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1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2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3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4页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同一首歌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的思想感情。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二)能够演唱歌曲《同一首歌》,演唱时能够用抒情的、连贯的声

音,表现歌曲的感情,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

三)聆听欣赏曲《我的祖国》和《大中国》,能够背唱歌曲的音乐

主题;辨别并说出歌曲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表现歌

曲情感的关系;能够辨别这两首歌曲明显不同的风格。

四)创造性地为歌曲《大中国》编配秧歌舞的动作。

二、教材分析

一)《同一首歌》

歌曲《同一首歌》由陈哲、胡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创作于1990

年。中央电视台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之前首次播出,并在春节联

欢晚会上向全国推出,受到热烈欢迎。歌曲以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

旋律和优美的合唱,表达了胜利、欢乐、团结、友谊的美好主题。歌

词里用“鲜花''、"大地”、"春天”、"甜蜜的梦''和呻日光灿烂''等词语,

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新时代里,意气风发,欢聚一堂,唱着“同一首歌”,

畅叙衷肠,展望未,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目标一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的心愿。歌词里用“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

此铭刻''、"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等

深情的话语,表达了在改革开放年代,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友好相处的真诚愿望C这“同一首歌”倾诉了人民对和平、友谊的渴望,

表达了人们美好、纯洁、憧憬幸福未的思想感情。歌曲为E大调,4/4

拍。歌曲结构为两段体(带再现的二部曲式)。A段由4个乐句构成,

第一、二乐句(第1〜8小节)音乐流畅、平和,主题深沉、亲切、凝

重,第三乐句(第9〜16小节)是这个乐段的小高潮,接着连接第四乐

句结束。A段音乐抒发人们经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欢聚一堂亲

切交流时的真挚感情。B段也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第17〜20

小节)以下属和弦的分解形式,从高音开始,造成柔和的色彩和热烈

的气氛,力度逐渐加强的处理,形成全曲高潮,抒发了人们激动、兴

奋的心情,并与A乐段形成对比。第二乐句(第21〜24小节)是第一

乐句的的变化重复,并有“"音的出现,形成暂时的离调,力度逐渐减

弱的处理,使感情进一步深化,体现发自内心的倾诉。第三乐句(第2~

28小节)是A段音乐主题的变化再现,第四乐句中的九度大跳,再

次抒发出人们兴高彩烈的喜悦心情。歌曲最后的结束句是一个典型的

由下属功能转到主功能的补充终止形式,使歌曲在祥和、喜庆的气氛

中结束。B段音乐揭示了歌曲的主题思想——我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唱着“同一首歌”去迎接新的辉煌。

曲作者孟卫东(19〜)北京人,部队艺工作者。1970年参军,1987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长期在中国铁路工团从事音乐创作工

作。主要作品有:歌曲《同一首歌》,歌剧《雷雨》,舞剧《长城魂》

等。

二)《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故事片《上甘岭》的插仙。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作于19年。影片《上甘岭》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

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这首歌是影片

中战士们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

时演唱的歌曲。电影插曲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这是一首优秀的

抒情歌曲。它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保

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坚强信念。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深受全国人民

的欢迎,至今仍久唱不衰。歌曲为F宫调式,4/4、2/4拍。演唱形式

为女声领唱和混声合唱。两段体结构,由两个对比鲜明的音乐主题

(A段领唱部分和B段合唱副歌部分)构成。A段音乐速度稍慢,婉转

流畅,亲切优美,音乐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句在第二、三拍之间八

度跳进之后,出现这部分的最高音这种大幅度跳进的旋律进行,

充分抒发了热切思念家乡的深情,接着的第二、三乐句旋律呈波浪型

进行,洋溢着热情、亲切的感情,第四句中的“4”音具有明显的移宫

效果,向下属音离调后,自然地回到宫调式结束,在色彩上给人以柔

和的印象,使亲切的感情得以深化,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对祖

国、家乡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B段(混声合唱部分)音乐速度稍快,

宽广壮丽,气势磅例,音乐也是由4个乐句构成,旋律从富有动力感

的四度音程和宽广的节奏开始,第一、二乐句旋律大幅度跌宕起伏,

第三乐句旋律向上进行并作渐强、渐慢处理,丰富的和声更显气势宏

伟、磅礴,第四乐句中其中的“7”音也具有移宫效果,这一不稳定的

结束,为歌曲回到A段下一段歌词作好了准备。这段音乐充分表现

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保卫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

念。歌曲运用我国五声音阶调式,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优美

动人的旋律,每段结尾处两个偏音的巧妙处理独具匠心,可谓在民族

调式中自然离调的典范之作。

作者介绍:刘炽(1921〜1998)作曲家。陕西西安人。1936年参力U

红军到延安,曾在人民剧社任舞蹈演员兼小指挥。1939年入延安鲁

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及指挥。1940年在鲁艺音

乐研究室任研究生,曾参与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新中国成立

后,先后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艺术指导、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194

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在苏联专家阿拉波夫的专家班学习作曲。

1961年任辽宁歌剧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1977年始,任中国煤矿工

团团长兼艺委会主任。从事音乐创作0余年,作有大型作品70余,

中小型作品800余,影响广泛。主要作品有:歌曲《翻身道情》、《X

疆好》、《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剧音

乐《塞!嗔昏》、《加、《阿弟马》,御箱乐《胜利腰鼓八《荷花舞》,

合唱曲《工人大合唱》、《祖国三部曲》(含《祖国颂屋《大地公勋、《微

笑的太阳》)等。出版专集《祖国之歌——刘炽歌曲选》。他的作品民

族风格浓郁,旋律隽永秀美,富于歌唱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乔羽(1927〜)词作家、剧作家、音乐学理论家。东济宁人°前

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1946年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毕业

后任职于华北大学三部戏剧创作室,开始从事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后,

先后任职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家协会、化部剧本创作室、中

国歌剧舞剧院「曾长期在河北邢台地区深入生活°主要作品有:歌剧

剧本、电影学剧本《红孩子》(合作)、《刘三姐》等,曾参与大型音

乐舞蹈史诗《东方纥》、《中国革命之歌》的歌词创作。历年创作歌词

逾千首,主要歌词作品有:《我的祖国》、《祖国颂》、《人说西风光

好》、《让我们荡起双炒、《牡丹之歌八《爱我中华》、摊忘今宵》、

《夕阳红》等。

三)《大中国》

歌曲《大中国》是一首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由通俗歌曲改编而成

的合唱曲。曲调吸收了我国民歌素材创作而成,富有时代气息。高

枫作词作曲,朱良镇编合唱。《大中国》的音乐由引子IA+DIA,构成

复三部曲式。引子为4/4、2/4拍,开始在F调上,由主和弦、下属

和弦构成的和声呈述:

这一曲调,造成一个明亮、柔和的意境。然后转为降E调,由男声

用八度和声音程,以豪迈的气势,唱出A段音乐主题的音调,女声

则用和声式二部和声,以亲切的语调相呼应,在属音上造成离调结束。

紧接着速度加快,两小节间奏之后进入第一部分A段。A段,第一

部分。这段为单二部曲式,由一个主题乐段与一个变奏构成,结构为

A(a+a%a段主题乐段是一个四句体乐段,其音乐采用东北大秧歌的

音调为主题发展而成,以齐唱形式呈示出,表现出祖国大家庭中热烈、

欢快、意气风发的扬景。a,段的第二乐段是a段的第一变奏,以混声

合唱形式演唱,使音乐更加热烈、丰满。其中有两个小节和声是用男

声哼鸣演唱的,造成一种云雾般背景,似描写在云雾中的长城。B段,

第二部分°这部分也是单二部曲式,结构为B(b+)c第一乐段b中的

音乐主题音调自河北民歌,曲调流畅活跃,抒情开朗。在合唱处理上

采用了不同手法,先由男高音声部唱出音乐主题,与A段的音乐主

题形成对比,男低音声部与女声则以“嗨''的喊声在句尾相呼应,第二

句变为四声部演唱,显得丰满,第三句先由男声唱,女声则以轮唱形

式模仿演唱,最后以四声部合唱结束这个乐段,使情绪更加活跃。第

二乐段是合唱曲的高潮段落,唱出中华兀女对祖国的共同心声,在

开始的强拍上就用了一个离调和弦(用373构成),使全曲的情绪达

到高潮,第二句开始的强拍上用了主和弦,使语气更加肯定,B段在

激情中结束。在4个小节的间奏之后是第三部分。A,段,第三部分。

这段音乐是A段主题的变化再现,与B段中的第二乐段的再现结合,

其结构为A,(a2+)。第三部分中A的主题再现是a段主题的第二变奏,

它将a段主题的时值放宽,由男声唱出,女声则作为陪衬声部,以对

比活跃的曲调,用衬词“啦”演唱,这是一个活跃的声部,既是喜悦轻

快的歌声,又似轻快的鼓点声。之后女声唱出第三、四句,男声变为

陪衬声部,以二部形式用“啦”演唱,在热烈活跃的情绪中结束此段。

紧接着,是第二部分B段中的第二乐段的再现。这时歌声变为男高

音领唱与混声合唱的结合形式,造成互相呼应的效果,最后的结束处

理是,混声合唱结束在调式主和弦的主音上,而领唱则上行到主和

弦的三音“”上结束,这样的结束,给人以稳定的感觉,又造成一个言

而未尽的浪漫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演唱《同一首歌》

1.充分利用歌曲范唱录音。一般学生平时曾经听过这首歌由,

对这首歌曲比较熟悉。在学习歌曲前,先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首歌曲的

熟悉程度,以便确定教学方法。如果多数学生比较熟悉,可以采用听

范唱录音、让学生直接轻声随着歌唱的方法。也可以用“先哼唱、后

唱词”的方法。发现学生在随唱中有错误或困难的地方,提出专门订

正、练习,然后再听录音或随伴奏唱。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也要在

适当时候让学生唱歌谱(即:不要从始至终用听唱法唱歌词,而完全

不唱歌谱)。对于那些识谱能力比较低的学生,这种练习可以逐步提

高识谱能力。在歌曲艺术处理时,也可引导学生倾听录音,采用轻声、

抒情、连贯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感情。

2.尽量学好歌曲的二部合唱。这首歌曲二部合唱比较浅易,第

一段的第二、三句和第四句的前半句为二部合唱,第二段只有第四句

结尾部分为二部合唱。只要条允许,要把二部合唱部分学会、唱好。

如果确实有困难,也要把第二段的第四句结尾部的合唱学会、唱好。

3.在辨认歌曲结构的基础上,处理歌曲和变换演唱形式。这首

歌曲的乐段和乐句十分规整,容易辨认。可让学生自己进行乐段和乐

句的区分,用彩色笔或铅笔标画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

歌曲情感的处理,或者启发学生自己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在设计歌

曲处理时,要注意力度变化,注意突出高潮。可以向学生设问:歌曲

使你最激动的乐句在哪里?用什么样的力度演唱、表达歌曲的感情?

可用独唱、齐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还可以加上动作表演。

聆听《我的祖国》、《大中国》

1.熟悉并背唱歌曲主题。要让学生学会并背唱《我的祖国》和

《大中国》的音乐主题。教师可让学生随录音唱歌词,或辅以听唱法

教唱。引导学生对比《我的祖国》两个乐段的情绪,并注意第二乐段

(合唱部分)的三段歌词的速度和力度变化。

2.在聆听《我的祖国》和《大中国》时,可以要求学生随着音

乐模仿指挥,或者随着音乐划拍,以帮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

3.可利用卡拉()K形式,请个别同学演唱歌曲。或随卡拉0K,请

个别同学担任领唱,全体学生伴唱或合唱。

(三)创造性活动

给《大中国》编配秧歌舞动作,尝试表演“歌伴舞”。还可以同时

使用录音带或卡拉0K伴奏。在“歌伴舞”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重在引导积极参与,表达歌唱祖国的热情。并不要

求达到某种表演技巧,

第二单元草原牧歌

一、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

族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小黄鹏鸟》及《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

背唱其中的一首;还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鹏鸟》,用独

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

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女中音、男高音及马头琴

的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二、教材分析

(一)《小黄鹏鸟》

《小黄鹏鸟》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一首纯朴的情歌。

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黄鹏鸟”是对恋人的一种爱称。就其歌词

而言,两朵、四朵、八朵等量词,都隐含着成双成对的意思,表达了

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速度稍慢,

表现出一种细腻、爽朗的情绪特征。重新填词的《小黄鹏鸟》赋予了

它崭新的含义。歌中的“小黄鹏鸟”,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被拟人

化的黄鹏鸟,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对的亲朋好友和自己所热爱着的一

切人。总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对他们抒发着自己热爱草原、热爱

家乡、热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小黄鹏鸟》采用五声宫调式构

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整首歌虽分为齐唱、轮唱两部分;

而实质上,它依然为单乐段结构。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

农。从音乐风格上看,《小黄鹏鸟》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也有人

称之为“短调”或“短歌。短调歌曲是蒙古族人民最早发展起的民歌

体裁。在草原牧歌充分发展起之前,短调民歌在蒙古族的音乐生活中

曾占有主导地位。在短调民歌中,爱情歌曲、叙事歌曲占有很大比重。

如:《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等;其次,一些革命民歌亦属此类。

如:《弓I才块室的李鸿》、《反日歌》等。

(二)《银杯》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

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

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

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银杯》采用五声羽调式构成

旋律,旋律悠扬、起伏较大,4/4柏,中速,单乐段结构,在音乐上

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

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

包有如白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

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

歌曲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第一乐段的节奏均匀、稳健;第二乐段

从弱拍起唱,使原本平稳的节奏带有了起伏的律动感。歌曲的旋律采

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声宫调式构成旋律,给人以辽阔、悠扬、婉

转、抒情的印象。这种将情感波澜与意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非常深

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

的欢乐心情。

火华(1942〜)歌词作家,北京人,内蒙古自治区军区创

作员。

阿拉腾奥勒(1942~)蒙古族作曲家,内蒙古自治区哲里

木盟人。1968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职于内蒙古自治

区广播电视艺术团。其代表作品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电影交响

组曲《沙漠的春天》;管弦乐曲《乌力格尔主题随想曲》。

德德玛(1947〜)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内蒙古自治区阿

拉善盟额济纳旗人。1962年入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声乐。

1964年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民族班学习。现任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

演员。经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嘎达梅林》、

《奥菲欧的咏叹调》等。

(四)《达亚波尔》

《达亚波尔》是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昭乌达的一首民歌。

歌中唱到的“达亚波尔”是一个蒙古族小孩的名字。透过这首歌,我们

可以想到:在旧社会,那美如锦绣的兴安岭大草原,那蒙古族人民世

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竟然是无家可归、孤独凄凉的达亚波尔哭泣

的悲伤之地。这一切,又怎能不使歌者为之伤心、为之惆怅呢?!《达

亚波尔》也是一首短调民歌。其节奏均匀稳定、句尾悠长。它的旋律

是采用五声羽调式谱成的,但其结束音却使用了该调式的属音。从音

乐内容的角度看,这种结束方法似乎给人们留下了悬念。如果从整个

歌曲的情绪上看,它给人以压抑、忧伤的感受。

腾格尔在演唱这首歌时,采用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其中,最引

人注目的特点是:在句尾的长音处,往往不在落拍点上唱出歌词,却

有意地在落拍点之后将歌词延迟唱出。这种表现方式虽与原民歌的唱

法有所不同,却与原民歌的内涵没有什么出入,只是给人们带一种现

代音乐的生活气息。

(五)《万马奔腾》

《万马奔腾》是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

曲目。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

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

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

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

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己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

爱,作者写了《万马奔腾》这首乐曲。至于作者有没有弦外之音,他

自己没有叙说。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展开更广泛的想象。

齐宝力高(1944〜)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

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

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

(六)《筷子舞》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

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作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

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

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

筷子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三弦、扬琴、四胡等。其伴唱音乐

也多为当地流行的2/4、4/4拍民歌。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

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筷子舞》这首乐曲是一首鄂尔多斯民歌。它

由四个乐句组成。其音调以五声羽调式为基础。乐曲的前两个乐句,

其节奏比较平稳、均匀,而后两个乐句则显得跳动、活泼。经过编配,

这首乐曲呈复调形态。伴奏声部使用了打击乐器。它很好地配合了乐

曲的律动及情绪。

三、教学时间(3时)

(一)学唱歌曲《小黄鹏鸟》及《银杯》

学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听范唱;条允许的话,最好能观看录像。

1

注意控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演唱《小黄鹏鸟》

2

时,还要注意两个声部间力度上的均衡及层次感。

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两首歌曲的调式特点。

3

模拟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如敬

4

酒、唱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杯并把酒喝

干。

(二)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达亚波尔》及《万马奔腾》

初听时要完整地聆听作品,并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歌手

1

的或乐器的音色。

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

2

明的民族风格。

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3

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德德玛及腾格尔的音色,认识他们不同的演唱

4

风格。

聆听《万马奔腾》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本上的旋律线图谱,

也可鼓励学生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记录、表现自己聆听的印象。

(三)演奏《筷子舞》

要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演奏中做到节奏准确、速

1

度稳定、声部间和谐均衡。

初学时放慢速度,要注意乐曲的句法,熟练后,要表现乐曲应有

2

的情绪。

第三单元多彩的美洲

一、教学目标

(-)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

喜爱美洲、拉丁美洲民族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化。

(二)能够演唱歌曲《红河谷》和《拉库卡拉查》,能表现两首歌

曲的不同情绪,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歌。

(三)聆听《平原我的心》、《我们坚决不动摇》和《化装舞会》,

能够领会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它们的节奏特点。

(四)结合歌唱、欣赏活动,参与敲打节奏等创造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一)《红河谷》

《红河谷》是流传于北美洲红河一带的民歌。它带有美国北方民

歌的某些风格特色,在加拿大南部也很流行,因而加拿大人认为它是

一首加拿大民歌。这首歌传入我国后,有人称之为加拿大民歌,也有

人称之为美国民歌。歌词为J.卫尔所填(卫尔这个人情况不详),

《红河谷》的歌词有数种不同的版本,这里采用的是最原始的版本C

红河因河水中含红褐色土,水色发红而得名。有两条支流,习惯上称

为北方红河和南方红河。北方红河发于美国明尼苏达州西部的冰川

湖,从南向北流,为明尼苏达州和北达科他州的界河,流入加拿大的

马尼托巴省,继续向北注入温尼伯湖,全长498公里。南方红河发于

美国的得克萨斯州西北部,流向东南方,中下游经墨西哥湾低地汇入

密西西比河,是密西西比河最南边的一条主要支流,河长204公里。

《红河谷》歌词表现了移居于北美红河一带人民,在这里垦荒种地、

建设家园,终于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它回顾

了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并展望美好幸福的生活前景。歌词富有生活

气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歌曲为G大调,4/4拍子,歌谣体,单

乐段结构,总共8小节。有的版本以重复前面的8小节乐段作为副

歌。歌曲的节奏稳健,富有动感,旋律朴实、舒展。音域不宽,两个

声部的音域不超过一个八度。易学易记。在曲式结构上,歌曲由两个

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又由两个乐节构成。这两个乐句的节奏相同。旋

律以级进为基础,间或使用跳进。在句法上采用一问一答、前呼后应

的手法,第一乐句为半终止收束,第二乐句为完全终止收束。每个乐

句由两个乐节构成,这两个乐节的节奏,除了结尾略有区别之外,其

他部分节奏则完全相同。显示出歌曲旋律既统一又有变化的的特点。

这些形成了这首歌曲的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风格。

(二)《拉库卡拉查》

《拉库卡拉查》是一首具有墨西哥民间舞曲风格的墨西哥民歌。“拉

库卡拉查”在当地的语言中是“蜂螂”的意思,在这里借用作为墨西哥

一种民间舞蹈的名称。据说这首歌起于军队,起初没有固定的歌词,

歌曲传到哪个部队,那么部队就填上各自的歌词。后这首歌曲传到民

间,并广泛流传。这首歌曲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墨西哥民间舞蹈音乐

的风格。歌声中我们仿佛听到人们跳踢踏舞的脚步声,仿佛看到男女

翩翩热情起舞的情景。墨西哥民间歌舞,自吉普赛舞蹈,后又融入西

班牙舞蹈的特点。各地的民间舞蹈虽有不同,但均为多组变化的男女

对舞,动作以“扎帕蒂阿多”舞步为主,这是一种用全脚掌、半脚掌、

脚跟和脚尖等不同部位,以各种断续节奏击地发出声响的舞蹈动作。

墨西哥民间舞蹈多热烈奔放,活泼欢快,轻松诙谐,感染力极弼。

男舞者身穿传统黑色服装,头戴宽沿帽,双手自然背后,上身基本不

动,突出脚下迅疾、高难的踢踏舞步,男舞者还随音乐把宽沿帽甩甩

去。女舞者的衣裙颜色绚丽,裙边宽肥。她们除双脚跳踢踏舞外,双

手舞动裙子,甩出许多图案。裙花左右摆动,前后拧花,上下翻飞,

与脚下矫健的踢踏舞步变化相配合。在舞蹈进行中,伴奏人员和舞者

还不时地杂以即兴喊叫为歌舞助兴。歌曲的情绪欢快、热烈,速度稍

快。旋律以分解和弦进行和级进相结合为主,旋律进行波浪起伏,错

落有致;节奏为连续的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相结合,疏密相间,性格

鲜明。恰当地表现了人们欢愉的心情和活泼的性格。歌曲结尾处的呼

喊声、拍掌声,更加强了歌舞的热烈欢乐气氛。歌曲为F大调,3/4

拍子,曲式为单二部曲式。歌曲的第「4小节为一个乐句,第〜8

小节为第二乐句,9〜10小节为反复后的乐段结束句,这是第一乐段

(称反复乐段);第一乐段亦为两个乐句,从第10小节第一:拍弱起至

14小节前半部分为一个句,第14小节后半部分至18小节为第二个

乐句。19〜20小节为反复后的结束句。两个乐段环环相扣,一气哈

成。

(三)《平原,我的心》

《平原,我的心》是委内瑞拉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深受委内

瑞拉人民的欢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被誉为委内瑞拉“第二国歌”。

歌曲赞颂了委内瑞拉的美丽风光,抒发了热爱祖国家乡的感情。歌词

里歌唱浪花、棕相、天鹭、玫瑰和太阳,太阳是委内瑞拉人民最崇敬

的神,玫瑰和天鹭也是委内瑞拉人民最喜爱的花卉和飞禽,它们象征

委内瑞拉的大地,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因此这首歌特别受到委

内瑞拉人民的喜爱,并且流传到国外。歌曲由委内瑞拉作曲家古提埃

列斯作曲,由诗人科罗纳多作词。歌曲吸收了委内瑞拉霍罗波舞曲的

节奏和因素。霍罗波舞是委内瑞拉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由西

班牙的霍拉舞揉进本民族舞蹈因素发展而成。这种舞蹈的特点是3/4

拍和6/8拍交替出现,节奏活泼、速度稍快,并带有一种跃动向前的

气势。伴奏乐器使用吉他、民间小竖琴、笛子和鼓等,具有浓烈的

民间风格。委内瑞拉当地民族为印第安人。16世纪中叶,沦为西班

牙殖民地,又有大批黑人移入。委内瑞拉的民间音乐,既有印第安音

乐、黑人音乐的因素,又有西班牙音乐的因素。西班牙音乐对委内瑞

拉民间音乐的影响最深,常常表现在旋律风格和节奏上;印第安人和

黑人音乐因素则多表现在打击乐器的运用以及某些切分音上面。

四)《我们坚决不动摇》

(

《我们坚决不动摇》的歌名也有译作《我们必将胜利》的。这是

一首古老的、著名美国黑人灵歌,20世纪初曾被改为带有浓厚宗教

色彩的宗教歌曲,后又改编成现在的这样的一首反对种族歧视的歌

llllo20世纪40年代,美国南卡罗纳州的查尔斯顿的工人们进行罢工

时,这首歌就在黑人中广泛流传;60年代初,黑人学生在集会游行

或静坐示威时,也唱这首歌。此后,无论是东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工业

城市伯明翰,或是向华盛顿进军的队伍中,美国黑人和白人手挽手、

肩并肩,唱着这首雄壮的战歌,展开声势浩大的斗争。这首歌曲具

有黑人民歌特有的旋律音调,配以浑厚有力的节奏,富有内在的力量,

非常具有号召力,充分体现了黑人为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和获得胜利

的信心,故而这首歌有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马赛曲》之称。歌曲为

F大调,4/4拍子,音域不宽,只有七度,适合众人演唱,且这种音

区更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感情。歌曲具有鲜明的进行曲特点,短小精练,

易唱易记。歌曲旋律是由4个乐句构成的单一部曲式。第一乐句:

这种长短结合的节奏,特别是附点节奏的运用,非常富有气势,其音

调好似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的呼声;第二乐句是这种情绪的发展;第

三乐句由附点音符开始,然后停留在分解主和弦音上:,更显得激

动,是全曲的高潮,显示出不可战胜的浩大气势;第四乐句的结束:

显得自信有力。

五)《化装舞会》

(

《化装舞会》是一首著名的探戈舞曲。是阿根廷家喻户晓的乐曲,

被人们称作是阿根廷的第二国歌C《化装舞会》也是最早传到我国的

探戈舞曲之一。“探戈”(Tang)是阿根廷的一种舞会舞蹈,也是器乐曲

和歌曲的一种体裁。19世纪出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郊,最早流行

于阿根廷底层人民中间,20世纪后进入上层社会,并传入欧洲,至

今在世界各国盛行不衰。探戈的诞生与发展,与阿根廷社会、历史的

变迁及大批欧洲移民的思乡情绪密切相关,它含有欧洲、非洲和美洲

等多种音乐化因素,而主要是受黑人歌舞影响形成的。探戈的舞蹈风

格含蓄、酒脱、舞姿具有表现力。探戈舞曲的曲调为二拍子或四拍子,

中速。多用切分节奏和小调式。探戈舞曲曲调优美,节奏变化多样,

情绪大多深沉、徐缓,有时还带有浓重的哀伤、惆怅情绪。早期的探

戈曲多由吉他、小提琴、曼多林等演奏。20世纪后逐渐确立了钢琴、

六角手风琴和小提琴、低音提琴等几种乐器的组合。六角手风琴的低

哑音色与探戈的怀乡、伤感情调相吻合,故至今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

重要乐器。作者为作曲家马托斯罗德里格斯,他生于乌拉圭,

后到阿根廷定居。这首舞曲描写一家医院的大夫和病人,为庆祝狂欢

节而举行化装舞会的情景。在流行中有两种不同的唱词,现在流行的

多是器乐曲。《化装舞会》为g小调,4/4拍子,乐曲结构为复三部曲

式。

三、教学时间(3时)

一)演唱《红河谷》及《拉库卡拉查》

用富有感情的范唱或录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歌曲留有完

1

整的印象。

《红河谷》这首歌的音域不宽、节奏平稳、旋律简洁朴实,学起

2

比较容易。最好引导学生用视唱法学唱。如果条不允许,也可用模唱、

听唱的方法学会歌词。而后再用歌词带动学唱歌谱。

教唱时,要注意准确起唱,不抢拍。老师可通过指挥手势引导学

生。学生也可用指挥划拍的方法辅助学唱。

教唱的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注意情感表现问题。为了表现好歌

曲的感情,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解决呼吸、句法及圆润而自然的歌唱声

音问题。为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可

鼓励学生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如:领唱、合唱、用哼鸣伴唱等。

这首歌曲的二部和声十分规整简洁,对表现歌曲的情绪说很有效

果。因此,要尽量唱好二声部合唱。

《拉库卡拉查》具有民间舞曲的风格,要用稍快的速度和欢乐的

3

情绪演唱。在教学方法上可参照《红河谷》的教学建议设计。如果已

经学会了《红河谷》这首歌,也可引导学生对两首歌作比较。

演唱《拉库卡拉查》时,鼓励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其配伴奏,或模

仿墨西哥舞蹈进行参与。参与中重在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不在技术

问题上过份要求。

二)聆听《平原,我的心》、《我们坚决不动摇》和《化装舞会》

要完整的聆听音乐。要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乐曲鲜明的民族风格,

1

尤其是它们的节奏特点。如:霍罗波舞节奏,可用稍快的三拍子节奏

感受、体验、表现;摇滚节奏,可用本“实践与创造”的第三题感受、

体验、表现;探戈节奏,可用下面的提示感受、体验、表现。

为导入本题,可让学生听几个拉丁美洲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

2

判断,进而深入题。

为使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拉丁美洲民族民间音乐的特殊风格,

3

除了认真聆听、演唱作品外,要适当地讲解与之相关的化知识。如:

地理、历史、化、习俗等。要掌握适度,讲解要少而精。

第四单元劳动的歌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我国各地、各民族的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

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积极参与结合学习号子的创造

性活动。

二)能够演唱具有浓厚劳动气息的《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

首民歌,演唱时能够表现出歌曲紧密结合劳动的特点。并表现出这两

首歌曲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三)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哈腰挂》、

《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特点与风格。

四)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

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一)《军民大生产》

《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解放区十唱》。194年作曲家

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而成。《推炒面》是广

泛流行于甘肃东部的著名打夯号子。《军民大生产》表现了当年陕甘

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

热烈情景。这首歌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曾广泛流传。原曲有10段歌词,

后被选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改为现在的段词,歌词内容表现

开荒、纺线、习武等劳动、战斗生活,歌词中还以“哨咳”、“西里里

里察拉拉拉”等富有劳动特色的衬词,渲染了歌曲热烈、欢腾气氛,

特别是第段歌词,增加了队列口号声,更显威武、雄壮,表现边区军

民们的乐观精神。《军民大生产》为商调式,由六声音阶写成。演唱

形式为领唱和齐唱,具有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曲调健壮豪迈,

多采用同音重复与跳进相结合进行,有很强的动力感。节奏坚定有力,

主要由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显得紧张有力量。全曲由两个乐

句构成一段体(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第1〜4小节)分为两个乐节,

第1、2小节采用重复主音的手法,第3、4小节强调“微喑,形成模

进。第二乐句(第〜9小节)的前三小节为快速的切分节奏及连续的十

六分音符节奏,与前面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歌曲情绪推向高潮。

最后两小节铿锵有力,是全曲的归纳和总结。

张寒晖(1902〜1946)作曲家、戏剧家。河北定县人。1922年入

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习戏剧表演,192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

剧系学习表演和编导。1929年毕业后在北京、西安等地从事中学教

育、戏剧演出、民众教育和报刊编辑等工作。1941年8月赴延安。

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1946年

在延安病逝。一生创作歌曲0余首,大多自己作词。并作有配合革

命斗争的秧歌剧。代表作品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

《军民大生产》等。他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朴素、洗炼,

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二)《翁嘿呀》

(

《翁嘿呀》是吉林延边朝鲜族的一首劳动歌曲,因歌中用了很有

特色的衬词“翁嘿呀”而得名。朝鲜族农民在集体劳动中,合着劳动节

奏,“一领众和”地歌唱,有利于调节精神,统一意志。歌词随兴而编,

领唱者唱正词,众人唱衬词。表现了丰收时节的打谷场上,人们载歌

载舞、喜获劳动果实的情景,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歌曲具

有浓郁的朝鲜族民歌特色。歌曲为羽调式、由、1、2、3四个音编

织而成。2/4拍子。一段体结构(单一部曲式)。歌曲节奏紧凑、规整,

突出的节拍重音,有规则地进行,使大家的力量集中,情绪高涨。开

始的4小节中带长音的引子由众人唱出,好像大家已经做好劳动准

备,就等一声号令开始干活。接下是“一领众和''的演唱,领唱从高音

开始,以兴奋的情绪唱出第一句,众人在句尾呼应,而后是紧张的问

隔一小节的领唱与合唱的交替进行,节奏紧凑,腔节短小,犹如自然

的劳动呼号。到最后句尾4小节又出现了与引子相同的曲调,但与引

子效果不同的是,此处已告一个段落,这样的结尾便于在持续性的劳

动中不断反复演唱。这种旋律特征也是许多劳动号子所共有的。这首

歌曲具有明显的劳动歌曲特点,重音突出,节奏感强,唱腔短小,近

似于自然劳动呼号,而且歌词常常是即兴而编的。

三)《哈腰挂》

《哈腰挂》是流行于我国东北林区的一种抬木号子。又称“吆号子”,

流传较广,遍及整个东北林区。属于搬运号子类。196年著名号子歌

手赵希孟根据林区号子改编成男声合唱《森林号子联唱》,《哈腰挂》

是其中一首,曾在全国音乐周上演出,得到好评。搬运木头时,木头

两侧各站4个人,歌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当领唱者唱出“哈腰挂呀”

时(预备开始的号令),大家一起弯腰(哈腰)把挂钩挂在被抬的木头上,

当挺起腰开始起步时,左侧4人迈右脚,右侧4人迈左脚,形成用对

的脚步,边走边唱,随着歌声的节奏齐步向前迈进。《哈腰挂》歌唱

简便,气势雄浑,歌曲采用D宫调式。节拍采用两拍子与一拍子混

合形式,其节拍规律是“强、弱、强曲调的基本结构是单乐句的多

次反复变化,乐句的衔接不固定,也没有一定的句数,根据劳动的情

况随时都可以结束。曲调起伏较小,全曲虽有一个八度,但经常用的

音调只在的五度范围内。多为依字行腔,与当地方言音调紧密结合。

在抬较细的小木头时,进行的速度比较快,歌声高亢,号子的旋律性

较强;如遇到沉重的大木头时,每个人肩负着几百斤的重量,精神需

要高度集中,行进速度不仅减慢,而且唱时不可避免地带着粗重的自

然呼喊声,领唱与和唱在接腔时常形成声部重叠。

四)《连连夯》

《连连夯》是一首在打夯时唱的劳动歌曲,属于打夯号子类。多

为一领众和形式(也有少数是齐唱的)。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

挥者。《连连夯》就是连续不停打夯时所唱的号夯。词多即兴编唱,

有时也引用某些戏曲唱词,唱词内容除与劳动相关外,也唱古今中外、

天地理之类的内容。节奏鲜明、铿锵活跃、节拍工整,重音突出,音

调质朴开朗,雄壮热烈,高亢有力,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展现了

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图景。歌曲为2/4拍子,五声徵调式。曲式结构

为变化重复的一段体结构(单一部曲式)。开始的4小节为歌llh的上句,

之后有两小节的重复,其音乐主题是由动机发展而成,噫亮、高亢

的歌声,激发起人们的劳动热情;接下的4小节是歌曲乐段的下句,

它是上句的变化发展,十六分音符的运用显得十分活跃,以流畅的进

行停留在调式的主音上,构成这个乐段结束。再接下的4小节是乐段

上句的重复,曲调由音乐变化主题发展而,前两小节在中低音区,而

后八度向上大跳,使情绪高涨,最后4小节是乐段的下句完全再现,

使全加完满结束。歌曲短小精炼,适于劳动中歌唱,音乐显示出北方

黄土高原高亢、开朗的特色。

五)《船工号子》

《船工号子》是影片《旋涡里的歌》的一首插曲。歌曲吸收了四

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创作而成,是一首很

有特色的、表现船工劳动的男声独唱曲。廖云、孑农作词,常苏民、

陶嘉舟作曲。《川江船夫号子》是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一种船

工劳动号子,由8首不同特点的号子联缀而成。行船时,通过号工的

领唱指挥、协调大家的动作。领唱部分旋律婉转,装饰音较多,常用

远距离音程,和唱部分节奏富于变化,常与领唱交织重叠,构成多声

部合唱。每种号子有不同曲调,可以独立唱,也可以联唱。其中,有

表现在平静江面上航行时唱的悠扬动听的《平水号子》和《下滩号子》;

有发现险滩后,准备投入紧张战斗时唱的、坚定有力、充满信心的《见

滩号子》;而在闯滩夺险与凶滩恶水搏斗时,唱近似呐喊的急促紧张、

气氛强烈的《上滩号子》与《拼命号子》。这首歌曲由多段不同的号

子联缀而成。号子实际演唱是“一领众和”,而在这首独唱曲里,与

独唱相呼应的是伴奏,它不仅渲染了气氛,而且起至।产众和”的作用,

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歌曲用了4/4、3/4、2/4三种拍子,五声羽调

式和宫调式。曲式为多段联缀结构(或称多段体结构)。由羽调式开始

的第1小节是歌曲的引子,它把我们带进一个宽阔江面的意境之中。

接下的小节,由慢板转入中速,其曲调好似“平水号子”中"号工”的领

唱,豪放而有气势,间奏好似"船工们'’的呼应,坚定有力;第7小

节至第10小节的曲调进行,好似《见滩号子》,它告诉我们,前面就

是险滩,要做好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准备,节奏紧凑,语气刚毅;第

11小节至14小节的曲调进行,好似《上滩号子》,3/4拍,歌声与伴

奏紧密呼应,随着速度的加快,情绪逐渐高涨,气氛越越紧张;第1

小节至38小节的曲调进行,好似《拼命号子》,这是全曲最紧张的段

落。表现船工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顽强搏斗的场景,造成全曲的高

潮;第39小节至43小节,速度渐慢,曲调的节奏拉长,表现战胜了

险滩,闯过了滩关后的胜利喜悦心情;接下的两小节的间奏,把我们

带入《下滩号子》意境之中,第46小节至62小节曲调进行流畅抒情,

船工们唱起舒展、悠扬的歌,驾船在涛声中平稳地航行,曲调结束在

宫调上,把我们带进这美丽的江河景色中;第63小节至歌曲终了,

是歌曲的尾声,从这个乐句起,用移位的方法,重复几次,最后停

留在调式的徵音上,即:,而最后的这个在高音区的结束,表示船

工们驾船远去,留下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景象。

三、教学时间(2时)

一)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

学唱歌曲前应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录音或老师的范唱,以使学生

1

对歌曲有整体性的感受,并激发其学唱歌曲的兴趣。

《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都短小、易学。可用听唱法直接学

2

唱歌词。例如:可直接整体模唱,也可分句、分段模唱,还可以跟随

录音先唱衬词、再唱全歌。学唱中应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

表现歌曲的情感。

演唱中可鼓励学生设计演唱形式或参与表演。如:采用领唱、齐

3

唱的形式演唱《军民大生产》;用表演唱的形式演唱《军民大生产》

或《翁嘿呀》;为《翁嘿呀》编配朝鲜长鼓舞节奏,在演唱歌曲时作

为伴奏。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可适当引导学生学唱歌谱。如:在唱歌过

程中,利用乐谱更好地表现歌曲情感或校正不准确的唱法;唱会歌词

后,返回视唱曲谱等。

演唱歌曲时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歌唱,防止大声唱歌及喊唱的现象

发生。

二)聆听《哈腰挂》、《连连夯》及《船工号子》

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作品,使学生感受、体验、理解作品的艺

1

术特征——特别是劳动号子的特征。

条允许的话,可用录像、电影片段一类的媒介,使学生更直观地

2

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直接联系。

聆听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伴随音乐做表演

3

性或模仿性动作;参与讨论、评价;搜集相关字、图片、音响、录像

资料等。

对本单元的音乐作品做综合比较,进而认识劳动号子及劳动歌曲

4

的基本特征,认识其风格上的异同。

第五单元神奇的童话

一、教学目标

(一)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洛累莱》、《魔法师的弟

子》和《黄鹤的故事》。乐于主动了解其创作过程、化背景及表现形

式。知道法国作曲家迪卡斯。

(二)能以叙述的口吻、平静的呼吸、有表情地齐唱或独唱《洛累

莱》。能运用不完全小节的知识划分乐句,标记换气记号。(可用英演

唱)

(三)聆听《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能听辨《魔法师的

弟子》、《黄鹤的故事》的主题及主奏乐器的音色与在音乐中的表情作

用。

(四)能依据《三个小和尚》的故事,集体创编并表演,每个学生

都能在活动中承担任务。

二、教材分析

一)《洛累莱》

1.背景材料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动人的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儿子奥

尔菲斯,他美丽的歌声能使猛兽俯首、顽石让路。一次,他率船队在

蓬托斯海航行,遇上两座浮动的岩礁。多少年,这岩礁上的女妖用迷

人的歌声诱惑往船只上的海员,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寻声而去,结果船

被岩石撞得粉碎,人也随船葬身海底。奥尔菲斯知道这个危险,当歌

声刚一传,他便用棉球堵住了海员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的身子让人捆

绑在桅杆上,使之无法寻声而去。奥尔菲斯弹着里拉琴,高声歌唱,

终于带船队闯过了险境。这个古老的故事在欧洲广为流传,在不同国

家又和本国民间故事结合在一起。《洛累莱》就是德国诗人海涅根据

德国民间故事编成的一首叙事诗。在德国,这个女海妖叫洛累莱,海

变成了莱茵河。歌曲《洛累莱》是海涅同时代作曲家西尔歇用海涅的

同名诗谱成的一首叙事歌。《洛累莱》已成为德国最著名的一首艺术

歌曲。

2.作者简介:弗雷德里赫泗尔歇1789年6月27日出

生在沃腾堡,是19世纪德国有名的作曲家和民歌搜集家。西尔歇从

小随父亲学习音乐,后师从奥伯兰学弹管风琴。181年他定居在斯图

加特,师从克罗采和赫默学习钢琴和作曲。1817年,他成为艾尔万

里卡学院的作曲教师。西尔歇的主要作品是歌曲。1860年8月26

日逝世,终年71岁。

3.歌曲分析

歌曲《洛累莱》大调、6/8拍、单乐段结构。它用三段词精炼地

概括了这个古老的传说。它的曲调带有很浓郁的德国民歌特色,朴实

无华。它是基于第一句的主题发展而成的,而歌曲中先后三次出现第

一句的主题。歌曲为弱拍起唱、速度适中、带有叙述性。

(二)《魔法师的弟子》

1.背景材料

《魔法师的弟子》,法国作曲家迪卡斯创作于1897年。翌年月1

日在巴黎国民音乐协会管弦乐演奏会上首次演出。作者亲自指挥。乐

曲以德国学家歌德(1749〜1832)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为题材。

情节为:魔法师的徒弟经多次窥察,从师父那里学得一句咒语,能使

扫帚代人取水。一日,师父外出,徒弟趁机念起咒语,于是扫帚取水

不止,徒弟乐不可支。水越越多,徒弟忽然发现自己未学会使扫帚停

止取水的咒语,眼看流水滚滚不止,徒弟惊慌失措,一斧头将扫帚劈

成了两半。不料,分成两半的扫帚变成两把扫帚,轮流取水,大水泛

滥成灾,徒弟大呼救命。正巧师父赶到,急念咒语,才解救了灾难。

2.作者简介:迪卡斯(186〜193)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882〜1889年在巴黎音乐院学习。1888年以清唱剧《维勒达》获罗

马奖二奖。1892年开始在杂志上发表音乐评论。1910年起,先后任

巴黎音乐院管弦乐法和作曲教授:1913年起兼任师范学院教授。曾

参加整理、出版《拉莫全集》和《库普兰古钢琴曲集》,校订贝多芬、

D.斯卡拉蒂的作品。1934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迪卡斯的创作

态度严谨,不轻易发表作品,且晚年丢弃大量手稿。从仅存作品中反

映出,他遵循古典音乐传统,吸收现代音乐(特别是印象主义)的某些

因素,坚持表现自己的个性,在法国被称为“独立派”。其音乐成就主

要表现在大型管弦乐曲方面。例如,大调交响曲兼有古典主义的严谨

和浪漫主义的热情;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有生动的节奏和绚丽的

配器,是他独创性最强的作品,被德彪西誉为一部“作曲法讲义”。我

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在法国曾随迪卡斯学习过理论作曲。迪卡斯创作

的主要作品有:《大调交响曲》、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波利耶克

特》序曲,芭蕾舞剧《仙女》、歌剧《阿兰娜和蓝胡子》,清唱剧《维

勒达》,钢琴曲《降e小调奏鸣曲》、《拉莫主题变奏曲、间奏曲和终

曲》、《悲哀的前奏曲》、《远方牧人的呻吟》等。

.乐曲分析

3

《魔法师的弟子》为交响诗。全曲分成序奏、谐谑曲和结尾三部

分。序奏部速度较慢,9/8拍。小提琴和单簧管先后奏出的两个动机:

都描写了魔法师的弟子轻声咕哝、诵念咒语的情景。两个接连出现的

动机中,乐曲对后一个动机予以强调,然后反复一遍。接着突然增强

力度,表示咒语开始生效,扫帚突然活动起。随后,在定音鼓的猛击

下结束了这一富于戏剧性的序奏部。接着乐曲进入由谐谑曲组成的主

体部分。一开始由大管呈示的谐谑曲主题(见下例),由序奏部第二

个动机演变而成。生动地描绘了扫帚拎水的情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

魔法师的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态:

紧接着出现的序奏部第一动机的变体,使人仿佛看到兴奋的魔法师的

弟子更为起劲地诵念咒语使扫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