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分析:现象学研究入门_第1页
反思性分析:现象学研究入门_第2页
反思性分析:现象学研究入门_第3页
反思性分析:现象学研究入门_第4页
反思性分析:现象学研究入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反思性分析:现象学研究入门1

LesterEmbree著

水粗靳晞牛特

新玲牛喉

反思性分析:现象学研究入门.............................................1

写给教师的前言......................................................2

导论...........................................................5

练习:..........................................................12

第一章观察活动........................................................13

第一节一起进餐的例子..........................................14

第二节某些类型的规定..........................................17

第三节文化性的规定............................................20

第四节观察活动和分析..........................................24

练习............................................................26

第二:章说明活动(accounting)...........................................28

第一节“观察”的一些意义......................................29

第二节可听品质................................................32

第三节描述性与解释性说明(account)............................35

练习............................................................39

第三章反思............................................................41

第一节一般性的反思............................................41

第二节被关注着的对象和关注过程...............................43

第三节自我观察以及对他人的反思...............................48

第四节被反思观察的情绪和价值.................................50

第五节反思中的其他对象........................................52

练习............................................................55

第四章愿望,评估,或信念.............................................56

第一节评估活动和作为被评估者的对象...........................58

第二节认知和信念..............................................62

第三节意志,意愿和行动(action)..............................65

第四节文化性特征和对象........................................71

1原文题目为ReflectiveAnalysis:AFirstIntroductioninto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byLesterEmbreeWilliamF.DietrichEminentScholarinPhilosophy,Florida

AtlanticUniversity,TraniatedbyShuiYueandXipingJIN,RevisedbyXipingJIN

练习:..........................................................74

第五章经验............................................................75

第一节直接经验................................................75

第二节间接经验................................................81

第六章分析............................................................89

第一节意向性分析.............................................89

第二节动机分析...............................................98

第三节本质分析.................................................101

第七章检验..........................................................106

第一节文化认同与态度........................................107

第二节关于某些态度的检验.....................................110

第三节三种态度和三种认同性(Identities).........................................114

后记...................................................................118

写给教师的前言

许多自称为“现象学家”的人都已经忘记了(假若他们曾经明白过的话),

对现象学研究来说,那些可以直截地称为“反思性分析”的东西才是最基本的。

尽管这本书的目的是介绍现象学研究,但是好像应该首先指出,自诩为现象学家

的人易有的两种假冒物(vice)o第一种假冒物(vice)可以称作“文献学

(scholarship)”(文献学是一种研讨活动,而"研究"(investigation)是另外一种)。

文献学包括校订、诠释、评论和翻译。当然,对已经成文的著作的文献学性研究

是对现象学研究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准备,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产生那些可以加以检

验、修正和改进的结果,也可以产生那些一旦辨明就可以用于表达和讨论这些结

果的概念和词汇。然而,练习虽可帮助演奏,却并不等同于演奏本身。

第二种假冒物(vice)称为“辩论癖”似乎最合适。大体上,每当现象学家沉思

而后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一,辩论家就大吼起来。这并不是说现象学家从来不辩

论,但他们很少那样做,而通常都是出于否定的目的,如反对他们认为是错误的

立场时。这也是对事物的反思性分析研讨活动的一种补充,而并不是等同于这活

动本身。然而,许多自诩的“现象学家”将绝大部分——若不是全部——精力都

投入到了随着指挥棒反复进行辩论中了,更象是在分析哲学中的做法——在那一

领域中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辩论以外还存在其他研究。相反的,天才的现象学家

按常规并不生产争论,而是生产“分析”。其意义将在本书中展现和进行描述。

还有一种倾向,不算是假冒物(vice)也是广泛存在的一种偏见,默认现象学仅仅

为哲学的现代各部门之一,即一种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专业哲学。这是错误的。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精神病学领域中即有了现象学倾向,而最近已经证实

了,经过现象学的头一个世纪的发展,在几十个其他非哲学的部门中都易见现象

学倾向2。因此,当人们也许会认为本书是一本哲学领域的著作,主要是哲学家

而非其他人才会感兴趣时.,希望哲学以外其他部门的教师也能够看到本书的益

处。尽管本书是为给大学学生授课而写的,但未尝不可想像,教师也会乐于不带

直接教学目的地阅读本书,无论他们是否已经是现象学家。我写此前言的目的就

在指出本书的一些特点,对如何将本书用于教学提一些建议,也对帮助过我的人

-并致以感谢。

熟悉现象学的同事会经常发现,本书一些地方的分析可以进行得更深入得多。我

们谈得很少,留出的空间也很少。因为它们恰恰是多年以来争执不休的来源,而

我们这里是避免争论的。此外,我们只用很少几页谈论“综合”,尽管它在现象

学中的重要性仅次于“意向性”,因为它会引我们进入在一个初步的导论中不需

要的深度。另外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我们对主动(activ)的强调,以及对习惯/传

统(“暂撤动(sekondarpassiv)”)过程的强调。但对自发的("基本被动(primar

passiv)”)过程是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我们也没有谈到对象性、主观际间的构

建。因为谈它们会要求增加专章进行更深层的分析,那就与其他各章不协调了。

出于同样的理由,对于先验的悬置过程,还原过程,以及精神世界的净化等过程,

我们没有讨论。同对于存在及其诸区域形而上学的观察也是一样。它们在现象学

传统中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但对它们的讨论不仅会使分析过于深入,而且也会引

起争论,加之,多年以来,有各种专门的科学观诸现象学,而且使用了许多专门

术语。关于形式科学与内容科学的区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别,虽然略有

提及,但也没有深究,附带指出,这里所指的文化,强调的是“基础文化”,非

人类的动物也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而不是人类社会的“高级文化”,诸如艺术、

文学、音乐等等。那种与“贵族文化”相对的也不强调“通俗文化”。

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有对批判的,或者叫“检验”的哲学分析,对信念的辩

护的哲学分析。其目的是要表明,在这一章的文字中所描述的研究可以引导出许

多十分有意思的结果。但是,辩护的努力很难说它属于哲学这个专门学科的任务。

相反,辩护往往取决于关于哲学的一般观念。它在许多领域中都在使用。如果学

生没有耐心学习所有前面那些描述分析的章节,可以让他们先看那么最后一章的

关于有重大意义的问题的具体例证中对各种态度的检验的分析。

这本小书没有包括上述重要内容,因此在这里容易矫正以前大多数现象学著

作中的某些不平衡状态。比如,在现象学中常常把对人生的讨论看作似乎是理所

当然的,而把非人的动物完全置于视野之外。类似的情况还有,只关注个体,而

群体即“主体际间性”一主体正好是从群体中抽象出来的一被看作是不重要的。

Cf.LesterEmbree,etal.,EncyclopediaofPhenomenology(Dordrecht: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7).

由于这种对个体的片面强调,所以也过分强调。现象学哲学与不同类型的心理学

的关系(当然这二者是有亲缘关系的)。如果主体际间性受到应有的重视的话,

社会科学,甚至历史科学,包括考古学,在现象学中至少于心理学具有同等重要

意义。这里所谓“间接经验”,特别是它们的非语言学的变体,已经受到过研究:

它们显著特征恰恰是在于对象的相遇中所要求的(无论如何在我们讨论我们如何

与他人思想相遇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最明显的是,现象学集中关注认知,

所以它属于认识论(并因此属于本体论)。与此相应,现象学也关注价值评估和

意愿。它是通向价值理论和行为理论的准备。这本小书中对现象学中的不平衡现

象的修正的尝试并不意味着反对专门化。所有可以启用现象学进行研究的领域是

如此广阔,所以,进行专门化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是相应的专门化是以对整个

领域的自觉为前提的。

这样我们便可以决定,在这本小书中哪些内容是应该包括的,哪些是应去除

的。也许结果使人想起考古学的研究的早期阶段:只发掘了整个遗址的最表层的

部分。到底在哪里继续深掘,可以最后决定。如果教师向超出这本小书的范围,

进入更深层的问题,笔者当然求之不得。换句话说,作者希望,表层工作能够成

为深层发掘的良好准备。

这里尽量避免使用专门术语,并努力使这个导论是清楚的,明白的和循序渐

进的。当然,不可否认,当中有一定数量的术语,而且,有了100年传统的现象

学和它们的翻译者创制的术语的数量如此之大,样式如此之多,令人吃惊。因此

最好的最能容忍的办法是引入一些新的表达。假定学生们还没有陷入现象学术语

泥潭。如果这位学生要在现象学中继续走下去,他就必须去同现象学的术语进行

斗争。但他应该记住,他需要不断检验他对术语使用的习惯。这本小书中,也将

通过例子为此提供一些指导。常常词语在被讨论之前就被用到,但是本书试图对

一切重要术语进行讨论。对有些情况,比如“相遇的对象”“被给予的对象”,一

般情况下意义相同。(相遇的对象包含了被设定的对象和被给予的对象),而“物”、

“对象”、“事件”意义往往十分相近。如果他们不是在意指中完全覆盖的话。其

他的词语,比如“意向的”开始,看起来好像是人为造出来的,但渐渐地就会显

得自然了。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为了培养本质直观的明晰性。一般的和特殊

的概念通常配有表格说明,介绍中也尽可能使讨论式的。本书中强调的是分类或

者叫分类学,因为它特别适用于导论。由于在我们的安排中,概念越清楚明白,

我们就更容易驾驭那些困难和复杂的内容。这里所作的说明开始时比较简单的,

但是随着章节的前进,会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

本书在现象学中的实践上的改革包括每章之后配有的练习。就是在导论中也

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便在讨论班开始至初就向学生表明,如何准备这类工作。

然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要求,他们不仅应该在课后学习那些章节,他们还应该在

课下做好准备,在课堂上发表他们的练习中获得的结果。在课堂上应该用大多数

时间来讨论这些练习,特别是所要求的反思分析。教师应该注意,不要低估了讨

论所需的时间,而且教师不应该只准备向学生讲述自己的练习答案,而且应该准

备接受来自学生们的看法。另外,如果教师发现了比这里提供的更好更有效地练

习,那正是作者所希望看到的。

通过练习可以鼓励学生更认真地去学习这些不长的章节,但是更重要的是引

导他们适用,概念手段,找出和反思地分析相关的现象,最后达到走到本书和练

习中所讨论的问题的范围之外的领域,对自己的现象去进行自己独立的现象学研

究。

如果学生学会了在反思分析中去观察这里提出的看法,能够摆脱阅读和记忆

他们所读到和听到的东西,那么这本小书便实现了它的最大的希望。到底用多长

时间来在课堂上使用本书,完全取决于学生以及课堂上相互讨论的情况。除此之

外,还要使用什么其他教材,这完全由教师决定。但他取的文本应该是现象学中

的,而不是关于现象学的文本。

这里所讲的关于反思分析的思想都来自我检验过的其他人的著作。我对他们

都深表感谢。他们包括已经去世的亨利•伯格森,威廉•詹姆斯,埃德蒙•胡塞

尔,马克斯•舍勒,马丁•海德格尔,阿尔弗雷德•舒茨,梅罗一旁蒂,萨特,

我的老师EdwardBallard,DorionCairns,AronGurwitsch以及我的同事Maurice

Natanson,ElisabethStroeker。在世的人包括(复制原文)BetsyBehnke,TimCasey,

JohnDrummond,JoseHuertas-Jourda,FredKersten,JosephJ.Kockelmans,William

McKenna,J.N.Mohanty,JohnScanlon,ThomasSeebohm,RobertSokolowski,and

RichardZaner.Behnke,Casey,Kersten,McKenna,Mohanty,Scanlon,andSeebohm

以及KirkBessmer,HaroldI.Brown,StevenChassan,andJennyTeichman«对感谢

他们阅读本书的第一稿,并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感谢Behnke对手稿的电子版

加工。

本书内容得益于其他人如此之多,包括书中的专业词汇、例子、图表、解释的观

点等等。当然,我的声明并不意味着让他人对这里讲的内容负责。同事们应该欣

赏我使用教科书的形式,这种形式允许我省去了文献性的处理。如果加上文献处

理的话,这本书至少要加厚一倍,而对于本书的任务又毫无补益。真诚欢迎使用

本书的读者提出的任何改进意见,以便在以后的修订中加以吸收。

导论

本书是所谓现象学的一个导论。最严格地说,“现象学”是用来称谓胡塞尔

(EdmundHusserl,1859-1938)以及现象学传统中和他比较相近的追随者的思想

的,但人们也能从更宽泛的其他传统中的现象学家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尽管现象

学主要是在哲学中最被认可,但在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方面也它得到了相

当的重视,并且已经被用于许多其他文化部门当中。现象学哲学对认识论和本体

论(存在论?)进行了某些强调,特别是在与科学哲学有关的方面,同时在价值

理论(包括美学)和道德哲学(包括伦理学)方面也作出了重要工作。

本书不是“用于学习和必须记的大量结果的堆积而成”那种现象学的导论,它是

作为一种方法,或者毋宁说是作为一种更巧妙的认识途径(approach)的那种现

象学的导论。(“途径(Approach)”取个较好的用语,因为它没有那种烹调书

里可以简单照着作的规则的意味,但必要的时候也会使用“方法”(method)和

“步骤”(precedure)。)要沿着现象学的途径工作,主要要求两件事情:(1)采

取一种合适的态度,从根本上说是反思性的态度和纯理论性的态度,以及(2)

从事那种可以称之为“分析”的活动。“分析”更全面地说意味着什么,到第六

章的末尾就清楚了。

现在很多自称为现象学的研究工作实际上是对天才的现象学家已经写出的文本

的“文献学”工作。由于这些文本甚难理解,这样的文献学是很有价值的。然而,

这工作不应该止于其自身之内,而应该促进现象学性的观察。在我们这种“观察”

中,我们不诠释文本,而是去寻找事物的知识,而不管以前的文本是否对相同或

者相近的事物已经作了观察。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类似于自然科学:天文学家

当然会阅读其他天文学家发表的文章,但从根本上是为了观察天空中的星体和其

他东西才这样做的。因此“研究(research)"这个词可以理解为表示两种东西。

这两种东西是不同的,尽管他们在现象学之中以及现象学之外都经常被混淆在一

起。

文本

考F----------►事物

在表o.i中,单箭头表示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活动,它们研究的对象分别称为“文

本”和“事物”,而虚线箭头表示的是,表达成文本形式的东西是怎样指称或者

意指事物。(和文本一样,言谈话语最好根本上也归结于文本。)经过扩展后,这

张表还可以用来表示,观察是如何产生关于事物的文本的,以及文献学是如何产

生关于文本的文本。现象学家们经常会忙碌于文献学,但那时他们做这些工作的

时候,他们并不是现象学家(如果他们混淆了观察的结果和文献学的结果,那么

就近乎是糟糕的现象学家)。换句话说,一个真正的现象学家,需要跳出文本之

外,对准事物本身。最后,“现象学家观察的是什么东西”和“其中是否包含

文本”应该最终得到澄清。(案:如果要找有一个词可以指称包括含义在内的有

任何什么东西的话,那么“thing”(东西)正是能表达这个概念的最好的词;而

当“thing”指称的内容同含义有关时,要找到一个词代替它,那么“事情(matter)”

就是表达这个概念的最好的词。)

现象学家是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现象学的观察而创作文本的。而属于某一学科的文

本自然地要求技术性的术语。本书包含的技术性术语并不少,并会对其中大多数

术语进行讨论。然而停下来讨论技术性的表述方式并不总是很方便,特别是在第

一次用到这种表述的时候。对术语加以说明的目的在于使得重要的含义更加清

楚,许多时候还是为了由此建立新的表述方式。如果学生变成了现象学家后,他

会发现自己经常会对词汇进行反思,无论是其他人的词汇还是自己的词汇。如何

做到这一点的,就是现在要讲的。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现象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的话,大多数专家都会用“意识

(consciousness)w或者“意向性(intentionality)”来回答这一问题。”意识

(consciousness)”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两个词是用两种相关的方式谈

论同一种东西。然而,两种表述都有问题。首先,"consciousness"这个词在美

国英语用法中通常与“沉睡”、被一拳打倒后而“处于昏迷中”等等相反,有“清

醒”的意义。并月.,它通常意指与“烦乱”相反的的状态,也经常含有“自知

(self-awareness)"的含义。但是我们的问题关注的一一即最一般的讲,现象学是

关于什么的学问?——并不只是知觉或者经验,因为它也具体包括有信仰、价值

观和意愿的主要成分。其次,“consciousness”也倾向于意指“沉思”的意思,

而当前涉及的事情原本上都是实践性的:它根本上是…种行为(doing),尽管它有

时候派生地有“注视”或“观看”的意思。第三,这里讨论的是一个过程,它原

本上以非自知地或者说非反思性地方式进行的,以至于“自知”的意义是再次派

生。

如果别无选择的话,可以尝试着学习用技术性的方式使用“consciousness”这个

词,就象很多现象学家做的那样,这就要注意探索不能被刚才提到的“隐含意思”

所误导。有些现象学家使用“存在(existence)”代替"consciousness”,这某种

程度上是一种进步,因为“存在”更容易理解成为是指某种本来就是非反思性的

和实践性的东西,即某种更类似帮助朋友而不是寻求知识的事情。另外一个词,

“生活(life)”是一种更自然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如果可以避免产生生物学的含

义的情况下(这可以通过加一个限定词来完成),如果存在这样一个同根的限定

形式的话。但是这种生物学含义很强烈,而限定词“vital”又不是与life同根的。

“intentionality”是另外一个最常用于表示现象学主题的最一般的名字。它的意

思是,主观上性中如何进行的过程是带有“意向性(intentional)”的,即指向对象

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用法的意思也许是,我们的行动是如何针对或者瞄准

它们的目标的一一这个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意向(intending)"——比如说“我

今天想要(intend)读完这一章。”而这样从一些初始的东西出发是很好的。这种

初始用法包括:我们的回忆过程是也是针对它们的对象的,而且针对的对象不是

将来的,而是指向过去的对象;我们的爱是爱一个被爱的人;我们的信仰是信仰

某种陈述,或者信仰某些东西等等。当然这种初始用法需要加以一般化。的确,

现象学家也像非现象学家那样,有时错用“intentionality”一词,即仅仅在实践

性的含义是用它,似乎忘记了intentionality一般的用法中显然还有“有目的性”

以外的含义。这同下述情况类似:因为胡塞尔的“EinfUehlung”被直译为“移情”,

有些人就认为“Einfuehlung”是情绪性的东西,当所意指的(intend)是下述观

察方式:它是那种把'‘别人的思想”被当作对象的观察方式。语言是可以产生误

导的。

对技术上被表达为“intentionality”的概念加以一般化,似乎比对习惯性地使用

uconsciousnessv表达的概念加以一般化要容易一些。但由于讨论的这个概念是

如此重要(因为它代表的那些东西是如此重要),以致于最好是用一个不会担心

产生误导含义的人为构造的词汇——即“intentiveness(关注性)”来代替

“intentionality"。这是一个来自于DorionCairns的讲稿的词。若使用它来表达这

个一般性概念,可以组成一些近似而可以明确区分的表述:“perceptual

intentiveness,^^“recollectiveintentiveness,^^"'affectiveintentiveness,"以及""volitional

intentiveness.”"Wakefulintentiveness",若''attentiveintentiveness^^的说法太怪

异,"focalintentiveness”总是可以的。此外,与其使用“intending”并将processes

说成是“intentionalof...”一一这样便需要在明确的实用含义之外对其意义再次

进行一般化——不妨简单地再次按照Cairns做法,将关注性的进程(intentive

processes)说成是"intentiveto”它们的对象,这里对象就可以包括同一组(stream)

或不同组的“关注性的进程(intentiveprocesses)"中的其他“关注性的进程

(intentiveprocesses)”了。(案,一个"mind"是一组"关注性的进程(intentive

processes)”-----也可以称之为一束"关注流(intentivestream)”------再加上一■个

“我”或者“我的”,即在其中从事活动者,或者能够在其中从事活动者)而且

很凑巧,“关注流(intentivestream)”与我们称之为"意识流(streamof

consciousness)w者是一回事。{intender,intedo,intandas,等等}

在这些考虑的基础之上,加上承认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人们似乎可以说,现

象学就是关于“关注性进程”的学问。这是对的。但是并不完善。它之所以不完

善,主要是因为,谁要进行反思性的分析探究活动,就必须研究它们在关注进程

中所关注的那些关注性的对象。现象学的口号之一就是''所有的意识都是关于什

么……意识”,所以现象学家不仅关心信仰活动,而且关心被信仰的对象,不仅

关心评估,而且关心被评估的对象,而不仅关心意愿活动,而且关心被意愿的对

象等等。人们可以抽象地在信仰的、评估和意愿活动辨别出它们之中的成分。在

每一个具体的关注进程中,都有与最好被称之为“经验过程的成分不同的东西,

比如,与感知活动,回忆活动不同的东西。其中对象是同时给出的,它们或者是

早于对它们的关注而给出的。”与此相关,被经验到的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关系,

比如颜色和外形,是与他们的文化特征和地位不同的,比如与“价值”、“功能”、

或更准确地说,与其“用途”是不同的。它们都以一定的形式在对象上被发现,

而且是作为在关注过程中的被关注的东西,在对象上被发现的。现在我们终于可

以声称,现象学是关于关注过程及其被关注的对象的学问。在这本书中,我们经

常使用这一说法,不仅是作为“被关注的对象”的同义词,而且也作为“被遇到

的对象”的同义词,但是略去了其中“被放置在那里的对象的"含义。

在对专业术语的讨论中,进一步进行说明会变得过于抽象,但我们可以进行

另外一种探究的尝试。首先,我们人类有多种多样的态度,这一点应该是不难接

受的。的确,我们可以发现,在实践中,我们对任何情况都有一定的态度。其次,

如果我们企图对我们的态度进行分类的话,那么分成三类是比较合适的。这种分

类基于下面的提问:在一个态度中,信仰,评估与意愿三种行为谁占主导。与之

相应,便有认知态度、评估态度和意愿态度。一-种类型的态度可以构成爱或者单

纯的喜欢,恨或不喜欢,以及冷漠或无所谓。另一种类型的态度则构成包括追求

创造:培养或维护。追求破坏,阻止或妨碍,或者采取不介入,或听之任之的态

度。第三种类型的态度可以包括思维活动,基本上有肯定的、否定的、或者中立

的确信,后者有时也被称之为“中止判断”。与此相关,这三类不同态度的对象

也就有了肯定的,否定的,中立的意愿性特征,肯定、否定、中立的评估特征,

以及肯定、否定、中立的认知特征。当我们反思它们是如何表现它们自己的时候,

我们便可以在它们之中识别出哪种是占主导的特征。

在关注进程中的经验的成分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而被注意的时候,也就是说,

从态度上看,它同时包括了感知,回忆和希望等等的时候,这种可供选择的探究

是较弱的。在经验活动的原初形式中,事物倾向于直接地表现自己,但是也可以

包含某些间接经验的成分。比如在读一个故事的时候,看一个照片的时候,听广

播的时候,等等。通过电视而被关注的对象并不是直接给予的。如果有某个词,

它的确只是指称直接的经验活动,但可以被一般化为包含了间接经验,于是它就

可以把真实性同“认知的"'‘评估的"''意愿的"等形容词联接在一起。于是它就

可以作为一种可能的人工的表达术语而起作用。比如“关注进程”“被关注的对

象”,也许可以再加上动词形式“相遇”,也可以在这种联系加以使用,那么现象

学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关于对象相遇以及被遇到的对象的学问。

为了让读者理解,在现象学中,不但可能犯错误,而且现象学还可以是改正

错误的途径。下面两个讨论也许有意义。第一个涉及到的是过于熟知的事情:疼

痛。就是现象学家也观察它,以便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论证。什么是疼痛?它在什

么地方?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关于什么是疼痛,也许有一种一致的常识的看法,

至少我们可以从此开始。关于疼痛的原因也一样。如果有人问,人们可以感知的

疼痛是处在他周围世界的对象中,就像颜色和形状一样吗?那么他是对的,因为

颜色和形状也和疼痛一样,可以出现,也可以消失。但是疼痛绝不是周围世界的

某个对象的品质,比如一立方的冰相当冷,它是立体的,而且是坚硬的,但可以

变得暖一点,可以变成一洼水,可以流掉,最终被蒸发掉。。即便是我们把显而

易见的品质变化考虑在内亦是如此。

到此为止,还不错。但错误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人可以这样思考-,如果疼

痛不可以像一方冰的冷和固体性一样,在“外头”存在,它一定是关注进程之流

的一部分。于是疼痛便等价于喜欢和不喜欢,希望和回忆活动等。但,这不仅是

不是可能性,而且,它不可能得到反思分析的支持。与喜欢,不喜欢等等等价的

是对“疼痛的感觉”,这才是不喜欢占优势的关注过程。现在我们可以问,被关

注的、被感觉、被遇到的疼痛是什么了。其中包括了否定性的价值。这个问题的

答案是,疼痛是在某人肉体的某部分而存在,而且以原初缺乏的方式是被直接经

历到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它们是“从内部被感觉到的

如果一个人用一只手食指和拇指用力来掐另一只手的手背,那么就有了一个

疼痛,于是这个人可以指的是被掐的地方说,“伤着了”。如果他晃动被伤的手,

疼痛就离开了。看待疼痛的发生的另外一种方式就同情和畏缩,但是他们并没有

直接地体验到疼痛本身,他们观看被掐的部位,但是不能从内部感知到疼痛,这

里出现了许多关于疼痛的有趣问题。一个由内部被感知到的疼痛是如何进入公众

场合,变成对所有的人都是可见的东西。然而对当下而言,只要指出下面一点就

够了:疼痛是位置特殊的精神世界中,但并不处于包围着这个世界的特殊的肉体

世界的部分中。

这样,关于什么疼痛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可以大胆地给出一个回答:首先它

是肉体的感性品质;其次,从内部感到自己的躯体感受,与看到一棵树,听到风

吹树叶,触摸树干等等经历是相同的。这就等于说,它是一个感性感知活动。但

是也许应该加一句,这与在人自己的关注进程流中所直接经历的关注进程不是一

个类型,与他人的这类关注流的间接经历也不是同一类型,或者,甚至与自身不

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观念性对象的直接经历也是不同类型的。直接感觉到的疼痛,

与直接看到、听到、触到的树是不同的。准确地讲,这是因为它们是以不同的方

式被感觉的。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它是从内部被感觉到的,而且实际上树干的

粗糙是可变的,即它可以而且也将会腐烂掉,但它不是高度可变。与此相反,手

的被掐的地方,皮肤的褪色可以由自己看到,也可以被他人看到(因为这是公开

的);但它很快便退去了。只要它是从内部被感知到,这个疼痛本身是高度可变

的,就像皮肤被掐的地方的颜色的改变一样。尽管可以从外部可以被观察到现象,

与可以从内部感觉到或观察到的东西之间并不总是配合得如此完善。

我们可以简单地继续,也许可以依据它们持续的长短,进一步对疼痛进行分

类:也可以从它们是在躯体的表面还是在深处,是否涉及到肌肉和关节,它们是

否涉及到感官本身,比如一个很亮的闪光可以伤害眼睛一样。现在关于疼痛的一

般看法以及它在那里已经说得够多了。疼痛的原因是什么?显然,“掐”是一个

原因,其他的疼痛有其他的原因。比如,饮用过多酒精饮料而引起长时间的头疼,

或者由于背负了大重东西而引起的背痛。也许可以一般区分为肉体内的原因和肉

体外的原因,但是一般的正常的疼痛似乎很容易辨认出其原因。在现象学之中最

重要的是要认出,所关注的疼痛在什么地方;在被感觉到的疼痛,更准确地讲,

遭遇到的一疼痛,与感觉活动,更准确地讲遭遇活动,存在着区别。感觉活动或

遭遇活动是关注过程,它关注到疼痛。另外,反思地观察和描述比用常识术语加

以论证更重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疼痛十分强烈,同时进行反思观察可

能十分困难,我们可以事后通过回顾而辨认出,被感到的疼痛与对疼痛的感知之

间的区别。

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求助于分类。通过各已所属的类与种的讨论,一般性

概念与特殊性的概念之间是可以相互关联。而在本书中,这类讨论的结果经常通

过图表来传达。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从现在起,人都或多或少地认识

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其他人。图②总结了一种对他人进行分类的方法。它是

以5种区别为基础:⑴自己/他者;⑵陌生/熟悉;⑶个人/群体;⑷与有强烈

情感的人熟知,以及相反与有善良的弱情感的人熟知。⑸与有强烈的否定情感的

人熟知,以及与有强烈的积极情感的人熟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这里的

区别穷尽了其他分类的可能性。比如他并没有讲到人、动物与非人的动物之间的

区分。

图②

个人群体

陌生人qq

VN

qV

熟人一V

认识

朋友

让大家练习找出具体实例以适应在表②格子中的8类他人。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三

类事物就更完善了:

1、它不仅使得分类清楚,而且显示它的普遍性:很清楚对任何社会,任何历史

时代中的任何个人来说,所有他人都属于这个八分的称双规定门类之中的一种

吗?

2、它可以表明这一研究的需要,即去检验这个表格中提供的东西是什么,因为

a.这个图表似乎蕴涵了,只有我们熟知的他人才可以用带着强烈的感情加以关

注。但是,这是正确的吗?或者,陌生的个人和群体也是可怕的,或者那不是可

怕的强感觉?我们也想知道,这里使用感情(feeling)与前面使用它时,即在

讨论疼痛时所使用的feeling,是否是同--个意义。b.因为这个表格中,内部既

包括了他人组成的群体,又包括个体的他者,这里至少没有提及自身所属的群

体一一或者至少是没有对此进行规定。他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群体,或者既是

个人又是群体而相遇的?总之,分类可以有缺陷,同学们必须十分小心,看好,

他们可以接受什么一一即便是在教科书里一一如果自己没有反思过的话。

3、在表中所表述的分类也表明了练习的价值。本书的前六章都配有练习,尽管

形式不尽相同,它们是用以帮助学生学习反思。它们或者让学生去试着新的分析,

或者是去重新重复提供的分析。不管他们是否认识到,一般地讲,所有成年人都

已经时不时地从事着反思分析。本书希望,通过学习、练习,以及讨论如何发现

他人,可以加强学生们反思的分析技巧,反思分析可以进行得更有效。

为什么有的人要当现象学家?简单地说,对一个相遇活动和相遇的对象的反

思、分析中的技术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更负责地去认知,评估和行

为,但是在没有按本书去工作一遍之前,即准备所提供(或者其他老师提出的)

练习,与他人进行讨论之前,对此人们是不会有体会的。所以,读者也不会清楚,

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对通过我们自己对相应的事件的研究而提供的分析进行确

证,同时也是为了修正完善这些分析,当然是通过我们自己对这些事物以及进步

对其他事物的研究。

在现象学诞生以来,现象学中的大部分领域还没有很好地得到研究。这种情

况是相当复杂的。发展出来的专业语言很少是完全称职的。对它的使用刚刚开始,

要获得用来观察、分析和描述的相应的立场是要求付出大量艰苦劳动。

练习:

本书涉及的大部分练习都可以在学习完所属章节之后来完成。但是我们建

议,在给出答案之前,请再阅读一遍那一章的内容。另外,我们要提醒同学,下

面有些练习是整个的或部分的要求他超出文本所写的内容的。

1.他人或者社会(socialworld)可以被分为三类:

①我出生前已经死亡的他人;

②我死后才会诞生的他人;

③与我同时活着的他人。

第三种又可以分为,a)在给定时间内遇到的他人;b)一切间接经验到的他人。

请把这个分类列成表格。

2.对本章中所论及的关注过程以及关注的对象列出一个结构性表格,或者对

所举例子列表。

3.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依据处理的事物中,上面所论及的两种对立的研究是什

么,它们是如何区分的,什么是一般的研究?一个文本能是否是一个事物,如果

是,研究和学习有什么区别?

4.文中提到了图②的某些不足,请设计更好的图表,然后想一想,你认为你

的结果是反思分析的吗?为什么?

5.一切文本都是关于对象的吗?一个什么样的文本,才是一个关于文本的文

本?小说涉及的是什么文本?在你的回答中“存在”是指什么?

6.人可以感知他人的痛苦吗?如何做到的?

7.依据什么能说,一个关注,本来是非反思的和实践性的?还有其他可能

吗?一个评估性相遇是反思的吗(在上面举的例子中)?

第一章观察活动

现象学的研究途径,根本上是由这样一种最好称之为“观察”,或者更恰当地称

为'‘观察活动”的活动构成的。当然,也有其他活动参与到这种研究中来,但它

们都是次要的。另外,这里称之为“观察活动”的活动并不止一种或者一类活动,

而并不是每一种观察活动都是现象学的。仅仅“什么是观察”这个问题就需要花

力气去澄清。在这里我们首先从一种非现象学性的观察入手,它可以称之为“非

反思性的观察”——或者,如果那样说显得带有贬义的话,可以称之为“直接观

察”——然后在集中于那些称之为“反思性观察”最恰当不过的东西上。

并非每件一般来说对于观察要提及的重要内容都会在本章涉及到。然而我们希

望,读者能够发现那些本章描述过的那类内容,并观察它是否和这里叙述的相符。

换句话说,一个“描述性说明(account)”将提供给学生以作观察确认之用。这

样一种说明(account)一开始将用常识性的措词,而技术性的表达将随进一步的

需要发展起来。这是最自然的发展方式,但无论描述结果的说明(account)者还

是阅读者都必须极力关注描述的事实本身,这样才不会仅仅去重复那些我们已经

循规蹈矩地相信的东西。

所有普通的成年人多多少少都已经熟悉了观察活动了。因此我们现在并非要学习

什么崭新的东西。我们这里的问题更主要地是要增强我们在观察活动中的技巧,

并不仅是通过反思它这样做的目的,以及如何完成的,而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

如果学生已经学过如何使用显微镜看东西,那他就已经在观察技巧方面有了类似

进步。我们将从一个非常熟悉的例子出发,进行足够深入地分析,以便使学生进

入某些以前从耒注意的观察角度。

第一节一起进餐的例子

我们的第一个例子将是一次用餐。也许学生在自己学习本章内容和到课堂上去进

行讨论之间至少去吃一顿饭。当他读到这里写的内容时,他将对这样一件熟悉的

事情有一个模糊的意识,但他也可以在下次用餐时进行实地观察。人们可以单独

吃饭也可以和他人一起吃饭。这里集中考虑集体用餐。我们中大多数人倾向于集

体用餐,而它也更为复杂。我们都曾许多次和别人一起去吃早饭,午饭,晚饭,

小吃,或者别的什么定时进餐或不定时的进餐。我们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事件的参

与者,围坐在桌子边上,或在野餐篮旁边等等,与我们的共同用餐者和食物相互

作用。但我们也可以成为一餐的观察者。作为参与者我们模糊地意识到或者“经

历”着发生的事情,但是为了认知它,我们需要进行所谓相应的观察。

要观察…次用餐,首先包括的是不要参与,无论主动地或者被动地。我们在一旁,

或坐或站,不卷入其中或者进行互动,而是观看或者凝视事情的进展。按照我们

的主要目的,我们的行为由试图享用一顿美餐,转为宁愿试图去透彻地了解正在

发生的事情。观察是一种略微反常的行为,尽管''人们观看-”实际上是普遍发生

的。在社会里,当被发现正在观察陌生人时也许会被谴责——比如,在餐馆里,

视线穿过厅堂一一特别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间太长,做得太持续,做的时候不符

合我们扮演的角色应该做的范围,等等。甚至我们的家庭也许都不会赞成我们在

家吃饭的时候这样做。然而,观察一群人一起吃饭,这原则上却无疑和观察鸟类

一样容易的。

当我们观察一群人在吃饭的时候,要观察什么呢?当然我们可以只是看着和听

着,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认知的目的而观察,那么就要涉及更多内容。我们需要把

事情中的组成部分区分开来,即,对象,关系,以及属性。但是哪些是我们应当

区分开的呢?我们用很长时间可以持续观察一个小的细节——如果不是永久的

话——比如像衬衫上的一个钮扣,它的光泽如何随着衬衫主人的呼吸而变化,或

者观察正在做的一个小动作,比如放下叉子的时候,手上的所有关节和手指的活

动。然而,这种方式会使我们不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会让我们连树上的叶子

也看不到了。一个更好的方式是先观察事物在整体上的特征,然后再观察它的主

要部分的特征。

习惯上说,我们不关注整个的事情——在我们的例子中,就是面前正在吃的这顿

饭一一而更多地将它理所当然地作为一个背景。我们注目于前景上的一些事情,

比如一个正在说话的人。然而现象学家却对背景很敏感,并且还进一步怀疑,那

些日常生活里被当作理所当然的东西以及特殊情况下的事物需要进行说明。

我们观察的这次用餐,作为整体考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有生命的”

和“无生命的”成分。我们的作例子中参与用餐的人们属于一类东西,而那些椅

子,桌子,食物,地板,墙壁,电灯之类,属于另一类东西。这并不是说,所有

生命的成分都必须是人,因为也许有一条狗,通过诸如多少是巧妙地或者固执地

乞食,公开地或偷偷地被喂食,或者通过不同方法被拒绝给与食物等等,这些方

式规律地参与一家的用餐,但是在这里考虑的这类集体用餐中,有生命的如果不

是全部至少大多数也是人。当然,其他种类的集体用餐也许根本没有人类参与其

中,比如几群狮子在吃斑马。同样的,蚂蚁和苍蝇以及其他人类野餐者,可能不

请自来的害虫,也会出现的。(“害虫”是“宠物”的反义词么?那样的话,这就

使得把一个举止恶劣的宠物或者人称作“害虫”这种做法更有含义了。)这些基

本的区别可以一起放在一张图表里,它和迄今我们说到的略有不同。(见图1.1)

图1.1

用餐

成份

有生命的无生命的

人类非人类食品非食品

因为用餐及其组成成分对我们来说是相当熟悉的,我们不需要花费很多口舌去定

义那些我们用来称呼它们的词语。已经使用的用语是很容易理解的。无论是通常

的名称,还是使用“无”、“非”等等前缀表示一个级别中除某种特指的东西之外

的其他所有东西的技术,以及组成一个类似于“用餐的成分”这样一个略带人造

形式的技术,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情况下,都运作得很好,而对更加复杂的情况,

以后可以发展在相应的术语来进行处理。但是也许已经有一些方面是学生还没有

考虑到的了。

在用餐中,活动的焦点也许好像集中在进食上,但是,接下去,通常会发生所谓

“社会化”,这通常是为了吃喝聚在一起的更高级的目的——人毕竟总是可以单

独吃饭的。也许正在进行一个商业交易的谈判或庆祝;也许正在维持、发展或者

恢复家庭关系,这些都是在不同意义上的“社会化”,孩子们正在被社会化,即,

训练他们礼貌交往。也许用餐的人是在进行约会,并互相开始认识,或者进一步

加深了解,等等。从它的社会视角(也是“社会”这个词的另外一个含义)来看,

一次用餐通常都是有点仪式的意味的,即在此景下人们穿着得体,并有一种联系

代码(“桌上礼仪”),而此时共享食物和饮料是一种深远的友谊的甚至是示爱的

活动。一餐的意义远不止摄取营养,远不止一个生物体由环境中摄取养分那么简

单,远不止那种甚至植物也做的事情。

由人类转到非人类的动物,有种种不同的方法对非人类动物分类。我们可以通过

一种多少自然的方式区分虫子,鱼类,爬虫类,鸟类,以及哺乳动物。随后,通

过一种更不自然的方式,我们可以将“驯服”或者家养的非人类动物与那些“野

生的”区分开来。这是一种割裂虫子,鱼类,爬虫类等等类别的分类。这种分类

可以捕捉到我们正在观察的这次用餐中不断乞求食物的狗和忙碌的蚂蚁之间的

区别,他们在各自情况下都很可能被当作“有害动物”,尽管和“有害动物”这

个字的本意稍有不同。

相反地,那种生命/无生命的区分方法也许不会像它第一眼看上去那样地容易澄

清。我们的确倾向于相信,动物不是活着就是死了。从某些观点来看,蔬菜不也

是活着的么?我们如何知道一颗蔬菜是不是死了?如果蔬菜可以是活着的,我们

吃活着的东西不是比我们认为的那样要多么?如何才算是活着呢?即便我们还

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仅仅提出问题也是进步。

是什么使人类的食物成为食物的?很显然,主要是看人类是否吃它。被看作为食

物并非等价于对人类有养分。另一方面,有些东西味道很好,比如蘑菇,它实际

上并没有养分一一但它们仍然被食用并被当作食物。另一方面,在许多社会里,

有很多很有营养的东西都不食用,如,虫子。某种东西是否是食物就好像某种东

西是否为害虫一样:它是什么东西,取决于人类如何对待它。以后我们将可以说,

食物是一种文化事物。

如前所述,当我们对观察的东西的成分进行分类时,使用如“非”、“反”之类的

修饰做相同的工作通常是方便的。在一次用餐中,非动物性成分中含有非食物性

成分。这些会包括桌子,椅子,电灯,墙壁,地板,天花板,等等,如果用餐在

室内进行;而那将包括野餐场所,野餐的衣服和篮子,有树阴的树,也许甚至还

包括太阳,天空,以及天气等等,如果这是一种户外进行的用餐(在人行道上停

下来用手来吃东西就不算是野餐)。还有,也有如刀子,叉子,勺子,盘子,玻

璃杯等等非动物性的成分参与其中,无论用餐是在室内与否。

这种极其基本的、基于观察的描述性分析显然可以再进行得更深入一点。许多东

西都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惊醒进行描述。这种分析被提供出来,最初是为了展现,

我们可以做到哪些事情,即便是对于高度熟悉的东西。实际上要成为现象学家,

我们需要做的还要深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