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_第1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_第2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_第3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_第4页
犯罪心理学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犯罪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导论

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理解几组重要概念、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等,掌握本学科的研究对

象、研究方法及其知识的主要体系。

教学重点:几组重要概念和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

犯罪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严重的国际性社会问题之一。形成了犯罪

科学、犯罪学、刑法学、犯罪防治学等。犯罪心理学作为它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

研究什么呢?(犯罪心理结构、犯罪类型、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特点)资料:

2007年度474.6万起,从比上升1.7%,破获年内案件240.9万起,同比上升8.8%,

重大案件犯罪持续下降。

学什么?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分析与矫治等。

怎么学?多看电视《神探狄仁杰》《犯罪心理第义季》、小说《富尔摩斯》《杂

志新闻》。多想央视8套2009《犯罪升级》陈国军

怎么教?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视频教学等等

一、几组重要概念

1、非法、违法与犯罪

韭途工与合法相对)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如何做,但也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去

做。如犯法占有、非法同居、非法集资、非法传销、非法拘禁等。

违法:_(与不违法相对)违反了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的某种行为。如小偷小摸等。

犯罪:.(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了刑事法律的、应受到惩

罚的行为。

资料:如某乡镇企业一名职工深夜撬开仓库门盗走数千元物资,事发后被法

院判了开U;而另一名职工在修仓库暖气时,乘人不备,盗走了近百元的同一物资,

事发后却不认为是犯罪,仅以违法行为处理。这两名职工的行为虽然同属于盗窃,

但由于前一职工的行为社会危害性大,且盗窃数额较大,已经构成了犯罪。而后

一名职工的行为则属于社会危害性较小,盗窃数额不大,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

犯罪。综上可见,违法并非犯罪,犯罪行为必然是违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而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情节和程度不同。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

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2、犯罪、犯罪人、罪犯、犯罪嫌疑人、嫌疑犯、虞犯等

资料:虞犯,即有可能犯罪的人.1,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2,经

常出入不良场所者,3,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4,参加不良组织者;5,无正

当理由携带凶器者;6,人格有严重缺陷者.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行为:在犯罪心理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应受刑法惩

罚的各种行为总称。

4、作为犯与不作为犯

二、研究对象

1、定义

广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

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狭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问题的一门科学。

2、研究对象

研究谁?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虞犯等等。

研究什么?犯罪心理结构;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等。

三、学科性质

1、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偏于社会学的综合性学科(生理学和自然科学)

资料: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孔丘“贫穷”管仲“无欲则刚”

人性与犯罪心理:善、忍、性三品论(董仲舒)

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晋傅玄: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出淤泥而不染

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4、一门或然性学科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客观观察法、自我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心理测验法

5.案例分析法

6.经验总结法

7.数量统计法

五、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

1、犯罪原因论述(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人性与犯罪心理;后天习俗与犯

罪心理)

2、犯罪预防思想(身教胜于言教;重视家庭教育;重视法律意识与教化;

修身自强)

3、审判心理论述(“五听”“五过”)

4、现状(书籍出版;犯罪心理测验技术)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台湾学者

的研究;大陆学者的研究

(二)西方

1、犯罪心理学产生的研究

2、当代教研概况(犯罪原因、动机;犯罪策略;犯罪预防、少年犯等)

归纳小结

通过本次课教学,学生能从犯罪心理学立场出发,去认识什么是“犯罪”

和“犯罪人”、什么是“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

质及研究方法;让学生明白了本学科发展的概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热

情和兴趣。。

思考题

1、试述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简述犯罪心理的学科性质和应用价值。

3、什么是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4、试述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1.什么是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

2.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理解犯罪心理结构与心理现象结构、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

2、了解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和形态变化

3、理解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和发展变化

4、理解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教学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及其要素

一、概念

(一)含义: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

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

中社会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二)理解要点

为什么要用“犯罪心理结构”而不是用别的概念

存在状态;惯例;系统论观点;动态变化;国外观点类似

(三)关系

1、心理现象结构

2、个性心理结构

3、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1、反意识精神支柱

资料:某些人在网络上散布支持台独的观点;某些人认为中国应该像前苏联

一样让各省独立成为具有国家功能与性质的国家;一夫多妻制应该推广;换妻俱

乐部应该合法。

2、强烈的畸变的需要内在驱动力

资料:被媒体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卖官案”的主角马德,在担任黑

龙江省牡丹江市副市长、绥化地区行署专员、绥化地区地委书记、绥化市市委书

记期间,利用提拔任用干部等职务便利,大肆卖官,疯狂敛财2385余万元,所

涉及的领导干部达260多人;内蒙古赤峰市原市长徐国元贪污受贿案在包头市中

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长,6年间涉嫌狂敛钱财约32

00万元;因为女儿在竞聘考试中落败,阜阳某高校女大学生高某的母亲竟铤而

走险,雇凶将其女儿的同学李某双腿砍伤;某乡级干部趁拜年之机给主管领导送

去100万元想买副县长一职。

3、犯罪动机直接动力

资料:两女子深夜在回家途中,被一青年男子抢劫手机后,又遭该男子性侮

辱。几天后,刑警中队民警将犯罪嫌疑人李志鹏抓获。经查,年仅21岁的李志

鹏竟然是一名兰州某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审讯中,李志鹏告诉记者:自己曾

连续被劫,“为什么别人就可以抢劫我,我要把别人抢我的钱都抢回来”;南京

市3名干部用公款嫖娼被开除党籍和撤消职务;为“搞”钱冒充警察拎把纸枪

去抓“卖淫嫖娼”;四川一教授嫖娼出手大方欲包养发廊小姐被劫杀。

4、不良兴趣

资料:经济学家、复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因嫖娼辞职;因为和大声斥责自

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一

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原来,小朱离家

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16岁的

高中生王某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经常和朋友出入网吧和游戏厅,逐渐发展到旷

课逃学。一天,他们在一家游戏厅玩,由于没有钱买游戏币,在向一个衣着光鲜

的少年讨要不成后对其拳脚相加,最后将其衣兜里的钱全部抢走;中学生小林趁

邻居家没人,连续几次翻墙入院撬门盗窃,偷走邻居的现金5000余元,最后法

院以盗窃罪判处小林有期徒刑。开庭审理前,法官找来被告人的母亲谈话,想了

解被告人犯罪的原因。这位母亲说,小林从小时候起就经常偷偷从家里拿钱,少

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

(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

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重要成分)

资料:一个6名少女纠合成的“陪侍女”犯罪团伙,使用拳打脚踢,燃烧的

烟头和打光机,烧灼以及关押不准回家等极其残忍的手段,强迫一名不满14岁

的少女“坐台”卖淫。”

2、扭曲的道德意识(良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拿白不拿”;讲哥们

义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

3、错误的法律意识(拐卖妇女儿童;法不责众;两厢情愿,爱情绝对自由;

打死坏人不犯法;人生自由等)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1、特定的气质

暴力犯罪中(胆汁质);诈骗犯中多血质较多,贪污犯罪(粘液质);危害国

家(胆汁质与粘液质)

2、消极的性格特征

态度一行为一习惯一性格一命运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4、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实施犯罪的必备心理条件)

1、消极不良的心境情绪色彩、持久性、寻求解脱的自我体验

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亢奋,能量充沛。

“杀一个是杀,杀一百个也是杀”

四、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激情状态,青春期的性躁动”

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藏头露尾,蛛丝马迹”

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无名烦恼,怒火三丈”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案例1:被告人王某,男,某厂保卫科干部。1998年7月4日晚8时许,王

某见几个男学生爬在他家玻璃窗外往里看,认为是在看其女儿洗澡,很生气,大

声喝斥想把他们赶走,几个学生一边走一边起哄。王某更加生气,于是回到屋里

拿出一支手枪,想吓唬吓唬他们,王某出来见学生已跑开,便将枪口朝下开了一

枪即转身进屋去。结果学生李某被打在水泥地上反弹起来的子弹打中头部当场死

亡。

试分析: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犯罪,王某的行为构成故意犯罪

还是过失犯罪?为什么?(首先确定它是过失,因为王某主观上没有杀害被害人的故意,

但客观上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事实,所以只能是过失。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有相

似之处,表现在都没有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客观上又都发生了结果,但前者是不能够预见、

不应当预见,后者是能够预见、应当预见,只是疏忽大意才没有预见。)

案例2:女赌徒假“团购”两年内狂骗27人800万。问:她的犯罪行为有何

特点?

案例3:张某深夜客车路过工地,刚好看到父亲的同事在搬运工地里面的一

些铁料,问他要不要赚点零用钱,所以张某就下车跟着他一起搬,中途被人发现

并报警,他们被送交警察局,判处盗窃罪。问:张某的犯罪行为有何显著特点?

案例4:近日碰一案例,是一盗窃案件,某人曾因盗窃被判处有期三年,缓

刑两年,在缓刑期满后两年,又因盗窃被公安抓获。问:该犯有何特征?

案例5:李某为南京某大学研究生,因家庭条件有限,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

潇洒玩乐。看到同寝室的肖某买了一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顿生盗窃之意。于是

趁同学外出之际,将电脑偷走,并到电脑市场把卖得了6000多元。

案例6:湖北师院案例火车上结情缘因爱成恨挥起菜刀

资料:偶犯心理指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偶然犯罪者的心理。

一种特殊形式的初犯,其与一般初犯的区别在于:对犯罪者来说,既是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而一般初犯的第一次作案,则是其犯罪生涯的开始。

偶犯的心理与一般初犯心理基本类似,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和冲动性。突

发性即事先没有预谋和预备过程,只是遇到某种特殊场合或者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突

然发生的犯罪;冲动性一般是指当主体受到某种强烈刺激或遭受某种挫折,由于情绪

的冲动而引起犯罪活动。

通常所说的“一念之差”、“一气之下”即指这种情况。偶犯心理在某些青少年犯罪

者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模式

传统分类:

1、有无故意犯罪动机:故意犯罪模式与过失犯罪模式

2、以其稳固程度:稳固的与不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惯犯、累犯与初犯、

偶犯

(资料:累犯与惯犯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法律规定上:

(1)行为人有前科是成立累犯的必要条件,而惯犯则不存在这种限制;

(2)惯犯反复实施的必须是同种犯罪,而累犯则没有同种犯罪和异种犯罪

的限制;

(3)累犯要求前后罪须为被判处一定刑罚之罪,而惯犯则无此要求;

(4)在主观方面,累犯实施犯罪行为所持的心理杰度,既可以是直接故意,

又可以是间接故意。惯犯实施犯罪行为所持的心理态度则只能是直接故意;

(5)构成累犯的犯罪种类多,而构成惯犯的犯罪种类仅限于盗窃、赌博等

罪。)

3、以组成要素多寡:完全犯罪心理结构与不完全犯罪心理结构(与稳固型

一致)

4、以行为的动力:需要型与情绪型犯罪心理结构

(1)生理物质需求为内驱力及反常精神需求为内驱力。皆为获取利益,寻

求满足。

(2)不为获取直接利益,只为宣泄消极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一)一般模式(常见模式与典型模式)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

犯罪学能够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有关。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最常见的狭义的理解)

2、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功能稳定、结构完整)

惯犯、累犯

3、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最常见、典型性、普遍性)

(二)特殊模式(相对一般模式而言)

缺少犯罪故意、动机犯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稳定,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三)论明几点

1、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人个性的一个层面而不是全部。

多数犯罪人同时存在犯罪心理与常态心理,与社会控制与自我控制力有关。

思考:普通公民的个性心理中是否从来不存在犯罪心理?

2、犯罪心理结构的存在与犯罪行为发生存在因果联系。

存在必然或者或然的因果关系,同时具备主观坚决性与外部机遇契合,方可发生。

3、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可能存在于社会上其他公民的心理

结构中。

4、个体犯罪心理结构不是凝固不变的。

案例(形态变化):邱兴华,男,已婚,农民,40余岁,汉阴特大杀人案的疑凶。邱自

幼丧父、母亲是间歇性精神病。丧失父爱,不能感受母爱的温暖,从小生活在担惊受怕的日

子里。娶妻生子后,邱兴华由于童年的不幸遭遇加上后来生活上的不如意,周围环境对其的

排斥,他多次搬家,归咎邻居看不起自己。后因承包工程赔钱,致其情绪低落,变得脾气暴

躁,性情古怪,夫妻之间常有摩擦。其哥哥邱兴富说到,'大部分情况下,特别是在外人面

前,邱兴华很少发脾气,受到欺负时,尽管心里恼火,却一般不会外露'某次,外出打工期

间,邱兴华夫妇到石泉县城散心,碰到一个头发、胡子花白的老头。老头说出邱兴华的心事

并为他算卦,让邱到凤凰山上,找到两块刻有姓邱祖先的石碑,多烧些香火就好。邱兴华生

活多遇磨难,颇不顺心的境况被言中。事后,邱兴华再次专程到石泉县城,想寻白发老头再

次问卦,但最终未果。被告人邱兴华与其妻何冉风先后两次到汉阴县铁瓦殿道观抽签还愿。

其间,因邱兴华擅自移动道观内两块石碑而与道观管理人员宋道成发生争执,加之邱兴华认

为道观主持熊万成有调戏其妻的行为,由此心生愤怒,遂产生杀人灭庙之恶念。竟为此在某

个深夜连续残杀10人,作案后又放火焚烧道观,制造了轰动全国的陕西汉阴县铁瓦殿道观

惨案,嗣后案犯在潜逃过程中再添血案,在湖北随州市又持刀抢劫杀人,杀死一人,重伤两

人。在看守所里,邱兴华对警方说,他在一夜间残忍地连杀10人的理由,竟是因为铁瓦殿

道观住持熊万成“摸了他媳妇一下”。后来他又说,他承认自己没拿到证据,但他坚定地认

为这是事实。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枉下判断,并认为就是事实,这样小的一个刺激量

就成了邱兴华杀人的犯罪的导火索、催化剂。

分析案例中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过程及其依据O

从邱兴华的犯罪过程,我们可以对一个人犯罪过程简述如下,首先是犯罪心理的逐步形

成,在犯罪动机的驱动下,当出现一定量的刺激后,而情境又符合犯罪实施时,犯罪就开始

实施了,这四种因素缺一不可(过失犯罪除外),即使是激情犯罪也离不开这四种因素的相

互“配合”和作用。

以上四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犯罪行为的最终实施,必须是四种

因素“搭配”的结果,是四种因素“组合”的结果。首先,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实施的前

提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的发生;其次,犯罪动机促进犯

罪心理的进一步升华,是犯罪行为实施的内驱力,伤害、杀人类犯罪的报复欲、盗窃、抢劫

类犯罪的物欲、强奸类犯罪的淫欲等都是犯罪行为实施的内驱力;刺激量是犯罪是否被实施

的重要因素,是否有足够量的刺激量将直接决定犯罪是否被实施,当然这里的“足够量”是

可变量,不可定量化,有人可能会因为一句话而杀人,有人可能会因为一块钱而杀人,累见

不鲜,不一而足;适当的情境是犯罪实施的关键因素,适当的情境会促使犯罪心理成熟,犯

罪动机膨胀,从而促使犯罪行为实施,比如本案,邱兴华选取的犯罪情境是深夜,这样环境

就很适合他实施犯罪,在看到他的仇人都已经睡着时,他的报复欲立刻膨胀,仇人相见,分

外眼红,从而实施犯罪,试想如果是在白天可能就不会酿成如此大祸。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一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

1、意向形成(忍耐是有限度的)

2、具有有序结构的雏形

3、结构尚不稳定(内心斗争激烈,焦虑不安等)

(二)恶变形态一犯罪行为的实施

1、外界不良诱因是导致恶变的条件和契机

2、动机的产生是潜在转变为恶变的标志

3、心理整合功能是恶变的内部机制(自我调节)

4、动机外化为行为是恶变的结果

(三)衰落阶段一犯罪活动的结束

1、常态心理因素由抑制状态逐渐恢复

2、犯罪心理结构松散、乏力

3、衰落有可能是下一犯罪的积蓄过程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

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形

态、模式的学习,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其实对于“犯罪心理结构”一直

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那就是“有”和“无”。

一、国外学者的观点

(一)生物学的原因论

纯生物角度研究犯罪产生原因。

苏格拉底“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倾向”;亚里斯多德发展了骨相学说;拉

法特人相学认为,脸部构造及位置与反社会行为有关,如无胡须男子与有胡须的

女子、狡猾的眼神、薄下颗及傲慢的鼻子者有犯罪倾向。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

人”理论,认为犯罪者生理构成与常人不同,如面部不对称,额骨和II骨过大,

嘴唇肥厚外凸等,这些缺陷使他们退化到原始野蛮阶段一样的生活方式(返祖)。

资料:关羽取长沙时,因黄忠没有用百步穿杨之箭射杀他,被太守韩玄推下问斩。正在

这当紧时刻,帐外闪进一将,手起刀落斩杀韩玄救了老将黄忠。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军阀割

据时蜀汉名将魏延。然而,当关羽引魏来见时,孔明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问何

故,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而斩之。”后虽经刘备求请救下,魏延保住了性命,

却再没有被大用过。直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了,马岱受军师遗命于军前斩之。(多比

喻)

1、体型说

(1)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尔

观点:肥胖型(不易犯罪);瘦长型;健壮型;障碍型

欺诈型盗窃诈骗暴力犯罪性犯罪

累犯较少累犯较多性犯罪

(2)美国谢尔顿中胚叶体型健壮型;内胚叶型肥胖;外胚叶型瘦长

2、遗传说

3、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

即营养和化学因素影响行为。此外,在这个领域中还有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

问题。如低血糖和其他生物化学元素的不平衡造成强奸、抢劫、放火和凶杀;或

几乎所有被确定为凶杀的罪犯都是维生素缺乏或低血糖患者,这些命题还有待于

用完整的、严谨的、具备精密控制条件的实验来证实。曹恩特所开创的事业还需

后人去验证、批判。

(二)社会学的原因论

冲突矛盾

(三)学习理论的原因论

二、我国学者的观点(略)

1、内外因素论

2、动力因素论

3、多因素论

4、综合动因论

三、犯罪综合动因论

(一)含义: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体系是由若干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性质的原因网络结构。

(二)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1、主体因素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异常生物学因素,如内分泌异常,物质代

谢异常,脑损伤,药物依赖,酒精中毒等。

心理因素:个性倾向,性格结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人格障碍等。

行为因素:有害活动,欺骗,赌博,欺负弱小,撒谎,好逸恶劳,爱占便宜

或模仿等。

2、主体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法治以及家庭,学校,工作,居住等。

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因素,季节因素,时间因素,自然灾害等

情境因素(即周围环境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包括同案犯与旁观

者),机遇

3、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犯罪行为受到主体外因素影响到同时,具有主

观能动性。

资料:中学生小林趁邻居家没人,连续几次翻墙入院撬门盗窃,偷走邻居的

现金5000余元,最后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小林有期徒刑。开庭审理前,法官找来

被告人的母亲谈话,想了解被告人犯罪的原因。这位母亲说,小林从小时候起就

经常偷偷从家里拿钱,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

(三)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

1、犯罪行为人因素:体格、知识技能、工具等

2、犯罪行为情境因素:侵害对象、现场条件气氛等。

犯罪行为人_____A犯罪行为情境______A犯罪行为(结果)

第四节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概念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概念:是犯罪心理特别是犯罪动因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

方式与心理过程的总称。

二、内外化机制

(一)犯罪心理的机制

1.认识的选择和加工机制

2.模范学习机制

3.角色扮演机制

4.自我强化机制

(二)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1.预谋发动机制

2.情境互动机制

3.挫折攻击机制

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

(一)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三)犯罪动机的确定

(四)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与区别

(五)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影响

四、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

(一)特殊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

3.基础型

(二)特殊模式

1.习惯型

2.朦胧型

3.变态型

第五节犯罪心理发展变化

(一)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1.犯罪前:自我辩解、犯罪决意形成形态、等待发展时机的焦虑状态

2.犯罪中:心理失衡

3.犯罪后:情绪表现

(二)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

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

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动机冲突

2.犯罪动机变化的方向:犯罪动机的强化、犯罪动机的弱化

(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1.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强化的条件、强化的特征、强化的阶段

2.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弱化的条件、弱化的类型

归纳小结

通过本章教学,学生理解了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明确了犯罪心理结构是

主体发动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了解了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及犯罪心理结构的模

式和形态;阐述了犯罪综合动因论含义及要点。

思考题

1、试述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2、犯罪心理结构包括哪些构成要素?它与人的个性有哪些关系?

3、犯罪心理结构区分为哪两种模式?有何形态变化?

4、谈谈你对犯罪心理动因论的理解。

5、什么是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三章犯罪类型理论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1.犯罪心理结构区分为哪两种模式?有何形态变化?

2.谈谈你对犯罪心理动因论的理解。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多元统一犯罪类型理论。

2.理解犯罪类型划分的必要性和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类型论概述

一、犯罪类型的概念

(一)按一定原则和标准,将犯罪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特点所作的不同分

类就是犯罪类型。

(二)研究犯罪类型的必要性

1.提高包括犯罪心理学在内的犯罪学科理论水平的需要

2.可为刑事立法提供依据

3.有助于刑事司法实践

4.有助于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

二、犯罪类型化的困难

1.法律标准的局限性

2.心理学本身的困难

3.类型间的重叠交叉

三、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

1.明确划分犯罪类型的目的

2.注意犯罪事实行为分类和犯罪人分类的区别和联系

3.采用多元统一标准划分犯罪类型

第二节不同类型的犯罪理论

一、犯罪行为的分类

1.社会危害性标准

2.反社会性标准

3.犯罪行为性质标准

4.犯罪行为模式标准

二、犯罪人分类

1.人类学、生理学标准

2.社会学标准

3.伦理学标准

4.精神病学标准

5.精神分析学标准

6.心理学标准

7.多元标准

第三节多元统一类型理论

1.性别标准

2.年龄标准

3.犯罪动机标准

4.犯罪经历标准

5.犯罪主体数量标准

6.心理状态标准

7.犯罪行为实体形态标准

8.犯罪主为方式标准

9.精神状态标准

第四章不同动机的犯罪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物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性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及集合型动机

犯罪的概念。

2.熟悉物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具体犯罪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教学难点:性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具体犯罪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欲型动机犯罪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特征

物欲型动机犯罪,又称得欲型动机犯罪或贪利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

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心理特征

1.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

2.畸形的亨乐观

3.膨胀的物质占有欲

4.强烈的虚荣心

5.意志薄弱

6.不良行为习惯

二、物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

2.作案手段的性

3.作案习惯的顽固性

三、几种主要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错误、消极的认识特征

2.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

3.相对简单的动机特征

4.熟练的盗窃技能

5.不良的性格与习惯

6.侥幸心理严重

(二)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野蛮的英雄观

2.暴躁、兴奋的性质

3.复杂的动机特征

(三)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

2.虚伪性和狡猾性个性倾向

3.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

4.稳定的情绪特征

5.形成一定期的诈骗习惯

(四)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错误的社会心理

2.复杂的动机冲突

3.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

4.职务优越感

(五)毒品违法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吸毒者的心理特征

(1)动机简单

(2)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足

(3)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

(4)自我控制力差

(5)依赖性强

2.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追逐金钱的动机

(2)淡漠的法律意识

(3)侥幸心理强烈

(4)情绪不稳定

(5)意志具有两级性

(6)明显的内倾向性格

第二节性欲型动机犯罪

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性欲型动机犯罪:又称淫乱型动机犯罪,是指以淫乐型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

机,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犯罪行为。

二、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形成和主客观因素

1.诱发性犯罪的信息泛滥

2.性道德规范教育的薄弱

3.恋爱、婚姻、性生活方面的障碍

三、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歪曲的性意识、性观念

2.腐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3.犯罪动机特征

①满足性欲;②侵犯的欲望;③报复;④好奇、追求刺激

4.情绪情感特征:①情绪不稳定;②情感方面缺乏修养

5.消极的意志品质

6.利用被害人的心理

(二)行为特征

1.作案方式的差异性

2.作案手段的复杂性

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第三节情绪型动机犯罪

一、情绪型动机的概述

情绪型动机的概念

是指心理的或心理社会的动机,是以非生理变化为特征而以社会交往需要为

基础的动机。

二、情绪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异常的自尊心水平

2.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

①不稳定性;②高强度性;③缺乏原则的情感倾向性;④情感的肤浅性

3.挫折耐受力差

(二)行为特征

1.盲目性

2.冲动性

3.戏虐性

4.情绪性

5.残暴性

三、几种主要情绪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反社会情感的犯罪

2.挫折情绪状态的犯罪

3.激情犯罪

4.应激状态的犯罪

5.消极心境的犯罪

第四节信仰型动机犯罪

一、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信仰型动机犯罪:是对某种主义、思想、宗教或学说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

以此作为信念来支配其犯罪行为。

(一)政治信仰型

1.严重的反社会认识

2.强烈的反社会情感

3.意志特征的两级性

4.动机的反社会性

(二)封建迷信信仰型

1.错误的认识

2.情绪情感的狂热性

3.坚定的犯罪意志

4.动机的荒谬性

二、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一)政治信仰性

1.行为实施方法的智能性

2.行为方式的集团性

3.犯罪行为的狡猾性

4.犯罪行为的预谋性

5.犯罪行为的疯狂性

6.犯罪行为的模仿性

(二)封建迷信信仰型

1.犯罪行为的迷信色彩

2.犯罪行为的公开性

3.犯罪行为的狂暴性

第五节集合型动机犯罪

一、概念及常见类型

(一)概念

集合型动机犯罪,是物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号动机犯罪

和信仰型动机犯罪等的复合或综合,它的产生及其心理、行为特征是十分复杂的。

(二)类型

1.危害国家安全罪兼一般刑事犯罪

2.强奸兼杀人犯罪

3.盗窃、抢劫兼杀人犯罪

4.盗窃、抢劫兼强奸犯罪

5.盗窃、聚众斗殴团伙犯罪

二、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动机斗争的复杂性

2.犯罪体验的综合性

3.反社会个性进一步发展

三、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侵害对象特征

2.犯罪行为实施的时间特征

3.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犯罪人之间的关系

4.犯罪的组织形式

5.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小结归纳:

通过本次课教学,学生对犯罪类型的概念及犯罪类型的理论有了概况的了

解;理解了物欲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感型动机、权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及

集合型动机的概念及心理特征、行为特征。

思考题:

1.什么是犯罪类型?研究犯罪类型的意义何在?

2.什么是多元统一犯罪类型论?

3.试把几种物欲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比较。

4.试述激情状态的犯罪与一般情绪型动机犯罪的异同。

第五章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1.什么是多元统一犯罪类型论?

2.试把几种物欲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比较。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初犯、偶犯、累犯、惯犯及职业犯的概念。

2.明确初犯和偶犯、累犯和惯犯的区别

3.掌握初犯、偶犯、累犯、惯犯及职业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教学难点:

职业犯罪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初犯和偶犯的心理

一、初犯和偶犯的区别

1.年龄差异

2.犯罪人的心理结构差异

二、初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二)心理特征

1.激烈的动机冲突

2.认知特征

(1)认识水平较低(2)认识内容错误

1.犯罪技能不熟练

2.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1)犯罪前一一侥幸心理

(2)犯罪中一一恐惧心理占优势

(2)犯罪后—惊恐、心虚、悔罪、自暴自弃

3.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1)良性转化(2)恶性发展

(三)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的预谋性

2.犯罪行为的幼稚性

3.作案手段简单

4.共同犯罪较多

三、偶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心理特征

1.不合理的需要

2.动机产生的瞬时性

3.偏执的性格特征

4.意志的两级性

5.犯罪时的心理状态

(1)紧张(2)恐惧(3)兴奋

(一)行为特征

1.冲动性

2.盲目性

3.偶发性

4.单独性

5.简单性

第二节惯犯和累犯的心理

一、惯犯的经验

1.作案的经验

2.参加诉讼的经验

3.被监禁的经验

4.重返社会的经验

二、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畸变的需要结构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3.动机斗争不明显

4.情绪情感特点

(1)情绪活动稳定

(2)情感低级

5.典型的犯罪性格

6.意志的两级性

(二)能力特征

1.必要的生活技能

2.犯罪技能熟练

3.犯罪定型

(三)行为特征

1.习惯性

2.行为计划的周密性

3.类似性

4.狡诈性

5.连续性

6.残忍性

7.坚决性

三、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需要特征

(1)贪婪的物欲

(2)畸变的性欲

(3)低级的交往需要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3.动机特征

(1)再犯时动机斗争由强趋弱

(2)犯罪“合理化”

4.情绪情感特征

(1)情绪:比初犯冷酷;比初犯谨慎

(2)情感:自私感;无同情和怜悯心

5.意志特征

6.能力特征

7.法制观念

8.性格特征

(二)行为特征

1.流窜作案

2.犯罪行为的谨慎性

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4.善结团伙、犯罪多方向性发展

第三节职业犯罪心理

一、西方学者对职业犯罪的理解

(一)两种观点

1.犯罪是职业犯罪人的专门职业

2.职业犯罪人是一些经历过特殊“社会化”的犯罪人

二、职业犯的心理特征

(二)心理特征

1.动机特征

(1)动机产生的自觉性

(2)动机产生的无意识性

2.双重性格特征

(二)行为特征

1.严密性

2.残酷性

3.多方向性

归纳小结

通过本章教学,同学们对初犯与偶犯、惯犯与累犯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

掌握了初犯与偶犯、惯犯与累犯的区别。并对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有了充分的

认识。

思考题

1.什么是初犯和偶犯、惯犯和累犯。

2.试比较初犯和偶犯、惯犯和累犯的异同。

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职业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

第六章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心理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1.什么是初犯和偶犯、惯犯和累犯。

2.试比较初犯和偶犯、惯犯和累犯的异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智能犯罪在行为方式上的特殊性。

2.掌握智能犯罪人和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3.了解智能犯罪的概况与危害

教学内容:

第一节智能犯罪心理

一、智能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计算机等高科

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二)智能犯罪的特点

1.高犯罪率数

2.犯罪形式多样

3.计算机犯罪低龄化

4.物欲型动机居多

5.侦查与取证困难

6.犯罪人矫正不易

二、智能犯罪的原因

1.技术的再生性

2.科技管理漏洞

3.网络生活影响

4.法律的缺陷

二、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认识特征:

智能犯罪人可以说是高智商的人,一般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新技术快,,他

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用脑子去掐钱,或者仅仅是搞点恶作剧,甚至是行侠仗义,

替天行道,不如杀人犯、抢劫、强奸的犯罪凶狠,而且无本万利或者损人不利已。

(二)情感特征

智能犯罪人的情感往往带比较强烈的反社会色彩,尽管有时他们自己不这么

认为,他们对技术的追求往往出于非常狭隘的目的。

(三)意志特征

很多智能犯罪人,对技术的追求是十分执着的,无论是纯科学技术,还是犯

罪技术。如米特尼克的粒子在当代并非个别,他至今还是许多黑客的偶像的楷模。

(四)个性特征

智能犯罪人的个性特征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他们往往是披着合法的外衣从事

非法的活动。他们有比较明显的自我中心意识。希望自己的意愿任意行事,甚至

妄想改造世界。

三、智能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一、隐蔽性

很多智能犯罪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实施的智能犯罪,

常常是在封闭的实验室进行的,其内容的学术难度是一般人无法了解行为的性

质,很多科研机构本身就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因此,此类犯罪是不容易被揭露。

二、欺骗性

智能犯罪人作案手段方式上有相当大的欺骗性,有的智能犯罪人利用假造的

单据虚构不存在的交易,向金融机构和大公司诈骗巨额资金等等。

三、破坏性

形形色色的职能犯罪带有破坏首先是经济上的巨额损失。例如

1996年4月到10月间,俄罗斯的一名计算机专家和5名同伙通过计算机网

络就直接窃直美国花旗银行的资金共计1000万美元。

四、感染性

这个主要是体现在网络时代,人们之间的通讯间建立起传统的邮局来传递邮

件,而更多地依赖于互联网,这样,很多病毒就通过电子邮件系统进行传播,而

且一台电脑染上病毒,病毒就会自动自制,并向所有联网的电脑进行扩散。

五、易变性

这个主要是在犯罪与司法机关的斗争上面,它们之间的斗争就像猫和老鼠的

游戏一样,很多狡猾的职能犯罪人在作案时无不小心翼翼,一有情况,他们就会

改头换面,毁来罪证,以求保护自己,不少智能犯罪是利用合法的场所和程序进

行犯罪活动的。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一、暴力犯罪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两种含义:①指强暴的力量、武力;②特指为本阶级的利益而对敌对阶段使

用的力量。

暴力犯罪:是指以强暴的力量实施刑法规定的应予制裁的行为。

(二)分类:

1、根据犯罪侵害的对象分:以人身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以财物为对象

的暴力犯罪两种。

2、根据暴力犯罪的危害程度分:严重的暴力犯罪和一般性暴力犯罪两种。

两者又根据行为结果和行为手段的不同有区别,从行为结果来看,造成被害人死

亡或重伤的为严重的暴力犯罪;只造成轻伤的算一般性暴力犯罪;从行为手段的

不同来看,使用具有杀伤性工具的是严重的暴力犯罪,使用普通器械或借用自身

体力实施的是一般性暴力犯罪。

3、根据暴力犯罪的组织性分:个体暴力犯罪和群体暴力犯罪。

4.根据暴力犯罪侵害的客体分①危害国家安全的暴力犯罪②危害公共安全

的暴力犯罪③侵害公民人生权力的暴力犯罪④侵害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暴力

犯罪⑤妨害婚姻家庭的暴力犯罪

5、根据暴力犯罪的心理准备性分:预谋性暴力犯罪和情境性暴力犯罪。前

者是有计划、有准备,犯罪时极力冷静,也可能表现出为兴奋;后者人具有冲动

性、突发性、情境性和反应性。犯罪时的情绪状态方面,前者可能极为冷静,也

可能表现出兴奋,后者只具有情绪兴奋的特征。犯罪后,前者目的实现后容易产

生满足感,后者犯罪时快感弱化,产生悔恨。

类型预谋性暴力犯罪情境性暴力犯罪

共同点凶残性凶残性

有无预谋有计划、有准备冲动性、突发性、情境性和反应性

犯罪的情绪极为冷静,也可能表只具有情绪兴奋的特征

状态方面现出兴奋性

犯罪后的心犯罪目的实现后,容犯罪结果发生时,犯罪时的快感

理状态方面易产生满足感弱化,产生悔恨、罪恶感等

气质类型可见各种气质类型多见于胆汁质

二、暴力犯罪的心理机制的主要理论

(一)暴力与攻击

攻击行为是一种侵犯他人,并给予他人造成生命或财产损失的一切作为。这

种作为可以是肉体的、也可以是武器的、还可以是言语的。

攻击行为的强烈表现形式就是犯罪,甚至是战争。

暴力与攻击的关系:暴力是行为最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攻击的最重要的手段,

这是二者的表层关系。其深层关系表现为攻击是暴力行为具有的本质属性,攻击

是暴力的目的。

(二)几种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

1、本能论一一弗洛伊德①潜意识;②人格结构理论;③本能分两大类:生

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本我充满潜意识的本能的精神力量一一“力必多”力必多发作就引起张力,

驱使无意识的活动。因此这里的就是一种内驱力或冲动。

弗洛伊德假定:这种敌对的冲动是由人体内有机过程不断产生的,这种冲动

只有通过公开的攻击行为得到宣泄,才可以避免更加危险的事态出现。按其假设,

人类是在不断地攻击或者本能的要求驱向攻击。

评价:弗洛伊德对攻击性行为所作的这种解释,在国外心理学界没有得到普

遍的拥护。弗洛伊德本人也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初步的和抽象的。因为如此,奥格

斯特.埃其浩、雷德尔等人对弗洛伊德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

果表明,本我是攻击性行为的动力,这种行为的原因是本我与有缺陷的自我和超

我相互作用的结果。

2.阿德勒的“追求优越”论

他认为攻击行为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追求优越”的动机,而不是弗

洛伊德的本能。他认为,“追求优越”是儿童和成人共有的倾向,任何力量也无

法消灭。人总是力图从低劣的地位上升到优越的地,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

优越和完美。这是人类普遍的基本活动动力,这种动力从儿童早期开始一直持续

一生。

阿氏认为,个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幼年时对自己的无能和成人的

权威形成的“自卑感”,是个人所体会到的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不

如别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发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发生消极的影响。从积极

方面看,自卑感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以便赶上或超过别人。从消极方面看,由于

自卑,可能导致对社会、对世界的敌对,从而发生攻击行为。他认为,可以通过

儿童期的教育进行补偿,使儿童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发展自己的要求。如要纠

正成人的缺点,则必须充分了解其生活方式,如通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或通过

对梦的分析了解其人格中的缺陷,然后进行合适的补偿。

3.“挫折一一攻击”假说。一一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杜布、希尔斯

在1939年提出。该假设认为,个体遭受挫折后,其朝向目标前进的行为受到阻

碍,目的不能实现,动机不能满足,将必然引起个体对挫折来源予以攻击,这种

攻击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

攻击理论与“本能论”的不同之处:①这种攻击行为是由于后天产生的冲动

或动机所引起的,而不是从袭击他人的天生嗜好而来。②攻击冲动本身的产生是

由于存在特定的环境条件,而不是由于弗洛伊德提出的纯粹的内部因素。

对其假设作进一步论证发现:①遭受挫折的个人,不论他们的思想、语言,

还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并非总是转向侵犯行为的。②至于侵犯行为是否必然作为

挫折的后果的观点,也被以后的实验研究所摒弃。因为人在挫折状态下可能选择

侵犯行为方式,也可能选择非侵犯行为方式。

4、班杜纳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攻击性行为模式的获得:

①观察学习:行为者通过观察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懂得了攻击性行为是怎样

被完成的;

②直接经验的学习:行为者通过对自身攻击行为结果的体验而形成,这是一

种强化学习。③生物学因素:受人的神经生理机制影响。攻击行为主要是下丘脑

和边缘神经系统传递的。这种神经系统被环境所刺激,并且有选择地激活和控制

攻击性行为。

(2)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激起。引起攻击性行为的直接诱因①讨厌的唆使者;

②诱因唆使者;③示范唆使者;④强迫唆使史者;⑤神秘唆使者

(3)关于攻击性的行为保持:

①外部强化:有形报酬;社会的或地位的报酬;摆脱讨厌的对待;

②惩罚的结果:一是社会法律的限制;二是自我谴责;

③替代性强化:被观察对象的成功,唤醒了观察者通过同样行为得到奖赏的

动机。

(4)攻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行为者的自我调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奖赏;②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惩罚;③内部控制的解脱;④

慢性的抑制解除

对班杜纳理论的评价:

班杜纳用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性行为所作的研究的科学性,不仅来源于他为

此所作的大量实验和实际调查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单一强调心理或社会

因素对攻击性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得出人们

可以知觉环境诱因,并运用认知预期行为后果,从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足之处:

①理论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实验室的实验,并且实验做得并不深入,从而使他

的理论与现实的法律制度和个人的生活环境发生脱节,不能真正地科学解释攻击

行为的全部原因;

②他忽视了对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而这一点对攻击性行为在同样的环境诱

因下是否会发生,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着不同性格类

型的人对同一事件的反应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

三、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认知特点

(1)思维简单:其突出特点是犯罪人以直接攻击他人的形式获得情感满足

或非法利益的满足。

(2)歪的道德观、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如下:报复伤人、杀人者具有“以

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始、同态复仇式的观念;多有“哥儿们义气”的封建帮

会思想;具有亡命徒式的英雄主义观念。

2.情绪情感特点:主要表现为消极的情绪反应性和情感水平低。暴力犯罪

人的情绪反应速度快,强度高,具有播散性;情感脆弱,易产生情感挫折,导致

滋生嫉妒、仇恨等负向情感。

3.意志特点:意志控制力较差。行为易以情绪的控制和支配,易受暗示,

激惹性较高,微小的外部刺激,都要有可能激起行为人莫名其妙情绪爆发。

4.性格特点:多具有较为典型的负向性格。固执、任性等

5.动机特征:具有强烈的犯罪动机,主要是由于犯罪人犯罪前或犯罪过程

中处于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只有通过暴力的方式宣泄出来才能获得平衡。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产生暴力犯罪动机的情形:

(1)矛盾激化(2)情感挫折(3)物质需要

(4)不良的人际交往需要(5)安全需要(6)精神障碍

(二)暴力犯罪的行为特征

1.主体多为青少年2.预谋性与情境性并重

3.残忍性、疯狂性4.游戏性

四、恐怖主义犯罪的含义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

恐怖主义犯罪:是指信奉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制造恐怖气氛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的组织对不特定平民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

(二)恐怖主义的犯罪的行为特征:

1.恐怖性2.政治性3.组织性4.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三)恐怖主义犯罪的社会心理原因:

1.社会政治与经济地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