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管理制度_第1页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_第2页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_第3页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_第4页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北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

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

制管理领导小组并设兼职负责人,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

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

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

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

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

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

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

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仿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

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北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件

北仓卫医政发[2009]12号

关于成立医院院内感染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的感染管理,有效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进行

负责分工,鉴于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兼职负责人马洪旭因产假及哺乳假

期间无法正常工作,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更换我院院内感染领导小组

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赵长龙(主任)

副组长:刘强(副主任)

成员:魏建新(护士、兼职负责人)、

孙家兰(预防保健科负责人)、

张传刚(医技部门负责人)、

马树礼(医疗部门负责人)、

于俊艳(妇科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具体执行管理科室,执行管理科室为护理部,由兼

职负责人负责。

该领导小组具体职责任务如下:

1.根据国家和区卫生局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

院内感染管理网络图

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

1.注射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无菌操作前先

洗手,衣帽整齐戴口罩。

2.注射时必须一人一针一管(包括皮试),用后放入消毒液浸泡。

一次性用品用后必须浸泡在广谱消毒液中,消毒后送供应室处理。

3.室内应有消毒药液,每注射一人应洗手一次。医务人员的手要经

常消毒。

4.室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桌面、地面二次,并紫外线照射60分钟,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5.对特殊感染病人应与一般病人分开注射,所用物品器械单独处理。

6.消毒镜子及容器应配套使用,每周更换消毒液及容器二次。

7.所有无菌物品有效期不超过一周,过期应重新消毒灭菌。

8.打开的无菌液及无菌物品,需继续使用应灭菌保持24小时有效。

紫外线消毒规范

适用范围: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水及其它液体的消毒。

适用范围及条件:

(1)紫外线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芽袍、分枝杆菌、

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和支原体等,凡被上述微生物污染的表面,水

和空气均可采用紫外线消毒。

(2)紫外线辐照能量低,穿透力弱,仅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微生物,

因此消毒时必须使消毒部位充分暴露于紫外线。

(3)用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要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

(4)紫外线消毒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9〜40。。,温度过高过低均会

影响消毒效果,可适当延长消毒时间,用于空气消毒时,消毒环境的

相对湿度低于80%为好,否则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5)用紫外线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照射剂量。空气

和水中的悬浮粒子也可影响消毒效果。

使用方法:

(1)对物品表面的消毒;

1)照射方式:最好使用便携式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移动照射,也可

采取紫外灯悬吊式照射。对小件物品可放紫外线消毒箱内照射。

2)照射剂量和时间: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用

紫外线消毒时必须使用照射剂量达到杀灭目标微生物所需的照射剂

量。

杀灭一般细菌繁殖体时,应使照射剂量达到10000nW.s/cm2;杀灭

细菌芽袍时应达到100000UW.s/ck;病毒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介于细

菌繁殖体和芽胞之间;真菌袍子的抵抗力比细菌芽匏更强,有时需要

照射至U600000uW.s/cm?,但一般致病性真菌对紫外线的抵抗力比细

菌芽胞弱;在消毒的目标微生物不详时,照射剂量不应低于100000

UW.s/cm%辐照剂量是所用紫外线灯在照射物品表面处的辐照强度

和照射时间的乘积。因此,根据紫外线光源的辐照强度,可以计算出

需要照射的时间。例如,用辐照强度为70uW/cm2的紫外线表面消

毒器近距离照射物品表面,选择的辐照剂量是100000MW.s/cm2,

则需照射的时间是:

22

100000uW.s/cm+70uW/cm=1429s+60sg24mino

(2)对室内空气的消毒:

1)间接照射法:首选高强度紫外线空气消毒器,不仅消毒效果可靠,

而且可在室内有人活动时使用,一般开机消毒30min即可达到消毒

合格。

2)直接照射法:在室内无人条件下,可采取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

式直接照射。采用室内悬吊式紫外线消毒时,室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

(30W紫外灯,在1.0m处的强度>70uW/cm")的数量为平均每n?

不少于1.5W,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

(3)对水和其他液体的消毒,可采用水内照射或水外照射,采用水内

照射法时,紫外光源应装有石英玻璃保护罩,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水

层厚度均应小于2cm,根据紫外光源的强度确定水流速度。消毒后水

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注意事项: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两周用酒精

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⑵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

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

延长照射时间。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

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⑸紫外线强度计至少1年标定1次。

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的处理规范

1.使用过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等物品必须就地进行消毒毁

形,并由卫生局指定的单位定点回收,集中处理,严禁出售给其他非

指定单位或随意丢弃。

2.一次性使用输血器(袋)、采血后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可放入专用

收集袋直接焚烧;不能采用焚烧方法的,必须先用含有效氯2000mg/L

的消毒液浸泡60min(针筒要打开)后,方可毁形处理。

3.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使用后先剪下针头部分,用含有效氯或有效浪

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60min以上,放入专用的收集袋即可。

4.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建议使用毁形器进行毁形,然后用含有效

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60min以上,即可回收;没有接触人体的

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毁形后即可回收。

5.明确没有污染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如输液袋(瓶)、配制药物

的针筒等,使用后不需浸泡消毒,只要毁形后即可回收。

6.必须严格按照医院的定点回收制度,由专人负责定点回收工作。

每个科室使用后加强管理,严防人为流失。凡参与一次性医疗用品处

理的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并加强个人防护。

压力蒸汽消毒与灭菌方法

适用范围:用于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的灭菌。不能用于

凡士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器:根据排放冷空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分为下排气式

压力蒸汽灭菌器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二大类。

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方法:

①在主体内加入适量的清水,将灭菌物品放入灭菌器内;

②将顶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壁的方管中,盖好并拧紧顶盖;

③将灭菌器的热源打开,开启排气阀排完空气后(约在水沸腾后

lOmin〜15min)关闭排气阀;

④压力升至102.9kPa(L05kg/cm2),温度达121℃时,维持到规定时

间(根据物品性质及有关情况确定,一般20min〜30min);

⑤需要干燥的物品,打开排气阀,慢慢放汽,待压力恢复到零位后开

盖取物;

⑥液体类物品,待压力恢复到零位,自然冷却到60cC以下,再开盖

取物。

注意事项:灭菌设备应每日检查一次,检查内容包括:

1)检查门框与橡胶垫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门的锁扣是否灵活、有

效;

2)4查压力表在蒸汽排尽时是否到达零位;、

3)由柜室排气口倒入500ml水,查有无阻塞;

4)关好门,通蒸汽检查是否存在泄漏;

5)检查蒸汽调节阀是否灵活、准确、压力表与温度计所标示的状况是

否吻合,排气口温度计是否完好;

6)检查安全阀是否在蒸汽压力达到规定的安全限度时被冲开;

7)压力蒸汽灭菌器主体与顶盖必须无裂缝和变形;无排气软管或软

管锈蚀的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得使用;

灭菌前物品的准备:

(1)清洗:灭菌前应将物品彻底清洗干净,物品洗涤后,应干燥并

及时包装。

(2)包装:

1)包装材.应允许物品内部空气的排出和蒸汽的透入。市售普通铝饭

盒与搪瓷盒,不得用于装放待灭菌的物品,应用自动启闭式或带通气

孔的器具装放;

2)常用的包装材料包括全棉布;一次性无纺布;一次性复合材料(如

纸塑包装);带孔的金属或玻璃容器等。对于一次性无纺布、一次性

复合材料必须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新包装材料在使

用前,应先用生物指示物验证灭菌效果后方可使用。包装材料使用前

应放在温度18℃〜22七,相对湿度35%〜70%条件下放置2h,仔细

检查有无残缺破损;

3)布包装层数不少于两层。用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物品包,体

积不得超过30cmX30cmX25cm;用于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

菌器的物品包,体积不得超过30cmX30cmX50cm。金属包的重量不

超过7kg,敷料包不超过5kg;

4)新棉布应洗涤去浆后再使用;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经清

洗后才可再次使用;

5)盘、盆、碗等器皿类物品,尽量单个包装;包装时应将盖打开;若

必须多个包装在一起时,所用器皿的开口应朝向一个方向;摞放时,器

皿间用吸湿毛巾或纱布隔开,以利蒸汽渗入;

6)灭菌物品能拆卸的必须拆卸,如对注射器进行包装时,管芯应抽出。

必须暴露物品的各个表面(如剪刀和血管钳必须充分撑开)以利灭菌

因子接触所有物体表面。有筛孔的容器,应将盖打开,开口向下或侧

放。管腔类物品如导管、针和管腔内部先用蒸僧水或去离子水润湿,

然后立即灭菌;

7)物品捆扎不宜过紧,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灭菌包每大包内和难

消毒部位的包内放置化学指示物。

装载:

1)下排气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内容量的80%;预真空灭菌

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90%,同时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

灭菌器的装载量又分别不得小于柜室容积的10%和5虬以防止“小装

量效应”,残留空气影响灭菌效果;

2)应尽量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灭菌,若必须将不同类物品装放在一

起,则以最难达到灭菌物品所需的温度和时间为准;

3)物品装放时,上下左右相互间均应间隔一定距离以利蒸汽置换空

气;大型灭菌器,物品应放于柜室或推车上的载物架上;无载物架的

中小型灭菌器,可将物品放于网篮中;

4)难于灭菌的大包放在上层,较易灭菌的小包放在下层;金属物品放

下层,织物包放上层,物品装放不能贴靠门和四壁,以防吸入较多的

冷凝水;

5)金属包应平放,盘、碟、碗等应处于竖立的位置;纤维织物应使折

叠的方向与水平面成垂直状态;玻璃瓶等应开口向下或侧放以利蒸汽

进入和空气排出;

6)启闭式筛孔容器,应将筛孔的盖打开。

灭菌处理:

1)蒸汽的质量要求。必须安装气水分离器,灭菌过程中蒸汽的饱和度

合格;

2)灭菌操作程序应按压力蒸汽灭菌器生产厂家的操作使用说明书的

规定进行;

3)灭菌循环参数见表3-2.

表3-2压力蒸汽灭菌所需时间

灭菌时间(min)

物品种类12UC下排气

硬物(裸露)15

硬物(包裹)20

织物包30

4)灭菌物品需冷却后再从搁架上取下。

灭菌后处理:

①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②湿包和有明显水渍的包不作为无菌包使用;启闭式容器,检查筛孔

是否已关闭;

③检查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未达到或有可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菌

包发放至科室使用;开包使用前应检查包内指示卡是否达到已灭菌的

色泽或状态,未达到或有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④灭菌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液,均应视为受到污染,

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⑤已灭菌的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⑥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合格标志;

⑦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应按流水号登册,记录灭菌物品包的种类、

数量、灭菌温度、作用时间和灭菌日期与操作者等。有温度,时间记

录装置的,应将记录纸归档备查;

⑧运送无菌物品的工具应每日清洗并保持清洁干燥;当怀疑或发现有

污染可能时,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物品顺序摆放,并加防尘罩,以

防再污染;

⑨灭菌后就物品,应放入洁净区的柜橱(或架子上,推车内);柜橱或

架子应由不易吸潮、表面光洁的材料制成,表面再涂以不易剥蚀脱落

的涂料,使之易于清洁和消毒;灭菌物品应放于离地高20cm〜25cm,

离天花板50cm,离墙远于5cm处的载物架上,顺序排放,分类放置,

并加盖防尘罩;无菌物品储存在密闭柜厨并有清洁与消毒措施,专室

专用,专人负责,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⑩储存的有效期受包装材料、封口的严密性、灭菌条件、储存环境等

诸多因素影响;对于棉布包装材料和开启式容器,一般建议,温度

252以下10d〜14d,潮湿多雨季节应缩短天数;对于其它包装材料

如一次性无纺布.一次性纸塑包装材料,如证实该包装材料能阻挡微

生物渗入,其有效期可相应延长,至少为半年以上。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

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

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医务人员洗手的方法是:

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

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7.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1.掌心对掌心搓揉2.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揉3.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揉

4.双手互提搓揉手指5.拇指在掌中搓揉6.指尖在掌心中搓揉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5)医务人员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

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配戴饰物的部位等。

医疗废物处理应急方案

一、为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特制订本应急方案。

二、当发生固体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事故时,发现事故的

医务人员和医院的其他工作人员要马上向主管院长报告。

三、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后马上组织人员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

措施:尽可能回收已经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对由医疗废物

致病的病人员提供医疔救护和现场救援。

四、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后同时向区卫生局、防疫站报告,并向可

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

五、禁止任何产生医疗废物的科室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

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一旦发现,立即严格

处理,情节严重及引起严重后果的追究刑事责任。

2008年2月3日

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

1.科室每日消除垃圾,将垃圾及时送到指定的垃圾桶内,其中如有

污染垃圾,应送到污物桶内。桶满时,分别运送垃圾箱内后送焚烧炉

焚烧处理,运送时必须将垃圾桶盖盖好,以防掉撒地上。

2.患者用过的废纸及果皮等物,应放置纸篓内,不准扔在地下或走

廊内,更不准顺窗口扔到外边。

3.院内垃圾集中处理,每日由指派专人进行清理和拉运,夏、秋季

必须做到日产日清,并进行一次到二次杀虫、灭菌消毒,防止蚊、蝇

孽生。

4.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感染性废弃物置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

无害化处理。

5.锐器(针头、穿刺针等)用后应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容器内,无害

化处理。

医疗废物处置工作流程

集中焚烧销毁(登记)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施行细则

由于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

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

药物之一。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

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

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遂本中心为推动合理使用抗菌

药物、规范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用药行为,响应上级的号召特指定了本实施细贝人

[内容目录]:

•第一部分:落实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制度

•第二部分:《北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第三部分:《北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第一部分:落实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制度

1.本中心建立药事管理委员会:

主任:赵长龙

委员:张传刚、李莹、马树礼、刘愚

此委员会主任由本中心一把手赵长龙中心主任直接负责,委员分别是本中心

的药房、临床科室的主管人员,要求委员会的成员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负责本

单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培训与指导工作,并严格遵守《药事管理委员会制

度》。

2.《北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度》:

1)根据《药品管理法》及有关法规制定并审核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

2)监督检查医院执行《药品管理法》的情况。

3)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本院临床情况制定和调整本院“基本药品

目录”并协定处方。

4)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药、护的医药学水平。

5)指导制定新引进、疗效观察和结论,组织评价新老药物的临床疗效与不

良反应,提出淘汰品种意见。

6)及时研究、处理医院医疗事故、用药差错和其他医疗用药的重大问题。

7)组织定期召开医院日常药事会议、及药事培训。

第二部分:《北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一、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选择对症

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严格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其耐

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

三、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不当和对其的依赖性。

四、已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

五、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

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在抽血送培

养后,可试选抗生素,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再按药敏指导用药。

六、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易造成

耐药菌株的产生,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尤以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或

类等不宜使用。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咯唆银等。

七、联合使用抗菌素,必须有严格的指征。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

或相加的作用,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

的。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特别是起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抗生素联合

用药的指征是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

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及需长期用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

的情况。一般以二联为宜,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贰类宜联合应用。

八、选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1)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2)尽量能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引起宿主自身药群失调,而导致耐

药菌株的产生。

3)对于感染特别严重者,可选按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4)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应谨慎选用抗生素及酌情

调整给药方案。

九、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静脉滴注时,抗生素之间,抗

生素和激素,维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物之间,均可发生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使抗

生素的活力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毒性反应。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

浓度,毒副作用而定。

十、药剂科应定期统计各科抗生素消耗量及使用类型。按规定对某些抗生素

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

活力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十一、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

1)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2)对无感染迹象的昏迷、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糖尿病

及接受侵袭性操作者,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为了减少带菌者,如果不

能使用磺碳按类药物,可考虑应用抗生素。

4)外科手术的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主要用于手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手术时间及疑为受细菌污

染的手术。患者身体衰弱及免疫低下且对院内感染易感者,手术前预防用药,可

以提高抗生素在手术中的血药浓度,一旦有细菌侵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十二、一般感染时,抗生素使用至体温正常或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停药,

对于急性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用药后72小时临床疗效不显著者,应根

据药敏结果选用其它敏感药物。

十三、为预防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在使用B-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

匏菌素类等抗生素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试验。氨基糖或类除非有特

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行皮内试验。

十四、关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的具体细节,请各临床及相关工作人

员参考下发的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

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三部分:《北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本中心结合木院实际,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

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丰限制使用、限制使

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

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

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

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

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二)分级管理办法

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北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

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

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

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

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

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

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

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