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二十五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莆田市二十五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莆田市二十五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莆田市二十五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莆田市二十五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月考一试卷高一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美育不可替代。它通过感性的、审美的方式,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但是,美育又与其他“四育”紧密联系,特别是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塑造人们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其他“四育”一道,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首先,美育与德育紧密相关。中外思想家、美学家都注意发掘审美中的伦理潜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强调艺术和审美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道德作用,他以音乐为例,认为音乐“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而宗教音乐则可以使人“卷入迷狂状态”,“仿佛受到一种治疗和净化”。我国蔡元培提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高尚人格”显然主要指道德内涵。丰子恺说得更直截了当:“艺术就是道德——感情的道德。”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审美具有引导人们向善的德育功能。其次,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美育就其本性而言,它不但不与智育相对立,反而能有效地开启智育的大门。这集中地体现在美育对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上。美育通过丰富多样的审美活动使人(特别是青少年)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获得形形色色的美感,而美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也是天然地具有创造性的。创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力。“审美教育”概念的提出者席勒精辟地论述了审美教育对于培育人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说:“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力的活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力的丰富性相关。”显然,美育对于人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育,是极为有效的。而这,对于一切行业、专业都有普适性,哪怕对于看起来与审美并不相干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工作也是一样的。许多大科学家都热爱艺术,积极参与审美。爱因斯坦是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牛顿擅长写诗,伽利略是位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开普勒是位音乐家……再次,美育与体育互补互渗。绝大多数体育运动都遵循和追求合乎美的规律,都与美育交叉重叠。古希腊体育运动十分兴盛,雕塑艺术也非常繁荣,其中不少与体育运动相关。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如自由体操、花样滑冰、跳水运动……无不包含自己的审美追求。最后,美育与劳动教育也是不可分割的。人的一切劳动活动都遵循美的规律,在某种意义上,美的规律也就是劳动的规律。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从家务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到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劳动活动,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遵循美的规律,使他们在取得每一个具体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感受到某种审美愉悦,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素养。(摘编自朱立元《美育: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材料二:美育当是一种人文价值坚守而非把玩艺术。美育内涵的价值谱系既深又广,包含从特殊的审美价值到普遍的人文价值。美育说到底乃是广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环,因此人文教育中的许多价值观自然而然地植根于美育之中。美育是借助艺术这个独特载体来展开,艺术中所彰显的中华美学精神必然成为美育的核心思想资源。唐诗中恢宏广袤的盛唐气象,传递出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卓越想象力,从眷念故乡到家国情怀,从寄情山水到戎马边关,从历史中淬炼出来的中华美学精神力透纸背,让人怦然心动。从人文到自然,中华美学精神有自己深厚的传统,在古人看来,天地万物本是一体,山水画中这种纳万境的气度和格局尤为凸显,不同于西方绘画和美学的物我对立中国山水画乃是一种物我同一的境界,“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山水境界之于中国古人就是生存之方式,行、望、游、居皆在山水之间。但可行可望毕竟只是暂时经过,所以更为理想的是可居可游者,因为在可居可游的状态中,才能真正达到主客融通,物我两忘。美育是一种人文价值教育,就是广纳古今中外审美精神之精粹,透过各门艺术的风格及其表现,体悟生生不息的本土文明以及世界多元文明的传统。可以想见,一个有丰富感性体验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与一个完全缺乏美感的人,对自己乃至世界的体认是迥然异趣的,对自我及其人生的感悟亦不可同日而语。在美育的感性新鲜体验中,始终包含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的人文主题,如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对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性的宽容,对平等与公正原则的认可,对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弘扬,对美好社会和人生的向往等,都融会在伟大艺术经典和完美自然的审美体验之中。(摘编自周宪《何为美育与美育为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美育与德育关系密切,古今中外思想家和美学家普遍认为,美育能够引导人们向善,而音乐剧是养成高尚人格最主要的美育形式。B.体育运动大都体现审美追求,自由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具有观赏性,审美性较强;而拳击、摔跤等运动对抗激烈,审美性较弱。C.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生相伴,一切劳动活动未必会将美育作为初衷和目标,但却会使人在潜意识中获得审美愉悦感,提高审美素养。D.艺术中所彰显的中华美学精神是美育的核心思想资源。作为美育的唯一载体,艺术当以体现审美价值、阐释人文价值为重要使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美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证美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材料二侧重阐述美育的人文价值。B.美育具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作用,从各种艺术审美实践来看,人的艺术鉴赏水准、审美能力越高,其个人的品格、道德修养也相应越高。C.西方绘画体现的是物我对立,中国山水画则与之不同,认为天地万物本是一体,故而追求物我同一,即人与自然外物主客融通,物我两忘。D.美育为人文教育提供情感载体和审美体验,使其更生动具体;人文教育为美育提供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使其超越把玩层面深入精神境界。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的一项是()A.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赠君谋父子》)B.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4.一些家长担心艺术课会影响孩子文化课的学习,请依据材料内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归徐则臣他从拥挤的人群里看见父亲。他们围在出站口的铁栅栏门边,接客的,拉客的,大旅馆的服务员,小旅馆的老板和老板娘,开出租车的,蹬人力三轮的,骑电动摩托的,亲人、朋友和乞丐,父亲踮着脚,脖子越伸越长,想从众多人头里冒出来。父亲租了邻居的昌河面包车,开车的是邻居的儿子天北,论辈分天北得叫他叔。来之前他跟父亲说,没必要租车,他直接打个车回去就行了,这么空车来再跑回去太折腾。父亲一定要来接,他说大晚上的,你回来都摸不着家门。还带着媳妇和宝贝孙子牛顿,冻坏了可不行。那就接吧。车在县城的街道上穿行,经过积雪未消的地方车轮咯吱咯吱响。借着路灯看两边,他觉得完全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来没到过的地方。很多楼房、商厦、店铺,仿佛刚刚才拔地而起。①他的县城还是高中三年的县城,20年前的房屋和街道焕然一新,当年街道两边的悬铃木都不见了。天北放慢速度,成了导游,他对这个小城的各个角落如数家珍。他们在双头路灯的照耀下驶出县城的水泥大道。城外是村庄,爆竹和焰火在各个角度的空中绽放。跟着星星点点的小碎东西打在车前玻璃上,下雪了。车拐上一条土路,刚跑上50来米,耸动一下像人突然咳嗽了一声,停下了。“前面修路,只能走这里。”天北有些无奈,“爷,车出问题了。”父亲问:“严重不?”“不知道。”天北说,“我先倒腾一下看。”父亲下了车,帮天北打手电照明。他跟老婆说:“你抱牛顿坐车里,外面冷。我抽根烟。”他给父亲和天北各点上一根烟。起风了,雪花大起来,也开始变密,只能在灯光附近才看得清楚雪花到底有多大,②雪花像撕开了一件优质的羽绒服,围着灯光如飞蛾扑火,快落到地上时又重新翻卷着往天上飞。这里到家还剩下八里路,他们已经走了五分之四。这条路念书时他经常走,自行车单挑着一个宽阔深陷的车辙里跑,和一个村里的同学比谁能在同一个车辙印里骑得更远。那时候觉得32里路很远,骑到这里才觉得家有个盼头了。天北倒腾了三根烟的工夫,最后把抽了一半的第四根烟吐掉,挠额头时涂了一头脑的机油。他把扳子扔到地上,说:“爷,叔,我整不了了。”很远的地方是村庄,只有含混的几点灯光,倒是鞭炮声响亮,提醒那地方人口密集。雪越下越大。父亲说:“你们在这儿等着,我回去再找辆车。”他说:“爸,你待着别动,我去。”天北说:“爷,叔,还是我回去。”“你们都留下!你陪他们娘俩,”父亲转身又对他说,“天北,你把车里的暖气一直开着,别停下。牛顿冻着了我找你算账。”老婆打开车窗问:“老公,能走了吗?”父亲说:“快能走了。你先在车里歇会儿。”他碰碰儿子的胳膊,让他安抚一下。然后甩开步子往前走,走几步变成小跑。他看见父亲臃肿的小个子消失在风雪夜里。八里路,他想,父亲63岁的身体,这连走带跑要多久呢。别人家的鞭炮声轮番响起。他跟老婆说,再等等,父亲回来了就能走了。他说,小时候鞭炮声没这么多,舍不得买,只在守岁到零点时才大片大片地燃放。老婆百无聊赖,儿子也醒了,看见雪花飘过车窗兴奋得嗷嗷叫。他把车门打开,对牛顿说:“儿子,出来,看看你爹生活过的大自然。”小东西很开心,在雪地里又蹦又跳。老婆也看得心痒痒,下了车带着孩子一块玩。天北又捣鼓一阵子,还是使不上劲儿,趴在方向盘上打起了瞌睡。如果有陌生人路过,会发现这是一个(甲)古怪的场面:大年夜,半道上,一辆车四个人,车里开着灯,司机正瞌睡,三口人在黑暗的雪地里打闹。他们玩了半小时,累了,困倦正在缓慢地淹没他们,他站在车外清冷的风雪地里抽烟。他差不多抽了半包烟,嘴都麻了。他在想自己与这个时间、这个地方产生的(乙)古怪关系:故乡,老家,父亲,母亲,走出去又回来,弹指37年。他想着因为这些,他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和一个陌生的孩子带到这里,被迫停在半路上成了有家难归者。本来扯不上关系的人和事,此时此刻相互建立了严格的逻辑。这就是一个人的出处,你从哪里来,终归要回到哪里去,所以你才是你。因为等待,老婆显然不高兴了,两岁的孩子也不耐烦了,不过还好,睡眠战胜了他们。今夜真是够冷的,他戴上了羽绒服的帽子,眉毛上还是神出鬼没地落了一层雪。他听到黑暗深处传来一阵急促的吆喝声:“驾!驾驾!驾!”父亲的声音,因为着急变了调,有点尖细。父亲赶着一辆牛车从黑暗的风雪里走出来。“只有这个了,”父亲充满歉意,“村里能开车的都喝大了。你们坐车里,我赶车拖着你们。”③一头牛拉两辆车,一辆木头的,两个轮子,一辆铁的,四个轮子。④不知怎的,他突然眼眶一热。天北把大灯打开,给父亲和牛照路。道路上积了一层雪,白茫茫地向前伸展……(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踮着脚,脖子越伸越长,想从众多人头里冒出来”,这一细节表现出父亲既想早早见到儿子又想让儿子早早见到自己的急切心理。B.父亲执意自己回村找车救急,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不想让儿子承受奔波之苦;另一方面,儿子留下来才是对儿媳和孙子最好的宽慰。C.“甩开步子往前走,走几步变成小跑”,“走”说明父亲此时还沉浸在嘱托儿子的思绪中,“跑”则说明父亲对要回家找车的突然醒悟。D.小说最后交代村里能开车都喝大了,父亲只得赶着牛车在黑暗中冒着风雪来接他们,使得前文四个人等待时间的漫长显得合情合理。6.下列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他的县城”强调曾经熟稔的县城,因时过境迁而给“他”带来陌生感。B.②运用了比喻,突出了雪花之大之密、风之大之劲,生动形象,体验真切。C.③牛车拉汽车的画面看似不合情理,透露出的却是令人动容的深深的父爱。D.④“他”既为父亲所做的一切而感动,又为妻儿一路所遭受的委屈而内疚。7.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加点“古怪”的含义。8.‘夜归”在小说中起到哪些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9.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舍不得 B.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藏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空隙 D.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10.下列各句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技经肯綮之未尝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夫子之谓也 D.为国以礼1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视为止,行为迟C行李之往来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B.盖亦反其本矣C.批大郤,导大窾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1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节选自《公羊传》,有删改)材料二: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①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③,不禽二毛④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注】①膰:一般指古代祭祀使用的熟肉,文中指天子赏赐祭肉给宋国。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重伤: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④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引申为老人。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子A杀一牛B犹不忍C而宋公D戕一国君E若犬豕F然G此而忍为之H天下孰有不忍者耶!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鼓,特指击鼓进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鼓”含义不同。B.临,面对,碰上,与《赤壁赋》中“酾酒临江”的“临”含义相同。C.敌,对等,相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小固不可以敌大”的“敌”含义不同。D.当,抵挡,挡住,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含义相同。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宋国和楚国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宋国官员两次提醒宋襄公抓住有利时机攻打敌人,但是宋襄公都没有同意,结果宋军大败。B.宋国和楚国地位悬殊,通过“宋公”和“楚人”两个称呼就可见一斑。苏轼认为高高在上的宋国反而败给了地位低下的楚国,宋襄公的罪过是显而易见的。C.材料二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做法作比较,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D.苏轼认为,宋襄公和王莽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得失大小不一样,本性却差不多,宋襄公其实就是没获得成功的王莽,而王莽就是实现了理想目标的宋襄公。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2)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武连县驿陆游平日功名浪自期,头颅到此不难知。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于春茧丝。野店风霜俶装早,县桥灯火下程迟。鞭寒熨手戎衣窄,忽忆南山射虎[注]时。[注]南山射虎: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诗人反思过去浪费光阴而未能积极追求功名,意识到曾经所期已成虚幻。B.“宦情薄似秋蝉翼”让人想到“世味年来薄似纱”这一诗句,二者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C.“俶”是整理之意,结合下句“下程迟”,可知诗人起得很早,投宿很迟,极其辛苦。D.尾联前句描绘诗人在寒风中身着战衣,紧握冰冷的马鞭,冒着严寒赶路的情景。19.明代杨慎曾评价陆游的诗词“纤丽处似淮海(即秦观),雄慨处似东坡”,请结合这首诗,说说诗中的这两个特点分别表现在哪里?(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2)小明第一次来到古都南京,在长江之畔观两岸秋草,感物是人非,望流水东逝,想六朝兴衰,面对此景、此境、此情,不禁吟出《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曾皙的询问中可以明确孔子对其他三位学生回答的评价,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孔子认为公西华,可以担当大任。(4)《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甘肃省博物馆卖麻辣烫了”的话题频频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单,这是继“铜奔马”公仔之后,甘肃省博物馆出品的又一热门文创。①围绕地方特色美食为原型和载体,②该博物馆推出相应的文创产品,③这一做法既是对地方特色美食的创新性,④也是文旅领域的一次有趣尝试和另类表达。这类文创产品不但仿造出美食原型,还(甲)。比如,在挑选完“食材”后,工作人员会与顾客沟通交流,询问口味,帮助顾客撒上“秘制酱料”,最后再耐心“烹饪”……在一系列的互动中,游客直呼“心一直被紧紧地拿捏着”。文旅产品的创新需要一定的巧思,甘肃省博物馆将本地民众A的美食,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更广泛的受众面前,把餐桌上热气腾腾的麻辣烫,转化为民众指尖真切的触感,可谓创意新颖、B。这样的做法更贴近人心,也给文创产品增添了烟火气,当然也就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甘肃省博物馆的这种巧思,是其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往往能(乙),这种记忆或与个人经历有关,或与一地特色有关。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文创产品,进而加深人们文化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感的加深,在利于经济价值的拓展之余,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颖而有效的渠道。2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人生的修行中,很多人都在探寻着“真善”的真谛。有的人认为,善心是真善,只要心怀仁爱、拥有慈悲的胸怀,便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而有的人则坚信,善行是真善,只有将内心的善意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浇灌出善良的果实。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月考一试卷高一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美育不可替代。它通过感性的、审美的方式,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但是,美育又与其他“四育”紧密联系,特别是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塑造人们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其他“四育”一道,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首先,美育与德育紧密相关。中外思想家、美学家都注意发掘审美中的伦理潜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强调艺术和审美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道德作用,他以音乐为例,认为音乐“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而宗教音乐则可以使人“卷入迷狂状态”,“仿佛受到一种治疗和净化”。我国蔡元培提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高尚人格”显然主要指道德内涵。丰子恺说得更直截了当:“艺术就是道德——感情的道德。”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审美具有引导人们向善的德育功能。其次,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美育就其本性而言,它不但不与智育相对立,反而能有效地开启智育的大门。这集中地体现在美育对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上。美育通过丰富多样的审美活动使人(特别是青少年)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获得形形色色的美感,而美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也是天然地具有创造性的。创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力。“审美教育”概念的提出者席勒精辟地论述了审美教育对于培育人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说:“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力的活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力的丰富性相关。”显然,美育对于人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育,是极为有效的。而这,对于一切行业、专业都有普适性,哪怕对于看起来与审美并不相干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工作也是一样的。许多大科学家都热爱艺术,积极参与审美。爱因斯坦是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牛顿擅长写诗,伽利略是位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开普勒是位音乐家……再次,美育与体育互补互渗。绝大多数体育运动都遵循和追求合乎美的规律,都与美育交叉重叠。古希腊体育运动十分兴盛,雕塑艺术也非常繁荣,其中不少与体育运动相关。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如自由体操、花样滑冰、跳水运动……无不包含自己的审美追求。最后,美育与劳动教育也是不可分割的。人的一切劳动活动都遵循美的规律,在某种意义上,美的规律也就是劳动的规律。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从家务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到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劳动活动,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遵循美的规律,使他们在取得每一个具体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感受到某种审美愉悦,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素养。(摘编自朱立元《美育: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材料二:美育当是一种人文价值坚守而非把玩艺术。美育内涵的价值谱系既深又广,包含从特殊的审美价值到普遍的人文价值。美育说到底乃是广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环,因此人文教育中的许多价值观自然而然地植根于美育之中。美育是借助艺术这个独特载体来展开,艺术中所彰显的中华美学精神必然成为美育的核心思想资源。唐诗中恢宏广袤的盛唐气象,传递出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卓越想象力,从眷念故乡到家国情怀,从寄情山水到戎马边关,从历史中淬炼出来的中华美学精神力透纸背,让人怦然心动。从人文到自然,中华美学精神有自己深厚的传统,在古人看来,天地万物本是一体,山水画中这种纳万境的气度和格局尤为凸显,不同于西方绘画和美学的物我对立中国山水画乃是一种物我同一的境界,“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山水境界之于中国古人就是生存之方式,行、望、游、居皆在山水之间。但可行可望毕竟只是暂时经过,所以更为理想的是可居可游者,因为在可居可游的状态中,才能真正达到主客融通,物我两忘。美育是一种人文价值教育,就是广纳古今中外审美精神之精粹,透过各门艺术的风格及其表现,体悟生生不息的本土文明以及世界多元文明的传统。可以想见,一个有丰富感性体验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与一个完全缺乏美感的人,对自己乃至世界的体认是迥然异趣的,对自我及其人生的感悟亦不可同日而语。在美育的感性新鲜体验中,始终包含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的人文主题,如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对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性的宽容,对平等与公正原则的认可,对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弘扬,对美好社会和人生的向往等,都融会在伟大艺术经典和完美自然的审美体验之中。(摘编自周宪《何为美育与美育为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美育与德育关系密切,古今中外思想家和美学家普遍认为,美育能够引导人们向善,而音乐剧是养成高尚人格最主要的美育形式。B.体育运动大都体现审美追求,自由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具有观赏性,审美性较强;而拳击、摔跤等运动对抗激烈,审美性较弱。C.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生相伴,一切劳动活动未必会将美育作为初衷和目标,但却会使人在潜意识中获得审美愉悦感,提高审美素养。D.艺术中所彰显的中华美学精神是美育的核心思想资源。作为美育的唯一载体,艺术当以体现审美价值、阐释人文价值为重要使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美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证美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材料二侧重阐述美育的人文价值。B.美育具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作用,从各种艺术审美实践来看,人的艺术鉴赏水准、审美能力越高,其个人的品格、道德修养也相应越高。C.西方绘画体现的是物我对立,中国山水画则与之不同,认为天地万物本是一体,故而追求物我同一,即人与自然外物主客融通,物我两忘。D.美育为人文教育提供情感载体和审美体验,使其更生动具体;人文教育为美育提供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使其超越把玩层面深入精神境界。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的一项是()A.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赠君谋父子》)B.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4.一些家长担心艺术课会影响孩子文化课的学习,请依据材料内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答案】1.C2.B3.D4.①艺术课可以激发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效开启智育的大门,为文化课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②艺术课可以丰富孩子的感性体验,使其精神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助推文化课的学习;

③艺术课可以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为文化课学习注入持久的动力。【解析】【导语】材料一强调美育在五育中不可替代性,指出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的相辅相成关系,强调其在培养创新思维和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材料二则聚焦于美育的人文价值,强调其通过艺术载体传递中华美学精神,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两者共同指出美育在全面育人中的核心地位。【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而音乐剧是养成高尚人格最主要的美育形式”错。根据材料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强调艺术和审美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道德作用,他以音乐为例,认为音乐‘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而宗教音乐则可以使人‘卷入迷狂状态’,‘仿佛受到一种治疗和净化’”可知,材料没有说音乐剧是养成高尚人格最主要的美育形式。B.“审美性较强”“审美性较弱”错。根据材料一“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如自由体操、花样滑冰、跳水运动……无不包含自己的审美追求”可知,材料没有交代体育运动的审美标准,不能直接说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的审美存在强弱之分。D.“作为美育的唯一载体”错。艺术只是美育多个载体中的一个。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人的艺术鉴赏水准、审美能力越高,其个人的品格、道德修养也相应越高”错。选项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成立。人的艺术鉴赏水准、审美能力高,并不能代表其个人的品格、道德修养也相应高。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审美具有引导人们向善的德育功能”可知,审美具有德育功能,是指审美能引导人们向善。A.诗句表达了对文学创作或做事的高尚追求,即要善于归纳总结,勇于创新,追求简洁明了与独特新颖。没有引导人向善,不能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B.诗句暗用张芝的典故,诗人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时光,表面上写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实则暗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没有引导人向善,不能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C.诗句描绘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场景,展现了农家男女辛勤劳动的画面。没有引导人向善,不能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D.诗句不仅表达了对墨梅的赞美,更是诗人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引导人保持高尚情操,体现审美具有德育功能。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一提及美育就其本性而言,它不但不与智育相对立,反而能有效地开启智育的大门,美育对于人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育,是极为有效的。而这,对于一切行业、专业都有普适性,哪怕对于看起来与审美并不相干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工作也是一样的。由此可知,艺术课其实是美育,能有效地开启智育的大门,培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这不仅不会影响孩子文化课的学习,还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打下了思维基础。②材料一提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强调艺术和审美有净化、陶冶人们心灵的道德作用,他以音乐为例,认为音乐“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而宗教音乐则可以使人“卷入迷狂状态”,“仿佛受到一种治疗和净化”。由此可知:艺术课其实能够净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心情愉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进行文化课的学习。③材料一提及它通过感性的、审美的方式,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塑造人们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其他“四育”一道,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由此可知:艺术课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培育、塑造学生美好健康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进而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为文化课学习注入持久的动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归徐则臣他从拥挤的人群里看见父亲。他们围在出站口的铁栅栏门边,接客的,拉客的,大旅馆的服务员,小旅馆的老板和老板娘,开出租车的,蹬人力三轮的,骑电动摩托的,亲人、朋友和乞丐,父亲踮着脚,脖子越伸越长,想从众多人头里冒出来。父亲租了邻居的昌河面包车,开车的是邻居的儿子天北,论辈分天北得叫他叔。来之前他跟父亲说,没必要租车,他直接打个车回去就行了,这么空车来再跑回去太折腾。父亲一定要来接,他说大晚上的,你回来都摸不着家门。还带着媳妇和宝贝孙子牛顿,冻坏了可不行。那就接吧。车在县城的街道上穿行,经过积雪未消的地方车轮咯吱咯吱响。借着路灯看两边,他觉得完全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来没到过的地方。很多楼房、商厦、店铺,仿佛刚刚才拔地而起。①他的县城还是高中三年的县城,20年前的房屋和街道焕然一新,当年街道两边的悬铃木都不见了。天北放慢速度,成了导游,他对这个小城的各个角落如数家珍。他们在双头路灯的照耀下驶出县城的水泥大道。城外是村庄,爆竹和焰火在各个角度的空中绽放。跟着星星点点的小碎东西打在车前玻璃上,下雪了。车拐上一条土路,刚跑上50来米,耸动一下像人突然咳嗽了一声,停下了。“前面修路,只能走这里。”天北有些无奈,“爷,车出问题了。”父亲问:“严重不?”“不知道。”天北说,“我先倒腾一下看。”父亲下了车,帮天北打手电照明。他跟老婆说:“你抱牛顿坐车里,外面冷。我抽根烟。”他给父亲和天北各点上一根烟。起风了,雪花大起来,也开始变密,只能在灯光附近才看得清楚雪花到底有多大,②雪花像撕开了一件优质的羽绒服,围着灯光如飞蛾扑火,快落到地上时又重新翻卷着往天上飞。这里到家还剩下八里路,他们已经走了五分之四。这条路念书时他经常走,自行车单挑着一个宽阔深陷的车辙里跑,和一个村里的同学比谁能在同一个车辙印里骑得更远。那时候觉得32里路很远,骑到这里才觉得家有个盼头了。天北倒腾了三根烟的工夫,最后把抽了一半的第四根烟吐掉,挠额头时涂了一头脑的机油。他把扳子扔到地上,说:“爷,叔,我整不了了。”很远的地方是村庄,只有含混的几点灯光,倒是鞭炮声响亮,提醒那地方人口密集。雪越下越大。父亲说:“你们在这儿等着,我回去再找辆车。”他说:“爸,你待着别动,我去。”天北说:“爷,叔,还是我回去。”“你们都留下!你陪他们娘俩,”父亲转身又对他说,“天北,你把车里的暖气一直开着,别停下。牛顿冻着了我找你算账。”老婆打开车窗问:“老公,能走了吗?”父亲说:“快能走了。你先在车里歇会儿。”他碰碰儿子的胳膊,让他安抚一下。然后甩开步子往前走,走几步变成小跑。他看见父亲臃肿的小个子消失在风雪夜里。八里路,他想,父亲63岁的身体,这连走带跑要多久呢。别人家的鞭炮声轮番响起。他跟老婆说,再等等,父亲回来了就能走了。他说,小时候鞭炮声没这么多,舍不得买,只在守岁到零点时才大片大片地燃放。老婆百无聊赖,儿子也醒了,看见雪花飘过车窗兴奋得嗷嗷叫。他把车门打开,对牛顿说:“儿子,出来,看看你爹生活过的大自然。”小东西很开心,在雪地里又蹦又跳。老婆也看得心痒痒,下了车带着孩子一块玩。天北又捣鼓一阵子,还是使不上劲儿,趴在方向盘上打起了瞌睡。如果有陌生人路过,会发现这是一个(甲)古怪的场面:大年夜,半道上,一辆车四个人,车里开着灯,司机正瞌睡,三口人在黑暗的雪地里打闹。他们玩了半小时,累了,困倦正在缓慢地淹没他们,他站在车外清冷的风雪地里抽烟。他差不多抽了半包烟,嘴都麻了。他在想自己与这个时间、这个地方产生的(乙)古怪关系:故乡,老家,父亲,母亲,走出去又回来,弹指37年。他想着因为这些,他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和一个陌生的孩子带到这里,被迫停在半路上成了有家难归者。本来扯不上关系的人和事,此时此刻相互建立了严格的逻辑。这就是一个人的出处,你从哪里来,终归要回到哪里去,所以你才是你。因为等待,老婆显然不高兴了,两岁的孩子也不耐烦了,不过还好,睡眠战胜了他们。今夜真是够冷的,他戴上了羽绒服的帽子,眉毛上还是神出鬼没地落了一层雪。他听到黑暗深处传来一阵急促的吆喝声:“驾!驾驾!驾!”父亲的声音,因为着急变了调,有点尖细。父亲赶着一辆牛车从黑暗的风雪里走出来。“只有这个了,”父亲充满歉意,“村里能开车的都喝大了。你们坐车里,我赶车拖着你们。”③一头牛拉两辆车,一辆木头的,两个轮子,一辆铁的,四个轮子。④不知怎的,他突然眼眶一热。天北把大灯打开,给父亲和牛照路。道路上积了一层雪,白茫茫地向前伸展……(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踮着脚,脖子越伸越长,想从众多人头里冒出来”,这一细节表现出父亲既想早早见到儿子又想让儿子早早见到自己的急切心理。B.父亲执意自己回村找车救急,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不想让儿子承受奔波之苦;另一方面,儿子留下来才是对儿媳和孙子最好的宽慰。C.“甩开步子往前走,走几步变成小跑”,“走”说明父亲此时还沉浸在嘱托儿子思绪中,“跑”则说明父亲对要回家找车的突然醒悟。D.小说最后交代村里能开车的都喝大了,父亲只得赶着牛车在黑暗中冒着风雪来接他们,使得前文四个人等待时间的漫长显得合情合理。6.下列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他的县城”强调曾经熟稔的县城,因时过境迁而给“他”带来陌生感。B.②运用了比喻,突出了雪花之大之密、风之大之劲,生动形象,体验真切。C.③牛车拉汽车的画面看似不合情理,透露出的却是令人动容的深深的父爱。D.④“他”既为父亲所做的一切而感动,又为妻儿一路所遭受的委屈而内疚。7.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加点“古怪”的含义。8.‘夜归”在小说中起到哪些作用?【答案】5.C6.D7.甲:本该是阖家欢聚的大年夜,却有人不回家,而在荒郊野外玩雪打闹,在车里睡觉,不合常理。乙:本来扯不上关系的人和事,却在一个特殊的时刻和地点在他的思想意识里建立起关于个体、故乡、他人的复杂关系,不可思议。8.①“夜归”使一家人于风雪年夜归家途中身陷困境,为小说营造出典型的环境氛围;②“夜归”触发了小说中人物的不同反应,借此塑造出一个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③“夜归”作为核心事件串联起大年夜回家途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使情节一波三折;④“夜归”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心灵上的回归,引发了对亲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解析】【导语】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除夕之夜,主人公携妻带子从大城市返回家乡与父母团聚的故事。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父亲在寒冷的雪夜中独自赶牛车接家人回家的情景,让人感受到父爱的温暖和坚韧。小说还通过对比现代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差异,反映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对家的渴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走’说明父亲此时还沉浸在嘱托儿子的思绪中,‘跑’则说明父亲对要回家找车的突然醒悟”错误。“走”“跑”体现了父亲回家找车的急迫。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D.“又为妻儿一路所遭受的委屈而内疚”错误。④只表现出他被父爱感动了,没有体现出“又为妻儿一路所遭受的委屈而内疚”。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由后文“大年夜,半道上,一辆车四个人,车里开着灯,司机正瞌睡,三口人在黑暗的雪地里打闹”可知,甲处的“古怪”是指本是合家团聚的大年夜,居然有四个人不回家,三个人在荒郊野外的雪地里玩闹,一个人在车里睡觉,真是太不可思议了。②由后文“故乡,老家,父亲,母亲,走出去又回来,弹指37年”和“本来扯不上关系的人和事,此时此刻相互建立了严格的逻辑”可知,乙处的“古怪”是指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本来扯不上关系的人和事,此时此刻相互建立了严格的逻辑,他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突然和故乡、别人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这让他感到不可思议。【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除夕之夜,主人公携妻带子从大城市返回家乡与父母团聚的故事。“夜归”为文章营造出典型的环境氛围。②天北接人,在雪地上紧急修车,可见为人热情、负责。父亲急着回村找车,在寒冷的雪夜中独自赶牛车接家人回家,可见父爱的伟大和深沉。妻儿在城里长大,很少见到大雪,趁机在雪地玩耍,可见天真活泼。作者在雪地上发出深思,表现出作家的特性。“夜归”的背景下人物都表现出各自的身份和性格,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③因为“夜归”,所以才有了父亲在车站接站,才有了车坏在路上,父亲不得不回家找其他车辆,最终通过牛车接他们回家的过程。“夜归”是故事的开展,引发后续情节,且使情节一波三折,让读者感到刺激。④大雪纷飞的除夕之夜,主人公携妻带子从大城市返回家乡与父母团聚。虽然中途有波折,但是父亲最终还是赶牛车接家人回家。“夜归”的不只是作者和妻儿,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相互支持‌更是让他感受到心灵上的回归,他意识到自己和故乡、他人的特殊关系,进而发出对故乡和亲情、人生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9.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舍不得 B.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藏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空隙 D.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句意: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一头牛。B.隐:痛惜,哀怜。句意:您如果哀怜它没有罪却要走向死地。C.句意:那牛骨节间有空隙,而刀刃很薄。D.句意:依靠别人力量,又翻过来损害他。故选B。10.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技经肯綮之未尝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夫子之谓也 D.为国以礼【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尝技经肯綮”。句意:未曾碰过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A.省略句,正常语序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B.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谓夫子也。句意: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句意:用礼义治理国家。故选C。1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视为止,行为迟C.行李之往来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以及”:古义,进而推及到;今义,连词,和。句意: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B.“行为”:古义,“行”指的是行动、动作,“为”指的是因为。行动因此而……;今义;举止行动。句意: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动作也因此慢下来。C.“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时所带的衣箱、铺盖等。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D.“黎民”:古今同义,老百姓。句意: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老百姓不挨饿受冻。故选D。1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B.盖亦反其本矣C.批大郤,导大窾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没有通假字。句意: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B.“盖”同“盍”,何不;“反”同“返”,返回。句意:为什么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C.“郤”通“隙”,空隙。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D.“罔”通“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句意: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故选A。1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答案】(1)(现在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第一个“封”,疆界,名词用作动词;“肆”,扩张;“阙”,使动用法,侵损,削减。(2)“赡”,足;“奚”,何;“治”,讲求。(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节选自《公羊传》,有删改)材料二: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①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③,不禽二毛④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注】①膰:一般指古代祭祀使用的熟肉,文中指天子赏赐祭肉给宋国。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重伤: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④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引申为老人。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子A杀一牛B犹不忍C而宋公D戕一国君E若犬豕F然G此而忍为之H天下孰有不忍者耶!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鼓,特指击鼓进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鼓”含义不同。B.临,面对,碰上,与《赤壁赋》中“酾酒临江”的“临”含义相同。C.敌,对等,相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小固不可以敌大”的“敌”含义不同。D.当,抵挡,挡住,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含义相同。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宋国和楚国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宋国官员两次提醒宋襄公抓住有利时机攻打敌人,但是宋襄公都没有同意,结果宋军大败。B.宋国和楚国地位悬殊,通过“宋公”和“楚人”两个称呼就可见一斑。苏轼认为高高在上的宋国反而败给了地位低下的楚国,宋襄公的罪过是显而易见的。C.材料二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做法作比较,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D.苏轼认为,宋襄公和王莽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得失大小不一样,本性却差不多,宋襄公其实就是没获得成功的王莽,而王莽就是实现了理想目标的宋襄公。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2)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答案】14.CGH15.D16.C17.(1)楚国军队渡过泓水到北岸来,有关官吏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2)舍弃一头牛,对个人的品德不会有什么影响(或:减损或提升),而孟子却用王道来赞许他。【解析】【导语】《公羊传》赞其“不鼓不成列”的君子风范,强调其在战争中坚守礼义,虽败犹荣;而苏轼则批判其虚伪,认为宋襄公以仁义之名行不仁之事,最终导致国败身辱。苏轼通过对比齐宣王的仁政,揭示宋襄公的伪善本质,并将其与王莽相提并论,指出其欺世盗名的行径。两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宋襄公的复杂形象,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仁义与权谋的不同理解。【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前一句的主语是“君子”,后一句子的主语是“宋公”,“而”表示转折,之前应断开,即C处断开;“此而忍为之”与“天下孰有不忍者”,分别是两个主谓句,句意对应,各自断开,即GH处断开。故选CGH。【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击鼓进攻/弹奏。句意: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B.正确。句意: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法。/面对大江斟酒。C.正确。对等,相当/与……为敌。句意: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小国本来就不可以与大国为敌。D.错误。抵挡/对等,比得上。句意: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错。《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可以看出齐宣王有怜悯之心,实行的是“仁政”。由本文“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可知,宋襄公杀害国君鄫子,毫无仁义之心,虚伪残暴,与齐宣王本质完全不相同。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济”,渡过;“有司”,有关官吏;“迨”,趁着;“毕”,完全、全部。(2)“舍”,舍弃;“损益”,减损或提升;“与”,赞许。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已巳日,是初一。宋襄公与楚军约定,在弘水北面交战。楚国军队渡过泓水到北岸来,有关官吏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宋公说:“不行,我听说:君子不使人陷入困境。我虽然是亡国的殷商的后人,我还是不忍心这样做。”楚国军队已经渡过泓水,但还未排列成阵,官吏又请示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摆好阵势攻打他们吧!”宋公说:“我听说: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楚军已经列好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军队大败。所以君子很推崇宋襄公不击鼓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法,只可惜他是有德行的君主却没有辅佐他的贤能的臣子,认为即使是周文王发动的战争,也不过如此。材料二:宋襄公与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战败。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宋,是殷商的后裔,对周朝来说是贵客。周朝天子有祭事时会送祭肉给宋国,宋国有丧事,周朝天子会派人吊丧拜祭。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而这里说“与楚人在泓水交战”。楚,是夷狄之国;人,是对卑贱者的称呼。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辨明。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于个人的品德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盖棺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武连县驿陆游平日功名浪自期,头颅到此不难知。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于春茧丝。野店风霜俶装早,县桥灯火下程迟。鞭寒熨手戎衣窄,忽忆南山射虎[注]时。[注]南山射虎: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诗人反思过去浪费光阴而未能积极追求功名,意识到曾经所期已成虚幻。B.“宦情薄似秋蝉翼”让人想到“世味年来薄似纱”这一诗句,二者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C.“俶”是整理之意,结合下句“下程迟”,可知诗人起得很早,投宿很迟,极其辛苦。D.尾联前句描绘诗人在寒风中身着战衣,紧握冰冷的马鞭,冒着严寒赶路的情景。19.明代杨慎曾评价陆游的诗词“纤丽处似淮海(即秦观),雄慨处似东坡”,请结合这首诗,说说诗中的这两个特点分别表现在哪里?【答案】18.A19.①诗人选用“风霜”“灯火”“鞭”“戎衣”等细小意象,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用词新颖细腻,颇有秦观的纤丽之风。②诗人既有功名未就、漂泊思乡、羁旅行役的慨叹,又以“南山射虎”的典故收尾,充满了壮志豪情,极具苏轼的雄慨之气。【解析】【导语】陆游的《宿武连县驿》表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乡思,细腻描绘了秋夜宿驿的艰辛和感怀。诗中“宦情薄”“乡思多”展示了对宦海的倦怠与对故乡的眷恋,而“忽忆南山射虎时”则表现出他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追忆与惋惜之情。全诗在纤丽与悲壮之间巧妙融合。【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反思过去浪费光阴而未能积极追求功名”错误,首句是说过去以为自己身手不凡,建功立业不过就像探囊取物,只可惜这不过是个人盲目的自我斯许,追求功名却未能实现。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①纤丽处似淮海:“纤丽”即纤细秀美。诗人选取了单薄的秋蝉翼、繁密的春茧丝、凄寒的风霜、明灭不定的灯火、充满冷意的马鞭、略显狭窄的戎衣等意象,这些意象整体细小纤弱。“宦情薄似秋蝉翼”将人情之薄比作蝉翼之薄,写尽世态炎凉;“乡思多于春茧丝”既将乡愁比作春天里的茧丝,又写它多于春天里的茧丝,在比喻和对比中突出诗人对亲人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诗歌意象选取纤细秀美,用词新颖别致,有秦观的纤丽之风。②雄慨处似东坡:“雄慨”即雄放慷慨。首联写过去以为自己身手不凡,建功立业不过就像探囊取物,可是如今遭受挫折,身在驿站,再反思半生的坎坷经历,不该过度期待朝廷,抒发了功名未就的愤懑;颔联写宦途沉浮,世态炎凉,人情有时候简直比蝉翼还薄;漂泊无依,乡愁不断,对亲人的牵挂和情思,甚至多于春天里的茧丝。作者在此采用了精妙的比喻,表达出难以抑制的漂泊思乡之苦;颈联写诗人起得很早,投宿很迟,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在途中披星戴月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在严寒的天气里羁旅奔波的悲慨。尾联写冰冷的马鞭让陆游的手指都快要失去了知觉,身上的戎衣也好像显得很窄,可是放翁并未叫苦叫累,反而回忆起他曾在终南山下射虎、雪满貂裘的难忘经历,抒发了放翁的壮志豪情。诗歌情感抒发,极具苏轼的雄慨之气。(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2)小明第一次来到古都南京,在长江之畔观两岸秋草,感物是人非,望流水东逝,想六朝兴衰,面对此景、此境、此情,不禁吟出《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曾皙的询问中可以明确孔子对其他三位学生回答的评价,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孔子认为公西华,可以担当大任。(4)《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答案】①.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