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教案_第1页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教案_第2页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教案_第3页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教案_第4页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微生物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教案编写时间:2007年4月马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学分4学分总学时:60学时

讲授:34学时

必修课()理论课()选修课()实验课()

课程性质JVJ实验:26学时

教学实习:

任课教师马学礼授课对象畜牧兽医专业

12学时

教材:

李防主编.动物微生物及检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教学参考书:

郭万柱等主编.动物微生物学.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7

蔡宝祥等主编.家畜传染病学(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教材

主要参考

资料

动物微生物是畜牧兽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微生物的特性,特别是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及其所引

教学目的起畜禽传染病的一般规律,学会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能从发病动物中分离、

和培养引起疫病的微生物并确定其种类,为后期的兽医卫生检验、动物流行

教学要求病及防治技术等有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细菌、病毒、其它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检验及免疫学有关知

识,特别是对细菌和病毒的检验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难点:病毒的形态与化学结构、兽医临床各种微生物的特性、免疫学

和难点

知识和变态反应是本课程的难点。

动物微生物课时教案

第1节课教案编写时间:

第一篇微生物基本常识总学时:60学时

授课内容绪言第1章细菌(一)学时2学时-讲授:34学时

第1节细菌的形态结构(一)实验:26学时

教学实习:12学

任课教师马学礼授课对象畜牧兽医专业

绪言

-、基本概念: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学及动物微生物学

二、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学习内容

三、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四、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简史

教学主要内容第1章细菌总论

第1节细菌的形态结构(一)

一、细菌的大小二、外形与排列

三、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2、细胞膜3、核体4、细胞质

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与自然界、畜牧兽医专业的关系

教学目的4、熟悉本课程的要求与学习方法

和5、掌握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有关内容

教学要求

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功能。

教学重点

难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与自然界的关系;真核型微生物与原核

型微生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几类?

复习

2、原核型微生物和真核型微生物有何不同?

思考题

3、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有何作用?

教学

理论讲授、启发式教学、注意师生互动

方法

新课1、微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

导入2、微生物与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关系

第一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一、概念

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许多肉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

繁殖迅速,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结构,称为

微生物。

2、病原微生物(病原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植物是有益的,仅有一小

部分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害的,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疾病。这种具有致

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3、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仅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疾病,称为条件性病原

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种类根据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不同,可将微生分为细菌、真菌、

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病毒八大类。

1、病毒仅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是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2、真菌属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浆中有完整的细胞器,细胞核有核膜与核。

三、细菌的形态

1、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大小通常用微米为测量单位,Bm=l/1000mm。

球菌的直径为0.2〜1.25»im;

大型杆菌为0.2〜1.25x3〜8Hm(宽x长);

中型杆菌为0.5〜”2〜3Hm(宽x长);

小型杆菌为0.2〜0.4x0.7〜1.5pim(宽x长);

螺旋菌为0.3〜”1〜50卜im(两点间的距离)。

各种细菌的大小有一定的差异,既使是同一种细菌的大小也受菌龄、环境条件等

因素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各种细菌的大小,是相对稳定的,并具有明显的特征,

可作为鉴定细菌种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2、细菌的形态和排列

⑴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双球菌呈一个平面分裂,菌体成对排列;

链球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后,呈链状排列;

葡萄球菌在多个不同角度的平面上作不规则的分裂,分裂后菌体堆集成葡萄

患状。;

四联球菌在两个垂直的平面先后分裂两次而形成的;

八叠球菌在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先后分裂三次而形成的。

⑵杆菌呈杆状或近似杆状。

根据杆菌的形态可分下列几种:

平而直、弯曲、两端钝圆、两端平切、短粗呈卵圆形、呈圆柱状、分枝状、棒状。

根据杆菌的排列方式分下列儿种:

单在每个杆菌单独存在;

成对每两个相菌相连接,呈三种状态;

成链多个杆菌连在一起呈一条链;

成丛多个杆菌堆积在一起;

不规则杆菌排列无规律。

⑶螺旋菌有两到三个以上的弧形。螺旋菌包括弧菌和螺菌两种,其中有一个

弧线的叫弧菌,有两个以上弧线的叫螺菌。

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

1、细胞壁是细菌细胞最外层的壁,无色透明,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可使细

菌保持一定的形状,保护细菌细胞免受外界因素的损害。细胞壁上有很多微细的

小孔,它和胞浆膜一起共同维持细菌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2、细胞膜胞浆膜围绕于胞浆的外面,是紧贴在细胞壁内柔软而有弹性的薄膜。

它的主要成分是类脂质和蛋白质。

3、细胞浆胞浆膜内包含着一种均质透明的胶体,称作细胞浆。其基本成分是水

分、蛋白质、核酸、脂类以及少量的糖类和无机盐类等。

第二节: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真菌的概念:是一大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微生物,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

叶绿素,属于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型微生物。

二、概述:真菌的繁殖方式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真菌和细菌一样,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以及生物体中。真菌与人类关系密切,

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又广泛的应用,例如:|发酵用的酵母、酿酒用的曲种、根霉、

产生青霉素等抗生素以及中药中的神曲,干酵母等都属于真菌类微生物。

绝大多数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还有一部分对动物有病原性,目前知道的病

原性真菌不到50种,其中只有十儿种可引起致死性传染病,因此根据真菌侵害

机体部位的不同将病原真菌分为三种类型:

(1)浅表侵害性真菌:侵害皮肤及被毛等,如毛癣菌属及小泡子菌属引起的

皮肤霉菌病等。

(2)深部侵害性真菌:侵害机体深部组织及内脏(也可侵害体表及皮下组织)

而引起疾病,如|马流行性淋巴管炎的隐球菌及鸡曲霉菌病佰丽等。

(3)全身中毒性真菌,由于某些真菌在饲料等物的寄生过程中产生毒性物质,

动物采食了这种污染的饲料后,即可发生中毒。如产生黄曲霉素的黄曲霉,甘薯

黑斑病中毒的甘薯黑斑病毒等。

三、真菌的分类:我们根据踊产生的菌落类型、有无菌丝体、菌丝体的形状、

抱子的形成方式和特点|等可将真菌分为4纲:

1.|子囊菌纲:此类真菌属除酵母菌外,其他菌丝都很发达,都形成菌丝体,菌丝

仃横隔无性繁殖方式分裂殖、芽殖或形成抱子。

2.|担子菌纲:菌丝分隔,属多细胞真而,锈菌、黑粉菌属于此纲。

3.|藻状菌纲:是最小的一纲,菌丝不分隔,菌丝直径宽,呈管状,菌丝中有细胞

gr

4.|半知菌纲:乂称不完全菌纲,菌丝分隔,为多细胞,|此纲有性阶段还未发现,

但能使动物和人致病的真菌多属此纲。

真菌的分类要求大家了解,不做重点要求。

四、真菌的形态学分类:

根据真菌的形态及结构,将真菌分为单细胞性真菌和多细胞性真菌两大形态

学类:第一类是有致病作用和无致病作用的单细胞性真菌,习惯上将这类真菌统

称为酵母菌,酵母样真菌。第二类是多细胞真菌,如毛霉和皮霉等,有菌丝和抱

子共同组成,习惯上称为霉菌或丝状真菌。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单细胞真菌(酵母菌)和多细胞真菌(霉菌)的形态、大小、

构造,以及繁殖状况。

(-)酵母菌的概念、形态、构造、繁殖

1.概念:I单细胞真菌,,-•般为球形、卵形或椭圆形,称为酵母菌。有些酵母菌可

以互相连接成假菌丝,但其主要以单细胞生活舟王7]和霉菌的主要区别是不形成

真正的菌丝。

2.形态:酵母菌菌落和其他细菌相类似,I但菌落大而厚,不透明,表面光滑、湿

润、粘稠、多数呈乳白色,少数为粉红或红色。

3.构造:酵母菌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等,核外有

核膜包围个体比细菌大的多,大小为5-30X1-5微米左右,在高倍显微镜下就可

以看得很清楚。

4.繁殖:酵母菌长到一定的大小,就在细胞一端长出突起,逐渐长大,最后和母

体分开,这种无性繁殖方式叫出芽,有的酵母菌还可以进行有性繁殖,两两结合

形成子囊抱子,然后形成新个体。

★出芽:

★有性繁殖:

(二)霉菌的形态、大小、构造、繁殖

1.|霉菌由菌丝和徇子构成,它是微生物中数量最大的菌类,广泛存在于土壤中,

比其他微生物更能耐受酸性环境,空气中有很多抱子漂游。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菌丝和他子

菌丝的概念:真菌的抱子在适宜的环境下生出芽体,称芽管,芽管逐渐延长

成丝状,称菌丝。菌丝体:菌丝继续生长分支交织成团,称菌丝体。菌丝体一部

分菌丝伸入营养基质,吸取营养成分,称营养性菌丝体,另一部分菌丝伸向空气

中,称为气生菌丝,产生电子的菌丝叫繁殖菌丝。

菌丝的形态特征一般有六种:单纯菌丝(有色或无色的管状组织,有横隔或

无横隔)、球拍状菌丝(横隔部位一端膨大,排列规则)、梳状菌丝(菌丝一侧有

不规则的、凸起的)、螺旋状菌丝(象弹簧样有规律的旋转)、鹿角状菌丝(菌

丝顶端呈不规则分支,似鹿角状)、结节菌丝。

★菌丝的六种形态:

2.繁殖的特点:霉菌由许多的菌丝组成的菌丝体,菌丝有两种,一种具有隔膜,

分支的菌丝是由许多的成串的细胞组成,每一个细胞随之分裂,如曲霉、青霉等。

另一种是无隔菌丝,为单细胞,整个菌丝呈分枝的长管状,菌丝生长过程中只有

细胞核的分裂和原生质的增长而没有细胞数目的增多。如:根霉、毛霉等都是这

样。

★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

3.霉菌形态:霉菌的菌落和其他细菌的菌落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比较大,|呈绒毯

样、棉絮状或蛛网状。生长初期呈白色,随后由于菌落中心菌丝形成了抱子,|抱

子有各种颜色,表现为绿、黄、青、棕、橙、粉红色等颜色。

(二)抱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其形成过程、形状、大小、排列都不相同。

真菌抱子根据细胞核的融合与否,分为有性抱子和无性抱子两种。病原性真菌均

不产生有性泡子,只生成无性抱子。

无性抱子直接从原来的菌丝或菌丝的一部分生成,不是由细胞核融合而成,

无性泡子可以分为三种:

a胞子囊抱子|:|由菌升末端膨大形成密闭结构称形子囊,|呈球形、椭圆或梨形,

抱子囊内形成的无性菌丝,|称为抱子囊抱子,常见于根霉和毛霉。

b.|分生抱子:由菌丝、菌丝末端或菌丝侧缘形成丁|分生抱子可以分为小分生抱子

(为单细胞性的,细胞不分隔,泡子呈圆形、卵圆形或棒形)和大分生袍子(为

多细胞性的,细胞分隔,呈梭状或棒状)。

以叶状泡子:由真菌任何部位生成。|分为芽生抱子(由细胞如同发芽般形成小突

起,经气细胞壁逐渐紧缩,最后与母细胞脱离)。厚膜泡子(菌丝内的细胞浆浓

缩,胞壁变厚而形成),关节抱子(由菌丝分隔断裂而成)

有性抱子是两个细胞结合后,细胞核融合,进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抱子|,主

要有接合袍子,卵泡子、子囊电子、担子抱子。有性抱子我们不做要求,大家

下去看看具体的概念。

动物微生物课时教案

第2节课教案编写时间:

第1章细菌(二)总学时:60学时

授课内容第1节细菌的形态结构(二)学时2学时讲授:34学时

第2节细菌的生理(一)实验:26学时

教学实习:12学

任课教师马学礼授课对象畜牧兽医专业

第1节细菌的形态结构(二)

四、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2、鞭毛3、菌毛4、芽抱

第2节细菌的生理(一)

教学主要一、细菌细胞的代谢过程

内容1、细菌与动物细胞代谢过程的区别:繁殖快、产生能量多、营养要

求广、流水线合成大分子物质、产生特殊物质

2、细菌代谢过程:物质摄入、生物合成、聚合作用

1、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作用

教学目的

2、掌握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2、了解细菌的代谢过程

教学要求

重点:1、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2、细菌的代谢的特殊性及其代谢产物的实际意义

难点:细菌代谢过程

教学难点

复习1、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其作用如何

思考题2、细菌与动物细胞代谢过程的区别

教学

理论讲授、启发式教学、注意师生互动

方法

新课1、为什么有的细菌会在干燥的土壤或者地下很深的地方存在

导入2、细菌生长繁殖产生代谢产物

特殊结构:

1、荚膜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面围绕着一层肥厚的与周围界限明显的胶样物质,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经特殊染色后可以清楚看风,这种物质称为荚膜。

2、芽胞有些细菌在其生活的一定阶段,于细胞浆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折光性

较强的厚壁结构物,这种结构物称为芽胞。芽胞是菌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个休眠状

态。芽胞包括中央芽胞、偏端芽胞、末端芽胞、游离芽胞。

3、鞭毛鞭毛是从细菌细胞浆外层中的毛基体上生长出来,穿过胞浆膜和细胞壁,

向菌体外伸出的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4、菌毛除鞭毛外,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有些菌体上还生有很多比鞭毛直径稍细、

较短、形状较直的细丝,称为菌毛。

结构组成作用

1、细胞壁是细菌最外面的一层膜,紧1、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

贴在细胞膜之外。2、保护细菌免受渗透压的破坏;

组成:糖类、蛋白质和脂类3、细胞壁上有微孔,与细胞膜共同

镶嵌排列。完成物质交换。

2、细胞膜组成:蛋白质、脂类、多糖1、与细胞膜的半透性有关;

(胞浆膜)2、与细菌主动吸收营养物质有关;3、

参与生物合成;

4、在细菌的新陈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3、细胞浆组成:水、蛋白质、核酸、是细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脂类、少量的糖和无机盐、

酶系统。注:细胞浆中还有

许多超微结构,其作用略。

4、荚膜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在细胞1、能保护细菌细胞壁免受各种杀菌物

壁外面产生的一层粘液性质和抗体的损伤;2、保护细菌细胞抵

物质。包括水、多糖、多肽。抗吞噬细胞的吞噬;3、抵抗噬菌体的

攻击。

5、鞭毛是菌体上细长的丝状物。1、具有运动性;2、具有特殊的抗原

组成:蛋白质。性,对鉴定细菌的型有意义。

类型:单鞭毛、偏端丛鞭毛、

两端丛鞭毛、周鞭毛。

6、菌毛比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能使细菌吸附在动物、植物或真菌细

组成:蛋白质胞上。

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7、芽胞略

类型:中央芽胞、偏端芽胞、

顶端芽胞、游离芽胞。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营养

1、细菌的化学组成

①、水分75%-80%o

②、干物质有机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其他有机物);

无机物(磷、钾、硫、钙、镁、钠、氯、镒等)

2、细菌的营养类型

①、自养菌本身具有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强,能以简单的无机碳给物作

为碳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复杂的有机物质。包括光能自养菌和化能自养菌两种。

②、异养菌无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差,必须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合成

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质。包括光能异养菌和化能异养菌。

根据寄主对象不同,可分为腐生菌和寄生菌。

3、细菌的营养物质

水、碳化物、氯化物、无机盐类、气体、生长因子等。

4、细菌摄取营养的方式

①、被动扩散是一种物理性扩散,当某物质的菌体外浓度高于菌体内部浓度时,

物质就自动扩散进入菌体内,直至细胞内外物质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特点:动力是菌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速度较慢;不消耗能量。

②、促进扩散

特点:动力是菌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不消耗能量;有特异性载体蛋白参与,

速度较快。

③、主动运输被吸收的物质不受菌体内外物质浓度差的制约;有特异性载体蛋

白参与,速度快;消耗能量。

动物微生物课时教案

第3节课教案编写时间:

第1章细菌(三)总学时:60学时

授课内容学时2学时

第2节细菌的生理(二)讲授:34学时

实验:26学时

任课教师马学礼授课对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实习:12学

第2节细菌的生理(二)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1、个体生长繁殖

2、群体生长繁殖:生长曲线的概念、生长曲线的分期与特点

教学主要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内容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四、细菌的生化试验:概念、方法与原理

教学目的1、掌握细菌群体生长的概念、生长曲线的分期和特点

和2、重点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教学要求2、了解细菌的生化试验

重点:1、细菌的群体生长

教学重点

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难点:1、生长曲线的分期和特点

教学难点

2、细菌的生化试验

1、细菌与动物细胞代谢过程的区别

2、细菌生长曲线的概念,各期的特点

复习

3、根据细菌生长曲线,说明如何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促进有益菌

思考题

的生长繁殖

4、利用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原理说明获得大量细菌的方法

教学

理论讲授、启发式教学、注意师生互动

方法

新课1、机体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

导入2、病原性细菌的感染并引起发病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㈠、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

2、温度:病原菌37℃左右。

3^PH值:多数12-7.6、少数6.4-6.8o

4、气体:需氧、兼性厌氧、厌氧三种。

㈡、细菌生长曲线

1、适应期最初期2-3小时,数目不增加,菌细胞增大,代谢活跃,但不进行

分裂。

2、对数期细菌迅速分裂,菌数呈对数增加,一个细菌繁殖n代产生2个细

菌。

3、稳定期细菌繁殖的数目与死亡的数目几乎相等。

4、衰老期细菌的死亡速度超过分裂速度,培养液中的活细菌因环境不适应而

自溶。

三、细菌的新陈代射

㈠、细菌的酶

细菌的内部含有各种酶系统,在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细菌的

营养,呼吸及其他新陈代谢过程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㈡、细菌的呼吸类型

细菌呼吸,是在呼吸酶的作用下,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并产生能量供细菌利用的

生物氧化过程。

1、专性需氧菌在细菌的呼吸过程中,需要氧气的细菌。

2、专性厌氧菌在细菌的呼吸过程中,不需要游离氧,而且在游离氧存在时,

对其还有毒性作用。

3、兼性厌氧菌在细菌的呼吸过程中,有无游离氧存在都能生长。

㈢、细菌新陈代谢的产物

酸类、醇类、气体、维生素、抗生素、细菌素和侵袭性酶类、热原质、色素。

动物微生物课时教案

第4节课教案编写时间:

第1章细菌(四)总学时:60学时

授课内容第3节细菌的致病性学时2学时讲授:34学时

第4节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实验:26学时

教学实习:12学

任课教师马学礼授课对象畜牧兽医专业

一、细菌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毒力、侵袭力、毒素(内、外毒素)

2、细菌毒力的测定: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

二、细菌的传染性

1、基本概念: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2、发病;3、感染与发病的

教学主要关系;4、病原菌与非病原菌:5、条件性病原菌

内容三、遗传性及变异性

四、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1、掌握细菌致病性、毒力的概念以及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

2、注意区别细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

教学目的

3、了解减弱或增强病原菌毒力的方法

4、细菌变异的类型以及诱导细菌变异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要求

5、了解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重点:1、细菌致病性、毒力的概念以及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

2、细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区别

教学重点

难点:1、构成病原菌侵袭力的因素

2、细菌外毒素的作用机理

教学难点

3、细菌变异的类型以及诱导细菌变异的方法和意义

1、细菌毒素、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的概念、关系和区别

复习2、举例说明减弱细菌毒力的方法和其意义

思考题3、增强细菌毒力应用在哪些方面

教学理论讲授、启发式教学、注意师生互动

方法

1、传染病和传染2、传染源

新课

3、遗传是物种存在的基础,变异是物种存在的前提

导入

细菌的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能使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

非病原微生物:不能使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第一节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性与毒力

一、病原性与毒力

(一)概念

病原性(致病性):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

内引起传染过程的能力。•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菌株,它们的致病能力大

小是有差异的,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就是毒力。毒力是各个菌株或毒株的

群体特征。

(二)致病性的确定——Koch法则:

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

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第三:此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第四: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培养物。

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

第一,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

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

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

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

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

(三)毒力的测定

1.半数致死量(LD50):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

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2.半数感染量(ID50):能使接种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在一定时限内感染

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二、构成病原微生物(细菌)毒力的因素

一株强毒的病原微生物,它能突破寄主的防卫屏障,深入机体组织内部生长繁

殖,并产生有毒的物质毒害机体,构成传染。

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两方面构成的。

(一)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防卫屏障,侵入组织或细胞中生长繁殖,并广为扩散的能

力,称为侵袭力,病原菌的侵袭力与多种因素有关。

1定殖与吸附:主要依靠黏附素发挥作用。

黏附素是菌体表面具有黏附功能的结构成分:细菌菌毛、某些外膜蛋白和

膜磷壁酸等,其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附着在细胞表面。

2抗吞噬和定居:当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后,必然会受到

吞噬细胞的吞噬与体液性抗体等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的清除。如果病原菌能够

逃避和克服这些免疫因素的影响,便可在机体内大量繁殖和定居。

病原菌抗吞噬、清除作用可通过自身的结构成分或合成代谢产物来实现。

如炭疽杆菌、肺炎球菌等的荚膜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等。

3促进扩散和转移

病原菌在体内的扩散和转移主要依靠其产生的一些酶类,如:

(1)透明质酸酶:在机体结缔组织中,有粘性的高分子多糖质-透明质酸,具有

降低或阻止病原微生物向组织深部扩散的作用,有的病原微生物(葡萄球菌,魏

氏梭菌等)产生分解它们的酶。

(2)溶纤维蛋白酶(又称链球菌激酶)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能产生这种酶,能将

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向组织深部蔓延扩散.

(3)胶原酶魏氏梭菌能产生一种蛋白质分解酶,它能水解动物肌肉中网状结

缔组织,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作用。

(二)毒素

毒素是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动物机体具有毒性作用的特殊物质。

其是病原菌的主要致病因子。根据毒素的产生方式、性质和致病特点的不同,

可将其分为两类:

1外毒素

(1)定义:是病原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分泌或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

(2)特性:

a蛋白质,不耐热,一般60-80C10-30min可失去活性;

b毒性作用极强,lmg纯化的A型肉毒毒素能杀死2000万只小鼠,是已知

的生物毒和化学毒中毒性最强的一类毒素;

c毒性具有高度特异性,不同细菌产生的毒素对不同器官有选择作用,如破

伤风毒素和肉毒毒素

d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毒素),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可

用0.4%甲醛脱毒为类毒素,具有抗原性,可作为疫苗免疫接种.

2内毒素

(1)定义:是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释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

去,只有菌体细胞自溶、死亡崩解,或人工方法破坏其细胞的完整性时,才释

放出来的毒素。

(2)特性:

a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加热100℃经lh仍不被破坏,必

须加热160c经2-4h,或用强酸,强碱煮沸30min才失活。

b毒性较弱。

c无特异性致病作用,各种内毒素中毒反应基本相同:发热、休克、DIC等。

d抗原性较弱,不能被甲醛脱毒变为类毒素。

三、病原微生物(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

1细菌毒力减弱的方法

(1)长时间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

(2)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下培养,如炭疽I型和II号疫苗均是将强毒株在

42-43℃培养传代育成;

(3)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如结核病卡介苗是将牛型结核杆菌

在含有胆汁的马铃薯培养基上每15天传一代,持续传代13年后育成

(4)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如无荚膜炭疽芽抱苗是半强毒菌株在含有50%动物

血清的培养基上,在50%CO2的条件下选育的;

(5)通过非易感动物,猪丹毒疫苗是将强毒株通过豚鼠370代,又通过鸡42代而

成;

(6)基因工程的方法,去除毒力基因或使其失活.

2细菌毒力增强的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回归易感动物是增强细菌毒力的最佳方法.如多杀性巴

氏杆菌通过小鼠,猪丹毒杆菌通过鸽子等.

第二节传染

一.传染的概念

传染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机体相互作用呈现出的一

系列病理变化的过程。当机体出现明显症状时,称传染病或显性传染;无症

状的传染叫隐性传染或带菌者。

二.传染的发生

(一)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必须具有强大的毒力,才能突破机体中各种防卫屏障,侵入机

体中生长繁殖,深入扩散,引起传染。另外侵入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还要达到

一定数量才能致病。

(二)易感动物

同种病原微生物对于不同动物的易感性由于品种、年龄、性别、营养状

态等的不同而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是有差异的。

1品种:如草食动物对炭疽杆菌易感,禽类则不易感。不同品种的鸡对MDV

的易感性也不一样,伊沙、罗蔓和海塞克斯等国外品种对MDV的易感性较高,

而国内某些地方品种鸡的易感性较低;

2年龄:IBDV、小鹅瘟和猪丹毒杆菌等的感染;

3性别:布氏杆菌病等;

4营养状态:缺乏维生素A,对化脓性球菌的抵抗力降低

(三)侵入门户

病原微生物要有适当的侵入门户,即传染途径。各种病原微生物有其特

定侵入途径,并达到一定部位才能生长、繁殖,引起传染,否则病原微生物即

使有一定的毒力和足够的数量也不致引起传染的发生。如破伤风必须从伤口

侵入,在创伤部位引起感染,而由肠道侵入则不发生传染;伤寒杆菌只有由消化

道感染才能引起传染.

传染途径

1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2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1水平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如狂犬病

(2)间接接触传播:

A经空气:所有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结核病和流感等;

B经污染的饲料和水等: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口蹄疫和猪瘟

等;

C经污染的土壤:主要有炭疽、破伤风和猪丹毒等:

D经活的媒介物:如立克次氏体等.

2垂直传播

(1)经胎盘:如猪瘟、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和猪细小病毒感染等;

(2)经卵:主要见于禽类,如禽白血病、禽腺病毒和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等;

(3)经产道:主要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四)外界环境条件

外界环境条件对于传染的发生是不可忽视的条件。外界环境条件,包括自

然环境条件(气候、温度、湿度、地理环境),社会因素条件(饲养管理、使

役、兽医卫生制度等)。

1.自然因素

(1)作用于传染源:-定的地理条件对传染源的转移产生一定的限制.季节和气

候的变化引起机体抵抗力的变动.如冬季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季易发生消化

道传染病.气喘病的隐性猪,天冷病情恶化,咳嗽散毒机会多;相反,温暖季节,散毒

少.

(2)作用于传播媒介:如夏季吸血昆虫滋生较多,乙脑病例增多.

2.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和人民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贯彻执行

法规的情况.

严格执行兽医法规和防制措施,这是控制和消灭家畜疾病的重要保证.

三.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存在与散布

(一)病原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的扩散

1.局部传染:病原微生物在局部生长繁殖引起的传染,如局部脓肿。

2.全身传染

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进入血液、淋巴液,从而扩散到全身各个

器官,此种状态称为全身传染.如菌血症、病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

症。

菌血症:病原微生物在局部组织中繁殖,通过血流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中,而不

在血流中繁殖;

败血症:病原微生物从局部进入血流并在血流和全身各器官中大量繁殖,进而毒

害全身时;

脓毒血症:化脓菌及其毒素通过血流散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使多数器官呈现化

脓性病变时;

毒血症:病原微生物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其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动物机体

中毒.

(二)病原微生物的排除途径

病原微生物在动物机体中生长繁殖,造成动物发生疾病,同时还可以不断通过

宿主排放到体外,污染周围环境,造成传染病的扩散。

消化道的排泄物

呼吸道的分泌物

泌尿生殖道排泄物

病灶破溃物

被上述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用具和环境本章小结

细菌的致病性可经过Koch法则加以确定,分子水平的Koch法则是对此

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病原菌的致病物质基础是其侵袭力和毒素,前者使病原菌

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进入机体的能力,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破坏,而其毒素是

病原性细菌引起动物发病的又一个重要的物质。与细菌的毒素相关的概念包括

内毒素、类毒素、外毒素、抗毒素,要特别注意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细菌的

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减弱和增强,前者是动物疫苗制备的理论基础之一,后者

是确定疫苗效果好坏的前提和研究的需要。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1.细菌分类层次:界、门、纲、目、科、属、种(属和种比较重要)

1.1种: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

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虽然性状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有一些差异,因此

在菌种内部还可以根据这些差异而进一步分组。差异较明显的称为亚种,差异微

小的则为型(type),如血清型、噬菌体型、细菌素型、生物型等。

1.2菌属: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

1.3菌株:对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

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

具有某种细菌特征的菌株

2.细菌的分类方法:

2.1以细菌形态和生理特征为依据的传统分类

选择一些比较稳定的生物学性状,如菌体的形态与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生

化反应、抗原性等作为分类标记。

1)形态学

菌体形态、结构、染色性、动力、菌落等。如G+、G-;球菌、杆菌、弧菌和螺

菌;芽胞、鞭毛和荚膜等。

2)生理生化学

可根据细菌的营养方式、代谢特点和对氧分子的需求,分别将细菌分为氧化型、

发酵型和氧化兼发酵型;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

3)抗原结构、噬菌体和细菌素

2.2数值分类:借助计算机将拟分类的细菌按其性状的相似程度进行归类,以此

划分种和属。

2.3以化学分析和核酸分析为基础的系统分类或种系分类

1)化学分析:应用电泳、色谱、质谱等方法对菌体组分、代谢产物组成与图谱

特征进行分析,揭示细菌表型差异。

2)核酸分析:包括DNA碱基组成(G+Cmol%)、核酸分子杂交(DNA-DNA同

源性、DNArRNA同源性)和16SrRNA同源性分析,比较细菌大分子(核酸、蛋

白质)结构的同源程度。

比较各种细菌DNA组成的结构相似性可从本质上阐明细菌间的亲缘关系。

遗传物质的研究主要包括二个方面

(1)DNA分子的碱基组成(G+C百分含量):以鸟喋吟和胞喀嗟二种碱基占

总碱基含量的百分数作为DNA分子组成特点的一项指标。

(2)DNA-DNA杂交实验:可证明细菌DNA链碱基顺序是否相同,杂交结合

率的高低代表两种细菌DNA的同源性程度,也反映了细菌间的亲疏关系。

2.4在细菌分类和鉴定中应用最多的是比较相似方法,根据两种细菌间的差异和

相似性将其归类。采用的分类方法有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

传统分类法

根据生物的共同特征进行分门别类。其原则是将生物的基本特性分为主要和次

要,然后根据主次顺序编制双歧图和检索表,一次一次往下分,直到最小区分单

位。由于分类中选择鉴定力强的生化特征为基础,所以也称为偏重性鉴定方法。

数值分类法

以“等重要原则”为理论基础,细菌的生化特征不分主次、总体,比较全面分析,

如选择100-200项生理生化指标,比较结果以相似系数或相似百分数表示。相似

系数越大表示相同特征越多,说明两个菌种间有较高的亲缘性。商品鉴定试剂及

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即采用数值分类原理。

3.细菌的命名法

采用拉丁文双名法,每个菌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前一个为属名,用名词,第…

个字母大写;后一个为种名,用形容词,小写。印刷时用斜体字。中文名字则将

次序颠倒,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Salmonellaenteritis(肠炎沙门氏菌)有时

简写为S.enteritis泛指某属细菌,或不具体指出种名时可在属名之后加sp(单数)

或spp.(复数)。

4.鉴定细菌的程序和要点

获得并确论细菌的纯培养

按照从大(如科或属)到小(如种)及至特异性的范畴顺序测定细菌的各种特性;

正确分析所有有价值的结果以便确定所鉴定细菌的属种可能性;

自始至终用相同的标准进行实验操作和判断结果;

以尽可能少的实验及结果作出细菌鉴定;

必要时通过比较自己分离得到的菌株与标准的参考菌株的实验结果,验证本实验

室所作实验条件是否可靠和鉴定方案是否正确。

动物微生物课时教案

第5节课教案编写时间:

实训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细菌总学时:60学时

授课内容学时2学时

形态结构观察讲授:34学时

实验:26学时

任课教师马学礼授课对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实习:12学

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学

习油镜的原理,掌握其使用及保养方法;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目的意义

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高压锅、恒温箱等

材料染色标本片: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炭疽杆菌等

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问题思考

3、怎样对油镜进行保养

教学教师先讲授示范,然后同学独立操作

方法

1、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2、使用试剂时,注意节约

实训注

3、用完显微镜后,严格按照程序检查并收藏好显微镜

意事项

动物微生物课时教案

第6节课教案编写时间:

实训二细菌标本片的制备及革兰氏总学时:60学时

授课内容学时2学时

染色法讲授:34学时

实验:26学时

任课教师马学礼授课对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实习:12学

1、掌握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细菌标本片制备的方法

目的意义

2、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菌种:大肠杆菌24h液体及固体培养物

染色剂:革兰氏染色液(草酸氨结晶紫、碘液、95%乙醇、石碳酸复红)、

材料

生理盐水、香柏油、二甲苯

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1、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过程

问题思考

2、你认为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

什么

教学教师先讲授示范,然后同学独立操作

方法

1、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2、使用试剂时,注意节约

实训注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

意事项4、回收制作好的标本片

动物微生物课时教案

第7、8节课教案编写时间:

总学时:60学时

授课内容实训三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学时4学时讲授:34学时

实验:26学时

任课教师马学礼授课对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实习:12学

1、掌握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包装及灭菌方法

目的意义

2、掌握常用培养基的配制及培养基pH的测定和调节方法

三角瓶、烧杯、试管、平皿、量筒、玻棒、天平、药匙、高压蒸汽灭

菌锅、酸度计或精密pH试纸、棉塞、棉绳、牛皮纸等

材料

牛肉膏、蛋白陈、NaCh琼脂、Imol/LNaOH、lmol/LHC1

1、培养基灭菌为什么要采用高压蒸气灭菌,灭菌时间是否越长越好

2、按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那儿类

问题思考

教学教师先讲授示范,然后同学独立操作

方法

1、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2、使用原料时,注意节约

实训注

3、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高压灭菌锅

意事项

4、保存制备好的培养基以备用

动物微生物课时教案

第9、10节课教案编写时间:

实训四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及总学时:60学时

授课内容学时4学时

培养性状的观察讲授:34学时

实验:26学时

任课教师马学礼授课对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实习:12学

1、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化的操作技能

目的意义

2、学会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病料:大肠杆菌菌液

材料

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及斜面

接种环、酒精灯、恒温培养箱等

1、简述平板划线法分离培养细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如何确定平板上某个单菌落是否为纯培养?请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

问题思考

教学教师先讲授示范,然后同学独立操作

方法

1、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2、使用原料时,注意节约

实训注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意事项4、注意培养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检查

动物微生物课时教案

第11节课教案编写时间:

总学时:60学时

授课内容实训五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学时

2学时讲授:34学时

实验:26学时

任课教师马学礼授课对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实习:12学

1、了解细菌生化试验的原理、方法及在细菌鉴定中的意义

目的意义

2、掌握常用细菌生化试验的操作技能

菌种: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沙门氏菌的24h纯培养物。

培养基:葡萄糖发酵培养基试管(红色)、乳糖发酵培养基试管(黄色),

蛋白陈水培养基,葡萄糖蛋白陈水培养基、柠檬酸盐斜面培养基、醋酸铅

培养基等

材料

甲基红指示剂、40%KOH、6%a-蔡酚酒精溶液、二甲苯、1引噪试

剂等

试管架、酒精灯、接种环等

1,为什么大肠杆菌是甲基红反应阳性,而产气肠杆菌为阴性

问题思考

2、试述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上的异同

教学教师先讲授示范,然后同学独立操作

方法

1、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2、使用原料时,注意节约

实训注

3、细心观察现象并记录

意事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