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_第1页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_第2页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_第3页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_第4页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

1、名词解释生元说

正确答案:生元,即细胞,

“取生物原始之意”命名。孙中山认为“生物之元子”为“造成人类及动植

物者”,“由生元之始生而至于成人,则为第二期进化。”而且,“生元之为

物也,乃有知觉灵明者也,乃有动作思为者也,乃有主意计划者也”,视

“人身构造之精妙神奇”,“人性之聪明知觉”,均系生元“为之”,

“发之”,并把生元之知、生元之能等同于孟子的

良知良能。另受微耳和“细胞国家论”的影响,认为“生元之构造屋宇、舟

车、城市、桥梁等物”,认为有机体的构成是生元的简单聚合和机械总和。

2、问答题简述孟子“四端”学说。

正确答案: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四端。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

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

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

树,蒋蕾自己长成花。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

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

3、名词解释达生

正确答案:庄子用语,指通晓人生之道。《庄子•达生》:“达生之情者,不务

生之所无以为。”郭象注:“生之所无以为者,分外物也。”庄子认为通达人

生的人不应当超越本分而有所作为。后用以指一种自以为参透人生的消极处世

态度。

4、名词解释志行

正确答案:《墨子•经说上》:“志行,为也。”志就是动机和意志,行指行为

或实践,为是客观效果。意为尚志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清毕沅认为这是解

释《经上》“名、实、合、为”的,故又把志解释为知,即主观认识。反映了

后期墨家知行统一的思想。

5、名词解释参伍之道

正确答案:指一种错综比较的认识方法。参伍,语出《易•系辞上》:“参伍以

变,错综其数”通过爻位的错综比较以测事物的变化,因为《易》爻或三或五

而变。韩非提出“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他以责实”(《韩非子•八

经》),并提出人在自然界和社会的四种活动为参验的基本内容:“言会众

端,必揆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

矣。”并据此提出形名参同的法治主张。

6、问答题试述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1、“克己复礼为仁”

2、“仁者爱人”

孔子讲仁者“爱人”,不仅是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同时也是“情”和

“理”的统一。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们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之本,它具有

广泛的内涵:其一,它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其二,“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其三,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

其四,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

3、现实意义:

①孔子主张的“利民”、“裕民”、“富民”。与当今现代生活中富民之策,

对现代政治和以德治国及现代管理思想都具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②孔子“仁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协和关系的确立,对现代环境论所强调可持续

发展相呼应。

③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忠”现实生活中较体现出双赢的现象,设身处地

的为他人着想,这才是仁学思想忠恕之爱的体现。

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7、名词解释德性之知

正确答案:宋明儒家常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所谓

德性之知,就是不依赖于见闻的天赋的道德观念,。

8、名词解释制名指实

正确答案:荀子用语。是名称(概念)符合客观事物。《荀子•正名》:“制名

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辩异同。”认为事物都有形状、实体的区别和贵贱

同异的差别,必须分别制名以指实,使名实相副,人们才能“志无不喻之患,

事无困废之祸,”正确地交流思想和处理事情。

9、名词解释天职

正确答案:荀子用语。自然的职能。《荀子•天论》:“不为而成,不求而得,

夫是之谓天职。”认为四时运行,百物生养,是自然的职能。提出:“天职既

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10、名词解释效

正确答案:后期墨家用语,相当于推理法则。《墨子•小取》:“效者,为之法

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

效为立论的标准,所效为被提供作标准的事物或所以然之理。符合效的论证的

法则为中效,不符合的为非。

11、名词解释五行

正确答案: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说明,周太

史史伯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12、名词解释以己形物

正确答案:叶适用来对思孟学派的批评用语。认为思孟学派“专以己为是,以

人为非,而克与未克、归与未归皆不可知,但以己形物而已。”指出此类主观

臆断乃“以浅心狭志自为窥测,学者之患也。”强调以己形物的实质就是否定

知识来自外物,而只“欲求之于心”,这种“专以心性为宗”的认识,是“虚

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习学

记言》)。

13、名词解释见闻之知

正确答案:指人们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知识,与德性之知相对。张载

《正蒙•大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正蒙•太和》:“有识有知,

物交之客感尔。”认为闻见是获得知识的基础,但“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须

要他。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强

调:“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儿何?按能尽天下之

物?”故见闻之知只是“小知”,不如“德性之知”。

14、名词解释绝圣弃知

正确答案:指弃绝圣贤与智慧。《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

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否定人为的仁义智慧等,顺从自

然,使民无知无欲,从而达到大治。庄子认为:“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施玉

毁珠,小盗不起。”(《庄子•酷箧》)韩非从法治角度认为“圣智成群,造言

作辞”是国家乱亡的原因。

15、名词解释主一之为敬

正确答案:在讲修养工夫时,程颐常用《周易•乾•文言》中的“闲邪”这个

词。闲邪的意思就是防范邪恶、消除妄念。程颐认为:“敬是闲邪之道”,

“闲邪则诚自存。”“闲邪更著甚么工夫?但惟是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

敬。”“如何是闲邪?非礼而勿视、听、言、动,邪则闲矣。”程颐讲敬,特

别强调“主一”,“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

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二程认为,敬可生静,但静不能生敬;静的归

宿是忘,敬则导向必有事焉的儒家入世价值理想.所以,主敬只是直内功夫,

进一步还要方外的集义功夫,故人还需名理:“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16、问答题王充的“五德始终说”

正确答案:1早期的五行学说,曾用水火木土金五行来说明世界本原。

2邹衍提出“五行生胜”,用对立统一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3“五德”即“五行”的德,每一德都有盛衰之时,在它盛的时候支持一个朝

代,它衰的时候,该朝也灭亡;由“另一德”支持的朝代取而代之。4这样的代

替按“五行相胜”的次序。阴阳家说在其一“德”盛时、自然界有一定现象作

为德盛的象征。一个将兴的朝代就根据这个象征决定受某德支持。

这种现象叫做“符应”。“五德”相生相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以“天人

合一”思想为基础。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问题,为当时

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王朝寻找理论依据。

17、名词解释仁即通

正确答案:又作“仁一通”,谭嗣同对其仁学体系基本思想的表述。将儒家传

统的仁与西方的以太概念相结合,并融入佛教思想,赋予仁以通的含义,称

“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仁、不

仁之辨,于其通与塞”。认为“通之象为平等”,要求由平等达致一,而“一

则通”,“通则仁”,主张贯彻“仁一通”原则,实现“上下通”、“中外

通”、“男女内外通”,“总括其义,曰人我通",以消除“君民相隔”,建

立君主立宪;与外国“通学”、“;通政”、“通商”、“通教”;实行男女

平等,废除封建礼教。

18、名词解释性无善恶论

正确答案:战国时告子首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孟子•告子》:“性无善无不

善也。”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

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还以

杞柳为喻:“性犹杞柳也,义犹梧楮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梧播。”

北宋王安石以情论性,认为情是可善可恶的,而性则是无善无恶的。“性生乎

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王守仁也认为性无善无恶,

“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始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

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还提出“无善无恶是理之静,有善有恶是气之

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恶,是谓至善。”

19、名词解释度量分界

正确答案:荀子提出的物质分配原则。《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

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度量分

界即按照礼义来解决此欲多而物寡的矛盾,“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20、名词解释神化

正确答案:张载《正蒙•神化篇》:“惟神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事

物奇妙和内容丰富的变化称为“神”或“化”,张载继承《易•系辞上》“阴阳

不测之谓神”的思想,认为事物的变化运动渊源于其内在的根据:“一故神

(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正蒙•参两篇》)

21、名词解释白马非马

正确答案:公孙龙的用语,“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

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看到了“”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区别,但否认了两

者的联系。这是他多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形而上学逻辑思想,否认概念

之间的联系。

22、名词解释致虚守静

正确答案:要认识道,应该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各种

事物尽管复杂纷纭,但是循环往复总是要回到本始状态,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

的根本一一道。

23、名词解释以自然为宗

正确答案:自然在陈献章那里含义有三:一为存在之理,二为为学方法,三为

精神境界。一表现为:“天命流行,真机活泼……万化自然,太极何说?”

“宇宙内更有何事?天自信天,地自信地,吾自信吾。”二表现为:“学贵不

用心,用心滋牵缠。本虚形乃实,立本贵自然……寄语了心人,素琴本无

弦。”“古之善学者,常令心在无物处,便用得转耳。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

不着意理会。”三表现为:“自然之乐,乃真乐也。宇宙间复有何事?”罗钦

顺评曰:“学术之误,亦恐自白沙始。”顾宪成曰“白沙先生以自然为宗,近

世学者皆宗之,而不思不勉之说盈天下矣。”

24、名词解释以名举实

正确答案:以概念反映事物。《墨子•小取》:“以名举实。”名:名词概念。

实:事物及其属性。《经说上》:“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举:就是

概括事物的性质。《经上》:“举:拟实也。”《经说上》:“告以文名,举

彼实也。”反映后期墨家对于名实相符的要求。

25、名词解释致良知

正确答案: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

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

概括。

26、名词解释法术势

正确答案:法术两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无术以知奸,则以其

富强也资人臣而己矣,”“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君无术则弊

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

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法须严厉而公正,“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

“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

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用术则知人善

任,“使智者尽其虑,贤者敕其才”,且须论功行赏:“群臣陈其言,君以其

言授其事,事以则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

则罚。”讲法用术则靠势,“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势者,“人主

之所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故人主必须“处制人之势”,“一法而

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o

27、名词解释形上形下

正确答案:二程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没有分清道与器的区别,阴阳亦

是气,不能被称作道。二程同时指出,形而上和形而下并非空间与时间之区

分,而是逻辑区分:“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

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

以一阴一阳,道也。”“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

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即道为支配阴阳之气运行的内在根据。

28、填空题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即“()”也就是说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还没

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