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凹陷症临床表现、影像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合并症及鉴别诊断_第1页
颅底凹陷症临床表现、影像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合并症及鉴别诊断_第2页
颅底凹陷症临床表现、影像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合并症及鉴别诊断_第3页
颅底凹陷症临床表现、影像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合并症及鉴别诊断_第4页
颅底凹陷症临床表现、影像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合并症及鉴别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颅底凹陷症的影像诊断一、颅底凹陷症的定义二、临床表现三、影像诊断标准四、常见合并症五、病例展示·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是枕骨大孔周围的颅底骨向上陷入颅腔,迫使其下方的寰枢椎(齿状突)升高进入颅底,可合并部位的其他骨发育异常(如椎体分节障碍、寰椎融合障碍),并可合并神经结构畸形(如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积水等),这些畸形可见于30%的颅底凹陷患者。定义·颅底凹陷症主要发病原因为先天性骨质发育不良所致,由于在胚胎发生学上,神经管在寰枕部闭合最晚,所以先天性畸形容易发生在此区。少数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本病可分为两类:①原发性:又称先天性颅底凹陷症。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多合并其他畸形,如小脑扁桃体下疝、扁平颅底、中脑导水管闭锁、脑积水及寰枕融合等。②继发性:又称获得性颅底凹陷症,较少见,常继发于佝偻病、骨软化症、畸形性骨炎(Paget

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患者可因畸形的程度及合并症的不同,症状与体征差异较大,一般症状可有头痛,眩晕,耳鸣,复视和呕吐等,患者可有头

颈部偏斜,面颊不对称,颈项粗短,后发际低,颈部活动受限

且固定于特殊的角度位置,正常的颈椎前突消失及外貌异常·患者常诉颈部强直,多以进行性下肢无力和行走困难为首发症状,起病一般为隐匿,逐渐加重,亦可在头部外伤后突然发病或加重,即在头部轻微外伤或仰头或屈颈过猛后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甚至发生四肢瘫痪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反复多次发作,整个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枕骨大孔区综合征的症状体征:①颈神经根症状: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或强直。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肌无力、肌萎缩和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等②后组颅神经损害: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构音障碍、舌肌萎缩、咽反射减弱等延能麻痹症状,以及面部感觉减退、听力下降、角膜反射减弱等③上位颈髓及延髓损害:四肢轻瘫、锥体束征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以及吞咽及呼吸困难等。伴有延髓、脊髓空洞症者表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④小脑损害:以眼震为常见,晚期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步态不稳、说话不清等⑤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心悸、出汗等⑥颅内压增高症状:早期一般无高颅压,晚期因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出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高颅内压症状,可合并小脑

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洞症等。症状病史体征颅底凹陷影像影像学诊断

·钱氏线(Chamberlain's

line)

: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

缘的连续。正常齿状突位于钱氏线以下,齿状突若超过钱氏线以上3mm,即可诊断为颅底凹陷症。McRae'lineChamberlain's

lineMeGregor's

line0麦氏线(McGregor's

line):由硬腭后缘至枕骨鳞部最低点连线。正常齿状突不能超过此线4.5mm,若超过即为颅底凹陷症。枕骨大孔腭枕线寰椎枢椎·斜坡延长线:正常齿状突位于斜坡延长线下方。颅底凹陷症如不合并环枕、环枢关节脱位,则斜坡延长线为阴性·二腹肌沟连线(Metazger

线):在颅骨前后位断层片上作两侧二腹肌沟的连线。从齿状突尖部到此线的距离一般为5-15mm,若齿状突顶点接近此线甚至超过此线为颅底凹陷症。·双乳突连线(Fishgold

线):正位片上,两侧乳突之间的连线,

正常时此线正通过寰枕关节。齿状突可达到或超过此线1-2mm,显著超过,即为颅底凹陷症。二腹肌沟连线双乳突连线·二腹肌线:两侧二腹肌沟(乳突根部内侧)之间连线,如齿状突至此线的距离小于1cm,提示颅底凹陷症·双乳突尖连线:两侧乳突之间的连线,齿状突超过此线1-2mm为异常,提示颅底凹陷症Bull角(波氏角):硬腭平面与寰椎平面的夹角,正常小于13°,大于13°即为颅底凹陷症。丘12.3467.72)来角=1100169.05)=12016796火j=wc4CEMEPCALS基底角:鼻根部至蝶鞍中心和蝶鞍中心至枕大孔前缘两线形成的角度,正常位109°-148°,平均132.3°,颅底凹陷症时此角增大。Boogard

角: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与枕骨斜坡所形成的角度,正常为119.5°-136°,颅底凹陷症此角度增大。Boogard角匠

尚CHEN

YI

CHONG.F.111

yearsTR3100.00msE124.00msSag-T2-1Ex:211532011年12月18日1900年1月1日00081090]Se:4m:6俯度:128RA9

e

m10:51:48.030863577O

SagT1Ex:

23537Se:4Im:6ZHIMIN,F49

years2012年3月11日1963年1月1日[00081090]面度:150度s

TE11:14:45.030991266TR10cmms00m420.8.85连线的垂直距离。正常为40-41mm,陷症。克劳指数(Klaus'sindex)齿状突顶点到鞍结节与枕内隆凸若小于30mm

即为颅底凹E长度=5.13米长D=

公长提=428外耳孔高度指数:外耳孔的中点至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的距离。正常为13-25mm,平均17.64,小于13mm,即为颅底凹陷症。外耳孔高度指数常见合并症·寰枢椎脱位: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距离大于3mm

(

人),5mm

(儿童)·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小脑扁桃体下部超过枕骨大孔以下5mm,小脑扁桃体下缘变尖,进入椎管·脊髓空洞:枕骨大孔狭窄,脑脊液回流阻力增加,造成脑脊液在脊髓中央管集聚,空洞形成·寰枕融合:寰椎与枕骨大孔完全或部分融合·颈椎分节不全:部分颈椎与附件融合,造成病人短颈外貌线的夹角为颅底角,大于145°,即可诊断为扁平颅底2UYMa2.9(Co)

AcgTm:10:03:43.277320x·扁平颅底:鼻额缝分别全蝶鞍中心和蝶鞍中心全枕大孔前缘两M/Lin:DCMId:IDDFOV23012346L:729500.017.081.3sp病例展示病例一:女,53岁,p0000253220,头痛伴发热1周19157

米6至米9813病例二:女,47岁,p0000091659,行走不稳10天,加重伴头晕3天病例三:男,65歹,pUUUUU94183,头军半月病例四:男,30岁,p0000125093,生长发育迟缓25年,乏力1月病例五:女,38岁,p000013245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