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征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及十思的积极意义。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传承优秀文化。唐太宗
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导入新课
李世民畏魏征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chēn,故中辍chuò耳。”上尝得佳鹞yào⑤,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注】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作者简介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人。唐代政治家,以直言敢谏著称。隋末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册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贞观十七年(643年)去世,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一代名相皇上,你这么干可不行,你得这么着!哦哦哦,我记下了,老哥!魏征前后上谏两百多事,不是在劝谏,就是在劝谏的路上,李世民全然接纳。可见李世民心胸颇为宽广。不面誉以求亲,不愉悦以苟合。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山有朽壤而崩,古人不以为患;唯政教有失,乃以为灾。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收,非不获兽,明年无兽。魏征名言背景知识唐朝(618年-907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背景知识疏疏,分条登记或分条陈说。是一种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奏议。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
——《文心雕龙·奏启》奏疏文体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谏: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错误。如《谏太宗十思疏》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如《周公谏厉王止谤》“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檄:所谓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如骆宾王的《讨武檄文》。背景知识劝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劝谏对象,庙号,即唐太宗李世民。本意是条陈,即逐条陈说。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谏太宗疏劝谏内容,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十思破题入文正音读文听朗读,正字音。诵读体文求木之长()
浚(
)
殷()忧
谗(
)邪黜()恶
谬()赏垂拱()
壅(
)蔽塞()源
载()舟
jùnyīnchánchùmiùgǒngyōng
zhǎngsèzài思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思什么?为什么思?怎么思?结果如何?找出本文文眼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生长,长得好使…稳固疏通、深挖虽然谦词,最愚昧无知转折,却恩德和道义何况明智,贤能的人译文:
臣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德行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之:取消独立性。根本:古—树的根,今—事物的本质。流:泉流,动—名。远:形—动,流得远望:希望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主持,掌握帝位天地间形作名,重要的地位砍断树根堵塞这喜庆、福禄形作名,重权控制,忍受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来译文: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最高峻的皇权,永葆无穷的福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的可能,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形作名,安定的环境;危险的可能崇:推崇念:考虑。处:保持胜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②此时无声胜有声③情不胜其欲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②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战胜超过动词①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②刑人如恐不胜。完全,尽美好的形容词控制经得起盛大的副词治国的根本之道在于全文的立足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比喻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行仁政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本段结构“积其德义”请同学们齐读本段,思考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观点呢?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第一段排比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正反对比提出问题理清思路、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出观点:治国必积德。、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论证。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所有的大看不起别人既已成功治国成效递进,因而转折,却岂……乎:难道是……吗译文: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地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难吗?过去取得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什么原因呢?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就会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殷:深能克:同义复词,能够;克:能够盖:语气副词,大概。何也:为什么呢夫:句首发语词以:连词,表并列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督察通“震”威吓应当表面上过路人,名词至亲之人介词,用译文:
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可以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难道可以忽视吗?苟:苟且怀:感念惟:只是使.....颠覆慎:警惕、警戒取江山守江山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胡越为一体骨肉为行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本段结构①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②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④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⑤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⑦竭诚则吴越为一体,⑧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⑩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⑬奔车朽索,其可忽乎?①......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⑦竭诚则吴越为一体。④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③(非)取之易而守之难⑤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②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⑧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⑬奔车朽索,其可忽乎?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⑩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因果论证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画出第二段逻辑关系。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建造,兴建慎使动,使……安宁谦虚名词做动词,居于…之下意动用法,以……为乐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假设连词,(如果)真的以(之)为译文:
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君:名作动,统治戒:告诫牧:约束,修养三驱:网三面,留一面虚:使动,使……谦虚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斥退奸恶小人使动,使…端正不恰当地奖赏选拔形容词做名词,好的建议形容词做名词,贤能的人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这使…光大译文:考虑到可能出现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无:同“毋”,不要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恩惠政策宽松,轻而易举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人民就得到教化诚信的人无:同“毋”,不要形作动,用尽出巡游玩职责役使,劳损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献出争相效力译文: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会奉献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行百官的职责呢,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养:颐养松乔之寿: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垂拱:垂衣拱手,形容轻而易举何必:为什么一定司:管理解决问题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想谗邪恩所加罚所及
见可欲将有作思知止以安人思谦冲以自牧思江海下百川思慎始而敬终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因怒而滥刑思知足以自戒思三驱以为度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戒纵欲轻率戒轻信小人戒赏罚不公十思内容“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课堂活动君人者,诚能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②弘兹九德,③简能而任之,④择善而从之,则⑤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⑥文武争驰,⑦在君无事,⑧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⑨鸣琴垂拱,不言而化。⑩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①见可欲......总此十思④择善而从之②弘兹九德③简能而任之假设论证⑧⑨⑩⑥文武争驰⑦在君无事⑤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比喻论证【探究题】【任务一】“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任务三】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劝谏唐太宗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任务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的?【探究题】【任务一】“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1)五个方面:①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②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③在处事上,应该三驱为度,慎始敬终;④在用人上,应该纳谏纳下,正身黜恶;⑤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2)核心内容:居安思危、善始虑终、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垂拱而治”的目的。【探究题】【任务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的?①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②作者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阐述,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探究题】【任务三】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劝谏唐太宗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任务三】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劝谏唐太宗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①魏征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还为人们传颂。②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第一、二段,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谏唐太宗时,宗的心,从而使其引以为戒。也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唐太宗的心,从而使其引以为戒。【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②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土恩。季布②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注】①请缨:出自《汉书·终军传》:"(汉武帝)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②季布:楚汉时人,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6.本诗多处运用了典故,有些典故最终演化为成语,请写出本诗中蕴含的两个成语。7.后人认为魏征此诗雄浑古朴的气势注入南朝的绮丽工整之中,一扫六朝以宋柔靡轻艳之风的积弊。请从用词、用句、用典等三个角度来分析本诗"雄浑工整相融"的特点。6.逐鹿中原、投笔从戎、终军请缨、季布一诺(一诺于金)。7.①使用“中原”“关门”“千里”等词展现了宏大的气势(或“纵横”“慷慨”“不惮”等词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②句式整齐,如“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既显工整,又可看出诗人报效国家的意志与决心。③运用了多个典故,以历史人物为榜样,表现了魏征在政治上的过人才识及心忧时世、勇担重任、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1)用词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的风格。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地产融资租赁合同范本
- 长春工程学院《医学信号处理专题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重点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第一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 南通理工学院《工程项目成本规划与控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泰州等四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临门一脚强化训练模拟考试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商丘学院《自然科学基础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财经大学《啤酒生产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2025年六年级下学期小升初数学考前押题卷含解析
- 云南省泸西县达标名校2025年初三1月联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统计学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外卖站承揽合同范例
- 2024年工程预决算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 临床常见刺激性药物的简介
- 2022mysql运维操作手册
- 2022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技术规范
- 2024至2030年全球及中国无创血糖监测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建协议书
- 中国园林鉴赏-个园
- 中考复习-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人教版
- DL∕ T 1040-2007电网运行准则
- 氧气吸入操作评分标准(中心供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