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必修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永遇乐京必修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永遇乐京必修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永遇乐京必修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永遇乐京必修口北固亭怀古》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一年级—统编版—语文一第三单元学

:1.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能以涵咏诵读的方式感知诗词大意。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3.学习、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

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词中之龙”之称。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

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

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作者简介: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

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

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1205)秋,辛弃疾65岁。当时韩馆胄

(tuōzhòu)

把持朝政大权,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声誉,于嘉泰三年(1203年)起用闲居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

弃疾。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写作背景: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韩偏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收复失地的一贯志愿,但是韩馆胄在军

事上准备并不充分,只想侥幸求逞。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联想起历史

上这里的人和事,就自然地倾吐出来了,满怀悲愤地写下这首词。涵咏诵读,感知大意(1)请跟随朗读录音,朗读课文。

提醒:朗读时注意句式、

停顿、语气和情感。(2)结合课下注释、标题等,梳理词作大意。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

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涵咏诵读梳理大意上阕即景抒情,由景物联想起古代的英雄人物,吟咏他们的业绩,借以对韩馆胄进行讽喻与劝诫。下阕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词人对韩佗胄等当权者

轻敌冒进的担忧,倾吐自己壮志难酬的抑郁不平。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提示:上阕依次提到了哪两位英雄?他们有哪些动人的事迹?哪些词语体现了词人的感情倾向?词人写这两位英雄想表达什么?赏析上阕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兴亡之感,蕴含着时局的深切忧虑。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

有孙权这样的英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用“总”修饰“被”,意味深远,既有慨叹又有悲痛: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

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了。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而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为什么会这样?

词人对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

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有

讽刺南宋朱紫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

“气吞万里如虎”,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明的对比,词人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

情是毫不掩饰的。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上阕小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提醒: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写佛狸祠下的“神鸦社鼓”表达了什么情感?结尾以廉颇自比,词人想说些什么?赏

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联系写作背景:韩馆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收复失地的一贯志愿,但是韩

馆胄在军事上准备并不充分,只想侥幸求逞。词人直陈史实,寓议论于叙事之中,委婉劝诫韩作胄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丕

能草率行事。词人由今忆昔。四十三年前,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的词人

率众渡淮南归,原本想依靠朝廷的力量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

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壮志难酬。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曾追击刘义隆的北伐军队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瓜步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后成为佛狸祠。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

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把侵略者的行宫作为祠

堂,在那里隆重地祭祀。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麻木与耻辱。“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形成鲜明对

比。扬州记录着北宋逃难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词人借古讽今,以沉痛的口吻批评异族统治下的中原

百姓忘记了国仇家恨。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不忘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奸臣当道,重用年少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

呢?恐怕伴随词人的,就只有悲愤了。一腔悲愤溢于言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下阕小结下阙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国家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艺术特色

:(1)

词人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通过诗歌形象表露出来,而不破坏诗歌的美。词人构建的意象,有借古讽今的,规劝的,也有总结历史经

验的,预示未来的,而这些都串联在词人思绪和感情的变化、升腾之

上。事件的述说浸透了情,理又隐在事中,两者交织在一起,很好地

呈现了诗歌的魅力。艺术特色

:(2)用典贴切,寄意深远。前人说过“材富则约以用之”,

用典是压缩材料的好办法。如写仓促用兵导致失败的历史教训,词人仅用了“元嘉草草”三句十四个字。→

歌台→

元嘉草草

佛狸祠下

廉颇老矣风流业绩万里如虎

仓皇北顾

神鸦社鼓

尚能饭否赞叹惋惜赞叹之情

警告当局

怒斥偏安

壮志未已孙

权刘

刘义隆

佛狸祠

颇作

:(1)背诵全词。(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豪放词,请任选一个角度

(题材、内容、情感、意境等)谈谈其豪放的表现。

(150字左右)思维拓展!(1)

仰慕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

者表达了要收复失地的愿望。(2)同时也表达了一种

“英雄不再”的感慨和悲伤。1.词人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词人和廉颇在处境上有什么异同?词人以廉颇自比,用意是什么?第一问:同:都是“烈士暮年”,同样空怀一腔忠贞,却又报国无门。异:廉颇尚有人“问”;

人无人来“问”

了,更加悲怆。第二问: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岁虽高,尚有余勇,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劝谏朝廷要重用人才。3.《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所用的典故包含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1)

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典故主要表达词人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2)

刘义隆、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