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所以当时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故选D;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没有出现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排除A;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主流还是民族的交融和发展,社会倒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中外交流不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排除C。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下面空格中应填入(

)A.北魏 B.北齐 C.南齐 D.元【答案】C【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其中空格是南齐,C项正确;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后北魏分裂为北周和北齐,排除AB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3.“曹孟德、赵子龙、诸葛孔明、周公瑾”等人物,应出现在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封神演义》【答案】A【详解】材料“曹孟德、赵子龙、诸葛孔明、周公瑾”中的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人物应出现在《三国演义》,故A项正确;《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故B项排除;《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故C项排除;D项是以商周时期为背景的神话小说,排除。4.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在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西晋,C项正确;北魏不是统一王朝,排除A项;东晋在西晋之后,而且偏安南方,排除B项;前秦不是统一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5.历史上某些时期,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被称为“大变革”。下列叙述中不能称为“大变革”的是A.春秋战国,分封变为郡县 B.商周之际,属国变为封国C.三国时代,统一走向分裂 D.清末民初,专制变为共和【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在国家制度层面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仅是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故其不能称为“大变革”,C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由地方分权变为中央集权,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商周之际,国家制度由内外服制度变为分封制,发生了重大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末民初,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国家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学生首先根据材料明确大变革的含义,然后结合选项的内容作出判断即可。6.一位官员因为在父丧期间,让婢女服侍他吃药,被人检举违反礼法,因而受到清议的批判,甚至使他的仕途受阻。这位官员最可能处于何时?A.秦汉B.魏晋C.隋唐D.宋明【答案】B【详解】材料中强调“一位官员因为在父丧期间,让婢女服侍他吃药,被人检举违反礼法”,根据所学可知,引礼入法是在魏晋时期,以上行为属于“不按礼制服丧”的不孝大罪,故B正确;秦汉时期没有实行引礼入法,隋唐宋明都在魏晋以后,排除ACD项。7.观察下边示意图,A、B两处可填入的最合适内容是A.东周、开放与融合 B.战国、分裂与融合 C.东周、分裂与融合 D.战国、开放与融合【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形成与衰落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确立于春秋战国,春秋后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故A处填战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时期,故B处填分裂与融合,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开放”的社会特点,排除A项;春秋后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因此在A处是战国,而不是东周,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动荡、分裂时期,而不是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8.“改官制、禁胡服、说北语、改姓氏、定族姓”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后周世宗改革C.辽朝南北面官的设置 D.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答案】A【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官制、禁胡服、说北语、改姓氏、定族姓”,A项正确;B、C、D三项改革中并未有材料举措,排除。故选A项。9.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是A.文景之治 B.对匈奴战争C.唐蕃联姻 D.孝文帝改革【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故答案为D项;其它三项没有涉及“汉化”和“民族融合”,排除A、B、C项。10.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的是(

)①改用汉姓

②分科取士

③迁都洛阳

④改说汉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改用汉姓,改说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等,①③④正确,D项正确;隋朝开创的科举制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员,排除②,排除ABC项。故选D项。11.沈约所著的《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一段这样描述:“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南方地区社会相对比较稳定、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A项正确;农民生活的提升是经济发展的表现,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南朝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12.道武帝(拓跋珪)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材料旨在说明北魏初期(

)A.国家统一为政策调整奠定基础 B.统治区域内实行封建剥削C.鲜卑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 D.拓跋部贵族实行汉族生活方式【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逐渐被先进的文化所影响,反映的是鲜卑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魏晋时期是分裂动乱时期,排除A项;统治区域内实行封建剥削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贵族的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六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上述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B.洛阳古都的地理优势明显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 D.少数民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答案】C【详解】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以华夏自居,学习汉文化,这些现象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北齐、西魏都城不在中原地区,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完成了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C项。14.西晋郭义恭在《广志》中记载谷子有12个品种。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86个品种,分别具有早熟、晚熟、耐旱、耐水、易春、味美、味恶等不同特点。这反映了北朝(

)A.经济恢复的基本完成 B.谷类作物种植发展C.南北方经济交流频繁 D.人们期盼谷子高产【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86个品种,分别具有早熟、晚熟、耐旱、耐水、易春、味美、味恶等不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期,谷类作物品种多,各有特点,B项正确;材料只有农作物品种相关内容,无法得知当时经济恢复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交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对高产作物的期盼,排除D项。故选B项。15.西晋以前的宁镇地区(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流行的方言是纯粹的吴语;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流方言。导致宁镇地区主流方言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移民大量迁入 B.经济得到开发C.政区进行调整 D.政权发生更迭【答案】A【详解】永嘉之乱后,北人南迁,因此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宁镇地区的主流方言,A正确;经济得到开发、政区调整不是宁镇地区主流方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C;政权更迭不能导致宁镇地区主流语言的变化,排除D。16.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丰富了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C.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D.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府通过开仓赈济、设立机构、调整赋税等做法,对鳏寡孤独、贫老、病患和“不能自存者”采用不同救助措施,体现出政府在救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针对性,反映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重视,丰富了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B项正确;孝文帝的救灾措施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魏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孝文帝的救灾政策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17.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处局面的长期存在。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答案】B【详解】从材料中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处局面的长期存在”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故答案为B项;当时北方经济水平超过南方,排除A项;北方长期战乱,不利于恢复生产,排除C项;D项中的“阻断交流”说法绝对,排除。18.魏晋以降官分清浊。有些官尽管官品较高,但因职任繁剧等种种原因,不为士族所喜,被视为“浊官”,士族宁可担任品级较低、职任清闲的“清官”。当时士族依据自己的文化趣味(清浊之分)重构了官僚的等级及其迁转次序。这一现象(

)A.说明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导致士族庄园盛极一时C.表明察举制仍是选官主流 D.一定程度上侵夺了皇权【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以后(中国)。根据材料“士族依据自己的文化趣味(清浊之分)重构了官僚的等级及其迁转次序”等可以看出,土族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官的“清浊”做了区分,重构了其迁转次序,而选官用官权力本属于封建皇权,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专制皇权,D项正确;材料只说士族重构了官僚等级及其迁转次序,并未表明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A项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A项;庄园经济是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但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魏晋时期选官用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察举制是汉代的主流选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9.如表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僧尼人数,据如表可以推知朝代僧尼佛寺南朝宋36000人1900多所齐32000多人2000多所梁82000多人2800多所陈32000人1200多所北朝北魏中77000人6400多所北魏末200万人3万多所北齐200万人3万多所北周近100万人1万多所A.北朝社会秩序稳定 B.人民负担日渐沉重C.佛教成为正统思想 D.均田制的推行受阻【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南北朝时社会动乱、赋役沉重,越来越多的民众为了躲避动乱、逃避赋役,出家为僧,使得僧尼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加剧了人民负担,B项正确;“北朝社会秩序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均田制推行的具体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0.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答案】C【详解】材料“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年号,挂有“龙”“天”等字眼,这些字眼体现了孙吴政权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C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推崇天人感应思想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前后四帝”说明东吴政权更迭不频繁,而且B项也体现不出材料年号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根本没有涉及孙吴政权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材料二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子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整理自《魏书》材料三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被军阀拥戴,分裂为A和B,稍后又分别被C、D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C、D东西对峙,D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C。不久,隋朝取代D,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及过程。(2)根据材料三的叙述,分别指出材料中A、B、C、D四个政权的名称。(3)综合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2)A:东魏B:西魏C:北齐D:北周(3)影响:北魏统治获得汉臣认可,巩固了统治;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详解】(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依据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及材料二“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信息结合所学从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强化等方面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过程。(2)结合所学可知,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被军阀拥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故材料中A、B、C、D四个政权的名称依次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3)依据材料二“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及材料三“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结合所学从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等方面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蜀汉政权之所以采取刚柔相济的“威德”型治边模式,一方面,是要安抚西南夷部落民众,建枸稳定的大后方秩序;另一方面,则是要倾全国之力北伐讨魏。其中尚有“和戎”与“联吴”的问题,同样是面对四周众多分散力量连环互动的可能,从而采取了与之相关的宏观整体边防方略。诸葛亮治下的蜀地及其南面边地,通过多年内政外务良性互动式的努力,不仅蜀地内部“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即后院边地“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尽管其主要的方法仍为羁糜,后人以为已开了土司制度的滥觞,可见他对后世影响的深远,不能不称为善理边政的重要历史典范。——摘编自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边疆治理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蜀汉政权“威德”型治边模式的历史影响。【答案】(1)刚柔相济的方式;宏观整体的策略;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笼络少数民族上层。(2)促进边疆开发;利于民族的融合;推动西南地区封建化进程;巩固了蜀汉政权;对后世影响深远。【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蜀汉政权之所以采取刚柔相济的‘威德’型治边模式”可推出刚柔相济的方式;根据材料“同样是面对四周众多分散力量连环互动的可能,从而采取了与之相关的宏观整体边防方略。”可推出宏观整体的策略;根据材料“后人以为已开了土司制度的滥觞。”可推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根据材料“尽管其主要的方法仍为羁糜”并结合所学可知“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故可推出笼络少数民族上层。(2)根据材料“诸葛亮治下的蜀地及其南面边地,通过多年内政外务良性互动式的努力,不仅蜀地内部“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即后院边地‘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可推出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根据材料“可见他对后世影响的深远,不能不称为善理边政的重要历史典范。”可推出对后世影响深远;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西南地区封建化进程,巩固了蜀汉政权。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犹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共六册)将中国历史做了如下分期。时期特征秦汉帝国的成立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隋唐世界帝国开明开放宋文治昌盛武功弱势明多重性格的时代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请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论述: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放开明的隋唐,在近四百年的分裂与动乱中,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着有利于统一的因素。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政治上,南北政权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中原人口南迁。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思想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皇权下移,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局面陷入低谷。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