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议学情境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2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课标要点核心素养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明确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学会用相关知识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3.明确树立科学思维必须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教学重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含义、思维规范及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难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联系和区别政治认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真理,驳斥诡辩。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正确思维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公共参与: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理解逻辑与科学思维的关系,让思维合乎逻辑。1.同一律的原因、公式、含义、要求、注意问题?★★2.矛盾律的原因、公式、含义、要求、注意问题?★★3.排中律的原因、公式、含义、要求、注意问题?★★4.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自主学习3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P10—13,找出相关内容,并划出来。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甲乙转换思考:两个“别人”分别指什么?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探究与分享
P10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壹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3.同一律的要求?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5.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不能游移不定
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②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1)常用公式:“A是A”。
(必须前后一致,不能把A换成非A。A可指代概念或判断)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同真同假)1.遵循同一律的原因(作用):P10-1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P10-1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结论:若不遵守同一律的要求,就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评析:买茶叶的人所说的“好茶”指的是品质优良的荼叶,卖荼叶的人说的“好茶”指的是没有变质的茶叶。示例评析P10特别提醒:①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错误表现:P10-2
3.同一律的要求:P10-2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偷换概念】---使用概念中犯错A:别吵我,我想静静。B:静静是哪个班的?好看吗?【偷换论题】---使用判断中犯错A:你那么有钱,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B: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例1:老师: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
例2:爸爸: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以后打算怎么办?儿子:您经常说,中国人民非常勤劳,我也是中国人,我怎么会懒呢?
例3: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某单位召开的一次安全生产会议上,该单位的某领导发表了这样一段讲话:“时间不多了,简单讲几句吧。今天是安全生产会议,我想讲几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一、关于绿化问题;二、关于计划生育……”违背同一律的逻辑谬误偷换概念:评价和理解→日常生活的交往偷换概念:集体概念→个体概念
转移论题:安全生产→绿化问题、计划生育01
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律师了。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5.同一律的条件性:P10-3
灵活变通:
该论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吗?同一律所维护的思想确定性是认识变化发展中的相对确定性。不违反,不同条件下说明了: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我国逻辑学家金岳霖曾有以下通俗说明:“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当它是由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红的。当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而当它成为红的时候,它就是红的了。当然,它会有不绿不红的时候,不错,可是当它是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逻辑问题?相关链接《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哑口无言)?探究与分享
P11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此矛不可戳穿此盾”。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论断1:论断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此矛可戳穿此盾”“此矛不可戳穿此盾”在同一时间,论断一和论断二不能同时为真。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贰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3.矛盾律的要求?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5.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6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不能自相矛盾1.遵循矛盾律的原因:P11-1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P11-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①常用公式:“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以真推假)例1: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例2: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有同学说:“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这位同学的话是否成立,为什么?
提示:
不成立。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该同学一边说“坚信一位哲人的话”,一边又说“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很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探究与分享
P12①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②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3.矛盾律的要求①“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②“判断”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例如: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它。
例如:“所有人都是自私的”与“有些人是不自私的”。
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肯定。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方的圆
祸福相依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P12-1(1)逻辑矛盾:断定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都成立
;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
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可以避免(2)辩证矛盾:断定的是事物同时具有两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又都要求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逻辑矛盾辩证矛盾区别联系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主观的,可以消除避免指事物同时具有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是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知识拓展:比较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1)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2)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科学又都要求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下列论断有些是自相矛盾的,有些不是。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探究与分享
P12①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向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补充到12页1段)。自相矛盾的判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5.矛盾律的条件性“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其中的“平凡”指他的工作岗位和事迹;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是从不同角度谈论同一对象,不违背矛盾律。其中“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这样的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学以致用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
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结合矛盾律的相关内容,得出钱与李的口供矛盾;同时应结合“只有一人说假话”这一条件进行分析。
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是罪犯。钱与李的口供矛盾真真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肯定判断“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否定判断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认。结论: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探究与分享
P12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叁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是什么?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3.排中律的要求是什么?4.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5.运用排中律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不能骑墙居中1.遵循排中律的原因:P13-12.排中律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P13-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1)常用公式:“A或者非A”(不能骑墙居中)。(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以假推真)例: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二、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3.排中律的要求:P13-2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4、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1)“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或者用概念“A”来反映,或者用概念“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2)“判断”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断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能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不能都否定)二、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5.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和意义:P13-3(1)区别:①适用范围不同
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关系判断,也适用于反对关系判断;
排中律——适用于矛盾关系判断。
矛盾关系:是许昌人和不是许昌人
反对关系:输和赢(还有平局)
②要求不同
矛盾律——“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不能都肯定;(“A不是非A“)
排中律——“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都否定。(“A或者非A“)二、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2)意义:识别与把握“A”与“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答:我去,也不去。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0201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违背了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否定我不去否定我去肯定去和不去示例评析P13【请你破案】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2)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和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因此甲是罪犯。(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1)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和丁中必有一假,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因此乙是罪犯。关系矛盾律排中律区别含义不同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不同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不能都肯定,必有一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不能都否定,必有一真)错误不同承认两个相矛盾的事物同时存在“自相矛盾”(“两可”)对于两个相矛盾的事物都不承认它们存在“两不可”作用不同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强调假,常用于反驳,即驳斥(舍弃)假的条件以推翻对方的观点。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强调真,常用于证明,即找出真条件以佐证自己的观点联系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自身同一)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指明“有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指明“有真”)范围概念和判断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矛盾判断公式“A是A”“A不是非A”“A或者非A”错误表现
“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自相矛盾”(两可)“两不可”6.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P13-3(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②来源: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③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课堂小结对比1.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提示: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2.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提示: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3.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提示: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真。4.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提示: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
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提示: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易错易混】1.(2023湖北卷)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A【解析】D:根据“赵老师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和“孙老师是男子组的最后”可以推断孙老师是全校最后,赵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三个到达终点,孙老师在四位老师中最后一个到达终点,故D排除。BC:根据“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和“李老师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可以得知全校第一第二是女老师,但是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所以钱老师的成绩位于李老师之后。故李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一个到达终点,钱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二个到达终点,BC排除。A:根据四位老师所言分析,可以得出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李、钱、赵、孙,A正确。【直击高考】2.(2023天津)“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B【解析】B: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这话反映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同真,违反了矛盾律,其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B正确。A: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漫画没有涉及排中律,A排除。C:漫画强调不能违背矛盾律,不能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但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C排除。D: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漫画没有涉及辩证矛盾,D排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科学教科版(2024)三年级下册3.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 人教版 (新起点)五年级下册Unit 1 Keeping HealthyLesson 1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 深圳料理培训课件
- 《汽车后市场》课件:深入解析汽车服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 淘宝账户安全课件
- 建筑领域施工方案
-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范文(18篇)
-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5篇)
- 沟渠回填施工方案
- 新文员辞职报告范文(19篇)
- 汇能控股集团内蒙古卓正煤化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管理国内外文献综述》
- 井盖管理应急预案
- 鹌鹑蛋脱壳机的设计
- 行为安全观察behaviorbasedsafety研究复习过程
- 动火作业风险告知牌
- 锅炉专业术语解释及英文翻译对照
- 综采工作面末采安全技术措施
- 《小石潭记》作业设计
- 密封圈定位套零件的机械加工夹具设计说明书
- 旅行社等级评定申报材料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