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史课件_第1页
中国造船史课件_第2页
中国造船史课件_第3页
中国造船史课件_第4页
中国造船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4/211中国造船史2025/4/212介绍中国古代船舶技术和船舶文化的一门公共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课程任务了解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起源、发展和成就以及船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世界造船的贡献和影响: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注:独木舟、木板船、船舶检验制度、海战和战船,帆、橹、纤、舵、碇、水密舱壁和车轮舟、郑和下西洋;中国近代造船业、当代中国造船业的发展。2025/4/213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续)期末考试出勤:10%平时测试:20%期末考试:70%教学方式PPT+教学录像(补充)上课资料E-mail:zaochuanshi2013@163.comPassword:201388882025/4/214主要内容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造船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次造船高峰——秦、汉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二次造船高峰——宋、元

隋、唐时代造船技术的发展2025/4/215主要内容(续)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造船高峰——明

新中国跻身世界造船强国之路

海禁政策与传统造船业的变化

清末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造船业

2025/4/216课程体系2025/4/217课程体系(续)2025/4/218船舶的定义指的是依靠人力,风力,发动机等动力,能在水面、水下移动的交通工具。船舶的动力来源和推进方式划桨或摇橹

风帆

明轮

螺旋桨

人力或畜力风力蒸气机

柴油机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9钢制船体是怎样浮在水面上?问题:钢的比重是水的7倍多,为什么钢制船体能浮在水面上?实验:把一张薄铁皮放在水里,它立刻就沉下去了;如果把这张铁皮做成一个盒子,重量没有改变,它却能漂浮在水上。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相同体积水的重量,即排水量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钢制船浮在水面上2025/4/2110

海洋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海洋文明的起源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1959年,在山东泰安与宁阳交界的大汶口,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6500年以前

1928年,(山东半岛)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00年以前,磨制石器(石镰、蚌镰)。出现陶器(轮制)1973年发现,浙江余姚罗江乡姚江之阳的河姆渡村,距今(7~5)千多年前,大量淡水鱼遗骨和海洋鱼类,雕花木桨和陶舟一个文化体系早晚两个阶段2025/4/2111图.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锛和渔叉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12图.河姆渡文化中的有段石锛图.河姆渡文化中的雕花木桨是远古的造船工具,一般说来,它是长方扁形物,刃口斜削,似普通铁锛呈刨刀状,它与普通石锛不同处在于背面,即刃口斜上所向的一面不像正面那样平,而是中间隆起成一条横脊,把背面分成前后两部分,后部较薄,看起来像有两个阶段,所以叫有段石锛。有段石锛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13形态同中国大陆的极为相似

这样较复杂的石器制造技术不可能在世界各地同步发展,一般是起源于一地(中国的东南沿海),而后随着制造人的迁徙逐次传播到所到之处。

有段石锛台湾菲津宾南太平洋诸岛夏威夷马克萨斯社会岛南美洲的厄瓜多尔

有段石锛越过汪洋大海,海上漂流当然是唯一的途径。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14对浮力的认识

利用浮性好的物体渡水或救生

多次实践加深了对浮力的感知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的反复出现,启迪着人们去思考,终于人们从看到中间空的物体浮在水上而得到启示,发明了水上的活动工具-船。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15“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

——《淮南子·说山训》“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淮南子·物原》

文献记载由于原始的渡水工具都是有机质的,易腐难存,所以在我国石器时代的考古中尚未有所发现。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16葫芦是人类最早栽种和利用的植物之一,古代葫芦为瓠、匏、壶,后来又称壶卢、藤姑、浦卢、扁浦、壶芦、葫芦等。(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葫芦的种子)

葫芦特点

体轻防湿性强浮力大便于携带原始浮具——葫芦图.葫芦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17“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诗经·

邺风·

匏有苦叶》注:等葫芦的叶子枯黄时,就可以用来渡过深水。深水要漫过腰带,浅水只要提起衣裳就行了。

“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矣”

——《国语·

晋语》注:其中济即渡,说的也是利用葫芦渡水。“今子有五石之瓠(hu),何不虑以为大樽,从浮于江湖”——《庄子·

逍遥游》注:虑,即用绳缀结在一起,樽为酒器,缚之亦可自渡。

文献中关于抱葫芦过河的记载《鹖冠子·学问篇》鹖he冠子曰:“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注:舟船要沉没的时候,葫芦也可以水中救人。《物原·器源》中记载道:“燧人以匏济水,伏羲氏乘桴,轩辕作舟楫”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18

腰舟特点

浮力成倍增加

腰舟背在背上,解放双手,用以划水定义:把好几个葫芦用绳子联起来系在腰上以提高渡水时的浮力,这叫腰舟。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效率扩大了人们在水中捕鱼的范围原始浮具——腰舟图.腰舟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19陆佃注解《鹖冠子》中讲到:“壶,瓠也,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舟。”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解释《匏有苦叶》一节中提到:“古人早已知道抱着葫芦浮水能使身体容易漂起来,所以葫芦是他们常备的旅行工具,而有‘腰舟’之称。叶子枯了,葫芦也干了,可以摘来作腰舟用了。”

关于腰舟的文献记载

关于腰舟的应用和传说

腰舟作为交通工具和劳动工具注:上世纪末期,海南生活的黎族人民仍然利用葫芦舟来渡水,沿海南方的许多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葫芦渡水的习惯;腰舟可以横渡海洋,最初从朝鲜去日本时,就是在腰上拴上若干个葫芦,因此朝鲜称船夫为瓢公或瓠公。民族中关于葫芦救人的传说(苗族、彝族、崩龙族、黎族等)注:葫芦为祖先偶像,是他们的图腾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20八仙过海的工具:(铁拐李的法宝,葫芦)图.铁拐李图.黎族人渡水腰舟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21

葫芦作为渡水工具,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它只能对人类的水上活动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渡水问题;它仅仅适合单人渡水,无法运载更多的物资;葫芦有其生长的局限性,不宜于广泛使用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22从狩猎进入到饲养牲畜以后,人们将兽皮充气后制成浮具——皮囊,皮囊也称浮囊,另外也叫浑脱。

皮囊的制作:在宰杀牲畜时,先将头部割去,稍割开颈部,去掉四蹄,将整个皮革翻剥下来。经过加工后再把颈部和三个蹄部的孔口系牢,留一个蹄孔作为充气孔道。用时,先把皮囊吹鼓,然后再结扎充气孔,便可单独作浮具了。原始浮具——皮囊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23制作简单应用时,携带方便不怕浅水、激流和险滩皮囊特点

皮囊浮具的操作:游渡前,将衣服、用具拴在脑后,游水时游者在腹部放一个皮囊。游渡者要俯卧在水上面,抬起头,把皮囊压在腹下,手挠脚蹬,在水上游动。图.羊皮囊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24

关于皮囊的文献记载和应用“不用轻舟与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李开先《塞上曲》“作马革船”——《后汉书·

南匈奴传》

“缝革为船”——《后汉书·邓寇传》

“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系缚其孔,缚于腋下,可以渡也”——李笙《太白阴经》

“泛皮船兮渡绳桥,来自嶲(gui)州道路遥”——自居易

图.皮囊船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25筏是由单体浮具发展起来的,将较多的单体浮具用藤或绳系结起来成为一体就形成了筏。材料由:木、竹、兽皮、芦苇等。《尔雅》记有:“桴、栰(通“筏”),编木为之。大曰栰,小曰桴”郭璞注解说:“木曰簰,竹曰筏,小筏曰桴”

关于筏名字的文献记载:

“方舟设泭[fú扶,同桴],乘桴济河”,“并木以渡”《国语·齐语》原始浮具——筏据考证:筏就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南部的百越人发明的。筏是舟船发明以前出现的第一种水上运载工具。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26

筏的优点它易于取材,制作简便能多载,行驶平稳不怕水浅流急,是很好的水上工具

筏运输的局限性不能逆水而行,只能单向运输故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的说法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27图.木筏

木筏以树干编制而成:最早的木筏是将几根树干并列捆绑,以一根木杆划水,在水中行驶稳性较好,但不够坚固。后来在并列的树干上帮扎横梁,以增强其结构。是过河、捕鱼和狩猎的重要工具。历史上使用木筏运输和航行的记载: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令2800多人伐松柏作筏,自会稽(今浙江绍兴)沿海北上,迁都琅琊(今山东诸城),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使用木筏海上运输活动。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28竹筏的制作—用火将竹的尾端烧烤后使其向上翘起、然后以藤条、野麻编缚在一起。

编制竹筏的方法有三种把七、八根竹竿并排好,以藤条、野麻拴在一起;把并列的若干竹竿,在前、中、后三个部位,各横凿一孔,在一孔中穿一细木或竹竿,制成较牢固的筏子;在若干根竹子上,横拴三、四根木带,一端翘起,划动时阻力小。

竹筏图.中国古代的竹筏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29竹筏特点

体轻抗折阻力较小图.宋代巨形筏《晋书·列传第十二》叙述:“吴入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文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问谍,具知情状.涪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

文献中有关于筏的记载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30皮筏的制作—将许多皮囊编扎在一起,就成了皮筏。组成皮筏的皮囊少者有6~12个,多者可达400~500个。羊皮筏:充气牛皮筏:羊毛干草之类轻货

皮筏分类

皮筏图.羊皮筏皮筏的操作:皮囊在下,载货时,要用绳子在木架上拴一下,防止风吹掉;载人时,必须呈半俯卧状态,双手握住木架,使身体平稳、否则容易翻船。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皮囊的制作过程2025/4/2131抗沉性好

皮筏优点制作简单,操纵灵活安全可靠,不怕搁浅成本低廉,不耗能源有单独的水密空间提供浮力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32“筏”相比于上一代漂浮工具——葫芦有着以下优点载重量和浮水面积大为提高。制作筏的材料比葫芦的来源更为多样。筏的制作简便,技术要求不高。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33独木舟

筏的缺点筏干舷低,会渗水,人和货物会浸水筏的前端跟水接触面大,阻力大捆扎筏的绳子常时间浸在水中易腐蚀筏逆流很费力在原始的渡水工具中,葫芦、皮囊只可称为浮具。筏也算不得船。具有容器形态,即具有干舷的,才能称作舟或船。船的直系祖先是独木舟。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34人类掌握的石器的磨制学会了用火对浮性和浮力的认识,并意识到凹形物体的浮力更强。

制造独木舟的条件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35

关于独木舟发明的文献记载《拾遗记》记载:“轩辕变乘桴以作舟楫。”《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说文解字·舟部》记载:“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世本.作篇》记载:“共鼓、货狄作舟”。宋衷云:二人并黄帝臣。注云:货狄亦作化狐,化孤见鱼尾画水而游,乃剡木为楫以行舟。《物原·器源》谈到舟船发展变化的时候,最后提到“轩辕作舟楫。《舟赋》记载:“昔者帝轩,君臣道叶,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36《吕氏春秋.任数》记载“尧、舜的臣子并不全仁义,汤、禹的臣子并不...虞姁(xu)作舟,伯益作井….”《山海经》“滛(yin)梁生番禺,是始为舟”《墨子·非儒下》记载“奚仲作车,巧垂做舟”,同书又说是舜的臣子后(翟)稷首先做成了舟。《蜀记》记载:大禹造船。《发蒙记》记载:舜的臣子伯益。由此可见,独木舟的制造不是一个的智慧,而是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独木舟出现的年代,上限在于黄帝轩辕。然而,独木舟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产物,要比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还要早。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37“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淮南子·物原》注:从“以匏济水”到“始乘桴”,再到“变乘桴以造舟楫”,却是准确地说明了舟船发展的层次和规律。“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易.系辞下》注:“刳”与”剡”两字,按辞书的解释是:将木材剖其中而空”为刳;“削令上锐”为剡。匏木与剡木,倒是真实地反映出独木舟和桨的制造过程。据神话传说,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史记·夏本纪》。注:辗转水上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了洪水。他能率领人民疏通江河,使之能畅流入海,并能修建灌溉渠道,变水患为水利,可以说,独木舟起了很大的作用。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38

船桨远古的浮具体型较小,以手足划水就行了。由于筏子和独木舟较大且重,单纯以手足划水是不够的,因此发明了船桨。第一种,同木窄叶型,即用同一根木料削成桨柄和桨叶,桨叶扁平;第二种,同木宽叶型,也是同一根木料削成桨柄和桨叶,桨叶宽大;第三种,异木结合型,桨柄和桨叶由不同的木料削制,最后结合而成。

出土的的木桨,按照形状、结构、可分为三类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39选一根大树干,用石斧或石刀砍削一个长槽,把不要挖去的地方糊上泥巴,把要挖的地方用火烧,烧焦后,再用石凿、石斧挖。这样不断边烧边挖,直到长槽达到合适的长度、深度为止。人坐立在槽中就可以浮水漂向远方。一般说来,造独木舟要选直径在一米以上,长度在五米、甚至一二十米以上的大木才行。有了独木舟以后,人们活动的范围扩大了,生产进一步发展了。

独木舟的制作过程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独木舟的制作视频2025/4/2140“燧石器和石器的出现早于陶器,发现这些石器的用途需要很长时间,它们给人类带来了独木舟和木制器皿,最后在建筑房屋方面带来了木材和木板。”

——摩尔根(1818一1881)《古代社会》

“火和石斧通常已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有的地方已经使人能够用木材和木板来建筑房屋”。——恩格斯(1820一1895)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在1000O年~4000年前),火和石斧这两个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因此,独木舟出现的年代可能在大约10000以前,最迟当不晚8000年以前。

独木舟出现的考古学依据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411921年,在我国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出土刀、斧、锛、凿等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年限在6500年以前。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和滨海地区,7000年以前。“干栏”式建筑遗迹,梁柱间榫卯结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具有相当成熟的木构技术。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出土了6把木桨,都是用单块木料加工而成,桨栖与桨叶自然相连,不用销钉或榫卯相接。

河姆渡文化

文化遗址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42柄部残断面呈方形粗细仅容手握做工精细,刻有弦纹和斜线纹图案

雕花木桨的特点考古学家认为,桨是随着船的出现而出现的,有舟未必有桨,有桨却必定有舟。独木舟在一长江中下游和滨海地区形成于8000年前或更早。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43图.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舟形陶壶新石器时代的舟形陶器底呈弧形,两端尖而向外突出,腹部宽而外鼓侧面绘有渔网纹1958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出土

舟形壶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44图.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出土的陶器1973年湖北省宜都市出土方头方尾,两端略向上翘,底呈弧形距今5775土120年

平底式独木舟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45图.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1973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两头尖,底略圆,尾部微翘首端有一透孔

舟形陶器小冥器,专用随葬品玩具

艺术品

舟形陶器的用途舟形陶器的发现说明客观实际中存在着舟船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46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学者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中国古代极少有或没有独木舟;中国的木板船是由竹筏和木筏直接发展演变而来的;“中国的木船是以没有纵向构件为特征的”。在20世纪的50年代以后,曾先后发现过30余艘古代独木舟遗存物。在中国发现的独木舟遗存

江苏武进县奄城出土的西周早期独木舟

福建省连江县独木舟

广东省化戒县石宁村发现6艘独木舟

山东省平度县隋代双体独木舟

胶东半岛荣成县商周时代的独木舟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

广东茂名出水千年独木舟2025/4/2147简介:出土了4条独木舟,长11米、4.2米两条、7.45米。距今约2800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独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称。淹城出土的独木舟有梭形和平头平尾形两种,所用木材为楠木、槠木和柏木。江苏武进县奄城出土的西周早期独木舟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481976年出土。船体残长20.20米,通高0.56米,最大宽2.82米,两側船体各宽1.05米,中间板宽0.76米。每船用三段木连接而成。两船身外側均榫接,两船间有横梁及厚大之木板联接。从遗存之伏梁及其竖孔,可见其上尚有篷、庐之类。船体各部位除用榫接外,均用圆顶方身、长0.2米之铁钉钉合,并用麻皮、油灰堵塞缝隙。根据同时出土的2枚5株铜钱及瓷片推断其为隋代遗物。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

山东省平度县隋代双体独木舟2025/4/21492011年出土,该独木舟长7.62米、宽0.99米、深0.6米。木身为铁木,木质坚硬,木身巨大,树龄至少有1000年以上,特别是独木舟的制作手工精细,造型美观,因此,推断该独木舟的年代为南朝,距今约有1500多年,估计为南朝产物。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广东茂名出水千年独木舟2025/4/2150方头方尾:没有起翘,几乎平底头尖尾尖:舟头舟尾都翘起;头尖尾方:舟头起翘,尾部平底后来的船型也主要是这几种,底有平底、尖底,很可能是由独木舟的船型发展而来的。

出土的独木舟的特点由于独木舟是用单根木料造成的,严整无缝,不会漏水,结构坚实,不会松散,而且加工简单容易,因此,即使在木板船发展起来后仍然存在。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51独木舟向木板船的演变

木板船出现的条件筏的特点和缺点没有干舷,筏体木身又有较大的缝隙,容易渗水当载重量增加时,人和货物要受到水的浸淹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52制造时候树干要砍掉一半左右,浪费很大。独木舟的制造需要粗大的树木,材料来源受到限制。独木舟舟体较长、较浅、行驶不稳、容易倾覆,经常发生事故

独木舟缺点宽度和深度要受到树干大小的限制,决定了它的装载能力不大,不能满足水上运输的要求

木板船同独木舟最大的区别独木舟是在成形的树干上进行的挖凿,是一种再加工,而木板船则是人们真正用工具进行的改造,对各种形状的木头进行多步骤地操作,制造出完整的、可以在水中浮行的交通工具。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53

独木舟有三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演变途径独木舟发展演变的途径以火烤、日晒等加热的办法并加横向支撑以扩展舟体宽度,再进一步是在舷侧加木板形成复合舟;设置舷外支架或舷外平衡物体。以两只或多只单体独木舟并排连接,舟体宽度成倍增加,既增加了载重量,又能显著地改善稳性;改善舟的稳定性

舷外平衡物体提供浮力

增加载重量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54

木板船原名“舢板”、“三板”,最简单的木板船莫过于“三板船”。全船由三块板构成,即两块侧板和一块底板。底板的两端以火烘弯后向上翘,这可能史最早出现、最简单的木板船,这也就是现代“舢板”船的祖先。“三板船”的强度可能不会比独木舟强多少,但是它的可贵之处是迈出了有力的一步,开辟造船工艺史上的新纪元。以后,人们对三板船不断改进,创造出千姿百态,性能优良的船舶。三板船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55图.甲骨文的“舟”

甲骨文的“舟”字所反映的船只都属于舢板船这类。这时候的三板船不再只是由三块木板所构成,而是由许多木板搭接成船底和船舷板,另外还加了横梁,使船体联接得更加牢固坚实。甲骨文的“舟”字反映的三板船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56

木板船的特点干舷加高,容量增大提高稳性和快速性用短材可以造出更长的船来

之前人们只能根据原料的大小、长短进行制造,这就大大限制了舟船的大小和相应的载重能力。

木板船可以通过变化尺度,提高稳性和快速性,为后世的船舶大型化和多样化开辟了无限的发展前景。

木板舟使得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用不同的木料组合而成符合自己需要的舟船,摆脱了原木大小的限制。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57独木舟向木板船演变中的实例江苏武进古船制作工艺特点底部板由三段木材组成,搭接处用方榫固定,榫接的方法是一边由外向内插榫,另一边由内向外插,榫插孔呈斜面;船舷用木榫与船底材相榫接。两舷具有独木舟的形态,底部又采用一块厚重的木板,是由独木舟向木板船过渡的一种形态,是一艘典型的复合舟。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58上海川沙川扬河古船

1979年出土,上海浦东川沙县川扬河,船体底部由一条独木舟,两舷装有舷侧板,典型的加板独木舟这两则典型例子说明:独木舟也是中国船舶的祖式,是独木舟进化为当今船舶的龙骨,从而否定了中国不曾有独木舟和中国古船没有龙骨的观点。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59

由甲骨文中所见到的“舟”字推论:木板船最晚也应是殷商时代的产物,距今约3500年到3000年以前!制造木板船的工艺要求和必备条件——必须有木板出现木板船的必备条件

当时已基本具备的条件已能为构筑“干栏式”建筑而剖制木板相当成熟的榫卯技术出现木板船的年代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60甲骨文中的“舟”字所表征的船舟是由纵向和横向构件组合成的横线,代表肋骨或舱壁等构件支撑两舷的纵向板材可以加强舟体的强度将舟体分隔成若干个隔舱可用较短的木板造出更为长的舟船图.甲骨文中的“舟”字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61从字形看,像一个人持桨或篙使船旋转移动;有一种读音为pan(盘),可当盘旋解;《康熙字典》的一种解释是“像舟之旋”;《说文》解释般字:“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shu);殳,令舟旋者也。”,般有般旋、盘桓之意。甲骨文中的“般”字所表征的船李约瑟认为,此字是一个“带有转弯和掌舵装置的船字形象般”,“老的写法表示用桨及一只手在驾驶船”。这种船具已具有早期桨舵的作用,并显示了船舵演变过程。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62“荡”字,收入在甲骨文中,从字形看,像一个人在荡舟;甲骨文中的“荡”字所表征的船上海博物馆藏商代饕餮纹青铜鼎,其腹内有铭纹:人荷贝立于舟中,舟旁之一竖亦即竹篙。由此可知殷人已知运用竹篙之类作为撑船的工具。郭沫若认为“象一人操舟之形,余意仍是般字”;叶玉森释“荡”,谓“字象舟人持物,象篙揖形,疑均古文荡字”;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63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首次建立奴隶制国家青铜器出现;生产力较以前大有发展;商品交换频繁;手工业有了地区性分工;1980年,在河南省偃师县的二里头找到了夏代遗址,证实了夏王朝的存在。以“贝”为媒介,夏代就已有了商品交换。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64此外还有,规、矩、准绳等木工量具。夏朝制造木板船的条件已经成熟;石斧和火促使了独木舟的发明;青铜工具也促进了木板船的出现。铸铜和冶炼作坊;青铜锛、凿等工具;

从遗址中出土的遗物有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65《竹书纪年》对海上活动的记述

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ju)”。——《史记·夏本记》“羿善射,奡荡舟”——《论语·宪问》注:羿是善于射箭的人,奡是善于操纵舟船的人。奡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是夏朝寒促的儿子,能在陆地行舟。“浇伐斟寻,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竹书纪年》“覆舟斟寻,何道取之。”——《楚辞·天问》注:奡就是浇,是一个人,奡奉命灭斟寻,用了水上攻战荡舟的技术。可知夏朝时已有熟练从事操纵舟船而闻名于世的人了。

夏时少康儿子柕曾“征于东海”。——《史记·夏本记》注:沉祭,表明夏王朝军事政治势力由中原地区扩张到沿海一带。

帝芒曾“东狩于海,获大鱼”——《竹书纪年》

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66已能建造宫室、楼房、城墙;有锋利的青铜切削锯刻工具;还有用青铜制成的斧、刀、锯、凿等生产工具;商代人们能制造重达875公斤的、有精细花纹的司母戍大方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生产力的发展空前;各部门之间的专业分工更加细致。造船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也很迅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67交换则是以交通为条件的,航海作为一种交通事业随之发展起来;商代航海已经摆脱了上古时代的漂流状态,进入了我国航海事业初创的早期阶段;此时的航行已经达到既有航行目的,又有往来可行航路的水平;商代开始发展的古代港口有番禺(今广州)。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68“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经·商颂》

《诗经》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赞颂商部落已有海外的领地;四海诸侯截然归服;可能相土的活动已经到达渤海,并同“海外”发生联系(郭沫若)商族是东夷中的一支族系,是个航海民族。相土开辟了自山东蓬莱至大连之间的横渡渤海的航线;同时指出此航线与当时越人已开辟的河姆渡至舟山群岛和台湾航线南北相应。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69“奋伐荆楚,深人其阻,衷荆之旅”——《诗经·商颂》。注:商军从河南进入湖北,深入荆蛮腹地,打败荆蛮武装力量,并俘获大量人口北归。武丁“南击荆蛮”,商朝的势力拓展到了长江流域。用船运输粮食和军队,平定了战乱。文献记载

甲骨文中记载:商王们用大量船只追捕逃亡的奴隶。注;甲骨文中有这样的记载:癸酉这天进行了占卜,问:逃亡的奴隶能追回来吗?殷王看了卜兆说,可以捉到。可能在甲戍日或乙亥日捉到吧(即明天或后天捉到),可是甲戍日发现奴隶们过了河,于是就出动船只去追捕,由于船只被陷搁浅了,所以没有得到捷报,15天后即丁亥日才捉到了逃亡的奴隶。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70殷人为什么要东迁美洲?

1)武王伐纣殷人是否东迁到美洲?1)郭沫若的观点殷军民不愿做亡国的奴隶商族部落惯于迁徒殷人东渡的目的地一定是“海外有截”奥尔梅克人的陶质头像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殷人到达了美洲大陆2025/4/2171长年向东流动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

殷人究竟是怎么到达美洲的呢?可能有商殷人大批逃亡,泛桴出海。逃亡者在途中遇到风暴,漂泊美洲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72舟船最重要的功用就是帮助人们摆脱水流的束缚,方便人们水上出行。正如《周札》所言:“作舟以行水”。从商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舟船在人们的日常出行中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一些水上交通渡口设立渡津,摆渡载人过河:

贵族们利用船只进行游玩;

人们还在并排的船只上铺就木板,以舟代桥。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73“毕不其来舟,毕⋯⋯舟?”(《合》11462正)这是贞问毕是否前来贡纳舟船。可见舟是进献的供品之一;在甲骨文卜辞中,有大量的卜辞都提到了涉河乙亥卜,行贞:王其寻舟于河,亡灾?”(《合》24609)“亥卜,王其寻舟于商,亡灾?”(《合》24608)这段卜辞是说王在河(即黄河),沁水上乘舟航行,贞问在水上航行是否安全;“惟壬出舟.惟癸出舟.(惟)(甲)出舟.”(《屯南》4547)这段是在用舟前卜问哪一日航行吉利;“辛未卜,今日王舟,不风?”(《合》20)这是卜问用舟航行的天气状况,是否是晴天,是否有风?“口口不,争贞:毕得舟,毕不其得舟?”(《合》123)这段问毕是否得到舟;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74癸酉卜,亘贞:臣得?王占日:其得。惟甲、乙?甲戍,臣涉,舟止,(延)陷,弗告.旬又五日,丁亥,幸(执)。十二月。”(《合》109)本段卜辞记叙了用舟来追捕逃亡的奴隶,舟曾被“陷”,十五天后才捉到逃走的奴隶,由此可见舟已用来执行某些军事任务。“已巳卜,争贞:作王舟。”(《合》13758)这是为商王建造的舟的占卜;“王其省舟。”(《怀》1456)这段主要写商王前去巡视造舟;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75“武王伐殷,先出于河,吕尚为后将,以四十七艘船济于河”——《太公六蹈》“率戎车二百乘,虎责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上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孟)津”——《史记·周本纪》武王伐殷时曾以舟船强渡孟津“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白鱼入舟),武王俯取以祭”——《史记.周本纪》

“孟津观兵”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76“造舟为梁”和“于越献舟”“迎亲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诗经》注:说明了周文王的豪华排场。他不但亲到渭水去迎接新娘,还在渭水上用很多船连接在一起架成一座桥梁,以显示他王者的气派。这是我国记载最早的浮桥。“越人善于舟”——《淮南子·齐俗训》“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chang)草”

——论衡.儒增》(东汉王充)注:鬯,古畅字,香草也,倭人所贡畅草产于日本。这说明早在西周初,日本列岛上的倭人也有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大陆的。“周成王时,于越献舟”——《艺文类聚》注:造船和操舟泛海,是古代越族对祖国历史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实际上是献上了宝贵的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77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架设舟桥规模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文献中所记载的架设舟桥基本上都是国家行为,由国家来建造。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78用舟制度“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桴。”

——《尔雅》“己巳卜,争,贞乍王舟。”“王其省舟。”《穆天子传》云:“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注曰:“舟以龙鸟为形,犹今吴之青雀舫。”

西周的君王也有自己的坐船先秦的君王都有自己专用之舟。

商王的坐船称之为“王舟”舟船的起源及上古三代舟船活动2025/4/2179另据甲骨文的记载,商朝君王乘舟出行之前还要特别占卜天气,选择好天气来航行。庚寅卜,王舟,辛卯肠日。辛未卜,今日王舟,不风。其再。其出舟,盘今日癸,亡哉。吉。翌乙,亡哉,吉。之所以出行坐船专门找天气晴好,主要是因为这种天气最适宜于水上出行。舟船的起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