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洛阳强基联盟高一3月联考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亚地区是大麦、小麦原产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驯化出以珍珠粟、非洲稻为代表的耐旱、耐高温的本土作物;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形成了长江中下游以水稻为主和黄河流域以黍、粟、豆、麻为主的农业结构;东南亚及大洋洲地区,发展出薯蓣(小山药)、芋头等茎块作物。该材料反映出()A.农业的发展具有封闭性 B.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地理环境影响区域作物 D.农业类型受多种因素制约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宫廷的奴隶或穆什钦努(一种自由民)的奴隶娶自由民之女,奴隶的主人不得要求将自由民之女所生子女作为奴隶;奴隶死亡后,自由民之女应得到自己的嫁妆,二人同居后的财物,应由奴隶的主人和自由民之女均分。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A.彰显了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 B.强调尊重财产所有者的意志C.以维护社会公正为指导思想 D.注重社会成员法律地位平等3.下面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的一幅王宫宴饮浮雕。画面中,国王和王后的形象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二分之一,其身上的装饰被刻画的无不细致,而仆从的服饰仅在衣摆处刻有条纹或流苏装饰。在歌舞升平的王宫花园中,还高挂着埃兰国王特乌曼的首级。该浮雕()A.反映了亚述人对殖民扩张的狂热 B.意在强化君主的封建专制统治C.展现了亚述帝国尚武的社会风气 D.兼具了较高的艺术和史学价值4.下图为西亚地区帕提亚帝国国王阿萨息斯一世(公元前247年~前217年)时期的钱币。钱币正面为国王“无须头像”,头戴游牧民族特色的毡帽(束发带);背面为身着波斯服饰的国王坐像,手持天神赋予的弓弩,坐在宙斯等神祇常坐的脐石上;钱币上还刻有“爱希腊”等希腊语铭文。该钱币可用来说明()A.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同源 B.西亚推行政教合一的制度C.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多元文化呈相互交融趋势5.在11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开始实施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如北部的一些市镇开始自行任命自己的“执政官”,不顾教皇的权威和帝国的宗主权,直接赋予其最高的司法权力。这种“独特的政治制度”()A.打破了基督教控制西欧的局面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C.旨在抵制国王对自治城市干预 D.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6.下表中评价的共同点是()出处评价希提《阿拉伯通史》在8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这一时期,说阿拉伯语的人民,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火炬的主要举起者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阿拉伯留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开端、现代数学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A.强调了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肯定了阿拉伯文化对人类社会的作用C.指出伊斯兰教比基督教更具有国际影响力D.突出阿拉伯文化兼收并蓄的发展特点7.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一改任用各地区贵族为维齐尔(负责帝国行政管理,约9人)的传统,而多任出身卑微者,例如大维奇尔易卜拉欣帕夏就曾为苏莱曼一世的奴隶。这一转变()A.强化了君主对朝政的控制力 B.扩大了王朝统治的阶级基础C.提高了国家行政治理的效能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治隐患8.下表为非洲部分文化遗址简介。这可用于佐证()地区文化遗址简介北部非洲拉巴特城新城为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住宅,旧城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东部和南部非洲拉穆古镇斯瓦希里文化发源地;建筑材料源于当地,建筑设计和城市结构展现了浓厚欧洲、阿拉伯半岛等地文化特色西部和中部非洲马里阿斯基亚帝陵包括金字塔形坟墓、两个平顶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广场A.非洲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B.对外征服伴随着区域文明交融C.非洲文明兼具同源性和包容性 D.非洲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9.1519年,某位伟大的航海家率领五艘帆船出航。他们绕过南美洲,经过风浪险恶的海峡进入太平洋。英国作家理查德·伊顿对该航海家的航行评论道:“毫无疑问,它是如此奇特和令人惊叹,这样的壮举从未有过,未来似乎也不会再次发生。”据此可知,该航海家及其船队()A.最先开通到达美洲的新航线B.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C.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东航行D.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10.下面是1550~1600年和1601~1645年日本、马尼拉、欧洲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变化图。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B.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C.日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处于优势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1.玉米的到来,使欧洲南部的农村景观、农业传统、饮食习惯和整个生活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由于玉米种植方便、价格低廉,一方面为土地领主和新的中产阶级带来了财富,另一方面日益成为普通民众的食物。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哥伦布发现美洲 B.首次环球航行完成C.三角贸易的进行 D.东印度公司的成立12.自16世纪30年代起,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价格都出现大幅度的提高,并有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的趋势。至16世纪末,欧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已经上涨了两倍以上。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得益于机械动力的普及 B.导致西欧商业革命出现C.促使西欧封建势力强化 D.主要缘于新航路的开辟13.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强调自然是上帝的杰作,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上帝。路德的‘因信称义’,更进一步强化了上帝创造的是有条不紊的世界的观念……清教主义在超验的信仰和人类的行为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从而为新科学提供了一种动力。”由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A.新教成为自然科学发展内在动力 B.宗教改革利于近代科学的兴起C.宗教改革有力打击了天主教会统治 D.思想解放和科学革命相辅相成14.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选举出“人类都应该拜服”而“希腊会为他们立像”的四大宗师为:“英国不朽的大法官”培根;“几何学家兼哲学家”笛卡尔(法);“赋予哲学不变形式”的牛顿(英);和“将形而上学还原为它所应有形式,即灵魂之实验科学”的洛克(英)。这表明()A.英国是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 B.启蒙运动助推科学教育的普及C.追求科学理性已成社会共识 D.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联系密切15.有学者指出,英国议会在1832年和1867年颁布法案,通过不断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使城市中产阶级以及工人与农民阶级相继获得选民资格;但这两个法案在议会代表产生与监督等问题上始终未过多涉及。该学者意在强调英国()A.注重政治力量间的利益均衡 B.代议制民主存在形式化的隐患C.经济发展促进选举权的扩大 D.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循序渐进性16.在《德意志帝国宪法》框架内,普鲁士拥有绝对控制权,普鲁士国王就是帝国的世袭皇帝,普鲁士首相担任帝国首相并主导联邦会议。虽然帝国会议推行普选制,但是缺少责任内阁,无法对帝国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此可推知,德意志帝国()A.脱离了民主政治轨道 B.联邦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C.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政治体制蕴含着专制色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化不是一株孤立地从种子里长出的植物,而是一个伴随着实际需求和利益、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断学习的“过程”。愿意从“他者”、从奇异的和外来的事物中获取养分,尤能促进文化发展……“希腊文化奇迹”不仅是独特天赋所产生的结果,还在于希腊人靠近东方这一简单的事实。——摘编自沃尔特·伯克特《东方化革命:古风时代早期近东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材料二16世纪入华传教士利玛窦等虽然已开始将儒家经典翻译成拉丁文,但多为未刊手稿,流传范围小。17~18世纪,耶稣会士及其论争对手多明我会、方济各会等修会的传教士及教廷特使等对儒学经典进行较为系统化的翻译,并出版了《中国政治道德学说》《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等,包含《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本以及《孔子传》等,并基于此产生了一系列欧洲语言的转译本。这些译本的传播激发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兴趣,他们盛赞儒家卓越的道德伦理观及其无神论倾向,并撰书立说,进一步推广了儒学理念。此外,这些域外中国学研究,也反过来对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研究范式的变迁产生很大冲击。——摘编自罗莹《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述略》(1)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论证材料一中“‘希腊文化奇迹’还在于希腊人靠近东方这一简单的事实”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18世纪儒学西传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签订《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基督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世俗君主多借助教会为自己的“君权神授”正名。教会的财富与田产日益增多,并执着于形形色色的朝圣教堂、圣物与图像,以期获得更多资助;人们也欲通过朝圣、购买赎罪券等方式追求拯救。在世俗社会越来越虔诚的同时,神圣领域却越来越世俗。10~12世纪,克吕尼改革和西多会改革开始清除教会中出现的䰞卖圣职、教士结婚等腐化现象,扭转由其导致的不良社会风气;西方修院制也开始从“避世”转向“入世”。至11~12世纪,精通法学的诸位教宗在政教冲突中把持了发言权,教会逐渐从对一套精神秩序的要求转变成为对法律权限的要求,西欧开始朝向一个由教宗领导的“基督教国家联合体”的方向前进。——摘编自杨华明《试析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内在张力》材料二在中世纪晚期,教会的腐败和道德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教会权威的怀疑。神学家们认为出售赎罪券背离了真正的基督宗教信仰,并强调“罪”只能通过正确的意志才能得到赦免。与此同时,神学家也越来越强调王权源自社会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将教宗排除在上帝与王权之外。国王推行相同的语言、文化和法律来加强国家的统一,逐渐使国王成为人民的象征和领导者。由于教会的长期存在和强大,直接遏制了西欧专制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兴起,逐渐形成神圣和世俗相分离而不可互相干涉的局面。——摘编自黄志鹏《欧洲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权力扩张的原因及其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西欧政教之争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61年2月,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宣布农民可依法赎买份地为己所有。同时规定:“只有经过地主允许农民才能得到包括宅园地的土地所有权并长期使用。”1881年,政府强制农民从1883年1月起必须进行赎买。农民赎买土地的价格远远超过土地自身价值。为此,政府创建农民土地银行向农民提供贷款。改革法令还规定“如果现有农民份地超过村社最高人均份地标准,那么地主有权将多出部分划归自己直接支配”。由此,仅黑土区(农业区)就有864560块农民份地遭到割地的命运,占全部分地的50.1%。农民不得不尝试租地、买地,甚至垦殖新地以增加土地使用面积。——摘编自唐艳凤《1861年改革后俄国农民土地使用状况探析》材料二明治政府宣布根据土地实际支配权来确定土地所有权,并向土地所有者颁发地券,“地券乃土地所有者之公证及纳税之标目”。农民在封建时代从领主手里领有的世袭份地从法律上正式归农民所有,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也得到正式承认。与此同时,全国近1/3已将土地抵押、典当出去的农户却丧失了土地所有权,沦为佃户。1872年3月,明治政府又宣布:“自今四民皆许买卖持有之(土地)”。同时,允许农民耕种自由,废止了压制商品性农业经济的种种限制;允许农民有迁居和改变职业的自由。——摘编自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和日本土地制度改革举措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和日本土地制度改革举措产生差异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社会的迅速发展都是在思维活跃的时候。社会发展有突进和渐进两种形式,突进表现为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暴力革命。这时,思维活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表现得尤为明显,形成不可遏止的思想解放运动;渐进则是政治上的改良和生产力的改进,此时,思想则呈现出比较活跃的状态。而一切暴力,如果没有思想解放运动作为先导,只是按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出一些纲领或改革措施,其结果只能是改朝换代,而单纯的暴力,则只能对社会造成破坏,无益于社会的进步。——摘编自赵立史云谋《思想解放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洛阳强基联盟高一3月联考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亚地区是大麦、小麦的原产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驯化出以珍珠粟、非洲稻为代表的耐旱、耐高温的本土作物;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形成了长江中下游以水稻为主和黄河流域以黍、粟、豆、麻为主的农业结构;东南亚及大洋洲地区,发展出薯蓣(小山药)、芋头等茎块作物。该材料反映出()A.农业的发展具有封闭性 B.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地理环境影响区域作物 D.农业类型受多种因素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区的文明培育出的农作物各不相同,如西亚地区是大麦、小麦的原产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驯化出以珍珠粟、非洲稻为代表的耐旱、耐高温的本土作物;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形成了长江中下游以水稻为主和黄河流域以黍、粟、豆、麻为主的农业结构;东南亚及大洋洲地区,发展出薯蓣(小山药)、芋头等茎块作物,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区域作物,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农业区域文明的多元化,而且“封闭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多样性,这与"一体”无关,排除B项;“农业类型"分为立体农业、基塘农业和观光农业等十多种,材料反映的是各地区农作物种类的多元,这与农业类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宫廷的奴隶或穆什钦努(一种自由民)的奴隶娶自由民之女,奴隶的主人不得要求将自由民之女所生子女作为奴隶;奴隶死亡后,自由民之女应得到自己的嫁妆,二人同居后的财物,应由奴隶的主人和自由民之女均分。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A.彰显了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 B.强调尊重财产所有者的意志C.以维护社会公正为指导思想 D.注重社会成员法律地位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奴隶与自由民之女所生子女不受奴隶主人干涉,奴隶死后财产由主人和自由民之女均分,说明该法典注重对自由民之女权利的保护,彰显了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A项正确;强调尊重财产所有者的意志只能反映部分材料,无法反映材料中“奴隶的主人不得要求将自由民之女所生子女作为奴隶”,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以维护奴隶主利益为指导思想,重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并不平等,排除CD项。故选A项。3.下面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的一幅王宫宴饮浮雕。画面中,国王和王后的形象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二分之一,其身上的装饰被刻画的无不细致,而仆从的服饰仅在衣摆处刻有条纹或流苏装饰。在歌舞升平的王宫花园中,还高挂着埃兰国王特乌曼的首级。该浮雕()A.反映了亚述人对殖民扩张的狂热 B.意在强化君主的封建专制统治C.展现了亚述帝国尚武的社会风气 D.兼具了较高的艺术和史学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的一幅王宫宴饮浮雕,以高超的雕刻技法,展现了当时亚述帝国君主权力的强大和王宫的生活场景,兼具了较高的艺术和史学价值,D项正确。材料强调亚述王宫的宴饮浮雕,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A项;王宫宴饮浮雕属于国王生活场景,无法强化君主的专制统治,且不属于封建专制统治,排除B项;亚述浮雕艺术作品中对战争、对抗、搏斗的推崇体现了亚述帝国尚武的社会风气,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下图为西亚地区帕提亚帝国国王阿萨息斯一世(公元前247年~前217年)时期的钱币。钱币正面为国王“无须头像”,头戴游牧民族特色的毡帽(束发带);背面为身着波斯服饰的国王坐像,手持天神赋予的弓弩,坐在宙斯等神祇常坐的脐石上;钱币上还刻有“爱希腊”等希腊语铭文。该钱币可用来说明()A.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同源 B.西亚推行政教合一的制度C.亚历山大东征的深远影响 D.多元文化呈相互交融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帕提亚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帕提亚帝国的钱币上既有本国的特色,又吸收了亚洲和欧洲希腊的文化因素,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同源的结论,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教合一的政治特征,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5.在11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开始实施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如北部的一些市镇开始自行任命自己的“执政官”,不顾教皇的权威和帝国的宗主权,直接赋予其最高的司法权力。这种“独特的政治制度”()A.打破了基督教控制西欧的局面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C.旨在抵制国王对自治城市干预 D.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中后期欧洲。根据材料“自行任命自己的‘执政官’,不顾教皇的权威和帝国的宗主权,直接赋予其最高的司法权力”可知,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争取到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这为日后西欧社会转型奠定了一定基础,D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只能说冲击了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尚未突破基督教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国家无关,排除B项;中世纪意大利王权弱小,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庞大,国王对自治城市影响力弱,排除C项。故选D项。6.下表中评价的共同点是()出处评价希提《阿拉伯通史》在8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这一时期,说阿拉伯语的人民,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火炬的主要举起者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阿拉伯留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开端、现代数学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A.强调了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肯定了阿拉伯文化对人类社会的作用C.指出伊斯兰教比基督教更具有国际影响力D.突出阿拉伯文化兼收并蓄的发展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说阿拉伯语的人民,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火炬的主要举起者”“留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开端,现代数学和炼金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世界文明,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没有体现阿拉伯文明对东西方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对比两个宗教,而是突出阿拉伯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兼收并蓄指的是对外部文明的包容、吸收,材料侧重阿拉伯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7.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一改任用各地区贵族为维齐尔(负责帝国行政管理,约9人)的传统,而多任出身卑微者,例如大维奇尔易卜拉欣帕夏就曾为苏莱曼一世的奴隶。这一转变()A.强化了君主对朝政的控制力 B.扩大了王朝统治的阶级基础C.提高了国家行政治理的效能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治隐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可知,苏莱曼一世对于国家高级官员的选拔上改变任用贵族的传统,转而提拔身边出身低微的亲信,这有利于苏莱曼一世对其的控制,进而强化对朝政的控制,A项正确;奥斯曼帝国统治阶级是封建贵族,提拔出身卑微者有利于巩固其统治的阶级基础而非“扩大”,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苏莱曼一世改变任命维奇尔对象的具体影响,排除C项;“消除了”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8.下表为非洲部分文化遗址简介。这可用于佐证()地区文化遗址简介北部非洲拉巴特城新城为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住宅,旧城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东部和南部非洲拉穆古镇斯瓦希里文化发源地;建筑材料源于当地,建筑设计和城市结构展现了浓厚的欧洲、阿拉伯半岛等地文化特色西部和中部非洲马里阿斯基亚帝陵包括金字塔形坟墓、两个平顶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广场A.非洲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B.对外征服伴随着区域文明交融C.非洲文明兼具同源性和包容性 D.非洲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可知,非洲诸多文化遗址中,既有一定的非洲本土文化,还有众多欧洲及穆斯林文化色彩,呈现出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融合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至近代部分非洲地区曾被伊斯兰文明和欧洲列强征服,侵略者带来的文明与非洲本土文明在冲突中逐渐融合,形成现代非洲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B项正确;“一体”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同源性”的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C项;阿拉伯地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排除D项。故选B项。9.1519年,某位伟大的航海家率领五艘帆船出航。他们绕过南美洲,经过风浪险恶的海峡进入太平洋。英国作家理查德·伊顿对该航海家的航行评论道:“毫无疑问,它是如此奇特和令人惊叹,这样的壮举从未有过,未来似乎也不会再次发生。”据此可知,该航海家及其船队()A.最先开通到达美洲的新航线B.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C.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东航行D.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519年,某位伟大的航海家率领五艘帆船出航”、“他们绕过南美洲,经过风浪险恶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及所学知识可知,1519年麦哲伦船队自欧洲出发,绕过南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最终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B项正确;1492年哥伦布带领船队跨越大西洋,发现美洲,最先开通了到达美洲的航线,排除A项;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整体向西航行,排除C项;古代丝绸之路就已经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面是1550~1600年和1601~1645年日本、马尼拉、欧洲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变化图。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B.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C.日本在与中国贸易中处于优势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中叶以来,从日本、马尼拉、欧洲流入中国的白银不断增多,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密切,且处于优势地位,B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当时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排除A项;C项与史实相悖,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11.玉米到来,使欧洲南部的农村景观、农业传统、饮食习惯和整个生活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由于玉米种植方便、价格低廉,一方面为土地领主和新的中产阶级带来了财富,另一方面日益成为普通民众的食物。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哥伦布发现美洲 B.首次环球航行完成C.三角贸易的进行 D.东印度公司的成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印第安人培育的重要农作物。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就发现了玉米,并把它作为礼物献给西班牙国王。此后,玉米开始在欧洲和非洲等地逐渐流传开来,A项正确;首次环球航行完成是麦哲伦,其航行晚于哥伦布,晚于哥伦布到达美洲,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美洲物种的交流,三角贸易涉及的主要是奴隶、欧洲手工品和美洲金银的交换,且三角贸易晚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排除C项;东印度公司主要涉及的是对印度及亚洲的殖民侵略,排除D项。故选A项。12.自16世纪30年代起,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价格都出现大幅度的提高,并有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的趋势。至16世纪末,欧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已经上涨了两倍以上。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得益于机械动力的普及 B.导致西欧商业革命出现C.促使西欧封建势力强化 D.主要缘于新航路的开辟【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现美洲大陆后,西葡殖民者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使之流入欧洲,导致欧洲货币贬值,物价上涨,D项正确;机械动力普及指的是在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以及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等内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价格革命促进资产阶级的发展,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不利于封建势力的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13.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强调自然是上帝的杰作,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上帝。路德的‘因信称义’,更进一步强化了上帝创造的是有条不紊的世界的观念……清教主义在超验的信仰和人类的行为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从而为新科学提供了一种动力。”由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A.新教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宗教改革利于近代科学的兴起C.宗教改革有力打击了天主教会统治 D.思想解放和科学革命相辅相成【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指出宗教改革强调自然作为上帝的杰作,路德的“因信称义”强化了上帝创造有序世界的观念,清教主义则为新科学提供动力,这表明宗教改革在观念及精神方面为近代科学兴起创造条件,所以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兴起,B项正确;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实践的推动,并非宗教改革和新教,排除A项;材料未阐述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影响,且题干重点强调其与新兴科学的联系,排除C项;材料仅强调宗教改革对科学革命的推动,未涉及科学革命对思想解放的反向作用,无法体现“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4.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选举出“人类都应该拜服”而“希腊会为他们立像”的四大宗师为:“英国不朽的大法官”培根;“几何学家兼哲学家”笛卡尔(法);“赋予哲学不变形式”的牛顿(英);和“将形而上学还原为它所应有形式,即灵魂之实验科学”的洛克(英)。这表明()A.英国是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 B.启蒙运动助推科学教育的普及C.追求科学理性已成社会共识 D.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联系密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法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的培根、笛卡尔、牛顿、洛克等为科学家,说明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联系密切,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不能得出英国是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排除A项;教育的普及材料中未涉及该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5.有学者指出,英国议会在1832年和1867年颁布法案,通过不断降低选民财产和身份要求,使城市中产阶级以及工人与农民阶级相继获得选民资格;但这两个法案在议会代表产生与监督等问题上始终未过多涉及。该学者意在强调英国()A.注重政治力量间的利益均衡 B.代议制民主存在形式化的隐患C.经济发展促进选举权的扩大 D.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循序渐进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虽然通过1932年和1867年议会改革,使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民资格,但在议会代表的产生和监督等问题上并未涉及,这易导致议会代表的产生流于形式,即代议制民主存在形式化隐患,B项正确;注重政治力量间的利益均衡说法错误,材料也不涉及政治力量的利益均衡,排除A项;经济发展的确促进选举权下移,但材料主旨是强调代议制民主存在形式化隐患,排除C项;“循序渐进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6.在《德意志帝国宪法》框架内,普鲁士拥有绝对控制权,普鲁士国王就是帝国的世袭皇帝,普鲁士首相担任帝国首相并主导联邦会议。虽然帝国会议推行普选制,但是缺少责任内阁,无法对帝国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此可推知,德意志帝国()A.脱离了民主政治轨道 B.联邦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C.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政治体制蕴含着专制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普鲁士拥有绝对控制权……普鲁士首相担任帝国首相并主导联邦会议。虽然帝国会议推行普选制,但是缺少责任内阁,无法对帝国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是联邦主义和普鲁士至上相统一、形式民主和反议会体制相统一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专制色彩,D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在形式上实行代议制,没有脱离了民主政治轨道,排除A项;“联邦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与材料主旨“德国政治体制的专制色彩”,排除B项;在德国统一之后,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基本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化不是一株孤立地从种子里长出的植物,而是一个伴随着实际需求和利益、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断学习的“过程”。愿意从“他者”、从奇异的和外来的事物中获取养分,尤能促进文化发展……“希腊文化奇迹”不仅是独特天赋所产生的结果,还在于希腊人靠近东方这一简单的事实。——摘编自沃尔特·伯克特《东方化革命:古风时代早期近东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材料二16世纪入华传教士利玛窦等虽然已开始将儒家经典翻译成拉丁文,但多为未刊手稿,流传范围小。17~18世纪,耶稣会士及其论争对手多明我会、方济各会等修会的传教士及教廷特使等对儒学经典进行较为系统化的翻译,并出版了《中国政治道德学说》《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等,包含《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本以及《孔子传》等,并基于此产生了一系列欧洲语言的转译本。这些译本的传播激发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兴趣,他们盛赞儒家卓越的道德伦理观及其无神论倾向,并撰书立说,进一步推广了儒学理念。此外,这些域外中国学研究,也反过来对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研究范式的变迁产生很大冲击。——摘编自罗莹《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述略》(1)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论证材料一中“‘希腊文化奇迹’还在于希腊人靠近东方这一简单的事实”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18世纪儒学西传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史实:西亚冶铁技术传入希腊,促进希腊冶铁业的发展;西亚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腓尼基字母传入希腊,催生了希腊字母。(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方交流;欧洲教会需要了解中华社会以便于在中国传教;部分有识之士的推动;儒家思想适应了欧洲反神权,反封建斗争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丰富了欧洲思想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拓宽了中华文化的研究视野,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一“愿意从‘他者’、从奇异的和外来的事物中获取养分,尤能促进文化发展”和所学知识可从亚欧古代文明的交流角度回答即可,如:西亚冶铁技术传入希腊,促进希腊冶铁业的发展;西亚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腓尼基字母传入希腊,催生了希腊字母。【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题、影响题。时空是17-18世纪(欧洲)。原因:根据材料二“17-18世纪,耶稣会士及其论争对手多明我会、方济各会等修会传教士”得出,欧洲教会需要了解中华社会以便于在中国传教;根据材料二“教廷特使等对儒学经典进行较为系统化的翻译”得出,部分有识之士的推动;根据材料二“这些译本的传播激发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兴趣,他们盛赞儒家卓越的道德伦理观及其无神论倾向”得出,儒家思想适应了欧洲反神权,反封建斗争的需要;根据材料时间信息还可得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方交流。影响:根据材料二“这些译本的传播激发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得出,丰富了欧洲思想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这些域外中国学研究,也反过来对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研究范式的变迁产生很大冲击”得出,拓宽了中华文化的研究视野,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签订《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基督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世俗君主多借助教会为自己的“君权神授”正名。教会的财富与田产日益增多,并执着于形形色色的朝圣教堂、圣物与图像,以期获得更多资助;人们也欲通过朝圣、购买赎罪券等方式追求拯救。在世俗社会越来越虔诚的同时,神圣领域却越来越世俗。10~12世纪,克吕尼改革和西多会改革开始清除教会中出现的䰞卖圣职、教士结婚等腐化现象,扭转由其导致的不良社会风气;西方修院制也开始从“避世”转向“入世”。至11~12世纪,精通法学的诸位教宗在政教冲突中把持了发言权,教会逐渐从对一套精神秩序的要求转变成为对法律权限的要求,西欧开始朝向一个由教宗领导的“基督教国家联合体”的方向前进。——摘编自杨华明《试析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内在张力》材料二在中世纪晚期,教会的腐败和道德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教会权威的怀疑。神学家们认为出售赎罪券背离了真正的基督宗教信仰,并强调“罪”只能通过正确的意志才能得到赦免。与此同时,神学家也越来越强调王权源自社会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将教宗排除在上帝与王权之外。国王推行相同的语言、文化和法律来加强国家的统一,逐渐使国王成为人民的象征和领导者。由于教会的长期存在和强大,直接遏制了西欧专制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兴起,逐渐形成神圣和世俗相分离而不可互相干涉的局面。——摘编自黄志鹏《欧洲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权力扩张的原因及其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西欧政教之争的影响。【答案】(1)原因:基督教合法化和广泛传播;世俗君主对教会的支持和倚重;教会世俗权力增长,与王权的斗争加剧;教会财富的增长和对资助的需求。弊端:教会越来越多参与和干预世俗事务;加剧教权与王权的矛盾斗争;引发䰞卖圣职、教士结婚等腐化现象,败坏社会风气;教会控制思想文化,阻碍科学发展和人性解放;教会盘剥加重了民众负担。(2)影响:教权对王权的制约推动形成政教分离的局面和有限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则,对近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教会的腐败和道德问题引发了对教会权威的怀疑,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国王在与教会的斗争中谋求加强国家统一,强化君主权力,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原因:据材料“宣布基督教合法化,基督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得出基督教的合法化和广泛传播;据材料“世俗君主多借助教会为自己的‘君权神授’正名”得出世俗君主对教会的支持和倚重;据材料“教会的财富与田产日益增多,并执着于形形色色的朝圣教堂、圣物与图像,以期获得更多资助”得出教会财富的增长和对资助的需求;据材料“神圣领域却越来越世俗”“修院制也开始从‘避世’转向‘入世’”“教宗在政教冲突中把持了发言权”得出教会世俗权力增长,与王权的斗争加剧。弊端:据材料“神圣领域却越来越世俗”“修院制也开始从‘避世’转向‘入世’”得出教会越来越多参与和干预世俗事务;据材料“教宗在政教冲突中把持了发言权”得出加剧教权与王权的矛盾斗争;据材料“䰞卖圣职、教士结婚等腐化现象”得出引发䰞卖圣职、教士结婚等腐化现象,败坏社会风气;结合所学,教会控制思想文化,阻碍科学发展和人性解放,教会盘剥加重了民众负担。【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后期西欧。影响:据材料“教会……遏制了西欧专制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兴起,逐渐形成神圣和世俗相分离而不可互相干涉的局面”得出教权对王权的制约推动形成政教分离的局面和有限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则,对近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材料“教会的腐败和道德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教会权威的怀疑。神学家们认为出售赎罪券背离了真正的基督宗教信仰,并强调‘罪’只能通过正确的意志才能得到赦免”得出教会的腐败和道德问题引发了对教会权威的怀疑,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据材料“强调王权源自社会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国王推行相同的语言、文化和法律来加强国家的统一,逐渐使国王成为人民的象征和领导者”得出国王在与教会的斗争中谋求加强国家统一,强化君主权力,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61年2月,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宣布农民可依法赎买份地为己所有。同时规定:“只有经过地主允许农民才能得到包括宅园地的土地所有权并长期使用。”1881年,政府强制农民从1883年1月起必须进行赎买。农民赎买土地的价格远远超过土地自身价值。为此,政府创建农民土地银行向农民提供贷款。改革法令还规定“如果现有农民份地超过村社最高人均份地标准,那么地主有权将多出部分划归自己直接支配”。由此,仅黑土区(农业区)就有864560块农民份地遭到割地的命运,占全部分地的50.1%。农民不得不尝试租地、买地,甚至垦殖新地以增加土地使用面积。——摘编自唐艳凤《1861年改革后俄国农民土地使用状况探析》材料二明治政府宣布根据土地实际支配权来确定土地所有权,并向土地所有者颁发地券,“地券乃土地所有者之公证及纳税之标目”。农民在封建时代从领主手里领有的世袭份地从法律上正式归农民所有,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也得到正式承认。与此同时,全国近1/3已将土地抵押、典当出去的农户却丧失了土地所有权,沦为佃户。1872年3月,明治政府又宣布:“自今四民皆许买卖持有之(土地)”。同时,允许农民耕种自由,废止了压制商品性农业经济的种种限制;允许农民有迁居和改变职业的自由。——摘编自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和日本土地制度改革举措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和日本土地制度改革举措产生差异的原因。【答案】(1)相同点:政府承认部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改革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仍然保护封建地租剥削。不同点:俄国农民通过赎买获得土地,日本农民根据实际支配权获得土地;俄国重视保护贵族土地利益,日本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2)原因:俄国改革由沙皇领导,国内封建贵族势力强大;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被推翻,封建领主势力被削弱。【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61年的俄国和1868年的日本。相同点:由材料一“1861年2月,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宣布农民可依法赎买份地为己所有。同时规定:‘只有经过地主允许农民才能得到包括宅园地的土地所有权并长期使用。’”和材料二“明治政府宣布根据土地实际支配权来确定土地所有权,……农民在封建时代从领主手里领有的世袭份地从法律上正式归农民所有”可得出政府承认部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由材料一“1861年2月,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宣布农民可依法赎买份地为己所有”和材料二“自今四民皆许买卖持有之(土地)”可得出改革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由材料一“1881年,政府强制农民从1883年1月起必须进行赎买。农民赎买土地的价格远远超过土地自身价值。”和材料二“全国近1/3已将土地抵押、典当出去的农户却丧失了土地所有权,沦为佃户。”可得出仍然保护封建地租剥削。不同点:由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