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基础知识第二讲_第1页
消防基础知识第二讲_第2页
消防基础知识第二讲_第3页
消防基础知识第二讲_第4页
消防基础知识第二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防基础知识1第一章物质燃烧16第一节燃烧本质和条件

一、燃烧本质

燃烧,俗称“火”,是人类最早发现和熟悉的化学现象之一。火的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火具有两重性,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益处,也可以造成很大危害。2

通过长期的用火实践和科学实验证明: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产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

3了解燃烧本质,可以区分燃烧与非燃烧现象。这对于采取防火措施,开展火灾扑救,以及查明火灾原因等都具有实际意义。4

二、燃烧条件

燃烧不是随便发生的,而是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必要条件下,燃烧才能发生和继续。

(一)燃烧的必要条件

燃烧必须具备下列必要条件(也称为三要素):

1、要有可燃物质: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质。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5

2、要有助燃物质。凡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助燃物质,也称为氧化剂。如:空气或氧气,其他氧化剂。3、要有着火源。一切能够引起可燃物和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热能源,都称为着火源(也称为引火源)。着火源可分为:1、明火;2、高温物体;3、化学热能;4、机械热能;5、电热能;6、生物能;7、光能8、核能。

6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17

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但由于可燃物质的浓度不够、氧气不足或着火源的热量不大、温度不够,燃烧也不能发生。因此,要发生燃烧,还必须具备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浓度;2、一定的氧气含量或氧化剂;3、一定的着火热量;4、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7以上三个基本条件,互相结合、互相作用,燃烧才会发生和持续。例如生火炉,只有具备了木材(可燃物),空气(助燃物),火柴(火源)三个条件,才能使火炉点燃。8三、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方式

可燃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其燃烧的方式和速度也都不同,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燃烧都是在蒸汽或气态下进行,并出现火焰,也有些物质不呈现气体燃烧,而是呈炽热状,则不出现火焰。(一)气体物质燃烧1、扩散燃烧。是指可燃气体从喷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边混合、边燃烧的现象。一般为稳定燃烧。如:管路、溶气泄漏口发生燃烧,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均属扩散燃烧。92、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与氧在燃烧前混合,并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体,被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这类燃烧往往是爆炸式的燃烧,也叫动力燃烧,即通常所说的气体爆炸。爆炸式燃烧后火焰返至漏气处,然后转变为稳定式的扩散燃烧。(二)液体物质的燃烧易燃和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气体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称蒸发燃烧。气体蒸发量愈大,燃烧速度愈快。可燃、易燃液体的蒸发与可燃气体的燃烧特点相同,也分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10(三)固体物质的燃烧固体可燃物质由于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四种。1、蒸发燃烧。是指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像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燃烧。如:硫、磷、钾都是先熔融而后燃烧;沥青、石蜡、松香等先熔融后蒸发成蒸汽,分解、氧化燃烧。112、分解燃烧。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分解出其组成成分及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成为分解燃烧。例如:天然高分子材料中的木材、纸张、棉、麻、毛、丝的功能以及合成高分子的热固塑料、合成橡胶、纤维等燃烧均属分解燃烧。3、表面燃烧。其特点是表面发红而无火焰。木炭、焦炭以及铁、铜、钨的燃烧均属表面燃烧。124、阴燃。是指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可燃物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发生的只冒烟、无火焰的燃烧现象。如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及大量堆放的煤、杂草、湿木材等,受热后易发生阴燃。有焰燃烧和阴燃燃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阴燃在一定条件下,改变通风条件,或打开密闭场所的门,增加新鲜空气或含氧量,也可能转化为有焰燃烧。13

四、燃烧条件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18

(一)防火的基本措施

掌握物质发生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对于做好消防工作是很重要的。一切防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产生燃烧的条件和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1、控制可燃物,破坏燃烧的基础;2、隔绝空气,控制助燃物;3、控制和消除着火源;4、阻止火势蔓延,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防止火灾蔓延扩大。14

(二)灭火的基本方法20

灭火,就是为了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以迅速扑灭火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根据物质燃烧条件和同火灾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灭火的基本方法有:1、隔离法;2、窒息法;3、冷却法;4、抑制法。15隔离灭火法隔离灭火法,是将燃烧物与附近可燃物隔离或疏散开,让已经燃烧的物质自行燃烧完而熄灭。这种方法适用于扑救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火灾。尤其是扑救森林火灾使用该方法较多。例如,将火源附近的可燃物转移开,关闭设备或管道上的阀门,阻止可燃气体、液体流入燃烧区;拆除与火灾相毗连的建筑,造成阻止火势蔓延的空间地带等。16窒息灭火法即采取适当措施,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或用惰性气体稀释空气中的含氧量,使燃烧物质缺乏或断绝氧气而熄灭。主要适用于扑救封闭式的空间、生产装置及容器内的火灾。火场上运用该法时,可采用石棉被、湿麻袋、湿棉被、沙土、泡沫等。17冷却灭火法是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自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停止。用水扑救火灾,其主要作用就是冷却灭火。一般物质起火,都可以用水来冷却灭火。火场上,除用冷却法直接灭火外,还经常使用水冷却尚未燃烧的可燃物,防止其达到自然点而着火;还可用水冷却建筑构件、生产装置或容器等,以防止容器受热变形或爆炸。18抑制灭火法是将化学灭火剂喷入燃烧区参与燃烧反应,中止链反应而使燃烧反应停止。采用这种方法可使用的灭火剂有干粉和卤代烷灭火剂。同时还要采取必要的冷却降温措施,以防复燃。在火场上无论采取哪种灭火方法,应根据燃烧物的性质、燃烧特点和火场的具体情况,以及灭火器材装备的性能进行选择。19

五、燃烧的传播形式32

火灾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因素。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通常是以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方式向外传播的。(一)热传导:

热,通过直接接触的物质从温度较高的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现象称为热传导;20影响热传导的因素(1)温度差。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位导向温度较低部位。在火场上燃烧区温度愈高,传导出的热量愈多。(2)导热系数。导热系数是材料导热能力大小的标志。不同物质的导热系数各不相同。固体物质是最强的导热体,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最弱。金属材料为优良导体,非金属固体多为不良导体。(3)导热物体的厚度和截面积。传导物体厚度愈小,截面积愈大,传导的热量愈多。21(4)时间。时间越长,传导的热量越多。●热传导与火灾热可以通过物体从一处传到另一处,有可能引起与其接触的可燃物燃烧。在火灾扑救中,应对被加热的金属物体,管道进行冷却;清除与被加热金属材料、物体靠近的可燃物质、或用隔热材料将可燃材料与被加热材料隔开。●热传导的实质是物质分子间能量的传递。在这种传热形式中,物质本身不发生移动而能量发生转移。22一些固体材料的热导率材料名称热导率[kcaI/(m·h·℃)紫铜330.0铝175.0铸铁54.0钢39.0混泥土1.1砖0.8水泥0.26木材0.15-0.3523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双塔242526美国纽约世贸中心911事件27美国纽约世贸中心911事件28

(二)热辐射:热,从热源通过辐射的方式在不相接触的物体间传播热量的过程,称为热辐射。或者说,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热能的现象称为热辐射;火场上物质燃烧的火焰,主要以辐射的方式向周围传播热能的。火势发展最猛烈的时候,也就是火焰辐射能力最强的时候。一个物体接受辐射热的多少、能否被辐射起火,与其热源的温度、距离、角度和物体本身的易燃程度有关。

29(三)热对流: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导另一处的现象,称为热对流。如水暖暖气的传热原理即属于这种对流。根据流动介质的不同,分为气体对流和液体对流。随着气体对流方向的改变,燃烧蔓延方向也会发生改变。热气流通常是向空间较大的地方流动。门窗孔洞是气体主要流动的方向。液体对流对火势发展变化的影响,主要是在容器中的液体局部受热,以对流的方式会使整个液体温度升高,蒸发速度加快,压力增大,致使容器爆裂或逸出蒸汽着火或爆炸。30第二节燃烧类型34

燃烧按其形成条件的瞬间发生的特点,一般分为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四种类型。掌握燃烧类型,对于认识物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和预防与扑灭火灾是十分重要的。

一、闪燃(一)闪燃与闪点在一定温度下,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能蒸发蒸气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源发生一闪即灭的火苗或火光,这种现象称为闪燃。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31闪点易燃与可燃液体表面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点是评价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参数。名称闪点℃名称闪点℃汽油-38柴油60-100甲醇-1煤油40甲醛60乙醇12.78四氢呋喃-201,4-丁炔二醇1521,4-丁二醇﹥110-155丁醇35导热油113一氧化碳﹤-5032

我国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按液体闪点的高低将可燃液体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指闪点小于28℃的液体;

乙类:指闪点大于或等于28℃,小于60℃的液体;

丙类:指闪点大于或等于60℃的液体。我国规定,把闪点小于或等于61℃的液体,称为易燃液体。其中,又分为低闪点液体(闪点≤-18℃)、中闪点液体(闪点-18℃~23℃)、高闪点液体(闪点≤61℃)。33

二、着火36

(一)着火与燃点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着火点(又称燃点或火焰点)。34

三、自燃37

(一)自燃与自燃点可燃物质在空气中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发生的自行着火现象,称为自燃。(二)受热自燃与自热自燃根据热的来源不同,物质的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即本身自燃)两大类。1、受热自燃;2、自热自燃(即本身自燃)。35

四、爆炸39

(一)爆炸及其分类

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从广义上讲,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现象,称为爆炸。36核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37

(二)爆炸极限在消防中的应用42物质的爆炸极限,是正确评价生产、储存过程中的火灾危险程度的主要参数,是建筑、电气和其他防火安全技术的重要依据。1、评定可燃气体、液体或粉尘的爆炸危险性大小;2、评定生产、贮存的火灾危险类别,以选择相适应的电气防爆型式;3、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防火墙间占地面积、安全疏散距离等;4、确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38部分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分子式物质名称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下限上限CH4甲烷5.315C2H2乙炔2.180.0CO一氧化碳12.574.2H2氢4.174CH3OH甲醇5.544H2S硫化氢4.546HCHO甲醛7.073C2H8O四氢呋喃1.512.439第二章灭火常识70一、火灾报警。1、向单位和周围的人报警;2、向公安消防队报警;3、报警电话:“119”

40报警的内容:1、发生火灾单位名称和详细地址;2、起火物质;3、火势情况;4、报警人姓名和单位电话号码;5、到消防车经过的道路路口迎消防车。41

二、初起火灾的扑救原则:70(一)发现起火应立即报警;(二)救人第一;(三)先控制,后消灭;(四)先重点,后一般。42

先重点,后一般72,是就整个火场而言的。运用这一原则时,要从火场的全局出发,认真分析火场情况,主要是:(1)人和物相比,救人是重点;(2)贵重物资和一般物资相比,保护和抢救贵重物资是重点;(3)火势蔓延猛烈的方面和其他方面相比,控制火势猛烈蔓延的方面是重点;43

(4)有爆炸、毒害、倒塌危险的方面和没有这些危险的方面相比,处置这些危险的方面是重点;(5)火场上的下风方向与上风方向,下风方向是扑救初起火灾的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