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_第1页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_第2页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_第3页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_第4页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课程代码020302101211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时/学分48/3

课程性质必修实践学时4-6

责任教师课外学时48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以经济理论

为基础,以经济事实表现的经济数据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计

量经济模型来研充经济变量之间的机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计量经济学是

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是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经济类的各

个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计量经济学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计量

经济学以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强调方法的数学基础,侧重于模型方

法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经济学则以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为主要内

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

题的处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既要掌握计策经济学

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注重计量经济方法的实际应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典一元

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违背古典假定条件的计量经济模型(异方差问题、

自相关问题、共线性问题、随机解释变量问题等)、联立方程模型、非经典的离散变

量选择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问题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经典计量经济

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利用所学的计最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借助计量经济学分

析软件包(Eviews软件),结合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计量经济学

建模分析与应用。

2.设计思路:

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

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基础上的一门独立经济

学科,该课程是结合数量分析方法对实际经济活动进行认识与分析,并结合专门的计量经济

学软件,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可操作性。

在理论方法部分,重在基本原理和建模方法思路,精减复杂的数学推导与证明。必须的

数学基础知识,包括矩阵运算和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等,属于经济类专业本科

生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学生选修计最经济学课程之前必须先修相关的课程知识。屉于中

高级十分重要的内容和非经典的理论方法,在讲课中重点应用性讲解,为学生后续的进一步

学习建立基础。

授课内容包括三个模块: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实际经济问题的案例分析、计量经

济学分析应用的实验报告或实践论文。

(1)计量经济基本理论方法

计量经济基本理论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辅助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重点讲授

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的学习要点、数理逻辑及其思维能力的训练。明确《计量经

济学》课程的内容范围,包括古典假定条件下的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古典假定条件下

的线性回归分析问题、联立方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非经典的离散变量选择模型和时

间序列分析等现代计量经济学内容。课堂教学中,减少繁琐的数学、统计学等推导与

证明过程,加强学生对数学公式、方程、原理等的本质理解及其经济学意义的解释,

重点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条件及其方程、公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2)实际经济问题的案例分析

计量经济理论讲授过程中,首先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方

法、建模过程、模型分析等基本技能,然后讲解国内外典型的实际经济学案例分析,

包括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案例,结合

实际经济统计数据,根据相关经济学理论,建立不同类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案

例分析讲解,传授计量经济学常用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计量经济

学模型应用的理解。

(3)计量经济学分析应用的实验报告或实践论文

通过对计量经济基本理论方法、实际经济问题的案例分析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熟

练掌握利用计量经济理论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计量建模分析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

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经济数据资料和文献,提前了解实际经济问题的计量经济学建模

过程和模型分析过程,教学过程中安排2-3次上机模拟实验,重点讲解计量经济学常

用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要求学生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济学问题,根据参考文献、

教材等相关资料,进行变量的选择检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模型的构建尝试、估计结

果的分析检验,独立完成一篇计量经济建模的分析论文并提交一篇计量经济分析应用

的实验报告或实践论文,为计量经济学实验课做准备。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计量经济学是由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以微积分、线性代

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计算机操作为先修

课程。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与其他课程密切相关。学生必须

在系统、熟练的掌握了先修课程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积极认真的计量经济学课

堂学习讨论、课后复习预习、上机实验分析等,教学与实践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课程目标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数量方法分析类课程。它是以数学方法

和计算机技术为工具,把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关系的学说作为假设,运用数学、数理统

计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根据实际观测统计资料,建立经济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并对

经济学说假设进行检验和修正,以便为经济现象及其关系提供数量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主要是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具有随机特征的经济变量关系。通过本课程

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

(1)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现代经济学的特征,了解计量经济学

课程在现代经济学和经济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了解经济数最分析在经济学科的

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2)掌握基本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并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扩

展和新发展有概念性了解;

(3)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

行实际分析♦,并能以统计和计量分析软件为工具建立计量模型;

(4)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和能力,在经

济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和掌握有关计量经济学的实用方法。

(5)在实践工作中,进行经济结构分析、检验经济理论、仿真并预测经济系统

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才能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

按照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分为初级、中级和高

级三个层次。国内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多数院校基本都是定位于初级到中

级的内容水平上,部分高校增加了一些高等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经济学、

数学与数理统计学基础,我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将计最经济学课程定位于初级与中级

的水平上,同时适量增加一部分高等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内容。该课程是以计量经济学

的数理统计学基础知识、经典的线性单方程和联立方程模型、扩展的单方程模型、时

间序列模型等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为主要讲授内容。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涉及经济、统计、数学以及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

其理论方法、知识结构、案例分析与应用的系统性、逻辑性、连贯性操作性很强。因

此,作为经济学本科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经济理论,而且能利用计量经济

学软件,学会应用数学的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要达到以上

学习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更不能缺课,课前认真预习准备,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认真复习、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加强综合练习,提高理论、

方法与应用的综合能力,并学会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包。

(2)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课外作业,以3-5人为小组单位,查阅资料文献,形成

书面文字语言形式的报告材料,积极准备课堂讨论、分析、发言,授课教师即时点评,

计入课堂讨论成绩。

(3)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参考典型案例分析,认真准备实验报告,加深理解计

量经济学模型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和分析,学期结束前撰写形成并提交一篇计量经济

学分析应用的实验报告或实践论文,学会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计量模型并分析实际

经济问题,计入实验报告成绩。

四、教学进度

计划

序号专题主题主要内容概述

课时

§1.1计量经济学

1、绪论计量经济学概述4§1.2建立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步骤和要点

§1.3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

§22回归分析概述

§2.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

2、经典单方程计§2.3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6

量模型§2.4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

§2.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应用:预测问题

§2.6实例及时间序列问题

§3.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经典单方程计§3.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2

量模型§3.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

§3.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

§4.1异方差性

4、经典单方程计§4.2序列相关性

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4

量模型§4.3多重共线性

§4.4随机解释变量问题

§5.1虚拟变量模型

5、经典单方程计

专门问题与课堂讨论6§5.2滞后变量模型

量模型

§5.3模型设定偏误问题

§6.1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提出

§6.2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若干基本概念

6、联立方程计量

理论与方法6§6.3联立方程计最经济学模型的识别

经济学模型

§6.4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

§6.5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若干问题的讨论

§7.1选择性样本计量经济学模型

7、扩展的单方程离散选择模型与面板

4§7.2二元离散选择模型

计量经济学模型模型

§7.3平行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

§8.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及其检验

8、时间序列计量

时同序列检验6§8.2随机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经济学模型

§8.3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9.1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类型设定

9、计最经济学应§9.2计最经济学应用模型总体回归模型设定

案例分析与讨论6

用模型§9.3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函数关系设定

§9.4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变量性质设定

§10.1基础操作

10、计量经济学软

实验报告(论文)4§10.2实例分析

件包Eviews应用

§10.3撰写实验报告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主要参考书:

潘文卿,李子奈.L量经济学学习指南与练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古扎拉蒂著,《计量经济学基础》(上、下)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高铁梅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科,2009年

杰弗里・M・伍德里奇.计晟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5年

张晓炯.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

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

拉姆・拉玛纳山著,《应用经济计量学》第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罗伯特S.平狄克等著,《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1999年

李子奈编著,《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

《BasicEconometrics》(fourthedition),DamodarN.Gujarrati,TheMcGraw-Hill

Compannies,2001

(EconometricAnalysis》(FourthEdition),WilkamH.Greene,Prentice-HallInc.,

2000

《EconometricModels,Techniques,andApplications^(SecondEdition),MichaelD.

Intriligator,Prcntice-HallInc.,1997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论文D.考查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比例%

1.课外作业、平时表现10

2.课堂讨论、分析、发言20

3.实验报告或实践论文20

4.期末考试成绩50

总计100

附:课外作业和平时表现评分标准

(1)作业及平时表现的评分标准

蚱业及平时表现的评分标准得分

严格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

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无迟到、早退、旷课,课堂表现优90-100分

异、积极好言。

基本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基本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基

本正确、基本合理。基本无迟到、早退、旷课,课堂表现良好、能够枳70-80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基

本不正确、基本不合理。时有迟到、早退、旷课,课堂表现欠佳、发言40-60分

左六小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不能制定正确和合

理解决问题的方案。常有迟到、早退、旷课,课堂表现差、交头接耳、0-30分

国《扁/由k

(2)课堂讨论、分析、发言的评分标准

课堂讨论、分析、发言的评分标准得分

资料文献数据等查阅详细正确,技术方法知识运用正确熟练,积极主动

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带头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发言,90-100分

分析思路、过程、观点、结论等全面、正确、合理,有一定的创新或新

HE

资料文献数据等查阅基本详细正确,技术方法知识运用基本正确熟练,

积极主动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讨70-80分

论、发言,分析思路、过程、观点、结论等基本全面、正确、合理,有

一生以1Ail刘;⑶筋聆印

资料文献数据等查阅欠详细合理,技术方法知识运用不熟练,缺乏积极

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缺乏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分析思路、过程、观40-60分

点、结论等欠全面、欠合理。

资料文献数据等的查阅不详细、不合理,技术方法知识运用不正确,缺

乏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基本没有参与讨论、发言,分析思路、过程、0-30分

观点、结论等不全面、不合埋。

说明:课堂讨论、分析、发言的最终成绩,由任课教师和课堂讨论小组成员根据

评分标准分别评分并加权汇总,其中任课教师评分权重占70%,课堂讨论小组成员评

分权重占30%。

(3)实验报告或实践论文的评分标准

实验报告或实践论文的评分标准得分

选题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报告(论

文)撰写以及文字、图表、模型等条理清晰、完整、规范,变量选择、

模型构建、估计过程、参数检验等全面、正确、合埋;独立完成报告(论

90/00分

文)、无抄袭拷贝内容,资料文献数据等详细、新颖、正确,基础理论、

技术方法知识运用正确熟练,分析思路、过程、观点、结论等全面、正

确、合理,有一定的创新或新发现。

选题比较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报

告(论文)撰写以及文字、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