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导引 第二版 王先霈课件 第一章学习资料_第1页
文学批评导引 第二版 王先霈课件 第一章学习资料_第2页
文学批评导引 第二版 王先霈课件 第一章学习资料_第3页
文学批评导引 第二版 王先霈课件 第一章学习资料_第4页
文学批评导引 第二版 王先霈课件 第一章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本章导航第一节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节西方古代文学批评第三节20世纪文学批评的范式与转换本章小结第一节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与现实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返回本章导航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先秦两汉时期先秦儒家:

君子“文之以礼乐”(孔子)“以意逆志”、“知言”说(孟子)先秦道家:-得意忘言”(庄子)先秦墨家、法家:“尚用”

的观点(墨家)“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法家)先秦两汉时期《诗经》评论:《毛诗》与《诗谱序》《离骚》评论:奠定了“风骚并重”的文学典范,从人品与文品两个角度评论文学的整体观念。汉赋评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典论·论文》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文选》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唐宋时期“论诗诗”:《戏为六绝句》、《解闷》、《调张籍》、《荐士》、《二十四诗品》;《论诗三十首》、《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等。“诗话”:《六一诗话》(欧阳修)等明清时期小说、戏曲“评点”

完整的小说评点体制,包括正文中的眉批、夹批、侧批,回前和回末总评,以及全书的序文、读法、凡例等。

批评家: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传统诗文批评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新文学运动时期的批评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印象主义批评传记批评新文学运动时期的文学批评周作人:扶持“柔弱的”新文学茅盾:引导文学发展走势的自觉的文学批评鲁迅:文学批评自身的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模式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结合革命文学的创作实际,注重批评家个人的艺术体验,以扶持文学新人、促进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为己任。代表人物:鲁迅、茅盾、周扬、胡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模式二:缺乏艺术体验与生活体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对文学作品进行验收员式的检查。

代表人物:钱杏邨印象主义批评李健吾:《咀华集》沈从文:《沫沫集》唐湜:

《意度集》传记批评李长之:《鲁迅批判》突出特点:把对象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从主客观的互相推动上,探讨鲁迅创作不断向前发展和变化的轨迹。

第二节西方古代文学批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批评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批评18世纪的欧洲文学批评19世纪的欧洲文学批评返回本章导航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批评亚里士多德《诗学》柏拉图《理想国》贺拉斯《诗艺》朗吉弩斯《论崇高》但丁《论俗语》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批评遵循古典原则,并尝试出新。维加:《当代编剧的新艺术》锡德尼:《为诗一辩》新古典主义批评力图发现文学创作和接受方面的原理或规律,建构一种能够阐明文学功能、创作过程本质以及文学作品谋篇布局的方法的系统理论。新古典主义批评但是这些理论原则在批评实践中往往变成一套刻板的教条,成为批评家判断文学作品的现成尺码。

伏尔泰:《致法兰西学士院书》18世纪欧洲文学批评(英)约翰逊:《〈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诗人传》(德)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德)施莱格尔兄弟:“生产性”的批评观19世纪的欧洲文学批评实证主义的批评模式代表人物:维科、斯达尔夫人、圣伯夫、丹纳唯美主义的批评模式代表: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批评现实主义的批评模式代表人物:别林斯基、马克思、恩格斯

第三节20世纪文学批评的

范式转换

一、20世纪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二、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返回本章导航一、20世纪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分析哲学——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现象学——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科学哲学——以波普尔为代表分析哲学基本特征: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将本体论、认识论乃至伦理学等问题都当作语言问题加以研究;推崇分析方法,将分析方法应用于语言,以揭示语言的基本要素及其联系方式。分析哲学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

)“家族相似”理论“语词即用法”的观点

维特根斯坦现象学胡塞尔(EdmundHusserl)现象学——“回到事实本身”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理解的历史性理解的语言性

海德格尔科学哲学波普尔(Karl

Popper)证伪理论: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是科学的精髓。二、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文学批评的世界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