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局部解剖學复习笔记一、体壁1、层次: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深筋膜浅层、肌血管神經干层、深筋膜深层、疏松結缔组织层、浆膜层。2、背部体表標志:第7颈椎椎骨棘突--识别椎骨序数的標志,第4腰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點的连线,肩胛骨下角--平對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下方第8肋,肾区/脊肋角--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3、背部层次构造: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經干层,深筋膜深层。4、听诊三角(名詞解释):又称肩胛旁三角,该三角上界為斜方肌外下缘、外侧界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為背阔肌上缘,因缺乏一层肌肉,故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晰地部位。5、腰上三/四角、列氏四角(名詞解释):位于背阔肌深面,三角的内侧界為竖脊肌外缘,外下界為腹内斜肌後缘,外上界為第12肋。除以上三边,下後锯肌构成四角的上界。底為腹横肌腱膜,其深面自上而下有肋下神經、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沟神經。此处是經腹膜外入路行肾脏手术必經之处,是腰部的微弱区之一,可形成腰疝,腹膜後脓肿也可自此穿破。6、腰下三角(名詞解释):围成為下界髂嵴,外上界腹外斜肌後缘,内上界背阔肌前下缘,底腹内斜肌。该三角是腰部的另一种微弱区,腹膜後脓肿也可自此穿破。7、胸腰筋膜(名詞解释):包裹竖脊肌和腰方肌的深筋膜在腰部明显增厚,分為浅、中、深三层,這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汇合而成胸腰筋膜,并作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始部。在剧烈运動中,其常被扭伤,是导致背部劳损病因之一。8、胸腰筋膜包括浅、中、深三层,分别是背阔肌和下後锯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膈肌的起點。9、脊柱区後正中线進行穿刺,通過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等层次构造進入蛛网膜下隙。10、副神經自胸锁乳突肌後缘的中、上1/3交點穿出,經枕三角行至斜方肌前缘的中、下1/3交點处進入该肌,并支配该肌。11、简述腰上三角的构成和临床意义。12、简述腰下三角的构成和临床意义。13、腰穿的位置、体位、层次;背部胸腔穿刺的位置、標志、层次。答:腰穿(腰麻):位置——L3~4、L4~5;体位——胸膝位(抱膝位);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背部胸腔穿刺:位置——肩胛线第8(靠第9肋上缘)~9(靠第10肋上缘)肋间隙;標志——肩胛骨下角;层次——①皮肤,②皮下组织,③深筋膜,④背阔肌→(下後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⑤胸内筋膜,⑥浆膜外脂肪,⑦胸膜壁层。14、胸壁体表標志:胸骨角——两侧平對第2肋、向後平對第4胸椎体下缘、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標志,T2—胸骨角平面,T4—乳頭平面,T6—剑胸結合(剑突)平面,T8—肋弓,T10—脐平面,T12—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點平面。15、胸壁层次构造: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肉骨血管神經干层、胸内筋膜、疏松結缔组织层、胸膜。16、简述乳房的位置、构造、動脉供血、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答:位置:乳頭位置较恒定,多位于第4肋间,或第4及第5肋骨水平,常作為定位標志。构造:由乳腺、脂肪、纤维组织和皮肤等构成。乳腺与输乳管放射状排列;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乳房後隙,位于乳房深部与胸肌筋膜间,隆胸收入假体植入的间隙。動脉供血:胸外侧動脉、胸廓内動脉、肋间後動脉(不重要)。静脉回流:重要是胸廓内静脉,也是乳腺癌肺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淋巴回流:分為浅、深两组,两组之间广泛吻合,左右间也有吻合;外侧部和上部3/4→胸肌LN;上部→尖LN(也可→锁骨上LN);内侧部→胸骨旁LN;内下部→膈上LN及肝LN;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時,可累及腋Ln和胸骨旁Ln,假如回流受阻,也可转移到對侧乳房和肝脏。17、乳房悬韧带(名詞解释):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发出許多小的纤维束,分别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乳頭,對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成為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當乳腺癌侵及此韧带時,皮肤表面出現橘皮样变。18、锁胸筋膜(名詞解释):胸壁深筋膜深层位于胸小肌上缘、喙突和锁骨下肌之间的部分称锁胸筋膜,有胸外侧神經、胸肩峰動脉穿出该筋膜,頭静脉和淋巴管穿入该筋膜。19、腋腔前壁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和锁胸筋膜。腋腔的顶由锁骨、第1肋和肩胛骨围成,腋腔的前壁為锁胸筋膜;後壁為肩胛下肌,大圆肌和背阔肌及其前方的胸背神經和血管;外侧壁為肱骨上端、肱二頭肌短頭和喙肱肌;内侧壁為前锯肌及其表面的胸長神經和胸外侧血管。腋腔的淋巴結包括有外侧Ln.、胸肌Ln.、肩胛下Ln.、中央Ln.和尖Ln.。20、腋鞘(名詞解释):椎前筋膜延续而成,包裹腋動静脉,臂丛進入腋腔,所形成的筋膜鞘叫腋鞘。21、三边孔(名詞解释):位于大、小圆肌和肱三頭肌長頭之间的间隙,有旋肩胛A.通過。22、四边孔(名詞解释):位于大、小圆肌、肱三頭肌長頭和肱骨上端间的间隙,有腋N.和旋肱後A.V.通過。23、肋间隙從上到下為V.A.N.。胸膜腔穿刺宜在肋角外侧和腋中线之间,并于下位肋骨上缘進针;在腋中线和胸骨之间穿刺宜在肋间隙中部,以免损伤到肋间神經血管。心腔穿刺進行心内注射,可在左侧胸骨线第4~5肋间隙進行;临床常在左剑肋角处進行心包穿刺。24、胸骨角(名詞解释):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两侧平對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標志,向後平對第4胸椎体下缘。平降积极脉的起始处,气管分叉处,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25、损伤胸長神經——“翼状肩”;损伤尺神經——“爪形手”;损伤腋神經——“方肩”;损伤桡神經——“垂腕”;损伤正中神經——“猿手”;损伤胫神經——“钩状足”;损伤腓總神經——“馬蹄内翻足”。26、剑肋角(名詞解释):剑突与肋弓之间的夹角為剑肋角,左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用部位。27、腹前外侧壁层次构造:皮肤、浅筋膜、固有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經干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28、腹前外侧壁下腹部的浅筋膜可分為两层,即浅层的Camper筋膜和深层的Scarpa筋膜。29、简述腹直肌鞘构成和内容。答:分為前、後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构成;後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後层和腹横肌腱膜构成。在脐下4~5cm如下,3层阔肌腱膜都转至腹直肌前面,故缺後层。後层的游离下缘称弓状线。在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後层之间有纵行的腹壁上動、静脉和腹壁下動、静脉,并在脐水平吻合。30、腹外斜肌腱膜形成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共同形成腹股沟镰、提睾肌,两者之间有肋间血管和神經、旋髂深血管、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沟神經;三者共同构成腹白线和腹直肌鞘。31、腹股沟镰(名詞解释):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呈弓状,跨過精索上方,行向内侧,延為腱膜,形成腹股沟镰或联合腱,止于耻骨梳。在腹壁肌收缩時,弓状下缘向腹股沟韧带靠近,有封闭腹股沟管的作用。32、试述腹股沟管的四壁、两口和内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答:四壁:前壁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上壁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下壁為腹股沟韧带;後壁為腹横筋膜和联合腱。两口:内口為腹股沟深环(腹环),外口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内容: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過。此外,髂腹股沟神經及生殖股神經的生殖支也進入腹股沟管。临床意义:该区是腹壁的微弱区之一,可发生腹股沟斜疝。腹股沟三角(名詞解释):又称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壁下動脉、腹直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浅层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缺乏肌层,是腹前壁的微弱区之一,可发生腹股沟直疝。34、腹壁下動脉常作為区别斜疝和直疝的標志之一。35、简述腹部常用手术切口的位置及层次。答:正中切口,沿前正中线作的纵行切口,可分為上、下腹部正中切口。通過层次為皮肤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旁正中切口,為据正中线旁1~2cm处作的纵行切口。通過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向外侧牵開)、腹直肌鞘後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腹直肌切口,經腹直肌中线所作切口,通過皮肤、浅筋膜、腹直肌(直接切開)、腹直肌鞘後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肋弓下斜切口,沿肋弓下缘2~3cm作斜行切口,經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麦氏切口、右下腹斜切口,阑尾手术常用切口,即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點处,作与此线垂直的切口。經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按肌纤维方向分開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继续切開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頭颈部1、颅顶软组织共分几层?各层有何构造特點?答:颅顶软组织的由浅入深的层次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脂肪、颅骨外膜。皮肤——厚而致密,血供好;浅筋膜——内有纵向行走的纤维束,连接皮肤和深层的帽状腱膜;帽状腱膜和额枕肌——帽状腱膜通過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称為頭皮;腱膜下疏松组织——范围大,出血易广泛蔓延,頭皮亦极易從此层分离,炎症可經此层的静脉交通扩散到颅骨内或颅腔内,故称此层為“危险区”;颅骨外膜——薄而致密。2、頭皮(名詞解释):帽状腱膜通過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称為頭皮。3、帽状腱膜(名詞解释):帽状腱膜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後连该肌的枕腹,两侧渐变薄,与颞浅筋膜相移行。颅顶外伤如伤及帽状腱膜,可导致大面积頭皮扯破。缝合頭皮時要将此层妥善缝好,以減少张力,并有助于止血和愈合。4、危险三角(名詞解释):面静脉可通過两条途径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即通過内眦静脉和眼上静脉至海绵窦;借面深静脉經翼静脉丛至海绵窦。同步口角以上的面静脉無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妥(如挤压),细菌可随血液經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将此三角区域称為“危险三角”。5、支配面肌的神經是面神經,自茎乳孔出颅後,转向前穿腮腺并在其内吻合成丛,分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5组分支。7、面部皮肤感覺由三叉神經分布,眶上神經、眶下神經和颏神經分别為眼N、上颌N、和下颌N的终支。8、穿過腮腺的血管神經,横行的有面神經及其腮腺丛、面横動脉,纵行的有颈外動脉及其终支、下颌後静脉及其属支、耳颞神經。9、试述面部浅层的局部解剖特點。答:皮肤薄而柔软,血液供应丰富,含较多皮脂腺、汗腺和毛囊,面部小血管有丰富的血管运動神經支配,皮肤纹理丰富。浅筋膜内有表情肌,丰富的血管(面動、静脉及其分支;颞浅動静脉及其分支),尚有感覺性的三叉神經终支和运動性的面神經终支分布。腮腺表面有浅淋巴結。深筋膜薄而不发达。10、颈外V.、大隐V.是静脉插管的常用静脉;肱動脉用于量血压;肘正中V用于采血;手背静脉网用于输液;股動脉用于動脉穿刺。11、斜角肌间隙(名詞解释):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動脉和臂丛通過。12、胸骨上间隙(名詞解释):位于颈前中部、胸骨柄上方,由颈浅筋膜两层构成,内有颈静脉弓。13、气管前间隙(名詞解释):介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之间,下通上纵隔,内有脂肪結缔组织和甲状腺下静脉。14、颈動脉鞘(名詞解释):又称颈血管鞘或颈鞘,為颈部筋膜在大血管周围增厚而成,内含颈總動脉或颈内動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經,在鞘内有纵行的纤维分隔動脉和静脉,颈内静脉居外侧,颈總動脉或颈内動脉居内侧,两者後方為迷走神經。15、颈動脉三角(名詞解释):位于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後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的三角区域,内有舌骨大角、颈總動脉及其分支—颈内、外動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經及其降支、迷走神經及其分支喉上神經等。16、颈部重要三角的围成及内容。答:①下颌下三角。围成——下颌底和二腹肌前、後腹间;内容——下颌下腺為主,下颌下淋巴結,周围血管,舌N,舌下N。②颈動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後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的三角区域,内有舌骨大角(重要標志)、颈總動脉及其分支—颈内、外動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經及其降支、迷走神經及其分支喉上神經等。③肌三角(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围成——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上腹。内容——甲状腺、甲状旁腺、喉、气管、咽、食管等。颈袢(名詞解释):由上根和下根在环状软骨平面合成。C1前支先和舌下神經联合,再于二腹肌後腹下方离開舌下神經下行,即為颈袢上根。颈袢下本源自C2、C3的前支,它們离開颈丛後于颈内静脉浅面联合下行,在颈動脉鞘的前外侧面与上根汇合而成颈袢。颈袢发出分支支配大部分舌骨下肌。体表定位:颈丛皮支胸锁乳突肌後缘中點,胸膜顶锁骨内1/3上方2~3cm,副神經胸锁乳突肌後缘中、上1/3交點至斜方肌前缘的中、下1/3交點,臂丛锁骨上部锁骨中點上方。颈外静脉由下颌後静脉的後支和耳後静脉在下颌角附近的腮腺内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表面斜行向下,至该肌後缘穿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颈外侧深淋巴結颈内静脉排列,其输出管构成颈干。20、迷走神經由颈静脉孔出颅,在颈部位于颈動脉鞘内,颈内A或颈總A和颈内V之间的後方下降达颈根部,左迷走N在左颈總A与左頭臂静脉之间下降,越积极脉弓的前方,右迷走N在右锁骨下A与右頭臂V之间下降。膈神經先位于前斜角肌上端的外侧,继沿该肌前面降至内侧于锁骨下動、静脉之间進入胸腔。21、前斜角肌是颈根部的重要標志,在其表面下行的神經是膈神經,横行的血管為锁骨下静脉,前、中斜角肌之间有锁骨下静脉和臂丛通過。22、椎動脉三角由前斜角肌、颈長肌和锁骨下動脉围成,其浅层有颈胸神經节和迷走神經及交感干等神經通過,深层為椎動、静脉、甲状颈干等血管。△23、甲状腺的位置、形态、被膜、動脉及其来源、静脉及其回流、重要邻接和层次,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解剖要點。答:①形态。呈H”形,由左、右叶和峡部构成,也許有锥状叶。②位置。两叶——喉与气管前外侧,上极平甲状软骨中點,下极至第6气管软骨环,峡部——第2-4气管软骨环。③被膜。内层——真被囊(纤维囊),外层——假被囊(甲状腺鞘)、甲状腺悬韧带。④動脉及其来源。颈外A→甲状腺上A,甲状颈干→甲状腺下A⑤静脉及其回流甲状腺上V→颈内V甲状腺中V→颈内V甲状腺下V→頭臂V甲状腺奇静脉丛:由两侧甲状腺下V在气管前方吻合而成.⑥重要邻接前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後内侧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喉返N後外侧颈動脉鞘、颈交感干⑦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解剖要點: 甲状肿大的压迫症状:後——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後外方——Horner综合征.切口和层次:在颈静脉切迹上方两横指,沿皮纹方向作横向切口,两侧可达胸锁乳突肌。由浅入深的层次為皮肤、浅筋膜和颈阔肌、封套筋膜、舌骨下肌(重要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及其深面的甲状腺假被囊。B、結扎甲状腺上、下動脉并保护喉的神經:甲状腺上A与喉上N外支先伴行再分開,甲状腺下A与喉返N在下极後方交叉。結扎A原则:“上靠下离”,即紧靠甲状腺上极結扎甲状腺上動脉,遠离甲状腺下极結扎甲状腺下動脉,可妥善包护喉的神經。C、保留甲状旁腺。△24、气管的位置、邻接、血管和神經以及气管切開术的临床解剖要點,术中也許损伤的构造。答:①位置。颈前中部,下浅上深,位置随颈部运動而变化。②邻接。前——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和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隙(气管前隙内:甲状腺峡、甲状腺奇丛、和頭臂V等)。两侧——甲状腺叶後——食管和喉返N後外——颈血管鞘,颈交感干等③血管神經。動脉来自甲状腺下動脉的分支,静脉回流到甲状腺下静脉,淋巴汇入颈外深淋巴結,交感神經来自颈中神經节,副交感神經為喉返神經的分支。④气管切開术的临床解剖要點:体位:仰卧位。切口及层次:切口取环状软骨向下至胸骨柄上缘的颈前正中线,依次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和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隙。切開气管部位:第2~4气管软骨环处。⑤术中也許损伤的构造:周围的血管、环状软骨、胸膜顶、甲状腺、气管後壁、食管前壁。三、四肢1、四肢的层次构造: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經干层、骨和骨连結。2、肘窝(名詞解释):位于肘关节前面,由肱桡肌、旋前圆肌和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由内向外有正中神經、肱A.V(桡A.V和尺A.V)、肱二頭肌腱、桡神經。3、腕管(名詞解释):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内有九条屈肌腱(1条拇長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桡侧囊、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尺侧囊)和一条正中神經通過。4、下列部位骨折易损伤的神經:肱骨外科颈腋N,肱骨中段桡N,肱骨内上髁尺N。5、上肢有哪些浅静脉?它們的起始、通過和注入部位怎样?有何临床意义?答:(1)頭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桡侧,經肘窝前面,再沿肱二頭肌外侧向上,經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穿锁胸筋膜,注入腋V.或锁骨下V.。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逐渐转至前臂屈侧,經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沿肱二頭肌内侧继续上行,至臂中點稍下方穿深筋膜,延续為肱静脉或伴随肱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肘正中静脉:粗而短,变异较多,斜位于肘窝,连接贵要V.和頭V.。常接受前臂正中静脉,後者有時呈分叉状,注入贵要V.和頭V.,分别称贵要正中V.和頭正中V.。6、上肢有哪些重要的肌间构造?其位置、围成、内容及交通怎样?答:肘窝:位于肘关节前面,由肱桡肌、旋前圆肌和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由内向外有正中神經、肱A.V(桡A.V和尺A.V)、肱二頭肌腱、桡神經。向上内方与肱二頭肌内侧沟相通,上外方与桡神經管的延续部相通,向下与前臂的肌间隙相通。腕管:位于腕前上部,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内有九条屈肌腱(1条拇長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桡侧囊、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尺侧囊)和一条正中神經通過。7、大隐静脉五個属支:腹壁浅V、旋髂浅V、阴部外V、股内侧浅V、股外侧浅V.。大隐静脉与临床:静脉穿刺、静脉切開——内踝前,大隐V曲张,剥脱术——注意保护隐神經,高位結扎——处理属支。8、隐静脉裂孔在股三角部,阔筋膜形成以卵圆窝称隐静脉裂孔,其表面覆盖一层有多孔的疏松結缔组织膜,称筛筋膜或外筛板。9、肌腔隙(名詞解释):前界為腹股沟韧带,後界為髂骨,内界為髂耻弓,内有髂腰肌和股N,其与腹後筋膜下腔连通。10、血管腔隙(名詞解释):前界為腹股沟韧带,後界為耻骨梳韧带,外界為髂耻弓,内界為腔隙韧带。内有股鞘(包括股A.V.、股管),其与腹膜後间隙连通。11、简述股三角的位置、围成、内容及交通。答:①位置股前区上1/3;②围成上界腹股沟韧带外侧界缝匠肌内侧缘内侧界長收肌内侧缘前壁阔筋膜後壁從外到内為髂腰肌、耻骨肌和長收肌③内容從外到内為股N、股A、股V、股管④交通上肌腔隙和血管腔隙下收肌管⑤应用股A.V穿刺插管12、股鞘:為腹横筋膜和髂筋膜向下包绕股A.V而成,漏斗状,長3-4cm。2条纵向纤维隔将其分為3部分,分别是股A(外)、股V(中)、股管(内)。13、股管(名詞解释):是一种漏斗状间隙,前壁為腹股沟韧带,後壁為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為腔隙韧带、股鞘内侧壁,外侧壁為股V内侧的纤维隔。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結,上經股环通腹腔,下為盲管。14、股环:為股管上口,呈卵圆形,前為腹股沟韧带,後為耻骨梳韧带,内侧為腔隙韧带,外侧為股V内侧的纤维隔。形成股疝時易发生绞窄,女性多見。异常的闭孔A從上方通過。15、收肌管:位于大腿中部前内侧,前壁為收肌腱板,外侧壁為股内侧肌,内侧壁為長收肌和大收肌。馆内從前到後有隐N、股A、股V以及淋巴管。上口接股三角,下口為收肌腱裂孔向下通腘窝。16、梨状肌下孔(名詞解释):梨状肌經坐骨大孔時,将其分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前者,自外到内依次有臀上N、臀上A和臀上V,後者自外到内有坐骨神經、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臀下動脉、臀下静脉、阴部内静脉、阴部内動脉和阴部神經穿過。(排列不规定)17、踝管(名詞解释):位于内踝下方,由屈肌支持带、内踝和跟骨共同构成。管内從前到後為胫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胫後A.V.、胫N.、拇長屈肌腱。小腿或足底感染時可經踝管互相蔓延,外伤、出血或脓肿挤压胫N會引起踝管综合症。18、股外侧皮神經来源于C2~3神經根,股内侧皮神經来源于股N.,隐神經来源于股N.,腓浅神經来源于坐骨N.,腓肠外侧皮神經来源于腓N.,腓肠内侧皮神經来源于胫N.。19、腘窝上外侧壁為股二頭肌,上内侧壁為半腱肌、半膜肌,下外侧壁和下内侧壁分别為腓肠肌的外侧頭和内侧頭。在腘窝中线上的血管神經由浅入深依次為胫N.、腘V.和腘A.。腘窝向上通收肌管和股後间隙、下通小腿後间隙。20、大隐静脉位于内踝的前方、股骨内侧踝的後内方。 隐神經与在小腿内侧与大隐静脉伴行,腓肠神經在小腿中、下与小隐静脉伴行。21、臀大肌下间隙内有臀上血管和神經、臀下血管和神經、坐骨神經、阴部内動脉、阴部神經。它向深部經梨状肌下孔、上孔通盆腔,向前下方通髋关节,向下通股後间隙,向内下方經坐骨小孔通坐骨直肠窝。四、胸腔试述從肩胛线第8肋间隙從胸壁到胸膜腔的层次。答:皮肤、浅筋膜、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2、试述胸膜的分部。答:壁胸膜——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脏胸膜——2层包绕肺根,互相移行。肺根下方,移行部成双层肺韧带。肋膈隐窝(名詞解释):壁胸膜互相移行处,虽然在肺深吸气時,肺缘也不能深入其中,称胸膜隐窝。其中最大的胸膜隐窝位于肋胸膜与膈胸膜的转折处,称肋膈隐窝,是胸膜腔位置的最低點,发生炎症時渗出液首先积聚于此。4、肺根(名詞解释):為出入肺门各构造總称。两肺根前方有膈神經和心包膈動、静脉,後方有迷走神經,下方有肺韧带。右肺根前方尚有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後上方有奇静脉弓跨越;左肺根上方尚有积极脉弓跨越,後方有胸积极脉。5、肺根内的构造從前向後(两侧相似)為肺上V.、肺A.、主支气管,左肺根從上到下為左肺A、左主支气管、左肺下V,左肺上V位于左主支气管的前方;右肺根從上到下為右上叶支气管、右肺A.、右中下叶支气管、右肺下V,右中下叶支气管前方為右肺上V。两侧肺下V最下,有肺韧带包绕。6、试述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答:胸膜前界两侧起自胸膜顶(锁骨内侧1/3上方2-3cm),經胸锁关节後方至胸骨柄的背面,约在第2胸肋关节(靠拢下降),右侧在第6胸肋关节向右移行于下界,左侧于第4胸肋关节转向外下方,达第6肋软骨中點移行于下界。肺尖和胸膜顶锁骨内侧1/3上方2.5cm.後方与C7同高.肺前界同胸膜肺门和肺根前—2-4肋间隙前端後—4-6胸椎棘突.肺斜裂後正中线—C3棘突肩胛线—第4肋腋中线—第4肋锁骨中线—第6肋水平裂右第4胸肋关节→沿第4肋向外→腋中线与斜裂相交下界 锁骨中线 腋中线 肩胛线 後正中线肺下界 第6肋 第8肋 第10肋 第10胸椎棘突胸膜下界 第8肋 第10肋 第11肋 第12胸椎棘突△7、上纵隔的层次及内容。答:第一层:胸腺;第二层:大静脉血管架(左、右頭臂静脉、上腔静脉)和右膈神經;第三层:大動脉血管架(积极脉弓及其分支)、心包膈血管、左膈神經、左迷走神經、動脉导管;第四层:气管胸段、主支气管及其周围淋巴結、右迷走神經;第五层:食管胸段,积极脉弓末段;第六层:胸导管、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肋间後血管、肋间神經以及胸交感干。8、動脉导管三角(名詞解释):位于积极脉弓左前方,由左膈神經(前)、左迷走神經(後)、左肺動脉(下)围成的区域称為動脉导管三角,内有動脉韧带、左喉返神經,是手术寻找動脉导管的標志。9、心包横窦(名詞解释):位于升主A、肺A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腔隙,可容一指,心脏直视手术時,可通過此处临時中断积极脉和肺動脉血流。10、食管的三個生理狭窄。食管胸段的重要邻接。答:①第一种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平對C6;第二個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平對胸骨角(T4椎体下缘);第三個狭窄位于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处,平對T10。②前方——气管、气管杈、主A弓、左主支气管、左心房、左迷走神經、气管杈淋巴結等。後方——与脊柱间為食管後间隙,间隙内有奇静脉、胸导管等。左侧——左颈總A、左锁骨下A、胸导管上段、积极脉弓、胸主A、左纵隔胸膜等。右侧——奇静脉和右纵隔胸膜,肺根如下,右纵隔胸膜深入到食管後,形成食管後隐窝。11、试述胸导管胸段的走行。答:起自乳糜池在腹积极脉右後方上行,穿膈的积极脉裂孔入後纵隔,在食管後方、胸积极脉和奇静脉之间沿脊柱的右前方上行,达第4~5胸椎平面,逐渐從胸积极脉和食管的後方越過中线至脊柱的左前方,經胸廓上口進入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试述膈神經和迷走神經在胸腔内走行状况。答、:右膈神經沿右頭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右侧下行,左膈神經在左颈總動脉和左锁骨下動脉之间下行,越积极脉弓前方。然後左、右膈神經行于肺根前方,經纵隔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至膈。左迷走神經通過积极脉弓前方和左肺根後方至食管前面,下延為迷走神經前干穿膈如腹腔。右迷走神經經右肺根後方至食管背面下延為迷走神經後干穿膈入腹腔。胸腔1、简述膈下间隙的分部。答:結肠上区,又称膈下间隙,被肝分為肝上间隙和肝下间隙。肝上间隙:被纵行的镰状韧带分為左肝上间隙和右肝上间隙,其中左肝上间隙又可被左三角韧带分為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後间隙。肝上面後部没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称裸区,它与膈相接之部称為膈下腹膜外间隙。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為界分為左肝下间隙和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左肝下间隙又以小网膜和胃為界分為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後间隙(即网膜囊)。2、肝肾隐窝(名詞解释):為右肝下间隙的底部,因其位于肝右叶下方与右肾上端之间故得名,是平卧位腹膜腔最低點。3、肝肾隐窝是平卧位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炎病人宜采用半卧位,使炎症渗出液向下流入盆腔最低部位,如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或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以減少腹膜對其吸取,并可通過直肠或女性阴道穿刺技术来确诊和治疗。4、试述网膜囊的位置和境界。答:网膜囊位于小网膜和胃的後方。境界:①前壁——小网膜、胃後壁和胃結肠韧带;②後壁——横結肠系膜及覆盖于胰、膈、腹积极脉、左肾及左肾上腺前方的腹膜;③上壁——膈下方的壁腹膜、肝尾状叶;④下壁——大网膜前、後两层的愈著部;⑤左界——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⑥右界——网膜孔。5、网膜孔可通過1-2横指,孔的前界是肝拾二指肠韧带(肝固有A.、胆總管、肝门静脉),後界是下腔静脉表面的壁腹膜,上界是肝尾状叶,下界是拾二指肠上部。网膜孔是网膜囊与腹膜腔的唯一通路。6、結肠下区以升結肠、降結肠和小肠系膜為界,分為右結肠旁沟、左結肠旁沟、右結肠系膜窦、左結肠系膜窦四個间隙。△7、简述胃的位置、毗邻、動脉、静脉和淋巴結,胃大部分切除時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切除的標志。答:①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T11左侧,幽门位于L1右侧。②毗邻:胃前壁的前方右侧有肝、左侧有膈,下部接触腹前壁,胃後壁隔胃网膜与胃床(膈、脾、胰、左肾、左肾上腺、横結肠及其系膜等)相邻。③動脉:胃的動脉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胃小弯有胃左動脉(腹腔干分支)、胃右動脉(肝固有動脉或肝總動脉的分支)。胃大弯有胃网膜左動脉(脾動脉分支)、胃网膜右動脉(胃拾二指肠動脉分支)。尚有胃短動脉,也許有胃後動脉(都是脾動脉分支)。④静脉:与同名静脉伴行,最终均注入肝门静脉。⑤淋巴結:均注入腹腔淋巴結。⑥胃大部分切除時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切除的標志:胃小弯——胃左動脉第1~2支分支之间,胃大弯——胃网膜左動脉第1~2支分支。8、手术時辨别胃与拾二指肠上部的標志是幽门前静脉,识别空肠起始的標志是拾二指肠悬韧带,识别幽门窦与幽门管的標志為胃大弯侧的中间沟。9、肝外胆道由肝左管、肝右管、肝總管、胆囊和胆總管等构成。胆總管分為拾二指肠上段、拾二指肠後段、胰肠腺和拾二指肠壁段四段,胆總管手术多在拾二指肠上段進行。10、胆囊三角(名詞解释):又称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總管和肝下面围成,手术中常在此区寻找胆囊動脉。11、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為右锁骨中线或右腹直肌外侧缘与右肋弓的交點,胆囊動脉一般发自肝右動脉,手术時在胆囊三角轻易找到该動脉;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阑尾動脉一般发自回結肠動脉,沿阑尾系膜可以找到此動脉。12、McBurney點(名詞解释):即麦氏點,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炎時此处常有明显的压痛。△13、阑尾的位置和形态,体表投影,血管、神經和淋巴結,临床意义。答:①位置和形态:為一蚓状盲突,直径约0.5cm,一般位于右髂窝内,附于盲肠後内侧壁近下端处。三条結肠带汇合于阑尾根部,手术時可作為寻找標志。阑尾系膜為三角形,连于小肠系膜下部,内有血管、神經和淋巴管。②体表投影: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③血管、神經和淋巴結:阑尾動脉一般发自回結肠動脉,阑尾静脉与之伴行,經回結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入肝门静脉;神經来自肠系膜上丛的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淋巴結均引流至肠系膜上淋巴結,經肠干入乳糜池。④临床意义:化脓性阑尾炎時,细菌栓子可随肝门静脉入肝,导致化脓性门静脉炎和肝脓肿;小孩阑尾炎易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由于小孩阑尾壁薄,大网膜较短,诊断缓慢。阑尾的位置可有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後位、回肠後位、盲肠下位、腹膜外位、高位阑尾等。14、小肠系膜根的位置是從左上到右下,其長度遠遠短于小肠,因而小肠系膜呈扇形。15、系膜三角(名詞解释):空、回肠被腹膜包绕形成系膜時,在系膜缘处留有小部分肠壁裸露,此裸露肠壁与系膜形成以三角形间隙,称系膜三角。在小肠吻合术是,应注意缝闭此三角,以增進愈合,防止发生肠瘘。16、试述肝门静脉的构成、合成部位、属支和特點及其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部位。答:①构成: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和脾静脉;②合成部位:胰颈後方;③属支与搜集范围: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重要搜集腹腔内除肝以外未成對脏器的静脉血;④特點:肝门静脉是肝的功能性血;门静脉及其属支内缺乏功能性静脉瓣,肝门静脉内压力過高時血液易发生逆流,當门静脉阻塞時,可导致门脉高压症,并可引起呕血、便血、脐周静脉曲张、腹水和脾肿大等症状;⑤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部位: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脐周静脉丛和Retzius静脉。17、腹膜後隙位于腹後壁的腹膜和腹内筋膜之间,向上与後纵隔相通,向下通盆腔腹膜後间隙。腹膜後隙的层次:第一层重要為胰和拾二指肠;第二层包括拾字形血管架和肾、肾上腺及输尿管,血管為纵行的腹积极脉和下腔静脉,横行的肾動、静脉,斜行的睾丸(卵巢)動脉;第三层包括胸导管、乳糜池和腰干等。△18、胰的位置与毗邻、分部、血管与淋巴回流、占位病变時出現症状。答:①位置与毗邻:位于腹後壁,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後方有下腔静脉、胆總管、肝门静脉和腹积极脉,右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
- 水资源调度管理办法
- 始兴县保密管理办法
- 对服务窗口管理办法
- 村级提灌站管理办法
- 国税加班餐管理办法
- 机房网格化管理办法
- 客户交流群管理办法
- 智能喷雾桩管理办法
- 家用制氧机管理办法
-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主题(八篇)
- 16949-PPAP培训资料课件
- 公司年度季度预算项目明细记录excel表模板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必备100篇
- 教练场地技术条件说明
- 电力电缆基础知识培训
-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答案详解(第七版-上册)
- 2023年重庆市大渡口区八桥镇社区工作人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JJF 1251-2010坐标定位测量系统校准规范
- GB/T 40831-2021资产管理财务与非财务职能在资产管理活动中的一致性指南
- GB/T 28046.1-2011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1部分:一般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