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书_第1页
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书_第2页
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书_第3页
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书_第4页
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第一部分基础必修实验与选修实验

说明:本部分实验由17个实验组成,其中*为基础必修实验其他

为选修实验。

实验1动物的细胞和组织

一、目的要求

观察和认识动物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了解组织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关系。

二、材料和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牙签,吸水纸,0.9%生理盐水,0.现亚甲蓝,马蛔虫子宫切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切片等。

三、操作与观察

(-)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的制备与观察

用牙签粗的一端轻轻地在口腔颊内刮几下(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颊部)。将刮下的

白色粘液物薄而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加一滴0.9%的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先在显微镜低倍

物镜下观察。由于口腔上皮细胞薄而透明,因此观察时光线应适当调暗些。找到口腔上皮细胞后,

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再转至高倍物镜下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数个连在一起,呈扁平多边形,细胞

核为扁圆形,多位于细胞中央。若观察不清楚时,可在盖玻片一侧加一滴0.1%的亚甲蓝,在另

一侧放一小片吸水纸。当染液流入盖玻片下时,可将细胞染成浅蓝色,而核染色较深。(注意染

液不可加得过多,以免妨碍观察。)

(-)细胞的有丝分裂(示范)

观察马蛔虫的子宫切片。在子宫腔中散布着许多处于不同细胞分裂期的虫卵。在这些分裂的

细胞中。注意识别染色体、中心粒和纺锤体,区分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前期:染色体出现,着色较深。中心粒已分裂为二,向两极移动,形成纺锤体。在前期结束

时,核仁及核膜消失。

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赤道面上,中心粒已达两极,此时纺锤体最大。染色体数H很清楚。

后期:各染色体已纵裂为二,分别向两极移动。细胞已开始分裂,细胞的中部开始出现凹陷。

末期:细胞分裂为二,染色体消失,重新组成的核出现。

(三)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覆盖在动物体表和体内各种器官、管道、腔囊的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表面。其特点

是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所组成。

1.单层立方上皮观察甲状腺的切片标本。甲状腺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腺泡构成。在切

片上可以见到许多腺泡的切面,腺泡的中央为腺泡腔,腔内含有被染成红色的胶质内分泌物。围

绕腺泡腔的一层细胞,就是要观察的单层立方上皮。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略呈正方形,细胞核位于

细胞的中央。细胞的界限不很清楚。

2.单层柱状上皮观察小肠或胆囊的切片标本。小肠壁面向肠腔的一面有许多突起,即粘

膜上皮,是由一层柱状上皮组成。这层细胞排列比较整齐,随突起而起伏。细胞呈柱状,细胞核

呈长椭圆形,通常位于细胞的基部。

3.复层扁平上皮观察人头皮切片标本。头部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个部分。复层扁平

上皮就在表皮部分。表皮位于皮肤的表层,在切片上显示为高低不平的蓝色波浪状突起的部分,

为多层扁平形细胞构成。细胞核为卵圆形被染成蓝紫色。复层扁平上皮位于基部的细胞排列比较

整齐。从基部向外,细胞更趋向扁平,排列也不甚整齐规则。愈靠近外表部分的细胞,已角质化

成为皮屑。

(四)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由分散的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其中细胞间质由液体、胶状体、固体基质和

纤维形成多样化的组织。结缔组织常位于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器官之间,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软骨、硬骨、脂肪组织以及血液等。

1.疏松结缔组织[图1—1]在显微镜下观察疏松结缔组织玻片标本。疏松结缔组织中有大

量的纤维,其间分散着各种细胞,在纤维和细胞之间充满着基质。

胶原纤维一般成束,弯曲呈波浪状,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最多;弹性纤维细而具分枝,不

成束,无波浪状弯曲;成纤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扁平多突起,有一个大的椭圆形细胞核,染色

较浅,核仁大而明显,这种细胞能产生纤维和基质;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有许多钝圆形突起,

细胞核小,染色深,这类细胞具有吞噬机体内异物和细菌的功能。

2.致密结缔组织观察肌腱玻片标本。与疏松结缔组织比较,主要不同点是由大量平行排

列的胶原纤维束组成,纤维排列紧密,成纤维细胞成行排列在纤维束之间。

3.软骨[图1—2]观察透明软骨切片。透明软骨是软骨的一种,如关节软骨、肋软骨、气

图11琉松结缔组织图-2透明软,件

管软骨等。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基质和纤维组成。

玻片上可见到被染成均匀颜色的软骨基质;基质中有许多软骨陷窝,每个陷窝中有1〜4个

软骨细胞,软骨细胞核染色较深,细胞质染色很浅,细胞膜界限分明;纤维很细,存在于基质中,

并且与基质有相同的折光率,故在普通切片标本中不能见到。

4.硬骨[图1—3]观察硬骨磨片。硬骨也是由骨细胞、细胞间质和纤维组织组成。由于细

图1-3密质骨的构造模式图

胞间质中充满骨盐等,因此它是最坚硬的结缔组织。

骨细胞为扁平、多突起的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骨细胞的细胞体包埋在坚硬的基质(骨质)的

腔隙(骨陷窝)中,骨陷窝向四周发出许多细而分支的小管(骨小管),骨细胞的突起伸入小管

中,一个骨陷窝的骨小管和另一个骨陷窝的骨小管相通,骨细胞的突起通过骨小管与邻近骨细胞

的突起互相接触。细胞间质是•种坚硬的固体,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物质组成。有机物质主要

是大量的纤维(需特殊染色才能看到);无机物质为骨盐,由钙、和羟基结合而成。

(五)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可分为三类,即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图1-4]。

1.平滑肌观察平滑肌玻片。平滑肌细胞呈长梭形。细胞核一般位于细胞的最宽部,椭圆

形,细胞质中有许多纵列的肌原纤维。

2.骨骼肌观察骨骼肌切片。在长形的肌纤维中含有许多扁椭圆形的细胞核,为多核共质

体(合胞体),核靠近肌膜。在肌纤维内,具明暗相间的横纹,既明带和暗带。

3.心肌观察心肌切片。心肌纤维具有分支,各纤维以分支相连成网。细胞核椭圆形,位

于纤维中央,通常一个,有时可见双核。心肌也有横纹,但没有骨骼肌明显和规则。在心肌纤维

中,可见染色较深而宽的线条,即为闰盘,这是心肌纤维的连接面。

图1-4二种肌组织

(六)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本试验

观察神经细胞(神经元)。

观察兔脊髓切片。可以看到许多分散的神经细胞[图

1—5],其细胞体呈不规则状。在低倍物镜下找到神经细

胞后,转到高倍物镜下观察。神经细胞的细胞核位于细

胞中央,空泡状,核仁、核膜明显。具有细胞核的部位,

称为神经细胞的胞体部分。由细胞体向外伸出许多长短

不一的突起,称为神经细胞的胞突部分。胞突有树突和

轴突之分。树突突起短,数目较多;轴突细长,通常只

有一条。胞体中有蓝色较粗大的颗粒(即为尼氏体)。这

种颗粒在轴突处不存在,具此可判断树突和轴突。

四、作业

1.绘口腔上皮结构图。

2.比较动物四大组织的特点。图1-5兔脊髓神经细胞

实验2原生动物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草履虫为代表的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的观察,了解该类动物的一般特征。认识原生动

物门所属各纲的一些常见种类。

二、材料和用具

草履虫培养液,眼虫等原生动物采集液,草履虫无性生殖、接合生殖、锥虫等装片,显微镜,

载玻片,盖玻片,吸管,吸水纸,棉花,洋红粉末等。

三、操作与观察

(一)草■履虫(Parameciun.卯.)的观察[图2一

1]

收集管

草履虫是原生动物门纤毛纲(Ciliata)的常见

种类,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淡水池塘、小河沟以及伸缩泡

下水道等处。

试验时先制作一张草履虫的临时玻片,制作时

食物泡

将少许棉纤维放在载玻片上,再滴上一小滴草履

虫培养液,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低倍物镜下观察。大核

形态构造小核•

1.口沟

(1)外形草履虫的外形为倒置的鞋底状。刺丝泡

胞口

前端较圆,后端稍尖。

胞咽

(2)运动移动载玻片追踪观察,可见虫体肛点

旋转呈螺旋形的前进。波动膜

(3)表膜与纤毛转换高倍物镜观察,可见食物泡

草履虫体表为一层具有弹性的薄膜(表膜)。表膜

既可维持虫体的形状,又允许虫体在穿越某些障碍外质

物(如棉纤维)时适当改变体形。将视野中光线调内质

的稍暗些,可见虫体表面满覆纤毛。纤毛由表膜内

伸出体外,有节奏地呈波状快速摆动。由于口沟的纤毛

存在和该处纤毛摆动有力,使虫体依其中轴向左旋

转,沿螺旋形路径前行。图2-1草履生的构造

(4)内外质与刺丝泡表膜内有一圈无颗粒

的区域,称外质。外质中有与表膜垂直排列的折光性较强的椭圆型的结构,为刺丝泡。外质向

内是含颗粒的内质。

(5)口沟、胞口与胞咽在虫体前端起有一斜向后直达虫体中部凹陷的小沟,既为口沟。

在虫体转动时口沟很容易观察到。口沟的末端为一椭圆形的小孔,为胞口。胞口向虫体内部延

伸的管道,为胞咽。胞咽中具有波动膜(由纤毛相互粘连形成)。口沟内纤毛和胞咽中波动膜的

颤动,使水中的食物颗粒输入虫体内。

(6)食物泡为内质中大小不一的圆形泡状物。食物泡随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移动,在此

过程中被消化吸收,残渣则通过胞肛排出体外。(胞肛位于口沟•侧的下端,只有在虫体排遗时

才能看到。)

观察食物泡的形成过程及食物泡在内质中的流动情况,可采用下述方法:滴一滴草履虫培养

液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挑少许洋红粉末,放入滴液中,盖上盖玻片观察,可见洋红粉末在滴液

中翻滚,细小粉末经口沟、胞口进入虫体并形成食物泡。

(7)伸缩泡和收集管在靠近虫体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有一个大而圆的亮泡,为伸缩泡。当

伸缩泡缩小时,可见其周围有6〜7个放射状长形的透明小管在扩大,此为收集管。注意伸缩泡

与收集管之间以及前后伸缩泡之间收缩时有何变化规律?

(8)细胞核草履虫有大小两种核,通常新鲜标本不易看到。换草履虫装片观察,可见大核

呈肾形;小核为圆形,极小,位于肾形大核凹陷处,不易见到。

2.生殖

换草履虫分裂生殖装片,观察草履虫无性生殖方式。注意其横二分裂时虫体变化既细胞核

分裂情况。

换草履虫接合生殖装片,观察草履虫有性生殖方式。注意两个虫体是在何部位接合。

(-)其它原生动物

1.变形虫6asp.)[图2—2]:属肉足纲(Sarcadina)。用吸管吸取标本液底部沉积

物表面液体,做成临时玻片在低倍物镜下寻找。由于变形虫虫体透明,观察时需将显微镜光线

调暗些,虫体在低倍物镜下呈浅蓝色,无固定形状,运动缓慢。找到变形虫后换高倍物镜,并

随时移动玻片跟踪观察。

变形虫体表面有一层质膜。细胞质可分为外层较透明无颗粒的外质和里面多颗粒的内质。

在内质中分布有大小不一的食物泡以及一个扁盘形的细胞核。伸缩泡较透明,位于内质中。要

特别注意变形虫运动方式及伪足的形成情况。

2.眼虫(£监sp.)[图2—3]:属鞭毛纲(Mastigophora)。首先注意眼虫培养液的颜

色及分布情况,然后用滴管吸取颜色较深部位的液体做临时玻片观察。绿眼虫前端钝圆,后端

尖,略呈梭形,其表膜具有很多斜纹,身体绿色。将光线尽量调暗,有时可见虫体前端有一根

鞭毛,不断摆动。

眼虫前端有一凹陷为胞口,向后连一膨大的储蓄泡。在储蓄泡一侧有一红色眼点。细胞核

位于虫体中央或稍后端。胞质中充满椭圆状的叶绿体(不同种的眼虫叶绿体的形状不同)。

3.锥虫(sp.):属鞭毛纲。观察锥虫示范片。锥虫寄生在有椎动物血液中,

但不侵入血细胞中。虫体微小,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间的虫体呈柳叶状。虫体中央有一

椭圆形的核,体后端有一基体。鞭毛从基体发出,沿着身体前行到达体前端才游离出来,成为

一根独立的鞭毛。鞭毛与身体相连的部分是由原生质延伸所形成的波动膜。思考波动膜的功用?

4.间日疟原虫(ZVaswod沁Z?:抱子纲(Sporozoa)。观察示范片。疟原虫寄生于人体

红细胞内,可引起疟疾。其形态在生活史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重点观察:环状体,其直径大小

相当于红细胞1/4〜1/3,整个虫体形如戒指。大滋养体(变形虫滋养体),虫体呈不规则的变形

虫状,此时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一些。至裂殖体时虫体已分裂,形成12〜24个红色卵圆形小个

体,称裂殖子。

5.钟虫(叩.):属纤毛纲。虫体似倒置的钟。钟口既是口缘,口缘具三层,纤

毛膜平行贴近,共同绕口一周,然后旋入胞咽,其它体部无纤毛。反口面具柄,内有肌丝,能收

缩,以柄固着在物体上。大核马蹄形,小核一个。生活于有机污染重的水域中。

6.喇叭虫(Stmtersp.):属纤毛纲。为大型纤毛虫,肉眼可见。虫体伸展后形似喇叭,

可收缩。体表具成行的纤毛,口围(喇叭口)生有一圈口缘小膜带,顺时针旋至口旁。多数种类

大核呈念珠状,小核多个。伸缩泡一个,位于前部一侧。一般生活在富含有机质的水域中。

7.棘尾虫(St"也”从asp.):属纤毛纲。虫体长圆形,腹面平,背面隆起。腹面生有棘

毛,体后端有三根较大的棘毛,是本属纤毛虫的鉴别特征。具二个大核,二或多个小核。伸缩泡

一个,在身体左侧中部。

四、作业

1.绘草履虫放大详图,并标出各结构名称。

2.总结比较原生动物四个纲形态结构的特点。

伸缩泡外质

图2-2大变形虫

图2-3绿眼虫

实验3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及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一、目的要求

i.通过对水帽等腔肠动物和华枝睾等扁形动物的观察,「解二胚层、三胚层(无体腔)动

物的结构特征,同时了解上述门类主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特点。

2.通过对蛙早期胚胎发育各时期的观察,了解多细胞动物早期发育的一般过程,从而加深

对多细胞动物起源的认识。

二、材料和用具

水蝗纵、横切片,活水蝗(或水帽整体装片),水帽过精巢、过卵巢横切片,涡虫装片,华

枝睾吸虫装片,华枝睾吸虫横切片,日本血吸虫各期装片,猪带绦虫装片,其他腔肠动物、海

绵动物及扁形动物浸制标本,显微镜,体视镜,培养皿等。

三、操作与观察

(一)水蝗(〃加rasp.)

1.水蛆活体观察将盛有水蛆的培养皿放在实体显微镜介板上观察,注意台板应选用黑色

的一面。辨认基盘、垂唇、口及触手,触手的分布及数量,是否有芽体及其形状,是否有精巢

(锥形)、卵巢(卵圆形)及其着生部位。用解剖针轻轻触动水蛆身体的任何一部分,观察它有

何反应?用吸管吸取几个水蚤于容器内,仔细观察水蝗的摄食过程。

(如无活水蛆的材料,换水蛆整体装片观察其外形。)

2.水蛆纵切片观察先在显微镜4X物镜下观察,区别水蛆的口端和基盘的一端。然后换

10物镜观察,辨认水蛆的内、外胚层和中胶层,以及纵贯全身的消化循环腔。再观察触手是否

为空心的?它与消化循环腔的关系怎样?若有芽体,观察芽体在构造上与母体的关系如何。

3.水蛆横切片观察[图3—1、2]用低倍物镜在视野中找到水蛆横切面(注意:由于水蛆

横切面较小、色淡,因此光线要调暗些。),水帽横切面外为体壁,中央为消化循环腔,将较清

楚的一段体壁移至视野中央,换高倍物镜观察。

图3-1水蛆横切面图3-2水蛆体壁横切面一部分

(1)外胚层体壁外侧的一层细胞,由多种细胞组成。观察时先仔细辨认出细胞核,再在

核周围辨认细胞的界限。外胚层主要由以下几种细胞组成:

外皮肌细胞:为短柱形或方形的细胞,数量最多,核较大,细胞排列紧密整齐。

间细胞:在外皮肌细胞之间,是一些小圆形的未曾分化的细胞,常数个聚集在一起,细胞大

小与外皮肌细胞核差不多。想一想:间细胞有何功能?

刺细胞:在外皮肌细胞之间,细胞较大,数量较少,细胞中央具有一个染色较深的圆形或

椭圆形的囊,既刺丝囊。

(2)中胶层为内外胚层之间的一层极薄的非细胞的胶状物质。

(3)内胚层体壁内侧的一层细胞,细胞较大向中央伸展,细胞排列不整齐。组成内胚层

的细胞主要有:

内皮肌细胞:或称消化细胞,占内胚层细胞的大多数。细胞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食物泡。

腺细胞:细胞狭长,细胞质较浓厚,多颗粒,间杂在内皮肌细胞之间。

(4)消化循环腔在内胚层内的一个大腔。

3.水蛆过精巢、过卵巢横切片观察

在成熟精巢的横切面匕雄性生殖细胞由内向外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发育。精巢的最里面是

精母细胞,稍外是精细胞,最外近乳头处是成熟精子。

成熟的卵巢里面只有一个卵细胞,细胞质内多卵黄颗粒。卵细胞核和极体都不易切到,故

很难观察到。

(―)示范

1.水蛆神经网装片神经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彼此以突起相连接成网状。

2.海月水母(4/re//aaurita)辨认其口面与反口面,消化循环腔,有无缘膜?生殖腺、

触手囊位于何处?

3.海筌(Rhopilemaesculenta)伞部为半圆球形,边缘无触手,口腕愈合,腕中有分枝

的细管,管的外端有吸口。食用的蛰头和蛰皮为海蛰的哪一部分?

4.海蔡(Sagartiasp.)体呈圆筒形,触手很多,生活时,触手伸展似花。

5.观察各种珊瑚标本,如柳珊瑚、石珊瑚、海仙人掌等。

6.毛壶属多孔动物门,长圆筒形上下端细,中间较粗,似壶状。上端中央为出水孔,出

水孔四周为细长的骨针所包围,体表有无数进水小孔和骨针。

(三)涡虫,(Dugesinsp.)涡虫生活于溪流中。

1.涡虫活体观察用软毛笔将活涡虫移入加有少许水的表面皿内,置解剖镜下观察。

涡虫身体柔软,背腹扁平,背面稍隆起颜色较深。虫体前端略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耳状

突起,在前端的背面有一对明显的黑色眼点。身体腹面密生纤毛,由于纤毛和肌肉的运动,能

使涡虫在物体上爬行。

口位于后方约1/3处中央,口内为咽囊,囊内有肌肉质的咽,可自由伸出口外摄食。透过

体表,可分辨出涡虫体内的一支向前二支向后的肠管。在培养皿内加一些蛋黄颗粒,仔细观察

涡虫摄食情况。

2.涡虫横切片的观察

(1)外胚层由虫体最外一层排列紧密的柱状细胞(表皮细胞)组成,中间夹有染色较深

的杆状体。在腹面的表皮细胞上有很多纤毛。表皮细胞通过一层非细胞结构的薄膜(基膜)与

中胚层来源的肌肉紧接。

(2)中胚层形成肌肉组织和柔软组织(实质组织)。中胚层外为环肌(较厚)、斜肌、纵

肌,内为柔软组织,此外还有贯穿背腹的背腹肌。表皮层与肌肉层构成体壁,即皮肤肌肉囊。

柔软组织呈网状,填充于体壁与消化道之间。消化、排泄、神经和生殖系统嵌在柔软组织中间。

没有体腔。

(3)内胚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形成肠管。

(四)华枝睾力e〃sfs)整体装片观察[图3—3]华枝睾寄生于人和猫、狗等哺

乳动物的肝脏和胆管中。

1.外形体扁平呈柳叶状,前端较窄,后部较宽,口吸盘位于体前端,腹吸盘位于体前端

约1/5的腹面中央。

2.内部器官

(1)消化系统口位于口吸盘中央。咽位于口后,为富肌肉质的球状部分。食道为咽后的

短管。肠支与食道相连,分为二盲管,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无肛门。

(2)排泄系统排泄管位于肠外侧,为左右各一条有许多分枝的管子,分枝的末端有焰细

胞(切片上看不到)。排泄囊为二条排泄管会合而成的一条微曲的粗管,位于体后端中央。排泄

孔是排泄囊的开口,位于体末端。

(3)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一对位于体后端1/3处,前后排列呈分枝状。输精管二根,分别由前

后精巢发出,在虫体中部汇合成一根输精总管。贮精囊是输精总管前方的膨大部分。雄性生殖

孔位于腹吸盘前,是贮精囊末端的开口。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一个,略呈分叶状,位于精巢之前。输卵管是由卵巢通出的短管。受

精囊呈长椭圆形,位于卵巢之后,与输卵管相通。劳氏官位于受精囊旁,并开口于虫体背面。

成卵腔与输卵管相连,由梅氏腺围绕。梅氏腺是围于成卵腔四周的单细胞腺体。子宫与成卵腔

相通,迂曲在卵巢和腹吸盘之间,内藏卵,并开口于腹吸盘前方的雌性生殖孔。雌孔与雄孔并

列。卵黄腺位于虫体两侧,为腹吸盘与卵巢间的泡状腺体。卵黄管位于虫体2/1稍后处,由两

侧卵黄腺发出,两侧卵黄管汇合成卵黄总管通至输卵管。

今苏f盘

一道咽——〃勺,

雄孔—点1,孔

子宫

*M嗔

受精囊

通泄孔

图3-3华枝睾吸虫

(五)示范

1.日本血吸虫(SMistosowa/明:雌雄异体,虫体为圆柱状,雌虫细长,雄虫粗

短,雄虫两侧体壁向腹面延伸形成抱雌沟。观察血吸虫毛蜘、尾蜘、雌虫、雄虫和雌雄合抱体

装片的结构。

2.猪绦虫solJuni):(1)头节近球形,有4个大而深的杯状吸盘,头节顶部为

短而圆的顶突,其周围有二排角质小沟,约25〜50个。头节后为很细的颈节。其后为未成熟的

节片。(2)成熟节片有雌雄生殖器官和纵横排泄管。(3)妊娠节片粗大,长大于宽约两倍

以上,子宫分数枝,几乎占满整个节片,子宫内充满虫卵。(4)囊尾蝴圆或卵圆形,为乳白

色的泡状体。观察囊尾蜘的装片和含囊尾蝇的猪肉浸制标本。

3.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buski):虫体大而肥厚,姜片状,前端稍尖,后端钝,腹吸

盘明显大于口吸盘。肠在腹吸盘前分为两支,肠支位于两侧,波浪形弯曲。雌雄同体,精巢1

个,位于体后半部,前后排列,分支状。

4.肝片吸虫(宿sc?o/a/?epat/ca):体扁大,肠支有侧支。生殖系统与布氏姜片虫相似。

叶片状,前端突起为头锥。

5.对照挂图或书本,复习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和猪绦虫的生活史。

(六)观察蛙早期胚胎发育装片(示范)

单细胞期成熟的蛙卵由于卵黄含量较多,分布不均匀,偏于一极,为端黄卵。因此可分为

含卵黄较多的植物极,和含卵黄少的动物极。

第一次卵裂是从动物极开始,逐渐向植物极延伸,形成两个大小相等的分裂球,这就是2

细胞时期。再继续不断分裂便是4细胞时期,8细胞时期,16细胞时期及32细胞时期.

囊胚期:胚胎从第6次卵裂开始进入了囊胚期,囊胚是由分裂球构成的中空球状体,中央

的空腔既是囊胚腔。

原肠胚期发育是囊胚动物极的细胞向下移动,覆盖植物极细胞,既外包,并随着植物极细

胞的内陷而卷入(内卷),形成原肠胚的过程。同时在胚胎表面可以看到先出现凹陷的沟痕,并

随着细胞的内移,这个凹痕逐渐变成新月形、半圆形至环形,最后凹痕消失,没有完全进入胚

内的卵黄细胞,形成乳白色的卵黄栓。在原肠胚早期切片上,可以看到囊胚腔和开始形成的一

个囊状的小腔,这就是原肠腔(移入的内胚层细胞包围的腔)。在原肠胚晚期切片I.,原肠腔已

很明显。

四、作业

1.绘水蛆横切面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华枝睾吸虫整体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3.总结寄生扁形动物有哪些适应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特征?

实验4原腔动物、环节动物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不同分类群的一些原腔动物。

通过实验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本门各纲的一些代表动物。

二、材料和用具

雌雄蛔虫横切片,蚯蚓横切片,旋毛虫、轮虫、沙蚕疣足装片,蛔虫、蚯蚓浸制标本,蛔

虫、蚯蚓解剖标本,猪巨吻棘虫、沙蚕、金线蛭等浸制标本。显微镜,体视镜,小剪刀,镜子,

解剖针,大头针,放大镜,蜡盘等。

三、操作与观察

(一)蛔虫(Ascarissp.)形态解剖观察(示范)

1.外形虫体细长呈圆柱状,全身光滑,两端稍尖。辨认稍细的一端为前端。口位于前端,

其背面有一个较大的背唇,腹侧面有两个较小的腹唇,唇瓣上均有乳突。虫体有四条纵线,背

腹面的正中分别有一-条背线和腹线,两侧各有一条较宽的侧线。排泄孔位于腹面正中线上,距

腹唇2毫米处。雄虫细小,后端向腹面弯曲;腹面近末端有一泄殖腔孔,有两根交合刺由泄殖

腔孔中伸出。雌虫粗大,尾端直;肛门位于近尾端的腹中线上;生殖孔位于体前端1/3稍后的

腹线上。

2.内部结构观察解剖标本。

(1)消化系统由口、咽、中肠、后肠和肛门组成长扁形消化管。

(2)排泄系统排泄管2条,分别位于侧线中。

(3)神经系统围绕咽部的神经环及从环上通出的前后各6条神经。

(4)生殖系统生殖腺白色线状。

雄虫生殖器官为单管型,精巢细长,下接输精管和较粗的贮精囊,最后为射精管,开口于

泄殖腔,经泄殖孔通于体外,在泄殖腔处有交合刺2根。

雌虫生殖器官为双管型,有卵巢一对,细长,下接输卵管,再接粗大的子宫,两子宫会合

成管状的阴道,末端有生殖孔开口于腹面前端1/3处。

(三)蛔虫横切面观察[图4—1](在低倍物镜下)

»r*t

MMS

MAU

w-t

-fK

Minit

H

**

AAV

HWt»

tttt

图4-1雌蛔虫横切面

1.体壁

(1)角质膜体壁最外的一层,是由表皮细胞分泌的非细胞结构的厚膜。

(2)表皮层来源于外胚层。位于角质膜内侧,细胞界限不分明,仅可见颗粒状的细胞核。

在体壁上下左右的正中线上,由表皮层伸入肌肉层,形成四条体线(背、腹线和侧线)。背线和

腹线较小,有神经索通过,腹神经索略粗于背神经索。侧线较宽,中有一孔,为排泄管断而。

(3)肌肉层来源于中胚层。肌肉层被四条体线分隔成四部分,每部分由一层纵肌细胞组

成,每个纵肌细胞又分成外部的收缩部和里面的原生质部,收缩部有横行的肌纤维,能收缩,

原生质部有透明的原生质和细胞核。

2.肠管来源于内胚层。为一扁圆形的管子,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

3.原体腔(假体腔)位于肠与体壁之间。是内胚层与中胚层之间的空腔,因而为原体腔。

腔内充满着生殖系统的各种器官。在生活时,腔内还充满着体腔液。

4.生殖系统

雌蛔虫横切面上可见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卵巢截面较小形似车轮,中心称轴,周围有辐

射状排列的卵原细胞。输卵管截面略大于卵巢截面,无轴,有管腔,在管腔内有时可见尚未成

熟的卵。子宫截面比输卵管还大,内含卵。

雄蛔虫横切面上可见精巢、输精管和储精囊。精巢截面较小,内含有染色较浅的圆形精原

细胞。输精管截面稍大,内含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精子。截面直径最大者为储精囊。

(=)示范

1.旋毛虫(Trichineliaspiral/8:幼虫寄生于鼠和猪的肌肉中,成虫寄生于小肠内。观

察玻片中的横纹肌,其上有一个个卵圆形的旋毛虫胞囊,胞囊内有数条卷曲的旋毛虫幼虫体。

2.蜿虫(Enterobiuscermiculari》:寄生于人的肓肠、阑尾、结肠与直肠等处。虫体白

色,细线头状雌虫较长,后端细尖;雄虫较短,尾部卷曲。妊娠雌虫多于夜间移行于肛门和会

阴附近皮肤上产卵。

3.十二指肠钩虫(/"cy/osla0ad:寄生于人的小肠内。虫体头部有一相当深的

口囊,口囊腹面两侧有钩齿2对。雌虫较大,生殖孔在身体的后半部;雄虫较小,尾端有一盘

形的交合伞。

4.铁线虫(GoroVusag卒a〃b"s):成虫自由生活于土壤或淡水沟渠中,长可达1。雄虫尾端

叉状;雌虫尾部尖锥状。卵产于水中,幼虫寄生于节肢动物的血腔内,将成熟时离开寄主,回

到水中生活。。

5.轮虫:淡水中常见的一类小型假体腔动物。体形差别较大。虫体的前端具有能够伸缩的

轮盘,或称头冠。其上着生许多旋转摆动的纤毛。纤毛具有游泳和摄食的功能。在虫体前部距

离头冠不远处,有一能够不断研磨食物的咀嚼器。

6.猪巨吻棘虫(始。22°&〃M。77小〃<?仇/5加丁〃07/?@"13):幼虫寄生于金龟子幼虫体内。成虫

寄生于猪小肠中,呈长圆筒形,表面有横行的细皱纹,前端有一可伸缩的吻,其上着生儿列倒

钩,借与固着在宿主的肠壁上。

(四)环毛蚓sp.)的形态解剖观察

1.外部形态取一条经清水浸泡、冲洗过的环毛蚓标本置蜡盘中,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先

观察其外形。

(1)体形:虫体圆长,有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之间有节间沟,各节中央环上有一圈刚毛(手

触摸有粗糙感)。身体可分为背腹面及前后端。

(2)前端:在第14〜16三节上有指环状突起,称环带(这一端为前端)。前端的第一节叫

围口节,中间是口,口的背侧有肉质的口前叶。

(3)后端:即无环带的一端,末端有一纵裂的开口为肛门。

(4)背侧[图4-2]:背面颜色较深。除前几节外,背中线上每一节间沟处有一背孔,此孔

与真体腔相通。可用体视镜观察背孔。

(5)腹则[图4—2]:腹面颜色浅淡。在6/7〜8/9节间沟的腹面两侧有受精囊孔三对,(有

的二对或四对,2对的位于7/8、8/9节间沟中,4对的位于5/6、6/7、7/8、8/9节间沟

中);在第14节(环带第一节)腹中线上有雌性生殖孔一个;在第18节腹面两侧有雄性生殖孔

一对。受精囊孔和雄性生殖孔的附近常有生殖乳突。

背孔

肛门

图4-2蚯蚓体前端腹面观及体末端背面观

2.内部结构[图4-3]将蚯蚓背部朝上,两端用大头针固定于蜡盘中。自虫体中部沿背

中线用小剪刀向前剪到口(注意剪刀向上挑,切忌伤及内部器官)。用解剖针小心分离体壁与隔

膜,以大头针左右交替将体壁固定在蜡盘上(大头针间距约4公分,插针方向应向外倾斜约45

度角),盘中注入清水,依下列次序观察。

图4-3蚯蚓的内部结构

A.循环和消化系统B.生殖利神经系统

(1)隔膜:体腔中相应于p4“天/"甲,厌,JTTi平/隔成许多小室。

(2)消化系统:

口腔:在第1〜3节内,前为口,后为咽。

咽:在3〜5节内,梨形,肌肉质发达,有助于摄食。

食道:在6〜8节内,细长形。

嗦囊:在第9节之前,壁薄,不明显。

砂囊:在9〜10节内,球状或桶状,肌肉质,较发达,有研磨食物的功能。

胃:在11〜13节内,管状,细长。其背面被储精囊遮盖,去掉储精囊后可看得更清楚。

肠;自第14节起为肠,直通肛门。

盲肠:在第27节的肠管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物,为盲肠。

(3)循环系统:闭管式。

背血管:在肠的背面正中有一背血管。血液由后向前流,收集心脏后各体节体壁和肠壁来

的血液送至体前部和心脏。

腹血管:在肠的腹面正中,腹神经索之上有一腹血管。血液由前向后流,通过每节的分支,

把血液输给体壁和肠壁。

心脏:分别在7、9、12、13、节内有连接背、腹血管的环血管(心脏)。管内富含肌肉,生

活时有节奏的跳动,把背血管内的大部分血液送入腹血管。

神经下血管:在腹神经索下方的条较细的血管。观察时小心地用小镜子将腹神经索挑起,

即能看到。

(4)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a.雄性生殖器官:

精巢囊:两对,位于10〜11节内,紧贴于该节后方隔膜之前,呈圆球状。每囊包含一个精

巢和一个精漏斗。用解剖针小心地挑破精巢囊,置于清水中,即可见到囊内前方内壁上小白点

状物为精巢。囊内后方皱纹状结构为精漏斗,由此向后与输精管相通。

贮精囊:两对,位于11〜12节内,紧贴在精巢囊之后,呈分叶状,大而明显。

输精管:由精漏斗通出,两侧的输精管分别与前列腺管会合后由雄性生殖孔通出。

前列腺:一对,呈大的分叶状,位于18节及其前后的几节内。

b.雌性生殖器官:

卵巢:一对,在第13节前缘,观察时用镜子拉起第12节〜13节间的隔膜,在靠腹神经索

的两侧寻找。卵巢外形为小颗粒组成的葡萄状腺体,微白。

卵漏斗:一对,在13/14隔膜之前,腹神经索的两侧,呈邹纹状。

输卵管:一对,很短,在第14节的腹神经索之下汇合后,由雌性生殖孔通出。

受精囊:通常三对,在6/7、7/8、8/9隔膜的前或后,由主体和盲管组成,主体又分坛

及坛管,盲管末端为纳精囊。

(5)神经系统

脑:在咽的背面。观察时用小镶子仔细剥离咽背部的肌肉,可见咽背部的白色横置的咽上

神经节(即脑)。

围咽神经:由脑分向两侧,围绕咽的神经。

咽下神经节:由两侧围咽神经在咽腹侧会合形成的神经节。

腹神经索:链状,由咽下神经节向后伸出。腹神经索在每一体节多有一个稍大的腹神经节,

由此发出神经分支到体壁和内脏器官。

(五)环毛蚓横切面观察[图4—4](低倍物镜下)

1.体壁由外向内可分五层。

(1)角质膜:为体表一层非细胞结构的薄膜。由表皮细胞分泌。

(2)表皮层:来源于外胚层。位于角质层之内,为一层柱状上皮细胞,其中有少量的腺细

胞和感觉细胞。

(3)肌肉层:来源于中胚层。由两层肌肉组成,外为一层薄的环肌,内为一层厚的纵肌。

(4)体腔膜:来源于中胚层。为单层扁平细胞组成。

有的切片可见伸出体壁的刚毛。

2.肠壁由外向内分别为:来源于中胚层的一层脏体腔膜(黄色细胞);来源于中胚层的

两层肌肉层,内为环肌,外为纵肌,均很薄;来源于内胚层的一层肠上皮细胞层。消化道背面

内陷的部分为盲道,以整加消化与吸收的面积。

3.真体腔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被壁体腔膜和脏体腔膜包围,是中胚层之间的腔。

注意与假体腔的区别。

4.体腔内的器官背血管位于消化道(盲道)的上方,血管腔为圆形;腹血管位于消化道

的腹方;腹神经索位于腹血管下方,神经下血管的上方,为椭圆形的管腔;神经下血管位于腹

神经索的下方,较细。在有的切片匕还能观察到部分肾管、隔膜等构造。

体壁体腔膜

肠上皮

肠壁环肌

肠壁纵肌

黄色细胞

(肠壁体腔膜

腹肠系胶

图4-4蚯蚓横切面

(六)示范

1.'沙福(Nereissp.):体形扁长,头部明显(分口前叶和围口节)。口前叶背方有眼两对,

前方有一短的口前触手•,两侧各有一个触条。围口节两侧共有四对长的围口触手,腹面有一能

翻出的咽。体节两侧各有一扁平的疣足。身体末节无疣足,而有•对长的肛须,两须之间为肛

门。

2.疣足:观察疣足装片,每个疣足分背肢和腹肢,其上各生一束刚毛,里面各具一根作支

持用的足刺,背肢的背侧有一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须。

3.金线蛭,(Whitmanialaevi》:体背部稍隆起,腹部扁平,前端较细,后端略粗,全身共

27个体节,每个体节又由多个体环组成,外观体节、体环甚难区分。体前端两侧有5对小黑点

状的眼点。口在前吸盘的中央,肛门在后吸盘背方体节末端。

4.星虫(Sipunculussp.):属星虫动物门。居海边沙中,体呈圆柱状。口在前端,周围有

触手,附近有许多乳头突起。体壁表面有纵肌20条,与横纹交叉形成许多方格。

5.观察其它环节动物的浸制标本。

四、作业

1.绘蛔虫横切面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蚯蚓横切面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3.比较蛔虫和蚯蚓的横截面结构,有哪些区别?

实验5河蚌的解剖和软体动物的常见种类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软体动物的一般特征,认识一些软体动物。

二、材料和器具

解剖盘、解剖刀、解剖镜、解剖针、河蚌、蜗牛、站蝠、乌贼、石鳖、等软体动物标本。

三、操作与观察

(一)河蚌s/z)的外形观察[图5—1]

河蚌是常见的淡水种类。其壳两瓣,等大,近椭圆形。前端钝圆,后端稍尖,两壳较合的

一面为背面,分离的一面为腹面。每瓣壳的背方隆起的部分为壳顶,贝壳表面以壳顶为中心的

许多同心平行弧线为生长线,连接左右两壳背方的关连部分为有弹性的角质韧带。

图5-1河蚌的外形

A.正面a背面C.内面

(二)内部构造[图5—2]

手拿一河蚌,腹面朝上。将解剖刀柄自两壳腹面合缝处平行插入,扭转刀柄,将壳稍撑开,

然后用镜子取代刀柄,取出解剖刀,用解剖刀背将左壳内表面紧贴贝壳的皮肤皱褶轻轻分离,

再以刀锋紧贴贝壳切断在前后近背缘处的闭壳肌,揭开左贝壳,进行下列观察。

河蚌贝壳分三层。实验时可取一片破碎的壳片,用放大镜观察其断面,最外层为褐色的角

质层,中间为白色较厚的棱柱层,最内层为具有珍珠光泽的珍珠层。外两层是由外套膜边缘分

泌而成,内层是由外套膜全部表面分泌而成。

河蚌软体部分主要分外套膜、鲤、足、内脏团四部分。外套膜位于体之两侧,为薄而透明

的膜状构造;左右两片外套膜包含的空隙称外套腔;贴近贝壳腹缘的弧形痕迹为外套线;外套

膜后缘部分合抱形成两个管状的构造,在腹方的称入水管,背方的称出水管。鳏位于足与外套

膜之间。足位于两外套膜之间。内脏团在足的背方。

(1)肌肉系统

闭壳肌:在体前后各有一大束肌肉,即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贝壳内面有痕迹)。闭壳肌收

缩时可使壳闭合,舒张时借韧带的弹力使贝壳张开。

伸足肌:在前闭壳肌内侧腹方有一束小形肌肉束为伸足肌(贝壳内可见痕迹)。伸足肌司伸

足的功能。注意后端无伸足肌。

缩足肌:在前、后闭壳肌内侧背方各有•小形肌肉束为前,、后缩足肌(贝壳内可见痕迹)。

缩足肌司缩足的功能。

足:斧状,富有肌肉。是河蚌的运动器官,生活时可伸出壳外,挖掘泥沙。

凯伯尔氏需官肾口

生殖孔

肝脏、

,后大动脉

前用壳肌

,直肠

脑神经芍

脑足神经%;

足'

足神经节

图5-2河蚌的内部解剖

(2)呼吸系统

将外套膜向背方掀起,可见河蚌足后缘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两瓣的鲤。鳏是河蚌的主要呼吸

器官。

鲤瓣:左右鲤各有二瓣组成,靠近外套膜的为外鲤瓣,靠近足部的称内蛆瓣。

蛆小瓣:每一鳏瓣由两片蛆小瓣组成,外方的为外鲤小瓣,内方的为内鳏小瓣,内、外鲤

小瓣在腹缘及前后缘彼此愈合。

瓣间隔:为连接两鲤小瓣的垂直隔膜,它把两蛆小瓣之间的空腔分隔成许多鲤水管。

鳏丝:为蛆小瓣上的许多纵走的细丝,鳏丝上有许多纤毛。

丝间隔:为鳏丝间相连的部分,其间不相连的部分形成鲤小孔,水由此孔进入蛆水管。

鳏上腔:为鳏小瓣之间背方的腔,水由鲤水管流经鳏上腔向后流至出水管。

水经入水管—外套腔—鲤小孔f鲤水管f鳏上腔—出水管通出体外。

有时成熟的雌蚌外蛆瓣特别肥大,可用解剖针挑破鳏,取一滴内容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可

见钩介幼虫。钩介幼虫具两瓣壳,壳缘具向内弯曲的钩,两壳中间有一粘附的足丝。钩介幼虫

在外鳏瓣中发育,因此外鲤瓣也称育儿囊。

此外外套膜上分布有许多血管,能与外套腔的水进行气体交换,因此也具呼吸的功能。

(3)循环系统

围心腔:在内脏团背侧,贝壳绞合部附近,有一透明的围心膜围成的腔称围心腔。

心脏:位于围心腔内,由一心室二心耳组成,自围心腔靠背缘一侧剪开围心膜,并轻轻向

腹面揭开,可见左侧三角形薄膜囊的心耳和长圆形肌肉囊的心室。心室和左右心耳相连。生活

时心室和心耳能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心室最大的特点是其中有直肠穿过。

动脉干:由心室前端发出,沿肠的背侧前行的为前大动脉;由心室后端发出,沿畅的腹侧后

行的为后大动脉。

(4)排泄系统由肾脏和围心腔腺组成。

肾脏:一对,在围心腔下方两侧,呈黑褐色,由海绵状的腺体和平滑囊状的膀胱组成。用剪

刀沿着鳏的背缘剪去外套膜及鳏,即可见到。腺体紧贴于鳏上腔的上方,以前端的肾口,开口于

围心腔前部腹面处。膀胱位于腺体的背方,壁薄,以末端的排泄孔(肾孔)开口于内鲤瓣的鳏上

腔。

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位于围心腔前端两侧,呈分枝状,略显赤褐色。它能吸收血液中

的废物并排入围心腔中,再经肾脏排至体外,故也具排泄功能。

(5)神经系统主要由三对分散的神经节和相连的神经索组成。

脑神经节:一对,位于食道两侧。将触唇去掉,用镶子轻轻地掀开该处的表皮及少许肌肉,

即可见到淡黄色的脑神经节。

足神经节:一对,埋于足部肌肉的前1/3处。用解剖刀将足纵剖成对等的两半,在内脏团

的边缘仔细寻找即可发现。

脏神经节:一对,位于后闭壳肌腹面,呈蝴蝶状。将后闭壳肌下方表面的一层组织膜去掉,

即可见到。

(6)生殖系统雌雄异体。

生殖腺埋于足上部的内脏团中,肠的周围,精巢呈白色,卵巢呈黄色。除去内脏团的外表

组织即可见到。左右两侧的生殖腺各以生殖孔开口于内鲤瓣的鲤上腔内,排泄孔的前下方。

(7)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肠、直肠和肝脏。

□:横裂缝状,在前闭壳肌下方。口两侧各有两片内外排列的三角形触唇,触唇表面密布

纤毛,依靠纤毛的摆动将藻类驱入口中。

食道:为口后的短管。

胃:为食道后的膨大部分。

肝脏:胃周围的绿褐色腺体。

肠:连接胃,在生殖腺间盘曲后折向背面。

直肠:贯穿心室,最后以肛门开口于闭壳肌背方的出水管。

(~)示范

1.蜗牛(々uhb/co/a即.):腹足纲、陆栖。贝壳螺旋状,右旋螺。体分头、足、内脏团

三部分。头部有二对触角,为唇触角和眼触角。口腔内有齿舌,具刮食植物的作用。足块状,

内脏团在壳内。

2.乌贼(Sepjasp.):头足纲。体表无壳,呈卵圆形。体分头足部、颈部、躯干部。头部

明显,有一对发达的眼。头前端有具吸盘的腕5对,具游泳、捕食和感觉功能。颈部很短,连

接头部与躯干部。躯干部外被肥厚肌肉质的外套膜。躯干两侧边缘有狭长的肌肉褶,为鳍。背

面的外套膜内有一舟状的壳,中药称海蝶鞘。颈部腹面有一漏斗,由足部特化而来,漏斗是一

个特殊的运动器官。

3.蜗牛齿舌、蚌鳏的横切面观察。

4.观察石鳖(Acanthochtionsp.)、鲍(Haliotissp.)、田螺(FY/jparus即.)、站蝠(£/wax

sp.)、章鱼sp.)等浸制标本,区别各为何纲动物?

四、作业

1.绘河蚌内部结构图,注明各结构名称。

2.为什么将石鳖、鲍、蜗牛、乌贼、站蝇都列为软体动物门。它们各属何纲,为什么?

实验6螯虾的解剖及甲壳动物的常见种类

一、目的要求通过螯虾的解剖和观察,了解甲壳纲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常见的甲壳动

物。

二、材料和器具螯虾浸制材料,水蚤、剑水蚤装片,藤壶、对虾、沼虾、虾站、中华绒

螯蟹、三疣梭子蟹、寄居蟹等浸制标本,剪刀,镜子,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等。

三、操作与观察

(一)螯虾(Ca/nbarussp.)的外形[图6—1]

螯虾是生活于淡水中的爬行虾类,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共21体节。雌雄异体。体表被以坚

硬的几丁质外骨骼,体色深红,刚蜕皮不久的虾骨骼较软、色泽较淡。取一只浸制处理过的螯

虾标本于解剖盘内,先观察外部形态。

图6-1雌雄螯虾腹面观

1.头胸部由头部6节、胸部8节愈合而成。

头胸甲:从背面至两侧覆盖头胸部的几丁质甲板为头胸甲,其腹缘游离。头胸甲的中间有一

横沟称颈沟,是头部和胸部的界线。头胸甲前端有一三角形突起,边缘有锯齿称额剑。颈沟之后,

头胸甲两侧部分称鲤盖,鲤盖里面与体壁分离形成鲤腔。

复眼:一对,各具能活动的眼柄,着生在额剑两侧。

排泄孔:一对,位于第二对触角基部腹面。

生殖孔:雄虾生殖孔一对,位于胸部最后一对附肢的基部内侧,两生殖孔开口相对;雌虾

生殖孔位于胸部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两生殖孔开口朝下。

纳精器:又叫受精囊。是雌虾胸部第四、五对步足之间腹甲上的一个圆球形突起,其上有一

纵行开口,内为空囊。

2.腹部7节,体节分区明显。腹部第一节较小,常被头胸甲后缘覆盖,第七节扁平,称

尾节,其腹面正中有一纵裂的肛门。

3.附肢[图6-2]除第一体节和尾节无附肢外,每节1对附肢,共19对。除第1触角为

单叉型外,其余附肢皆为双叉型。既每一附肢可分内肢和外肢,但有些附肢的外肢消失,这样

又变成次生性的单叉了。先观察附肢的形态和着生部位,然后用剪刀剪去左侧胸部部分鲤盖,

以便胸部附肢能完整取下。再用镜子将虾的左侧附肢由后向前依次由基部取下,并按顺序平铺

在解剖盘上,仔细观察附肢的形态。

内股

外肢

基股

内肢

基酸外肢

内肢

第对小费第二对小费基肢

内肢外肢外肢内肢

第-对游泳足(雄)第二对游泳足(雄)

掌节指节

小触角

第一对我足

f-zi内股.

眸节

内股

长节

外股

大触角

基节

底节

关节第

外敲

外股第二对步足

关节修

足施第一对步足

指节

第一对题足

外肢

内肢

外肢

内肢

基肢关节・

第四对步足

尾肢第四对游泳足

图6-2螯虾的附肢

(1)头部附肢共5对。

小触角:一对,在额剑的下方,原肢3节,有两根短须状的触鞭。触角基部背面有一凹陷

容纳眼柄,凹陷内侧丛毛中有平衡囊。

大触角:一对,在眼柄的下方,原肢2节,内肢为一细长的触鞭,外肢呈片状。

大颗:一对,原肢特别坚硬,边缘有齿,形成咀嚼器。内肢呈短须状,外肢退化。

小颗:两对,原肢2节呈薄片状,内缘具毛。第一对小颗外肢退化,第二对外肢宽大呈叶

片状,称颗舟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