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十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 历史 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 历史 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 历史 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 历史 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 历史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华十校2025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卷温馨提示:1.全卷共2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本次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2.全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4页。试题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Ⅰ和试卷Ⅱ的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3.请用蓝、黑色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将学校、姓名、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试卷Ⅰ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程颢、程颐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三者都崇尚()A.仁 B.天人合一 C.天下为公 D.天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结合所学可知,老子“道法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董仲舒直接提出“天人合一”;程颢、程颐的“万物一体”也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因此天人合一匹配三者的核心思想,B项正确;程颢、程颐提到“仁”,但老子和董仲舒并未直接强调“仁”,因此不匹配,排除A项;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强调社会公有,与题目无关,排除C项;二程(程颢、程颐)强调“天理”,但老子和董仲舒并未直接提及,不完全匹配,排除D项。故选B项。2.《元史·百官志》中记载:“元之官制,大抵因宋、金之旧,而损益之。”下列选项中,属于元朝“大抵因宋、金之旧”的是()A.科举制 B.四等人制 C.宣政院 D.行省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中国)。根据材料“元之官制,大抵因宋、金之旧,而损益之”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朝、宋朝等朝代的发展与完善。元朝在统治前期曾废除科举制,后虽恢复,但元朝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录取方式等方面都是在继承前代科举制的基础上进行损益的,所以科举制属于元朝“大抵因宋、金之旧”的制度,A项正确;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实行的民族分化政策,这是元朝特有的政治制度,并非继承宋、金旧制,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并非继承宋、金旧制,排除C项;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是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创新举措,并不是继承宋、金旧制,排除D项。故选A项。3.有学者研究发现,从输往英国的出口货值看,1844年广州出口的货值是上海的7.7倍,而到了1852年,上海反是广州的1.7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五口通商 C.洋务运动 D.东南互保【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4—1852年(中国)。据题干“1844年广州出口的货值是上海的7.7倍,而到了1852年,上海反是广州的1.7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上海作为新开放的通商口岸,迅速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中心,逐渐超越广州,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主要影响长江流域,但材料中的变化在1852年已明显呈现,排除A项;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尚未开始,排除C项;东南互保(1900年)发生在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它是现存最早的史诗作品,主要讲述乌鲁克国王的冒险故事,包含洪水传说等神话元素,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的生死观。该作品是()A.《吉尔伽美什》 B.《荷马史诗》 C.《罗摩衍那》 D.《伊戈尔远征记》【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据题干"现存最早的史诗作品,主要讲述乌鲁克国王的冒险故事,包含洪水传说等神话元素,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的生死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A项正确;《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作品,与两河流域无关,排除B项;《罗摩衍那》是古印度史诗,排除C项;《伊戈尔远征记》是古罗斯文学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5.清朝《云南通志》记载:“玉麦,一名包谷,山民赖以为粮。其种耐旱,不择地而生,山陬海澨皆可树艺。贫民以此为食,或磨面,或煮粥,或酿酒,皆可充饥。”该作物原产于()A.中国 B.西亚 C.美洲 D.非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玉麦,一名包谷,山民赖以为粮。其种耐旱,不择地而生,山陬海澨皆可树艺。贫民以此为食,或磨面,或煮粥,或酿酒,皆可充饥”结合所学可知,根据题干描述,“玉麦”即玉米(包谷),是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玉米原产于美洲,16世纪由欧洲殖民者传播至全球,B项正确;中国的玉米来自美洲,排除A项;西亚是大麦小麦产地,并非玉米,排除C项;玉米原产于美洲,不是非洲,排除D项。故选B项。6.非传统安全威胁使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必须打破地域界限并建立全球性协调一致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治理模式。以下能体现国际社会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是()A.《凡尔赛和约》 B.《非战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巴黎协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正向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当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巴黎协定》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奠定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D项正确;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属于传统安全问题,排除A项;《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属于传统安全问题,排除B项;《联合国家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第一个共同纲领性文件,属于传统安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7.某历史纪录片通过3D技术复原了良渚玉琮、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等文物,并展示《诗经》《尚书》中“禹贡九州”“协和万邦”等记载。解说词强调:“这些跨越时空的文明印记,诉说着中华大地的文化基因。”这一叙述最能佐证的史学观点()A.中原核心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满天星斗说:多元文化在交融中形成共同体C文化断层论:青铜技术中断新石器文化传承 D.地域隔绝论:地理屏障导致了文化独立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据题干“通过3D技术复原了良渚玉琮、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等文物”以及“《诗经》《尚书》中‘禹贡九州’‘协和万邦’等记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文明成果和文献记载,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中原核心论”只强调黄河流域,与材料展示的多地域文明不符,排除A项;“文化断层论”与材料展示的文明延续性相矛盾,排除C项;“地域隔绝论”与“协和万邦”等记载体现的文化交融相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是某一时期边郡人口内迁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时期最有可能是()A.秦朝 B.东汉 C.南北朝 D.元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示意图中边郡人口内迁以及南匈奴内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随着匈奴势力的变化以及东汉政府政策的影响,南匈奴内迁,并且由于边疆地区的一些不稳定因素,边郡人口也出现内迁的情况,B项正确;秦朝时期,主要是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巩固统治,如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等,并没有出现如图所示大规模的边郡人口内迁以及南匈奴内迁的情况,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情况更为复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迁徙的原因和形式与图中所示单纯的边郡人口内迁以及南匈奴内迁的特征不太一致,排除C项;元朝时期,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其人口流动更多是由于政治统治、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9.有官员在奏疏中写道:“赋役之制,弊坏已极,民不堪命。若不亟为更张,恐生他变。臣等谨议,……总括赋役,量地计丁,征银于官,以充国用。”由此,政府推行了()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赋役之制,弊坏已极,民不堪命。若不亟为更张,恐生他变。臣等谨议,……总括赋役,量地计丁,征银于官,以充国用”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其主要内容是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符合题干中“总括赋役,量地计丁,征银于官”描述,C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租”是田租,“庸”是纳绢或布代役,“调”是缴纳绢、布等纺织品,主要征收的是实物,与题干中“征银于官”征收白银不符,排除A项;两税法是唐朝后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它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为征税标准,分夏、秋两季征收,虽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但没有明确提及赋役合并以及“征银于官”的特点,排除B项;摊丁入亩是清朝实行的赋税制度,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主要强调的是废除丁税,与题干中“总括赋役”表述重点不完全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表为1894-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情况表。据此可知()年份中国铁路总里程(公里)外国控制里程(公里)外国贷款控制里程(公里)1894447447019034370289014801911961839524196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呈现出下降趋势 B.中国铁路建设逐渐突破列强的控制C.中国尚不具备自行建造铁路的能力 D.外国控制的铁路里程占比不断上升【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4-1911年中国。据题干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到1903年中国的铁路被外国或者外国贷款完全控制,到了1911年,外国和外国贷款并不能完全覆盖中国铁路,说明近代中国人自己修建了一部分铁路,中国铁路建设逐渐突破列强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中外国贷款和控制的铁路总里程是上升的,对华资本输出是增加的,排除A项;材料中1911年外国和外国贷款并不能完全覆盖中国的铁路,说明国人自行建造了一部分铁路,排除C项;外国控制的铁路里程数上升,但是外国控制的铁路里程占比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图是2005年《北京日报》刊发的特别报道。该报道中的“北平救亡”最有可能是()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C.一二•九运动 D.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图片中“北平救亡吼声震撼中国”“爱国学生血溅王府井”,结合所学知识,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运动中爱国学生走上街头进行救亡宣传,与军警发生冲突,出现血溅王府井的情况,符合材料中“北平救亡”的描述,C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主要是为了抗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口号是“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主要是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等,是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并非以“救亡”为主要诉求,排除B项;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国统区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主题是反对内战、要求民主等,排除D项。故选C项。12.1951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肯定了农民对个体经济和劳动互助的“两种积极性”,要求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大量发展劳动互助组,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有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上述文件的出台()A.标志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B.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C.急于求成,最终犯了“左”倾错误 D.推动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中国)。该文件肯定农民两种积极性,发展劳动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能把农民组织起来,合理调配人力物力,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B项正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以国家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为标志,而不是1951年这个文件,排除A项;文件要求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来发展互助合作组织,并非急于求成,没有犯“左”倾错误,排除C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在21世纪提出的,与1951年这个文件毫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图所示海上航线,兴盛于16-19世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有些学者也将其称为“太平洋丝绸之路”。该航线()A.使得大量白银从中国流入美洲 B.由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贸易经营权C.是罪恶的“三角贸易”的一部分 D.使马尼拉成为新的国际贸易枢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的太平洋地区。根据材料“航线兴盛于16-19世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有些学者也将其称为‘太平洋丝绸之路’”以及航线示意图(起点为马尼拉),结合所学知识,在16-19世纪,西班牙开辟了从马尼拉到阿卡普尔科的航线,大量的中国商品通过这条航线运往美洲,马尼拉成为了连接亚洲、美洲贸易的重要枢纽,欧洲的商人、美洲的殖民者以及亚洲的商人都在马尼拉进行贸易活动,使得马尼拉成为新的国际贸易枢纽,D项正确;在这条航线上,是大量的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因为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欧洲和美洲市场广受欢迎,西方商人用从美洲开采的白银来购买中国商品,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A项;东印度公司主要是英国、荷兰等国在印度洋和东南亚地区进行殖民贸易的商业公司,其贸易范围主要集中在印度洋以及周边地区,排除B项;罪恶的“三角贸易”是指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即欧洲商人从欧洲携带商品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将奴隶运往美洲,再从美洲购买蔗糖、烟草等商品运回欧洲,排除C项。故选D项。14.1792年的一项法国政府令要求所有男人都佩戴三色帽徽。三色旗、革命人物的肖像和巴士底狱的图像出现在日常用品上。革命时期最流行的歌曲《马赛曲》,也很快被平民接受。据此可知,当时法国()A.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B.启蒙运动逐渐兴起C.赢得了大革命的胜利 D.国民国家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2年(法国大革命时期)。据题干“政府令要求佩戴三色帽徽”“三色旗、革命人物肖像和巴士底狱图像出现在日常用品上”“《马赛曲》被平民接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体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D项正确;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虽已宣布成立,但共和政体尚未最终确立,排除A项;启蒙运动兴起于18世纪前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792年法国大革命尚未最终胜利(1794年热月政变标志高潮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15.在这几十年(1870—1914)里,零售业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出现了一种新型商业形式。为了刺激销售,它们设法使购物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另一项创新是商品邮购,它将商店购物的乐趣提供给远方的顾客。据此可知,该“新型商业形式”是()A.商品交易所 B.股份制贸易公司 C.购物中心 D.百货公司【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1914的欧洲。据题干“1870—191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之后零售领域百货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形式,D项正确;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与材料不相符,排除A项;股份制贸易公司的出现可追溯至17世纪初的欧洲,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购物中心的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排除C项。故选D项。16.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在拉丁美洲,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民间创作,有他自己的音乐、故事,他们源自印第安传统、西班牙传统或者黑人传统。”该学者意在强调拉美文化的()A.多元融合 B.一脉相承 C.趋同发展 D.底蕴深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拉丁美洲。根据材料“在拉丁美洲,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民间创作,有他自己的音乐、故事,他们源自印第安传统、西班牙传统或者黑人传统”可知,拉丁美洲文化融合了印第安、西班牙以及黑人等不同传统,体现了多元融合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多种不同传统的融合,并非一脉相承,材料中多种传统来源说明不是单一传承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传统融合形成独特文化,并非趋同发展,不同传统融合并非走向一致,排除C项;材料重点突出文化来源的多元融合,没有强调底蕴深厚,没有对拉美文化底蕴方面展开描述,排除D项。故选A项。17.北约和欧盟是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下图漫画意在说明()A.北约的存在极大制约了欧洲的自主性 B.欧盟已实现政治和经济一体化C.北约成为欧洲安全的坚实基础与保障 D.欧盟的存在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从漫画中可以看到北约被描绘成一个机械人形象,占据主导地位,而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组织,欧盟是欧洲国家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漫画中北约的这种形象暗示其对欧盟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在北约中占据主导地位,北约的一些行动往往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出发,这使得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很多时候要受到美国的影响和制约,难以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行事,极大地制约了欧洲的自主性,A项正确;虽然欧盟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一体化,但在政治上,欧盟各国在外交、国防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自主性,并没有完全实现政治一体化,排除B项;漫画中体现的是北约对欧洲(以欧盟为代表)的控制,而不是强调北约对欧洲安全的保障作用,排除C项;漫画主要体现的是北约和欧盟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北约对欧盟的控制,没有突出欧盟对世界多极化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8.柯文在《历史三调》中曾指出,真实的事件、当事人的经历与后人建构的历史神话是历史的三个面,被书写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史料书写本就是建构的过程,是展现的史相,而我们试图寻找史相背后的所谓真相。谁的立场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是后人探索的目标。据此可知()A.后人建构历史时应以主观能动为主 B.史相的书写与建构是一元且确定的C.对不同史源的史料价值须考察分辨 D.只有真相经历者才能真实书写史相【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历史学研究领域)。据题干“史料书写本就是建构的过程”“谁的立场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是后人探索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柯文强调历史书写的建构性,因此对不同史源的史料价值必须进行考察分辨,C项正确;历史建构应基于客观事实而非主观能动为主,排除A项;史相书写是多元而非一元的,排除B项;“只有真相经历者才能真实书写史相”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试卷Ⅱ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共5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货币混乱、私铸成风的问题,推行了币制改革。汉武帝废除地方郡国的铸币权,将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结束了地方自由铸币的局面;设立“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作为中央铸币机构,专门负责铸造五铢钱。五铢钱以重量为标准,每枚重五铢(约3.25克),形制规整,成色统一,成为全国通用的货币。此外,汉武帝还通过严厉的法律手段打击私铸行为,确保五铢钱的权威性和流通秩序。……在历史上,五铢钱成为中国古代货币标准化的典范,其形制和铸造技术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中国货币发展,直至唐代开元通宝的出现。——摘编自王永生《中国货币史话》材料二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描述“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在缺乏强大的市场监督体系支撑的条件下,使交子兑换出现了“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的局面。因此,益州路转运使张若谷与其搭档薛田,对交子的废罢问题向朝廷建议:“废交子不复用,则贸易非便,但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到了1023年,朝廷设立“益州交子务”,建立交子印刷厂,明令禁止私人发行交子,彻底垄断了所有的交子经营,将交子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四川以外的陕西和京西等地。“益州交子务”成为唯一的交子“中央银行”,而交子的名称也变成了“官交子”。……《宋史·食货志》记载,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界率增造,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乏用,用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摘编自黎桃红《交子的起源与现时意义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从背景、举措和影响三方面对政府发行“官交子”予以简要评价。【答案】(1)举措: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或答设立中央铸币机构;统一货币形制亦可);用法律手段打击私铸钱币。影响:有利于经济交流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成为中国古代货币标准化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2)背景:北宋商品经济发达;民间交子出现信用危机。举措:禁止民间私印交子;设交子务,由官方垄断;扩大交子使用范围。(任答2点)影响:提高了交子的信用,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滥发交子,会导致通货膨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西汉(中国)。举措:由材料“汉武帝废除地方郡国的铸币权,将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专门负责铸造五铢钱。五铢钱以重量为标准;此外,汉武帝还通过严厉的法律手段打击私铸行为”可得出,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或答设立中央铸币机构;统一货币形制亦可);用法律手段打击私铸钱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经济、政治和对后世影响角度分析即可,比如:有利于经济交流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成为中国古代货币标准化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小问2详解】本题是评价题。时空是北宋(中国)。评价:由材料“在缺乏强大的市场监督体系支撑的条件下,使交子兑换出现了;因此,益州路转运使张若谷与其搭档薛田,对交子的废罢问题向朝廷建议”可得出,北宋商品经济发达;民间交子出现信用危机;由材料“废交子不复用,则贸易非便,但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益州交子务;建立交子印刷厂,明令禁止私人发行交子,彻底垄断了所有的交子经营,将交子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四川以外的陕西和京西等地”可得出,禁止民间私印交子;设交子务,由官方垄断;扩大交子使用范围;由材料“而交子的名称也变成了“官交子”。……《宋史·食货志》记载,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界率增造,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乏用,用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及所学可得出,提高了交子的信用,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滥发交子,会导致通货膨胀。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世界进化,未有已焉。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摘自陈独秀《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材料二将要建立的新中国应该是怎样一个国家。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有人说是‘新资本主义’,我看这个名词是不妥的。农村个体经济加上城市私人经济在数量上是大的,但是不起决定作用。我们国营经济、公营经济,在数量上是小的,但起决定作用的。我们的社会经济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刘少奇指出:“固然不能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政策,但也不要对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估计不足,而要清醒地看见这种矛盾。”——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描绘的“新”社会的核心特征,并结合所学,概述《青年杂志》创刊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新中国”和陈独秀的“新”社会的本质区别。【答案】(1)特征:自主(独立自主);进步(进化或与时俱进);实利(厚生利用或重视个人与社会有益)。意义: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传播西方启蒙思想;具有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2)“理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经济区别:无产阶级领导;国营、公营经济起决定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任答3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征:由材料“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可得出,自主(独立自主);进步(进化或与时俱进);由材料“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可得出,实利(厚生利用或重视个人与社会有益);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对新文化运动影响、报刊和思想角度分析,比如: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传播西方启蒙思想;具有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对比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创新:由材料“我们的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经济”可得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经济;区别:由材料“我看这个名词是不妥的。农村个体经济加上城市私人经济在数量上是大的,但是不起决定作用。我们国营经济、公营经济,在数量上是小的”可得出,无产阶级领导;国营、公营经济起决定作用;由材料“固然不能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政策,但也不要对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估计不足,而要清醒地看见这种矛盾”及所学可得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巴格达是一座宏伟的城市,城墙高大坚固,城内街道宽阔,商铺林立,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货物汇聚于此。市场上,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波斯的工艺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巴格达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学术中心。城内建有著名的“智慧宫”,是集图书馆、翻译院、研究院、天文台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机构。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学者,他们翻译、研究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地的科学、哲学著作,学者薪酬由哈里发国库直接支付。——摘编自《阿拉伯帝国史》、《世界文明史》等材料二11世纪,德国城市初兴……不超过30座。15世纪末,德国共有各类城市达到2300座。由于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德国王权有名无实,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许多城市结成同盟,以对付封建主的干扰和破坏,其中汉萨同盟是最重要的城市同盟。汉萨商人主要在波罗的海、北海及周边地区从事中介贸易。……但是这个同盟既没有共同的金库和统一法律,也没有执行的机构和军队,因而始终未形成一个政治实体,对于不服从决议者只能听之任之。而且,同盟内部矛盾很多,不过是个松散的城市联盟。15世纪以后,汉萨同盟的势力日益衰落。16世纪中叶,荷兰人控制了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贸易,1669年,汉萨同盟正式解散。——摘编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格达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简述巴格达“智慧宫”对世界文化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城市同盟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析导致“汉萨同盟日益衰落”的因素。【答案】(1)地位: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答案包含经济和文化,单纯只写桥梁得分)影响:保存古代典籍,传承古代文明;促进了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推动了西欧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为后世学术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任答4点)(2)原因:城市大量兴起;德国的分裂制约工商业发展;封建主的压迫因素:同盟内部机制不完善、矛盾重重;新路开辟导致贸易中心转移;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荷兰的崛起。(任答3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地位:根据材料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货物汇聚于此。市场上,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波斯的工艺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得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影响:根据材料一“巴格达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学术中心。城内建有著名的“智慧宫”,是集图书馆、翻译院、研究院、天文台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机构”得出,保存古代典籍,传承古代文明;为后世学术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根据材料一“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学者,他们翻译、研究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地的科学、哲学著作,学者薪酬由哈里发国库直接支付”得出,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推动了西欧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1-17世纪(德国)。原因:根据材料二“15世纪末,德国共有各类城市达到2300座”得出,城市大量兴起;根据材料二“由于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德国王权有名无实,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得出,德国的分裂制约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二“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许多城市结成同盟,以对付封建主的干扰和破坏”得出,封建主的压迫。因素:根据材料二“但是这个同盟既没有共同的金库和统一法律,也没有执行的机构和军队,因而始终未形成一个政治实体,对于不服从决议者只能听之任之。而且,同盟内部矛盾很多,不过是个松散的城市联盟”得出,同盟内部机制不完善、矛盾重重;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