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反季节秀珍菇的菌种制备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广西《反季节秀珍菇的菌种制备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广西《反季节秀珍菇的菌种制备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广西《反季节秀珍菇的菌种制备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广西《反季节秀珍菇的菌种制备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广西地方标准《反季节秀珍菇菌种制备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一、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8年第2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市监函【2018】253号)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承担的广西地方标准《反季节秀珍菇菌种制备技术规程》于2018年12月获得立项。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负责起草。二、制订标准的必要性秀珍菇质地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近年来新兴的菌中新秀,颇受市场的欢迎。秀珍菇是广西主要栽培品种,近年广西秀珍菇发展的增长速度快,据统计自2008年-2017年广西秀珍菇的产量一直稳居全国2-4位,而且产量逐年上升,2017年产量达7.25万吨,仅次于福建的产量8.89万吨。秀珍菇栽培模式有自然出菇、反季节栽培出菇两种方式,但主要以反季节栽培为主。由于反季节秀珍菇有出菇整齐、产量高、市场好等诸多优点,因此栽培规模逐年扩大,据2017年统计,广西有50万袋生产规模的企业约20多家,年产菌棒约2800万袋,菌种需求量多达71多万袋。但是目前广西反季节秀珍菇菌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广西缺乏本地优良反季节秀珍种质资源。近几年秀珍菇菌种主要是从福建、浙江等地购买的原种进行扩繁而得;二是菌种品种来源比较混乱;三是,菌种制备技术不规范,质量不稳定,造成出菇不稳定、产量下降,病害发生严重。目前有关食用菌菌种方面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有17个,但国内没有秀珍菇菌种制作(生产)方面的技术标准,更没有反季节秀珍菇菌种制备技术规程。反季节秀珍菇菌种制备技术的规范化及菌种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是有效提高菌种质量的关键管理措施。因此,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实施,可指导菌种生产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规范制备菌种,保障反季节秀珍菇的菌种质量,确保反季节秀珍菇的高产稳产,对广西反季节秀珍菇产业稳步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起草经过1、前期研究工作标准起草单位为食用菌研究单位、广西食用菌菌种生产单位,2012年以来,课题组一直开展反季节秀珍菇品种选育繁殖、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工作。在秀珍菇品种推广及菌种繁育工作中发现:目前广西所栽培的反季节秀珍菇品种的菌种绝大部分是从福建、浙江等地购买。从福建只能购买到原种(二级菌种),菌种昂贵(每瓶30元,本地原种10-15元/瓶),且菌种经过长途运输污染问题严重,造成生产损失或延误生产。由于种源有限,从福建本地人购买的原种还会不断的转手,造成转代过多,菌种退化,产量低。而且反季节秀珍菇菌种种性不稳定,常出现有些年份表现好,有些年份表现不好的问题。根据反季节秀珍菇菌种紧缺及产业的需要,2016年课题组承担了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反季节秀珍菇优良品种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桂科AD16380034),通过项目全面系统地对秀珍菇资源收集、鉴定与评价筛选出优良种源,同时对菌种繁育的各级菌种的培养基配方、菌种培育各环节的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较系统的研究。相关项目研究结果为本标准的起草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2、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起草经过2018年,课题组通过对前期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数据进行总结,并查阅了大量有关秀珍菇菌种的国内文献资料,确定了《反季节秀珍菇菌种制备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思路。经过反复研讨,形成了标准的编制原则及纲要。2018年12月,本标准任务确定后,起草单位立即组织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小组,部署了制定标准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了《反季节秀珍菇菌种制备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2016年9月开始,课题组在开展反季节秀珍菇母种、原种培养基的筛选、适宜培养条件(温度、pH、培养料含水量、灭菌条件)的测试。2018年6月进入资料整理和初稿编制,2019年2月,标准起草工作小组依据编制原则,经过认真反复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完成了《反季节秀珍菇菌种制备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四、标准编制原则及技术依据1、编制原则。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并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关于编制标准的文件通知精神和工作要求进行编制。标准编制遵循“科学、适度、可行”原则,考虑标准前瞻性又顾及反季节秀珍菇菌种制备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确保标准可以作为监督、指导生产的依据,保障秀珍菇菌种质量的优良。2、技术依据。本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是由课题组通过多年的科学试验、生产实践以及调研访问等途径总结集成。此外,本标准还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及应用资料,参考了生产单位和个人实际经验及有关国标要求的有关食用菌菌种生产的基本要求。五、主要技术内容及关键技术指标依据和来源1、种源组织分离、复壮培养基的选择。前人秀珍菇种源分离利用的培养基:杨吉花进行秀珍菇组织分离用PDA培养基,本课题组进行了季节秀珍菇分离组织块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试验研究,得出表1结果:表1反季节秀珍菇组织分离块在不同培养基上表现情况培养基PDA(PSA)PDA(PSA)综合PDA(PSA)加富菌丝生长状态组织块周边现蕾严重,难形成菌丝组织块周边现蕾严重,少量形成菌丝,菌丝较细弱组织块周边有少量菇蕾,形成菌丝粗壮菌丝。菌丝生长速度(mm/d)4.347.9110.72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及试验的总结,得出顺季节栽培的秀珍菇种源分离时对培养基要求不严格,PDA、PDA加富、PSA等培养基均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反季节秀珍菇出菇时需要较大大温差刺激才能出菇,菌丝或子实体在受到温差刺激后转为生殖生长,营养生长(菌丝)难以形成,PSA(PDA)加富培养基能较好的提取到菌丝体。本标准确定种源组织分离培养基为PSA(PDA)加富培养基。2母种培养基优化配方技术参数2.1本课题组试验研究结果本课题组筛选的适宜碳源为:可溶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蔗糖、麦芽糖;最适宜氮源为:蛋白胨、牛肉膏;适宜碳氮组合为:淀粉+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蔗糖+蛋白胨。氮源碳源碳氮组合氮源名称菌丝生长速率(mm/d)1%极显著水平碳源名称菌丝生长速率(mm/d)1%极显著水平碳氮组合菌丝生长速率(mm/d)1%极显著水平碳氮源组合菌丝生长速率(mm/d)1%极显著水平蛋白胨16.81A可溶性淀粉14.71A淀粉+蛋白胨15.44A麦芽糖+牛肉膏13.63CDE牛肉膏16.34A羧甲基纤维素钠13.82B蔗糖+蛋白胨15.15AB麦芽糖+酵母膏13.26DEF硫酸铵15.77B麦芽糖13.77B淀粉+酵母膏15.10AB羧甲基+牛肉膏12.80EF硝酸铵15.56B蔗糖13.75B淀粉+牛肉膏14.90AB葡萄糖+蛋白胨12.58EF酵母膏15.36B果糖12.86C蔗糖+酵母膏14.63ABC羧甲基+蛋白胨12.54EF麦麸15.34B葡萄糖10.94D蔗糖+牛肉膏14.22BCD羧甲基+酵母膏12.48F尿素7.49C乳糖E麦芽糖+蛋白胨13.65CDE2其他人研究结果或经验:作者数据来源适宜培养基或最适碳源、氮源耿小丽秀珍菇培养基配方试验研究PDA综合培养基较好杨淑云秀珍菇的菌种特性及制种技术母种一般采用PDA培养基郭炜不同氮碳源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碳源:葡萄糖、蔗糖较好;氮源:蛋白胨、酵母粉较好冯志勇秀珍菇生物学特性研究碳源:可溶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氮源:酵母粉、蛋白胨菌丝最壮综合以上研究:秀珍菇的碳源较广泛,反季节秀珍菇碳氮源及培养基筛选方面的报道较少,大部分采用通用培养基PDA,但根据本课题研究及日常生产常用材料,本标准确定母种培养基为:PSA加富培养基、可溶性淀粉加富培养基。3原种、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参数3.1本课题组试验研究结果不同配方的原种(栽培种)菌丝生长情况比较配方配方组合菌丝生长状态菌丝生长速度(mm/d)1%差异显著原种后期菌丝情况1发酵棉籽壳+木糠菌丝洁白,整齐,粗壮8.73B少量黄水2棉籽壳+木糠菌丝洁白,整齐,粗壮8.27C无黄水3棉籽壳+桑枝菌丝洁白,整齐,粗壮8.83B无黄水4谷粒+棉籽壳菌丝洁白,整齐,粗壮8.17C无黄水5小麦+棉籽壳菌丝洁白,整齐,粗壮8.56BC容易吐黄水6谷粒+桑枝菌丝洁白,整齐,粗壮8.52BC无黄水7小麦+桑枝菌丝洁白,整齐,粗壮9.81A容易吐黄水3.2其他人研究结果或经验:作者数据来源原种、栽培种配方(主原料)耿小丽秀珍菇培养基配方试验研究木屑、棉籽壳(皮)、木屑、棉籽壳(皮)、玉米芯杨淑云秀珍菇的菌种特性及制种技术杂木屑、棉子壳、甘蔗渣、玉米芯覃灵森秀珍菇高产量菌种桑杆屑、甘蔗渣综合所述,由于棉籽壳营养丰富,基质颗粒均匀,保湿,透气性好利于发菌,是很好的制种原材料。桑枝屑营养丰富,其本身呈碱性,可以避免培养料变酸,减少杂菌生长,同时桑枝在广西资源丰富,方便取用。木屑、木糠物理性质稳定也是常用的制种和栽培的好材料。小麦、谷粒虽然营养丰富也是制种的常用材料,但谷粒、小麦容易遭鼠害,且菌种容易老化,吐黄水。发酵的棉籽壳,过于腐熟,不利于菌丝生长。在生产中甘蔗渣、玉米芯容易发酸,不利于菌丝生长。因此本标准根据生产及研究结果确定原种、栽培种配方为:棉籽壳(40%~50%),桑枝、木屑(30%~50%),麦麸(15%~20%),石灰(1%~2%),轻钙(0.5%~1%)。4、培养基高压灭菌时间技术参数4.1前人研究或经验:作者资料来源灭菌要求黄年来中国食药用菌学母种培养基灭菌121℃,维持40分钟,栽培种原种灭菌12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528-2010母种培养基灭菌0.11MPa~0.12MPa(121℃),30min

;木屑培养基草料培养基0.14MPa0.15MPa,1~1.5h,谷粒、粪草、种木培养基0.14MPa0.15MPa,2.5h张金霞中国食用菌菌种学液体培养基(0.103MPa)121℃,20-30min;琼脂固体培养基(0.103MPa)121℃,30min;天然原料固体培养基(0.138MPa),128℃方仲达植病研究方法液体培养基或量少的琼脂固体培养基(0.103MPa)121℃,20min;超过1000ml琼脂固体培养基(0.103MPa)1214.2本课题组研究结果液体母种培养基经0.11MPa不同灭菌时间后接入等量秀珍菇菌种,秀珍菇菌丝在灭菌30min的培养基上生长量最大。灭菌时间菌丝体鲜重(g)灭菌时间菌丝体鲜重(g)20min5.18g50min1.27g30min5.32g60min1.29g40min4.71g80min1.40g根据上述研究与实际生产经验,确定本标准母种培养基高压灭菌:0.11MPa

(温度为121℃)时,维持30min;原种、栽培种培养基高压灭菌0.14MPa~0.15MPa(温度为126℃~128℃)时,维持2h~2.55培养基PH技术参数5.1前人研究经验作者数据来源适宜酸碱度冯志勇秀珍菇生物学特性研究最适pH为6.0孙磊十种常见栽培食用菌菌种保藏及菌种扩大工艺优化最适pH为7.0杨淑云秀珍菇的菌种特性及制种技术最适pH为6.0。杨吉花秀珍菇的组织分离及生产应用的研究最适宜的pH为5.8~6.2,在实际栽培生长过程中为了防止杂菌生长,将培养料的pH调制在7以上。黄年来中国食药用菌学母种培养基适宜PH6.0~6.5,培养料适宜pH7.0~8.0林显芬秀珍菇P2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秀珍菇培养料适宜pH值为6.5~7.05.2本课题研究结果:PDA加富培养基灭菌前后pH变化试验要求PH值PH=4PH=5PH=6PH=7PH=8PH=9PH=10PH=11灭菌前实测PHPH=4.06PH=4.93PH=5.99PH=6.98PH=8.12PH=9.04PH=10.11PH=11.07灭菌后实测PHPH=4.40PH=5.11PH=5.93PH=6.51PH=6.81PH=7.09PH=7.55PH=7.57根据上述研究与实际生产经验,秀珍菇菌丝一般比较适宜在中偏酸性的条件下生长,即pH6-7生长较好。但在生产中随着菌丝的生长,会分泌有机酸从而造成培养基(料)pH下降,所以一般生产配制培养基(料)时,应适当调高原料的pH。同时调节培养基pH一般是在灭菌前调节,但培养基经过灭菌后pH都会下降,而且pH越高下降的越多。因此本标准母种培养基pH为7.0±0.5,原种、栽培种培养料pH7~8。6培养基含水量技术参数6.1前人研究经验作者数据来源培养基适宜含水量杨吉花.秀珍菇的组织分离及生产应用的研究培养基含水量60%~65%菌丝生长正常。覃灵森秀珍菇高产量菌种培养料含水量60%~70%杨淑云秀珍菇的菌种特性及制种技术培养基含水量为60%~63%。林显芬秀珍菇P2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原种培养料含水量68%~70%、栽培种培养料含水量62%~65%。6.2本课题组研究结果秀珍菇原种、栽培种培养料自由水含水量为50~65%均适宜,最好是60%。培养基不同含水量的栽培种菌丝情况比较栽培料自由水含水量菌丝生长状态菌丝生长速度(mm/d)1%差异显著菌丝后期吐黄水情况菌种香味比较或结构45%菌丝白、壮、长势一般、整齐6.20B不吐黄水菌丝散,不成块萌发吃料慢50%菌丝雪白、粗壮、长势强、整齐6.71AB不吐黄水菌丝稍散,成块,萌发吃料慢55%菌丝雪白、粗壮、长势强、整齐7.17AB不吐黄水菌丝散,成块,萌发吃料快60%菌丝雪白、粗壮、长势强、整齐7.58A不吐黄水菌丝成块,萌发吃料快65%菌丝雪白、粗壮、长势强、整齐7.13AB不吐黄水菌丝,成块,萌发吃料快70%菌丝白略带黄、粗壮、但长势弱、不整齐4.71C菌丝后期容易吐黄水,菌丝成块有粘性,培养料底容易变酸臭味。综合上述研究及生产实际,本标准确定秀珍原种、栽培培养料自由水含水量为60%左右较适宜。7菌种培养温度技术参数7.1前人研究经验作者数据来源菌种培养温度孙磊十种常见栽培食用菌菌种保藏及菌种扩大工艺优化固体菌种适宜培养条件为25℃~28℃。冯志勇秀珍菇生物学特性研究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林显芬秀珍菇P2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最适宜生长温度25℃~27℃6.2本课题组研究结果秀珍菇菌丝体在不同温度下培养情况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培养温度(℃)生长速度(mm/d)1%极显著水平菌丝长势培养温度(℃)菌丝体鲜重(g)1%极显著水平3013.04A+++302.52A2712.54A+++272.49A338.06B++211.91AB247.83BC++241.77B217.4C++331.29BC362.9D+181.03CD391.35E+360.89CD150.49D根据上述研究及生产实际,母种培养呼吸量少,培养空间大,通风透气性好,培养温度为27℃~30℃;而原种、栽培种量大,呼吸量大,容易造成环境升温,因此,培养温度应适当低1℃~2℃,即25℃~27℃。8、菌种质量检验要求参考NY/T1742-2009食用菌菌种你通用技术要求及结合本课题组科学试验。菌种合格的标准:菌丝生长健壮、均匀,无角变,无高温抑制线、紧贴瓶壁(试管璧),无干缩无,允许少量无色水珠,不能有黄色或黄褐色水珠,有秀珍菇菌种特有的清香味,无酸、臭、霉等异味。参考文献[1]杨吉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