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学生姓氏史》_第1页
校本课程《学生姓氏史》_第2页
校本课程《学生姓氏史》_第3页
校本课程《学生姓氏史》_第4页
校本课程《学生姓氏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本课程

《学生姓氏史》

目录

衍派姓氏地址搜集者页码

南安芙蓉乡李氏历史李南安梅山镇竞丰、蓉中、蓉溪、

渊源梅峰4-12

金淘镇

颍川衍派陈南安梅山镇新兰村12-14

燕山衍派黄南安梅山镇明新村14-16

南安丰州

紫云衍派黄南安罗东、九都16-18

九牧传芳林南安梅山镇林坂村

18-19

庐山衍派苏南安洪源大草埔19-21

延陵黄龙族吴泉州新门外岐山村21-22

延陵衍派吴南安九都镇金圭村蔡田22

上谷衍派侯南安梅山明新村23-27

版筑衍派傅南安溪口28-29

平阳衍派巫南安镇山宫兜30-31

南阳衍派-沈根传芳叶南安诗山诗坛、金淘亭川、31-33

眉山高山、永春

琉理衍派礁国传芳戴南安码头、琉理乡(分辖33-36

于洪)赖、梅山、洪梅镇)

城山衍派雷南安码头37-38

敦煌衍派洪南安镇山、晋江39-40

上谷衍派侯南安罗东维新40-41

漂阳衍派史泉州41-46

清河衍派张南安洪,赖后廊47

天水衍派庄漳州市漳浦县前亭镇48-49

荥阳衍派郑南安石井49-51

豫章衍派罗南安码头鸽下村51-52

豫章衍派罗南安梅山镇东垓53-54

指导搜集老师与学生54-56

好家风代代传一一南56-61

安10个家风家教示范

基地

南安芙蓉乡李氏历史渊源

整理者:

一、溯源

传说时代:李氏由来,有偃理之源。相传帝少昊的后裔皋陶,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

尧时,皋陶担任大理的职务(司法长官)。皋陶之后,历虞、夏、商什六世为理官,故称皋陶

及后裔为理氏。

商朝:商末,理氏后裔理征,因执法不阿,得罪了纣王,被纣王处死。理征之妻契和氏

在家奴的帮助下,携幼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母子饥渴交困,摘李子充饥,得

以活命。利贞感念“木子“活命之恩,遂改理为李。

周虬利贞的子孙后来在周期做官,十世孙李乾曾任御史大夫。李乾之子李耳,周平王

时任守藏吏,就是著名哲学家老子。

素虬李利贞的十九世孙李昙为秦御史大夫,生有四子:崇、辨、昭、矶。长子崇为陇

西太守,是陇西郡始祖;四子矶为赵郡房,李矶的幼子李齐为辽东李氏始祖。李崇之孙李信,

字有成,官大将军,陇西候。

汉朝: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李仲翔,葬陇西狄道东川,其子伯考是陇西、河东二郡主。

后裔李虎,精武略,有功于国,封陇西公。

隋唐:唐末,李渊,字淑德,亦陇西成纪人。建立了大唐帝国,李氏称帝二百八十九年。

李氏得姓三千年后,唐王室后裔向南方各省迁移。其后裔(包括赣、浙、闽、台、粤、桂),

皆以《陇西传芳》作为家族的共同标帜。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公布为百家姓第一大

姓。1982年统计,李姓占汉族总人口的7.9%,居全国汉族人口之冠。1992年9月27日《人

民日报》报道”李氏根基在陇西”,并批准修复李氏”陇西堂,

二、入闽(唐朝)

李氏入闽,始于唐代。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子李元祥,生于贞观二年(628)。贞观十一

年(637),时年十岁,封“闽越江王”,分派入闽。先入订,徙状元崎。三十五岁(龙翔一年662

年)到永安大湖坑源开基。现存有“江王祠”,为三明市文物保护单位。元祥之子李皎袭封江王。

皎之子祖丛袭封江王,流放于南安落籍。祖丛卒葬南安德教乡超庭里皇平山天砚冢(今南安八

都),俗称天孙墓,古迹犹存。

三、肇基(唐朝)

李祖丛之子万康,名融,幼鞠养于南安县丞。李融于天宝十年(751)蒙敕申叙,得以恢复

族人身份,授南安县丞,赠秘书监。生四子:楚盥、晁唐、晁描、晁丛(晁隆)。天宝十四年

(755)安史之乱,楚德率诸弟侄和子尚昊五十余人勤王从军,授漳浦参军。甫宗乾元二年(759)

封五州节度使,因破安禄山有功,升云麾大将军。代宗宝应元年(762)封陇西开国公,后卒于

南安德教乡嘉禾里半林村(今南安洪梅镇仁宅村与东园村)。玳瑁山灵应寺供奉李公祖师,称

灵应祖师,俗名李应,法名文愈大师,据传是楚盥后裔。大师挂锡寺宇,后坐化于山中加吊

藤上。楚盥苗裔分布在德化英山、绣溪、沙堤。

四、蕃衍(宋朝)

李元祥的第廿七世裔孙李君怀,祖籍同安南山山边。讳贞孚,号忆园。原配郑氏、继妣

张氏,续妣蔡氏,均葬同安迎仙宫左闽粤大道旁。君怀生于宋绍兴十一年(1141)十月初十辰时。

孝宗乾道二年(1166)乡试中举,录为泉州万户府参军;淳熙八年(1181)擢升濠州节度使;后敕

封五州节度使,加封南靖王。开禧三年(1207)正月十六日逝世。墓葬于南安大盈东岭头西南

坑落水蛇穴。李君怀传五子:汝淳、汝谨、汝诲、汝谟、汝谦,繁衍于漳泉五座名山,故号”

五山李”。君怀之长子汝淳居南安大盈雄山,蕃衍新营、朴山、下厅、堤尾头、后坑、

前宅、新厝、洋美茂、御踏坡、陈林头、山头、圳杳、肖厝,九都新营、安溪感化里、同安

果园、汀溪向阳、溪湖、永安西洋、葛州,省外有广东南澳、浙江台州和港澳台及海外。

君怀之次子汝谨(号恪庐)居同安仙店南山,传三子:长致敏,次致政,三致敦。致敏居

晋江崇明山,传四子:长子仲喧居龙溪福河,次子仲昌居广东大埔白叶大清社,三子仲昭(进

士、资政殿大学士)归隐后居晋江池店(号“凤池”),四子仲曜居晋江竹树下村(号”凤竹”)。

致政,讳念三,号美岚,妣黄氏顺德。传四子:仲仁、仲礼、仲义(又名仲起)、仲祥。长子

仲仁居同安南山山边,传二子:天与、人与。天与的后裔:同安后滨、南安院前、莲边。莲边

一支承溪东,一支承菊江桑宅寨内,一支传同安肖城。次子仲礼居同安山边,传四子:经与、

光与、巽与、学与。三子仲义(号义济)由同安南山仙店移居晋江仙店,传三子:宣义、希靖、

希泰。宣义居晋江新店(即雁山),希靖迁惠安东下坑,希泰迁永春东平。四子仲祥居晋江乌

洋,后裔迁南安蟠龙、蟠龙宣谕之子竹轩分派锦堂。继妣石氏微柔,传三子:长子崇原居菊

江桑宅,字校政,号十八郎,传二子:菊村、菊峰,堂号“凤山”;次子乖,字崇青,号十九

郎,十三岁(宋理宗丙辰年1256年)擅自随吴姓船下湛江,后走失被林氏寡妇收养于高州三

拓里,婚育三子无成。林氏病逝后,乖与妻相议改姓李,连育九子二女,蕃衍高州城内外三

百里,故号三百;三子乃育,字煌远,又字崇基,号二十郎,娶小磴邱兆矶胞妹。生二子:

孙助、孙奇。孙助为小崂守御百户,洪武二年(1369)三月十八日,倭陷小崂,孙助战殁。孙

助娶妻伍氏(不育)、王氏,传二子:德宗、显宗。德宗与王氏避同安古驿,成驿路李一派,

显宗与伍氏于金门,成金沙桂林一派。致敦生五子:仲怡(居龙海金山)、仲愉(居漳浦西街)、

仲恂(居海澄踏石里)、仲十尉(居金门涪江)、仲恺(居金门涪江山,五世孙文珍为园美始祖)。

君怀三子汝诲,传一子致曲。致曲传二子:仲文居兑山,仲进居同安小东山。君怀

四子汝谟居海澄己山(又称渐山),传二子:永福、永佑。永福传逸轩,居海澄己山;永佑传

有本,居厦门后埔。

君怀五子汝谦居南靖水头金山,传三子:致钦、致仰、致?,致钦传仲阳,致仰传仲雍、

仲隆、致?传仲征。

君怀之弟君迭,居南安浮桥(今属泉州),君怀堂兄君达传安溪湖头。

据梅山芙蓉乡志,在元末,有李氏一脉,徙居此地。乡志则言之凿凿,云初来时,人口

稀少,人不满十,家业更是薄弱。所从何来,一说河南固始,一说闽北,一说永县。有人考

证推断,至明代,李汝夏(谥号“白水散人”)拯弊起哀,励志奋发,使宗族转向中兴,并首修族

谱。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芙蓉李氏祖先史料,有一大段散佚,无法查考,迫不得已,只好

割裂,将元末李广孙,姑且定为开基祖。当时分春(长房)、夏(二房)、裕(三房)、秋(四房)、

冬(五房)兄弟五房宗支,至今已经681年,洋洋大观,繁衍二十四代,人口逾万。

五、芙蓉李氏【五代十国辽宋金对峙时期元朝李氏姓氏史缺失,第一代广孙公历史从元朝末

年开始】(元末、明、清、民国、新中国)

芙蓉乡位于南安市东北部,辖属梅山镇。东毗侯坡、西邻官园、北连埔头、南接玲苏。

东溪、芦水两溪在此汇合、山环水抱、环境优美。芙蓉溪两畔700多年来生活着一脉相承的

李氏族人。是南安李氏聚族而居的大乡。

芙蓉在宋至清代(960——1911)时,隶属怀德乡民寿里十六都。据芙蓉六世祖汝夏号

白水散人于1533年首修芙蓉李氏族谱原序记载:''盖闻李氏受姓皋陶,为尧理官,子孙因之

以理为姓,后代改理为李,迁居陇西〃。又引述先君(白水公之父仙灿公,芜蓉李氏五世公)

所言:祖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五季初随王潮入闽,厥后子孙因家于武荣芙蓉乡,迨宗族大

以蕃昌而有前房、后房、楼下、下仓之号,元季中叶不幸门祚一替,难以推知某一支派为远

祖,世首而宜以广孙公、广惠公之信史为据。相传广惠公与广孙公同气联枝为兄弟,从芙蓉

迁徒硝城边(今芸塘楼下及金淘岭脚)繁衍生息,从白水公首修族谱原序中所记载,说明广孙

公的先祖五季时期随王潮入闽。广孙公生於元泰定元年甲子,卒于明洪武十二年已未

(1324-1379)。

后唐五代战乱时代,远祖随王潮南下分居各地。芙蓉一世祖广孙公,原籍河南故始县,

于元朝末叶携眷定居武荣(南安)芙蓉乡,初时繁衍缓慢,人丁稀少,至明英宗天顺年间(公

元1464年)历时130余年,传裔五世,丁不满十,门风不振,家业几乎被邻乡绅宦掠夺殆尽。

第一代:芙蓉自广孙公伊始,初时繁衍缓慢,门户衰微。广孙公二卜五岁时生二世原忠

公(1349-1394年)o

第二代:原忠公三十六岁时才生三世定奴公,去世时候,定奴公还是十岁之稚子。

第三代:三世定奴公(1385・1425年)与赵氏金娘(1388-1463年)婚后长期外出,

不知去向,杳无音讯。直至三十八岁返回乡后,生四世宗保(1423-1454年)。而宗保二

岁时,定奴公即去世。此时赵妈年方三十七,入室则魂销雪客,出门则泪洒冰天,艰难受苦,

寡守照顾二岁幼子。

第四代:宗保公成人后,十八岁娶晋江溪头吴氏,生仙庆(1440・1466)。吴氏离异后,

宗保公再娶侯垓侯氏,生仙灿。在瑞元二十三岁、仙庆十四岁、仙灿四岁之时,宗保公横遭

倭贼杀害,时年三十一岁。五年后侯氏亦离开人世。

第五代:瑞元:十岁时其父宜良亦去世。芙蓉李氏家族中微之际,重担全靠三世祖妈赵

氏承担。艰难创业,勤劳持家,开创业基。黎怀公曰:''天生赵氏以造李福〃。瑞元之父真良

乃与宗保系堂兄弟,瑞元住在董湖村三世祖妈庄舍(管理董湖埔田园的住处,旧址在现国专

三校边),三世祖妈虑及家族人丁稀少,且寡守的二位亲孙仙庆、仙灿年纪尚小,惟瑞元壮

长在外,为广芙蓉李氏羽翼,即将其从董湖村召回,并为其取妇傅服膺。并将田业一百五十

石及房屋、牛堡折作两半,半与堂侄孙瑞元,半与两位亲孙。瑞无故后无嗣,仅有一女妙勤,

先许十九都戴玄珪,总角时(指未成年的男子)登门即将洋广城、董湖、芦口溪等处田地三

百亩立契阴授玄珪。玄珪未成年来到李家,拟立玄珪为李氏后嗣,然而玄珪返回归宗,三十

八病死在十九都。白水公曰:''代玄珪天谴短折。玄珪婚事不终,妙勤又招晋江青阳市庄庸德

进赘,庄蔑弃祖业,懒贼扛尸而破家荡产。傅服膺听婿庄庸德之怂勇唆使(庸德以后返回归

宗青阳),将门前青腴田租三百二十余石献卖予乡官蔡清。后房演水田三百二十余石卖予汝

嘉。所以黎怀公臼:〃天生傅氏以酿李祸,亦吾宗之不幸也〃。

箜交代」在此家族危艰之际,幸赖六世祖白水公。白水公是五世祖仙灿长子名汝夏,字

汝享,号白水散人。公降世斯时,家道没落,时势艰辛,届弱冠成为中流砥柱。但他胸怀大

志。谱云:“童子时尝午饭,从学于安泰堂,尚得贤师传而造就之。”公餐风宿露,历尽辛

酸,赴京庭控诉赢旧案,讨还业产。诉赢旧案后,立即振兴家业:开浚大型水圳四条,沿线

灌溉吴、林、陈、黄、肖、李儿姓庶民耕种田地达五千余亩。公好行善事,祖宗祠墓均延请

名师陈鱼樵相择,得“七阴、八阳”,又修家谱,排字辈,订族规,严谕子孙。家道日兴,

门风日盛。由没落小姓跃为外门望族。六世分为春、夏、裕、秋、冬,兄弟五房宗支各有发

展。

第七代,白水公生三子:长子批、次子琅、三子珪。

裔孙多众移居海内外、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尤多。并有一定成就,故里诸房于今分

布竞丰、蓉中、蓉溪、梅峰四村为主,有数万之众。

几位先贤功绩

L三世祖母赵氏

恪守妇道高风亮节

芙蓉李氏家族的立世与兴盛,既得益历代制定的族规家训,也得益于多位可歌可泣的女

性,三世妈赵氏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芙蓉李氏三世妈赵金娘,生于1388年,在世之时,恰逢内忧外患,家道中落,其夫又不

幸早逝,且祸不单行,年仅31岁的儿子宗保也被倭寇所杀,遗孤仙庆、仙灿。在艰难境遇巴

赵金娘恪守妇道,寡守二孙,艰难创业。她辛苦操劳,勤俭持家,并聘请名师教育孙孑。更

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还为侄孙瑞元娶媳成家,后又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给儿孙仙庆、仙灿,

一份给侄孙瑞元。可谓高风亮节,用心良苦。据族谱记载:“孺人赵氏,…彬有条理,训诲儿

孙,存乎礼仪”,盛赞其“古今李妇,比着几稀”。

芙蓉李氏三世妈赵金娘不愧为传承家训家风的优秀典范,她的美德流传至今,是李氏家

族学习的楷模。

2.六世祖白水公

订规制训流芳百世

芙蓉中兴六世祖白水公,名汝夏,号白水散人。生于明成化乙未年,卒于嘉靖甲午年(公

元1475-1535年)o

白水公降生时家境窘迫,家族衰落,但他胸怀大志,力挽危局,重振家业。一方面励精

图治,拓荒垦田,开池塘筑溪圳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建书院,聘请良

师教育子孙;重建宗祠,编撰族谱,制定家训,严格要求族人。

在遵循李氏族规的基础上,白水公加以发扬光大,制定了流传后世的家规族训《家范录》,

教育李氏后世子孙严格遵守。该族规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

忠、恕、礼、信”等思想体系,结合李氏家族生活实际加以具体化,从日常行为举止到立志

为民报国,事无巨细多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与规定,要求李氏族亲要敦亲睦族、倡廉重义、

务勤崇俭、戒赌自律、敬亲孝道等等(参见《芙蓉李氏家范录》)。该族规的制订,使李氏

族亲有了更明确的族训家规可供执行,成了后世子孙的行为规范准则。

《家范录》世代相传至今,对芙蓉李氏家族良好家风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现芙蓉李

氏后裔遍布各地,仍遵循这些族规祖训使芙蓉李氏家族几百年来长盛不衰,日臻兴旺发达,

3.九世振然公

不畏豪强勇于执言

在芙蓉本地流传着一句名言:“不欺侮烂泥无刺”,此语便是出自芙蓉李氏九世祖李振盆。

振盘公字自润,谥振盘,生于嘉靖三十二年辛亥,卒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517594年)。

李振盘年少时天资聪颖,并具铮铮傲骨。当时,有庄氏(江西布政使庄华)墓葬芙蓉堂

山上,庄氏仗势欺人,祭扫圭墓时,无价摊派芙蓉李氏族人做工,所带车马随便践踏毁坏庄

稼,父老乡亲怨声载道却又无可奈何。路过此处的李振盘见此等情况,怒气冲天,在庄氏墓

地,脚不脱鞋,跳进泥坑踩踏泥浆,在场的监工见此举动,不解地大声斥责,问他为何穿着

鞋子踩踏泥浆,年少的振盘公大声回答:“烂泥也有刺啊!不可欺侮烂泥无刺!”语气中隐隐

含有警告之意,庄氏在场的一个长者,听出话中有话,言语带骨,深觉此少年绝非等闲之圭,

将来必成大器,为免留下后患,遭到报复,于是自此庄氏墓祭扫,再无摊派夫役及毁损庄稼

的事情发生。

振盘公经寒窗苦读,于万历戊子科(1588年)中举人,次年捷登进士,授任广东潮州府

揭阳知县。任间锄暴安良,关心民众疾苦,发展生产,促进繁荣,使揭阳社会安定,民众安

居乐业,政绩显赫,得到民众的拥戴。万历四十四年(161年)揭阳民众追思李振盘之功绩,

为感其恩德,永世缅怀,建立“名宦祠”春秋祭祀。

李振盘“不可欺侮烂泥无剌”的警句,流传至今,它警醒人们,不能恃强凌弱,而应和

睦相处。

4.九世黎怀公

破除陈规智改陋俗

芙蓉李氏遇到族人去世只要一切准备好就可以出殡,丧葬时不必择日定时,外族人对芙

蓉乡这一风俗赞叹不已。

改变陈规陋习而倡导这一合理风俗的就是九世祖黎怀公,名渐,字自进,号黎怀,今竞

丰村人。生于嘉靖四五年,卒于顺治六年。

黎怀公自幼天资聪颖灵慧,才学超群,早年就学,勤苦攻读。其母雷氏出于名族闺秀,

习见书礼,资质淑茂与俗迥异。课子读书一途,教诲训导严于其父凤窝公。从而敦促黎怀公

奋志灯窗,学业显扬,淹通书史,优于同社。公元1630年癸卯科乡中第十六名举人。

黎怀公官场生涯履历三十载,授命建宁、建阳、金谷、淄川、平阳、常州、曲阳七任知

县。居官之日,关心民痛,恤民为念,清正廉洁。公为人耿直,不畏强权,经常得罪权贵,

每任不是被上司罢黜,便是被缙绅诬告而调免。上司苛勒,翕然挂印解脱归里,但空素手,

难作归计,抵家之时,妻蔡氏已殁,家徒四壁,怆凄之状不忍睹。公俭朴温和,有乃父风.,

于乡中享有威望,乐于为人排难解忧,无论亲疏,均以公道,凡乡中有何不平之事,邀请出

面为之排解,无不迎刃而解,邻里敬仰,恭称乡望。

时李黎怀为先母办理丧事,在家所见所闻,乡里族人过世择时日出殡,而丧属家人守灵

及乡亲帮忙料理,操办多日,劳累辛苦疲不堪言,且所费颇多时遇风雨,亦须按时出殡陋俗

弊端多多。李黎怀巧借江西三清山“天师府张天师授符”为名,曰赠授符匣,能除妖驱邪,

消灾镇煞,供祀在中厝厅堂,令今宗人仙逝,出殡安葬不必择定时日,均可即日出殡,人们

称之为“中厝老爹”福荫。遂改乡里丧葬择日定时出殡之陋习。自此,芙蓉李氏族人过世出

殡不必择日定时,延续至今。

李黎怀一心为民,智改陋习,庇荫乡里,实乃芙蓉典范也。

,十二世贴亭公

名文察,字为,号贴亭。中举人,任上杭县学政。

6.十四世省园公

名金,字大慰,号省园,中举人,任宁化县学政。

7.十四世澹济公

名清修,字大纯,号澹济,钦赐举人,钦赐翰林院检讨。

8.十四世真庵公

名步云,字大亭,号真庵,钦赐举人,钦赐翰林院检讨。

9.十七世柏轩公

名逢寅,字于年,号柏轩,中举人。

10.十四世大合公

名大合,字大娶,号忠惠,诰封正二品资政大夫。

11.十五世进兴公

名进兴,号明二,又号锡爵,诰封正二品资政大大。

12.十六世建罕公

名建罕,字建和,号昌翼,晋填封一品大夫,妣封一品夫人。

13.十六世仪亭公(1381/884)

少怀壮志丹心报国

十六世祖仪亭公(1831—1884年),字建德,讳来生。于1884年抗法战争中,在福

州长乐县营口港英勇抗敌,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仪亭公自幼受家庭熏陶,好文尚武,韬略夙优,素具爱国思想和民族自尊心。自弱冠后,

毅然从戎,置身行伍,屡建战功,自兵勇逐级升迁,直至把总、千总之职。1865年3月,奉

令率军赴台湾嘉义一带征巢窜扰的日本海寇和土匪,战功显赫,晋升五品顶戴,任延平道五

品守备。

公元1884年爆发抗法战争,法夷大批军舰进逼福州马尾军港。此时,公奉召在镇海营杨

参将标下,充任右营左哨管带,驻防马鞍山阵地。7月3日法军大举向港内清军舰进行袭舌,

清舰被击沉多艘。法夷继续强攻,逼近海岸,公为保卫国土誓与阵地共存亡,带领全哨官兵

竭力御敌,驾驶渔船,用火箭、火铳、刀枪等古老兵器抗击法军现代化枪炮,不幸中弹,壮

烈牺牲,以身别国。1885年2月170,清廷旌忠优恤,降旨李来生“钦赐祭葬”,崇祀昭

忠祠,世袭云骑尉、恩骑尉。

仪亭公李来生奋勇御敌的英勇壮举,为芙蓉李氏家族的历史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用行

动实践了先祖“忠心爱国”的族训激励着更多的后来者热爱家乡报效祖国。

13、十七世佳月

号质夫,诰封二品大夫,妣荫封二品夫人。

14、十七世玉芳

字于程,号雨亭,诰封二品顶戴资政大夫。

除此之外,清朝期间,我族多人在政界任职,有的官至一、二品,封妻荫子。

后起之秀

天秀公派系,下书房十九世祖光前先生携卷及子女:成义、成智、成伟等侨居南洋卓有

成就,不忘桑梓,为桑梓建设解囊捐资,兴办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公益事业,造福桑梓,

培养族亲子孙,促进芙蓉李氏第二次中兴。

发祥地

我族修建宗祠营造坟墓,皆从白水公始注重。祠堂妥祖先之灵,裕后昌之运,虽本天

地生成,亦半为人工巧。谱载“七阴、八阳”为宗族发祥地。

“七阴”:四世宗保公莹一一孩儿坐帐五世淳朴公莹一一走马

长房义轩公至一一风吟后二房白水公葩一一覆船山俗称金交椅

三房敏齐公至一一狮子弄球四房确齐公莹一一飞凰

五房真翁公茶一一下舵

“八阳”:芙蓉李氏全族宗祠一一眠牛穴长房小宗一一犀牛望月

二房祖厝一一新厝内三房祖厝一一竟敏大厝

四房祖厝一一田乾大厝五房小宗

二房高元所祖厝二房三祖厝美女坐机

昭穆字辈白水公首次修谱,由六世起一字一世。

6.汝、7.子、8.延、9.自、10.必、IL世、12.为、13.宗、14.大、15.有、16.建、17.于、18.国、

19.引、20.成、21.斯、22.志、23用、24.保、25.孙、26.贻、27.英、28.贤、29.鼎、30.起、31.

翌、32.赞、33.鸿、34.基、35.景、36.运、37.开、38.新、39.典、40.常、41.述、42.祖、43、

吉林

南安陇西衍派李氏

S9JII来源于河南固始县

贵州

(本文根据李全生、李静宜、李君娴提供不同版本李氏族谱,结合梅山芙蓉李氏家风家

训教育基地的宣传,整理出来。)

:m川衍派一一陈

一、总述

竦姓系出虞廷,傅自竦帙I,望由颍川,源逮流是。颍川为古郡名,秦王政卜七年(公元

前230年)置,以发源于河南祸山之颍水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辖登封、宝丰

以东,尉氏、邸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后世辖境、治所屡有变化。颍川

为陈国故地,''控蔡、颍之郊,冕汴、宋之道〃,''原湿活衍,水流津通〃,方圆百里,平坦肥

沃,是一方中原宝地。所谓''颍川衍派〃的陈门子孙,就是颍川侯陈轸(亦即田轸)的后裔。

陈,本是黄帝轩辕氏一个分支部族陈丰氏的族徽,它一边是一面旌旗,一边是一辆战车,

象征这个部族的骁勇善战。他们跟随黄帝从西北迁徙到中原,定居在宛丘,即今河南省淮阳

县一带。这一地方,也就被称为陈地。相传舜是陈姓的老祖宗。

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一个后裔一胡公满于陈,成为一个小诸侯国,胡公满的子孙以国

为姓,胡公满于是成为陈氏得姓始祖。

春秋时,陈国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宫廷政变,陈厉公之子陈完逃至齐国,改姓田,做

了个''工正〃的小官。据《史记索隐》载:''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在

保存中原古音的闽南语中,陈田二音仅韵母稍异。陈完第五代孙田乞做了齐景公的大夫,发

动了一次政变,于是田乞的后裔得以世代为相。再传至田和,索性夺取姜姓齐国政权,自立

为齐太公。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际,齐王田建出城投降,子孙纷纷改姓。田建之子田轸在楚国任相.

被封为颍川侯,因迁入陈国故地的颍川,恢复了陈姓,改称陈轸,遂成为''颍川陈〃的始祖。

福建、台湾的'、颍川衍派〃陈姓宗亲,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陈元光系河南固始县

人。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交界地区的土著民族啸乱,唐高宗李治派陈元光之父陈政

任岭南行军总管,与陈元光于咸亨元年(670年)率府兵3600人,跋山涉水,长途行军,

打到福建九龙江畔,终因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朝廷闻讯,又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领

58姓军校入闽支援。中途,陈敏、陈敷病故,陈元光祖母魏氏带领军众,屯兵福建云霄。陈

政、陈元光得到大军支援,派兵抄袭叛军,大获全胜,闽粤的泉州、潮州始得安定。福建的

许多地方以''平〃、''安〃、''靖〃、''武〃命名,大都是此次征剿胜利的记录。唐仪凤二年(677

年),陈政病故,20岁的陈元光承袭父职,统领这支万人军队。永隆二年(681年),南

海边郡又发生动乱,朝廷命陈元光提兵入潮,平定岭表。于是他边征剿,边开发,辟荆榛,

办学校,安抚士黎,任用贤能,使泉州、潮州一带日渐富庶。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

陈元光求建一州于泉潮间的卜.疏获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他在一首诗

中写道:''屹然一镇云霄末,渐尔群言花柳春。男女生长通蕃息,五十八姓交为婚。〃唐睿宗

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去世,各地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纷纷建庙祭祀,遵其为''开漳

圣王〃。

二、简介

(1)太始祖舜帝,舜胄八姓联宗。圣祖舜帝名重华,黄帝第八世孙,家于妫以妫为姓。重

华公性至孝,且贤明,有德声。尧帝对其多种考验,并以两女妻之,蒿于天,即禅位。舜得

天下,国号虞,都薄扳(今山西永济县)。儒家称舜于尧同为仁君,史称唐虞盛世。

(2)胡公满封于陈。周武王克商后,膺帝位,大封帝王后裔,封舜第三十四世孙公满于陈

国为侯,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赐姓妫,奉舜帝之祀。春秋末失国,其子孙以国为姓,陈

姓始于斯。

(3)颍川始祖陈宝公陈轸的卜世孙陈寰,汉太丘长陈宝公,字仲弓,颍川许人,舜帝第八

十一世孙。东汉时任太丘长,德高望重,名倾天下,成为朝野学习的楷模,故后陈姓又多尊

奉陈寰为颍川衍派的始祖。以后的陈霸先,也是陈寰的后裔。陈旺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八九。

年)诏赐立义门,至宋嘉韦佑八年(一。六三年),分析义门陈,也是陈定公后裔。以至后来

''开漳圣王〃陈政、陈元光父子(称将军派),唐中宗进士陈邕(太傅派)等陈姓名人,均出

自颖川始祖陈寰公的派下,故而凡属陈姓都用''颍川衍派〃作为郡望,立为堂号。

(4)开漳圣王陈元光,北陈始祖陈元光,字廷炬,舜帝第九十三世孙。唐高宗总章二年(公

元669年),泉州与潮州之间发生“蛮獴啸乱”,内德将军陈政奉诏出任岭南行军总管,与其

子陈元光先后率领府兵9000多人,来到这七

闽与百粤交界的地区平乱,并首先在今天的云

霄县开屯建堡、播传农耕,结束了闽南地区刀

耕火种的时代。父卒,代率其众,奉命讨贼,

战功卓著,封飞扬将军,又漳州刺史,从此教

化治民,弘扬文化,施行法治,改变民风,开

创了漳州1300多年的基业,后世尊奉为"开漳

圣王",号曰陈圣王,是北庙派始祖,称北陈。

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2年),宋徽宗为其

赐庙额“威惠庙”,祖庙在云霄城中的西门。南安颍川衍派陈氏来源于河南固始县

燕山衍派一一黄

搜集者:

福建黄氏源流众多,作为王审知入闽八大姓之一,其谱系十分广大,历来对黄氏宗族的

研究也不在少数。本文拟就泉州地区一支黄氏宗族进行宗族调查,与其他福建黄氏宗族不一

样的是,此宗族入闽开基较晚,且源流也大为不同,其发展过程也值得探讨。对于此燕山黄

氏的研究甚少,仅有少数论著中有所涉及,如吴幼雄在《古代泉州外来宗教史略》中曾提到

泉州西门外南安丰州黄姓。历来关于宗族的研究的论著颇多,本文将不对此赘文回顾。泉州

南安燕山黄氏开族始祖黄忠勇,原元大都燕京顺天府(今北京市)大兴县,姓答剌,名贞,

字真,生于宋理宗淳佑六年(1246年)六月十六日。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登进士。黄

忠勇入闽后,足迹不离福建东南沿海一带,元泰定三年(1326年)四月初一日卒于福州路总

场官邸,返葬于南安县治西狮子山,入籍南安,遂为南安黄氏燕山派始祖,以“燕山”为灯号。

燕山黄氏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当地较大的宗族,其发展历程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重要内

容。其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迁入期、宗族形成期、宗族后发展期,其宗族后发展期又可分为

宗族衰微期、宗族立足期和宗族扩展期。

入闽任官开基期(元世祖至元庚辰年即1280年至元泰定三年岁次丙寅年即1326年)

迁入期,为燕山黄氏开族始祖黄忠勇入闽任仕开始,到其殁于官邸,葬于南安丰州为止。

燕黄始祖忠勇公,传十子而分十房.各房林后裔大体分布如下:

长房沙裕公:长殛。

二房沙的公:公之二、三世分居同安,晋江埔仔、对山脚、唐园诸处。不相往来。居南

安者,五世而绝。

三房海达儿公:传塔兜派,驿前派,金圭县后派,十一都有格外派,十二都诗山树坑各

派。

四房安童公:居祠后。传四世,洪武I-八年(1385年)以事发,北平为民。

五房武贤公:传董埔、角后、窗兜、诗山恭先派、前田、珠渊、茨内、芦内、后巷、诗

内、后宅、徐内、前园、楼下、溪口、西埔、五龙塔、八尺、河市、枫林、洪源头、邑内、

乌英、茶林、草墙、金鸡、后宅、后田、厝仔、潭边、武荣铺慈济宫边、东庶徐洋、东岭底

俄鹅角楼、黄山、社坛、永春县、广西贵县、台湾。

六房赛哥公:分居晋江、惠安、安溪等县。居南安八尺派后无考随母嫁者,立籍赖溪,

传进士黄士藻“居晋江为晋江二十六都古坑,又名许坑“居南安者,至七世分居龙海锦宅,

又分居同安刘五店开基(十房十世孙台翰公为其立传以记其谱)。

七房荣显公:传四支、四黄、山后、观口,各自开基。称自己燕山,有称自认满库。折

居城内上峰,分为为崎头庙和北石头街。

八房漳童公:传下舍、山头前街各派。潭头、大山、大盈、社坛、邑内、产田、厝斗、

康店、树兜顶堡、草亭、后巷、诗山、厦门、泉州、云南楚雄和东南亚各国。

九房富童公:传三世止。

十房贵童公:传旧舍、新舍、糖房、涧埋、湖尾、后厝、凤塘、玉仑、楼仔、新开、祠

口、溪尾、亭兜、彭内、府城、下苏、小路、官田、观音亭、水阁、象头、风桥、堤边、油

园、下厝、潘坑、坝田、顶堡、金鸡、东田前街、洪瀚街头、后尾宅、厦门、永春县、寿宁

县、浙江苍南县、浙江温州市、台湾等地和东南

亚各国。

燕山黄氏昭穆:(一)仁原体乾允希应有甫淑用元

台鼎世守怡和衍卿(贞)胤哲孙秀

德耀道光永绵佩绶麟祥斯庆

紫云衍派一一黄

搜集者:、

黄氏始祖一一云公,是轩辕黄帝六世孙一一陆终公次子,名叫惠远。称为黄云的云因是

因为封国那天,黄云出现在南极,帝起而拜于黄云,乃赐惠连姓黄名云,所封的国家名叫黄

国(今河南涅川县城西十二里地,黄国故城遗址现在还存在。)

歇公(?一一前238年)是黔中人,博学多才,最初在周当官,后来到楚国当官,顷襄

王拜为左徒。当秦昭公命令白起联合韩、赵进攻楚国,因为公有辩才,派他说服秦王,阻止

秦出兵进攻楚国,解除了楚国的危机。然后他随侍奉的太子完人在秦国当人质十六年,密谋

逃归,到顷襄公驾崩,太子完人即位,就是考烈王,他被任命为丞相,封为春中君,赐淮北

土地十二县。考烈十五年(前248年)转封江东(今江苏省苏州),因为城市是原来吴国的

旧地,称为黄堂。为相二十多年,养士三千人,他上等客人都穿珠鞋。曾派兵救赵国进攻秦

国,后来又灭鲁国。他的妻子江氏生12个儿子,居住在城市南面,继娶甘氏,生I个儿子。

考烈王死后,在内江中被政敌所迫害。他死后奉葬于鄂州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距离城市

十三里的坟墓还存在。另一种说法:楚国幽王四年(前234年)和儿子假君在吴国一起被幽

王杀害,埋葬在吴国。

霸公,字次公,河南淮阳人,好学善文,为人精密谦和。汉武帝时入仕,以其治事廉能,

迁为河南丞。及宣帝即位,召为廷尉王,数决疑狱,廷中称平。后提升为扬州刺史、颖川太

守,力行教化,实施仁政,民心大悦,路不拾遗,治绩堪称第一。宣帝因此拜右丞相,封建

成侯,食邑六百户。他的妻子陈氏生四个儿子,名骄、宏、叔、李,诰封一品夫人。他著有

凤凰集传世,卒于任内,葬于大交文山凤形穴,御制碑文盛赞他,举世推崇为历史上罕见的

名臣。

香公字文疆,东汉江夏安陆人(今湖北云梦)。九岁失母,事父至孝,夏日扇枕席,冬

则以身温被,乡人称为孝子。性勤敏好学,少博通经典,能文章,京师誉日:天下无双,江

夏黄童。初除郎中,肃宗诏公东观读所未赏见书,旋高休,及归京师受诏旨安福殿言政事,

拜尚书郎,数陈得失,奖赏有加,永元四年拜左丞,转迁尚书令,后调东都太守,上疏力辞,

晋永嘉末年,五胡内迁,祖元方公同七姓衣冠,随元帝南渡入闽,守晋安,封闽国公,

为黄氏开闽之始祖。

传十三世至守恭公(其父黄崖在隋朝末年迁至泉州),其年少习诗书,博通经史,时称

“郡贤”。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周围七里,种桑植蚕纺绸,遂成巨富。为人慷慨,

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世称居士长者。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感桑树生莲花之瑞,

舍宅建寺,寺内建有“檀槌祠”,奉祀公之禄位,以志献地之功。初名莲花道场,后改名莲

花寺,而后常有黄云盖顶,又称紫云寺,即紫云黄氏开基之由来。

守恭公的妻子李氏,生四个儿子,长子“经”分居在南安芦溪,次子“纪”分居在惠安

锦田,三子“纲”分居在安溪葛磐,四子“纶”分居在同安金柄,为四安公。侧室司马氏,

后生一子“纬”,分居绍安,合称五安公。

壕仔林放养。某日,适遇后山杨员外请勘舆师到这里勘测风水。勘舆师对准罗盘后,则大喜

H“好风水”,并四顾无人而告诉杨员外“这是眠牛穴”,不论造莹、建宅,子孙皆丁财两

旺。杨员外问:“用什么来验证?”回答:“这里一丈见方的地,夜晚不会凝结露水。”话

说完忽然看见墩边草堆还有个养鸭的人。因为怕他听见,泄露机密。故意趋前诘问,母鸭一

斤多少?公福至心灵,假装耳聋,不回答。追问再三,答非所问,杨等信他是耳聋都离开了。

第二天早晨公去看,果然是这样,就提水前往喷洒,后杨等前来考察,无所验证。以后几天,

都是这样,杨员外大失所望,勘舆师自愧所说的失验,辞行而去。事隔多年,杨员外已渐淡

忘,公随向杨洽商,买这块地搭盖草寮养鸭,杨答应日他。

公自从得到这块“绵牛蕴甘露”宝地后,家财渐兴,母鸭每日下双蛋。又某日突来一母

牛,公福至,屡赶复回,不肯离去,且翌日产下牛犊。自此母鸭一R下双蛋,母牛孕期未满

生牛犊,于今传佳话。

公乃农民,指挥聪敏,肇始开基,克勤克俭,日趋富裕,号曰"西厅黄长者”。

林坂林氏是宋九牧后裔

撰写者:林和水搜集者:

九牧传芳是林姓的荣耀,在闽台地区广为传颂,但真正知道其流源却不多。在闽台的林

氏祠堂常见到一副对联:“唐代兄弟九刺史,宋代父子十知州。”从中可悟出九牧尚有唐代

刺史和宋代的知州之别,朝代不同,刺史与知州同为州牧,相当现代的市长之职。

要明确唐九牧与宋九牧之源,应追溯到闽林氏第15世万宠公。据清光绪19年《林坂柯

内林氏族谱》载:唐开元28年开平方守万宠公,夫人黄氏,生三子;韬、披、昌。二房披生

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既]。先后都当刺史,世称唐九牧。而长房韬公八

传至24世及公,由莆迁泉,仕晋江县尉,居霞洲,夫人吴氏生子三;杞、植、朴。杞公天圣

间登进士第,历知康、雅、泰、淄四州,生九子[景渊、景祐、景默、景大、景辉、景瑞、景

元、景贞、景亨]。均当知县,世称九知州。即宋九牧。

据林坂族谱载:林坂开基祖谦达公,是宋九牧长房景渊公的六世孙(列闽林32世)。

景渊字深甫,登崇宁二年霍端友榜进士第[早其父一科登第,据(1993年版)南安县志第939

页人物表载,与林坂光绪版谱相符]。元定公原葬晋江34都清蒙山,清嘉庆丙子年因墓被盗,

迁入南安15都柯内马鞍寨山,现墓境保留完好。

谦达公于元初由上舍授朝奉郎,监漳州税院,迁居武荣15都林坂乡,至七世分支柯内。

现在柯内、金中,大中及播迁到省内外,台湾南洋等地的宗裔约万余人。共同的祖庭在林坂。

1997年旅居菲律宾的林坂、柯

内林氏宗亲会,捐巨资重建林

坂祖庭,落成时,旅菲南安工

会会长林国瑞带领30多位宗亲…。…片…工…

回乡主持庆典。邀请省统战部

长林文麟,市有关领导,省姓/o峦o.汩.oc

氏渊源研究会林伟力等单位及

领导出席隆重的庆典仪式。现/■才.*•»<>

在新的祠堂交由林坂老协会作V

活动中心。

南安林坂林氏来源于福建漳州

西林、霞舒苏氏

编撰者:苏用快苏晋卿

搜集者:家长:苏进兴

【牡丹墓】

左傍檬林古宫,右邻洪潮名镇,这里有一处阜阳五房十八世兄弟同归处一一牡丹墓。风

水前眺涧溪曲流,后峙梅峰逶脉。占地亩余,坐艮向坤,勘舆名家称为【双凤朝牡丹】。历

五百年时空,虽社会更替,风雨摧蚀,四周侵垦,碑石挖毁于丙午乱年,然【糖水灰】埋墙

犹在,佳城胜概,雄风依存焉。

风水富有传奇。据十九都、廿都历代传说,多年擦访西林、霞舒乡里耋老,皆言:五房

祖妈黄氏孺人,出身燕山名族。西林黄家为地方殷富,曾延请地理名师探求风水宝地。黄氏

亲翁有一爱女,正当妙龄,贤惠脱颖,经常看顾前风水地的一片荔枝园。每逢荔熟正红,地

师过此皆十分礼待,摘果予与品尝止渴。不知何因,三年期过,寻觅风水地迟迟未果。离别

过果园时,黄女又揉摘一捆荔果奉送。地师对其敬意十分感动,即示荔枝园中九棵树界,是

风水宝地,号为【双凤朝牡丹】。并谆谆赠言,若得此地,日后铺灵毓秀,丁旺财广。您是

黄翁掌珠,以后出嫁,可恳求您父以此地作聘,切要立字为凭。几年后,黄女出嫁霞舒时,

依地师之言求父,遂愿。这就是牡丹墓的来历。

关于【兄弟同归处】。阜阳十五世梅祖第五子铃生五子:瀚、淮、瀛、湮、濒。明正德

五年间,淮(睡斋)、瀛(潜德)、泠(恪斋)三兄弟聚会古山,共叙兄弟情谊。瀛、涂见淮

与膝下三子嬉娱亲偎,而二人均无嗣承祢,不禁怆然伤感。淮稔知于怀,思兄弟情笃,【侄

若子,子若侄】。与内人商议后,主动提出,人生在世,无后为大,若二弟同意,长子楠苗

承古山,余下二子您们可各抱一个为嗣。瀛、澄十分欢喜,瀛认领其三子栋、没认领次子桓。

三兄弟还当场盟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日后子孙强弱永不相欺。尔后,楠、栋、桓三兄

弟,谨遵父母至嘱,和陛相处,亲密无间,愿生同胞,死同穴。后辈依照遗咐,在三兄弟及

德配过世之后,分六矿,依次同葬十九都大草埔,即今牡丹墓。

岁月悠悠,人事鼎新。今五房二楠生三子,脉衍古山桃,嗣裔分布沉桥、因后、厝斗、

宫尾、顶仓等;五房三栋,生四子,亦称旺房,子孙大多外徒;五房四桓,生六子,盛传国

内、古长寨、赤岭、中埔头、车兜演等。德业兴隆孝为先。现阜阳五房十八世三桃之子孙,

不忍先祖佳城遭损,共襄盛举,决议筹资重修。彩凤鸣高岗,牡丹艳平川。弘扬三兄弟之恩

义,凭承万丁儿孙之孝思,佳城焕然一新指日可待,幸甚!是为记

二00九年己II夏月苏用快苏晋卿谨识

古山护国宫

古山护国宫供奉护国苏夫人姑,坐落葵岭西麓,前瞻杨梅叠峰耸秀,面临一泓碧波绿水,

建筑面积二百七十八平方米。二00二年经信众推举,成立以苏用快为主任,苏用歪为付主

任,苏永水、苏启聪、、苏文金、苏小雁、苏立阔、苏蔗交、苏清枝为核心组成员等七十余人

的建设委员会,并着手募捐资金。于二00二年十一月奠基,二00三年十一月竣工,金亭、

石埋、戏台、石护栏等配套设施已臻完善,总耗资人民币三十万元,现已成立【古山护国宫

管理委员会】,古山阿姑宫香火日渐旺盛。

葵山村老协会

葵山村老协会会址,坐落于古山护国宫右畔,背北面南,二00四年十月经村两委、老

协会研究确定成立老协会会址筹建组。组长:苏用快;成员:苏连福、苏丽水、苏启聪、苏

太山等。在村支部书记苏树人、村长苏东升的大力支持下,于当月奠基兴建。二00六年十

月竣工。建筑面积二百平方米,二层楼房,耗资人民币八万余元。现葵山村老协会会员近三

百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