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专项练习--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1.如表是上海海关报告中1882—1891年外地人在上海活动的数据统计,这说明当时上海人口流动的特点是输出地主要从事职业广东职员、外语通、餐馆老板宁波买办、裁缝、男洗衣工苏州女佣、刺绣工、头饰加工南京经营缎子、玉石、钟表生意A.经济因素成为主要动因 B.移民逐渐年轻化C.知识阶层成为移民主体 D.限于近距离流动【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此时在上海活动的外地人主要来自于沿海地区,从事的主要职业基本都集中在服务业,这可以看出沿海地区和上海的经济发展成为了这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移民的年龄的信息,B项错误;知识阶层只是其中一部分,不是主体,C项错误;材料中的输出地基本包括了东南沿海,不是近距离,D项错误。故选A。2.1890年,海外华民开始对国内进行侨汇。其时,旅美华人每年从美国旧金山银行汇入中国之银,“约合八百万两内外”,新加坡一地的华人商佣十四五万人,“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二千万(两)”。据此可知(

)A.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B.华工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C.华侨投资推动社会转型 D.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发展【答案】D【详解】结合题干可知,由于西方入侵,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出国,这些华工被运往美洲及东南亚等地,从而形成苦力贸易。19世纪末这些华工开始对国内侨汇,投资于国内城乡事业,推动了城乡社会发展,D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在二战后,题干涉及时间是在19世纪末,排除A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华工集中于东南亚地区,材料主要体现了19世纪末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侨汇资金推动社会转型,材料主要体现了19世纪末侨汇资金推动城乡社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3.1500年,被纳入西班牙殖民地的美洲各地的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到1650年,下降为大约400万人;1600--1750年,欧洲、中国、印度、中东等地,人口却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导致上述人口变化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

②传染病的大规模蔓延③美洲粮食作物的推广

④西欧工业革命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600﹣1750年(欧洲、中国、印度、中东等地)。据所学可知,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导致美洲各地人口迅速减少,传染病的大规模蔓延是导致美洲各地人口迅速减少的重要原因,美洲粮食作物的推广是中国、中东等地人口上涨的原因,①②③正确。据所学可知,西欧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其标志为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④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4.1797年,西班牙的美利奴绵羊被带入澳大利亚。由于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欧洲羊毛供应短缺,英国开始大量接受来自澳大利亚的羊毛,到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已成为英国最大的羊毛供应地。这反映了(

)A.澳大利亚日益成为英国经济的附庸 B.战争促进了不同文化交融C.羊毛贸易促成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圈地运动推动大洋洲开发【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7年至19世纪50年代(欧洲、澳大利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短短50余年,澳大利亚就变为英国最大的羊毛供应地,成为英国工业体系的一部分,可知澳大利亚日益成为英国经济的附庸,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化的交融,排除B项;材料只探讨了澳大利亚与英国的关系,不能得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圈地运动与大洋洲开发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下面是澳大利亚五澳元的样币,其上印的头像一直为英国已故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虽然英国查尔斯三世已经继位,但其并未“自动”替换。这表明(

)印有伊丽莎白二世头像的5澳元纸币图案A.女王成为英澳关系走向的关键 B.英国脱欧严重影响其国际形象C.澳大利亚摆脱英联邦意志坚定 D.澳大利亚有被英国殖民的烙印【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澳大利亚在历史上有着被英国殖民的历史,时至今日,澳大利亚依然是英联邦组成部分,其货币上的英女王就是这一历史的烙印,D项正确;英澳关系走向取决于两国的国家根本利益,排除A项;“英国脱欧严重影响其国际形象”夸大了其影响,比较片面,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自动’替换”无法表明澳大利亚想要摆脱英联邦,排除C项。故选D项。6.如表是1650—1900年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年份比例大洲1650年1750年1850年1900年A18.319.222.724.9B18.313.18.17.4C2.41.65.19.0D60.665.863.958.3A.A B.B C.C D.D【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0—1900年(世界)。据材料可知,1650—1900年是新航路开辟后到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这是本题的基本时间线索。随着欧洲人的不断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和殖民压迫,导致非洲人口不断减少,故B是非洲,B项正确;欧洲国家殖民掠夺,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了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不断增长,故A是欧洲,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疾病传播和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奴役,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所以1750年C洲人口比率下降到1.6%,但随着白人、黑人的不断迁入和混血族群的增加,1850年及以后美洲人口又有所增加,同时也符合新航路开辟前美洲人口占全世界最少的历史情况,故C是美洲,排除C项;材料中D洲人口占比一直最大,符合亚洲人口最多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故D为亚洲,排除D项。故选B项。7.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A.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D.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加强【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海外移民主要和列强的殖民扩张有关,通过对外输出劳动力对殖民地进行开发建设,C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A排除;民族危机加深是列强殖民扩张的结果,B排除;D不属于当时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8.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欧洲出现移民潮,当时移民通常迁往本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自治领,例如英国人主要迁往北美洲。据此推断,西班牙人主要迁往(

)A.大洋洲 B.拉丁美洲 C.亚洲 D.非洲【答案】B【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欧洲出现移民潮,西班牙人主要迁往拉丁美洲,B项正确;大洋洲、亚洲不是西班牙人迁往的主要地方,排除AC项;非洲丧失大量人口,排除D项。故选B项。9.历史学家乔治·勒费弗尔评价某历史人物时写道:他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等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他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该历史人物是(

)A.英国的克伦威尔 B.美国的华盛顿C.法国的拿破仑 D.德国的俾斯麦【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他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可知,材料强调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影响,因此该人物是法国的拿破仑,C项正确;英国的克伦威尔、美国的华盛顿、德国的俾斯麦只是对本国具有突出贡献,并未撼动欧洲各国的旧制度,排除A、B、D项。故选C项。10.下图所示为1789年海地独立前夕的人口结构示意图。该图可用来说明()1789年海地独立前夕的人口结构示意图A.三角贸易对美洲影响巨大 B.美洲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C.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789年海地独立前夕的人口结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海地是美洲国家,人口结构中黑奴的比重大,这是三角贸易引入了大量黑奴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种植园经济的内容,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美洲社会是否出现大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11.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答案】B【详解】从材料中的“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等信息来看,说明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点睛】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反对视西方诸国为“夷狄”,主张把它们当作一个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来看待。针对封建士大夫的“虚骄”习气,郭嵩焘认为:中国除“取法”西洋外,别无他法。为了帮助人们打开眼界,了解、取法西方,郭嵩焘还把出使英国途中的见闻,参以自己的感想,逐日详记下来,写成《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在郭嵩焘的思想中,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12.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两个关于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如下表11640年,弗吉尼亚三名契约劳工移民一起逃离种植园被捕,其中的两名欧洲白人被判延长劳役,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21653年,弗吉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以契约到期为由拒绝继续服务。但因未能出示契约原件,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身为奴。据表可知A.当地司法背离普通法传统 B.北美劳动奴役的起始时间C.黑人的人权意识逐渐觉醒 D.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发展【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1640年,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1653年,弗吉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身为奴。”可知,北美早期的法律实践记录显示,17世纪的北美,黑人奴隶被最后宣判后,基本都被判为终身为奴,终身为种植园奴隶主劳作,说明17世纪的北美对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法律实践的记录,无法判定当地司法是否背离普通法传统,甚至是否是普通法传统也无法判定,排除A项;材料提供的是两个法律实践,但根据实践无法判定是否是北美劳动奴役的起始时间,还需更多史料进行佐证,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信息讲的是黑人奴隶被判终身为奴,与是否人权意识觉醒无关,另外,在北美奴隶制下,黑人奴隶根本没有人权可言,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图为1890年美国部分外来移民的写照。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社会底层移民生存艰难 B.种族歧视制度依然存在C.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 D.城市化进程中问题显现【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90年(美国)。题干图片展示美国部分外来移民孩子,小小年纪就需要推车劳动、睡在街头等,这体现了社会底层移民生存的艰难,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移民的种族,排除B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罗斯福新政时期,也即当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亟待完善”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题干图片反映底层移民生存状况,而非体现城市中的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表为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年份1849185018521854输出人数3234471843425063据此推知()A.导致了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问题C.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答案】C【详解】大量华工输入美国,促进美国的开发,这是毫无疑问的,故可选C;题干中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劳工数量并不能反映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故可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大量的中国劳工输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未反映出是否能解决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故可排除B;《南京条约》中的通商口岸不包括香港,故可排除D。15.希腊航海活动中学习到西亚和埃及文化,亚历山大征服亚洲的同时将希腊文化传入亚非,丝绸之路将华夏文明传往异域,同时异域文化、物种也传入华夏,中国与朝、日、越的交流中对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近代列强殖民扩张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工商文明。这表明文明交流(

)A.具有单向性,落后文明学习先进文明 B.具有双向性,同等水平文明相互借鉴C.主观意愿具有随意性,毫无规律可言 D.方式内容具有多样性,是历史的必然【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交通条件的许可,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扩大范围,当两种文明相遇时,便会产生种种碰撞和交流,所以不管何种方式都会在主观或客观上起到文明交流的作用,D项正确;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互影响,排除A项;文明的交流并非全部属于同等文明,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排除B项;文明的交流具有一定规律性,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或具体的原因,而不是随意的,排除C项。故选D项。16.19世纪中后期,大批华工被贩卖至澳大利亚墨尔本开采金矿,金矿开采完毕后,由于遭受歧视,很多穷苦的华工只能蜗居在唐人街里,以种菜、做家具、做厨师等方式来谋生,那些巧夺天工的中式家具以及中式餐馆里的可口饭菜,成功地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这些华工①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③融入了当地的主流文化

④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C【详解】根据“19世纪中后期,大批华工被贩卖至澳大利亚墨尔本开采金矿”可得出华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根据“以种菜、做家具、做厨师等方式来谋生,那些巧夺天工的中式家具以及中式餐馆里的可口饭菜,成功地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可得出华工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①④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国际地位,排除②;从材料可得出,华工并没有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17.美国成为“两洋国家”过程中,损失最大的是A.白人移民 B.黑人移民 C.墨西哥人 D.印第安人【答案】D【详解】美国成为“两洋国家”国家是指从大西洋沿岸发展到太平洋沿岸,即美国所谓的西进运动,在西进运动中对印第安人造成了大量的屠戮和掠夺,故选D项;白人移民是最大的获利者,排除A项;与印第安人相比,黑人移民和墨西哥人都不是最大的受损者,排除BC项。故选D。18.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答案】C【详解】通过材料可知“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欧洲、美洲、非洲人种组成了最终的美洲,所以移民最终改变了美洲的人种组成,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非洲人流入美洲,无法体现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间形成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排除A;B、D与材料无关,排除。19.下图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出现①②处情况的原因分别是(

美国每年移民人数(1860—1970)A.美国取得独立并进行扩张;第--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法西斯势力的威胁C.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D.美国内战后南北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答案】C【详解】结合材料可知,①涉及的时间是在20世纪初,这一时期移民美国出现高潮主要是因为美国此时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②对应的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移民美国陷入低谷,主要由于美国此时正处在大危机时期,C项正确;美国独立的时间是在18世纪末,②对应时间20世纪30年代,涉及战争应该是二战,排除A项;20世纪初美国仅仅是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但并不是世界经济霸主,排除B项;材料①涉及的时间是20世纪初,美国内战是在19世纪中后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0.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几百个苦力(华工)……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这一批华工(

)A.为提升中国一战后的地位作出贡献 B.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C.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传播着中华文化 D.自愿签署契约出国获取了巨额利润【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中国、英国)。据本题材料“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清政府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大量华工被掠卖至世界其他地区,他们在海外聚居并将中国文化传播至异国他乡,C项正确;此时还未开始一战,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及华工被掠卖到加利福尼亚,未体现他们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排除B项;部分华工并非自愿且没有获得巨额利润,排除D项。故选C项。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18年10月29日,在大战行将结束、协约国胜利在望之际,北京政府发布了一条《大总统布告》,历数中国自参战以来对于协约国所尽义务,其中有一点便是“允准大批华工前往欧洲尽力于备战之工作,是中国力助招工往法,即参战之力也"。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晨报副刊》连载了一篇名为《巴黎和会中之华工》的文章,文章特意描写了华工的爱国举动以及英国和日本对华工的虐待与镇压,实际隐喻的是日本伙同英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以此号召工友再次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爱国的运动。2018年一战结束一百周年之际,1月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西安大明宫的演讲中特意向一战中支援法国的华工致敬,称他们是法国“危难时刻的兄弟”。——摘编自张岩《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语境变迁与意义重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次叙述华工的不同角度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华工在一战中的作用。【答案】(1)不同角度及其目的:政府角度,证明中国“以工代战”;革命角度,号召工友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爱国运动;外交角度,促进中法交流合作。(2)作用:为英法提供人力资源;有利于欧洲和世界恢复和平;为战后中国提升国际地位,争取国家权利提供契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历史进程。(任答三点)【详解】(1)不同角度及其目的:政府角度,根据材料“允准大批华工前往欧洲尽力于备战之工作,是中国力助招工往法,即参战之力也”可知,证明中国“以工代战”;革命角度,号召工友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爱国运动;外交角度,根据材料“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西安大明宫的演讲中特意向一战中支援法国的华工致敬,称他们是法国‘危难时刻的兄弟’。”可知,促进中法交流合作。(2)作用:华工前往欧洲为英法提供人力资源;华工支援一战,有利于欧洲和世界恢复和平;华工赴欧为战后中国提升国际地位,争取国家权利提供契机;华工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历史进程。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前现代基础。——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材料二

1492年之前,北美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注重文化认同;涉及领域深入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2)不同: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原因:近代美洲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族群矛盾尖锐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局限性明显;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民权运动的推动。【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前现代基础”得出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注重文化认同;根据材料“‘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得出涉及领域深入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第二小问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1492年之前,北关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得出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根据材料“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得出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根据材料“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得出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根据材料“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