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江苏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江苏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江苏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江苏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习目标]学测要求高考要求理解《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相识其影响甲午中日斗争与《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斗争与《辛丑条约》一、三元里抗英1.缘由:英国对广州三元里的侵略,引起当地人民的抗拒;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掠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3.意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挡外侮的爱国精神。[思维点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它主要任务是抵挡外来侵略,彰显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民族意识尚未真正萌发。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概况(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3)1877年,歼灭阿古柏的主力,攻克喀什噶尔。(4)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2.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3.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的偷袭。(2)概况:黄海海战中,以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为代表的北洋舰队将士同仇敌忾,英勇奋战,迫使日舰领先逃离战场。(3)结果: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斗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船”,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起因: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易错提示]甲午斗争中国战败的根本缘由是清政府的腐败,而不是由于敌强我弱。甲午斗争时期,中日双方的军事力气差距并不是特别悬殊,尤其在海军实力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斗争之所以以清政府的战败告终,其缘由完全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历史相识]面对列强侵略,清政府与广阔爱国军民的反侵略看法迥然不同。清政府屈膝求和,避战自保,以至于被动挨打,影响了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因此在反侵略的同时应推翻腐朽的清朝反动统治。四、义和团反帝运动1.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2.发展(1)兴起:义和团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隐私结社组织。(2)转移:1899年底,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并向京津地区发展。(3)顶峰:1900年,在落垡、廊坊围攻八国联军;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清政府对外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了顶峰。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4.性质:农夫阶级反帝爱国斗争。5.意义:阻挡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思维点拨]义和团失败的根本缘由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缘由是农夫阶级的局限性,详细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主题一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史料如下图台湾军民在痛击日本侵略军思索(1)史料反映了什么事务?其发生的缘由是什么?(2)上述史料表达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答案(1)事务: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缘由:中日甲午斗争后,清政府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2)显示出中国人民抵挡外侮、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主题二全面相识义和团运动史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史料二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思索(1)据史料一,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缘由是什么?如何评价其活动?(2)据史料二,义和团运动最大的意义是什么?答案(1)缘由: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评价: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但却带有盲目、笼统排外的性质。(2)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全面评价义和团运动(1)进步性①是一场宏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冲突的改变,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拒侵略的精神和朴实的爱国意识。②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局限性①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②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领导,对清政府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峻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主要特征(1)阶层的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夫阶级等。(2)组织的多样性:既有政府组织的军事斗争,又有人民自发组织的抗拒行动。(3)眼界的开放性:这是因为列强在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4)结果大多以失败而告终。(5)斗争的阶段性:①从鸦片斗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侵略为主,表现为干脆对外,缘由是列强的侵华方式表现为干脆的、公开的武装侵略。②《辛丑条约》签订后,则往往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缘由是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1.(2024·江苏一般中学学业水平必修科目测试题)史学家唐德刚说,这次战役“从全盘战局看,日本联合舰队虽没有达成‘聚歼’中国北洋舰队的目的,却为下一步实施登陆辽东半岛创建了条件”。此战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中日海军的决战,并为登陆辽东半岛创建条件,只能是黄海海战,①在朝鲜半岛上,故A项错误;②在黄海海面,故B项正确;③在辽东半岛上,故C项错误;④在山东半岛上,故D项错误。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务是()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答案C解析由“大东沟”地名和“致远”舰名可知为黄海海战。3.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的历史事务是()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 D.天京保卫战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近代前期、保卫国土,不令倭得。A项是中国人民的抗英斗争,可解除;黄海海战是中日海战,但不符合“纵使片土之剩……不令倭得”,故解除B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符合题干要求,故C项正确;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为保卫天京进行的防卫战,故解除D项。4.义和团揭帖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这反映了义和团()A.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的腐朽统治B.起因于八国联军侵华暴行C.没有精确把握社会基本冲突D.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由“只因鬼子闹中原”“大法国”“英吉、俄罗势萧然”等说明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不是八国联军侵华,而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错误;“挑铁道”“把线砍”等信息及对清政府的看法,说明C项精确;D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义和团的迷信色调。5.“它的经济基础始终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里,所以它是一个无组织的原始的农夫之反帝国主义暴动……徒有其冲动的抗拒热忱,而没有看到历史的进化趋势,不了解科学的革命方法,所以最终失败”。“它”指的是()A.鸦片斗争 B.黄海海战C.义和团运动 D.左宗棠收复新疆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失败的农夫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A、B、D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夫的反帝爱国斗争,他们盲目排外,徒有“冲动的抗拒热忱”,缺乏科学理论指导。6.《中国外交史》:“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宏大的抗拒力气面前,不得不短暂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接着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义和团运动阻挡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幻想C.通过《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的史实,A项符合历史史实。B项错在“彻底”,解除;C项错在《马关条约》,应当是《辛丑条约》,解除;D项错在“完全沦为”“殖民地”,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除。一、选择题1.(2024·江苏淮安学业水平一模)下图为沉船“丹东一号”打捞上来的瓷盘底部文字复原图,辽宁省文物考古探讨所专家说,从2013年11月至2024年10月,经过长达3年的水下考古,多处重要遗物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证明“丹东一号”就是当年沉没的致远舰。该材料可用于探讨()A.鸦片斗争 B.甲午中日斗争C.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D.国共合作抗日答案B解析材料中“丹东一号”“致远舰”说的是甲午中日斗争中的黄海海战,故正确答案为B项。2.(2024·江苏徐州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下面图片来自《崩溃的帝国:明信片中的晚清》。图片反映的这场战役()日军占据威海卫炮台A.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B.刺激中国开展洋务运动C.致使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D.成为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日军”“威海卫炮台”可知,为甲午中日斗争,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早于甲午斗争,故B项错误;日军获得黄海制海权为黄海战役,早于日军占据威海卫,故C项错误;中日海军的决战为黄海战役,故D项错误。3.光绪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牺牲是在()A.三元里抗英中 B.黄海海战中C.威海卫战役中 D.淮海战役中答案B解析在中日甲午斗争中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下令中炮后倾斜的“致远”舰去撞击日舰,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4.《定征清战略》一诗云:“作战先开第一期,直前扫荡北洋师。幄中夙有筹边策,渤海湾头树旭旗。”该诗描绘了()A.鸦片斗争 B.其次次鸦片斗争C.中日甲午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北洋师”“渤海湾头”等信息可推断是中日甲午斗争。5.(2024·江苏扬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輶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从该诗中不能获得的有效历史信息是()A.甲午海战战斗壮烈B.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C.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D.反割台斗争得到清政府支持答案D解析A项与材料中“龙泣舰沉波”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签订《马关条约》与材料中“上相輶轩出议和”相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台人号泣秦桧歌”反映了反割台斗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中“台人号泣秦桧歌”不符,割台的就是清政府,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6.“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志士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A.对清政府割台的剧烈不满B.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溢信念D.对人民抗拒斗争的歌颂答案A解析从诗的内容可以干脆看出作者对清政府割台的剧烈不满,故选A项。B项与题干内容不相关,可解除;诗歌内容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山河被割裂的伤感和无力,解除C项;诗中对人民的抗拒斗争没有提及,解除D项。7.阅读下表,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项目参战舰艇(艘)火炮(门)兵力(人)舰艇损失伤亡人数中方1019120525艘沉没1200日方1227235665艘重伤300A.日本海军损失惨重B.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C.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D.日本取得黄海海疆的制海权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日方舰船只有5艘重伤,可知日本海军损失较北洋海军轻,故A错误;依据题干中北洋水师舰艇参战10艘,其中5艘沉没的数据,可知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并未全军覆没,故B错误,C正确;题干表格并不能表现出黄海海疆制海权的归属,故D错误。8.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见,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相识比较正确的是()A.是唐景崧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见B.是特别状况下实行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别措施C.有效地反抗了日本和其他列强对台湾的侵略D.是一个仿效美国而建立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务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相识。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岛被割让。“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实际是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举措。故选B项。9.《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义和团运动时期,凡是和洋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如铅笔、洋纸、火柴等,都遭到仇视,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极端排外情结,故选C项。10.“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志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剧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白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志气”,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剧烈的反帝爱国精神;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剧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故正确答案为C项。11.(2024·江苏南京、盐城二模)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身边的“毅军”各营听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观望不愿出关(山海关)。即关外从征之师,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救”。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务是()A.太平天国运动 B.其次次鸦片斗争C.甲午中日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答案C解析材料中“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可知反映的是军队编制混乱,各部互不隶属,不能协作作战,是甲午中日斗争中清军各部互不照应互不协作现象的描述,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12.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告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这说明()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醒悟相识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不能说明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解除①;由主见“扶清灭洋”,反对“革命排满”可知②③正确,④有误。13.中日甲午斗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斗争B.阻挡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答案C解析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它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但作为一场农夫运动,它并没有阻挡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是使列强相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从今起先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因此C项是最佳答案。14.近代前期,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斗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坚韧反抗,但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缘由在于()A.西方列强船坚炮利B.政府奉行妥协倒戈政策C.战略战术失误D.社会制度落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失败的缘由。中国军民对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斗争进行的反抗均以失败告终,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因为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难以反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15.(2024·江苏苏州高三期初调研)某斗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斗争后()A.中国华夷观起先被打破B.列强势力起先深化中国内地C.外国公使起先进驻北京D.革命起先成为中国时代主流答案D解析材料中“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斗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革命起先成为中国革命主流,故D项正确。二、推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6.1895年,台湾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被日本割占,日本起先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答案A17.(2024·江苏学业水平)《辛丑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开展了反割台斗争。()答案B解析《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开展了反割台斗争,故说法错误。三、材料题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死难者约2万人。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关于中日斗争的国际公法》记载:“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其次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后考察生还者有800余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材料二一份出版于明治二十七年十二月六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