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专用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四川专用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四川专用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四川专用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四川专用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2025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2024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水平1-4]1.1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试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1.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说明相关地理现象[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运用区域图、等温线图,说明气温时空变更[水平1-4]2.1运用区域图、等温线图,说明某地气温分布变更规律[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2运用资料,分析某地影响气温分布与变更的因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知识体系构建][主干知识整合]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特点详细表现汲取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汲取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汲取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被汲取得很少散射选择性微尘、空气分子能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部分可见光[易误辨析]1.太阳辐射的绝大多数都被大气减弱掉吗?提示不是。大气干脆汲取的太阳辐射只占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地面汲取的太阳辐射却占到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二分之一左右。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辐射能量与辐射波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一日最强时刻12点13点14点能量可见光波段红外波段红外波段波长短波辐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受热过程受热过程详细内容热量来源太阳照大地太阳辐射有二分之一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干脆热源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汲取,使大气增温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大气还大地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易误辨析]2.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还是地面?提示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大气汲取的主要是红外线和紫外线,能量并不多。地面辐射主要为红外线,多数会被大气汲取,故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3.陆地气温的时间变更规律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变更差异日变更约14时日出前后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沿海地区日较差较小年变更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内陆地区年较差大沿海地区年较差小南半球1月南半球7月[易误辨析]3.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吗?提示气温的变更取决于汲取的热量与放出的热量的差值,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值是当地正午12点前后,正午后,虽然太阳辐射起先减弱,但大气汲取的热量仍旧大于放出的热量,所以气温仍在上升。直到下午2点前后,大气放出的热量起先大于汲取的热量,气温起先下降,故此时气温达到最高。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例1】(2024·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平安越冬,采纳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肯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更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更。据此完成(1)~(2)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更的曲线是()A.① B.②C.③ 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更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更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更与气温日变更一样[尝试自解](1)________(2)________[错因诊断]第(1)题不能了解相关原理,即膜内温度高于大气,丰雪可以减小温差。第(2)题混淆了平均气温柔最低气温的概念。[解题步骤]第一步,获得信息:文本信息“平安越冬、双膜覆盖”;图像信息“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更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更”。其次步,思维路径: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平安越冬,采纳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更曲线,解除③④。又依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推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更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更曲线,因此答案选B。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更,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更(即平均气温变更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更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第三步,筛选答案:(1)B(2)C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上升。(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农夫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③华北地区早春农夫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2.利用大气减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潮湿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凹凸、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地势凹凸:地势高→大气淡薄→白天大气的减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减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柔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2024·华中师大附中测试)“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风寒效应”是指因风引起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水寒效应、风寒效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水寒效应”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体温并不肯定降低B.“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一样,都是关注大气温度C.“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四周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肯定降低D.“风寒效应”与“水寒效应”一样,都会使人体温下降2.对下列现象说明正确的是()A.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风寒效应在起作用B.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水寒效应C.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D.印尼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有风寒效应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不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A错。“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都是关注大气温度,但结果是相反,并不一样,B错。“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四周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肯定降低,C对。“风寒效应”人的体温不肯定降低,D错。第2题,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水寒效应在起作用,A错。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风寒效应,B错。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C对。印尼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大气中火山灰减弱太阳辐射,D错。答案1.C2.C考点二气温的水平分布与等温线【例2】(2015·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溶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缘由。[尝试自解][错因诊断]对青藏高原气温特点与变更规律相识不清,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解题步骤]第一步,获得信息:文本信息“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图像信息“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次步,思维路径:结合材料中多年冻土的介绍,可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的特点回答。第三步,写出答案: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为-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溶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1.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年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如上图)。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如上图)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同纬度地带气温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气温降低;暖流经过气温上升温馨提示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20°N~30°N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上。2.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2024·湖南长沙其次次模拟)“枸杞、蔬菜、羊”是格尔木的三大主导产业,下图是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柔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3.格尔木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及缘由是()A.1月份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B.3月份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C.7月份白天气温高,夜晚降温幅度大D.10月份太阳高度变小,冷空气概力增加4.关于气温对格尔木三大主导产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高温多雨,利于蔬菜生长B.年均气温高,利于牧草生长C.气温日较差小,枸杞品质优良D.冬季气温低,羊毛品质优良解析第3题,依据图中数据可算出,1月份气温日较差约为13℃,3月份约为17℃,7月份约为13℃,10月份约为15℃,所以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是3月,B正确;3月份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格尔木白天气温回升快,春季气候干旱,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晚上气温低。第4题,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较少;牧草生长受降水影响大,受年均温的影响较小,且青藏高原海拔高,年均温不高;气温日较差大,枸杞品质优良;冬季气温低,羊毛细密,品质优良,D正确。答案3.B4.D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1.我国夏季汽车在暴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车内温度高达60℃。结合玻璃温室原理分析其主要缘由。答案夏季太阳辐射剧烈,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但对太阳短波辐射减弱作用较小,故车内温度较高。每年早春季节,江苏某茶园的茶叶极易受逆温而引起冻害。下图为该茶园为防止冻害装的风扇。据此完成1~2题。1.该茶园早春冻害发生最严峻的时间段最有可能为()A.4:00~6:00 B.8:00~10:00C.12:00~14:00 D.18:00~20:002.在茶园中装上风扇能够起到防冻作用的缘由是()A.增加汲取太阳光 B.加大空气对流C.增加大气逆辐射 D.产生温室效应解析第1题,日出之前,逆温最严峻,加上一天之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易发生冻害。春季一般6:00之前日出,A正确。第2题,风扇转动可加大空气对流,加强热量交换,将高处相对暖和的空气吹向茶园,也可阻挡上层冷空气下沉,从而起到防冻害作用。B正确。增加汲取太阳光、增加大气逆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与风扇无关,A、C、D错误。答案1.A2.B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入秋的时间分布状况。秋季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1)导致图示区域入秋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2)“白露生”是指秋季近地面早晨易出现雾,其主要缘由是什么?答案(1)图示信息显示我国入秋时间由北向南推迟,主要是热量条件差异所致,而热量的纬度差异则由太阳辐射不同所造成的。(2)雾的形成主要是由降温所造成,秋季晴朗的早晨,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降温幅度大,易出现浓雾天气。(2015·四川文综)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3~4题。3.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4.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干脆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解析第3题,依据图例和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学问,可以看出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柴达木盆地,D项正确。第4题,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足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早晨。四川盆地内由于秋、冬季节阴雨天少,晴天多,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快,使近地面大气降温快,水汽易冷却凝聚形成雾。答案3.D4.D主观题增分策略(四)气温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气温特征的描述与成因分析通常有如下几种设问:1.依据图文资料,描述某地气温的季节变更特征,并分析成因。2.依据某地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缘由。3.依据图文资料,对比分析两地气温时间或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缘由。(2024·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24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漂亮壮丽,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材料二下图为“加拿大50°N旁边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缘由。(4分)[样卷评析][标准答案]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比较两地气候特征差异,应比较气温柔降水两个要素,气温主要从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以及年温差等方面比较,而降水则从降水量最多月、最少月及降水年内变更、年总降水量等方面比较,而比较两地气温差异,则要考虑影响气温的因素。命题方向满分术语气温特征描述某地气温时间分布规律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或终年高温(终年凉快)(终年寒冷);年温差大(或小);日温差大(或小)某地气温空间分布规律气温由××方向向××方向递减(或××高××低),等温线与纬线(或海岸线、等高线等)平行,地区温差大(或小)对比两地气温异同夏季两地气温×高×低,冬季气温×高×低(或气温相差不大),×地温差较大,×地温差较小。影响因素分析温差大小影响因素分析(1)地势凹凸:地势高→大气淡薄→白天大气的减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减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柔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等温线平直与弯曲分析陆地:地形平坦、下垫面均一,平直;某地地势较高(较低),气温较低(较高),弯曲。海洋:某处有寒流或暖流经过,气温较低或较高等温线走向影响因素从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2015·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408平方千米。该地夏季气温常常超过49℃,最高曾达57℃,是北美洲夏季最燥热的地区。分析死谷夏季燥热的缘由。解析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限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该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谷底和谷坡升温速度快,热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使气温上升;从材料中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热量不易散失,造成夏季燥热。答案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限制,太阳辐射强;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汲取太阳辐射,加热大气;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2024·北京丰台模拟)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完成第1题。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A.①强 B.②弱C.③弱 D.④强解析“秋阴”“雨声”说明为阴雨天气,云量大,大气逆辐射强,近地面气温高,故霜来得晚些。答案D下图为浙江省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单位:℃)。据此完成2~3题。2.影响该省7月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洋流 B.海拔高度、洋流C.大气环流、纬度 D.海陆位置、地形3.下列四城市,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A.杭州 B.丽水C.舟山 D.温州解析第2题,7月份是夏季,图中东部7月的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受海陆位置影响;图中部有闭合的等温线,说明受地形影响。第3题,纬度高,距海洋远,大陆性增加,气温年较差大。杭州地处长三角平原,夏季气温高,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年较差最大。舟山和温州的海洋性较强,且丽水和温州受冬季风影响小,气温年较差也小。答案2.D3.A(2024·浙江温州中学测试)被称为高速马路“流淌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下图是沪宁高速马路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4.团雾多出现在高速马路上的主要缘由是()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B.沿线工业污染严峻C.路面昼夜温差较大 D.远离河湖与林草地5.沪宁高速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4题,高速马路是水泥地面,由于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在夜晚,地面不断地降温,使得近地面气温不断下降,形成逆温,最终导致团雾的形成。第5题,团雾的成因,除了逆温条件外,还须要大量的水汽,③地靠近太湖,有大量的水汽,团雾发生频率最大,选C。答案4.C5.C(2024·湖南雅礼中学质检)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对雾霾形成的机理探讨,提高应对的科学性、精准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结合所学学问,完成6~8题。6.浓雾天气能见度降低的缘由之一是()A.浓雾汲取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B.浓雾减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浓雾变更了太阳辐射的波长7.浓雾天气能见度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绿色光仍旧很醒目的缘由()A.红、绿色光不简单被散射 B.红、绿色光最简单被散射C.红、绿色光不简单被遮挡 D.红、绿色光不简单被汲取8.雾霾天气,空气中的PM2.5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较大。作为中学生,下列做法有利于削减雾霾天气发生的是()A.早晨起床去晨跑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上学C.去医药超市买一副可隔离PM2.5的口罩D.去郊区外婆家休假以远离雾霾解析第6题,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削减,降低能见度,C正确。第7题,红、绿色光的穿透力较强,不简单被散射,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状况下(如大雾天)也简单被望见,不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其他颜色的光在大雾天很简单被散射,A正确。第8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轻汽车尾气排放,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从而减轻雾霾的影响,B正确;晨跑、买口罩、远离雾霾区去旅行可减轻对自身的危害,而不会解决雾霾问题。答案6.C7.A8.B(2024·福州质检)大兴安岭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缓东陡。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东西坡月平均气温直减率年变更,气温直减率指气温随海拔增高递减率。读图完成9~10题。9.该山脉东西两坡月平均气温直减率()A.夏季差异显著 B.变更幅度相同C.东坡大于西坡 D.变更趋势相反10.该山脉东坡月平均气温直减率最高的月份出现在冬季的主要缘由是()A.山脉阻挡,冬季风弱 B.靠近海洋,降水丰富C.气流下沉,气温上升 D.昼短夜长,日照较弱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东坡的月平均气温直减率均大于西坡,故C项正确。东西两坡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直减率在2~3月的差异是最显著的,故A项错误。东坡的变更幅度明显大于西坡,故B项错误。东、西两坡的月平均气温直减率的变更趋势基本一样,故D项错误。第10题,北半球冬季,大兴安岭山脉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西坡为迎风坡,东坡为背风坡。冷空气经过山脉后下沉增温,使山脉东坡不同海拔之间温度差异加大,气温直减率上升。答案9.C10.C二、非选择题:共40分。11.(2024·广东深圳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心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缘由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探讨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