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昭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升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鲲鹏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实,鲲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鲲鹏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想要翱翔于九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在中国文学中鲲鹏是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的呢?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这种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因此,他们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而庄子的境界,他们无法企及,于是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郭象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自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别的存在。庄子所言“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统一,本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阮修《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虽还“有所待”,但“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高远之志,“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超然远翔,却是《逍遥游》所没有的。从本质上说,阮修是借助《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这成为了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到了唐代,鲲鹏意象的内涵彻底完成了转换。在李白诗赋中,大鹏是最具个性的审美意象之一,他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大鹏赋》中之大鹏,“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一切神奇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在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这种“何必不然”,或断章取义,如《左传》记载春秋时的“赋诗言志”;或引申说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说明古今成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或自由创造,只截取文学名篇的一个既定意象,按照文本审美表达的需求,自由创造。自由创造也是后代文学创作的常态,西方流行的文本“互文性”理论,也可以来阐释中国文学文本意象的挪移与内涵的转换。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是断章取义,夺他人之酒杯浇心中块垒;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是引申说理,借《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李白《大鹏赋》则是自由创造,在大鹏意象中,寄托一种冲绝桎梏、自由飞翔的襟怀。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文学创作者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使鲲鹏意象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审美意象。这也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摘编自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文人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他们开始关注庄子,因此鲲鹏意象最终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寄托。B.鲲鹏意象实现了从“有所待”到自由的转变,这促使鲲鹏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C.“有待”和“无待”在《逍遥游注》一文中获得统一,这是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D.为呈现盛唐气象,李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赋予了鲲鹏全新的内涵,其作品也成为盛唐之标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介绍文本“互文性”理论,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B.文章列举了不同朝代有关鲲鹏的作品,从中可看出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逐渐完成的。C.本文既论述了鲲鹏意象内涵转换的过程,也点明了能够转换的原因和转换后的意义。D.为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论证文本接受“何必不然”的三种方式时,均采取举例论证的方式。3.下列文本接受类型中,与李白创作《大鹏赋》最相近的一项是()A.曹雪芹根据《淮南子》中女娟炼石的故事,在《红楼梦》中虚构出“通灵宝玉”的情节。B.李商隐根据《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在《锦瑟》中写下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C.戴望舒根据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如丁香般的姑娘形象。D.关汉卿根据《汉书》中孝妇冤死的故事,在《窦娥冤》中虚构了窦娥发的亢旱三年之誓。【答案】1.B2.A3.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文本解读肯定要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细微的声响。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本着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待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蕴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摘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材料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明显留下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是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梁代钟嵘《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咸《赠何劭王济诗》一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偷势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独游》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摹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摹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摹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不止局限于语句,还包括主题和结构。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即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例证。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层面。文学史上的拟古或摹仿历来就是缺乏独创性的同义词,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但严格地说,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摘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玄学家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进行互文性解读,可以读出《愚公移山》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B.梁代钟嵘在《诗品》中根据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揭示历代诗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实质上就是对互文性的体认。C.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已成为经典形成后的普遍风气,拟古一直都是中国诗坛的时尚。谢灵运、李白等诗人的创作都反映了这种时尚。D.既然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那么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应因“摹仿”而盲目地加以藐视。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唐·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B.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C.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宋·张舜民《百舌》D.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6.当我们在史书中读到屈原的传记时,可以拓展阅读《楚辞》《服鸟赋》,请使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术语,谈谈这样做的意义。【答案】4.C5.D6.①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通过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文本意蕴。②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③采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审视文本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三)文学类文本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蛇刘以鬯许仙右腿有个疤,酒盅般大。有人问他:“生过什么疮?”他摇摇头,不肯将事情讲出。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讲出来,绝不会失面子。不讲,因为事情有点古怪。那时候,年纪刚过十一,在草丛间捉蟋蟀,捉到了,放入竹筒。喜悦似浪潮,飞步奔跑,田路横着一条五尺来长的白蛇,纵身跃过,回到家,右腿发红。起先还不觉得什么,后来痛得难忍,郎中为他搭药,浮肿逐渐消失。痊愈时,伤口结了一个疤,酒盅般大。从此,见到粗麻绳或长布帶之类的东西,他就会吓得魂不附体。清明。扫墓归来的许仙踏着山径走去湖边。西湖是美丽的,清明时节的西湖更美。狂风大作,所有的花花草草都在摇摆中显示慌张。雨来了。雨点击打湖面,仿佛投菜入油锅,发出刺耳的沙沙声。他渴望见到船,小船居然一摇一摆地划了过来。登船,船在水中摆荡。当他用衣袖拂去身上的雨珠时,“船家!船家!”呼唤突破雨声的包围。如此清脆,如此动听。岸上有两个女人。许仙斜目偷看,不能不惊诧于对方的妩媚。船老大将船划近岸去。两个女人登船后进入船舱。垂柳的指尖轻拂舱盖,船在雨的漫漫中划去。于是,简短的谈话开始了。他说:“雨很大。”她说:“雨很大。”舱外是一幅春雨图,图中色彩正在追逐一个意象。风景的色彩原是浓的,一下子给骤雨冲淡了。树木用蓊郁歌颂生机,保俶塔忽然不见。于是笑声格格,清脆悦耳。风送雨条,雨条在风中跳舞。有人想到一个问题:“碎月会在三潭下重圆?”白素贞低着头,默然不语。高围墙里的对酌,是第二天的事。第二天,落日的余晖涂金黄于门墙。许仙的靴子仍染昨日之泥。“你来啦?”花香自门内冲出。烛火跳跃。花烛是不能吹熄的。夜风,正在摇动帘子。许仙开药铺,生病的人就多了起来。邻人们都说白素贞有旺夫运,许仙笑得抿不拢嘴。药铺生意兴隆,值得高兴。药铺后边有个院子。这一天穿过院子时,实见一条蛇由院径游入幽深处,许仙一阵昏黑,跌倒在地而不自知。定惊散不一定有效,受了惊吓的许仙还是醒转了。丫鬟扶他入房时,他见到忧容满面的白素贞。“那……那条蛇……”他想讲的是“那条蛇钻入草堆”,但是,说了四个字,就没有气力将余下的半句讲出。他在发抖,一个可怕的印象占领思虑机构。那条蛇虽然没有伤害他,却使他感到极大的不安。院中无蛇,蛇在许仙脑中。白素贞亲自放了一大碗药茶给他喝下。他做了一场梦,梦中,白素负拿了长剑到昆仑山去盗灵芝草。草是长在仙境的,仙境中有天兵天将。白素贞走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盗草,只为替他医病。他病得半死,没有灵芝草,就会见阎王。白素贞与白鹤比剑,白素贞与黄鹿比剑,不能在比剑时取胜,唯有用眼泪博得南极仙翁的同情与怜悯。她用仙草救活了许仙。许仙从梦中醒转,睁开惺忪的眼,见白素贞依旧坐在床边,疑窦顿起,用痰塞的声调问:“你是谁?”病愈后的许仙仍不能克服盘踞内心的恐惧,每一次踏院径而过,总觉得随时的袭击会来自任何一方。白素负的体贴引起他的怀疑,他不相信世间会有全美的女人。于是有了这样一个阴霾的日子,白素贞在家裹粽,许仙在街上被手持神杖的和尚拦住去路。和尚自称法海,有一对发光的眼睛。法海和尚说:“白素贞是妖精。”法海和尚说:“白素贞是一条蛇。”法海和尚说:“在深山苦炼一千年的蛇精,不愿做神仙。”法海和尚说:“妖怪抵受不了红尘的引诱,渴望遍尝酸与甜的滋味。”法海和尚说:“她以千年道行换取人间欢乐。”法海和尚说:“人间的欢乐使她忘记自己是妖精。她不喜欢深山中的清泉与夜风与丛莽。”法海和尚说:“明天是端午节,给她喝一杯雄黄酒,她会现原形”……法海和尚向他化缘。大清早,菖蒲与艾子遍插门框,配以符咒,任何毒物都要走避。这一天,他的情绪特别紧张。除了驱毒,还想寻求一个问题的解答。他的妻子,究竟是不是贪图人间欢乐的妖精?他将钟馗捉鬼图贴在门上,以之作为门禁,企图禁锢白素贞于房中。白素贞态度自若,不畏不避。于是,雄黄酒成为唯一有效的镇邪物。相对而坐时许仙料了一满杯,强要白素贞喝下。白素贞不肯喝。许仙板着脸孔生气,白素贞最怕许仙生气,只好举杯浅尝。许仙干了一杯之后,要她也干。她说:“喝得太多,会醉。”许仙说:“醉了,上床休息。”白素贞昂起脖子,将杯中酒一口喝尽。头很重。她说:“我要在宁静中睡一觉,你到前边去看伙计们打牌。”许仙嗤鼻哼了一声,摇摇摆摆经院子到前边去,过了一个多时辰,摇摇摆摆经院子到后屋来,轻轻推开虚掩着的房门,蹑足走到床边,床上有一条蛇,他吓得魂不附体,疾步朝房门走去,门外站着白素贞。“怎么啦?”“床上有条蛇。”白素贞拔下插在门框上的艾虎蒲剑,大踏步走进去,以为床上当真有蛇,床上只有一条刚才解下的腰带!许仙走去金山寺,找法海和尚。知客僧说:“法海方丈已于上月圆寂。”许仙说:“前日还在街上遇见他。”知客僧说:“你遇到的,一定是另外一个和尚。”(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篇小说的环境和气氛具有十足的古典情调,细致描摹出清明时节西子湖畔的古典环境和清幽气韵,丝毫没有错乱、穿越之感。B.选文第五自然段写许仙见到蛇晕厥后做梦一节从虚处着笔,意识流动于文字之间,并未让人感到晦涩艰深,反而使人产生清新流畅之感。C.选文第七自然段许仙与法海的谈话,颇有机巧,作者一连密集使用七个“法海和尚说”,许仙完全处于失语状态,为最后一句话“法海和尚向他化缘”埋下伏笔。D.小说通过塑造许仙疑神疑鬼、焦虑紧张的形象让现代人看到了自己内心困顿的影子。在那些被纷繁的思绪淹没而失去理智的时刻,将焦虑猜忌的魔爪伸向他人的时刻,我们心中就住进了一条名为“猜忌”的蛇。8.刘以鬯先生的《蛇》延续了鲁迅“故事新编”的写法,在《白蛇传》这个“旧瓶”中,装进了有强烈现代感的“新酒”,请问“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香港小说家刘以也曾将《蛇》收录进一本名为《不是诗的诗》的文集予以出版,他以诗的形式在序文中写道:“我常在诗的边缘缓步行走/我写过一些不是诗的诗/酒可助文字成诗/诗可助小说重获活力”,作者多次强调“诗”元素在小说叙事话语中的关键作用。选文在语言方面体现了浓厚的诗化特征,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7.C8.①人物塑造之“新”,主角白素贞在《白蛇传》里是一名法力高深,留恋人间,爱慕许仙的痴情蛇妖,而在这篇小说中,白素贞不再是千年蛇妖,而是一个贤惠、温柔、美貌和坚韧坦荡并存的女人,一个真正的人。(亦可分析许仙或法海)②情节设置之“新”,《蛇》的故事源于中国神话故事《白蛇传》,但却完全颠覆了原来的故事,大量原有情节被删除、改编或者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像“昆仑盗草”这样的情节通过许仙的梦境来呈现,“白素贞现形”的情节则完全颠覆,“现形”没有发生,床上只是一条腰带。③主题表达之“新”,《蛇》以许仙被蛇咬而对蛇产生恐惧开始,到许仙的怀疑变得虚幻、变得无意义结束,小说的主题由此生发,消解了原有故事对白素贞与凡人许仙的凄美爱情歌颂的传统意义,而转为关于怀疑的,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小说。④表现手法之“新”,《蛇》作为故事新编的典例,重在其新的表现手法,比如注重表现人物心理、叙事跳跃、淡化故事情节,同时也注重对诗意语言的追求。9.①含蓄朦胧、表意委婉。融入中国古典富于诗意的意象、比喻和梦幻,含蓄委婉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波动,使小说多了一些古典的诗意和朦胧美。②简约凝练,意蕴深远。在交代故事情节时用的都是极俭省的语言,甚至是一句话,或者一个细节描写就交代了原有故事复杂的情节。如“烛火跳跃。花烛是不能吹熄的。”这里作者运用了极其精练的笔墨来描写了许仙与白素贞的新婚之喜。③文字优美、古典考究(古典雅致)。如景色描写清新雅丽,诗情画意契合西子湖“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神韵,带有中国写意画的飘逸感,散发出浓浓的古典美。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拱,卒漳州,州人知其贫,合钱以赙,介年尚幼,谢不取。擢第,为武陵尉,调平江令。民李氏赀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岳守捕其家,无少长楚掠,不肯承。更属介讯之,无他验。守怒白于朝,遣御史方偕徙狱别鞠之,其究与介同。守以下得罪,偕受赏,介未尝自言。久之,入为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帝自至和后,临朝消默。介言:“君臣如天地,以交泰为理。愿时延群下,发德音,可否万几,以幸天下。”又论:“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赐予嫔御之费,多先朝时十数倍,日加无穷,宜有所朘损。兖国公主夜开禁门,宜勒宿卫主吏,以严宫省。”帝悉开纳之。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瀛州。治平元年,召为御史中丞。英宗谓曰:“卿在先朝有直声,故用卿,非繇左右言也。”介曰:“臣无状,陛下过听,愿献愚忠。”明年,以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帝曰:“朕视河东,不在中执法下,暂烦卿往耳。”夏人数扰代州边,多筑堡境上。介遣兵悉撤之,移谕以利害,遂不敢动。神宗立,以三司使召。熙宁元年,拜参知政事。帝欲用王安石,曾公亮因荐之,介言其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退谓公亮曰:“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安石既执政,介自是数与安石争论。安石强辩,而帝主其说。介不胜愤,疽发于背,薨,年六十。(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B.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C.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D.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第,指科举考试中应试者中选。隋唐时指考中进士,明清会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简称及第。B.楚掠,拷打,古代常用刑法。西汉后形成了笞、杖、徒、流、死等五刑体系,笞杖是使用最广泛的刑法。C.河东,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介幼有骨气,谢绝他人资助。唐介的父亲在漳州去世,漳州百姓知道他们家贫穷,凑钱帮助他办理丧事,唐介年纪尚幼,却能谢绝不受。B.唐介明辨是非,审案实事求是。岳守审案,严刑逼供无果,移交唐介审讯,唐介认为岳守没错。朝廷又派御史另行审查,结果与唐介相同。C.唐介直言进谏,皇帝多有采纳。唐介建议精心选拔品行端良之士并予以重用,减少赏赐妃嫔侍御的费用,严肃宫省制度,皇帝都采纳了。D.唐介守边安境,敌人不敢妄动。唐介任太原知府时,夏人多次扰边,唐介派军拆其筑在边境上的堡垒并发出文书,晓以利害,夏人不敢出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李氏赀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2)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答案】10.D11.A12.B13.(1)百姓李氏有资财但很吝啬,官吏去索求时没得到满足,就诬陷他杀人祭鬼。(2)王安石好学却拘泥于古代成规,所以发表议论不合时宜,如果让他执政,必定有很多变革。参考译文: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亲唐拱,死于漳州,州中百姓知道他们贫穷,凑钱资助他办理丧事,唐介虽年纪还小,却能谢绝不接受。登第,担任武陵县尉,调任平江县令。百姓李氏有资财但很吝啬,官吏去索求时没得到满足,就诬陷他杀人祭鬼。岳州郡守拘捕他们全家,不论年纪老少都进行拷打,不肯承认。就换唐介去审讯他们,没有别的证据。郡守发怒向朝廷报告,派遣御史方偕换个监狱另行审讯,他的审讯结果与唐介相同。郡守以下官员都获罪,方偕受到奖赏,唐介不曾为自己言说请功。过了很久,入朝担任度支副使,进任天章阁待制,掌管谏院。皇帝从至和以来,上朝沉默不语。唐介上言:“君臣关系如同天地,天地交泰,才是正理。希望陛下经常召集群臣,发些指示,共同讨论国家事务,以造福天下百姓。”又说:“宫中请求皇上恩泽,发布命令不经过中书的情况,应该加以抑制阻绝。监司荐举的大多是通晓公文法令的小吏,请求下令精心选择正直善良敦朴之士,不要让他们与奸邪刻薄之人一同进用。赐给妃嫔侍御的费用,比前朝多了十几倍,而且还在天天增加没有止境,应该有所缩减。兖国公主夜间打开宫门,应该警告宿卫人员的主管,以严肃宫省制度。”皇帝都广泛采纳了。后升任龙图阁直学士、担任瀛州知州。治平元年,唐介被召回朝廷担任御史中丞。英宗对他说:“你在前朝有忠直的声望,所以任用你,不是听了左右大臣的建议才任用你。”唐介曰:“我没有功绩,陛下过誉了,我愿意进献自己的忠心。”第二年,以龙图阁学士担任太原知府。皇帝说:“朕看黄河以东地区的重要性,不在中央政府执法官之下,暂时劳烦你前去担此重任吧。”西夏人多次侵扰代州边境,大多在边境上修筑堡垒。唐介派遣士兵将这些全都拆除,并送去文书晓以利害,(西夏人)于是不敢出动。神宗即位,以三司使召唐介回朝廷。熙宁元年,授官担任参知政事。皇帝想任用王安石,曾公亮也趁机推荐他,唐介说王安石难以担当大任。皇帝说:“是文学才气不能胜任呢?是治政能力不能胜任呢?还是经术修养不能胜任呢?”唐介回答说:“王安石好学却拘泥于古代成规,所以发表议论不合时宜,如果让他执政,必定有很多变革。”散朝后唐介对曾公亮说:“王安石如果得到重用,天下百姓一定受到困苦骚扰,你们应当知道这一点。”王安石执掌政事后,唐介从此多次与王安石争论。王安石强词夺理,并且皇帝支持他的说法。唐介气愤不过,背疮发作,去世,终年六十岁。(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温庭筠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温庭筠:晚唐诗人。②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③茂陵:汉武帝陵。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悲喜交加之感。B.颔联上句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下句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C.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塞外归来人事沧桑的慨叹。D.尾联对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的描写,表露出苏武对天子刻薄寡恩的怨恨和无奈。15.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做简要赏析。【答案】14.D15.(1)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君臣却已不相见的伤悲之情。(2)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时光不还,赞颂了苏武的忠君爱国情怀。(3)怀古讽今,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诗人想象苏武归来封侯受爵,哭吊先皇,表达出对忠君爱国、心向故国的民族气节的呼唤。(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儒家强调修身养性,认为欲得品性端庄,必须先要心思纯正,这也就是《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表达的意思。(3)《老子<四章>》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欲修其身者④.先正其心⑤.故有之以为利⑥.无之以为用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固,其想象之____________,古人所无,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____________。中国诗歌的长河____________,奔流直下到了唐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____________的结果。唐诗之美,美在词语。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斑驳陆离乐不可言兼而有之厚积薄发B.光怪陆离乐不可言兼收并蓄博观约取C.光怪陆离其乐无穷兼收并蓄厚积薄发D.班驳陆离其乐无穷兼而有之博观约取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B.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C.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D.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效果。【答案】17.C18.D19.①连续运用了三个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金融工具解析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考试能力动态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关键准备细则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考试2025年合规风险管理流程探讨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与疾病预防的关系试题及答案
- 风险应对策略在项目管理中的运用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的复习心态调整技巧试题及答案
- 证券投资决策模型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临床微生物学课程总结试题及答案
- 股票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试题及答案
- 石群邱关源电路课件(第8至16单元)白底
- 幼儿园警察职业介绍课件
- 学校直饮水卫生管理制度
- GB/T 7389-1987船用起货绞车
- GB/T 2423.18-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b:盐雾,交变(氯化钠溶液)
- FZ/T 01008-2008涂层织物耐热空气老化性的测定
- 2021年5月北京地区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真题及答案
- 国防科技大学介绍
- 防腐木施工合同样本(3篇)
- 感染性休克病人麻醉处理课件
-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讲课教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