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安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B.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文学和传统节日的关系,肯定了文学对传统节日的保存与传承的积极作用。C.文章第五段运用类比论证,是为了揭示“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失去光彩。D.保留传统节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或许可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再生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模仿、大规模制造、低价为特点的国货品牌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但与进口产品相比,“制造大国”“品牌弱国”的烙印鲜明。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综合国力与国民整体消费实力显著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文化自信和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提高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国货品牌快速迭代,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消费成为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为国货建立强势品牌提供了基础。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一定会有一批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崛起的民族品牌走向全球。(摘编自夏杰长《国货起航正当时》等)材料二: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向全国高校998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9.83%受访大学生愿意支持国货,对国产品牌发展怀有期待。同时,在购买产品时有41.42%的学生会优先考虑国货。我们把时间退回到20年前,你眼里的国货是什么样的?百雀羚应该是黄蓝包装,冬天出门前怕冻着脸扭开盖子抹一抹;马应龙是中国知名的医药老字号,主打产品是痔疮膏……没想到20年过去了,原本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国货重新火了起来。先来细数几个知名品牌:李宁在2018年三次踏上顶级时装周秀场,显眼的汉字和黄红配色,加上浓厚的中国风设计,使李宁的旧形象被打破了;在美妆领域,完美日记、玛丽黛佳等已然收获不少年轻拥趸,被美妆博主们称为“国货之光”,百雀羚也紧跟步伐实现年轻化转变,尤其是和故宫文创等开启了跨界营销,实现了完美转型。(摘编自马婉莹《没想到20年过去了,原本遗忘在角落里的国货重新火了起来》)材料三:随着情怀大潮褪去,国货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设计“土”、品质不佳、销售“有坑”等评价逐渐出现,消费者们开始对国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猫相关负责人指出,产品如果没有品质优势,将很难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互联网后台数据也为产品研发提供了支撑,使企业可以聚焦消费者年龄段消费需求,让产品更加精准化。许多国产品牌针对国内用户需求,提供了更有品质和细化的产品,使它们在细分品类市场中爆发。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下,国货品牌积极应对挑战,提升产品价值,将迎来难得的高质量发展机遇。(摘编自姚亚奇《从藏在标签里到步入聚光灯下》)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经我国“品牌弱国”的烙印鲜明,但随着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我国将会出现一批走向全球的民族品牌。B.国人最喜欢的国货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服装、食品、家电、鞋、手机,而选择国货最主要的原因是国货的性价比高。C.国货品牌“春天”的到来,是由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以及中国国民整体消费实力的显著提升决定的。D.在消费对象方面,人们在家用车、包饰等方面选择国货的较少,而在满意度方面,人们对国货的价格还是比较满意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的国民对国产品牌发展怀有期待,超四成的国民表示在购买产品时会优先考虑国货。B.李宁、百雀羚国货品牌逐渐摆脱了窠臼,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形成了一股独特的艺术风潮,重新火了起来。C.完美日记、玛丽黛佳等国货品牌深受年轻消费者的追捧,被美妆博主们称为“国货之光”,是国货品牌中质量最高的产品。D.设计“土”、销售“有坑”等不良评价的出现,让消费者们的情怀大潮逐渐褪去,同时也让消费者们对国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企业应如何助力我国打造“品牌强国”?请综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炊烟芬芳高杉看到方志敏到村里来调查,王箩筐高兴有了向救命恩人展示成绩的机会。几天前,乡里传达了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让苏区的每一位老表都吃上过年的年糕”的指示,老百姓那个高兴啊。每人十斤稻谷,对于上顿不接下顿的日子,虽说是杯水车薪,但毕竟给要过年的父老乡亲带来一点希望,让大家看到共产党的政府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对老百姓的好。乡苏的同志告诉大家,这是方主席领着队伍攻下了县城,缴获敌人的稻谷。为夺取这些粮食,牺牲了好几个战士。乡村干部都心肝宝贝似的管护着这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稻谷,生怕有一点闪失和差错。这些天,王箩筐安排双岗看守,直到最后一户人家把稻谷领走,他才睡了个安稳觉。“大家工作不错,我代表省政府感谢大家!”看到方志敏动身要走,王箩筐说:“方主席,你不要慌着走,我还没汇报工作呢。今天大年三十,我家还有点烧酒,得跟你这救命恩人喝一壶!”其实,他心里很矛盾。他真的希望方志敏到他家吃饭,可又怕婆娘忍不住说出那件事儿。志敏拱拱手,“‘一把手’,谢谢啦,过了年我再喝你的酒。咱们的检查还没完呢!咱们到村后山上看看!”一听方志敏不去他家,他脸上表露出失望,内心却又有一点儿小庆幸。方志敏要到村后山上去,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王箩筐求助似的看看李长贵,李长贵也是一脸懵懂,只是向他示意一下,做了个头前带路的暗示。他只好带领一行人向后山走。站在后山上,整个樟树湾子展现在众人眼前。正是做午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着青中带灰的炊烟,整个小山村笼罩在淡淡雾霭中,好一幅淡雅的乡居图!方志敏望着袅袅炊烟,露出欣慰的笑容。看到方志敏高兴,大家也受到感染,纷纷说笑起来。忽然,方志敏指着一家茅草屋顶,问王箩筐:“‘一把手’,那个没冒烟的烟囱,是谁家的?”王箩筐仔细数了数街巷和屋顶,说:“好像是李三老汉家。”方志敏看了王箩筐一眼,说:“咱们去看看!”推开一片柴门,走进一座茅屋。一张破木床上,一个白胡子老汉喘息着躺在那里,听到有人进来说话,睁眼看了看又闭上眼睛。屋里冷锅凉灶,很长时间没动烟火的样子。王箩筐走到窗前,对老汉说:“李家二叔,省里的方主席来看你了,看你吃没吃上年糕,怎么还没生火做饭啊!”方志敏的大名,在当地家喻户晓。一听这,老汉挣扎着坐起来,紧紧拉住方志敏的手,连咳嗽带喘地说:“谢谢方……主席你……发的稻谷,我……给你……磕头啊!”方志敏忙阻止,说:“老人家,使不得,使不得,要谢就谢共产党,谢苏区政府吧。我们的工作没做好,让您老人家受苦了!”在老人断断续续的诉说中,方志敏了解到,考虑到老人年老体弱,王箩筐安排人把分的稻谷给他送到家,老人也摁了手印。干部都认为完成了任务,没想到他这几天犯了气喘病,别说做年糕,连碗水都烧开不了了。李长贵见状忙对方志敏说:“我们的工作不深入,请主席批评。”看到王箩筐这些村干部忙忙活活地烧水做饭,方志敏说:“每个村都要查查,看看还有没有类似情况,一定要保证每个老百姓都过好这个年。”李长贵说:“我马上回乡里通知各村,落实你的指示!”看到李长贵匆匆离去的背影,方志敏对大家说:“你们忙,我走了!”王箩筐拉着方志敏的手,恳切地说:“到饭点儿了,好赖吃点儿再走!”方志敏说:“我到山前刘家沟去,说好了到那儿吃饭,顺便开个会,都等着呢!”方志敏转身对床上的李三老汉说道:“老人家,放心,村干部会给你治好病,也会让你吃上年糕的!”李三老汉向方志敏点了点头,招了招手。方志敏一一和大家握手告别,最后,握到王箩筐,对他说:“‘一把手’同志,再细心一些!”王箩筐紧紧握住方志敏的手,使劲晃了晃,仿佛在用这种有力的动作表达他下定的决心。其实,他心里还有个秘密:这次分稻谷亏了秤,他没让保管、会计吭声,自家承担了十七斤半的损耗,气得婆娘到今天还不理他。前山阳坡上,方志敏坐在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他从随身带的布包里掏出两个菜团子,这就是他大年三十的午饭。粗大的树身挡住了寒冷的北风,但樟树湾子的炊烟还是随风飘了过来,方志敏贪婪地翕动着鼻孔,嗅出了母亲做饭时的那熟悉的炊烟的香味,心里温暖了许多。(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两处写王箩筐的秘密,前面不说破,是为了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后面揭开谜底,让读者恍然大悟。B.李长贵不但自我批评,还请方志敏批评,并马上回乡里通知各村落实指示,体现了基层干部真诚为民的工作态度。C.小说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表现主旨,中间李三老汉的故事是使用了插叙的手法,目的是让小说一波三折。D.写方志敏“贪婪地翕动着鼻孔,嗅出了母亲做饭时的那熟悉的炊烟的香味”,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高大立体。请概括王箩筐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9.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始兴忠武王憺字僧达。武帝起兵,憺为相国从事中郎,与南平王伟留守。天监元年,封始兴郡王。时荆州军旅之后公私匮乏憺厉精为政广辟屯田减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穷困人甚安之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欲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符教,决于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天监六年,州大水,江溢堤坏,憺亲率将吏,冒雨赋丈尺筑之,而雨甚水壮,众皆恐,或请避焉。憺曰:“王尊尚欲身塞河堤,我独何心以免?”乃登堤叹息,终日辍膳。邴洲在南岸,数百家见水长惊走,登屋缘树。憺募人救之,一口赏一万。估客数十人应募,洲人皆以免,吏人叹服,咸称神勇。又分遣诸郡遭水死者给棺槥,失田者与粮种。七年,慈母陈太妃薨,水浆不入口六日,居丧过礼,武帝优诏勉之,使摄州任。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九年,拜益州刺史。旧守宰丞尉岁时乞丐,躬历村里,百姓苦之,习以为常。憺至州,停断严切,百姓以苏。又兴学校,祭汉蜀郡太守文翁,由是人多向方者。十四年,迁荆州刺史。同母兄安成王秀将之雍州,薨于道。憺闻丧自投于地,席槁哭泣,不饮不食者数日,倾财产赙送,部伍大小皆取足焉,天下称其悌。十八年,征为侍中。薨,二宫悲惜,舆驾临幸者七焉。赠司徒,谥曰忠武。憺有恵西土,荆州人闻薨,皆哭于巷,嫁娶有吉日,移以避哀。(节选自《南史·梁宗室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荆州军旅之后/公私匮乏/憺厉精为政/广辟屯田/减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穷困/人甚安之/B.时荆州军旅/之后公私匮乏/憺厉精为政/广辟屯田/减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穷困/人甚安之/C.时荆州军旅之后/公私匮乏/憺厉精/为政广辟屯田/减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穷困/人甚安之/D.时荆州军旅/之后公私匮乏/憺厉精/为政广辟屯田/减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穷困/人甚安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薨,《礼记》载“诸侯曰薨”,唐代三品以上官员去世也可以称“薨”。B.拜,既可指古代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也可用来表示授予某种官职。在文中所指的是前者。C.赙送,在古代指赠给死者家属财物以办理丧事,也叫赙赠。D.舆驾,帝后乘坐的车,亦借指帝后。驾,古代车乘总称,亦指帝王的车,转指帝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憺厉精为政,措施得力。萧儋初任始兴郡王时,天下处于战争后,国家、个人物资困乏,萧憺提振精神处理政事,百姓生活因此安定。B.萧憺积极防汛,毫不惧怕。州中发大水,大堤多处损毁,萧憺亲自率领将士官吏修筑大堤,因雨大水多,有人请求退避,萧憺严厉批评了他们。C.萧憺关心民生,百姓感恩。担任益州刺史时,他严禁官吏过年时向百姓讨钱,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积极兴办学校,有好多人向正直的人学习。D.萧憺死后荣耀,上下悲痛。他去世时,东西两宫的人都悲痛惋惜,他被追赠司徒,谥为忠武;荆州的百姓在街巷中哭泣,还为此改变嫁娶日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5分)(2)又兴学校,祭汉蜀郡太守文翁,由是人多向方者。(5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岁暮白居易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注)①爇(ruò):焚烧。②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基本特点,但本诗语言悲壮慷慨,一反白诗一贯的风格。B.首句当中的“催”字生动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当下的感受。C.颈联写明膏被焚烧是因为自己多事,默雁先被烹杀是因为没有鸣叫之才,暗含诗人的忧愤。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将进酒》中藐视富贵利禄又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达诗人自己仕途坎坷,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________。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________。()。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隋唐时,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以礼入法,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起着________的作用。在内涵和外延上,中华法系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相通的。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相互和谐。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法制文明上的智慧,是________的设计,因而能够成为世界法律文化史上的典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研究和总结我国古代法制传统,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源远流长美不胜收继往开来独具匠心B.积厚流光大放异彩继往开来别树一帜C.积厚流光美不胜收承上启下别树一帜D.源远流长大放异彩承上启下独具匠心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B.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尤其是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相互和谐。B.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C.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D.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相互和谐。(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尽管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全谷物比精制谷物更营养、更健康,①________________,调查显示,仅有24.6%的消费者能够说清楚什么是全谷物,所以未来需要加强对全谷物相关的科学传播以增强消费者对全谷物的了解。今天,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健康成人应该每天吃全谷物,但实际只有不到一成消费者能够做到每天都吃全谷物。②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当前对全谷物食品没有统一的定义,由此导致消费者购买的所谓“全谷物食品”可能实际上还是精制谷物。由此可见,③________________,才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便于消费者选择合适的全谷物食品。鉴于此,相关专家表示,从健康角度和节约粮食角度,鼓励消费者多食用全谷物和全谷物食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要真正让消费者和行业双赢,必须以科学为基础规范行业发展、引导消费者的选择。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请简要概括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4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樊登读书”的创始人樊登在发表演讲呼吁全民阅读时曾说:“很多父母最大的误区在于,他们希望限制住孩子的头脑,按照他们要求的节奏来发展。这正是许多家庭阅读最大的困境所在——父母在孩子的身上使了太大的劲儿,而在自己身上下的功夫太少。”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父母们开启了“依法带娃”的时代。1月3日,“中国父母进入依法带娃时代”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读完材料,你的感受是什么?请给你的父母或教育部门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家庭教育”的感悟、思考或建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答案1.B“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错误。根据原文第②段“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可知,传统节日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并不是与文学在各个方面都是相通的。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2.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错误。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根据原文第⑤段内容可知,此处运用的是对比论证。3.DA项,“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错误。根据原文第③段“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可知,文学需要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选项说法不正确。B项,“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错误。根据原文第①段“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和第⑤段“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可知,“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与“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选项说法不正确。C项,“使人类精神世界失去光彩”错误。根据原文第⑤段“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可知,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并不是使人类精神世界失去光彩。选项说法不正确。4.C“是由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以及中国国民整体消费实力的显著提升决定的”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综合国力与国民整体消费实力显著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文化自信和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提高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国货品牌快速迭代,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可知国货品牌“春天”的到来是由于“综合国力与国民整体消费实力显著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文化自信和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提高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5.BA.“近八成的国民对国产品牌发展怀有期待,超四成的国民表示在购买产品时会优先考虑国货”中“国民”扩大了范围。原文“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向全国高校998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可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的对象是全国高校998名大学生,而不是普通国民。C.“是国货品牌中质量最高的产品”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在美妆领域,完美日记、玛丽黛佳等已然收获不少年轻拥趸,被美妆博主们称为‘国货之光’”,文中没有“完美日记、玛丽黛佳等国货品牌是国货品牌中质量最高的产品”相关信息。D.“设计‘土’、销售‘有坑’等不良评价的出现,让消费者们的情怀大潮逐渐褪去,同时也让消费者们对国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法不符合原文,因果倒置。原文为“随着情怀大潮褪去,国货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设计‘土’、品质不佳、销售‘有坑’等评价逐渐出现,消费者们开始对国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①积极应对挑战,提升产品价值;②利用大数据,让产品更加精准化;③融入传统文化因子,提升产品的设计感,加大创新力度;④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更好地满足年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等。7.C“中间李三老汉的故事是使用了插叙的手法”错,不属于插叙,是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使情节多了份曲折,它使结局变得飘忽邈远,令人怀想,跌宕含蓄,悠远深长,成就文章跌宕起伏之美),属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问题,很符合生活的真实,体现了人物性格和主旨思想。8.①有机会向方志敏展示成绩时的高兴;②想邀请方志敏到家里喝酒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但又怕妻子说出秘密时的矛盾;③听到方志敏不去他家时感到的失望和庆幸,对方志敏要到村后山上去的不解;④对方志敏要求他再细心一些时的下定决心。9.①炊烟升起代表村民们可以做年糕,家家有散发“芬芳”的炊烟象征着苏区百姓能过上祥和的春节;②方志敏通过观察炊烟是否升起来判断村民家里的情况,表现了他睿智、关心百姓、工作细致的特点;③李三老汉家,没有炊烟到最后升起炊烟,前后照应,炊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与“炊烟相关的句段,然后从炊烟的本义、借代、象征比喻意,以及与人物形象和主旨思想等角度思考。)10.A11.B在文中“拜益州刺史”指的是后者授予官职。12.B“萧憺严厉批评了他们”错误,萧憺是用王尊的事例来表明自己绝不躲避,并没有严厉批评他们。故选B。13.(1)萧憺性情喜好谦和,放低姿态、屈尊接待士人,常常与宾客连着床榻就坐。当时的舆论称赞他。(得分点:“降”,放低;“连榻”,连着床榻;“时论”,当时的舆论。各1分,句意2分,共5分。)(2)他又兴办学校,祭奠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因此人们多向正直的人看齐。(得分点:“祭”,祭奠;“由此”,因此;“方”,正直。各1分,句意2分,共5分。)参考译文:始兴忠武王萧憺字僧达。梁武帝起兵时,萧憺担任相国从事中郎,与南平王萧伟留守。天监元年,(萧憺)被封为始兴郡王。当时荆州遭遇战乱之后,公家和私人(的物资)缺乏,萧憺提振精神处理政事,广泛开垦屯田,减少劳役,慰问阵亡兵士的家庭,赈济其中贫穷困难的人,使民心大为安定。萧憺认为自己从年轻时就开始担任要职,想要开导人心。百姓有诉讼、打官司的,都站立在他前面等待批示,(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作出决断。官府没有遗留的事务,底层没有迟滞的案件。天监六年,荆州发大水,长江水涨满,大堤被毁坏,萧憺亲自率领将士官吏,冒着大雨规划丈尺,修筑堤坝,但是(当时天降大雨)水势汹涌,众人都恐惧,有人请萧憺离开躲避。萧憺说:“王尊(西汉东郡太守)尚且想要用身体堵塞黃河大堤,我难道还有什么心思来躲避?”于是登上大堤叹气,整日停止吃饭。邴洲在长江南岸,几百家百姓看见江水上涨就惊慌逃跑,(有的)爬上屋顶,(有的)攀爬树木。萧憺招募人援救他们,(规定)每救一人赏钱一万。大概有几十个商贩响应招募,邴洲百姓都得以幸免于难,官吏百姓赞叹佩服,都称颂他神勇。萧憺又分派使者出巡辖下各郡,对死于水灾的百姓赐棺安葬,为失去田地的人提供粮食和种子。天监七年,他的母亲陈太妃去世,他连续六天都不吃不喝,守孝超越礼数,梁武帝用嘉奖的诏书勉励他,让他代理州务。这年冬天,皇帝下令征召他按原来的封号回到朝廷。人们歌颂他:“始兴王,是百姓的父亲。救人急难,如同救水火。什么时候再来哺育我?”萧憺性情喜好谦和,放低姿态、屈尊接待士人,常常与宾客连着床榻就坐。当时的舆论称赞他。天监九年(他)担任益州刺史一职。以前的地方县丞、县尉过年时(向百姓)讨钱,亲自到村子里去,老百姓都以此为苦,并习以为常。萧憺到州上(任职后),严厉急切地制止(这种做法),百姓因而得到解救。他又兴办学校,祭奠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因此人们多向正直的人看齐。天监十四年,他调任荆州刺史。(他的)同母兄长安成王萧秀将要到雍州去,(结果)在路上去世。萧憺听到丧事后扑倒在地(恸哭),卧在藁席上哭泣,连续多天不吃不喝,拿出所有资产,协助办理萧秀的丧事,萧秀部下的大小官兵都得到充足的供给,天下的人都称赞萧憺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天监十八年,(他)被征召担任侍中。(萧憺)去世时,东西两宫里的人都悲痛惋惜,皇上七次前来吊唁。追赠他为司徒,谥号忠武。萧憺对西土的百姓有恩惠,荆州百姓听说他去世,都在街巷中哭泣,州民定下吉日婚嫁的,都特地改期,来避开萧憺的丧期。14.A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体现了白诗一贯的风格,并无悲壮慷慨之感。15.①盛年不再的感叹:时光易逝,年老多病,青春不再。②有才无法施展的喟叹、愤懑:积极施展才能而引火烧身,不积极表现又被打压。③命运无常的愁苦、无奈:面对祸福,不能掌控,只好借酒浇愁。解析:标题《岁暮》和首联“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直接写时光催得“壮齿韶颜”不再,作者感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颔联“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写自己年老旧病复发,夜里辗转难眠新愁来袭;颈联“膏明自熱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以明膏被焚烧是因为自己多事,默雁先被烹杀是因为没有鸣叫之才,用典,反语,写自己有才不得施展的愤懑;尾联“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写祸福无法理解和把握,还不如暂且喝酒,体现了面对祸福无常的命运,自己无力改变而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7.D源远流长:水源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积厚流光:谓功业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广远。光,通“广”。这里指我国法制文明的制度历史悠久,所以用“源远流长”。美不胜收:好的东西太多,欣赏不过来。大放异彩:闪耀着无比灿烂的光辉,散发出奇异的光彩或色彩。比喻有着优异的表现或是突出的成就。这里指我国法律制度在中华文明史上成就突出,所以用“大放异彩”。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承上启下:持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这里是指《唐律疏议》内容上继承以前的法律内容,并在以后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所以用“承上启下”。独具匠心:在技巧和艺术构思上有创造性。别树一帜:另外竖起一面旗帜。比喻开创新路,另成一家。这里是指中华民族在法制文明上的智慧是有创造性的,而不是强调开创新路,所以用“独具匠心”。18.B选项中的句子,“夏商周三代法制”是总说,“尤其”是对“夏商周三代法制”中起重要作用的朝代进一步指出,所以“尤其”一句应在“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之后,是对这一句的进一步说明,“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对“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作用的说明,所以应放在“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这两句之后。19.C原句有三出错误,“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缺少主语,应加主语“它”;“强调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语序不当,正常语序应是先自身,再到家,最后是国,所以正常语序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谐”有相互的意思,“相互和谐”语义重复。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20.①但消费者对全谷物并不十分了解②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