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课标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分析】本节是等腰三角形的新授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相关概念、轴对称、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教学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3.准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能利用性质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4.借助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猜想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证明性质,提高学生几何证明的能力.【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与证明.【教学难点】对“三线合一”的理解.【教学方法】五步教学法、演示法、直观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腰腰C【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出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本节课做准备。C(二)讲授新课1.动手操作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剪法: 组织学生观察图形,交流自己的发现,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如果学生在探究中出现困难,通过如下设问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观察: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1).折纸:学生通过折叠等腰三角形,进行观察.学生将得到的等腰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让学将折痕用AD表示如图1)发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性质得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B=∠C(两个底角相等).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2).表达:指出互相重叠的线段和角,即为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3).思考: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折叠等腰三角形纸片,发现重合的线段和重合的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前面学习的轴对称性质发现等腰三角为轴对称图形,从而借助寻找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学生感受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还是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又是底边上的的高所在直线,直观的感受三线合一.2.猜想性质根据刚刚得到的等腰三角形中的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享猜想:猜想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猜想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的高互相重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3.证明猜想证明猜想1的三种方法:方法1:如图(1)作AD⊥BC于点D,(图1)∵AB=AC,AD=AD,∴Rt△ABF≌Rt△ACF.∴∠B=∠C.方法2:如图(2)作BC边的中线AE.∵AB=AC,(图2)BE=CE,AE=AE,∴△ABE≌△ACE.∴∠B=∠C.方法3:如图(3)作∠BAC的角平分线AF.∵AB=AC,∠BAF=∠CAF,(图3)AE=AE,∴△ABF≌△ACF.∴∠B=∠C.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1符号语言:在△ABC中,∵AB=AC,∴∠B=∠C.【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证明猜想的过程,体会几何证明的有理有据,严谨简洁,通过投影展示,感受一题多解,多解归一.证明猜想2:(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证明猜想2.(2)思考有没有学过“直接证明直线互相重合”的方法或性质?(3)类比猜想1的证明,寻找证明猜想2的方法.通过回顾猜想1的证明过程,学生发现,我们都是通过证明图中左右两个小三角形全等,得到∠B=∠C,同时利用全等还能得到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由此顺利完成猜想2的证明.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的高互相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性质2符号语言:在△ABC中,AB=AC,AD平分∠BAC,∴AD⊥BC,BD=CD.②∵AB=AC,AD⊥BC,∴AD平分∠BAC,BD=CD.AB=AC,BD=CD,∴AD平分∠BAC,AD⊥BC.【设计意图】学生在写出已知求证时遇到困难,通过互相讨论克服困难写出已知求证,而在如何证明三条线互相重合时又会陷入困惑,感到“山穷水尽”.此时,引导学生回顾类比猜想1的证明过程,学生会兴奋的发现“柳暗花明”,我们在证明猜想1时,证明了左右两个小三角形的全等,除了可以得到猜想1,其证明了猜想2.(三)巩固新知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解:∵AB=AC,BD=BC=AD,∴∠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所以,在△ABC中,∠A=36°,∠ABC=∠C=72°.【设计意图】通过明确一道例题,让学生准确掌握等腰三角形两条性质的应用.(四)课堂小结同学们,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吗?同学们畅所欲言(五)布置作业课本77页练习题【板书设计】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性质2【设计意图】通过大框架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既清晰又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备课反思】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模仿、练习和记忆,而是需要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例如,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及“三线合一”的性质,然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证明。这样,学生的思维从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逻辑演绎,层层递进,经历和感悟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何图形是静止的,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奖助学基金管理办法
- 差旅费管理办法四川
- 县乡村兽医管理办法
- 技术标编制管理办法
- 商品车停放管理办法
- 水环境功能管理办法
- 学会、协会管理办法
- 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
- 施工经营科管理办法
- 景区经营点管理办法
- 浙江传媒学院计算机C语言期末(共六卷)含答案解析
- 工程进度偏差分析表
-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饮食文化
- 员工质量意识培训
- 2024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 DB11∕T 1655-2019 危险化学品企业装置设施拆除安全管理规范
- 生产与运作管理第5版配套教材电子课件(完整版)
- 初中数学初一练习题
- 纱线知识大全
- 2024-2030年中国车载CIS(CMOS图像传感器)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 停工责任的告知函(联系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