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蚌埠市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者们认为,古代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农业革命:第一次是以发明农业和畜牧业为标志,第二次是以开始锄耕为标志的,第三次是以开始犁耕为标志的。其中,第一次农业革命()①主要起源于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②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③社会直接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④人类逐渐从迁徙过渡到定居生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④2.春秋以前是神权的时代,宗教主宰了学术。到春秋时,宗教便逐渐失去了权威,已经有部分人对天道产生了怀疑。郑国大夫子产就说过“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这种变化反映了()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郑国成为学术中心C宗教神权观念崩溃 D.理性精神有所增长3.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氐、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下列最准确的解读是()A.黄帝是各民族的共同祖先 B.人口迁徙促进了全面文化的传播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 D.“五胡乱华”改变了中国文化基因4.图1、图2可用于说明此时期美国的农业生产()A.率先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严重缺乏劳动力C.推动了农业劳动力转移 D.技术领先于世界5.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对汉文化圈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介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A.汉文化成为东亚世界的官方文化 B.东亚世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C.东亚世界有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 D.汉文化促进东亚世界文化发展与交流6.历史上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这()A.促进了全球物种大交换 B.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 D.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7.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流行的一种思潮。学者任鸿隽说:“一国国政之整紊,与人民生计之苦乐,与科学家之数成正比。”蔡元培也呼应道:“欲救吾族之沦胥,必以提倡科学为关键。”这说明科学教育思潮()A.普及了民主与科学理念 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特点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D.承担了特定的历史使命8.1924年,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查点清宫物品时,发现了清室复辟的企图,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并向平民百姓开放。这表明故宫博物院的成立()A.杜绝了帝制复辟的可能 B.保障了民国社会稳定C.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D.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9.上海租界人口于1862年、1937年出现了两次突发性增长高潮,其中1860—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1937年9月中旬,租界人口从之前的170万陡增到300万。上海租界这两次人口剧增的共同原因是()A.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 B.欧美列强在华特权扩大C.战争引发的人口迁移 D.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10.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11.明代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变化如下: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为1:1000,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为1:700,万历十七年(1589年)为1:500。对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变动原因,解释最合理的是()A.明末税制改革的推动 B.国内商品经济走向兴盛C.明朝外贸处顺差地位 D.物种交换进程显著加快12.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形成和发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下列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古巴比伦——最早驯化马、《汉谟拉比法典》B.古代日本文化——桑奇大塔、《源氏物语》C.玛雅文明——最早种植甘蔗、羽蛇神金字塔D.阿拉伯文化——克尔白神庙、“悬诗”13.1872年,陈启源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导致周边的家庭手工业倒闭,引发了骚乱;1881年,继昌隆缫丝厂被县政府下令关闭,理由是一家营私利而“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失数十万家贫户之资生”,因而“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说明当时()A.政府重农抑商 B.民族工业发展危害社会稳定C.自然经济并未完全解体 D.新旧经济形态的冲突14.《西欧金融史》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德、法、意、美等国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这些国家此举()A.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 B.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C.旨在打破美元中心货币体系 D.为了消除国际贸易中的隔阂15.1841年,英国医生雒维廉评价中医:“不能这样推断,中国人在医学问题上的所有意见都仅仅是胡说,他们已经非常仔细地检验了疾病的本质和起因,一些用于控制传染病的规则和观念是决不能被轻视的。”以下可以提供佐证的史实有()①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疗效②古代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以防治疫病③明末吴有性提出“疠气”治病说,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④中国古人为防治天花,发明了牛痘接种法A.①② B.① C.②③ D.③④16.近年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中提到“很多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的不满情绪”。近20年的时间过去,在其著作改版中又写道“全球化已经反噬了西方发达国家,这导致不满的砝码转移到了发达国家一方”。据此可知()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B.全球化更有利于发达国家C.当今世界经济呈逆全球化趋势 D.发展中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料一:马王堆一号汉墓简牍115号记有“唐(即“糖”)于类一笥(盛物品的竹器)”,112号记有“唐(糖)一笥”,竹笥中有“糖笥”木牌。史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221上《西域列传·摩揭它》史料三:嘉靖年以前,世无白糖,闽人所熬皆黑糖也。嘉靖中,一糖局偶值屋瓦坠泥于漏中,视之,糖之上白色如霜雪,味甘美,异于平日,中则黄糖,下则黑糖也。异之,遂取泥压糖上,百试不爽。白糖自此始见于世云。——【清】刘献廷《广阳杂记》材料二约公元500年,古代印度佛典最早记载甘蔗、蔗糖的种植、制造和使用。8世纪,蔗糖经阿拉伯人广泛在欧洲大陆、北非传播。11世纪,欧洲糖价昂贵,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16世纪之前,地中海沿岸地区生产的蔗糖供应北非、中东和欧洲大陆。15世纪末,蔗糖生产中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等群岛。17世纪初,葡萄牙几乎为整个欧洲供应来自巴西的糖。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加勒比海的英属巴巴多斯、牙买加发生“蔗糖革命”(即加勒比海岛屿纷纷建立甘蔗种植园,从非洲引入大量劳动力),英国的蔗糖进口量飞速增长,到17世纪60年代,占了英国进口商品的十分之一。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人均蔗糖消耗量是法国的八到九倍。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蔗糖关税开始下降,1884年下降到蔗糖原价的百分之三十。1890年代,欧美列强的机械制糖法彻底打垮中国糖业。——摘编自唐传星《甜蜜抑或苦难:糖的世界史》等(1)指出材料一中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的推断。(2)根据材料一二,或者仅就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35年德国铁路营运里程仅为6公里,1865年则达到了14690公里。1846年,“德意志铁路管理联合会”建立,全德范围内的基本铁路网形成。在此期间,德国与比利时(1843年)、法国(1852年)等周边国家的铁路网也相继接通。各邦政府出于对本邦经济、交通以及安全等利益因素的考虑,在铁路建设中出现了一种赛跑性竞争。铁路建设直接刺激了采矿、冶金、木材加工、铁加工和机器制造等一系列行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到19世纪中期,德国已经成为机车制造业强国。1840年1870年间,货物每吨/公里运价从16.9芬尼下降到了5.6芬尼。盘踞于德国市场的英国煤炭也被“排挤”出去了。人们通常将铁路建设与德国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摘编自马冰《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特点及其意义探析》材料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此后,随着开埠通商逐渐扩大与外贸需求、行政控制、国防与垦边的需要,也由于俄、日、英、德对在华利益的争夺与瓜分,缺少水运条件和拥有政治中心的华北、东北地区率先在建筑港口的同时修筑了京汉、津浦、胶济、北宁、陇海、南满、中东等诸条铁路。这些铁路线路不仅与港口连通,形成原料、农产品出口与工业品进口的重要通道和经济腹地,强化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也成为清末民初中国行政管理的重要通道和国防运输线,构成了今天中国铁路网络的基本格局。——摘编自江沛《关于开展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时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建设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药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于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材料二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印”;在捷克中医中心,预约的病人已经排到半年以后……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达到50%。在俄罗斯,选择中医作为中国元素代表的比例更是高达75%。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的“中医热”已然形成……世界卫生大会于2019年首次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欧美等国掀起“中医热”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的工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1751—1780年,英国离开土地的农民每10年为2.5万人,1781—1790年,上升到每10年7.8万人。城市人口剧增,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城市的盲目扩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心理疏导与咨询实践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解析食品安全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 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证研究考核试卷
- 化学试剂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客户关系管理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应用考核试卷
- 智能化药物生产过程优化考核试卷
- 捐赠外汇管理办法
- 房建资料管理办法
- 库龄考核管理办法
- 当涂征迁管理办法
- 2025工会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塔城地区直遴选面试真题附详解含答案
- 2025机动车检测站授权签字人考试试题(附含答案)
- DBJ50-T-157-202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配备标准
- 消防控制室搬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电影音乐欣赏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华南农业大学
- 冲击钻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 高中地理五三真题(电子版)世界地理填图-完美定稿
- 仪表安装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儿童早期发展指导ppt课件
- 管理人员考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