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严禁转发★(在此卷上答题无效)2025年赣州市十八县(市、区)二十五校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卷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全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唐代长江流域城市的繁荣发展,除了当时开明的政治和开放的国策之外,文化和人才也是重要因素。无论是文学史上素来受到赞誉的“盛唐之音”,还是代表着唐代城市主流和最高发展水平的长江流域城市,实际上都离不开唐代文化以及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在大历史的视野里,自四千年中原王朝的核心地位确立至隋唐以前,黄河流域城市曾经历了三千年的繁荣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原文化的有力支持。而长江流域城市之所以不能与黄河流域城市相比,则与此时期中国文化“南弱北强”的总体发展格局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在学界已是共识。实际上,在长江流域城市超越黄河流域城市之前,就出现了“长江文化超越黄河文化”的变化。与长江流域城市的发展一样,长江流域文化也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历程,且具有更加明显的渐变特征。关于古代中国的文化空间格局,主要有“六大区系”说和“七个文化圈”说。前者由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即“(一)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区系;(二)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区系;(三)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区系;(四)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区系;(五)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区系;(六)以都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区系”。后者为李学勤先生提出,认为东周时代中国形成了七个文化圈,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于长江以南;在“七个文化圈”中,有三个位于长江以南。这说明此一时期的长江流域文化尽管在不断发展,但总体上仍弱于黄河流域。这种“南弱北强”的态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在局部互有消长,出现了“黄河流域日衰而长江流域日新”的趋势,这与此一时期古代中国政治、经济、人口等由“沿东西向转移”演化为“沿南北向转移”的历史进程是高度一致的。这一时期的长江流域文化,还处在对黄河流域文化的接收、消化和学习过程中。有唐一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变迁的重要界碑。其转折点即“安史之乱”。自此以后,中国南北文化的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黄河文化日趋衰落,长江文化蒸蒸日上。同时,和唐代长江上中下游出现了成都、荆州、扬州三大中心城市一样,在长江流域文化方面,也形成了三个内涵深厚、富有活力的区域文化,即上游的四川文化、中游的江汉文化和下游的两浙文化。这充分说明了长江流域发达的城市离不开长江流域同样发达的区域文化。人是文化的主体。唐代长江流域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名人,是长江流域文化发展的杰出代表。如在长江上游的“四川文化区”,主要包括益州、梓州、绵州、阆州等城市。唐诗是唐代文化(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最重要的代表。少年李白曾隐居于今四川江油大匡山,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成为一代诗八首》。唐代蜀地其他著名的诗人还有很多,如陈子昂、薛涛等。在长江州与襄州是该地区的中心,荆州治所江陵以文教发达著称。襄阳自古是长江中游重镇,其进入新盛,蔚然大观。长江流域的人才一直长盛不衰,这也是长江流域城市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摘编自刘士林《唐代长江流域的城市与文化》)材料二:黄河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远古时代成功孕育了中国古代城市这个重大载体。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城市重要诞生地,与黄河流域在远古时期发生的“农业革命”密切相关。作为人类早期的大河文明之一,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适合进行农业生产,在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发展出了先进的农业文明。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口的繁育增长,规模较小的原始聚落不断扩大、开枝散叶,农业逐渐成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产生的主要动力和加速器。黄河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仅直接影响了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和模式,也深刻参与了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形态建设和功能构建。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等级高。这是由黄河流域古代城市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的层级决定的。一方面,黄河流域古代城市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长期执掌着现实的领导权。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集中分布区。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久不衰。这是黄河流域古代城市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唐宋以后,尽管政治中心先后南移或北上,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逐渐转至江南地区,但黄河流域作为孕育了中国哲学第一个黄金时代的重要地域,始终拥有相当的文化话语权。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个作为知识来源和生活准则的经》,《诗经》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实践。其中的“子”指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提出和阐释的学说、思想、准则,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均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摘编自刘士林《黄河流域城市的历史起源与变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汉之前,中国文化呈现“南弱北强”的格局;此后这种文化格局渐渐变化,至唐“安史之B.唐代时成都、荆州、扬州三大中心城市的出现,促进了当时四川文化、江汉文化、两浙文化这三大区域文化的形成。C.“四川文化区”诞生了李白、陈子昂、薛涛等著名诗人,杜甫也曾在此间活动,这说明它是当时最有活力的文化区。D.黄河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作用重大,它不仅孕育了中国古代城市,还决定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建设和功能构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江流域城市的发展和长江流域文化的发展具有共同点,即历程漫长、具有渐变性。B.长江流域文化在发展中吸收了黄河流域文化,这可为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提供佐证。(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C.长江流域城市的起源晚于黄河流域城市,但后来经过长期发展超越了黄河流域城市。D.随着黄河流域城市的发展由繁华走向衰落,黄河流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也渐趋衰落。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提及“六大区系”说和“七个文化圈”说,旨在论证此时长江流域文化总体上仍然弱于黄河流域文化。B.材料一以文化以及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为视角来研究唐代长江流域城市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就体现了这个特点。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中华文明的源流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完全相同。4.材料一思路清晰,脉络分明,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5.有人曾提出“经济决定论”的城市发展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变迁现象对这一观点作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金光闪烁陈素珍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脏房间,她今年五十四岁,庆幸自己能找到这份工作。从储物间里拿出打扫工具,一间间地敲门,她每推开一扇门时,都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好像在自己家里似的。每一个房间都是她的孩子一样,尤其是走廊尽头的8206,是所有房间里最便宜的,没有阳光,卫生间局促地缩在门后——特别让她怜惜。今早8206的门竟然被锁上了,陈素珍敲了敲,没人应声。她用钥匙打开,发现地上已经躺了两只旅行包了——8206有新房客了。我来打扫卫生的,陈素珍歉意地说。有一男一女分别坐在两张床上,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刚换下的拖鞋收拾整齐。陈素珍转身去卫生间时,差点和女人撞在一起,她发现女人瘦瘦的,个头比她还高,所以陈素珍一眼就看见她脖子里有一根金色项链。们的儿子,白天的时候精神状态还好,到了夜里就会发烧、抽搐,有时候还会昏厥过去。三人从陈素珍休息的时候,也会跟着婆婆去菜地里干活,干完活了,便坐在田埂上歇一歇。透过草丛,还能看见远处拔地而起的楼群,都不知道这些楼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比地里的菜长得还茂盛。陈素珍目不转睛地望着,突然,一个黑黑的东西从楼上飞了下来。陈素珍吓了一跳,心里紧了。再看时才发现是近处的一只鸟,由于视线的错位,像是有人从楼上摔下来了似的。刘小军就是这样从楼上摔下来的。三年前陈素珍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她的儿子刘小军从三楼的室外空调机上摔下来,像了地,偶尔还能睁开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头顶的大梁。“我找过老祖了”,婆婆说,老祖叫她明早去一趟,先带点纸回来烧一烧,再准备点东西,挑个婆婆天不亮就出门了,回来后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皱的纸给陈素珍,老祖说了,就准备这纸上歪歪扭扭的几行宇——两条鲤鱼,一米红布,八两八钱大米,电筒,打碗花,黄豆,金锁……陈素珍一一读给婆婆听,然后唇形定格在“金锁”二字上。今天的8206比第一次见时乱了很多,旅行包的口是张开的,床上的被子也是蜷着的,床头陈素珍吓了一跳,因为贵重物品的原因,这一小块地方她就不再收拾了,也算是对物品的尊重和保护。打扫完房间,陈素珍把门关上,又担心什么似的,推了推,锁死了,才放心离开。婆婆和陈素珍坐在电话机旁,小心翼翼地拨通电话,一个沙哑而干燥的声音,婆婆连忙喊老祖,说没有金锁,用铜锁代替行不行?电话那头好一会儿才说,没有金锁,就用金链子代替,金子挂了电话,陈素珍舒了口气,金链子比金锁好找多了。陈素珍想起8206的金项链,心里顿时明亮起来。决定向8206借项链后,陈素珍便感到忐忑和紧张了,一整天都心不在焉,眼睛时不时地瞟向8206的门。天快要黑了,8206的人还没回来,陈素珍越发坐立不安了,她习惯性地用钥匙开门,屋里没有那条金项链,和之前一样仍然保持着同一姿势,像一个慵懒的人,这些天来都没有动弹一下。陈素珍轻轻捻起它,挂在食指和中指上,果真,沉甸甸的,项链被拉直了,仿佛醒了,有了力量感。陈素珍想,金子真是太神奇了,难怪老祖说只有金子才能锁得住。天越发黑暗了,外面的霓虹灯早已亮了。再过一会儿,就到老祖说的“最好的时辰”了。陈素珍不禁着急起来,把项链握在手里,此时的金子仿佛代替了它的主人,与她相视而坐,静静地,等待她的开口。我想借一借……陈素珍结结巴巴地说道……我给我的儿子治一治病……借用一下……只借一借……明早……就还来……一定还来的……整个晚上陈素珍都处于恍恍惚惚之中,老祖是什么时候来的,怎么来的,陈素珍都不太记得清了,她只记得那个老太婆在刘小军的卧室走来走去,嘴里念念有词,那些准备的东西不同角度地摆在刘小军四周,最后,那条金项链呢,便压在刘小军身上。天终于亮了,陈素珍起来做早饭,打开手机,竟有几个未接电话——夜里宾馆打来的。她惊陈素珍到了宾馆,立即上楼,她已经想好了,她会恳求女人原谅,哪怕给她跪下也行——现在她已经把项链还回来了,真的,只是借一借,给儿子看病,并没有偷的意思。到了8206,陈素珍平缓内心的紧张,颤颤抬起手,敲门,没有声音,再敲——陈素珍掏出钥匙,门开了——床上乱糟糟的,床头柜上也是。然而,床上并没有人,也没有轮椅,就连一直卧在桌肚里的行李也不见了。陈素珍冲到楼下,摇醒正熟睡的王小玉。8206呢?8206呢?她急切地问。(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轮椅上的那个男孩,死了,夜里—-冬天渐渐深了,刘小军并没有如老祖说的“从床上爬起一动不动了。第二年春天,婆婆也去世了。陈素珍更加沉默寡言了,她越来越瘦,整个人缩掉一圈似的。她常常想起那个秋天住在8206的河南人,右手不自觉地伸进衣服最里边的口袋,带着她体温的项链缓缓游进她的掌心。突然,陈素珍鼻子一酸,捂着脸哭起来,她的肩膀一耸一耸的,仿佛这样才能哭得痛快。她分明感到手心里的项链伸展着、有力地紧贴着她的脸,像一只手一样,冰冷而有温度。(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素珍之所以对狭小、没有阳光的8206房间特别怜惜,是因为这个房间的布局陈设折射了她的生活现状。B.小说把老祖治病要求准备的物品一一罗列出来,是以物品之多反映老祖之神奇和治病难度之大。C.陈素珍明白自己没有告知主人的“借”意味着什么,但是强烈的母爱还是驱使她让情感取代了道德和理智。D.儿子死后,陈淑珍还会抚着项链,常常想起那个住在8206的河南人,显示出她内心的善良和愧疚。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叙述刘小军坠楼事件用了倒叙手法与错位联想,这样既巧妙推动了情节,又制造了故事的悬念。B.文中楼群“比地里的菜长得还茂盛”的描写,是为了表现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也暗示了人物的创伤记忆。C.儿子刘小军不治而亡、婆婆随后去世,击垮了陈素珍这个家庭,这些事件的叙述增加了作品的悲剧意味。D.小说与《祝福》一样从女性生存状态透视生活,展示底层群体间的冷漠与隔阂,风格冷峻又颇具爆发力。8.小说善用多样化的细节描写来展现陈素珍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8206女房客的金项链是小说的重要元素,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能持,处危峭之际,则必崩坠于坑谷之间矣。大智之重,遭小才之将,无左右沙土之助,虽在显位,将不能持,则有大石崩坠之难也。或伐薪于山,轻小之木,合能束之。至于大木,十围以上,以上木也,人力不能举荐,其犹薪者不能推引大木也。孔子周流,无所留止非圣才不明道大难行→木后她从口袋·人不能用也。故夫孔子,山中巨木之类也。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管仲有力,桓公能举之,可谓壮强矣。吴不能用子胥,楚不能用屈原,二子力重,两主不能举也。举物不胜,委地而去,可也。时或恚怒,斧斫破败,此则子胥、屈原所取害也。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后咽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弱劣之主所能用也。材料二: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校而知人数矣。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干莘,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无所A留止B非圣才回不明回道大回难行国人G不能用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相同。D.特,仅仅、只是,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的“特”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慧高明的人如果没有人扶持他,即使位高权重,也无法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像处在陡峭悬崖上的大石头,随时都可能坠落深谷。B.孔子和管仲都是山中巨木般的人。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管仲大展身手,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因为二者遇到的君主不一样。C.要横渡江海就得依托舟船,要走远路就得依托车马。贤才就是帝王、霸主的船和车,只有充分重用他们,才能够安社稷立功名。D.任用的并非贤人,却想建功立业,就好像要让夏至的夜晚变长、对着天空射鱼一样,这只有虞舜、夏禹那样的君王才能办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时或恚怒,斧斫破败,此则子胥、屈原所取害也。(4分)·高年级)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2)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4分)1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人才的作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马子严听得提壶沽美酒,人道杏花深处有。杏花狼藉鸟啼风,十分春色今无九。麝煤销永昼,青烟团团宝月凭纤手,暂借歌喉招舞袖。真珠滴破小槽红,香肌缩尽纤罗瘦。投分①须白首,黄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阙一二句照应诗题,点出春季;三四句诗意顿挫,抒写了诗人面对春暮的失意之情。D.下阙后五句写及诗人壮心犹存,愿散尽钱财,且流连风月,展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学生既要向榜样学习,又要学会自我反省。(2)小刚登顶泰山,看到山上白雪皑皑,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半边天,这壮观的景象使他想到了(3)列锦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器物经过长年累月浆无处不在,不仅赏砚重包浆,案上的顽石清供不离包浆,①传统艺术重包浆的原因,②源于中国人视人的身体与世界为一体的哲学。③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④人的肉体生命与大自然中的一切,⑤都秉气而生、相摩相荡。老子的“为腹不为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不应“目”对世界,那是一双满蕴着高下尊卑、爱恨舍取的知识的眼,将世界视为外在观照之对象,而应以“腹”——以人的整体生命去融入这个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特别重视触觉的感受。感受石头的包浆,以肌肤去触摸它、感受它,进而融入这个世界。这种身体的触摸感,在文人赏石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人赏石,(甲),如去昆仑山口,看那万万年的石头。而是把石头采集而来,经过人的再创造,置于特别的空间,进入人的视野,(乙),是一个“与人生命的相关者”。经过无数代、无数人赏玩吟弄的石头,天地自然之气晕染留下班斓神彩,波诡云谲的历史在其中投下眩影,更有无数代人的磨挲在其中留下的芳泽。这种带有人体温、经历生命浸润、具有历史感的石头,被中国人视若珍宝。经过包浆,一个冰冷的对象,变成一个温润的存在;一个外在的物,似乎有了人的体温。石包浆对于石头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改变了石头的性质,使它从对象化的世界中脱出,变成与人的生命相关之物。在人的芳泽留存的过程中,石头逐渐丧失其“物性”,它再也不是为人所把玩的冰冷对象,不是为人所利用的物品,而是成为人的朋友。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赏砚、案上的顽石清供、池上之假山都以包浆为贵”,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某电视台拟推出一期专门鉴赏石头包浆的《鉴宝》节目,你被选为该节目的主持人,请结合以上材料将这段开场白补充完整。要求: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揭示“包浆”的特点,不超过100个字。(5分)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鉴宝》节目,今天我们将感受石头包浆的魅力。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辞旧迎新之际,歌手王菲在蛇年春晚演唱的歌曲《世界赠予我的》引发热议。“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歌词呈现了人生的不同际遇和生命的不同状态。对命运的赠予,我们是否都应该接纳与感恩?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F(高三年级)语文试老第8页(共8页)F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AB项,根据原文“在长江流域城市超越黄河流域城市之前,就出现了‘长江文化超越黄河文化’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了长江流域发达的城市离不开长江流域同样发达的区域文化”等信息,应该是“四川文化、江汉文化、两浙文化这三大区域文化的形成促进了成都、荆州、扬州三大中心城市的出现”。C项,“这说明它是当时最有活力的文化区”错误,原文没有涉及该方面的比较。D项,“决定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建设和功能构建”错误,原文是说“也深刻参与了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形态建设和功能构建”,“深刻参与”不等于“决定”。2.D“黄河流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也渐趋衰落”错误,根据原文“黄河流域作为孕育了中国哲学第一个黄金时代的重要地域,始终拥有相当的文化话语权”等信息,可知黄河流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依然很大。关注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最新试题4.①运用“总一分”结构:先总写,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文化和人才的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②论述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的消长变化以纵向的时间为序;论述人才的作用则是列述不同文化区的代表人物,从横向展开。(每点2分,共4分。)5.①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城市发展并非完全由经济决定。②经济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黄河流域在古代就有先进的农业文明,物质财富的积累推动了黄河流域城市的产生和发展。③在城市发展中,政治、文化等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黄河流域城市鼎盛时期还是后来的衰弱时期,文化的影响都始终存在。(每点2分,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B此处作者有意以物品的荒诞凸显陈素珍婆媳的愚昧和老祖治疗手段的荒谬。7.CA项,刘小军坠楼事件是通过插叙(非倒叙)引入的,且插叙主要服务于人物心理而非悬念。B项,“楼群比地里的菜长得还茂盛”的描写并非强调城市化。D项,作品未展示出底层群体间的“冷漠与隔阂”。8.①动作细节:打扫房间的动作,展现其踏实能干;捻项链的动作,反映其内心的渴盼和希冀。②语言细节:拿项链时结结巴巴的语言,揭示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③神态细节:得知小男孩死去、一家人离开后的惊叫和失态,折射了她内心的恐慌、愧疚等复杂的情绪。(每点2分,共4分。答到其中两点即可。)19.①金项链贯串全文,是串联起陈素珍与河南家庭故事的一条纽带。②金项链对陈素珍既是道德的压迫,又是一种无言的安慰和希望,展示了陈素珍内心情感的纠结。③金项链折射出两个家庭的悲剧命运和生活境况,引发读者对人生际遇的思考,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每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10.BDF正确的断句是:无所留止,非圣才不明,道大难行,人不能用也。11.D两个“特”都是“仅仅、只是、只不过”的意思。12.D“这只有虞舜、夏禹那样的君王才能办到”错误,原文是“虽舜禹犹亦困”,意思是即使虞舜、夏禹那样的君王也办不到。13.(1)有时人们会因此而发怒,用斧头把货物砍烂毁坏,这就是伍子胥与屈原遇害的原因。(得分点:时或,有时候;斧斫,用斧头砍;取害,遇害;此……也,判断句式。每点1分,共4分。)(2)英明的君王布施恩德并谦恭地对待臣下,就能安抚远方的民众并招致近处的百姓。(得分点:明王,英明的君王;下下,谦恭地对待臣下;怀远,安抚远方的民众;致近,招致近处的百姓。每点1分,共4分。)1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人才作用的发挥需要贤明君主的托举和赏识,突出的是贤主赏识的重要性。②材料二则侧重论述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强调的是人才本身的作用。(每点2分,共4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小石头依附在山上,山的力量足够支撑起它;处在沙丘之间,小石头由于轻微,也能不依靠外力安稳地待在那里。至于大石头,沙土不能将其覆盖,山不能支撑起它,处在高峻陡峭的悬崖之上,就一定会崩坠到深谷之中。智慧高明的人,遇到才能低下的地方长官,没有周围的人像沙土一样的扶助,即使身处显赫的位置,也不能使他的地位稳固,那就有像大石头崩坠到深谷那样的危险。有人到山上砍柴,轻小的木柴合并于一处就能捆起来。至于十围以上粗的大木头,拉它不能动,推它不能走,只好把它丢弃在山林里,收拾起捆扎好的小木柴回家。照这样说,有智慧、能力高的人,他就像是十围以上粗的大木头,一般人没有能力举荐他,就像是砍柴的人不能推拉动大木头一样。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家留用他,并不是圣人的才能不高明,而是因为先王之道太深奥而难以施行,一般的君主难以任用他。这样看2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这靠的是管仲的能力。管仲有能力,齐桓公能重用他,就可以说齐国是很强大了。吴王不能任用伍子胥,楚王不能任用屈原,这两个人的能力很强,而两位君主不能重用。重物举不起来,就把它丢弃在地上离开.这样做算是好的。有时人们会因此而发怒。用斧头把货物砍烂毁坏。这就是伍子胥与屈原遇害的原因。水中的鱼.常常是大鱼吃小鱼.估计嘴能够容纳.然后再吞食进去.要是嘴巴装不下,就会卡住喉咙吞不下去。因此商鞅三次游说秦孝公,最后一次的建议被采纳,是因为前两次游说的内容难以采用,最后一次的容易施行。看管仲的《明法》,读商鞅的《耕战》,他们提出的观点本来就不是能力低劣的君主所能采用的。上说:“在上的人谦恭待臣下,那前途就很光明。”又说:“以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身份卑贱的人,会大得民心。”英明的君王布施恩德并谦恭地对待臣下.就能安抚远方的民众并招致近处的百姓。如果朝中没有贤人,就好比鸿雁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高飞千里的愿望,也不能到达它所想要飞往的地方。因此,横渡大江大海的人得依托舟船,要走远路的人得依托车马,要成就王霸大业的人得依托贤人。伊尹、吕尚、管仲、百里奚这些人,就是帝王、霸主的船和车。不重用父兄和子孙,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屠户,甚至仇人、仆役、俘虏,并不是讨好他们;因为主持国家政权,走建功立业的道路,不得不这样做。犹如手艺高超的建筑师建造宫室,测量宫室的大小就知道选用什么样的木材,考察劳作量就知道需用工人的数量。所以吕尚受到周文王的聘请,天下的人就知道殷商快要灭亡,而周将称王天下;管仲、百里奚被齐桓公和秦穆公任用,天下的人这难道只是船和车的作用吗?成就王霸大业固然有人,亡国破家也固然有人。夏桀任用干莘,商纣任用恶来,宋王用了唐鞅,齐国用了苏秦,秦始皇用了赵高,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将会灭亡。用的不是贤人,却想建立功业,好比在夏至那一天想要使夜晚变长;又如同对着天空射鱼,想要发出的箭必中。即使是虞舜、夏禹那样的君王也办不到,更何况世俗的君主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6.①两首诗都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公司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高级化工仪表维修工理论知识试题库及答案
- 设备智能化升级考核试卷
- 亚热带水果种植与气候变化应对策略考核试卷
- 2025公需课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新理念素养提升试题及答案
- 印刷品印刷品包装材料环保性能要求考核试卷
- 时尚艺术融合的社区参与与公共艺术项目考核试卷
- 年产塑料制品36000件项目报告表
- 新闻刊登管理办法
- 建设监理管理办法
- 2030年全球甲烷评估基准线报告
- TSG-T7001-2023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宣贯解读
- 2024年西安市安居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河南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指引V1
- 新品上市引爆计划
- 运维管理安全需求分析
- 人才发展(培训课件)
- 游资操盘手法与实录
- 肘关节后脱位的健康宣教
-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及授信指引
- 数控机械加工中的实时测量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