也。但乞陛下付臣兵柄,旬月可平。”孔纬曰:“浚言是也。”上曰:“克用有兴复大功,今乘其危而攻之,天下其谓我何”纬曰:“陛下所言,一时之体也;张浚所言,万世之利也。”上以二相言协,从之,曰:“兹事付卿二人,无贻朕羞!”乃以浚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使,孙揆副之。(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五九·唐纪·昭宗皇帝》,有删改)材料二:大顺初,克用自攻赫连铎于云州,拔东郛。幽州李匡威以兵三万救之,杀其将安金俊,克用走。铎与匡威共建言:“山南乱,克用实首之。今乘其败,可伐而取也。”全忠亦请与河北三镇共讨之。宰相张浚是其计,乃下制削克用官爵、属籍,以浚为兵马招讨、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孙揆副之,枢密使骆全垔为行营都监,华州节度使韩建为行营马步都虞候兼供军粮料使,王镕领河东东面,全忠南面,李匡威北面,并为行营招讨使。铎副匡威,先薄战。更诏揆为昭义节度使,克用将李存孝邀揆长子[注]杀之。存孝次赵城,韩建夜出壮士三百乘其营,存孝伏以待,建兵大奔。存孝攻绛州,未下,晋州刺史张行恭弃城走,建与浚遁还。明年,克用奉表自陈,乃复拜检校太师、守中书令、陇西郡王。赞曰:沙陀始归命天子仰哺于边世喋血助征讨常为边兵雄。至克用逢王室乱,遂有太原。虏性惇固,少它肠,自负材果,欲经营天下而不克也。兵虽胜,然数败;地虽得,辄复失,故熟视帝劫迁,缩颈羞汗,偷景待僵,不亦鄙乎!使克用稍知古今,能如齐桓、晋文,唐遽亡乎哉(选自《新唐书·沙陀列传》,有删改)[注]长子:长子县。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沙陀始归命A天子B仰哺C于边D世喋血E助F征讨G常H为边兵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贻,遗留,留下,与《师说》“作《师说》以贻之”中的“贻”意思不同。B.薄,迫近,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的“薄”意思相同。C.邀,截击,与《琵琶行并序》“移船相近邀相见”中的“邀”意思不同。D.次,驻扎,与《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中的“次”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赫连铎、李匡威认为李克用作乱、罪过深重,应趁其战败讨伐他,朱全忠也认为应联合河北三镇一起除掉李克用,宰相张浚附议。B.皇帝下令群臣讨论讨伐李克用之事,参与讨论的大部分大臣不同意朝廷讨伐李克用,就连皇帝也对讨伐李克用颇有顾虑。C.因张浚和孔纬一唱一和,皇帝同意征讨李克用一事,下令免去李克用的官爵等,并任命了相关人员,组建讨伐李克用的队伍。D.《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批评李存勖享乐导致国灭;材料二的评论则批评李克用没有齐桓公等人的才能,错失取代唐而建国的机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帝再幸山南,沙陀所为也。臣常虑其与河朔相表里,致朝廷不能制。(4分)(2)虏性惇固,少它肠,自负材果,欲经营天下而不克也。(4分)14.材料一和材料二第一段都关涉讨伐李克用一事,但叙述的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水龙吟·短衣匹马清秋①

王渥短衣匹马清秋,惯曾射虎南山下。西风白水,石鲸鳞甲,山川图画。千古神州,一时胜事,宾僚儒雅。快长堤万弩,平冈千骑,波涛卷,鱼龙夜。落日孤城鼓角。笑归来、长围初罢。风云惨澹,貔貅得意,旌旗闲暇。万里天河,更须一洗,中原兵马。看鞬櫜②呜咽,咸阳道左,拜西还驾。[注]①原词题注:“从商帅国器猎,同裕之赋。”商帅国器,《金史·完颜斜烈传》载:“名鼎,字国器,年二十以善战知名。”裕之,元好问的字。②鞬櫜,盛放弓箭之器。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的第一、二句化用了李广将军射虎的典故,一个“惯”字,写出射虎者的英姿,以此称赞商帅打猎的勇猛和威武。B.上阕连用多个四字句,凸显围猎场面的恢宏盛大,其中西风猎猎再现猎杀环境,“千古”“一时”对举,展现规模。C.下阕写归途。打猎归来,黄昏落日映照孤城,鼓角声声,回荡于苍茫大地。此处有动也有静,充分调动读者感官。D“貔貅”指威武的队伍,“得意”展现出围猎队伍沉迷战绩而忘我自负之态;万里天河,旌旗飘飘,留下无限遐想。16.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围猎,请从场面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这三个角度里任选两个角度分析二者的相同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诗人感叹人生有命,但不愿唉声叹气。(2)语文课堂上,陈老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议论文中的反证法,引用了韩愈《师说》中“▲,▲”两句,这两句韩愈感叹士大夫耻于学习、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所导致的结果。(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上下两句分别使用表示色彩的字营造意境、传递情感,诗中有画。唐宋诗词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①根据以色列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②大脑无法通过同时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进行学习,③大脑会主动抑制这两种记忆同时形成,④从而解决行为选择的冲突。据特拉维夫大学发布的新闻公报,人类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A,经典条件反射是其中的一种,其典型例子是巴甫洛夫实验,即狗通过铃声与食物的联系形成被动记忆,这种学习涉及刺激之间的被动关联。甲,它通过行为与结果的联系进行主动学习。例如当特定行为带来积极结果时,人们会重复这一行为;若带来负面结果,则会避免。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例如,老鼠可以分别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会害怕某种气味,但反应方式不同:前者会因害怕而僵住不动,后者则会逃离气味源。如果两种记忆同时存在,老鼠会逃跑,还是B在这一研究中,研究人员训练果蝇将一种气味与电击联系起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果蝇学会在闻到气味时僵住不动;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果蝇学会逃离气味以避免电击。研究人员尝试同时乙,结果果蝇根本无法完成有效的学习。这一结果表明,大脑的“导航中心”会进行干预,确保在任何时刻只有一种记忆类型占主导地位,丙。果蝇的大脑虽然结构简单,但与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大脑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强大的基因工具,研究人员深入解析了大脑中不同学习系统的竞争机制。这一发现还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C会导致遗忘关键细节。研究认为,这一突破性发现有助于重新理解人类学习和记忆形成的机制,不仅重塑了对人类学习的认知,还有助于开发治疗学习障碍的新策略。比如,通过更好地理解多动症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形成过程,可能有助于开创新的治疗方法。18.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19.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0.请在文中甲、乙、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请简要分析文中“导航中心”的表达效果。(4分)22.请根据材料内容,给“大脑的学习机制”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生活快乐与否,自我悦纳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有人认为,青年人不逼自己一把,如何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B2.B3.C4.①“空间感”和“地方感”都是通过人的经验获得的。(1分)②人赋予空间情感属性,“空间感”就会变成“地方感”。(1分)③人既需要地方提供的安稳感,也需要空间的开放性,“空间感”和“地方感”形成动态平衡。(2分)5.①优化空间秩序与功能,缓解交通拥堵与垃圾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交通混乱与垃圾堆积会破坏小镇“清晰有序”的特质,引发游客的“恐惧感”(如拥挤带来的压迫),导致地方吸引力下降。②强化互动体验,搭建恋地情结的情感纽带。恋地情结依赖人与环境的深度互动。静态展示仅提供“短暂美感”,而互动体验能创造“持久情感记忆”,使游客将小镇转化为个人经验中的“地方”(如“我在这里制作了陶器”)。(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6.B7.C8.(1)句子①中用黄鹤象征旧事,并化用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诗句,表明作者对旧事的怀念,以及对旧事随时间流逝的无奈,给人一种物是人非之感。(2)句子②中的“闯”和“卧”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这两种书的珍贵,而“万幸”一词表现了作者内心因书幸存下来并得以珍藏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9.①时间脉络的清晰呈现。文章以隆福寺的“三变”为线索,串联起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从旧书店的兴衰、食肆的消亡,到庙会文化的湮灭,作者以细腻的细节勾勒出北京城市风貌的嬗变,暗含对现代化进程中本土文化消逝的客观记录。②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余叔岩与杨小楼的堂会、邓拓买砚等具体事件,通过亲历者视角还原历史现场。“明坑蕉白砚”“恽南田铭文”等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