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地区高三政治期末考试选择题汇编专练-专题九 文化与生活(下)_第1页
新课改地区高三政治期末考试选择题汇编专练-专题九 文化与生活(下)_第2页
新课改地区高三政治期末考试选择题汇编专练-专题九 文化与生活(下)_第3页
新课改地区高三政治期末考试选择题汇编专练-专题九 文化与生活(下)_第4页
新课改地区高三政治期末考试选择题汇编专练-专题九 文化与生活(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改地区高三政治期末考试选择题汇编专练——专题九文化与生活(下)一、单项选择题。20年12月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强调指出,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1——2题。1.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B.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坚持发展邓小平理论 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会议强调,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决定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在陕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逐渐形在了一种风格鲜明的山歌品种——“信天游”。这表明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人民大众 C.只有民间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D.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4.20年9月29日,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曲阜孔子文化会展中心隆重闭幕。本届文博会是一届齐鲁文化成果展示的盛会,是一届文化产品交易和项目招商丰收的盛会,是一届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盛会。假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题目是 A.让齐鲁文化焕发活力,让世界人民认同借鉴 B.创意连接文化与财富,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C.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建设美好精神家园D.文化是决定社会的精神力量,人民是文化创新的主体5.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传播的高度和深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世界各国的文化纷纷涌入中国,极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对待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A.欢迎世界一切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抵御外域文化冲击 C.文化传播有其自身规律,不用加以干涉 D.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回答6—7题。6.美国国家政策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新经济”、“高科技”时,将文化渗透于其中,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体现了 () A.国际文化交流中充满霸权主义色彩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w.w.w.k.s.5.u.c.o.m C.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强弱优劣之分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7.面对美国“薯片(麦当劳)”、“芯片(电脑)”、“大片(电影)”这“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失声”状态。对此,我们应该 A.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 B.坚守民族传统文化,防止外来文化进入 C.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D.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这句话一致的是 () 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危难的关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凸现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自然灾害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 () ①文化的力量是一种物质力量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浙江农民创造了许多“绝活”,如安吉的扇画面、临海的剪纸和泥塑、温岭和苍南的米塑、浦江的书法、金华的婺剧等。这说明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1.经济中有文化,就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软实力。这表明A.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B.文化是经济的反映C.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D.文化给经济以重要影响12.“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B.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源泉13、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4、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15.漫画《精神大餐》形象地说明了《精神大餐》A.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16.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受过垃圾短信的骚扰之苦,“躲都躲不掉”成为共同的无奈。为此由中央精神文明委与信息产业部指导的“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向全社会征集并鼓励转发积极向上的“种子短信”,吸引了350万人参与,影响人群超过1亿人。让短信“绿”起来,是因为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交融 B.文化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C.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17.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之魂。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助于他们①提高文化品位②完善自身人格修养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18.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w.w.w.k.s.5.u.c.o.m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20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广东省博物馆、农讲所等9家博物馆名列其中。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材料表明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优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①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③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④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21.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帜。”以上论断共同说明:A.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B.文化决定经济和政治C.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D.文化反作用于政治22.“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失落。”下列关于这一说法不正确的是:A.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总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B.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实现的C.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23.我国正处于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有人用“吃的是薯片、用的是芯片、看的是大片、穿的是名牌”形容当代青少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B、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C、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D、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24.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中学生到社区宣传抗震救灾精神②市民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③某企业生产劳动防护产品④某市民就城市规划向政府提出建议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25.20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全国中小学生迎来历史上最牛的一节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安全公益课《开学第一课》,通过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真正“用知识守护生命”。对此,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B.文化在时代发展中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w.w.w.k.s.5.u.c.o.m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26.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③东施效颦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7.20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全国中小学生迎来史上最牛的一节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安全公益课《开学第一课》。通过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真正用“知识守护生命”。这表明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B.文化在时代发展中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C.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28.三环集团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该企业在创业中形成了以“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永不言败”、“以人为本、务实创新”、“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等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三环的发展。这一事实主要说明A.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C.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D.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9.某中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优美,人文内涵丰富;使用“弘毅”、“居敬”等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