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省白银二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5年甘肃省白银二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5年甘肃省白银二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5年甘肃省白银二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5年甘肃省白银二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甘肃省白银二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从胸臆中流出”的性灵诗风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诗行一气直下,容易产生“滑俗”之弊;二是浅近,缺乏含蓄蕴藉的韵味。对此,姚鼐有清楚的认识。姚鼐虽未直接点名批评袁枚,实亦流露出不满。他评白诗云:“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然滑俗之病,遂至滥恶,后皆以太傅为藉口矣。”袁枚在六十岁生日诗中就有“想为香山作后身”之句,所以姚鼐所指后世“滑俗”之病,无疑是针对性灵诗风的弊端。姚鼐明确指出,“欲作古贤辞,先弃凡俗语”,他批评其时两大诗派“浅易询灶妪,险怪趋虬户”,以“浅易”和“险怪”直指袁枚与厉鹗之失。性灵诗派外,王士祯及其追随者追求神韵,然格局狭小,骨力不张,滑落为诗坛边缘性存在;宗宋诗风另一趋势是朝俚俗化方向发展,又暴露出“刻露之病”,缺少含蓄之韵味。对于诗坛的流弊,如何力挽颓波?姚门弟子梅曾亮评其师之诗云:“以山谷之高奇,兼唐贤之蕴藉。”桐城后学吴汝纶亦云:“先生诗勿问何体,罔不深古雅健,耐人寻绎。”“山谷之高奇”与“深古雅健”是宋诗风格,“蕴藉”与“耐人寻绎”是唐诗含蓄蕴藉的传统,二者的结合,即“镕铸唐宋”。姚鼐对矫正香山“流易”之病的诗人都甚为看重,如选李商隐诗一卷,就是因为其诗“近掩刘白”。尽管“矫敝滑易”时“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但仍谓之为“诗中豪杰士”。苏轼之诗,“用梦得、香山格调,其妙处岂刘白所能望哉”。但因其为“天才”,常人难学,故非理想的典范。相较之下,黄庭坚诗最符合他的标准。唐诗通常押平声韵,故格调悠扬舒缓,但久之而生平熟之弊。宋人为革此弊,转而押唐人除杜甫外很少用的仄声韵,苏轼、黄庭坚尤热衷于此,特别是在唱和诗中,用窄韵、险韵争奇斗艳。姚诗亦喜用仄声韵,古体表现得最为明显。如七古《柬王禹卿病中》,韵脚分别是动、洞、纵、共、革空、梦等。友人朱筠、王文治等阅后,次其韵作诗,姚氏又依韵奉答,此后又用此韵再答朱筠诗一首。不管是用韵的习惯,还是反复用同一韵唱和,都与苏、黄相似。因押仄声韵,形成奇峭的诗风。唐诗对仗工整,黄庭坚试图以“不工”之对化唐诗的“稳顺”为宋诗的“奇特”。如葛立方所举《寄上叔父夷仲》中的“万里书来儿女瘦,十月山行冰雪深”句,像律诗中这种“两句意甚远,而中实潜贯者,最为高作”,而“鲁直如此句甚多,不能概举”。此联上句言人事,下句言景物,事类毫不相干,意思相去甚远,从而形成远韵。姚鼐亦喜如此对仗,如“空山短日惜余景,野老长镵甘息机”“白雾乍开人入市,丹林犹缀鹤归巢”等,均有意学之,虽奇特不如黄诗,但可以看出姚氏之兴趣所在。黄庭坚尝语王直方云:“作诗使《史》《汉》间全语,为有气骨。”他将散句化入律诗之中,如“且然聊尔耳,得也自知之”即是。姚鼐亦好在律诗中用散句,如“欲将北海同尊酒,绕尽西山到卫州”“衰年不愿海山居,愿舐淮南药鼎余”等,姚莹赞为深得“苏、黄妙谛”。宋诗之“雅健”,多得力于此种句法。杜甫长律“旁见侧出,无所不包,而首尾一线,寻其脉络,转得清明”,姚鼐对此种以文之结构为诗的做法推崇备至。苏、黄从《檀弓》的“或数句书一事,或三句书一事,至有两句而书一事者,语极简而味长,事不相涉而意脉贯穿”的文法中,体悟出诗法。方东树评黄诗云:“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这种精妙的文法,方氏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姚鼐善于在这种断法中见出“首尾一贯”的联系。以“连山断岭”布局,“最为文之高致”,姚鼐之诗,曾国藩评之云:“能以古文之法,通之于诗,故劲气盘折。”即就此而言。姚氏虽推崇黄庭坚,但亦发现其诗有浅直之病。黄庭坚《送彭南阳》云:“南阳令尹振华镳,三月春风困柳条。携手河梁愁欲别,离魂芳草不胜招。壶觞调笑平民讼,宾客风流醉舞腰。若见贤如武侯者,为言来仕圣明朝。”姚评云:“结太浅直,不为佳。”律诗尾联应宕开一笔,令人味之不尽。救宋诗刻露之弊唯有唐诗之蕴藉,为此,姚鼐推崇初盛唐诗中的神韵之作。他主张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高奇之宋诗与蕴藉含蓄的唐诗相融合,故而王芑孙之诗“体用宋贤,而咀诵之余,别有韵味”,深得其赞赏。秦瀛称王氏之诗“特奇肆”,铁保称之为“峥嵘傲岸,无一字寄人篱落下”,此是得“山谷之高奇”,是为“体用宋贤”;同时,王诗还具有含蓄不尽的“韵味”,是得唐诗之“蕴藉”,二者兼备,从而将唐诗与宋诗熔于一炉。姚鼐自己也是“学玉局(苏轼)而不失唐人格韵”,以此规避宋诗“刻露”之病。(摘编自潘务正《姚鼐“镕铸唐宋”新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滑俗”之弊的产生和含蓄蕴藉之韵味的缺乏,与性灵诗风所追求的“从胸臆中流出”的艺术旨趣相关。B.李商隐的诗歌可以矫正香山“流易”之病,尽管有时“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仍被姚鼐看重。C.姚鼐与友人朱筠、王文治等人的唱和诗作,很多地方与苏、黄的和诗相似,有与苏、黄争胜之心。D.王芑孙“体用宋贤,而咀诵之余,别有韵味”的诗歌创作,符合姚鼐“镕铸唐宋”的诗歌创作理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鼐批评白居易诗歌有“滑俗之病”,是为纠正性灵诗风的弊端制造声势,以便驳斥袁枚“想为香山作后身”的主张。B.姚鼐对当时诗坛“浅易”“险怪”、骨力不张以及缺少含蓄韵味的创作流弊深存戒心,他试图通过努力改变这种状况。C.姚鼐“镕铸唐宋”的方法是以“山谷之高奇”救神韵诗风之弱,以“唐贤之蕴藉”救性灵诗风及宗宋诗风之浅俗刻露。D.姚鼐虽然推崇黄庭坚,但也能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对于黄庭坚诗歌创作中的不足,姚鼐保持着较为清醒的认识。(3)下列所选黄庭坚的诗句,符合“远韵”特点的一项是()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B.租税及时王事了,云山横笛月轮高。C.杜陵白发垂垂老,张翰黄花句句新。D.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4)学了《登泰山记》后,树人中学高一的同学们开展了关于姚鼐诗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大家准备以“姚鼐‘镕铸唐宋’的诗歌主张”为主题,撰写文学短评,请你参考本文,概括出几条短评要点。(5)下面诗歌和黄庭坚的《送彭南阳》同为招贤诗,评论一致认为姚鼐诗的尾联胜过黄诗尾联,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鱼门编修曩以一诗送仆南归今失其稿更向仆钞取因并一诗寄之姚鼐六艺高论玉麈挥,百家杨秉莫能非。欣登云阁仍簪笔,却送春艎忆钓矶。再应征书丞相老,三为祭酒大夫稀。圣朝举欲留儒者,岂得归田志不违?(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长安的荔枝马伯庸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露出泥土的青岩旁边。⑪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滤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⑫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⑬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⑭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⑮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⑯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⑰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时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⑱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⑲一骑,只有一骑。⑳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㉑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㉒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㉓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㉔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㉕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见地一起向两侧让开。㉖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㉗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㉘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文本二:《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文本三: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小说人物。在贵妃诞辰前,他接到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开篇描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的情景,极具镜头感,先远景展现一骑疾驰的动态画面,再聚焦特写,突显骑士的疲惫。B.文本一中装扮华丽的春明门与残败荒凉的上好坊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社会繁华之下,底层百姓生活艰辛画面,讽刺意味浓厚。C.文本一以小见大,通过刻画一个与“荔枝”发生关联的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展开故事,深刻书写了历史深处小人物的命运与悲欢。D.与文本一相比,文本二中《新唐书•杨贵妃传》叙事整体上更细腻生动,一个“必”表现出杨贵妃恃宠而骄的蛮横。(2)对文本一的标题与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通过长安城和荔枝两个意象的组合,点明本文线索,让读者联想到杜牧的诗《过华清宫》,产生对杨贵妃嗜食荔枝以及千里运送荔枝等历史故事的遐想。B.第⑦段画线句对城门的描写,展现了贵妃寿辰庆祝活动的盛大隆重,表现皇帝对此的重视,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C.第⑲段画线句短句单独成段,词语重复,强调李善德看到结果时的怅然失落,“只有”二字也体现出运输荔枝的过程之艰难与代价之大。D.第㉓段画线句,引发读者想象荔枝成功运达长安过程前,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以及李善德等人付出的不懈努力。(3)文本一中第⑬至⑯段写出李善德的多重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4)同一历史事件,文本一与文本三都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来表现主旨,就此方面,结合文本分析两文的不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陆澄)问立志。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四傍纵A要种些嘉谷B上面C被此树叶遮覆D下面E被此F树根G盘结H如何生长得成?(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理,与《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的“天理”意思不同。B.责,与李密《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责”意思和用法不相同。C.周公,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是同一人,他以德才而闻名。D.学者,与韩愈《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阳明强调,所谓立志就是要时刻不忘天理,并且不断保存这一意念并发扬开来,就能慢慢达到美、大、圣、神的境界。B.王阳明为了让自以为是、贪求虚名的孟源能明白事理,用同一土地上大树与庄稼的关系来进行说理。C.王阳明列举周公制礼作乐、孔子修订六经等事例,意在强调学者需要有一个“明”的工夫,心要能明。D.王阳明认为“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义理是无穷无尽的,并非一成不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②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5)文本最后王阳明所说的话与《大学之道》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哪些异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读李白集齐己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①。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注】①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三句运用“云涛”“巨鳌”等自然界辽阔深远的罕见的素材,表现出李白想象力之丰富。B.四、五两句运用心理描写,刻画海神的惊怖和骊龙的怯懦,侧面表现了李白作品的神奇脱俗。C.六、七两句与“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两句均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大胆奇特。D.八、九两句夸赞李白作品数量众多,像金玉般弥足珍贵,这些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2)结合李白《将进酒》一诗的意象和语言,举例说明你对作品最后两句中的“丈夫气”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礼运》中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要实现它必须做到:“,。”(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景物描写动静结合,色彩浓淡相宜;视野开阔旷远,水天上下融为一体。(3)“鹧鸪”,因鸣声悲婉凄切,很容易牵动人的愁绪,被视为悲情的代表,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读懂是第一步,但仅仅读懂还不够,要能欣赏语言的巧妙、语言的美,就要学会“咬文嚼字”。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只有通过自己大量阅读,反复玩味,才能逐渐体会。例如“东篱”,陶渊明《饮酒》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院子东边篱笆下种着菊花,这本是普通的田家景色,可是因为菊被陶渊明赋予了自己的人生志趣,所以连带着“东篱”也有了远离尘俗的意味。例如“青云”,曹雪芹《红楼梦》中薛宝钗咏柳絮词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功能是很奇妙的。语言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语言大师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中国的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中国文学的鉴赏,要从语言入手,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滋味。(1)下列诗句与“采菊东篱下”句式一致的一项是()A.江春入旧年B.复照青苔上C.乾坤日夜浮D.狗吠深巷中(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然而即使所以但是B.因为所以虽然但是C.虽然但是即使所以D.即使也所以然而(3)仿照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括号内补写语句,来完成对“青云”深层情韵的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智齿,又叫“第三磨牙”,指的是牙槽骨最里面的上下左右各一个的四颗第三磨牙。它是最后萌出的一颗牙齿,通常在16岁以后才长出来,由于在这个年龄段,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接近成熟,因此取名“智齿”。这个名字A,但是,与它的美好寓意相反的是,由于在人类的成长进化过程中,颌骨是逐渐变小的,留给智齿的空间也会逐渐变小,B,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危害。①智齿阻生常常会引起反复发作的冠周炎,②邻牙的损害,③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④因此,⑤智齿阻生越早拔除越好。通常建议在25岁之前拔除智齿,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前,C,牙根还没有完全稳固,对下牙槽神经管的作用也较小,所以此时拔除智齿受到的阻力也相对较小。(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成为自己的光,照亮自己的路,做自己热爱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故事里的主角。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5年甘肃省白银二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从胸臆中流出”的性灵诗风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诗行一气直下,容易产生“滑俗”之弊;二是浅近,缺乏含蓄蕴藉的韵味。对此,姚鼐有清楚的认识。姚鼐虽未直接点名批评袁枚,实亦流露出不满。他评白诗云:“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然滑俗之病,遂至滥恶,后皆以太傅为藉口矣。”袁枚在六十岁生日诗中就有“想为香山作后身”之句,所以姚鼐所指后世“滑俗”之病,无疑是针对性灵诗风的弊端。姚鼐明确指出,“欲作古贤辞,先弃凡俗语”,他批评其时两大诗派“浅易询灶妪,险怪趋虬户”,以“浅易”和“险怪”直指袁枚与厉鹗之失。性灵诗派外,王士祯及其追随者追求神韵,然格局狭小,骨力不张,滑落为诗坛边缘性存在;宗宋诗风另一趋势是朝俚俗化方向发展,又暴露出“刻露之病”,缺少含蓄之韵味。对于诗坛的流弊,如何力挽颓波?姚门弟子梅曾亮评其师之诗云:“以山谷之高奇,兼唐贤之蕴藉。”桐城后学吴汝纶亦云:“先生诗勿问何体,罔不深古雅健,耐人寻绎。”“山谷之高奇”与“深古雅健”是宋诗风格,“蕴藉”与“耐人寻绎”是唐诗含蓄蕴藉的传统,二者的结合,即“镕铸唐宋”。姚鼐对矫正香山“流易”之病的诗人都甚为看重,如选李商隐诗一卷,就是因为其诗“近掩刘白”。尽管“矫敝滑易”时“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但仍谓之为“诗中豪杰士”。苏轼之诗,“用梦得、香山格调,其妙处岂刘白所能望哉”。但因其为“天才”,常人难学,故非理想的典范。相较之下,黄庭坚诗最符合他的标准。唐诗通常押平声韵,故格调悠扬舒缓,但久之而生平熟之弊。宋人为革此弊,转而押唐人除杜甫外很少用的仄声韵,苏轼、黄庭坚尤热衷于此,特别是在唱和诗中,用窄韵、险韵争奇斗艳。姚诗亦喜用仄声韵,古体表现得最为明显。如七古《柬王禹卿病中》,韵脚分别是动、洞、纵、共、革空、梦等。友人朱筠、王文治等阅后,次其韵作诗,姚氏又依韵奉答,此后又用此韵再答朱筠诗一首。不管是用韵的习惯,还是反复用同一韵唱和,都与苏、黄相似。因押仄声韵,形成奇峭的诗风。唐诗对仗工整,黄庭坚试图以“不工”之对化唐诗的“稳顺”为宋诗的“奇特”。如葛立方所举《寄上叔父夷仲》中的“万里书来儿女瘦,十月山行冰雪深”句,像律诗中这种“两句意甚远,而中实潜贯者,最为高作”,而“鲁直如此句甚多,不能概举”。此联上句言人事,下句言景物,事类毫不相干,意思相去甚远,从而形成远韵。姚鼐亦喜如此对仗,如“空山短日惜余景,野老长镵甘息机”“白雾乍开人入市,丹林犹缀鹤归巢”等,均有意学之,虽奇特不如黄诗,但可以看出姚氏之兴趣所在。黄庭坚尝语王直方云:“作诗使《史》《汉》间全语,为有气骨。”他将散句化入律诗之中,如“且然聊尔耳,得也自知之”即是。姚鼐亦好在律诗中用散句,如“欲将北海同尊酒,绕尽西山到卫州”“衰年不愿海山居,愿舐淮南药鼎余”等,姚莹赞为深得“苏、黄妙谛”。宋诗之“雅健”,多得力于此种句法。杜甫长律“旁见侧出,无所不包,而首尾一线,寻其脉络,转得清明”,姚鼐对此种以文之结构为诗的做法推崇备至。苏、黄从《檀弓》的“或数句书一事,或三句书一事,至有两句而书一事者,语极简而味长,事不相涉而意脉贯穿”的文法中,体悟出诗法。方东树评黄诗云:“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这种精妙的文法,方氏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姚鼐善于在这种断法中见出“首尾一贯”的联系。以“连山断岭”布局,“最为文之高致”,姚鼐之诗,曾国藩评之云:“能以古文之法,通之于诗,故劲气盘折。”即就此而言。姚氏虽推崇黄庭坚,但亦发现其诗有浅直之病。黄庭坚《送彭南阳》云:“南阳令尹振华镳,三月春风困柳条。携手河梁愁欲别,离魂芳草不胜招。壶觞调笑平民讼,宾客风流醉舞腰。若见贤如武侯者,为言来仕圣明朝。”姚评云:“结太浅直,不为佳。”律诗尾联应宕开一笔,令人味之不尽。救宋诗刻露之弊唯有唐诗之蕴藉,为此,姚鼐推崇初盛唐诗中的神韵之作。他主张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高奇之宋诗与蕴藉含蓄的唐诗相融合,故而王芑孙之诗“体用宋贤,而咀诵之余,别有韵味”,深得其赞赏。秦瀛称王氏之诗“特奇肆”,铁保称之为“峥嵘傲岸,无一字寄人篱落下”,此是得“山谷之高奇”,是为“体用宋贤”;同时,王诗还具有含蓄不尽的“韵味”,是得唐诗之“蕴藉”,二者兼备,从而将唐诗与宋诗熔于一炉。姚鼐自己也是“学玉局(苏轼)而不失唐人格韵”,以此规避宋诗“刻露”之病。(摘编自潘务正《姚鼐“镕铸唐宋”新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滑俗”之弊的产生和含蓄蕴藉之韵味的缺乏,与性灵诗风所追求的“从胸臆中流出”的艺术旨趣相关。B.李商隐的诗歌可以矫正香山“流易”之病,尽管有时“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仍被姚鼐看重。C.姚鼐与友人朱筠、王文治等人的唱和诗作,很多地方与苏、黄的和诗相似,有与苏、黄争胜之心。D.王芑孙“体用宋贤,而咀诵之余,别有韵味”的诗歌创作,符合姚鼐“镕铸唐宋”的诗歌创作理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姚鼐批评白居易诗歌有“滑俗之病”,是为纠正性灵诗风的弊端制造声势,以便驳斥袁枚“想为香山作后身”的主张。B.姚鼐对当时诗坛“浅易”“险怪”、骨力不张以及缺少含蓄韵味的创作流弊深存戒心,他试图通过努力改变这种状况。C.姚鼐“镕铸唐宋”的方法是以“山谷之高奇”救神韵诗风之弱,以“唐贤之蕴藉”救性灵诗风及宗宋诗风之浅俗刻露。D.姚鼐虽然推崇黄庭坚,但也能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对于黄庭坚诗歌创作中的不足,姚鼐保持着较为清醒的认识。(3)下列所选黄庭坚的诗句,符合“远韵”特点的一项是(B)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B.租税及时王事了,云山横笛月轮高。C.杜陵白发垂垂老,张翰黄花句句新。D.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4)学了《登泰山记》后,树人中学高一的同学们开展了关于姚鼐诗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大家准备以“姚鼐‘镕铸唐宋’的诗歌主张”为主题,撰写文学短评,请你参考本文,概括出几条短评要点。(5)下面诗歌和黄庭坚的《送彭南阳》同为招贤诗,评论一致认为姚鼐诗的尾联胜过黄诗尾联,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鱼门编修曩以一诗送仆南归今失其稿更向仆钞取因并一诗寄之姚鼐六艺高论玉麈挥,百家杨秉莫能非。欣登云阁仍簪笔,却送春艎忆钓矶。再应征书丞相老,三为祭酒大夫稀。圣朝举欲留儒者,岂得归田志不违?【解答】(1)C.“有与苏、黄争胜之心”错误。原文只是说“不管是用韵的习惯,还是反复用同一韵唱和,都与苏、黄相似。因押仄声韵,形成奇峭的诗风”,“争胜之心”的说法无中生有。故选C。(2)A.“以便驳斥袁枚‘想为香山作后身’的主张”错误。从原文“袁枚在六十岁生日诗中就有‘想为香山作后身’之句,所以姚鼐所指后世‘滑俗’之病,无疑是针对性灵诗风的弊端”来看,姚鼐是针对性灵诗风的弊端,并非驳斥袁枚“想为香山作后身”的主张。故选A。(3)由“此联上句言人事,下句言景物,事类毫不相干,意思相去甚远,从而形成远韵”可知,“远韵”的特点为上下句所选的人事与景物不相干,意思相去甚远。A.上句都是景物,事类相干,意思相近,不符合“远韵”特点。B.上句说“租税”,下句说“云山”,事类毫不相干,意思相去甚远,符合“远韵”特点。C.上句都是人物,事类相干,意思相近,不符合“远韵”特点。D.上句都用典,事类相干,意思相近,不符合“远韵”特点。故选B。(4)①由“姚门弟子梅曾亮评其师之诗云:‘以山谷之高奇,兼唐贤之蕴藉。’桐城后学吴汝纶亦云:‘先生诗勿问何体,罔不深古雅健,耐人寻绎。’‘山谷之高奇’与‘深古雅健’是宋诗风格,‘蕴藉’与‘耐人寻绎’是唐诗含蓄蕴藉的传统,二者的结合,即‘镕铸唐宋’”可知,姚鼐追求把宋诗风格与唐诗传统融合。从“姚氏虽推崇黄庭坚,但亦发现其诗有浅直之病……救宋诗刻露之弊唯有唐诗之蕴藉,为此,姚鼐推崇初盛唐诗中的神韵之作。他主张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高奇之宋诗与蕴藉含蓄的唐诗相融合”可知,他认识到宋诗不足,主张用唐诗弥补,体现融合主张。②由“唐诗通常押平声韵……姚诗亦喜用仄声韵,古体表现得最为明显。如七古《柬王禹卿病中》,韵脚分别是动、洞、纵、共、革空、梦等”可知,姚鼐受宋诗影响,喜爱用仄声韵创作。根据“唐诗对仗工整,黄庭坚试图以‘不工’之对化唐诗的‘稳顺’为宋诗的‘奇特’……姚鼐亦喜如此对仗”可知,姚鼐学习黄庭坚“不工”之对的创作方式。从“黄庭坚尝语王直方云……姚鼐亦好在律诗中用散句”可知,姚鼐借鉴黄庭坚将散句化入律诗的做法。由“杜甫长律……姚鼐对此种以文之结构为诗的做法推崇备至……姚鼐善于在这种断法中见出‘首尾一贯’的联系”可知,姚鼐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文章结构和文法。③由“救宋诗刻露之弊唯有唐诗之蕴藉,为此,姚鼐推崇初盛唐诗中的神韵之作”可知,姚鼐为补宋诗之弊,推崇初盛唐神韵诗。从“他主张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高奇之宋诗与蕴藉含蓄的唐诗相融合,故而王芑孙之诗‘体用宋贤,而咀诵之余,别有韵味’,深得其赞赏”可知,他赞赏兼具宋诗特点与唐诗韵味的作品,体现对初盛唐诗神韵之作的推崇。(5)黄诗,由“黄庭坚《送彭南阳》云:‘南阳令尹振华镳,三月春风困柳条。携手河梁愁欲别,离魂芳草不胜招。壶觞谈笑平民讼,宾客风流醉舞腰。若见贤如武侯者,为言来仕圣明朝。’姚评云:‘结太浅直,不为佳。’”结句“若见贤如武侯者,为言来仕圣明朝”,写遇贤者动员其出仕,平浅直白,言尽意尽,显现刻露之弊。姚诗,结句“圣朝举欲留儒者,岂得归田志不违”,并没有直接招贤,而是宕开一笔,反面陈说(反问、曲笔皆可):朝廷用贤,贤士怎能不违背归田之志呢?姚诗言尽意不尽,较黄诗更具唐诗蕴藉之味。答案:(1)C(2)A(3)B(4)①将“高奇”“深古雅健”的宋诗风格与“蕴藉”“耐人寻绎”的唐诗传统结合;②多用仄声韵,多用“不工”之对,将散句化入律诗中,以文法入诗;③推崇初盛唐诗中的神韵之作。(5)①黄诗写遇贤者动员其出仕,姚诗则宕开一笔,反面陈说(反问、曲笔皆可):朝廷用贤,贤士怎能不违背归田之志呢?②黄诗平浅直白,言尽意尽,显现刻露之弊;姚诗言尽意不尽,较黄诗更具唐诗蕴藉之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长安的荔枝马伯庸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露出泥土的青岩旁边。⑪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滤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⑫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⑬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⑭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⑮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⑯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⑰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时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⑱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⑲一骑,只有一骑。⑳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㉑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㉒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㉓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㉔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㉕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见地一起向两侧让开。㉖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㉗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㉘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文本二:《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文本三: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小说人物。在贵妃诞辰前,他接到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本一开篇描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的情景,极具镜头感,先远景展现一骑疾驰的动态画面,再聚焦特写,突显骑士的疲惫。B.文本一中装扮华丽的春明门与残败荒凉的上好坊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社会繁华之下,底层百姓生活艰辛画面,讽刺意味浓厚。C.文本一以小见大,通过刻画一个与“荔枝”发生关联的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展开故事,深刻书写了历史深处小人物的命运与悲欢。D.与文本一相比,文本二中《新唐书•杨贵妃传》叙事整体上更细腻生动,一个“必”表现出杨贵妃恃宠而骄的蛮横。(2)对文本一的标题与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标题通过长安城和荔枝两个意象的组合,点明本文线索,让读者联想到杜牧的诗《过华清宫》,产生对杨贵妃嗜食荔枝以及千里运送荔枝等历史故事的遐想。B.第⑦段画线句对城门的描写,展现了贵妃寿辰庆祝活动的盛大隆重,表现皇帝对此的重视,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C.第⑲段画线句短句单独成段,词语重复,强调李善德看到结果时的怅然失落,“只有”二字也体现出运输荔枝的过程之艰难与代价之大。D.第㉓段画线句,引发读者想象荔枝成功运达长安过程前,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以及李善德等人付出的不懈努力。(3)文本一中第⑬至⑯段写出李善德的多重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4)同一历史事件,文本一与文本三都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来表现主旨,就此方面,结合文本分析两文的不同。【解答】(1)D.“叙事整体上更细腻生动”错,材料二史传叙事整体上更简练,更客观,更接近历史真实。故选D。(2)B.“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错,目的是表现统治者的奢靡。故选B。(3)“李善德……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分析,李善德认为上好坊是最终归宿,表现挣扎中的李善德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由“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分析,李善德历经千辛万苦,右腿废了,索性瘫坐着,他有着历经艰辛后的疲惫。由“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分析,李善德眼观春明门,心中计算人力路程,等待最终结果。这表明他对任务的坚持,对结果的关注。由“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分析,李善德对任务是否完成的忐忑、无奈。已尽人事,只剩听天由命的等待。(4)选择的人物形象不同:文本一,虚构了历史深处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李善德;文本三选择历史事件中真实的中心人物——杨贵妃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不同:文本一,重点刻画李善德这一小人物形象,例如,“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等。小说通过对李善德肖像、动作、心理的刻画,运用多样描写人物的手法,虚构了一个丰富鲜活的低层官员形象;文本三,“一骑红尘妃子笑”精于剪裁,人物简略凝炼,对杨贵妃这一人物形象仅一个“笑”字的动作描写,就点出人物与事件的关联以及人物的受宠。此外,并没有运用其他的人物描写方法。表达的主旨不同:文本一是小说,围绕运送“荔枝”一事,描写李善德为完成运送荔枝的任务竭尽全力在路上奔跑的情景,展现他完成任务的艰难,重点刻画历史深处小人物李善德的命运与悲欢,表现了他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抗争。为了杨贵妃吃到岭南的荔枝,累死多少马匹和骑手,小说通过李善德的所见所感,不仅批判上层的奢靡,也反映底层艰辛,小人物的坚守与悲哀;文本三是杜牧的一首绝句,将议论托于形象之中,借事件与人物的关联,设置悬念,抨击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这首诗“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尤其是杨贵妃骊山上嫣然一笑的形象,让人联想“褒姒一笑失天下”,将历史教训熔铸在鲜明的形象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答案:(1)D(2)B(3)①命运的无力感。认为上好坊是最终归宿,表现挣扎中的李善德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②历经千辛万苦后的疲惫感。右腿废了,索性瘫坐,是历经艰辛后的疲惫。③对任务的坚持,对结果的关注。眼观春明门,心中计算人力路程,等待最终结果。④对任务是否完成的忐忑、无奈。已尽人事,只剩听天由命的等待。(4)①选择的人物形象不同。文本三选择历史事件中真实的中心人物来塑造,文本一虚构了历史深处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不同。文本三精于剪裁,人物简略凝炼,仅一个“笑”字,点出人物与事件的关联以及人物的受宠。文本一运用心理、肖像、动作、对比等多样的手法虚构丰富鲜活的低层官员形象。③表达的主旨不同。文本三借事件与人物的关联,设置悬念,抨击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文本一通过小人物的命运,不仅批判上层的奢靡,也反映底层艰辛,小人物的坚守与悲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陆澄)问立志。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四傍纵A要种些嘉谷B上面C被此树叶遮覆D下面E被此F树根G盘结H如何生长得成?(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天理,与《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的“天理”意思不同。B.责,与李密《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责”意思和用法不相同。C.周公,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是同一人,他以德才而闻名。D.学者,与韩愈《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王阳明强调,所谓立志就是要时刻不忘天理,并且不断保存这一意念并发扬开来,就能慢慢达到美、大、圣、神的境界。B.王阳明为了让自以为是、贪求虚名的孟源能明白事理,用同一土地上大树与庄稼的关系来进行说理。C.王阳明列举周公制礼作乐、孔子修订六经等事例,意在强调学者需要有一个“明”的工夫,心要能明。D.王阳明认为“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义理是无穷无尽的,并非一成不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②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5)文本最后王阳明所说的话与《大学之道》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哪些异同?【解答】(1)句意:若在树的周围栽种一些优良的谷物,上面有大树的树叶遮挡,下面被树根盘结(缺乏营养),又怎能生长成熟?本题断句要格外注意句子结构,显然,“四傍”“上面”“下面”都属于方位名词,各领起后句,故应在B处、D处断开。“盘结”,指盘绕,应修饰前文的“树根”,“如何生长得成”是一个完整的反问句,故应在H处断开。故选BDH。(2)B.有误,两个“责”都是责备的意思,意思相同。句意:先生多次责备他;答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故选B。(3)D.“王阳明认为……观点是没有道理的”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可见王阳明认为这句话本来说得很好,只是颇让人费解,于是便有了问题。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观点是没有道理的”,只能说观点“让人费解”。故选D。(4)①处:相交;相下:彼此谦让;相上:彼此攀比。译文:与朋友相交,一定要彼此谦让,(这样)就会受益,而彼此攀比则会受损。②使:倘若;何以:为什么。译文:倘若桀、纣不死,残恶在他们这儿就到了尽头了吗?倘若善能穷尽,周文王为什么会“苦苦求道而至今没有把握”呢?(5)王阳明:“是徒知养静……静亦定、动亦定”大意是“这是因为你只知静坐修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一遇到事情,就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了。人应该在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立得住,才能做到在安静的时候也能够有定力、在行动时也能够有定力”。《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虑而后能得”大意是“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则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能达到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能处事合宜”。它们都论述了有关“静”的内容,强调了“静”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王阳明强调在事情上磨炼自己,这样才会达到“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大学之道》强调了“静”与“定”“安”的关系,辩证分析了“静”与收获的关系。答案:(1)BDH(2)B(3)D(4)①与朋友相交,一定要彼此谦让,(这样)就会受益,而彼此攀比则会受损。②倘若桀、纣不死,残恶在他们这儿就到了尽头了吗?倘若善能穷尽,周文王为什么会“苦苦求道而至今没有把握”呢?(5)相同点:二者调了“静”的作用。不同点:王阳明强调要下克己功夫,在事情上磨炼自己,这样才会达到“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大学之道》则强调了“静”与“定”“安”的关系,辩证分析了“静”与收获的关系。参考译文:(陆澄)询问立志的事。王阳明先生说:“只要时刻不忘保存天理,就是立志了。能不忘记这一点,时间长了,心自然就会凝聚天理。这种天理意念常存于心,逐渐达到(孟子讲的)美、大、圣、神的境界,也只是不断保存这一意念并发扬开来而达到的。”“白天下功夫,觉得烦躁不安,就去练习静坐,觉得懒得看书,就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与朋友相交,一定要彼此谦让,(这样)就会受益,而彼此攀比则会受损。”孟源有自以为是、贪求虚名的毛病,先生多次责备他。(先生)趁机开导他:“这正是你一生的大病根。就比如一丈见方的地里,种了一棵大树,雨露的滋润、土地的肥沃,只能滋养得了这个大根。若在树的周围栽种一些优良的谷物,上面有大树的树叶遮挡,下面被树根盘结(缺乏营养),又怎能生长成熟?必须砍掉这棵树,连须根也不留,才能种植优良谷物。否则,任凭你如何耕耘栽培,也只是滋养大树的根。”陆澄问:“圣人能根据情况随时应变,莫非也是事先研究谋划过的吗?”先生说:“哪能事先研究那么多呢?圣人的心犹如明镜,只是这个明,它能随感触而应对,没有什么东西照不到。周公制定礼制创作音乐以修饰天下,这都是圣人所能做到的,为什么尧、舜不全部做了而非要等到周公呢?孔子删述《六经》以教诲后人,也是圣人所能做到的,为什么周公不先做了而非要等到孔子呢?可见,圣人是遇到了特定的时代才做出了特定的事情。只怕镜子不明亮,不怕有物不能照。探究事物的变化,就像镜子映照时事,但学者必须有一个‘明’的工夫。学者只担心自己本心不明,而不必担心不能穷究事物的变化。”陆澄说:“那么(程颐)所说的‘事物不存在时,事理已经存在’,这应如何理解呢?”先生说:“这句话本来说得很好,只是颇让人费解,于是便有了问题。”“义理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存在,它无穷无尽。我与你谈论这些,不能因为你稍有收获,于是就以为只有这些了;即使再与你谈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没有止境。”有一天,先生又说:“即使圣明贤达如尧、舜,然而在尧、舜之上,善也无穷尽;即使残暴凶恶如桀、纣,然而在桀、纣之下,恶也无穷尽。倘若桀、纣不死,残恶在他们这儿就到了尽头了吗?倘若善能穷尽,周文王为什么会‘苦苦求道而至今没有把握’呢?”陆澄问:“安静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一旦遇到事情,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是为什么?”先生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静坐修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一遇到事情,就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了。人应该在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立得住,才能做到在安静的时候也能够有定力、在行动时也能够有定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读李白集齐己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①。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注】①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前三句运用“云涛”“巨鳌”等自然界辽阔深远的罕见的素材,表现出李白想象力之丰富。B.四、五两句运用心理描写,刻画海神的惊怖和骊龙的怯懦,侧面表现了李白作品的神奇脱俗。C.六、七两句与“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两句均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大胆奇特。D.八、九两句夸赞李白作品数量众多,像金玉般弥足珍贵,这些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2)结合李白《将进酒》一诗的意象和语言,举例说明你对作品最后两句中的“丈夫气”的理解。【解答】(1)D.“夸赞李白作品数量众多”错。“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主要是说李白的诗篇音韵铿锵,如金玉般美好,且被人们广泛传颂,重点在于强调其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受欢迎程度,而非单纯夸赞作品数量众多。故选D。(2))①“丈夫气”是作者对李白作品的评价,李白作品意象丰富绚丽、恢宏壮阔,情感自由奔放,体现出豪迈的“大丈夫”气概。意象方面以“酒”为意象:《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等句,频繁出现“酒”这一意象。酒在古代常与豪情、洒脱联系在一起,李白借饮酒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与愤懑不平,展现出一种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的气质,体现出“丈夫气”中的豪爽与豁达。意象雄奇: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以黄河奔涌的壮阔意象展现天地浩渺,凸显豪迈气魄;“朝如青丝暮成雪”通过时空压缩的夸张,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慨叹,却以“天生我材必有用”迅速转向昂扬自信,尽显洒脱。语言豪放:如“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天生我材必有用”等,以夸张的饮酒场景和洒脱的金钱观,传递及时行乐、纵情自由的豪情;结尾“与尔同销万古愁”更以磅礴气势消解个体忧愁,展现胸怀天下的气度。答案:(1)D(2)①“丈夫气”是作者对李白作品的评价,李白作品意象丰富绚丽、恢宏壮阔,情感自由奔放,体现出豪迈的“大丈夫”气概。②意象上,《将进酒》运用“黄河”“白发”等意象,表述夸张,豪迈新奇。③语言上,“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表达了李白的自傲情怀,语言优美精练,值得细细品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礼运》中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要实现它必须做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景物描写动静结合,色彩浓淡相宜;视野开阔旷远,水天上下融为一体。(3)“鹧鸪”,因鸣声悲婉凄切,很容易牵动人的愁绪,被视为悲情的代表,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解答】故答案为:(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重点字:修、睦)(2)彩舟云淡星河鹭起(重点字:鹭)(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重点字:鹧、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读懂是第一步,但仅仅读懂还不够,要能欣赏语言的巧妙、语言的美,就要学会“咬文嚼字”。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只有通过自己大量阅读,反复玩味,才能逐渐体会。例如“东篱”,陶渊明《饮酒》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院子东边篱笆下种着菊花,这本是普通的田家景色,可是因为菊被陶渊明赋予了自己的人生志趣,所以连带着“东篱”也有了远离尘俗的意味。例如“青云”,曹雪芹《红楼梦》中薛宝钗咏柳絮词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功能是很奇妙的。语言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语言大师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中国的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中国文学的鉴赏,要从语言入手,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滋味。(1)下列诗句与“采菊东篱下”句式一致的一项是(D)A.江春入旧年B.复照青苔上C.乾坤日夜浮D.狗吠深巷中(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然而即使所以但是B.因为所以虽然但是C.虽然但是即使所以D.即使也所以然而(3)仿照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括号内补写语句,来完成对“青云”深层情韵的分析。【解答】(1)“采菊东篱下”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东篱下彩菊;句意: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A.为常式句。句意: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B.为省略句,应为“复照(于)青苔上”。句意:阳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