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1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2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3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4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唐代楷书步入盛世,其代表人物有①钟繇

②欧阳询

③柳公权

④颜真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楷书书法家欧阳询创立欧体,柳公权创立柳体,颜真卿创立颜体,而钟繇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2.《晋书·裴秀传》载:“(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藏于秘府。”据历史学者研究,这种地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这反映出当时A.主流思想僵化阻碍科技进步 B.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C.印刷技术落后影响文化传播 D.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禹贡地域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反映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阻碍科技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刷术是否落后,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是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排除D项。故选B项。3.唐初,无论扬道抑佛或是抑道扬佛,最终都只是以扬为主。三教之外,基督教(景教)也在贞观年间传入,摩尼教、袄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这说明当时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C.三教并行政策确立 D.文化政策开明促进信仰多元【答案】D【详解】由材料“最终都只是以扬为主……摩尼教、袄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可知,当时政府对待宗教的态度较为开明,这促进了当时社会信仰的多元化,故选D;宗教信仰不能完全和宗教迷信等同起来,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儒家的地位问题,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无论扬道抑佛或是抑道扬佛”说明政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还是有倾向性的,因此“三教并行政策确立”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C。4.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颇为华丽;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A.南方统一北方趋势明显 B.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C.文化发展助推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材料呈现了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的历史现象,可以看出,北方主动学习南方文化,这是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能看出文化发展助推民族交融,C项正确;隋朝的建立,是北方政权统一了南方政权,排除A项;材料是影响,而非背景,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是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5.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

)A.佛教渐趋本土化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儒学吸收佛道思想 D.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答案】A【详解】中国古代学者以儒道学说来翻译和讲解佛经,使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反映了佛教渐趋本土化,A项正确;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非强调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6.佛教在古印度,其出家众的生活来源是由托钵化缘来获得的。两汉魏晋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托钵化缘式改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供式。佛教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A.表明佛教放弃了原始教义B.旨在适应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C.反映了佛教与儒学的融合D.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答案】B【详解】中国封建农耕经济形态下,拥有土地即可依赖土地获得地租收入,以此维持佛教出家团体的生活,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了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佛教教义的改变,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说法绝对,“主要力量”材料不能反映,排除。7.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唐朝宰相李峤曾说,“今丁皆出家,兵悉入道,征行租赋,何以补之”;韩愈说,“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禅。”由此可知,他们主张(

)A.推崇佛道以缓和矛盾 B.崇尚无为以维护统治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抨击佛道以提倡自由【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峤和韩愈认为,佛教的传入造成逃避租役和赋税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他们主张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C项正确;推崇佛道说法错误,排除A项;崇尚无为是道家的思想,排除B项;抨击佛道以提倡自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统治者到处开山凿窟,形成了许多石窟艺术,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这反映出当时A.绘画技术先进 B.社会动荡不安 C.佛教广泛流传 D.经济繁荣发展【答案】C【详解】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这-时期大量石窟的修建,表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和宣传,这是佛教盛行和广泛流传的反映,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石窟艺术的水平,不能体现技术先进,排除A;石窟艺术的繁荣不能证明社会动荡,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B;魏晋时期社会动乱,经济并不繁荣,排除D。9.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我国的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远没有明朝高,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高,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所以出现了题中的现象,这说明,对柳宗元成就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故C正确。A说法夸大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影响,排除;B说法中的“决定”的说法错误,排除。D说法中的“更加全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朝的思想文化状况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明朝比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更深,然后再结合宋明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我们不难得出答案。10.下图是《天王送子图》(唐,仿摹本)局部,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的深层历史信息是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人物服饰的贵族化C.人物服饰的世俗化D.中国文化的佛教化【答案】A【详解】根据图示,可见此画以释迦牟尼降生为中心,释迦牟尼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佛教的创始人,而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显示了中外文化融合的特点,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中国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11.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并积极宣传孝道。这表明佛教A.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B.取得统治地位 C.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追求三教并行【答案】C【详解】材料主要展现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佛教在传播中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呈现出本土化趋势,C项正确;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儒家,排除A项;取得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追求三教并行,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2.凤首壶(如图为唐代墓葬出土的唐三彩凤首壶)是唐代器物新出现的风格样式,一般认为是模仿萨珊波斯和粟特(中亚古国)的金银器胡瓶造型而改造成的。这可佐证,唐代(

)A.中亚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B.丝绸之路开启文化交流C.文化上注重兼收与创新 D.异域文化出现异彩纷呈【答案】C【详解】凤首壶是唐代模仿外来胡瓶造型而改造的,这体现既吸收外来文化又注重创新的文化特色,C项正确;中亚文化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就开始影响中国,并开启了文化交流,而不是在唐代才开始,排除A、B两项;材料虽反映了异域文化对唐文化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异域文化的异彩纷呈,排除D项。故选C项。13.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盛期,绘画大放光彩,被尊为“画圣”的是(

)A.郑板桥 B.顾恺之 C.张择端 D.吴道子【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被尊为“画圣”的是吴道子。D项正确;郑板桥是清代画家,排除A项;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排除B项;张择端是北宋画家,排除C项。故选D项。14.751年,唐朝军队与大食军队发生战争,唐军失败,杜环被俘,他最远可能到达北非。十多年后,杜环回国把经历写成《经行记》。元朝时,汪大渊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到过北非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自己撰写的《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该材料能佐证A.古代中国与非洲有交往 B.郑和最先开辟中国通往非洲航路C.非洲被阿拉伯帝国统治 D.非洲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十分发达【答案】A【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唐朝和元朝时期都有中国人抵达非洲并记载了相关见闻,这说明古代中国与非洲之间存在交往,A项正确;郑和是明朝航海家,“最早”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非洲杯阿拉伯帝国统治,“非洲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十分发达”更是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15.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习惯之一。唐代陆羽在《茶经》里曾对茶具中颇为知名的“三才杯”做过描述,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这说明中国茶文化A.在唐朝时期已经盛行 B.与儒、道等思想交融C.是中国对外交流媒介 D.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答案】B【详解】材料信息“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与儒、道等思想交融,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茶文化在唐朝时期已经盛行,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中国对外交流,故C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制瓷业的发展,故D错误。16.唐代南禅寺、佛光寺塑像手法写实,表现了佛衣质感。菩萨衣着的覆盖面积极大地减少,胸膛、臂膀、手足等无不展现着一种裸露美。材料说明,唐代佛寺塑像A.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开放 B.折射出佛教的主导地位C.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D.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精神面貌开朗、奔放、活泼。佛寺塑像以写实的手法展现着一种裸露美,体现了唐朝鲜明的时代特色,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寺塑像艺术,与市民文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佛寺塑像,无法体现佛教当时是否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佛寺塑像“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故D项错误。17.如图所示为唐代印刷的《金刚经》,卷末刻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珍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题记,这表明王珍出资雕印刻经的目的是为父母祈福消灾。由此可知,当时(

)A.雕版印刷术得到全面普及 B.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C.佛教文化已融入日常生活 D.政府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答案】C【详解】《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材料反映了王珍为了父母祈福消灾而出资雕印刻经,说明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越来越世俗化,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雕版印刷术得到全面普及,排除A项;隋唐时期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佛教的冲击,但仍然是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8.下表是唐朝皇帝曾举行的一系列尊奉老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时间尊奉老子活动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湘封老子为始祖,并在老子故里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宇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章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创建祠堂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规模宏大的李母庙,称为洞霄宫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加封老子为“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并立《道德经注》碑A.确立道教的官方正统地位 B.削弱儒学主流思想的根基C.神化皇室以提升皇权神威 D.寻求长生不老的养生秘术【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皇帝举行的一系列尊奉老子的活动意在攀附老子,表明唐朝天子与老子是族亲关系,主要目的在于神化皇室以提升皇权神威,维护统治,C项正确;当时的官方正统思想是儒学,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了唐朝皇帝尊奉老子活动政治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19.魏晋之际,在乱世中寻求精神解放和幸福的魏晋士人对传统价值标准和信仰追求由怀疑到否定,并进而形成了玄学。魏晋玄学的幸福观以其畅性情之自然、重生命之长久、贵精神之自由、尚行为之放达的基本价值取向诠释了对“名教”(礼教)反思后的自然论。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传统儒家幸福观被彻底颠覆 B.士人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C.玄学是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 D.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融合道家和儒家思想为主的哲学思潮,魏晋玄学的幸福观体现其一方面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另一方而又体现出儒家文化重现实、爱生命等积极人世的思想,C项正确;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动摇是在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后,排除A项;士人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是理学阶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封建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的日益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20.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则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A.佛教文化在融合中得到发展 B.儒家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C.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 D.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答案】A【详解】材料“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佛教同儒家呈现融合的趋势,即佛教的本土化趋势加强,A正确;当时儒家思想地位受到冲击,B排除;唐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C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问题,D排除。故选A。21.“日本史家眼中的中国历史”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也不同。气贺泽保规教授是著名的日本历史学家曾经任日本“唐史研究会”会长,他的这本隋唐史中有些看法颇为新颖。“为何隋唐王朝会具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呢?究其原因正是在于胡族与汉族的问题,即隋唐王朝乃是胡汉两族融合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不同的民族之间一旦结成了平等关系,就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活力,国力就会增强,文化就会提高,进而才会影响至东亚诸国,正是由于隋唐的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隋唐建立起来的制度、佛教、儒学、文学等文化等各个方面广泛地传播到周边地区,(A)正是因为吸收了隋唐的先进文化,从成功地实现了当时的“现代化”,即建立起了古代的国家。”——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问题:(1)日本史学家认为隋唐影响力之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举一例加以说明。(2)作者认为隋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材料中(A)中填入合适的国家名称并以相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答案】(1)作者认为隋唐较好地解决了胡族与汉族的问题,建立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从而换发出无尽的活力。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唐蕃友好,在历史上传为佳话。(2)特点:隋唐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A指日本;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并将大量的文献典籍传到日本;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对宗教、文学、历法、艺术、儒学、建筑,服装饮食和风俗文化以及各类生产技术,加以吸收融合(此外如答出“东亚文化圈”“丝绸之路”的贸易等可也可赋分)【分析】试题分析:(1)本小题比较简单,可以从材料里来找答案。举例说明体现出民族间平等史实的是“文成公主入藏”。(2)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开放性和包容性”,得出隋唐文化的特点。(A)处应该填写隋唐文化影响到哪个国家,用史实说明要结合所学知识。考点:隋唐历史点评:做好这道题一定要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有些问题就可以从材料里直接找出答案,再者要有一定知识储备。【详解】22.和实生物杂以成家。“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不同的事物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痛定思痛后,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反思……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便会发砚,这种变革运动……,也起到了阻碍作用。——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材料四

我们要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摘录自《二十大报告》(1)材料一中的情景呈现了什么生活新气象?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2)材料二观音造型的演变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为什么说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起到了阻碍作用”?(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和”与“杂”?【答案】(1)魏晋时期胡饼、烤肉等新的生活习俗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汉族与周边民族的相互学习。(2)佛教中国化的缩影;中外文化不断融合的见证;观音形象日益世俗化。(任2)(3)近代以来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历史同时表明,完全学习西方或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依然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4)参考观点国家在学习交流、融合创新中发展。在古代历史上,中国曾广泛地与周边民族、国家进行交流与学习。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佛教的本土化,为中华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最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详解】(1)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魏晋时期胡饼、烤肉等新的生活习俗出现;汉人妇女制作胡饼和魏晋士人使用烤肉,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汉族与周边民族的相互学习的景象。(2)观音的造型由男性转变为女性,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缩影;这是中外文化不断融合的见证;也说明观音形象日益世俗化。(任2)(3)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之所以说“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起到了阻碍作用”说明完全学习西方或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依然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和”与“杂”说明国家在学习交流、融合创新中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历史上,中国曾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