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附属器的解剖》课件_第1页
《鼻附属器的解剖》课件_第2页
《鼻附属器的解剖》课件_第3页
《鼻附属器的解剖》课件_第4页
《鼻附属器的解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鼻附属器的解剖课程概述鼻附属器的定义包括鼻腔及周围相关联的解剖结构解剖学重要性理解疾病发生机制的基础临床应用鼻腔的基本结构外鼻面部可见的鼻部结构鼻腔呼吸和嗅觉的主要通道鼻旁窦颅骨内充满空气的腔隙外鼻解剖鼻根位于两眼之间的上部鼻背从鼻根到鼻尖的轮廓线鼻尖鼻部前端最突出处鼻翼鼻孔外侧的软组织结构鼻腔解剖概览1鼻前庭鼻腔入口处,含鼻毛2固有鼻腔主要呼吸部分,被鼻甲分隔3鼻咽部后通往咽部的开口区域鼻中隔骨部由筛骨垂直板和犁骨组成软骨部由鼻中隔软骨构成,支撑鼻尖膜部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前下方部分鼻甲上鼻甲最小的鼻甲,与嗅区相关来源于筛骨中鼻甲中等大小,呈弯曲状也是筛骨的一部分下鼻甲最大的鼻甲,独立骨头覆盖有丰富血管的粘膜鼻道上鼻道位于上鼻甲下方,后筛窦和蝶窦开口中鼻道位于中鼻甲下方,前筛窦、上颌窦和额窦开口下鼻道位于下鼻甲下方,鼻泪管开口处总鼻道鼻中隔与鼻甲之间的共同空间鼻腔黏膜呼吸黏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覆盖鼻腔大部分区域含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嗅黏膜嗅觉上皮特化结构位于鼻腔顶部小区域含有嗅神经元和支持细胞鼻腔血供外颈动脉系统颌内动脉分支蝶腭动脉面动脉分支内颈动脉系统眼动脉分支筛前动脉筛后动脉鼻腔静脉回流翼丛位于翼腭窝的静脉网络眶静脉鼻腔上部的血液引流颜面静脉鼻腔前部的血液引流鼻腔神经支配嗅神经位于鼻腔顶部穿过筛板进入颅腔负责嗅觉功能三叉神经眼支:筛前神经和筛后神经上颌支:蝶腭神经节负责鼻腔的感觉传导鼻旁窦概述4主要鼻窦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8筛窦总数通常左右各有3-5个气房20cm³上颌窦容积最大的鼻旁窦额窦解剖位置位于前额骨内,眉弓后方左右两侧常不对称胎儿期不存在,出生后发育排泄口额鼻管向下开口通向中鼻道前部解剖狭窄,易阻塞引发炎症上颌窦筛窦前筛窦开口于中鼻道漏斗前部约2-3个小气房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约3-4个小气房排泄口前组:中鼻道后组:上鼻道蝶窦解剖位置位于蝶骨体内,鞍结构内邻近关系上方为垂体,两侧为海绵窦排泄口开口于鼻腔顶后部,蝶筛隐窝鼻泪管解剖起点泪囊下方延续形成走行路径经鼻泪管沟向下内方开口位置下鼻道前端外侧壁功能作用排泄泪液入鼻腔鼻咽部1上界蝶骨体与枕骨交界处2下界软腭平面3侧壁咽鼓管咽口4后壁咽扁桃体所在处嗅区解剖位置鼻腔顶部,筛板区域面积约2-5平方厘米嗅细胞数量约600-1000万个嗅纤毛每个嗅细胞有8-20根嗅球联系通过筛板的穿孔与嗅球相连鼻腔粘膜微观结构上皮层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含腺体和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与骨膜相连鼻黏膜纤毛运动纤毛结构每个细胞有约300根纤毛运动频率每分钟约700-800次运动方向鼻前庭向鼻咽方向移动功能意义移除异物和分泌物鼻腔淋巴系统鼻腔免疫功能分泌性IgA鼻腔主要免疫球蛋白鼻相关淋巴组织分布于鼻腔粘膜下上皮屏障紧密连接阻止病原体侵入黏液纤毛清除系统物理性防御机制鼻阀区30°鼻阀角度外侧鼻软骨与鼻中隔形成1cm²横截面积整个鼻道最窄处50%气流阻力贡献整个上气道阻力的一半小梅氏区筛前动脉眼动脉分支蝶腭动脉颌内动脉分支上唇动脉面动脉分支大腭动脉颌内动脉分支鼻前庭毛囊分布位置鼻前庭皮肤层鼻孔入口处生长粗硬鼻毛组织学特点皮脂腺丰富含大量毛囊鳞状上皮覆盖功能作用过滤空气中颗粒阻挡异物进入初步加温吸入气体鼻腔呼吸生理过滤鼻毛和黏液捕获微粒加湿提供约1升/天水分加温将吸入气体调节至体温鼻腔嗅觉生理1嗅觉受体位于嗅神经元顶端纤毛2嗅神经元位于嗅上皮,轴突穿过筛板3嗅球接收嗅神经纤维,进行初步整合4嗅觉皮层梨状皮层,进行高级嗅觉处理鼻旁窦黏膜结构特点较鼻腔黏膜薄纤毛密度较低腺体较少细胞类型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基底细胞功能特点分泌黏液较少纤毛向自然开口方向摆动维持窦腔引流通畅鼻旁窦排泄系统漏斗中鼻道前部的狭窄通道筛漏斗前筛窦和额窦的共同排泄通道半月裂隙上颌窦开口的弧形沟筛泡位于中鼻道前上方的筛窦气房鼻旁窦发育额窦2岁左右开始发育,青春期完成上颌窦出生时已存在,随面部生长发育筛窦出生时已具备基本形态,12岁发育完成蝶窦3-5岁开始气化,青春期后完成发育鼻腔血管分布特点海绵体主要分布于下鼻甲和中鼻甲Kiesselbach丛鼻中隔前下部的血管网血流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鼻循环周期左右鼻腔交替性充血和缓解鼻腔神经分布特点感觉神经三叉神经分支支配嗅觉神经嗅神经支配嗅区交感神经颈上神经节发出3副交感神经面神经和舌咽神经发出4鼻腔与眼眶关系筛骨眶板极薄的骨壁,分隔筛窦与眼眶筛前动脉眼动脉分支,穿过眶内侧壁入鼻腔泪道系统将泪液从眼部引流至下鼻道鼻腔与颅底关系筛板位于鼻腔顶部多个小孔供嗅神经通过分隔鼻腔和前颅窝蝶骨平台构成中颅窝前部下方为蝶窦顶壁较筛板厚实坚硬蝶骨斜面位于蝶窦后上方与枕骨相接下方为鼻咽顶部翼腭窝解剖3位置上颌骨结节后方的锥形间隙神经成分上颌神经及其分支蝶腭神经节血管成分颌内动脉末端分支蝶腭动脉通路联系与眼眶、颞下窝、中颅窝相通鼻泪器系统泪腺位于眼眶上外侧,分泌泪液泪小点上下眼睑内侧缘的小开口泪小管从泪点向内侧延伸的细管泪囊位于泪窝内,收集泪液鼻泪管连接泪囊和下鼻道鼻咽管1解剖起点鼻腔后部,鼻甲末端后方2解剖终点与口咽部相连,软腭平面3功能意义呼吸通道和嗅觉物质通路咽鼓管解剖骨部位于颞骨岩部长约12毫米始终保持开放软骨部位于骨部和咽部之间长约24毫米通常闭合,吞咽时开放咽口位于鼻咽侧壁后方有咽鼓管隆起接近下鼻甲后端平面鼻腔呼吸调节鼻腔防御机制物理屏障鼻毛过滤大颗粒物质2黏液捕获粘附微粒和微生物纤毛清除将黏液向咽部输送免疫防御分泌抗菌物质和抗体鼻腔与声音共鸣共鸣腔作用鼻腔增强某些频率声波参与元音和鼻音发音影响语音音色特点软腭调控控制气流进入鼻腔形成鼻音和口音协调口鼻共鸣比例鼻腔与面部表情鼻皱肌牵拉鼻根部皮肤向上鼻翼扩张肌扩大鼻孔,表现惊讶或深呼吸鼻降肌牵拉鼻翼向下,表现厌恶情绪鼻腔与颅内压脑脊液流动经嗅神经鞘间隙进入鼻腔静脉通路无瓣静脉连接颅内外静脉系统压力平衡鼻腔呼吸影响颅内压波动脑脊液漏颅底损伤可致液体经鼻流出鼻腔与睡眠呼吸体位变化侧卧位减轻鼻塞感仰卧位加重鼻阻力影响睡眠质量鼻循环周期左右鼻腔交替充血周期约3-7小时与睡眠周期相关睡眠呼吸障碍鼻阻力增加引起打鼾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降低睡眠深度鼻腔与变态反应1过敏原接触花粉、尘螨等吸入性过敏原2免疫识别肥大细胞和IgE抗体结合3介质释放组胺和白三烯等炎症介质4临床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与药物吸收鼻腔与嗅觉障碍传导性嗅觉障碍鼻塞阻碍气流到达嗅区常见于鼻炎、鼻息肉治疗原发病后可恢复感音性嗅觉障碍嗅神经元或中枢通路损伤常见于创伤、病毒感染后恢复较困难鼻腔与鼻窦炎解剖因素窦口狭窄影响通气引流2黏液清除障碍纤毛功能异常导致分泌物潴留细菌感染病原体定植于窦腔内4炎症级联反应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释放鼻腔与鼻息肉鼻腔与鼻出血90%前部出血比例主要来源于小梅氏区10%后部出血比例多来源于蝶腭动脉4主要供血动脉形成小梅氏区血管丛鼻腔与鼻腔肿瘤好发部位鼻腔侧壁上颌窦内侧壁鼻中隔后部扩展途径向眼眶:穿透筛骨眶板向颅内:穿透筛板向颊部:穿透上颌窦外侧壁常见类型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鼻腔血管纤维瘤鼻腔与鼻外伤简单骨折鼻骨单纯骨折,无移位移位骨折骨折端有明显移位鼻中隔骨折常伴有中隔软骨损伤鼻内镜手术解剖中鼻甲操作的主要参照物筛漏斗进入前筛窦的关键通道筛前动脉重要血管标志,避免损伤蝶筛隐窝蝶窦开口所在位置鼻腔与颅底手术经鼻入路通过鼻腔到达颅底关键标志蝶窦前壁、鞍底、斜坡解剖界限两侧颈内动脉、视神经重建方法多层组织修复颅底缺损鼻腔与面部整形鼻背鼻尖鼻翼鼻根鼻孔鼻腔解剖变异鼻中隔偏曲最常见变异,影响通气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