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茂名市5+2校际联盟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但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又都珍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其他民族的威胁的时候,这个民族往往要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作殊死的斗争。这种情况,不仅是合情的,而且也是合理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特有的形式在否定着自己的愚昧,从而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中国汉代的文化,就是由先秦的华夏族和夷狄族的文化融合而来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汉代汉人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这样融合起来的文化相比先前的文化,不仅水平大有提高,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际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只要交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摘编自刘家和《略说文化》)材料二: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在历史上,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时或许会抛弃旧形式,采取新形式,但作为文化特质的民族心理结构、民族思维方式的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某种惰性和保守性、某种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力,以维护自身的纯洁性。一切尚有生命力的文化大都有这种能力,这有类于生物机体中的抗体,是一种自卫的本能。但是,所有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功能,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能够把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通溶在自己的机体内,转化为自身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获得更加活跃的因子,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功能。当一个民族积极地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的时候,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性不是被弱化,而是被强化了。可以预见,未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基础上的,它不会是用一种文化模式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未来的人类文化将具有更强的包容和消纳能力,而不是取消文化自身的多样性。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胚芽的时代,将会较多地受到作为它的背景的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影响,好像新生儿要较多地依赖父母的照料一样。然而文化机制确定之后,它就具有了自身的内在逻辑。这时,外部影响依然存在,却不能随意切断文化自身规律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观念形态,莫过于儒家思想。只要是炎黄子孙,在深层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儒家思想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就整体构成来讲,在两千多年中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不过,儒家思想也曾多次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孔子便被誉为“圣之时者”,善于“时中”,因时而变。以后重要的儒家思想家都遵循了这一传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判断事物的准则,这是客观的存在。譬如同样是杀父,在中国与西方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于中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忤逆、不孝,这是基于儒家伦常而产生的反应。西方人直接的反应则会是凡杀人都侵犯了他人的生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的父亲,则是次一步才考虑的。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最初可以说是下意识的,无需经过非常缜密的逻辑思维。这就说明文化的差别是作为既定的事实发生作用的,它是判断的前提和出发点,不必再对它本身进行任何怀疑。可见文化差别深深植根于人们心灵中,通过潜意识来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民族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不同文化提供了媒介。随着民族间了解的不断加深,文化趋同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趋同绝不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被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同化,趋同只是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消纳能力的加强,对外来文化采取了越来越宽容的态度。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舍弃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去接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表明自身文化已丧失了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属性。况且,在接触外来文化时,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中间环节,即外来文化必须采取本民族的语言,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在这一“翻译”过程中,民族文化已经渗透其中了。(摘编自于化民《关于文化问题的思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以中国汉代的文化为例,说明了不同的民族之间可以进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在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中,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比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能力更重要,作用更大。C.整体看儒家思想反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两千多年来变化甚微,儒家思想的表现形式却因时而变。D.材料二中论述的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判断事物的准则以及文化趋同等内容,在材料一中未谈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各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有积极意义。B.在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未来人类文化,其包容和消纳能力将更强。C.文化差别是作为既定的事实发生作用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难免产生观念碰撞。D.对外来的文化,我们可以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像鲁迅说的那样,要敢于拿来。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中“文化机制确定之后外部影响不能随意切断文化自身规律的作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魏晋以后佛、儒、道合流,产生了理学。B.基督教早在唐朝已传入我国,但是并未对中国文化产生大的影响。C.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因为波斯罗马人的入侵渐渐消亡了。D.非洲文化曾被欧洲列强控制,其舞蹈等在后殖民时期得到复兴。4.材料二第一段引用了毛泽东的话,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所有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具有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请根据材料谈谈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时应该注意什么。(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①(节选)海明威昨天夜里麦康伯醒过来,听到河上游不知什么地方有狮子的吼叫,他感到害怕。第二天,在就餐帐篷里就着马灯的亮光吃早饭时,那头狮子又吼了,麦康伯以为它就在营房边上。“听起来像头老家伙。”威尔逊说,从他的鲱鱼和咖啡上抬起眼睛来。“它离得很近吗?”“在河上游约摸有一英里。”“咱们会见到它吗?”“咱们会去瞧一瞧。”“它的吼叫声传得这么远吗?它听起来好像就在帐篷里。”“声音传得可远哪,”威尔逊说,“它的吼叫传得这么远,是叫人奇怪,但愿那是一头适合去猎杀的畜生,那帮手下人说,这儿附近有一头挺大的家伙呢。”“要是我开枪,我应该打它哪儿,”麦康伯问,“才能把它打得动不了?”“打它两个肩膀中间,”威尔逊说,“打它的脖子,要是打得准的话,往它的骨头打,把它撂倒。”“我希望我能够瞄得准。”麦康伯说。“别怕,你的枪法很好,”威尔逊告诉他,“要掌握时间,要瞄得准,打的头一颗子弹是最重要的。”“多少距离呢?”“说不上,倒不如说距离多少得由狮子来决定。千万别开枪,除非它走得相当近,你已经能瞄准它。”就在这时候,那头狮子吼出一声发自胸腔深处的悲叹,一下子变成了喉音,越来越高的震动性好像叫空气也震动了。“我的老天,”麦康伯说,“我讨厌这该死的叫声。”“来吧,”威尔逊说,“你的扛枪人把你那支斯普林菲尔德和那支大枪都带上了,样样都在汽车里了。你有实心弹吗?”“有。”他们上了汽车,向河上游驶去。麦康伯拉开枪栓,看一看他的用金属铸的子弹,推上枪栓,给枪上了保险,他看到他的手在抖。他把手伸进口袋去摸一摸那里的子弹,又用手指头摸摸他短上衣胸前带圈里的子弹。麦康伯可以看到,在小河的对岸,树梢的上空,有的秃鹫在盘旋,有的一下子垂直降落。“它可能会到这一带来喝水,”威尔逊低声说,“在它去睡以前,留神注意着。”他们的汽车在那些大树中间弯弯曲曲地穿进穿出,麦康伯正望着对岸,突然感到威尔逊抓住他的胳膊,汽车停住。“它在那儿,”麦康伯听到低低的说话声,“在前面右方。”麦康伯现在看到了那头狮子。它几乎侧身站着,抬起着的那颗大脑袋在向他们扭过来,向他们迎面吹来的清晨的微风,吹动了它深色的鬃毛。这头狮子看上去身体巨大,在灰蒙蒙的晨光中,站在岸边高地上,显出一个侧影,它的肩膀浑厚,圆桶似的庞大的身子显得油光水滑。“它离这儿有多远?”麦康伯一边问,一边举起枪。“约摸七十五码。下车去,把它打来。”“干吗不让我在这儿开枪?”“你不能在汽车上开枪打它们。”他听到威尔逊在他耳边说。麦康伯跨下汽车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哆嗦发抖,从车上走下来的时候,两条腿几乎挪不动了。他举起枪,瞄准狮子的脑袋和肩膀连接的地方,扳动枪机。尽管他扳得自己感到手指头都要弄破了,但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接着,他才想到上着保险,于是放下枪,拉开保险,直僵僵地向前迈了一步。现在那头狮子看到他的侧影从汽车的侧影里呈现出来,转过身去,迈开大步走开了。麦康伯开枪的时候,他听到砰的一响,这就是说,子弹打中了。那头狮子飞似的跑起来,在他推上枪栓以前,钻进了高高的野草丛。麦康伯站在那儿,胃里感到难受,他握着枪的双手在哆嗦发抖。在他旁边还有两个扛枪的人,在用瓦卡姆巴语说话。接着,他们从陡峭的岸上走下去,穿过小河,在圆石上弯弯曲曲地往上走,直到他们找到麦康伯开头一枪、那头狮子逃跑的地方。扛枪的人用草茎指出长着矮矮的青草的地面上深红的血迹,血迹一直伸展到沿河岸的树林里去。“咱们怎么办?”麦康伯问。“没有别的办法,”威尔逊说,“咱们只得等它变得僵硬一点,然后你跟我一起进去看一看它。”“把它撂下难道不行吗?”“这不行。”“干吗不行?”“第一,它得受痛苦。第二,别人也许会碰到它。”“我可不愿到那儿去。”麦康伯说。他自己还不觉得,话已经说出口了。麦康伯望着前面高高的野草丛和草丛后面的平顶的树丛,一阵微风向他们吹来,野草在风中轻轻摇动。他向扛枪的人望一望,他看得出扛枪的人也在经受恐惧的痛苦。那个上了年纪的扛枪的人,在领头查看血迹;威尔逊注意着野草丛中的任何动静,他那支大枪准备着;另一个扛枪的人眼睛向前望,留神听着;麦康伯靠近威尔逊,他那支枪准备着射击。他们刚跨进野草丛,麦康伯就听到被血哽住的咳嗽似的咕噜声,看到野草丛里有东西呼地扑出来。接下来,他知道,他逃了,发疯似的慌慌张张逃到空地上,向小河边逃去。他听到威尔逊的大枪卡—拉—轰!接着又是一声响得震耳的卡拉轰!那只拖着沉重、庞大的黄身子慢腾腾在爬的狮子僵硬了。麦康伯独自站在他刚才逃跑的空地上,拿着一支装满了子弹的枪,两个黑人和一个白人轻蔑地回头看他,他知道狮子死了。他向威尔逊走去,威尔逊的高个儿好像对他也是一种赤裸裸的谴责,威尔逊望着他,说:“要照相吗?”“不要。”他说。他们一共才说了这两句话,直走到汽车前。(有删改)【注】①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讲述了白人猎师罗伯特·威尔逊受雇陪一对美国富人夫妇弗朗西斯·麦康伯与妻子玛格丽特在非洲两天一夜的打猎经过,在第一天的打猎过程中,胆小的麦康伯被受伤的狮子吓得仓皇而逃。为此,遭到妻子的恶意嘲讽和威尔逊的鄙视。节选部分正是第一天打猎。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猎狮过程中麦康伯“才想到上着保险”,与上文他在车上检查猎枪时“给枪上了保险”形成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B.“两条腿几乎挪不动”“直僵僵地向前迈了一步”,这两句细节描写给人以画面感,能让人真切感受到麦康伯的胆怯。C.小说对狮子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情境的描述,这里的狮子和《老人与海》中的鲨鱼一样,都给主人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D.小说以猎狮的经过为外在情节,将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生存状况的思考寓于其中,意蕴丰富。7.下列对“他们上汽车前”对话相关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他的鲱鱼和咖啡上抬起眼睛来”这一细节展现了威尔逊的轻松惬意。B.“好像叫空气也震动了”通过听者的感受表现狮子的威力,制造了悬念。C.威尔逊的言谈既表现了他打猎经验丰富,又说明他做事有自己的原则。D.侧重通过麦康伯的表现衬托威尔逊的主导地位,为下文猎狮做了铺垫。8.麦康伯在猎狮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请简要说明他的压力有哪些。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请据此简要赏析本小说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及其效果。(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长子信之,此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材料二: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节选自贾谊《过秦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赵高者A始皇举B以为C中车府令D使教胡亥E决狱F胡亥G幸之。11.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交付,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属”的意思不同。B.会,恰逢,与《过秦论》“会盟而谋弱秦”中“会”的意思相同。C.内,名词作状语,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中“夜”的用法相同。D.敲扑,古代鞭打犯人的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材料中指严酷的刑罚。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恬和蒙毅都担任重要职位,被称为忠信之臣,将相们都不敢与他们争高下;赵高犯罪时,秦始皇将其交给蒙毅处置。B.赵高劝说胡亥,让他诈称秦始皇的诏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自己为太子;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计谋,随后赵高去找丞相李斯进行商议。C.赵高认为虽然蒙恬的才能等不及李斯,但是长子扶苏更信任蒙恬,一旦扶苏即位,一定会任用蒙恬为丞相,建议李斯趁早采取对策。D.胡亥继承帝位后要杀掉蒙氏兄弟,子婴对其进行劝谏,认为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忠臣,杀掉他们会失去群臣的信任,消解将士的斗志。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14.秦始皇是如何对待蒙恬的?蒙恬在卫国方面有怎样的功绩?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思陆游少日猖狂不自谋,即今垂死更何求?简编不隔圣贤面,梦寐时为河岳游。浊酒未倾心已醉,长歌欲发涕先流。石帆射的①烟岚晚,过雁声中又一秋。【注】①石帆射的:指石帆山和射的山两座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叙述自己年少时轻狂不知规划人生,垂暮之年也不再有什么追求,道出晚年悲凉的心境。B.颔联“简编不隔圣贤面”一句,是说诗人笔耕不辍,以此与圣贤进行交流,表达对圣贤的敬仰之情。C.颔联“梦寐时为河岳游”一句,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都运用了虚写手法表达情感。D.颈联说本想借酒浇愁,放声高歌,但酒未倾、歌未发就已情难自抑,其中包含对自己身世的感慨。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尾联“石帆射的烟岚晚,过雁声中又一秋”。(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高适《燕歌行(并序)》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中的名句之后,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并认为这是自然的道理。(3)在《过秦论》中,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北逐匈奴,于是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4)“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按理说,年轻人应当是生龙活虎的,但现实却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当下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脆皮”,许多疾病的发病年龄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的年轻人掀起了一股“朋克养生”的热潮。(①),前两个字表“摇滚自由”,后两个字却意味着“努力自救”。“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这代年轻人的养生模式堪称矛盾的集合体。他们挣扎在放纵与自律之间,尽管口口声声称自己追求健康,但却经常通宵熬夜、暴饮暴食。一方面,他们想出各式各样的身体保养;另一方面,他们却在行动上与养生背道而驰,过着零乱的、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但是,健康不是“数学题”,一正一负可以相互抵消。肆意伤害身体后再进行补救,无异于江心补漏。一边“朋克”一边“养生”,等于反复折腾自己的身体。若长此以往,有“养生”做“朋克”的“遮羞布”,可能会让人更加肆无忌惮地“朋克”,到头来(②)。其实,年轻人流行“朋克养生”,折射出年轻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和担忧。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如何进行健康管理,是每个年轻人都要学习的必修课。年轻人只有对生命足够敬畏,保持规律节制的生活习惯,才能朋克半生仍少年。18.文中加点的“脆皮”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请简要分析。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横线的“江心补漏”可以替换成“亡羊补牢”吗?请说明理由。22.高二某班将举行以“‘朋克养生’之我见”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材料列出发言提纲。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小孩看到一只蛹挣扎成为蝴蝶的过程,觉得它太艰难了,就剪破蛹壳,帮助蝴蝶脱壳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体臃肿,翅膀萎缩,根本飞不起来,几天后就死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茂名市5+2校际联盟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但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又都珍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其他民族的威胁的时候,这个民族往往要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作殊死的斗争。这种情况,不仅是合情的,而且也是合理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特有的形式在否定着自己的愚昧,从而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中国汉代的文化,就是由先秦的华夏族和夷狄族的文化融合而来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汉代汉人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这样融合起来的文化相比先前的文化,不仅水平大有提高,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际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只要交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摘编自刘家和《略说文化》)材料二: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在历史上,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时或许会抛弃旧形式,采取新形式,但作为文化特质的民族心理结构、民族思维方式的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某种惰性和保守性、某种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力,以维护自身的纯洁性。一切尚有生命力的文化大都有这种能力,这有类于生物机体中的抗体,是一种自卫的本能。但是,所有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功能,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能够把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通溶在自己的机体内,转化为自身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获得更加活跃的因子,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功能。当一个民族积极地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的时候,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性不是被弱化,而是被强化了。可以预见,未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基础上的,它不会是用一种文化模式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未来的人类文化将具有更强的包容和消纳能力,而不是取消文化自身的多样性。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胚芽的时代,将会较多地受到作为它的背景的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影响,好像新生儿要较多地依赖父母的照料一样。然而文化机制确定之后,它就具有了自身的内在逻辑。这时,外部影响依然存在,却不能随意切断文化自身规律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观念形态,莫过于儒家思想。只要是炎黄子孙,在深层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儒家思想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就整体构成来讲,在两千多年中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不过,儒家思想也曾多次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孔子便被誉为“圣之时者”,善于“时中”,因时而变。以后重要的儒家思想家都遵循了这一传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判断事物的准则,这是客观的存在。譬如同样是杀父,在中国与西方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于中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忤逆、不孝,这是基于儒家伦常而产生的反应。西方人直接的反应则会是凡杀人都侵犯了他人的生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的父亲,则是次一步才考虑的。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最初可以说是下意识的,无需经过非常缜密的逻辑思维。这就说明文化的差别是作为既定的事实发生作用的,它是判断的前提和出发点,不必再对它本身进行任何怀疑。可见文化差别深深植根于人们心灵中,通过潜意识来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民族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不同文化提供了媒介。随着民族间了解的不断加深,文化趋同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趋同绝不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被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同化,趋同只是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消纳能力的加强,对外来文化采取了越来越宽容的态度。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舍弃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去接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表明自身文化已丧失了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属性。况且,在接触外来文化时,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中间环节,即外来文化必须采取本民族的语言,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在这一“翻译”过程中,民族文化已经渗透其中了。(摘编自于化民《关于文化问题的思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以中国汉代的文化为例,说明了不同的民族之间可以进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在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中,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比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能力更重要,作用更大。C.整体看儒家思想反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两千多年来变化甚微,儒家思想的表现形式却因时而变。D.材料二中论述的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判断事物的准则以及文化趋同等内容,在材料一中未谈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各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有积极意义。B.在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未来人类文化,其包容和消纳能力将更强。C.文化差别是作为既定的事实发生作用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难免产生观念碰撞。D.对外来的文化,我们可以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像鲁迅说的那样,要敢于拿来。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中“文化机制确定之后外部影响不能随意切断文化自身规律的作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魏晋以后佛、儒、道合流,产生了理学。B.基督教早在唐朝已传入我国,但是并未对中国文化产生大的影响。C.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因为波斯罗马人的入侵渐渐消亡了。D.非洲文化曾被欧洲列强控制,其舞蹈等在后殖民时期得到复兴。4.材料二第一段引用了毛泽东的话,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所有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具有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请根据材料谈谈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时应该注意什么。【答案】1.B2.A3.C4.①说明事物都有本身特殊的矛盾,自然引出对民族文化特殊的矛盾的讨论。②引用毛泽东的话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5.①应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②应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③应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将其转化为自身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自身机制的生命力。【解析】【导语】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材料一强调文化传统的沿袭性与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材料二则深入分析了文化机制的保守性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必要性。两篇文章共同指出,文化的发展既需维护传统,又需开放包容,未来的人类文化应建立在多元融合的基础上,而非单一模式的取代。【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比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能力更重要,作用更大”错误,材料二中只是说“所有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功能,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但并没有明确表明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比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能力更重要、作用更大,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对各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错误,根据材料一“只要交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可知,选项缺少“交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这一条件,扩大了范围。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表明外来的入侵彻底切断了古巴比伦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使其无法按照原有的文化机制继续发展,不符合“外部影响不能随意切断文化自身规律的作用”这一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论据的作用的能力。①从内容上看,引出论述话题:毛泽东所说的“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句话指出了事物普遍存在特殊矛盾这一哲学观点。在材料二的语境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属于一种运动形式。引用此名言,自然地引出了对民族文化特殊矛盾的讨论,让读者清晰地意识到文化内部也存在着特殊矛盾,为后文探讨文化的惰性与保守性、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力以及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等内容做了铺垫,使论述能够基于这一哲学认知展开,更具逻辑性和深度。②从论证效果上看,增强论述权威性: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对哲学等诸多领域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其言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高度的权威性。在材料中引用他关于矛盾特殊性的观点,能够为作者对文化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提供有力支撑。这里引用毛泽东的话,大大提升了材料二论述文化问题的可信度,让读者更愿意深入思考作者关于文化的观点和论证逻辑。【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际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只要交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可知,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应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②根据材料二“文化的趋同绝不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被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同化,趋同只是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消纳能力的加强,对外来文化采取了越来越宽容的态度。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可知,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应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③根据材料一“所有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功能,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能够把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通溶在自己的机体内,转化为自身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获得更加活跃的因子,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功能”可知,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应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将其转化为自身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自身机制的生命力。(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①(节选)海明威昨天夜里麦康伯醒过来,听到河上游不知什么地方有狮子的吼叫,他感到害怕。第二天,在就餐帐篷里就着马灯的亮光吃早饭时,那头狮子又吼了,麦康伯以为它就在营房边上。“听起来像头老家伙。”威尔逊说,从他的鲱鱼和咖啡上抬起眼睛来。“它离得很近吗?”“在河上游约摸有一英里。”“咱们会见到它吗?”“咱们会去瞧一瞧。”“它的吼叫声传得这么远吗?它听起来好像就在帐篷里。”“声音传得可远哪,”威尔逊说,“它的吼叫传得这么远,是叫人奇怪,但愿那是一头适合去猎杀的畜生,那帮手下人说,这儿附近有一头挺大的家伙呢。”“要是我开枪,我应该打它哪儿,”麦康伯问,“才能把它打得动不了?”“打它两个肩膀中间,”威尔逊说,“打它的脖子,要是打得准的话,往它的骨头打,把它撂倒。”“我希望我能够瞄得准。”麦康伯说。“别怕,你的枪法很好,”威尔逊告诉他,“要掌握时间,要瞄得准,打的头一颗子弹是最重要的。”“多少距离呢?”“说不上,倒不如说距离多少得由狮子来决定。千万别开枪,除非它走得相当近,你已经能瞄准它。”就在这时候,那头狮子吼出一声发自胸腔深处的悲叹,一下子变成了喉音,越来越高的震动性好像叫空气也震动了。“我的老天,”麦康伯说,“我讨厌这该死的叫声。”“来吧,”威尔逊说,“你的扛枪人把你那支斯普林菲尔德和那支大枪都带上了,样样都在汽车里了。你有实心弹吗?”“有。”他们上了汽车,向河上游驶去。麦康伯拉开枪栓,看一看他的用金属铸的子弹,推上枪栓,给枪上了保险,他看到他的手在抖。他把手伸进口袋去摸一摸那里的子弹,又用手指头摸摸他短上衣胸前带圈里的子弹。麦康伯可以看到,在小河的对岸,树梢的上空,有的秃鹫在盘旋,有的一下子垂直降落。“它可能会到这一带来喝水,”威尔逊低声说,“在它去睡以前,留神注意着。”他们的汽车在那些大树中间弯弯曲曲地穿进穿出,麦康伯正望着对岸,突然感到威尔逊抓住他的胳膊,汽车停住。“它在那儿,”麦康伯听到低低的说话声,“在前面右方。”麦康伯现在看到了那头狮子。它几乎侧身站着,抬起着的那颗大脑袋在向他们扭过来,向他们迎面吹来的清晨的微风,吹动了它深色的鬃毛。这头狮子看上去身体巨大,在灰蒙蒙的晨光中,站在岸边高地上,显出一个侧影,它的肩膀浑厚,圆桶似的庞大的身子显得油光水滑。“它离这儿有多远?”麦康伯一边问,一边举起枪。“约摸七十五码。下车去,把它打来。”“干吗不让我在这儿开枪?”“你不能在汽车上开枪打它们。”他听到威尔逊在他耳边说。麦康伯跨下汽车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哆嗦发抖,从车上走下来的时候,两条腿几乎挪不动了。他举起枪,瞄准狮子的脑袋和肩膀连接的地方,扳动枪机。尽管他扳得自己感到手指头都要弄破了,但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接着,他才想到上着保险,于是放下枪,拉开保险,直僵僵地向前迈了一步。现在那头狮子看到他的侧影从汽车的侧影里呈现出来,转过身去,迈开大步走开了。麦康伯开枪的时候,他听到砰的一响,这就是说,子弹打中了。那头狮子飞似的跑起来,在他推上枪栓以前,钻进了高高的野草丛。麦康伯站在那儿,胃里感到难受,他握着枪的双手在哆嗦发抖。在他旁边还有两个扛枪的人,在用瓦卡姆巴语说话。接着,他们从陡峭的岸上走下去,穿过小河,在圆石上弯弯曲曲地往上走,直到他们找到麦康伯开头一枪、那头狮子逃跑的地方。扛枪的人用草茎指出长着矮矮的青草的地面上深红的血迹,血迹一直伸展到沿河岸的树林里去。“咱们怎么办?”麦康伯问。“没有别的办法,”威尔逊说,“咱们只得等它变得僵硬一点,然后你跟我一起进去看一看它。”“把它撂下难道不行吗?”“这不行。”“干吗不行?”“第一,它得受痛苦。第二,别人也许会碰到它。”“我可不愿到那儿去。”麦康伯说。他自己还不觉得,话已经说出口了。麦康伯望着前面高高的野草丛和草丛后面的平顶的树丛,一阵微风向他们吹来,野草在风中轻轻摇动。他向扛枪的人望一望,他看得出扛枪的人也在经受恐惧的痛苦。那个上了年纪的扛枪的人,在领头查看血迹;威尔逊注意着野草丛中的任何动静,他那支大枪准备着;另一个扛枪的人眼睛向前望,留神听着;麦康伯靠近威尔逊,他那支枪准备着射击。他们刚跨进野草丛,麦康伯就听到被血哽住的咳嗽似的咕噜声,看到野草丛里有东西呼地扑出来。接下来,他知道,他逃了,发疯似的慌慌张张逃到空地上,向小河边逃去。他听到威尔逊的大枪卡—拉—轰!接着又是一声响得震耳的卡拉轰!那只拖着沉重、庞大的黄身子慢腾腾在爬的狮子僵硬了。麦康伯独自站在他刚才逃跑的空地上,拿着一支装满了子弹的枪,两个黑人和一个白人轻蔑地回头看他,他知道狮子死了。他向威尔逊走去,威尔逊的高个儿好像对他也是一种赤裸裸的谴责,威尔逊望着他,说:“要照相吗?”“不要。”他说。他们一共才说了这两句话,直走到汽车前。(有删改)【注】①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讲述了白人猎师罗伯特·威尔逊受雇陪一对美国富人夫妇弗朗西斯·麦康伯与妻子玛格丽特在非洲两天一夜的打猎经过,在第一天的打猎过程中,胆小的麦康伯被受伤的狮子吓得仓皇而逃。为此,遭到妻子的恶意嘲讽和威尔逊的鄙视。节选部分正是第一天打猎。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猎狮过程中麦康伯“才想到上着保险”,与上文他在车上检查猎枪时“给枪上了保险”形成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B.“两条腿几乎挪不动”“直僵僵地向前迈了一步”,这两句细节描写给人以画面感,能让人真切感受到麦康伯的胆怯。C.小说对狮子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情境的描述,这里的狮子和《老人与海》中的鲨鱼一样,都给主人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D.小说以猎狮的经过为外在情节,将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生存状况的思考寓于其中,意蕴丰富。7.下列对“他们上汽车前”对话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他的鲱鱼和咖啡上抬起眼睛来”这一细节展现了威尔逊的轻松惬意。B.“好像叫空气也震动了”通过听者感受表现狮子的威力,制造了悬念。C.威尔逊的言谈既表现了他打猎经验丰富,又说明他做事有自己的原则。D.侧重通过麦康伯的表现衬托威尔逊的主导地位,为下文猎狮做了铺垫。8.麦康伯在猎狮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请简要说明他的压力有哪些。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请据此简要赏析本小说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及其效果。【答案】6.D7.B8.①无法克服的对狮子的恐惧。②威尔逊和扛枪人对他的鄙视。9.①画横线的景物描写简洁明了,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横线处的景物描写,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如对秃鹫的描写暗示了麦康伯对猎狮恐惧的心理等。③这种景物描写起烘托、暗示作用,使小说大量留白,吸引读者进行丰富的联想。【解析】【导语】本文通过猎狮,展现了主人公麦康伯在面对危险时的恐惧与怯懦。小说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如麦康伯的颤抖、犹豫和逃跑,生动刻画了他的心理状态。同时,威尔逊的冷静与经验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麦康伯的软弱。作品不仅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简洁的叙述背后蕴含深刻的主题,留给读者丰富的思考空间。【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以及人自身生存状况思考寓于其中”错误。小说通过人要猎狮,又不愿让它受痛苦,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麦康伯被吓得仓皇而逃,“两个黑人和一个白人轻蔑地回头看他”等,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没有涉及思考人自身的生存状况。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A.“这一细节展现了威尔逊的轻松惬意”错误。听到狮子的吼叫,麦康伯感到害怕,这时,“‘听起来像头老家伙。’威尔逊说,从他的鲱鱼和咖啡上抬起眼睛来”,可知这一细节是两人的对比,展现的是威尔逊的沉静、淡定,而不是惬意。C.“又说明他做事有自己的原则”错误。威尔逊分析狮子的位置,教麦康伯怎么开枪、怎么瞄准等,这体现了威尔逊打猎经验丰富,但并不能说明他做事有自己的原则。D.“侧重通过麦康伯的表现衬托威尔逊的主导地位”错误。从节选部分看,小说主要内容表现的是麦康伯在猎狮中的恐惧,威尔逊不占主导地位。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听到河上游不知什么地方有狮子的吼叫,他感到害怕”,狮子体型巨大、吼声震撼,从夜里听到吼叫到看到狮子的庞大身躯,都让麦康伯心生恐惧;到猎狮时,“麦康伯跨下汽车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哆嗦发抖,从车上走下来的时候,两条腿几乎挪不动了”,从他的动作可以看出他对狮子的巨大恐惧。②威尔逊和扛枪人的存在,让麦康伯感到有压力,他不想在他们面前表现出胆怯,却又难以克服内心恐惧,当最后猎狮时他逃跑了,但威尔逊的大枪把狮子撂倒了,因此“两个黑人和一个白人轻蔑地回头看他,他知道狮子死了。他向威尔逊走去,威尔逊的高个儿好像对他也是一种赤裸裸的谴责”,威尔逊和扛枪人对他的鄙视,给了他无形的压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看,“在小河的对岸,树梢的上空,有的秃鹫在盘旋,有的一下子垂直降落”这一景物描写宛如冰山浮于水面的八分之一,简洁明了,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勾勒出秃鹫在树梢上空的动态,盘旋与垂直降落的动作鲜明可见,为读者构建出一幅直观的画面。②深入探究其隐藏的“水下部分”,秃鹫作为以腐肉为食的动物,它们的出现宛如一种危险的信号。在猎狮这一充满紧张与未知的情境中,秃鹫的活动暗示着周边或许存在动物的死亡或濒死状态,而这极有可能与狮子的捕猎行为紧密相连。由此,这段描写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潜在的紧张氛围,暗示了麦康伯对猎狮恐惧的心理,使读者仿佛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危险气息。③这种景物描写起烘托、暗示作用,对于主人公麦康伯来说,这样的环境描写进一步加剧了他内心的不安。他本就因猎狮一事而恐惧不已,秃鹫的出现恰似雪上加霜,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他胆小怯懦的心理状态。读者通过这简短的景物描写,不仅能看到表面的画面,更能深入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同探索冰山隐藏在水下的庞大主体,给人以无尽的思考、联想与回味空间。(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长子信之,此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材料二: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节选自贾谊《过秦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赵高者A始皇举B以为C中车府令D使教胡亥E决狱F胡亥G幸之。1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交付,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属”的意思不同。B.会,恰逢,与《过秦论》“会盟而谋弱秦”中“会”的意思相同。C.内,名词作状语,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中“夜”的用法相同。D.敲扑,古代鞭打犯人的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材料中指严酷的刑罚。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恬和蒙毅都担任重要职位,被称为忠信之臣,将相们都不敢与他们争高下;赵高犯罪时,秦始皇将其交给蒙毅处置。B.赵高劝说胡亥,让他诈称秦始皇的诏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自己为太子;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计谋,随后赵高去找丞相李斯进行商议。C.赵高认为虽然蒙恬的才能等不及李斯,但是长子扶苏更信任蒙恬,一旦扶苏即位,一定会任用蒙恬为丞相,建议李斯趁早采取对策。D.胡亥继承帝位后要杀掉蒙氏兄弟,子婴对其进行劝谏,认为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忠臣,杀掉他们会失去群臣的信任,消解将士的斗志。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14.秦始皇是如何对待蒙恬的?蒙恬在卫国方面有怎样的功绩?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0.ADF11.B12.C13.(1)秦始皇认为赵高在处理事务上机敏,便赦免了他,恢复他的官职。(2)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百越的土地划分为桂林郡和象郡。14.第一问:秦始皇尊宠、信任、重用蒙恬。第二问:守卫边疆,击退匈奴,使之不敢犯边。【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秦始皇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成就。材料一通过赵高与蒙氏兄弟的权谋较量,揭示了秦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忠臣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秦朝政治的复杂性。材料二则从宏观视角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拓土的雄才伟略,特别是蒙恬北筑长城的功绩,彰显了秦朝的强盛与威仪。两篇材料相辅相成,既展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揭示了秦朝内部的隐患。【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高,始皇帝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让他教胡亥审理案件;胡亥非常宠信他。“赵高”是句子的主语,“者”表示停顿,后断开表示对主语的强调,A处断开;“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中“始皇”是主语,“中车府令”是宾语,D处断开;“使教胡亥决狱”,承接前边主语“始皇”,“决狱”是“教胡亥”的内容,作句子的宾语,后面的“胡亥”是下一个句子主语,F处断开。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及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属,交付/撰写。句意: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屈原撰写草稿还没有完成。B.错误。会,恰逢,正赶上/集会、聚会。句意:正赶上蒙毅为始皇外出祭祀山川神灵。/(他们)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的办法)。C.正确。内,名词作状语,在朝廷内,对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这样做对内失去群臣的信任在外使得将士们失去斗志啊!/一个人在夜里呼喊。D.正确。句意: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蒙恬的才能等不及李斯”错误,依据材料一“‘君侯材能、谋虑、功高、长子信之,此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可知,是李斯的才能、谋略、功劳、受长子信任程度都比不上蒙恬,而不是“蒙恬的才能等不及李斯”。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认为;“敏于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事敏”,在处理事务上机敏;“复”,恢复。(2)“南”,名词作状语,向南;“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百越的土地划分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可知,秦始皇尊宠、信任、重用蒙恬。(2)根据材料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可知,守卫边疆,击退匈奴,使之不敢犯边。参考译文:材料一:最初,秦始皇尊重宠爱蒙氏兄弟,信任他们。蒙恬在外带兵任大将,他的弟弟蒙毅常在朝中参于谋划国事,被称为忠信之臣,因此即使那些将军与丞相也不敢与他们争高低。赵高,始皇帝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让他教胡亥审理案件;胡亥非常宠信他。赵高犯罪,始皇帝派蒙毅惩治他;蒙毅依法应判决赵高死罪。始皇认为赵高办事机敏,便赦免了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赵高劝说胡亥,请他诈称始皇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计谋。赵高说:“如果不与丞相商议,恐怕办不成这件事。”于是赵高求见李斯说:“您的才能、谋略、功劳、口碑及得到长子扶苏的信任,这些与蒙恬相比谁更有优势?”李斯回答说:“我不如蒙恬。”赵高又说:“如果是这样,一旦长子扶苏即位,一定要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得不到封侯而荣归故乡的结局已是明摆着的事了!而胡亥仁慈厚道,可以作为皇帝的继承人。希望您慎重考虑,决定此事!”丞相李斯认为赵高说的有道理,便与赵高合谋,谎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定立胡亥为太子。又写了另一诏书给扶苏,历数他没有能力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大量的士卒伤亡,并且多次上书,诽谤朝廷,日夜怨恨不能回咸阳当太子;将军蒙恬了解扶苏的想法却不加以纠正,一起赐死,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扶苏打开诏书,准备自杀。蒙恬劝他说:“陛下在外,并未确立太子,现在一个使者来到,(我们)就要自杀,怎么知道这不是欺诈呢!再次奏请后再去死,也不迟。”扶苏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还哪里用再申诉!”随即自杀。蒙恬不肯去死,使者把他交给官吏,并囚禁在阳周。胡亥听说扶苏已经死了,想将蒙恬释放。恰巧蒙毅替秦始皇出外祭祀祈祷山川神灵回来。赵高对胡亥进谗言说:“始皇帝打算选拔贤能确立你为太子已经好久了,而蒙毅规劝他,认为不可以。不如将他杀了!”于是将蒙毅囚禁到代郡。太子胡亥继承了帝位,想要杀掉蒙恬、蒙毅兄弟。秦二世的侄子子婴规劝说:“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而陛下却要把他们一下子杀掉。杀掉忠臣却要立节操品行不端的人,这样做对内失去群臣的信任在外使得将士们失去斗志啊!”秦二世根本不听其劝告,于是下令杀了蒙毅和内史蒙恬。材料二:到了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思陆游少日猖狂不自谋,即今垂死更何求?简编不隔圣贤面,梦寐时为河岳游。浊酒未倾心已醉,长歌欲发涕先流。石帆射的①烟岚晚,过雁声中又一秋。【注】①石帆射的:指石帆山和射的山两座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叙述自己年少时轻狂不知规划人生,垂暮之年也不再有什么追求,道出晚年悲凉的心境。B.颔联“简编不隔圣贤面”一句,是说诗人笔耕不辍,以此与圣贤进行交流,表达对圣贤的敬仰之情。C.颔联“梦寐时为河岳游”一句,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都运用了虚写手法表达情感。D.颈联说本想借酒浇愁,放声高歌,但酒未倾、歌未发就已情难自抑,其中包含对自己身世的感慨。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尾联“石帆射的烟岚晚,过雁声中又一秋”。【答案】15.B16.①以景结情。描写了山峦晚烟和秋雁长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无为的感慨。②视听结合。“烟岚晚”是视觉描写,描绘出傍晚时分烟雾朦胧的景象;“过雁声”是听觉描写,以雁声打破了傍晚的寂静。【解析】【导语】本诗通过自述年少轻狂与垂暮之年的对比,表达了深沉的人生感慨。颔联展现了诗人对圣贤的敬仰与对壮游的向往,颈联则抒发了内心的悲凉与无奈,尾联以景结情,烘托出时光流逝的哀愁。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是说诗人笔耕不辍,以此与圣贤进行交流”错误。“简编不隔圣贤面”是说诗人通过阅读简编与圣贤进行心灵交流,而非笔耕不辍与圣贤交流。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①以景结情。“石帆射的烟岚晚,过雁声中又一秋”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凄凉画面。石帆山和射的山笼罩在晚烟之中,一片朦胧,在阵阵过雁的鸣叫声中,又一个秋天即将过去;诗人此时已值人生暮年,眼前的景色更深化了他的无限秋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年老无为的感慨以及无尽的孤独与凄凉。以景语收束全篇,含蓄蕴藉。②视听结合。“石帆射的烟岚晚”,诗人将目光投向远处的石帆山和射的山,描绘出傍晚时两座山被烟雾缭绕的景象;“过雁声中又一秋”,诗人耳边传来阵阵大雁的叫声,在寂静的傍晚,格外清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引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高适《燕歌行(并序)》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中的名句之后,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并认为这是自然的道理。(3)在《过秦论》中,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北逐匈奴,于是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4)“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大漠穷秋塞草腓②.孤城落日斗兵稀③.忧劳可以兴国④.逸豫可以亡身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⑥.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⑦.谁家今夜扁舟子⑧.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腓”“逸豫”“报怨”“"匏樽”“顷”“着”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按理说,年轻人应当是生龙活虎的,但现实却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当下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脆皮”,许多疾病的发病年龄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的年轻人掀起了一股“朋克养生”的热潮。(①),前两个字表“摇滚自由”,后两个字却意味着“努力自救”。“熬夜敷面膜”“蹦迪戴护膝”……这代年轻人的养生模式堪称矛盾的集合体。他们挣扎在放纵与自律之间,尽管口口声声称自己追求健康,但却经常通宵熬夜、暴饮暴食。一方面,他们想出各式各样的身体保养;另一方面,他们却在行动上与养生背道而驰,过着零乱的、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但是,健康不是“数学题”,一正一负可以相互抵消。肆意伤害身体后再进行补救,无异于江心补漏。一边“朋克”一边“养生”,等于反复折腾自己的身体。若长此以往,有“养生”做“朋克”的“遮羞布”,可能会让人更加肆无忌惮地“朋克”,到头来(②)。其实,年轻人流行“朋克养生”,折射出年轻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和担忧。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如何进行健康管理,是每个年轻人都要学习的必修课。年轻人只有对生命足够敬畏,保持规律节制的生活习惯,才能朋克半生仍少年。18.文中加点的“脆皮”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请简要分析。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横线的“江心补漏”可以替换成“亡羊补牢”吗?请说明理由。22.高二某班将举行以“‘朋克养生’之我见”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材料列出发言提纲。【答案】18.①“脆皮”指当下的年轻人身体很脆弱,容易生病。②“脆皮”加引号表示此处是特殊含义。19.①将“朋克养生”拆开看②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健康20修改为:一方面,他们想出各式各样的身体保养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却在行动上与养生背道而驰,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管理师证书考试的案例分析及试题答案
- 提升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口语表达能力的建议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心理建设建议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分析推理试题及答案
- 就业课题申报书
- 项目风险评估与响应的结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分析工具试题及答案
- Module 3 Unit 2 Reading and vocabulary-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律师给公司提供培训服务实操指引
- 小班幼儿综合素质提升方案计划
- 宠物医院安乐协议书范文模板
- 乡村振兴大数据基础数据元与代码集
-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课件
- 布置我们的家(课件)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
- 毕业论文(设计)多功能台灯设计
- 三级动火安全技术措施方案
- 化工基础知识题库
- 前程无忧国企招聘笔试题库
- 2024年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第13届“玉燕杯”小学数学六年级竞赛试卷
- 名人-魏源-人物介绍
- “小小科学家”广东省少年儿童科学教育体验活动+生物试题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