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1页
2024年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2页
2024年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3页
2024年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4页
2024年教育学考试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综合-教師资格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的概念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會活動,他的社會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經验和社會生活經验,增進新生一代的成長。教育是人类社會所特有的一种現象,動物界是一种本能活動,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動作反应系统列。法国,卢梭,认為:教育应當根据小朋友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小朋友所固有的观测、思维和感受的能力。瑞士,裴斯泰洛齐,认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德国,赫尔巴特,认為:教育的所有問題可以用一种概念——道德——包括。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經验和社會生活經验转化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們身心得到发展,称為社會所规定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研究這些转化活動的规律。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對于教育的讲解各不相似,但却存在著一种共同的基本點,即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動。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現象的主线特性,使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者互相联络。一、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動的一种重要特性。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是學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缺乏這一要素就無法构成教育活動。三、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实現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教育教育目的,通過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措施。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一、原始的教育形态——看書二、古代的學校教育形态1.奴隶社會的教育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學的发展,為专门從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出現了专门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产生了學校教育,使教育從社會生活中分化出来,成為独立的形态。在奴隶社會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欧洲奴隶社會的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2.封建社會的教育<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學校教育不再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不停发展;班级讲課成為教學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學的教學措施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學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學,与社會发生亲密联络,逐渐成為一种開放系统。1.资本主义社會的教育由于资本主义存在著生产的社會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质量高的學校學费拾分昂贵,劳感人民的子女与资产阶级子女在受教育的机會上存在著不平等。從教育内容上看,他們的學校教育中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宗教精神,因此,资本主义深灰的教育绝不是超阶级的。2.社會主义社會的教育社會主义社會的教育是為社會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社會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社會主义社會的學校教育的特點之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宗教的影响。總結以上各节得出結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在教育學中又分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但凡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動,不管是有组织的還是無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曰制的學校教育,并且包括半曰制的、业余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學校和電视學校等。教育學中研究的教育重要是狭义的教育,概念是:教育是根据一定社會的現实和未来的需要,遵照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為适应一定社會(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增進社會发展的人。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原因及其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原因诸多,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种:遗传、环境、教育和個体的主观能動性。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也許性。假如离開了後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予以人的发展的也許性便不能变為現实2.遗传素质的发展過程制约著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性。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對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會环境使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對人的发展起著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會实践對人的发展起著决定性的作用。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對人的发展,尤其是對年轻一代的发展起著主导作用。由于: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動,它规定著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給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學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師。有人认為用現代科學技术来替代教師,從而提出“學校消灭”和“教師取消”的论點,這是肤浅的錯误的措施。——看書學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現,必须通過學生自身的积极活動四、個体的主观能動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學生個体的主观能動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動力。能動性的产生:客观环境不停向人們提出新的规定,當這些客观规定為人們所接受,就引起了人的需求,包括生物方面和精神方面。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動中,總是代表著新的一面,他与人的已經有的心剪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剪发展的内部矛盾,這种内部矛盾的运動,就是推感人們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動力。人的主观能動性是通過人的活動体現出来的。离開人的活動,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也許成為人的发展的現实。從個体发展的多种也許性变為現实這一意义上来說,個体的活動是個体发展的决定性原因。此外,影响人的发展的多种原因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与人的发展的,他們是一种整体系统,從動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原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次序性,循序渐進地增進學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對不一样年龄阶段的學生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個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应當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學生身心发展的既有水平,而是從學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們提出通過他們努力可以到达的规定,增進他們的身心发展,不停提高他們的身心发展水平。第三章教育理念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体的质量规格的總的设想或规定。人們對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成果或理想的形象,這种预期的成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目的。教育學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研究社會上的總体上的目的。學校是社會為实現教育目的而设置的专门的机构,因此教育目的首先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不過不应當由此得出的結论說教育目的只是學校的教育目的。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教育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成為了社會生活目的的一部分。所谓教育目的的构造,也就是教育目的的构成部分及其互相关系。一是身心素质,二是社會价值。(看書)有关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构造的关键部分。教育目的中有关受教育者未来社會价值的规定,對教育者的发展起著定向的作用,但不能說它是教育构造的关键部分。由于,教育的专门职能在于培养人。形成受教育者的合理的素质构造,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的价值。在這個基础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會实践中能動的发明社會价值,為某种社會目的或社會理想的实現做出奉献。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发點和根据,也是教育活動的归宿。只有制定一种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协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约性属于意识范围,形式是主观的。有其現实的社會本源,内容是可观的。教育受目的的培养人的社會活動。他所面临的問題是要处理個体发展与社會发展之间的矛盾,既增進教育者的社會化,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會生活。受教育者只能在現实的社會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現实的社會生活条件下增進教育者的发展。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為社會历史地的客观進程所制约。教育目的,实际上是社會對其组员质量规定的客观需求在他們意识中的反应,使他們所处時代的产物。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约性。生产方式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現实基础。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是最终决定原因。另一方面,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這种生产关系為基础的政治观點、政治设施的制约。者或從事教育活動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對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時所持有的一种倾向。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最带有主线性的問題,是教育活動究竟是重视与人個性的发展還是重视于社會的需要。在教育史上,有個人本位论和社會本位论個人本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當冲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從社會出发。社會本位论恰好相反。也有人试图调和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分歧,做到两者兼顾。例如,美国,杜威。主张個人特性与社會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虽有积极原因,但不能說是成功的。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學說认為,社會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對立统一的历史過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為這种历史過程所制约。三层含义:一、從社會历史進程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人作為社會生活的主体,作為生产力和科學文化的承担者,他對自身個性的发展的追求的实現,對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目的不仅反应社會對人的发展的需要,并且也反应作為社會生活主体的人對自身发展的追求,两者有著内在的统一性。二、個人的发展与详细的社會現实之间有矛盾的,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還很锋利。個人之间的发展机會或受教育机會是不均等的,個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個人的個性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受到扭曲的。在這种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會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從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進历史前進。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會裏,個人与社會才能到达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趋向才能完全一致。無论從目的上說,還是從手段上說,人的個性发展問題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与此對应,教育也被认定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經济和社會发展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展人饿潜能,增進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為經济和社會发展的依托,為經济和社會发展服务。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的基本點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1、培养“劳動者”,或“社會主义建设人才”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會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价值第一、坚持培养劳動者的观念。第二、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第三、坚持脑力劳動者和体力劳動者相結合的观念。2、规定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人的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原因的发展。首先第一种层次是個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第二個层次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包括多种原因。第三個层次是每一种原因又有多种原因构成。我們只有深入理解各個层次所包括的原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构造,才能使培养目的的设计详细化、系列化、科學化。3、具有独立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個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開拓精神、发明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個人价值。全面发展与具有独立個性并不矛盾。全面发展,說的是受教育者個体必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個性的全面发展。独立個性,說的是德智体美等原因在受教育者個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全面发展不能不使個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過程,不能不使個人的個性形成過程。规定全面发展和具有独立性的统一。但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不能排斥個性的自由发展。社會化并不排斥個性化。這也是我們教育改革所要处理的問題。我們所說的独立個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個性,所說的個性化是与社會同向的個性化,所說的自由发展是与社會同向的自由发展。独立個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的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他們的使命感、事业心、发明性的源泉。综上所诉,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個性的、社會主义建设者。二、我国中小學实現教育目的的對策1.一般中小學的性质与任务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學生的基本素质,為他們學习做人和深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點。我国基础教育的意义拾分重大,任务也拾分艰巨。不仅是由于受教育對象数以亿计,更是由于我国社會主义現代化建设對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规定。有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進行劳動转移,产业构造和技术构造发生巨大变化。需要人們的經济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和社會心剪发生巨大变化。我們面临的這种形势和任务,都与基础教育有关。家畜教育在社會主义現代化建设中处在基石的地位,起著基石的作用,直接关系著現代化建设的成败。基础教育的重要并非是我国独有的現象。2.一般中小學教育的构成部分(1)体育。体育是授予學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們的体力。规定:(看書)(2)智育。至于是授予學生系统的科學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們智利的教育。规定:(看書)(3)德育。德育是引导學生领悟無产阶级思想政治观點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學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學生的社會主义品德的教育。规定:(看書)4)美育。美育是培养學生對的的审美观,发展他們的鉴赏美、发明美的能力,培养他們的崇高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规定:(看書)(5)劳動技术教育。劳動技术教育是培养學生掌握劳動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動观點和习惯的教育。规定:(看書)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們之间的关系,是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随時都要注意引导學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但也不主张無差异的平均,要承认學生的個人特點,承认學生之间的差异,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結合起来。3.两個值得注意的倾向第一、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學率倾向之因此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有社會本源,也有教育内部的問題。首先,(看書)另一方面,(看書)最终,(看書)第二、流生增長倾向。從社會的原因看,流生問題与片面追求升學率問題实质上是一种問題的两种体現。主线原因在于人們對教育作价值判断和选择時采用狭隘的功利主义态度。应當從国家的長遠利益出发,進行理性疏导,政策调整,法律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调整。從教育内部的問題看,重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目的,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遵照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一般中小學教育是必须為經济建设服务的,但這种服务必须坚持一般中小學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而不是放弃和变化基础教育性质。衡量一般教育的质量,评价一般教育与否為經济建设服务,只能看他与否第四章教師与學生本章教學目的1.理解教師所应具有的职业素养;2.认识我国現代中學生的社會文化心理特點及社會對他們的特殊规定;3.理解師生关系的意义及几种經典的師生关系模式對學生的影响。第一节教師的职业素养一、教師的职业道德(一)什么是职业道德(二)教師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愛學生3.团結协作4.以身作则二、教師的智能构造(一)教師的知识构造1.扎实的专业知识2.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學知识3.娴熟的教育科學知识(二)教師的能力构造1.组织管理能力2.語言体現能力3.教育机智三、教師的心理素质(一)良好的意志品质(二)稳定的情绪(三)良好的性格特性(四)清晰的自我意识第二节現代中學生的特點一、現代中學生的社會文化心理特點(一)文化撞击所导致的价值观念冲突(二)偶像崇拜所导致的“追星”心理(三)信息多元化所导致的怀疑心理(四)心理上的闭锁性所导致的不易被理解与渴望理解的矛盾心理(五)迅速发展的社會生活所导致的心理内容的社會性的增多二、社會對現代中學生的特殊规定(一)要具有艰苦、勤奋的吃苦精神(二)要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三)要做“四有”新人(四)要“學會关怀”第三节師生关系一、什么是師生关系二、師生关系的类型(一)師生之间的工作关系(二)師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三)師生之间的個人关系(四)師生之间的道德关系三、几种經典的師生关系模式及其對學生的影响(一)几种經典的師生关系模式1.放任型2.专制型3.民主型(二)三种師生关系模式對學生的影响第五章中學課程本章教學目的1.理解課程的一般理论、課程与教學的关系以及課程设计的問題;2.熟悉教學计划、教學大纲、教科書的构造和基本编写原则及其對教學工作的指导意义。第一节課程概述一、課程的概念二、課程的类型(一)學科課程(二)活動課程(三)综合課程(四)关键課程三、現代国外課程改革的趋势第二节中學課程设置一、教學计划(一)教學计划的含义(二)教學计划的内容二、教學大纲和教科書(一)教學大纲(二)教科書第六章教學基本原理本章教學目的1.明确中學教學的目的和任务,树立學校必须坚持以教學為主的教育观點;2.理解和掌握教學的实质和规律;3.熟悉和掌握教學各项原则的基本精神和贯彻规定,并學會运用教學原则分析教學工作;4.熟悉和掌握中學常用的教學措施。第一节教學的实质与规律一、教學概述(一)教學的概念(二)教學的意义二、教學的实质三、教學的规律(一)间接經验与直接經验相统一的规律(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四)教師主导作用和學生主体地位相結合的规律第二节教學目的一、教學目的的概述二、中學教學目的内容第三节教學原则一、教學原则的意义(一)教學原则的意义(二)教學原则探源二、中學常用的教學原则(一)科學性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1.涵义2.根据3.贯彻规定(二)理论联络实际的原则(要點同上)(三)直观性原则(要點同上)(四)启发性原则(要點同上)(五)循序渐進原则(要點同上)(六)巩固性原则(要點同上)第四节教學措施一、教學措施概述(一)教學措施的概念(二)教學措施的历史变革(三)教學措施的意义二、教學措施的指导思想三、中學常用的教學措施(一)以語言传递為主的教學措施1.讲授法2.談话法3.讀書指导法(二)以直观感知為主的教學措施1.演示法2.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為主的教學措施1.练习法2.试验法3.实习作业法四、选择、确定教學措施的根据第七章教學模式本章教學目的1.理解教學模式的涵义和构造;2.理解教學模式的特點和功能;3.认识教學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4.掌握国内常用的几种教學模式;5.理解国外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學模式。第一节教學模式概述一、教學模式的涵义和构造1.教學模式的涵义2.教學模式的构造二、教學模式的特點与功能1.教學模式的特點2.教學模式的功能三、教學模式的演变1.教學模式的演变2.教學模式的发展趋势四、教學模式的选择与运用第二节国内常用的几种教學模式一、传递一接受式1.理论导向2.教學基本程序3.教學原则4.辅助系统5.教學效果6.运用本模式的提议二、自學一辅导式(要點同上)三、引导一发現式(要點同上)四、情境一陶冶式(要點同上)五、示范一模仿式(要點同上)第三节現代国外的教學模式一、概念获得式1.教學目的及理论根据2.基本教學程序3.运用规定二、奥苏贝尔模式(要點同上)三、掌握學习模式(要點同上)四、非指导性教學模式(要點同上)第八章教學目的本章教學目的1.认识教學目的的意义和功能;2.理解教學目的的分类;3.掌握设计教學目的的基本措施。第一节教學目的概述一、教學目的的概念1.教學目的的概念2.教學目的的意义3.教學目的与教學目的辨析二、教學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评价功能3.鼓励功能第二节教學目的的分类一、教學目的分类理论发展简介1.鲍比特、泰勒對教學目的理论的奉献2.布卢姆及其合作者提出的教學目的分类理论3.我国對教學目的分类理论的认识二、教學目的的分类1.认识领域目的分类2.情感领域目的分类3.動作技能领域目的分类第三节教學目的的制定一、设计教學目的的基本规定1.提出的目的要明确详细2.根据學科教學點制定合适的教學目的3.使教學目的具有一定的弹性二、教學目的的体現方式1.教學對象2.体現學习成果的行為3.体現行為的条件4.學习程度第九章學习评价本章教學目的1.认识學习评价的概念和功能;2.理解學习评价的类型;3.掌握成绩测评的理论和措施。第一节學习评价的概述一、學习评价的界定二、學习评价的功能(一)诊断功能(二)反馈功能(三)定向功能(四)鉴定功能(五)教育功能三、學习评价的种类(一)诊断性评价(二)形成性评价(三)總結性评价第二节學习评价的基本手段——成绩测评(一)一、成绩测验的类型(一)成绩测验的含义(二)成绩测验的种类二、成绩测验的題型(一)主观性试題1.简答題2.论述題(二)客观性试題1.是非題2.配對題3.选择題4.填空題三、成绩测验的编制(一)确定测验的目的(二)明确测验的范围和内容(三)选定测验的題型(四)草拟测題(五)修正并选定测題(六)准备原则答案第三节學习评价的基本手段——成绩测评(二)一、成绩测验的质量指標(一)信度(二)效度(三)难度(四)辨别度二、成绩评价的措施(一)量化评价与非量化评价1.量化评价2.非量化评价(二)相對评价、绝對评价与個体内差异评价1.相對评价2.绝對评价3.個体内差异评价第拾章怎样备課本章教學目的1.充足认识备課的重要性,理解备課的重要内容;2.掌握钻研教材、写教案的一般措施,會写详略二案;3.掌握板書设计的基本思绪,并能根据需要设计出恰當的板書。第一节备課概述一、备課的重要性二、备課的重要内容(一)钻研教材1.為何要钻研教材2.钻研教材包括哪些方面3.钻研教材的一般措施(二)理解學生(三)设计教法(四)编制學期(或年)教學進度计划(五)编制課題(或單元)教學计划(六)编制課時计划(教案)第二节怎样编写教案一、教案的重要内容(一)教案的基本内容1.課題2.教學目的3.重點和难點4.課時安排5.教法和教學媒体6.教學過程(环节)7.板書设计和課後回忆(二)怎样编写教學進程1.引言2.论述、分析和推导問題3.總結二、编写教案的基本规定1.科學性2.合用性3.规范性4.简要性5.灵活性三、教案的编写和运用(一)文字体現法(二)列一览表法(三)卡片提醒法第三节怎样设计板書一、板書的作用二、板書的格式(一)根据教學板書的地位分类,可分為基本板書和辅助板書。(二)根据教學板書的主体分类,可分為主导型板書、主体型板書和合作型板書。(三)根据教學板書的時间和作用分类,可分為課前预习用板書,課中讨论用板書和課後總結用板書。(四)根据教學板書的形成和展現方式分类,可分為静态示現板書和動态渐成板書。(五)根据教學板書的详细体現形式分类,可分為内容要點式板書、关键語詞式板書、构造造型式板書和表图示意式板書。1.内容要點式板書2.关键語詞式板書3.构造造型式板書4.表图示意式板書三、教學板書的基本规定(一)内容精炼、重點突出(二)語言科學、精确(三)条理清晰、布局合理(四)形式多样、启发思维(五)書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四、板書设计的基本思绪(一)根据教材特點设计板書(二)根据教法需要设计板書(三)根据課型设计板書1.新讲課的板書设计2.复习課的板書设计3.自學課的板書设计4.试验課的板書设计(四)遵照學生认识规律,根据學生年龄特點、年级特點设计板書。第拾一章怎样上課本章教學目的1.明确上好一堂課的原则,并能根据這個原则學會评价一堂課的好壞;2.理解課堂教學艺术的重要内容;3.掌握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第一节上好課的原则一、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环节二、課的类型和构造(一)課的类型(二)課的构造1,组织教學2.检查复习3.學习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課外作业三、一堂好課的原则(一)目的明确(二)内容對的(三)措施合适(四)组织得好(五)教學基本功好第二节教學的艺术一、教學是一门艺术二、教學艺术的特點和功能(一)教學艺术的特點1.形象性2.情感性3.审美性4.独创性(二)教學艺术的功能1.激发動机和引起愛好2.減少失误和提高效益3.開发智力和培养能力4.发明气氛和组织管理5.進行美育和净化心灵三、教學艺术的种类1.备課的艺术2.教學過程的艺术3.教學组织与管理的艺术4.課外辅导的艺术5.教學的語言艺术6.教學的非語言艺术7.板書的艺术四、課堂語言艺术(一)教學語言艺术1.导入課題的語言艺术规定2.課堂讲授的語言艺术规定3.归纳、總結的語言艺术规定(二)課堂提問艺术1.提問的设计思绪和环节2.課堂提問的实行程序与环节(三)教學板書艺术(四)教學组织艺术1.掌握合适的教學节奏2.掌握导入和結束的艺术3.掌握課堂教學的应变艺术(五)教态变化艺术五、教學艺术風格第拾二章怎样指导學生學习、认识、发明本章教學目的1.掌握指导學生學习的措施,通過重视學法的研究為扭转重教轻學的不良倾向奠定基础;2.通過對指导學生认识和发明措施的把握,為未来在工作中切实发展學生的认识能力和发明能力提供技术上的支撑。第一节學习的措施一、怎样指导學生修學課程(一)指导學生预习(二)指导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三)指导學生掌握科學的复习措施(四)指导學生做好作业(五)指导學生學會小結二、怎样指导學生讀書(一)指导學生學會精讀(二)指导學生學會略讀(三)指导學生将讀書与笔记相結合(四)指导學生运用工具書第二节怎样指导學生认识一、怎样指导學生观测(一)指导學生运用感知规律去观测(二)指导學生客观地進行观(三)引导學生在观测中思索研究(四)指导學生将定期观测与長期观测相結合(五)指导學生對观测成果進行全面记录、精心總結二、怎样指导學生记忆(一)指导學生运用协同法记忆(二)指导學生运用理解法记忆(三)指导學生运用形象法记忆(四)指导學生运用强化法记忆三、怎样指导學生思维(一)分析与综合(二)比较与概括(三)抽象与详细(四)判断与推理四、怎样指导學生想象(一)在感知的基础上构建新形象(二)将非直观形象的東西转换為頭脑中的形象(三)在頭脑中建构形象,要有序多样地進行第三节怎样指导學生发明一、什么是发明(一)发明与发明力(二)发明過程二、怎样指导學生進行发明性思维(一)指导學生進行求异思维(二)指导學生進行灵感思维(三)指导學生進行形象思维和发明性想象三、指导學生學习和运用发明技法(一)指导學生學习和运用类比发明法(二)指导學生學习和运用等值变换法(三)指导學生學习和运用模仿发明法(四)指导學生學习和运用智力鼓励法(五)指导學生學习和运用联想发明法(六)指导學生學习和运用假想构成法(七)指导學生學习和运用缺陷列举法及但愿點列举法(八)指导學生學习和运用检核表法(九)指导學生學习和运用统摄法(拾)指导學生學习和运用形态分析(拾一)指导學生學习和运用活用发明性设想法【中国教育网-教師资格考试试題】:一、选择題: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過著名的“白板說”的教育思想家是()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裴斯泰洛齐2.战国後期,我国出現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A.《學记》B.《中庸》C.《孟子》D.《大學》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及代表作是()A.布鲁纳、《教育過程》B.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C.赞科夫、《教學与发展》D.凯洛夫、《教育學》4.對“人力资本理论”作出最重要奉献的學者是()A.美国的舒尔茨B.前苏联的斯特鲁米林C.中国的于光遠D.美国的凯恩斯5.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济制度對教育目的的制定具有()A.定向作用B.决定作用C.影响作用D.增進作用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哪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A.次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個别差异性7.對正常发育的小朋友来說,遗传素质對其身心发展起()A.前提作用B.决定作用C.增進作用D.导向作用8.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鼓励、评价和统一作用C.导向、鼓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鼓励9.馬克思主义认為实現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措施是()A.脑力劳動与体力劳動相結B.教育与生产劳動相結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結合D.都市与农村相結合10.教師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规定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還规定具有一定的()A.交往能力B.研究能力C.管理能力D.學习能力来11.心理學家称之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時期发生在()A.小學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學阶段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學计划应具有的三個基本特性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學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學性C.科學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3.第三次全教會對基础教育課程体系建设的规定是国家課程、地方課程和()A.活動課程B.社會課程来源:考试大C.學校課程D.特色課程14.根据一节課所完毕的任务,課的类型一般可分為()A.新讲課和巩固課B.讲讲課和练习課C.單一課和综合課D.理论課和实践課15.《學记》中說:“學不躐等”。下列哪一条教學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進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16.教學具有教育性,這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率先提出的观點?()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17.“寓德育于教學之中,寓德育于活動之中,寓德育于教師楷模之中,寓德育于學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這是德育過程的哪一条规律的体現?()A.德育過程是培养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B.德育過程是增進學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過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過程C.德育過程是组织學生的活動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過程D.德育過程是長期的反复的逐渐提高的過程18.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A.将學生的道德认识转化為道德行為B.培养學生的道德情感C.将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转化為受教育者個体的思想品德D.提高學生對客观世界的认识19.“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目前19世纪初的()A.美国B.英国C.曰本D.法国2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理解和研究學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個别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二、填空題:21.苏格拉底的問答法分為三步:第一步称為苏格拉底挖苦,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____。22.决定教育性质的主线原因是____。2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原因有遗传素质、____、环境及教育等。24.個体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所有人生過程中,生理和心理不停向积极方面变化的過程,称之為____。25.一种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為何样人才的總的规定称為狭义的____。26.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學生的____和实践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會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7.教師的個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為教師的____。28.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____。29.教師和學生据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是____。30.課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個环节:背景评价、输入评价、____和成果评价。31.從課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課程分為工具性課程、____課程、技能性課程和实践性課程。32.教學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33.為完毕特定的教學任务,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规定组合起来進行活動的构造称____。34.學校進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35.在德育的认知模式中,同步波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問題叫做____。36.我們把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過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定称為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