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通史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通史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通史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通史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化与成熟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24·天一大联考)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更,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心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一变更()A.使中心权力减弱 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瓦解了宰相制度 D.强化了士族的统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尚书、中书等中心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表明南朝主要是分割中枢权力机构的权力,使权力分散,相互牵制和制约,从而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解除。2.(2024·广西百校联考)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材料“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不是考试选拔官吏,而是凭借家族势力来选拔官吏,故C项错误;在当时选官重视的是家族的影响力,而不确定局限于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3.(2024·福建三明二模)隋朝初年,依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增加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C.减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限制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答案D解析从材料“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可知,地方行政机构的变更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有利于维护统一,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财政开支和世家大族对地方限制的状况,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机构职能的变更,故B项错误。4.(2024·安徽皖南摸底)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干脆向皇帝参奏。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察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A.职责广泛 B.越级行政C.位卑权重 D.独立执法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干脆向皇帝参奏”可以得出隋朝的监察员位卑权重,故C项正确。材料虽有涉及监察员的职责,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解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解除;监察官员受到皇权的制约,并不是独立的,故解除D项。5.(2024·黑龙江哈三中模拟)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损害农夫,被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怪亲王府长史权万纪未能规劝阻挡,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也不能阻挡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怪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后发觉自己理屈,立刻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君主权力受到三省体制制约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君主素养影响政治体制效果答案D解析专制体制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李世民接纳劝谏,说明唐太宗的个人素养保证了唐朝政治体制的稳定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唐代监察机制完备,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材料事务不能说明谏议制度“形成”,且材料旨在强调李世民擅长纳谏,而非反映唐代谏议制度的形成,故C项错误。6.唐朝前期,世人嫁娶留意门第,特殊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说明是()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B.民族融合变更了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门第的婚姻观念,而五代以来,选官不问门第,婚姻也不特殊强调门当户对;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调整,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A项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材料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更,而不是反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解除C项。7.(2024·江西上饶中学月考)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情愿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实行的相当理性的举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峻的统治危机B.唐朝大肆分封诸侯严峻违反了历史潮流C.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D.藩镇的涌现是唐朝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答案D解析材料“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实行的相当理性的举措”说明藩镇割据是唐朝处理地方制度和应对危机的选择,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导致唐朝帝国危机的因素,故A项错误;唐朝的藩镇割据并不是分封诸侯,故B项错误;材料是确定藩镇割据的主动作用,故C项错误。8.(2024·安徽阜阳三中调研)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起先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唐太宗打算把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诏敕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魏征拒不署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A.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特征B.中书省拟诏敕超越权限C.唐朝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D.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决策程序是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先经过草拟——审批——执行,对皇帝和丞相的政令进行审批的是门下省。由材料“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魏征拒不署敕”可知魏征任职门下省,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起草诏书的状况,B项错误;唐朝还是君主专制统治,唐朝并无三权分立,故A、C两项错误。9.(2024·江淮十校联考)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协商确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须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反映皇权受到确定制约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解除;材料不能说明决策程序遭到破坏,解除B项;材料并没有说明政事堂与中书省的关系,故解除C项。10.(2024·陕西汉中月考)唐代参与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与。材料表明唐代科举()A.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B.有利于官吏素养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D.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答案A解析从材料“‘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均无权参与”来看,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于考生资格有着明确规定,故答案为A项。材料内容与官吏素养无关,解除B项;这种规定导致科举考试的社会基础有所减小,解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解除。11.(2024·哈师大附中模拟)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心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取代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心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心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分别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解除。12.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刺史则主要向当地节度视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更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心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减弱了中心集权D.中心利用分权策略加强限制地方答案C解析唐代刺史前期与中心联系,中后期向当地节度使请示汇报,说明中心对地方限制减弱,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皇权强化,也不能体现刺史权力膨胀,故A、B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更。(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留意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2)变更: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3)作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相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加强皇权;集体议事,有利于削减统治者的决策失误;君主专制中心集权走向成熟。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经由中书省……中书付门下……门下缴驳……又将上……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奉行’而已”可知,三省有严格的运行程序,各尽其职,相互牵制,减弱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第(2)问,依据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可知,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到“开元中……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可知,三省体制改为“中书门下”成为新的中枢体制。第(3)问,依据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各执所见……审之……驳正之……由是鲜有败事”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三省制有利于提高效率,削减失误,减弱相权,加强皇权。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作事正直),有的叫茂材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等。——蔡尚思《中国科举史话》材料二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造,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分人物,第其高下。东晋时期,中正法的评定标准发生了变更。各级中正官评定士人,多重视其出身门第,认为高门大族,德业相继,其后世子孙也必定“德用纯笃”,以至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三“隋氏罢中正,举造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并邑无良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唐太宗曾对杜如晦说:“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辞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邕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通典·选举典·杂争论》(1)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指出先秦至隋唐我国的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制度的标准。(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汉、东晋、隋唐统治者调整择官政策的缘由并指出共同目的。(3)谈谈对今日我国选拔干部有何启示?答案(1)制度:宗法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标准:血缘;品德;才能。(2)变更缘由:秦汉:国家统一,须要大批官员;宗法制的缺陷;郡县制的建立等。东晋时期:士族势力渐渐壮大。隋唐时期:南朝末年以来,南方士族势力渐渐衰落;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兴起。目的:统治者调整选拔官员制度,都是为维护其统治。(3)启示:选拔干部应留意品德;留意才能,使干部队伍专业化;坚持制度化、法制化;留意干部队伍的教化引导,增加服务意识等。(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先秦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