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课件-第七章 湖北民族民俗_第1页
《民俗》课件-第七章 湖北民族民俗_第2页
《民俗》课件-第七章 湖北民族民俗_第3页
《民俗》课件-第七章 湖北民族民俗_第4页
《民俗》课件-第七章 湖北民族民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导游基础知识第七章湖北民族民俗

章节目录第二节土家族第一节民族与民俗概况

第三节

苗族第四节侗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和白族学习目标及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通过对湖北省各主要少数民族的民俗方面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民族、民俗的基本概念;2、知晓湖北省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民俗的基本特征;3、熟悉湖北省主要少数民族的历史来源、饮食习惯、民族服饰、建筑民居、婚俗观念、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生活禁忌、曲艺歌舞以及民族工艺等简要情况。学习重点重点掌握7个世居湖北省的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和白族)的主要风俗、服饰、信仰、禁忌、节庆活动和民族工艺等事项内容。第一节民族与民俗概况一、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经济和生活,即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过程。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湖北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57.97万人,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份(缺乌兹别克族、德昂族,详见表5.2湖北省人口列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4%,有7个少数民族世居湖北省(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和白族)。湖北省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的省份之一。现在的民族自治地方就是在民族聚居区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的民族自治,享有管理和决定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享有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政令的自主权的政策。湖北省有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10个民族乡镇(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仙桃市沔城回族镇、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神农架下谷坪土家族乡、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11个民族村(郧县杨溪镇清凉寺沟回族村、襄樊市友谊街居委会、竹山县城关镇东门回族村、枣阳市顺城回族民族村、石首市槐树堤回民居委会、郧县南化镇马纵岭村、襄阳县双沟镇双北回族村、房县化龙镇长望回族村、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马湾回族村、枝江市江口镇回族镇、鹤峰县三家台蒙古族村)。湖北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2万人)、宜昌市(43.5万人)、武汉市(5.4万人)、荆州市(3.3万人)、荆门市(1.5万人)和十堰市(1.3万人)。湖北省少数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土家、苗、侗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地方外,约有15万少数民族散居在湖北省各地,其中回族主要散居杂居在武汉、襄樊等大中城市以及鄂西北和江汉平原的一些乡镇。二、民俗

民俗,即是指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事象。民俗具有地域性的基本特征。民俗具有社会性的基本特征。民俗具有规范性的基本特征。民俗具有变异性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土家族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在湖北省主要是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神农架等鄂西等区域。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总人口数为8028133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使用土家语,无本民族文字,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见图5.1土家族)。一、土家族来源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巴建蛮”等。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等名称。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二、土家族饮食土家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最爱吃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唐馓和油茶等食品,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此外还有: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合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风味小吃“团馓”,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的“绿豆粉”(米粉);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的“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等。土家族饮食卫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三、土家族服饰土家族服饰崇尚俭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崇尚俭朴、经济实用,朴素大方、简洁庄重,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服饰颜色体现开朗豁达、热情好客的性格。服饰色彩有红色、黑色(或青色),红色最受人青昧。四、土家族建筑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角木楼。吊楼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又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其类型主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和平地起吊式。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五、土家族婚俗土家姑娘的婚姻程序比较复杂,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其中最精彩的是“哭嫁”。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六、土家族节日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七、土家族宗教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八、土家族禁忌土家族禁忌习惯法是土家族人民的祖先总结已往的经验对自身自觉进行的一种限制和约束,其根本目的与意义在于避凶趋吉,保护自身,保护整个人群。图腾禁忌。两性禁忌。食物禁忌。节日禁忌。其他生活禁忌。九、土家族曲艺歌舞少数民族地区可称是“歌舞之乡”,有“无事不歌舞”的习俗。恩施土家族民间舞蹈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与祭祀活动有关,祭祀的内容主要是敬祖神,悼亡人等;动作粗犷撒野、基本造型都可以从先民的开疆谋生的活动中找出痕迹;都与歌联为一体,有歌才有舞。鄂西土家族的传统民族舞蹈主要有摆手舞、撒叶儿嗬、“毛古斯”舞、花鼓子、八宝铜铃舞、耍耍、肉连响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且普遍流行、世代传承的,以摆手舞为最广泛。十、土家族民族工艺图土家锦,历史源远流长。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土家织锦有两大品种、两大流派和数百种图纹表现形式。主要有“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和花带两类。第三节苗族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等区域。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原先有自己民族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见图5.12苗族)。

图5.12苗族一、苗族来源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宋以后,苗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二、苗族饮食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糯米饭是苗族节庆、社交活动中的必备食品。苗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也吃酸汤鱼)等。

三、苗族服饰

现代苗族服饰男装比较简便。一般是头包头巾,上身穿无领多扣对襟短衣,腰系青布带,下身穿长齐小腿肚的裤子,多用青蓝二色,系荷包板带者一般表示有妻子或情人。苗族女装比较复杂,有百多种样式,为国内各民族所少见。女装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第二类是头上包头帕,身穿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四、苗族建筑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抱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吊脚楼。五、苗族婚俗为了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苗族实行族内婚,一般不与其它民族结姻。苗族结姻规矩较多,同姓同宗不通婚。苗族族内婚,至今仍有遗俗。现在随着各民族的交往加深,苗族也和其他民族通婚。六、苗族节日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农事活动节庆;物质交流节庆;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祭祀性节庆;纪念性、庆贺性节庆等。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苗族有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四月八节、吃新节、花山节、赶秋节、闹冲节、爬坡节、游方节、姊妹节、牯藏节、捕鱼节等,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丰富的就是苗年。七、苗族宗教苗族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但是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八、苗族禁忌苗族在禁忌习俗方面不同地区和不同支系有共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很多禁忌习俗逐渐消逝。饮食禁忌、节日禁忌、丧葬禁忌、建筑禁忌、礼俗禁忌、日常禁忌、信仰禁忌。九、苗族曲艺歌舞苗族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又因分布地域广泛而支系众多、具有不同风情与特色的歌舞艺术。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十、苗族民族工艺苗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