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新教材统编版)《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解析版)_第1页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新教材统编版)《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解析版)_第2页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新教材统编版)《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解析版)_第3页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新教材统编版)《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解析版)_第4页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详解(新教材统编版)《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一、知识点汇总

《芣苢》

1、原文

芣苢---佚名〔先秦〕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译文: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3、课下注释:

采采:茂盛的样子。

芣苢(fúyǐ):又作“芣苡”,野生植物名,可食。毛传认为是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

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这种说法与《山海经》、《逸周

书·王会》以及《说文解字》相矛盾,但得到郭璞、王基等人的支持,宋代朱熹《诗集传》亦采此说。近

现代学者如闻一多、宋湛庆、游修龄等则认为芣苢是薏苡,可以人工栽培,其果实去壳后即薏仁米。

薄言:“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取得,获得。

掇(duō):拾取,摘取。

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采取。

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4、写作背景: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

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

5、赏析: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

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

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

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

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

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

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

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

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

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1、原文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宋代〕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2、译文: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亏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

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

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3、课下注释:

赖有:幸亏有。

诸孙:泛指孙辈。

阴霪(yín):连绵不断的雨。

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

村酤(gū):农家自酿的酒。酤,酒。

闭廪(lǐn):关闭粮仓。廪,粮仓。

4、赏析: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的是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

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从诸孙入村帮自己收麦写起,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看到农村劳作和收获的快乐。结合苏辙晚年的遭遇(因为遭

受政治上的禁锢,成为朝廷监管的对象,苏辙被迫选择了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几乎断绝了与官场同僚、

朋友的交往,这就使得家庭生活成为他诗歌写作的核心内容),其背后也可能暗含自己早已主动疏离且不

关心政治和官场的深意。

5、诗句赏析

(1)“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运用了对比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

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人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

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

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

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

(2)“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这句从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

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3)“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这句写对外孙劳动结束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诗人表示要写一首诗表扬对方。语言风趣,充满喜悦,表

现了诗人的洒脱情怀与拳拳亲情之乐。

二、专项练习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复习训练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评分

阅卷人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

一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

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

术性和感染力。

2.下列对《芣苢》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

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

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

艺术性和感染力。

3.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说话)

B.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4.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薄言采之(轻微,少)

B.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毕廪归来真了事(粮仓)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三夜阴霪败场圃(连绵不断的雨)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5.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掇之(选取)

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

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

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

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诗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欲收/新麦/继陈谷

B.三夜/阴霪/败场圃

C.多博/村酤/劳苦/辛

D.闭廪/归来/真了事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五经”之一。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

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

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

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阅卷人二、语言表达

得分

8.班上要组织一次《诗经》中劳动场景的诗歌诵读会,请你为《芣苢》设计一个朗诵脚本,可以从情感基

调、重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设计。

阅卷人三、诗歌鉴赏

得分

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

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

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

括描述。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

都是语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

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同时,还采用了手法,

给人一唱三咏之感。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

述。

1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北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②博:求取。③酤: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赏析颔联,并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14.王建的《田家行》也是一首描写农事、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结合课文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一起阅

读,可看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也能体会不同作者在不同诗中寄寓的情感。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C.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

旨。

(2)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阅卷人四、写作题

得分

1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芣苢》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在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

劳作的场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劳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B项,“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错误。此时这些妇女的心情是快乐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

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

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答案】B

【解析】“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于文无据,属主观猜测。

本题考查的是名篇的阅读能力,注意熟读相关的文段。关于名篇,平时要多做积累,做题时才能根

据平时的积累判断答案。

3.【答案】A

【解析】言:助词,无实义。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实词的辨析能力,注意总结词语的含义。平时要总结

文言实词的含义,做题时,通过分析语境判断实词的含义。

4.【答案】A

【解析】A项,“薄言采之”意思是“采呀采呀采起来”,“薄”在句中是助词,无实义。故选A。此题

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

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

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②“薄言掇之”中的“掇”,应译为“拾取”,句意为:一片一片摘下来。

④“急炊大饼偿饥乏”中的“偿”,应译为“补偿”,句意为: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

乏。

⑥“赋诗怜汝足精神”中的“怜”,应译为“赞扬”,句意为: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②④⑥中加点字翻译错误。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

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

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6.【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能力。C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能力。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

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

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

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7.【答案】D

【解析】《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D项错误。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分析材料的内容。先阅读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来判断

答案。

8.【答案】

示例:(女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停顿)(女生组)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停顿)(全体)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语气舒缓,

“薄言”后微微停顿,“采”“有”等动词要读得清楚,随着重章叠句的推进,语调逐步提升,情绪越发

喜悦,音色渐响。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名篇阅读的题目,涉及到《诗经》中的《芣苢》。

本题考查的是名篇的阅读能力,注意审题。阅读并分析题干,确定做题的方向,然后分析有关的段

落,根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9.【答案】

(1).赋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的景象。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诗经》

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准确把握即可。第

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

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核心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

的相关要素。译文: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

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

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10.【答案】

(1)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

“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

“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

“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

“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

“祮”,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

“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2)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

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

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解析】

(1)这首诗的意思是: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繁茂

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

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就全诗而言,“采”“有”“掇”“捋”“袺”“襭”六个

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

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

的完整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

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2)本诗通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

景的合成。“妇女们”“采摘”“芣苢”“山野”,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

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由于本诗语言较为直白,内容相对单纯,故理解起来不应很

难。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

11.【答案】

(1)赋;重章叠句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解析】

(1)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

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

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

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2)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

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

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

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3)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

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12.【答案】

(1).C

(2).对外孙的感激,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的欢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

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

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

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

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

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3.【答案】

(1)C

(2)①以对比手法表现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②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

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③对仗工整,运用数词。

情感: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解析】

(1)C项,“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误,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

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所以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

面”。C错误。故选C。

(2)①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一般先考虑手法,判断时,

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

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

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

其次也可能需要鉴赏用词特点等。具体看诗句的特色是什么。本题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

舞比邻”,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

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同时“阴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

的欢喜。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

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②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

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颈联“急

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

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的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

现劳动的欢乐。

14.【答案】

(1)A

(2)本诗前六句,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从“的知”句和“不望”句可知,

即使是丰年农民也一样衣食无着。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

的心情。“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看似写乐,实是嘲讽,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

封建剥削的残酷,也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错误。“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

不怨言语别”,这两句使用了互文手法,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

说话也温和悦人。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

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

立意精巧,讽刺深刻。前八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四幅丰收年景图,描述了农民面对麦、茧丰收的喜悦。

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后四句看似写乐,实是自

嘲,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剂的残酷,也见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乐府诗

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立意精巧,讽刺深刻,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15.【参考例文】

劳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