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试题及答案语文_第1页
高中阶段试题及答案语文_第2页
高中阶段试题及答案语文_第3页
高中阶段试题及答案语文_第4页
高中阶段试题及答案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阶段试题及答案语文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

A.谦逊(qiānxùn)B.沉默(chénmò)C.悲切(bēiqiè)D.惊愕(jīngè)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不仅学习努力,而且品德优秀。

B.由于天气的原因,会议不得不推迟。

C.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3.下列词语中,属于近义词的是:

A.悲伤、悲哀B.丰富、富饶C.精美、精致D.诚恳、诚实

4.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那里的风景如画。

B.他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的前行。

C.这本书的内容像一条线索,贯穿了整个故事。

D.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媚。

5.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

A.她聪明、美丽、善良。

B.那里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梦。

C.他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动听。

6.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

A.那朵花在微风中摇曳。

B.那座山仿佛在向我招手。

C.那只鸟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

D.那片云在蓝天下悠闲地飘荡。

7.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

A.那里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B.他的声音大得震耳欲聋。

C.她的学习成绩好得让人羡慕。

D.那本书的内容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

8.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

A.你知道他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吗?

B.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困难呢?

C.这本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D.那里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9.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是:

A.难道你不觉得这个道理很有道理吗?

B.这样的问题难道你不知道答案吗?

C.你难道不认为这个观点很有价值吗?

D.这样的困难难道你没有办法解决吗?

10.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是:

A.风吹草低见牛羊。

B.红梅傲雪,翠竹凌霜。

C.日出东方,月落西山。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1.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比修辞手法的是:

A.那里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梦。

B.他聪明、美丽、善良。

C.那里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D.那里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梦。

1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是:

A.那里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梦。

B.那里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C.那里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梦。

D.那里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13.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引用修辞手法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4.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

A.那里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梦。

B.他聪明、美丽、善良。

C.那里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D.那里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梦。

15.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

A.那里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B.他的声音大得震耳欲聋。

C.她的学习成绩好得让人羡慕。

D.那本书的内容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

16.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

A.你知道他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吗?

B.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困难呢?

C.这本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D.那里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17.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是:

A.难道你不觉得这个道理很有道理吗?

B.这样的问题难道你不知道答案吗?

C.你难道不认为这个观点很有价值吗?

D.这样的困难难道你没有办法解决吗?

18.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是:

A.风吹草低见牛羊。

B.红梅傲雪,翠竹凌霜。

C.日出东方,月落西山。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9.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比修辞手法的是:

A.那里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梦。

B.他聪明、美丽、善良。

C.那里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D.那里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梦。

20.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是:

A.那里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梦。

B.那里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C.那里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梦。

D.那里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2.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情况较为常见。()

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出自《论语》。()

4.在文言文中,通常使用“矣、乎、哉”等语气词。()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读作yuè。()

6.诗词中的“平仄”指的是诗句中的平声和仄声。()

7.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主要有诗、词、赋、曲、散文等。()

8.《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9.在汉语中,所有的字都是形声字。()

10.“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强调的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请简述《庐山谣》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意境。

2.结合具体例子,说明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请列举两种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特点。

4.解释“赋比兴”在诗歌创作中的意义,并举例说明。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题)

1.论述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2.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情感和推动情节发展。

试卷答案如下:

一、多项选择题

1.A

解析思路:选项A中的“谦逊”字形、字音均正确;“沉默”中的“默”应为“沉”,“悲切”中的“切”应为“切”,“惊愕”中的“愕”应为“愕”。

2.B

解析思路:选项A中“不仅”与“而且”连用不当,应改为“不但”;选项C中“取得”与“成绩”搭配不当;选项D中“深受”与“喜爱”搭配不当。

3.B

解析思路:选项A中“悲伤”与“悲哀”意思相近,但“悲哀”程度更重;选项C中“精美”与“精致”意思相近,但“精致”强调精细;选项D中“诚恳”与“诚实”意思相近,但“诚实”更强调真实。

4.B

解析思路:选项A中“如画”为比喻,但不是修辞手法;“如诗,如梦”为比喻,但不是修辞手法;选项C中“像一条线索”为比喻,但不是修辞手法;选项D中“像春天的阳光”为比喻,但不是修辞手法。

5.B

解析思路:选项A中“如画,如诗,如梦”为排比,但不是修辞手法;选项C中“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为排比,但不是修辞手法;选项D中“清脆、悦耳、动听”为排比,但不是修辞手法。

6.B

解析思路:选项A中“在微风中摇曳”为拟人,但不是修辞手法;选项C中“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为拟人,但不是修辞手法;选项D中“在蓝天下悠闲地飘荡”为拟人,但不是修辞手法。

7.B

解析思路:选项A中“美得让人陶醉”为夸张,但不是修辞手法;选项C中“好得让人羡慕”为夸张,但不是修辞手法;选项D中“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为夸张,但不是修辞手法。

8.A

解析思路:选项B、C、D均为设问,但只有选项A的设问与后文形成问答关系。

9.C

解析思路:选项A、B、D均为反问,但只有选项C的反问表达了对观点的肯定。

10.A

解析思路:选项B、C、D均为对偶,但只有选项A的对偶结构完整。

二、判断题

1.√

解析思路: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描述了诗人登高远望的壮阔景象。

2.√

解析思路: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3.√

解析思路: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强调的是不患贫富而患社会不公。

4.√

解析思路:文言文中的语气词用于表达语气,如“矣、乎、哉”等。

5.×

解析思路:“说”字在古汉语中读作yuè,但现代汉语中读作shuō。

6.√

解析思路:平仄是指汉语音节声调的高低,诗词中的平仄要求有一定的规律。

7.√

解析思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包括诗、词、赋、曲、散文等。

8.√

解析思路:《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9.×

解析思路:并非所有汉字都是形声字,还有会意字、指事字等。

10.√

解析思路: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强调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

三、简答题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豪迈的气概。意境上,瀑布如银河倾泻,气势磅礴,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2.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特点包括: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其表达效果是使句子更加简洁、凝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和谓语,但意思完整。

3.两种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及其结构特点:

-省略句:省略了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使句子更加简洁。

-倒装句:将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倒置,如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以强调或突出某部分内容。

4.“赋比兴”在诗歌创作中的意义在于:

-赋:直接描写,通过具体的景物、事物来表达情感。

-比:比喻,通过比喻手法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

-兴:起兴,通过景物描写来引发情感,使诗歌更具意境。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场景,引发读者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

四、论述题

1.典型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在于:

-通过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