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综合评估语文下册第一、二、三单元注意事项: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1~2题14分)1.学校开展“在语文中感受家乡非遗”主题活动。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作为“中国大枣之乡”,行唐拥有(fēngfù)________的枣木资源。行唐枣木制品制作技艺是行唐县家喻户晓的传统手工技艺。工匠们利用淘汰的枣树加工成日用品,开创了行唐枣木加工。选材、定性、阴干、开料、选料、校钝、打坯、修形……①________枣木非常容易变形开裂,②________绝大部分木匠不愿意碰触。如何将枣木处理定形是(guānjiàn)________,所以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要细致入微,不能出半点差错。材料要选择百年以上的红心枣木,将枣木放入水池中约一年半,分解树脂和胶质,封蜡后放甲________(阴凉/阴森)通风处约一年半。泡好的枣木锯成6厘米厚的板材,“田”字形堆叠阴干,之后避开花纹和根结部位,选择带水波纹花纹的木料,在小料上标出产品形状尺寸。雕刻时要选择乙________(锋芒/锋利)的工具,避免崩茬。用刀具把枣木加工成所需形状,用粗砂纸□锉刀修整产品,使之贴合手感。清理产品表面,加热蜂蜡涂抹并去除多余残留物,用棉布摩擦至光泽润滑,这样一件枣木加工制品就完成了。(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fēngfù)________②(guānjiàn)________(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家喻户晓(yù)细致入微(zì) B.家喻户晓(yù)细致入微(zhì)C.家喻户晓(yú)细致入微(zì) D.家喻户晓(yú)细致入微(zhì)(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甲:________乙:________(4)文段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都 B.即使也 C.因为所以 D.只要就(5)请在文段中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用刀具把枣木加工成所需形状,用粗砂纸□锉刀修整产品,使之贴合手感。(6)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根据下面图文,推测“杲(gǎo)”字的意思,填写在横线上。第二部分(3~20题56分)一、古诗文阅读(一)默写(共6分)3.下面是小文记录的本学期语文课程学习后的感受,请你帮助他补全内容。热爱生活,热爱语文。春天,我们看到杨花、榆英飘飞时,会发自内心地赞道:“①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夜晚走在幽静的小路上,遥望天空一轮明月,我们不禁吟诵起王维《竹里馆》中的诗句:“②________,明月来相照”……语文学习让我们畅游诗海,能表思乡之情——“③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会懂亲情之珍——“爷娘闻女来,④________;阿姊闻妹来,⑤________;小弟闻姊来,⑥________”。(二)(共6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诗(节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4.画横线的诗句运用排比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木兰从军的准备工作,渲染了________气氛。5.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愿驰千里足”中“愿”字的妙处。6.有详有略是本诗特色。结合你对全诗的理解,分析选段的详略安排及作用。(三)(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节选自《归田录》)[乙]郁离子曰自瞽①者乐言己之长自聩②者乐言人之短。乐言己之长者,不知己;乐言人之短者,不知人。不知己者,无所见;不知人者,无所闻。无见者,谓之瞽;无闻者,谓之聩。人有耳目,而见闻有所不及,恒③思所以聪明之,犹惧其蔽塞也,而况于自瞽、自聩乎?瞽且聩而以欺人曰:‘予知且能’,然而不丧者,蔑④之有也。”(选自《郁离子》,有删改)①瞽(gǔ):眼睛失明,盲人。②聩(kuì):耳聋。③恒:经常。④蔑:无,没有。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但微颔之颔:________(2)尔安敢轻吾射轻:________(3)无见者,谓之瞽谓:________8.下列对乙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郁离子曰自瞽者/乐言己之长自聩者/乐言人之短B.郁离子/曰自瞽者乐言/己之长自聩者乐言/人之短C.郁离子曰/自瞽者乐言己之长/自聩者乐言人之短D.郁离子/曰自瞽者乐/言己之长自聩者乐/言人之短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2)人有耳目,而见闻有所不及。10.同是说理文章,甲、乙两文各告诉读者一个怎样的道理?二、现代文阅读(一)(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1929年5月,杨春增出生在河北省沙河县(今沙河市)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10月,他胸前戴着大红花,在乡亲们的欢送中,踏上参军的道路。1951年3月,他随军入朝作战。②1952年8月5日19时,朝鲜金城东南座首洞附近,三发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我军密集的炮群喷出万道火舌,直射向敌京畿山高地,即541高地。炮声过后,在山脚下埋伏一整天的杨春增立即带战士们冲锋。经过激烈的战斗,我军占领了541高地。③8月6日5时许,为给部队进攻赢得时间,杨春增主动请缨率领部队防御541高地。从凌晨进入阵地就开始战斗,至下午三时,打退了倍于己的敌人十余次反扑次进攻,毙伤敌200余人。在敌人强大炮火的进攻下,阵地上只剩下了左腿中弹负伤的杨春增、卫生员牟元礼和一颗反坦克手雷!④疯狂的敌人见枪声停下来,黑压压的一片蜂拥而至。杨春增明白,这是最后的时刻了。他沉着地命令牟元礼去寻找部队,自己则抱起反坦克手雷,忍着左腿的剧痛,跃出战壕,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冲向敌群。一声巨响过后,火光冲天,浓烟翻滚。十几个敌人倒下了,剩下的也滚下山去。⑤杨春增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实现了他生前的誓言,用鲜血和生命保住阵地,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的壮丽凯歌!(摘自《人物周报》2024年8月23日,有改动)材料二: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战士们是怎样想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儿什么就做点儿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溜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儿血不算什么,吃这点儿苦又算什么哩!”(节选自《谁是最可爱人》)11.小冀同学读了上面两则材料后,发现两则材料的主人公均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请你阅读材料并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12.小文同学在读“材料一”时,觉得“万道火舌”这一短语用得很妙,但不知道怎么表达,请你告诉他。13.小冀同学在摘抄“材料二”时,认为该材料画线句可以删掉,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14.为丰富材料内容,小文同学从网上搜集到了四幅图片,能与上述材料相匹配的一幅是________。(二)(共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鞋匠孙纵香①与小鞋匠从初识到熟悉,屈指一晃已数年。②那年秋,我租住在临公园及主干道旁边的小区。小区正门北面,左右两边有不少商铺,商品应有尽有,生活便利。小鞋店,就开在右边的小巷,十五六平方米,门口一排玻璃柜,里面的修鞋配件倒也齐全,留一个缺口,容他进出;右边靠墙一台笨重的修鞋机,占了一块地方;左边靠墙及正中间,是各一排货柜,堆满鞋子手包。除了修鞋,也兼修行李箱、手提包、沙发等。每天,小鞋匠就在店里忙乎着。③鞋匠小哥姓荣,河南安阳人。三十出头,长得敦实憨厚。板寸头,大眼睛,一张圆脸,常带着笑。他话语不多,音调不高,性子也不刚,倒有几分像南方人。④我这人生性慵懒,基本不洗鞋,这几年,鞋脏了旧了,一律提下去,甩在他的柜台。一则帮衬他的生意,二则满意他的修鞋技术,收费也合理。于是,高跟鞋削矮,白鞋保养,冬鞋打蜡上油,紧脚的放松,开裂的缝合,踢了尖的加厚……一来二往,光顾多了,与小荣哥便熟悉了。⑤我有一双品牌尖头单皮鞋,黑色镂空花纹,样子漂亮。但穿上脚,迈几步,后跟竟掉了下来——跟绑太松,烦心!便提过来给他修。他想尽了法子:先加了后跟垫,不行;拆开鞋左右两边对接的竖缝线,往里缩半厘米,还是掉跟;后来他想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在后跟帮的凹槽横着缝一截松紧带,伸脚进去,脚后跟连着松紧带,迈步一松,停步一紧,走路也还是不稳当。一日,他发信息留言:把您的鞋拿来,换一个新的厚跟垫。如此这般,终于解决了我的难题。我想,他能在一只鞋上这么琢磨,下功夫,不禁想起一句广告语:“修鞋,我是用心的!”⑥小区住户过千,加上邻近的、慕名而来的,小荣哥有点忙不过来。他不偷懒,天天蹲店,想必赚钱也不会少,养老婆与两个孩子不成问题。⑦后来,为了生计,他把店转给一个比他年轻的小哥,下决心回家乡找机会闯一闯。再见到他,已是第二年夏天,说是表哥骗了他,生意没做成,反而亏了一大笔钱。加上这店小弟撑不下去,一个劲儿催他回来接手,于是店归原主。想必这小荣哥,酸甜苦辣也尝了个遍吧。⑧小荣哥又重新坐在鞋店里,低下头,驾轻就熟,叮叮当当地掌起了鞋。客人又陆续回来了,鞋店又红火起来。⑨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同年代的孩子啃老者不在少数,小鞋匠却尽一己之力养家糊口,尽绵薄之力,回馈社会,怀里还揣着幸福小梦想。我感喟他的不易、他的独立自强与良善。每次去他店里,总见他低头忙乎。堆满工具的简易桌上,置一只塑料饭盒,没吃完的炒面上搁着一双筷子;有时是一盒快餐拼饭,配一盒红萝卜清汤。简易桌上,匀出一个放电茶壶的空间,冲点茶喝。我给他送过几次茶叶,他很是感激,偶尔也不收我的修鞋钱。⑩今年端午回来,他千里迢迢地带回一束麦穗送给我,饱满带着麦芒的麦穗与黑生生的他,还散发着田野收割的气息,我高兴地收下了,插进花瓶里,这是他表达谢意的方式吧。我问他还打算做多久,他笑了笑,说,出来十几年了,也很想回去。或许,他心里早已有奋斗的目标。⑪关注小鞋匠这么久,也许,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当年挣扎的自己;也许,我一向认可青春拼搏的模样;也许,看到在城市繁华的角落,奋斗不息者,仍比比皆是,他们构成了城市夜晚满天的星星。(选自《茂名晚报》,有删改)15.文章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1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都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同年代的孩子啃老者不在少数,小鞋匠却尽一己之力养家糊口,尽绵薄之力,回馈社会,怀里还揣着幸福小梦想。17.阅读选文,说说在小荣哥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写出三点即可)1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小鞋匠”为题,交代了主要人物,行文线索,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文章通过叙述小鞋匠勤劳不息的故事,告诉读者小人物身上有着许多优良品质。C.文章采用第二人称写法,可以更灵活地叙述小鞋匠的故事,便于作者评判人物。D.文章的尾段收束全篇,照应标题,升华主旨,表达出作者对小鞋匠的赞颂之情。三、整本书阅读19.阅读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他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场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变化得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没有地方给他坐,到处是雪。小茶馆们已都上了门,十点多了;就是开着,他也不肯进去,他愿意找个清静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转着的泪随时可以落下来。既没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里去呢?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1)选段画横线处的“他”是________(人名),该语段出自名著________(书名)。(2)从“眼眶中转着的泪”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3)请自选角度为选段中“银白的世界”拟写批注。20.老舍先生的小说总是运用通俗朴素的口语化语言,给读者带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感染力。请你结合这一艺术特色,把本阶段阅读的相关名著小说推荐给大家。(100字左右)第三部分(21题50分)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下边题目为“起伏”的漫画,形象地揭示了成长的过程。请以“成长就是这样”为题,写一篇文章,讲述你的成长故事。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题目:成长就是这样

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综合评估语文下册第一、二、三单元注意事项: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1~2题14分)1.学校开展“在语文中感受家乡非遗”主题活动。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作为“中国大枣之乡”,行唐拥有(fēngfù)________的枣木资源。行唐枣木制品制作技艺是行唐县家喻户晓的传统手工技艺。工匠们利用淘汰的枣树加工成日用品,开创了行唐枣木加工。选材、定性、阴干、开料、选料、校钝、打坯、修形……①________枣木非常容易变形开裂,②________绝大部分木匠不愿意碰触。如何将枣木处理定形是(guānjiàn)________,所以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要细致入微,不能出半点差错。材料要选择百年以上的红心枣木,将枣木放入水池中约一年半,分解树脂和胶质,封蜡后放甲________(阴凉/阴森)通风处约一年半。泡好的枣木锯成6厘米厚的板材,“田”字形堆叠阴干,之后避开花纹和根结部位,选择带水波纹花纹的木料,在小料上标出产品形状尺寸。雕刻时要选择乙________(锋芒/锋利)的工具,避免崩茬。用刀具把枣木加工成所需形状,用粗砂纸□锉刀修整产品,使之贴合手感。清理产品表面,加热蜂蜡涂抹并去除多余残留物,用棉布摩擦至光泽润滑,这样一件枣木加工制品就完成了。(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fēngfù)________②(guānjiàn)________(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家喻户晓(yù)细致入微(zì) B.家喻户晓(yù)细致入微(zhì)C.家喻户晓(yú)细致入微(zì) D.家喻户晓(yú)细致入微(zhì)(3)从文段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甲:________乙:________(4)文段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都 B.即使也 C.因为所以 D.只要就(5)请在文段中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用刀具把枣木加工成所需形状,用粗砂纸□锉刀修整产品,使之贴合手感。(6)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答案】(1)①.丰富②.关键(2)B(3)①.阴凉②.锋利(4)C(5)、(6)示例:可在句子的最后面补充宾语“的历史”。【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形。丰富,fēngfù,(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使丰富。关键,guānjiàn,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最关紧要的。【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家喻户晓,jiāyùhùxiǎo,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细致入微,xìzhìrùwēi,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也指考虑问题十分仔细,连很微小的细节都注意到了。故选B。【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甲处:“阴凉”指太阳照不到而凉爽的,是中性词;“阴森”指(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常用来形容令人害怕的环境氛围。此处说的是放置枣木的地方,应是凉爽通风的,所以选“阴凉”。乙处:“锋芒”指刀剑的刃和尖,常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干;“锋利”指(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这里形容雕刻用的工具,应选“锋利”。【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语。①处后面说“枣木非常容易变形开裂”,②处后说“绝大部分木匠不愿意碰触”,存在因果关系,即因为枣木容易变形开裂这个原因,所以导致绝大部分木匠不愿碰触这个结果。“因为……所以”表因果关系,符合文意。故选C。【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标点运用。“粗砂纸”与“锉刀”是并列词语,中间用顿号。【小问6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成分残缺,缺少“开创”的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历史”。2.根据下面图文,推测“杲(gǎo)”字的意思,填写在横线上。【答案】示例:太阳升到了树顶的上方,表示这是天空最明亮的时候。本义是“日出明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义。“杲”字由“日”和“木”组成。在汉字的会意造字法中,组合的部件往往蕴含着表意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到,“日”(太阳)在“木”(树木)的上方。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计时和判断时间状态。当太阳升到树顶上方时,意味着太阳处于较高位置,此时光线充足,是一天中天空最为明亮的时候。所以根据这样的字形构造和自然现象的关联,“杲”的本义为“日出明亮”。第二部分(3~20题56分)一、古诗文阅读(一)默写(共6分)3.下面是小文记录的本学期语文课程学习后的感受,请你帮助他补全内容。热爱生活,热爱语文。春天,我们看到杨花、榆英飘飞时,会发自内心地赞道:“①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夜晚走在幽静的小路上,遥望天空一轮明月,我们不禁吟诵起王维《竹里馆》中的诗句:“②________,明月来相照”……语文学习让我们畅游诗海,能表思乡之情——“③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会懂亲情之珍——“爷娘闻女来,④________;阿姊闻妹来,⑤________;小弟闻姊来,⑥________”。【答案】①.杨花榆荚无才思②.深林人不知③.此夜曲中闻折柳④.出郭相扶将⑤.当户理红妆⑥.磨刀霍霍向猪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榆荚、折柳、郭、妆、霍霍。(二)(共6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诗(节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4.画横线的诗句运用排比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木兰从军的准备工作,渲染了________气氛。5.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愿驰千里足”中“愿”字的妙处。6.有详有略是本诗的特色。结合你对全诗的理解,分析选段的详略安排及作用。【答案】4.①.互文②.战争的紧张5.“愿”是“希望”的意思。通过“愿”字写出木兰面对高官厚禄的选择,表现出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6.示例:选段详写木兰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等部分,略写前线征战。这样写既突出了木兰的勤劳孝顺、深明大义,又丰富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解析】【导语】《木兰诗》以质朴语言塑造巾帼英雄形象,通过“东市买骏马”四句的铺排渲染战前紧张氛围,又以“愿驰千里足”凸显木兰淡泊名利的本色。全诗详写出征准备与归乡场景,略写战场厮杀,形成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既展现家国情怀,又强化人物性格的立体感。【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排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个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分别提及在不同集市购买不同的从军装备,通过排比增强了语势,使语句富有节奏感。互文:这几句诗并非是在东市只买骏马,西市只买鞍鞯等,而是在东西南北各个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一系列物品,相互补充说明,体现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木兰紧急地在各个集市购置从军所需物品,没有丝毫的拖延。这种紧凑的行为安排,渲染出战争即将来临,时间紧迫,形势紧张的气氛,表现出战争的迫在眉睫,也体现出木兰为出征迅速做准备的果断和干练。【5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愿驰千里足”意思是: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愿”在句中是“希望”的意思。木兰在战场上历经多年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归来后天子对她进行封赏,面对“尚书郎”这样的高官厚禄以及“赏赐百千强”的丰厚财物,她却说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个“愿”字,直接表明了木兰的心愿,与那些追求功名利禄之人形成鲜明对比。它有力地突出了木兰内心深处对家乡、对平凡生活的眷恋。她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被官场的名利所诱惑,毅然选择回归故里,由此生动地展现出木兰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的高尚品质,让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使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更加深刻动人。【6题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诗中详写木兰从军缘由,通过“昨夜见军帖……木兰无长兄”,展现木兰因父年迈且家中无兄长应征而决定替父从军,凸显其勤劳孝顺、深明大义;详写行前准备,“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以排比互文表现木兰为出征迅速筹备,体现其果断有条理;详写征途思亲,“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细腻描绘木兰对父母思念,增添人物情感温度。而对前线征战仅用“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简略描述。如此安排,因战争过程非重点,且能避免过多展现残酷血腥,从而突出木兰替父从军的勇敢坚毅等品质,使诗歌详略得当、节奏张弛有度,木兰形象更真实感人。(三)(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节选自《归田录》)[乙]郁离子曰自瞽①者乐言己之长自聩②者乐言人之短。乐言己之长者,不知己;乐言人之短者,不知人。不知己者,无所见;不知人者,无所闻。无见者,谓之瞽;无闻者,谓之聩。人有耳目,而见闻有所不及,恒③思所以聪明之,犹惧其蔽塞也,而况于自瞽、自聩乎?瞽且聩而以欺人曰:‘予知且能’,然而不丧者,蔑④之有也。”(选自《郁离子》,有删改)①瞽(gǔ):眼睛失明,盲人。②聩(kuì):耳聋。③恒:经常。④蔑:无,没有。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但微颔之颔:________(2)尔安敢轻吾射轻:________(3)无见者,谓之瞽谓:________8.下列对乙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郁离子曰自瞽者/乐言己之长自聩者/乐言人之短B.郁离子/曰自瞽者乐言/己之长自聩者乐言/人之短C.郁离子曰/自瞽者乐言己之长/自聩者乐言人之短D.郁离子/曰自瞽者乐/言己之长自聩者乐/言人之短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2)人有耳目,而见闻有所不及。10.同是说理文章,甲、乙两文各告诉读者一个怎样的道理?【答案】7.①.点头②.轻视③.叫作,称为8.C9.(1)于是(卖油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2)(虽然)人们都有眼睛和耳朵,但是所见所闻仍有达不到的地方。10.甲: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乙:人要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或“借人之长,补己之短”)。【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阅读由两则寓言组成,甲文《卖油翁》通过陈康肃与卖油翁的对话,以“酌油”与“射箭”的类比,生动诠释了“熟能生巧”的朴素哲理;乙文《郁离子》则借“瞽者”“聩者”的比喻,犀利批判了“自矜其能”“好议人短”的愚昧。两文均采用“以小见大”的笔法,甲文侧重实践智慧,乙文强调认知局限,形成互补关系。文中人物对话与比喻说理相得益彰,体现了宋代寓言“言近旨远”的典型特征。【7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1)句意:只是微微点头。颔:点头。(2)句意: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3)句意:没有见识的人,就叫做瞎子。谓:叫作,称为。【8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郁离子说,天生眼睛瞎的人喜欢说自己的长处,天生耳朵聋的人喜欢说别人的短处。分析:“郁离子曰”是引出郁离子所说的话,后面“自瞽者乐言己之长”和“自聩者乐言人之短”是两个结构相似的并列分句,分别描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的行为特点,即盲人喜欢说自己的长处,聋子喜欢说别人的短处,所以在“曰”“长”后面断开。故断句为“郁离子曰/自瞽者乐言己之长/自聩者乐言人之短”。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乃:于是,就。置:放置。(2)而:但是。及:到,达到。【10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主旨。甲文通过卖油翁酌油的故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能将油从钱孔倒入葫芦且钱不湿,是因为他长期实践,手法熟练,“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揭示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乙文“自瞽者乐言己之长,自聩者乐言人之短。乐言己之长者,不知己;乐言人之短者,不知人”,指出喜欢说自己长处和说别人短处的人,分别是不了解自己和不了解别人的人,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也可以理解为要借鉴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康肃公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他)曾经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陈康肃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康肃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铜钱的方孔中注入,却没有沾湿铜钱。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康肃笑着将他打发走了。[乙]郁离子说:天生眼睛瞎的人喜欢说自己的长处,天生耳朵聋的人喜欢说别人的短处。喜欢说自己长处的人,是不了解自己;喜欢说别人短处的人,是不了解别人。不了解自己的人,没有什么见识;不了解别人的人,没有什么听闻。没有见识的人,就叫做瞎子;没有听闻的人,就叫做聋子。人有耳朵和眼睛,然而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所不及的地方,(人们)常常思考用什么办法能使自己耳聪目明,尚且还担心自己的耳目被堵塞遮蔽,更何况那些自己使自己成为瞎子、聋子的人呢?既瞎又聋却还欺骗别人说:‘我既知识丰富又能力强’,这样做却不失败的人,是没有的。”二、现代文阅读(一)(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1929年5月,杨春增出生在河北省沙河县(今沙河市)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10月,他胸前戴着大红花,在乡亲们的欢送中,踏上参军的道路。1951年3月,他随军入朝作战。②1952年8月5日19时,朝鲜金城东南座首洞附近,三发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我军密集的炮群喷出万道火舌,直射向敌京畿山高地,即541高地。炮声过后,在山脚下埋伏一整天的杨春增立即带战士们冲锋。经过激烈的战斗,我军占领了541高地。③8月6日5时许,为给部队进攻赢得时间,杨春增主动请缨率领部队防御541高地。从凌晨进入阵地就开始战斗,至下午三时,打退了倍于己的敌人十余次反扑次进攻,毙伤敌200余人。在敌人强大炮火的进攻下,阵地上只剩下了左腿中弹负伤的杨春增、卫生员牟元礼和一颗反坦克手雷!④疯狂的敌人见枪声停下来,黑压压的一片蜂拥而至。杨春增明白,这是最后的时刻了。他沉着地命令牟元礼去寻找部队,自己则抱起反坦克手雷,忍着左腿的剧痛,跃出战壕,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冲向敌群。一声巨响过后,火光冲天,浓烟翻滚。十几个敌人倒下了,剩下的也滚下山去。⑤杨春增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实现了他生前的誓言,用鲜血和生命保住阵地,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的壮丽凯歌!(摘自《人物周报》2024年8月23日,有改动)材料二: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战士们是怎样想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儿什么就做点儿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溜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的说:“我在这里流点儿血不算什么,吃这点儿苦又算什么哩!”(节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11.小冀同学读了上面两则材料后,发现两则材料的主人公均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请你阅读材料并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12.小文同学在读“材料一”时,觉得“万道火舌”这一短语用得很妙,但不知道怎么表达,请你告诉他。13.小冀同学在摘抄“材料二”时,认为该材料画线句可以删掉,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14.为丰富材料内容,小文同学从网上搜集到了四幅图片,能与上述材料相匹配的一幅是________。【答案】11.材料一:河北籍志愿军战士杨春增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阵地。材料二:志愿军战士防空洞谈吃苦。12.示例:这一短语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炮火的密集程度和数量之庞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我军强大的战斗力和昂扬的斗志,烘托出我军在战斗中的勇猛无畏和势不可当。13.示例:不同意。理由:该句是一个总括句,引出后文战士对朝鲜战场“苦”的叙述,为后文战士对于艰苦环境的看法以及他们为人民幸福甘愿吃苦的伟大精神做了铺垫。14.丙【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生动地展现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材料一以杨春增的战斗经历为主线,突出其无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为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坚定信念。材料二则通过一名普通战士的对话,揭示了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态度和为人民幸福而战的崇高理想。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又彰显了志愿军战士的伟大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11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联系材料一第①段中的“杨春增出生在河北省沙河县……1951年3月,他随军入朝作战”以及第⑤段中的“杨春增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住阵地,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可知,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河北籍志愿军战士杨春增的基本信息,重点讲述了他在朝鲜战场作战,最后用鲜血和生命保住阵地的英勇事迹。联系材料二“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在这里流点儿血不算什么,吃这点儿苦又算什么哩!”可知,材料二通过作者与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的对话,展现了志愿军战士谈吃苦,体现他们为了祖国人民幸福,甘愿吃苦流血的高尚精神。【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夸张:“万道”极言数量之多,在现实中炮群发射的火舌不可能真的达到“万道”,通过这种夸大的表述,强烈地突出了炮火数量的庞大。比喻:把炮群发射出的炮火比作“火舌”,形象地描绘出炮火喷射而出时灵动且具有攻击性的形态,就像吐着火舌的猛兽,给人直观且强烈的视觉感受。密集且数量庞大的炮火,暗示着我军强大的军事力量,表明在战斗中火力强劲,能对敌人形成强大的威慑,体现了我军强大的战斗力。如此猛烈的炮火发射,是我军积极投入战斗、奋勇杀敌的表现,生动地烘托出我军战士们在战斗中勇猛无畏、势不可当的昂扬斗志,他们借助强大的火力,勇敢地向敌人发起进攻。【1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联系“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以及后文“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在这里流点儿血不算什么,吃这点儿苦又算什么哩!”可知,“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这句话是总括句,先点明朝鲜战场的艰苦这一事实,引出后文战士在防空洞中吃雪、蹲防空洞等体现艰苦的具体描述,也为后文战士表达为了人民幸福甘愿吃苦的伟大精神做了铺垫。如果删掉这句话,后文战士关于吃苦的叙述就显得有些突兀,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战士们是在怎样艰苦的大环境下,依然保持着高尚的精神品质,所以不能删掉。【14题详解】本题考查拓展应用。材料一讲述杨春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守住阵地英勇牺牲的事迹;材料二展现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吃苦奉献的精神。甲图“狼牙山五壮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群体,与抗美援朝主题不符;乙图“小英雄雨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英雄,不符合要求;丁图“董存瑞”是解放战争时期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与抗美援朝无关。而丙图“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他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与杨春增一样都是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其事迹与上述材料展现的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自我牺牲精神相匹配,所以能与上述材料相匹配的一幅是丙。(二)(共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鞋匠孙纵香①与小鞋匠从初识到熟悉,屈指一晃已数年。②那年秋,我租住在临公园及主干道旁边的小区。小区正门北面,左右两边有不少商铺,商品应有尽有,生活便利。小鞋店,就开在右边的小巷,十五六平方米,门口一排玻璃柜,里面的修鞋配件倒也齐全,留一个缺口,容他进出;右边靠墙一台笨重的修鞋机,占了一块地方;左边靠墙及正中间,是各一排货柜,堆满鞋子手包。除了修鞋,也兼修行李箱、手提包、沙发等。每天,小鞋匠就在店里忙乎着。③鞋匠小哥姓荣,河南安阳人。三十出头,长得敦实憨厚。板寸头,大眼睛,一张圆脸,常带着笑。他话语不多,音调不高,性子也不刚,倒有几分像南方人。④我这人生性慵懒,基本不洗鞋,这几年,鞋脏了旧了,一律提下去,甩在他的柜台。一则帮衬他的生意,二则满意他的修鞋技术,收费也合理。于是,高跟鞋削矮,白鞋保养,冬鞋打蜡上油,紧脚的放松,开裂的缝合,踢了尖的加厚……一来二往,光顾多了,与小荣哥便熟悉了。⑤我有一双品牌尖头单皮鞋,黑色镂空花纹,样子漂亮。但穿上脚,迈几步,后跟竟掉了下来——跟绑太松,烦心!便提过来给他修。他想尽了法子:先加了后跟垫,不行;拆开鞋左右两边对接的竖缝线,往里缩半厘米,还是掉跟;后来他想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在后跟帮的凹槽横着缝一截松紧带,伸脚进去,脚后跟连着松紧带,迈步一松,停步一紧,走路也还是不稳当。一日,他发信息留言:把您的鞋拿来,换一个新的厚跟垫。如此这般,终于解决了我的难题。我想,他能在一只鞋上这么琢磨,下功夫,不禁想起一句广告语:“修鞋,我是用心的!”⑥小区住户过千,加上邻近的、慕名而来的,小荣哥有点忙不过来。他不偷懒,天天蹲店,想必赚钱也不会少,养老婆与两个孩子不成问题。⑦后来,为了生计,他把店转给一个比他年轻的小哥,下决心回家乡找机会闯一闯。再见到他,已是第二年夏天,说是表哥骗了他,生意没做成,反而亏了一大笔钱。加上这店小弟撑不下去,一个劲儿催他回来接手,于是店归原主。想必这小荣哥,酸甜苦辣也尝了个遍吧。⑧小荣哥又重新坐在鞋店里,低下头,驾轻就熟,叮叮当当地掌起了鞋。客人又陆续回来了,鞋店又红火起来。⑨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同年代的孩子啃老者不在少数,小鞋匠却尽一己之力养家糊口,尽绵薄之力,回馈社会,怀里还揣着幸福小梦想。我感喟他的不易、他的独立自强与良善。每次去他店里,总见他低头忙乎。堆满工具的简易桌上,置一只塑料饭盒,没吃完的炒面上搁着一双筷子;有时是一盒快餐拼饭,配一盒红萝卜清汤。简易桌上,匀出一个放电茶壶的空间,冲点茶喝。我给他送过几次茶叶,他很是感激,偶尔也不收我的修鞋钱。⑩今年端午回来,他千里迢迢地带回一束麦穗送给我,饱满带着麦芒的麦穗与黑生生的他,还散发着田野收割的气息,我高兴地收下了,插进花瓶里,这是他表达谢意的方式吧。我问他还打算做多久,他笑了笑,说,出来十几年了,也很想回去。或许,他心里早已有奋斗的目标。⑪关注小鞋匠这么久,也许,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当年挣扎的自己;也许,我一向认可青春拼搏的模样;也许,看到在城市繁华的角落,奋斗不息者,仍比比皆是,他们构成了城市夜晚满天的星星。(选自《茂名晚报》,有删改)15.文章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1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同年代的孩子啃老者不在少数,小鞋匠却尽一己之力养家糊口,尽绵薄之力,回馈社会,怀里还揣着幸福小梦想。17.阅读选文,说说在小荣哥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写出三点即可)1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小鞋匠”为题,交代了主要人物,是行文线索,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文章通过叙述小鞋匠勤劳不息的故事,告诉读者小人物身上有着许多优良品质。C.文章采用第二人称写法,可以更灵活地叙述小鞋匠的故事,便于作者评判人物。D.文章的尾段收束全篇,照应标题,升华主旨,表达出作者对小鞋匠的赞颂之情。【答案】15.通过描述店铺的位置、面积大小、店内布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小鞋店的整体方位和布置,反映出小鞋匠的专业性;引出主人公小鞋匠;为后文讲述他的生活故事以及性格特点等内容做铺垫。16.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把小鞋匠以一己之力养家糊口和许多同年代的孩子啃老进行比较,突出了小鞋匠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17.①吃苦耐劳,技术精湛;②善良纯朴,热情感恩;③乐观上进,自立自强。18.C【解析】【导语】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平凡而坚韧的修鞋匠形象。作者通过“小鞋匠”荣师傅的日常经营、技术钻研和人生起伏,展现了底层劳动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生存智慧。文本采用白描手法,以修鞋机、麦穗等具象元素串联叙事,在“叮叮当当”的修鞋声中,既描摹了手艺人的专注,又暗喻着城市边缘群体的生命律动。结尾将奋斗者比作“满天星星”,使市井故事升华为对劳动价值的礼赞,体现了散文“以小见大”的典型特征。【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作用。联系画线句中的“小鞋店,就开在右边的小巷,十五六平方米,门口一排玻璃柜,里面的修鞋配件倒也齐全,留一个缺口,容他进出;右边靠墙一台笨重的修鞋机,占了一块地方;左边靠墙及正中间,是各一排货柜,堆满鞋子手包”可知,通过对店铺位置、面积、店内陈设的细致描绘,既生动呈现出小鞋店的具体模样,展现出小鞋匠工作场所的专业氛围,齐全的配件与专业设备暗示其修鞋技艺的专业性;同时,对店铺的介绍自然引出主人公小鞋匠,也为后文围绕小鞋匠展开的修鞋技术、生活经历、性格品质等内容埋下伏笔,使后续情节发展更合理自然。【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句中将同年代啃老的孩子与小鞋匠进行对比,“同年代的孩子啃老者不在少数”凸显出社会上一部分年轻人依赖父母的现象,而“小鞋匠却尽一己之力养家糊口,尽绵薄之力,回馈社会,怀里还揣着幸福小梦想”,强调小鞋匠依靠自己的努力承担起家庭责任,不仅如此,还想着回馈社会,并且心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通过这种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小鞋匠身上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让读者对小鞋匠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使作者对小鞋匠的赞美之情更加真挚和强烈。【1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第④段中的“我这人生性慵懒,基本不洗鞋,这几年,鞋脏了旧了,一律提下去,甩在他的柜台。一则帮衬他的生意,二则满意他的修鞋技术,收费也合理。于是,高跟鞋削矮,白鞋保养,冬鞋打蜡上油,紧脚的放松,开裂的缝合,踢了尖的加厚……”以及第⑤段中的“我有一双品牌尖头单皮鞋……他想尽了法子:先加了后跟垫,不行;拆开鞋左右两边对接的竖缝线,往里缩半厘米,还是掉跟;后来他想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在后跟帮的凹槽横着缝一截松紧带……一日,他发信息留言:把您的鞋拿来,换一个新的厚跟垫。如此这般,终于解决了我的难题”可知,小荣哥的修鞋业务多样,且为了修好“我”的鞋子想尽办法,不厌其烦,体现出他吃苦耐劳,技术精湛。联系第⑨段中的“我给他送过几次茶叶,他很是感激,偶尔也不收我的修鞋钱”以及第⑩段中的“今年端午回来,他千里迢迢地带回一束麦穗送给我,饱满带着麦芒的麦穗与黑生生的他,还散发着田野收割的气息”可知,“我”送茶叶给他,他很感激,以不收修鞋钱和送麦穗的方式来表达感谢,体现出他善良纯朴,热情感恩。联系第⑦段中的“后来,为了生计,他把店转给一个比他年轻的小哥,下决心回家乡找机会闯一闯。再见到他,已是第二年夏天,说是表哥骗了他,生意没做成,反而亏了一大笔钱。加上这店小弟撑不下去,一个劲儿催他回来接手,于是店归原主”以及第⑧段中的“小荣哥又重新坐在鞋店里,低下头,驾轻就熟,叮叮当当地掌起了鞋。客人又陆续回来了,鞋店又红火起来”可知,小荣哥虽遭遇表哥欺骗,生意失败亏损,但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重新回到鞋店继续工作,让鞋店再次红火,体现出他乐观上进,自立自强。【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信息。C.联系文章内容可知,文章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而非第二人称。文中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如“我租住在临公园及主干道旁边的小区”“我这人生性慵懒,基本不洗鞋”等内容,通过“我”与小鞋匠的交往以及“我”对小鞋匠的观察和了解来展现故事,使读者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小鞋匠的形象和品质,同时也便于作者表达对小鞋匠的情感,而不是采用第二人称写法。故选C。三、整本书阅读19.阅读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他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场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变化得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没有地方给他坐,到处是雪。小茶馆们已都上了门,十点多了;就是开着,他也不肯进去,他愿意找个清静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转着的泪随时可以落下来。既没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里去呢?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1)选段画横线处的“他”是________(人名),该语段出自名著________(书名)。(2)从“眼眶中转着的泪”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3)请自选角度为选段中“银白的世界”拟写批注。【答案】(1)①.祥子②.《骆驼祥子》(2)无助。(3)示例:“银白的世界”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寂静、空旷的氛围,象征着一个冰冷、无情的社会,衬托出祥子此时走投无路的悲惨处境,体现了社会的冷漠和残酷。【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与情节。第一空,选段画横线处的“他”是祥子。联系文段中“拉车,还去拉车,哼,拉车的结果只是找不到个住处,只是剩下点钱被人家抢了去”等内容可知,文段描述的是一个以拉车为生的人,而在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祥子就是一位人力车夫,他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买车过程,最终堕落。结合这些情节可以判断出“他”是祥子。第二空,该语段出自名著《骆驼祥子》。从文段的语言风格、对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状态的描写以及祥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等方面,可以确定这段文字出自老舍的《骆驼祥子》。这部小说通过祥子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眼眶中转着的泪”可以看出祥子极度痛苦、绝望和无助的心理。祥子原本怀揣着买车的梦想,努力拉车,省吃俭用,然而命运却一次次地捉弄他。他的钱被抢走,买车的希望一次次破灭,生活陷入了困境。此时的他,感到自己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眼眶中转着的泪”正是他内心痛苦的外在表现,他为自己的悲惨遭遇而难过,为无法改变的命运而绝望无助,同时也对这个冷酷的世界感到无奈,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银白的世界”表面上描绘了大雪覆盖下洁白、纯净的景象,实际上是借景抒情,营造出一种冷寂、凄清的氛围。这白茫茫一片的世界,正如祥子迷茫、无助的心境,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和出路,“银白”的纯净反衬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也暗示了祥子在命运捉弄下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起到了烘托人物情感、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示例:“银白的世界”看似纯净无瑕,实则寒意彻骨,白茫茫一片看不到尽头,恰似祥子被命运碾压后迷茫又绝望的心境,冰冷的雪色笼罩下,是社会底层小人物无处安放的悲惨人生,令人唏嘘不已。20.老舍先生的小说总是运用通俗朴素的口语化语言,给读者带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感染力。请你结合这一艺术特色,把本阶段阅读的相关名著小说推荐给大家。(100字左右)【答案】示例:我推荐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给大家。《骆驼祥子》中描绘了馄饨、糖炒栗子、豆汁儿等各式京味美食,鲜明生动地展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