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1页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2页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3页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4页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A.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B.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D.将占领区经济纳入日本经济体系【答案】D【详解】1940年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内阁制定《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等占领区分别发展不同的经济行业,目的是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以战养战”政策,从占领区掠取物资供养战争,并非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排除AB;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以战养战”的侵略政策,并非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排除C。2.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答案】D【详解】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31年日本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良友》重刊此画并呼吁“国难日亟”警醒国人不要让甲午惨剧重演,激励民众共御外悔,故选择D项;“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排除A项;1894年甲午战争不是时事,是旧事,排除B项;九一八已经发生,无法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排除C项。3.下图为1941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该券可与法币进行兑换,曾在华东、华中和华南等汪伪统治区大量流通。该券发行的目的是A.封锁敌后根据地的经济 B.掠夺沦陷区的物资财富C.加强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D.扰乱解放区的金融秩序【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1941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可知是南京汪伪政权发行的伪币,汪精卫政权通过中储券在华东、华中和华南等地流通,达到在中国沦陷区进行经济侵略,掠夺资源,故选B;中储券在汪伪统治区,与A无关,排除;汪伪政权不是国统区,不是解放区,CD错误。4.《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写道:“好些中国士兵在城外放下武器投降了。在他们招降的七十二小时内,在长江江岸被扫射而集体的被屠杀了。”这个事件发生的地点,最可能的是A.旅顺 B.北平 C.南京 D.重庆【答案】C【分析】【详解】材料"在他们招降的七十二小时内,在长江江岸被扫射而集体的被屠杀了叙述的是南京大屠杀,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5.下面统计表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A.抗战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主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巨大灾难D.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答案】C【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由表格中抗战时期国统区国民党军队和平民伤亡巨大的信息即可选择C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来,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故A项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歼灭日军的数量,故排除B、D两项。【点睛】6.下图是抗日战争重大事件时间轴,其中,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于(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C项正确;1931年9月18日,是局部抗日开始,排除A项;1935年12月9日,是一二·九运动,排除B项;1945年9月2日,是抗日战争结束,日军投降,排除D项。故选C项。7.1936年9月20日,法国巴黎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为宗旨,率先实现跨国家、跨地区华侨抗日团体的统一,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反映了A.日本全面侵华,华侨积极支援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际社会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全民族抗战思想被广泛认同【答案】D【分析】【详解】日本全面侵华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排除A;西安事变和平倔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元旦,排除C;材料仅仅反映的是华侨的“全民团结、抗日救国”主张,故选D。8.阅读图文材料,《抗争》创刊号在当时(

A.支持国联“全体一致”原则 B.反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C.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声援频淞沪会战保卫上海【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我政府当局……以乞怜于国际联盟……受日人铁骑之蹂躏”、“沪变后国联的态度”、“讨伐东北伪国”等信息可知,日本此时期已经开始局部侵华,但国民政府缺奉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抗争》中的文章体现了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反对,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对国联态度的批判,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团结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排除C项;淞沪会战发生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9.1936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B.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D.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答案】D【详解】从材料“1936年”“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国民政府开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的计划,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各要地的控制,故A项排除;“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提出的,随着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故B项错误;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中共的斗争重心转移到北方,故C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36年”“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1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工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要用比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的降低租税条件,以发展中国的经济。”中共改变工商业政策主要基于A.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开始改变B.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C.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发展抗日根据地经济的需求【答案】B【详解】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共调整民主革命的任务,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目的是联合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抗日,可见中共政策调整主要是基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1935年仍然是民主革命时期,A错误;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关键时间“1935年12月”“要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结合所学抗战前的国内背景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分析解答。11.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下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铭文》节选:“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这段话反映了中国人的(________)诉求A.反帝反封,彻底革命 B.国共合作,消除宿怨C.反对侵略,珍爱和平 D.中日和解,面向未来【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人反对侵略,珍爱和平的诉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人的“反对侵略,珍爱和平”诉求,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12.1937年“满洲电影股份公司”成立(简称“满映”)到1945年“满映”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189部,宣扬“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等思想。这说明当时A.电影引导人性向善B.儒家思想影响深远C.大众娱乐丰富多彩D.殖民思想不断渗透【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37年可知当时东北地区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电影内容来看,其主题中“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体现了日本侵略者通过影视宣传渗透殖民思想,而非宣扬人性向善,选项D正确,选项A错误;选项B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材料中仅仅涉及了电影,不能得出“丰富多彩”的结论,而且其影片题材为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并未出于娱乐目的,选项C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时间“1937年到1945年”“满洲”“王道乐土”等,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电影宣传为日本侵略者进行殖民侵略的手段,得出正确答案。13.“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九一八”事变,是哪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开端A.解放战争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国近代局部抗日的开始,故选D;“九一八”事变和解放战争、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不符,排除ABC。14.标语虽小,却承载了历史。透过中国式标语,可以窥见中国社会的变迁。下列标语按照出现的先后排序,其中排在第三位的是A.“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B.“打土豪、分田地”C.“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 D.“打倒军阀,打倒(除)列强”【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A项是解放战争期间的标语,B项是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标语,C是抗日战争之间的标语,D是北伐战争期间的标语,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第三位的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标语,故选C,排除ABD。15.1939年1月,晋察冀边区发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村选的指示信》,根据这一指示,县、区两级成立村选促进会,村成立村选筹备会。通过村选,大批农民当选公职。据统计,在1940年的选举中,冀中地区的村代表中地主富农代表只占8.1%。该变化(

)A.体现了“三三制”政权结构 B.表明了土地革命的效果明显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推动了国民政府“宪政”进程【答案】C【详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很多政策调整,如经济方面实行双减双交的政策,政治方面为了调动国民抗战积极性,在基层治理方面吸收大批农民进入公职,同时也不排斥地主富农,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反映“三三制”政权结构,排除A项;土地革命和国民政府“宪政”不在全面抗战时期,排除BD项。故选C项。16.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与之相关的是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答案】D【详解】根据“1937年7月8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中央是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发表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正确答案选D项。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一·二八事变发生于1932年,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时间上都不吻合。因此,排除A、B、C项17.1936年温涛创作了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木刻连环版画《她的觉醒》,其中一幅画中主人公高举“为生存而战——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条幅进行游行示威。与这幅画所反映的时代呼声一致的是A.“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C.“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答案】D【详解】1936年是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民族危机严重,所以此时的时代呼声应该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故选D;A项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B项是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C项是李大钊1918年发表的《庶民的胜利》中的内容,都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BC。故选D。18.“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此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A.扶清灭洋 B.抵制日货 C.打倒列强 D.抗日救国【答案】D【详解】“誓扫倭奴不顾身!”指的就是抗日,故D项正确。19.2017年I月3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并视情形修改相关内容。教育部界定“十四年抗战”的史实依据是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卢沟桥事变D.全民族抗战开始【答案】A【详解】之所以说中国的抗战是14年,原因在于这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恰好14年,故选A。B项发生于1935年,排除;C项发生于1937年,排除;日本全面侵华也意味着中国全面抗战,时间为1937年,排除。20.下图数字标示的地点,是抗日战争期间某些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某失地”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故①正确,A项正确;②是宛平、③是台儿庄、④是平型关,远离察哈尔,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2年10月10日,湖南衡阳《大刚报》登载举办民调的公告:“鉴于内外局势瞬息万变,致重要时事发生,各方见解常不一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民意趋归如何,常无客观标准,兹因择当前重要问题十项,举行民意测验。”此次调查参与者几乎涉及各个领域、各年龄段。表1为民意调查部分统计结果。序号问题及统计结果1你认为中国抗战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能:11206人,占99.5%不能:0人,占0%未置可否:56人,0.5%2你主张联合国家,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日本:7819人,占69.4%德国:3443人,占30.6%5一旦获得最后胜利,我们应否与日本和平相处?应:6534人,占58%否:4687人,占41.6%未置可否:41人,占0.4%7在联合各国未以全力打击日本之先,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先行反攻?要:5724人,占50.8%不要:5424人,占48.2%未置可否:114人,占1%——摘编自杨天宏、宋仕宏《抗日战争转机与社会心理变化——以1942年<大刚报>民意调查为中心的探析》(1)根据材料,概括参与民调的民众对待时局的意向。(2)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当时抗战形势补充一个民意调查问题,并说明理由。【答案】(1)意向:支持抗日战争并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多数参调民众主张先全力打败日本;超过半数参调民众主张战后与日本和平相处;约半数参调民众认为中国有能力单独反攻日本。(2)示例问题:你认为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如何?理由: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引导民众与舆论对敌后战场的关注;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工人运动,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军事上,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详解】(1)意向:根据材料“占99.5%”可分析出支持抗日战争并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根据材料“”可分析出多数参调民众主张先全力打败日本;根据材料“占69.4%”可分析出超过半数参调民众主张战后与日本和平相处;根据材料“占50.8%”可分析出约半数参调民众认为中国有能力单独反攻日本。(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民意调查表围绕着抗日战争先关问题展开,没有涉及敌后战场的抗日活动,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活动进行提问,并根据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工人运动、百团大战、国民党消极抗战等史实进行回答。22.【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他看不到中国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抗日潜力,而且总害怕民众力量起来会威胁他们的统治。而离开民众的力量,面对经济实力和武器装备远较中国强大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自然会怀着很大的恐惧感,觉得根本无力同它相抗衡。因此,他一直希望日本的侵略能够适可而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期待国际社会能对日本实施约束,使局势不至于进一步恶化。1935年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由于贵州地方势力派首领王家烈用广东、广西暗中成立“三省互助联盟”,特别足同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关系更为密切。蒋介石在日记中,还一再称他的部下为“桂逆”,写道:“桂逆乘机捣蛋也。”又说,“桂逆阴谋愈急,诚不可理喻也”“倭桂粤志(在)积极谋乱,无或变更,反而变本加厉也。”因此,他防桂系之心,不在“追剿”中央红军之下,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状况,却是事实。——摘编自《七七事变前蒋介石对日政策的演变》(l)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策略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攘外必先安内”的危害。【答案】(1)原因:防止民间力量因抗日壮大危及统治;中日实力差距较大;认为国际力量能够制约日本的侵略,对国内异己力量猜忌太深。(2)危害:抑制了抗日力量的发展,便利了日本侵略,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大大增加了中国的抗日难度。【详解】(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害怕民众力量起来会威胁他们的统治”可归纳为防止民间力量因抗日壮大危及统治;根据材料“面对经济实力和武器装备远较中国强大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自然会怀着很大的恐惧感,觉得根本无力同它相抗衡”可归纳为中日实力差距较大;根据材料“他一直希望日本的侵略能够适可而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期待国际社会能对日本实施约束”可归纳为认为国际力量能够制约日本的侵略;根据材料“他防桂系之心,不在‘追剿’”中央红军之下”可归纳为对国内异己力量猜忌太深。(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攘外必先安内”的危害,根据第(1)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抑制抗日力量、增强自身抗日难度、刺激日本侵略的野心等角度思考,言之有理即可。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原因”“危害义”。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害怕民众力量起来会威胁他们的统治”“面对经济实力和武器装备远较中国强大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自然会怀着很大的恐惧感,觉得根本无力同它相抗衡”“他一直希望日本的侵略能够适可而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期待国际社会能对日本实施约束”等。(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23.历代对王安石变法存在不同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南宋朱熹等理学家认为变法“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神化之道泯然将灭,纲纪文章扫地尽废。”清代末年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其变法是“国史上、世界史上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