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核心知识点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1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核心知识点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2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核心知识点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3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核心知识点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4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核心知识点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核心知识点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1.单选:冯桂芬认为桐城派的义法()A、为中国散文史上的创见B、对散文发展功大于过C、严重地束缚了散文的发展D、在后代没有什么影响答案:C解析2.单选:李开先提出“真诗只在民间”口号的一篇文章是()A、《雪涛阁集序》B、《艺苑后言》C、《市井艳词序》D、《与李空同书》答案:C解析3.单选:元好间《论诗三十首》有“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其中“老阮”指()A、阮籍B、阮瑀C、阮大铖D、阮元答案:A解析4.单选: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所谓“韵外之致”指的是()A、追求韵味达到极致B、语言文字之外别有余味C、语言文字之外的精致D、韵昧消失的地方答案:B解析5.单选:公安派以变古对抗复古,该文学流派的中坚是公安三袁之一的()A、袁宗道B、袁宏道C、袁中道D、袁小修答案:B解析6.单选:白居易《与元九书》有“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一句,其中“康乐”指的是()A、陆机B、陆云C、谢灵运D、谢眺答案:C解析7.单选:《岁寒堂诗话》的作者是()A、张戒B、王安石C、严羽D、欧阳修答案:A解析8.单选:在李渔的戏曲理论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A、音律B、宾白C、结构D、格局答案:C解析9.单选:公安派以变古对抗复古,该文学流派的中坚是公安三袁之一的()A、袁宗道B、袁宏道C、袁中道D、袁小修答案:B解析10.单选:李渔戏剧理论中与词采有关的观点之一是()A、密针线B、戒浮泛C、脱窠白D、审虚实答案:D解析11.单选:体现了竟陵派诗歌理论的选本是()A、《唐宋八大家文钞》B、《诗归》C、《列朝诗集》D、《唐诗品汇》答案:B解析12.单选: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唐前文论集大成之作,其中列在创作论之首,着重谈艺术的想象问题的一篇文章是()A、《神思》B、《超奇》C、《时序》D、《论文》答案:A解析13.单选:“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语出()A、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B、韩愈《答李翊书》C、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D、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答案:A解析14.单选: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里阐明的是()A、真与假的关系B、幻与真的关系C、文与质的关系D、体与用的关系答案:B解析15.单选:王安石《上人书》探讨了文与辞的关系,或者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认为()A、内容是主要的B、形式是主要的C、内容与形式同等重要D、内容与形式可以分开答案:A解析16.单选: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A、以学问为词B、以诗为词C、以文为词D、以议论为词答案:C解析17.单选:王国维《人间词话》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是()A、神韵说B、童心说C、境界说D、性灵说答案:C解析18.单选: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人相轻”指的是()A、文人的嫉妒心理B、文人受到政治的摆布C、文人根据自己的长处攻计他人的短处D、文人之间不团结答案:C解析19.单选:刘大櫆是桐城派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方苞的“义法"论,同时又开启了后来的()的古文理论。()A、戴名世B、王夫之C、王士禛D、姚鼐答案:D解析20.单选: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批评的是()A、以学问为词B、以诗为词C、以文为诗D、以议论为词答案:C解析21.单选:《花部农谭》的作者是()和乡邻谈“花部”剧目的札记民间地方戏曲。A、李渔B、王骥德C、王士禛D、焦循答案:D解析22.单选: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一句中“安仁”指的是()A、潘岳B、左思C、张衡D、曹植答案:A解析23.单选:《花部农谭》的作者是()和乡邻谈“花部”剧目的札记民间地方戏曲。A、李渔B、王骥德C、王士禛D、焦循答案:D解析24.单选:《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A、明道B、为统治阶级服务C、温柔敦厚D、思无邪答案:B解析25.单选:李开先提出“真诗只在民间”口号的一篇文章是()A、《雪涛阁集序》B、《艺苑卮言》C、《市井艳词序》D、《与李空同书》答案:C解析26.单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其作者是()A、黄遵宪B、梁启超C、曹雪芹D、龚自珍答案:B解析27.单选: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古代文论家是()A、严羽B、司空图C、欧阳修D、苏轼答案:B解析28.单选:《序山歌》的作者是()崇尚“真情”,以为“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赞美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A、冯梦龙B、李攀龙C、李梦阳D、李开先答案:A解析29.单选:《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自云“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液出一段故事来”,说的是()A、小说题材完全出于虚构B、小说中的故事只能建构C、小说创作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建构D、作者无法将真实的故事写出来答案:C解析30.单选:“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语出()A、《随园诗话》B、《中国小说史略》C、《摩罗诗力说》D、《人间词话》答案:D解析31.单选:孔子认为《诗经》中《关睢》一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中“淫”指()A、荒淫B、靡靡之音C、颓废D、过分答案:D解析32.单选:王逸的《楚辞章句序》是对()《离骚传》的推衍和发展。A、班固B、司马迁C、刘安D、王充答案:C解析33.单选:李渔重视戏剧的结构,提出“立主脑”,他认为《西厢记》的主脑是()A、闹简B、白马解围C、赖婚D、长亭送别答案:B解析34.单选: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一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论诗标准()A、童心B、完C、变D、逆答案:B解析35.单选:认为不可能通过“多读古人之诗,而求工于诗而传”的诗论家是()A、张戒B、王士禛C、叶燮D、袁枚答案:C解析36.单选:《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A、明道B、为统治阶级服务C、温柔敦厚D、思无邪答案:B解析37.单选:陆游,所渭“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D、写诗要在平吋多下工夫答案:B解析38.单选:张炎认为体现“清空”的典范作家是()A、周邦彦B、欧阳修C、吴文英D、姜夔答案:D解析39.单选: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曾引“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盐酸之”此句原出()A、白居易《与元九书》B、韩愈《答李翊书》C、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D、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答案:D解析40.单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A、《尚书·尧典》B、《诗经》C、《论语》D、《孟子》答案:A解析41.单选:中国最早的论诗绝句为()A、钟嵘《诗品》B、杜甫《戏为六绝句》C、元好间《论诗三十首》D、厉鹗《论诗绝句》答案:B解析42.单选:《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A、明代唐宋派的古文理论B、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C、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D、清代沈德潜的格调说答案:B解析43.单选: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中“东野”指的是()A、贾岛B、李商隐C、孟郊D、韩愈答案:C解析44.单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其作者是()A、黄遵宪B、梁启超C、曹雪芹D、龚自珍答案:B解析45.单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推崇李后主词是因为()A、李后主经历坎坷B、李后主词开拓了词的题材和视野C、李后主词有感人至深的力量D、李后主词有独特的韵味答案:B解析46.单选:墨子文学思想的要点之一是()A、尚贤B、尚华C、尚质D、尚乐答案:C解析47.单选:体现了竟陵派诗歌理论的选本是()A、《唐宋八大家文钞》B、《诗归》C、《列朝诗集》D、《唐诗品汇》答案:B解析48.单选:冯桂芬认为桐城派的义法()A、为中国散文史上的创见B、对散文发展功大于过C、严重地束缚了散文的发展D、在后代没有什么影响答案:C解析49.单选:“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A、《尚书·尧典》B、《诗经》C、《论语》D、《孟子》答案:A解析50.单选:在李渔的戏曲理论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A、音律B、宾白C、结构D、格局答案:C解析51.单选:钟嵘《诗品)云:“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其中“三才”指的是()A、天、地、人B、人、鬼、神C、上、中、下D、泛指天地万物答案:A解析52.单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A、《典论·论文》曹丕B、《诗品》C、《诗式》D、《文赋》答案:A解析53.单选:“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这句话是()提出的。A、庄子B、孟子C、苟子D、孔子答案:D解析54.单选:体现了竟陵派诗歌理论的选本是()A、《唐宋八大家文钞》B、《诗归》C、《列朝诗集》D、《唐诗品汇》答案:B解析55.单选: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A、李白B、初唐四杰C、庾信D、曹植答案:B解析56.单选:张炎认为体现“清空”的典范作家是()A、周邦彦B、欧阳修C、吴文英D、姜夔答案:D解析57.单选:对李白、杜甫做出极高评价,认为“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的是()A、苏洵B、欧阳修C、王安石D、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答案:D解析58.单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出()A、白居易《与元九书》B、韩愈《答李翊书》C、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D、李商隐《上崔华州书》答案:A解析59.单选: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A、以学问为词B、以诗为词C、以文为词D、以议论为词答案:C解析60.单选:何景明提出文学复古要“含筏登岸”,具体的涵义是()A、比喻学古人必须彻底B、比喻学习古人有所得后应舍弃古人的陈法C、比喻学习古人要像佛家那样有超然的心态D、比喻学习古人要靠自己的悟性答案:B解析61.单选: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唐前文论集大成之作,其中列在创作论之首,着重谈艺术的想象问题的一篇文章是()A、《神思》B、《超奇》C、《时序》D、《论文》答案:A解析62.单选:墨子文学思想的要点之一是()A、尚贤B、尚华C、尚质D、尚乐答案:C解析63.单选:张炎评词的标准主要包括()宋末元初“清空说”。A、意趣高远、雅正、古朴B、意趣高远、协乐、清空C、意趣高远、雅正、清空D、雅正、协乐、古朴答案:C解析64.单选:白居易《与元九书》有“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一句,其中“康乐”指的是()A、陆机B、陆云C、谢灵运D、谢眺答案:C解析65.单选:《与李生论诗书》的作者是()A、皎然B、钟嵘C、司空图D、王昌龄答案:C解析66.单选:王安石《上人书》探讨了文与辞的关系,或者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认为()A、内容是主要的B、形式是主要的C、内容与形式同等重要D、内容与形式可以分开答案:A解析67.单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A、《尚书·尧典》B、《诗经》C、《论语》D、《孟子》答案:A解析68.单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推崇李后主词是因为()A、李后主经历坎坷B、李后主词开拓了词的题材和视野C、李后主词有感人至深的力量D、李后主词有独特的韵味答案:B解析69.单选:孔子所谓“诗可以兴”指的是()A、诗能兴邦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C、诗具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答案:B解析70.单选:陆机的《文赋》论文章体式,一共涉及到()种文体。A、4B、6C、8D、10答案:D解析71.单选:《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A、艺术准备B、艺术想象C、篇章结构D、文辞修饰答案:B解析72.单选: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云:“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其中的鲁直指的是()A、梅尧臣B、苏轼C、王安石D、黄庭坚答案:D解析73.单选:《序山歌》的作者是()崇尚“真情”,以为“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赞美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A、冯梦龙B、李攀龙C、李梦阳D、李开先答案:A解析74.单选:《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生活年代是()A、汉代B、魏晋C、齐梁D、梁陈答案:C解析75.单选:孔子所谓诗“可以怨”指的是()A、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C、诗重在抒发哀怨之情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答案:A解析76.单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答案:A解析77.单选:《花部农谭》的作者是()和乡邻谈“花部”剧目的札记民间地方戏曲。A、李渔B、王骥德C、王士稹D、焦循答案:D解析78.单选:陆机在《文赋》中文章体式,一共涉及到的文体有()A、4种B、6种C、8种D、10种答案:D解析79.单选:《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A、明道B、为统治阶级服务C、温柔敦厚D、思无邪答案:B解析80.单选:“真诗只在民间”语出()A、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B、李开先《市井艳词序》C、冯梦龙《序山歌》D、王世贞《艺苑卮言》答案:B解析81.单选:《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A、艺术准备B、艺术想象C、篇章结构D、文辞修饰答案:B解析82.单选:《录鬼簿》中“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于世者”列在首位的是()A、白朴B、关汉卿C、董解元D、马致远答案:B解析83.单选:李开先提出“真诗只在民间”口号的一篇文章是()A、《雪涛阁集序》B、《艺苑卮言》C、《市井艳词序》D、《与李空同书》答案:C解析84.单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出()A、白居易《与元九书》B、韩愈《答李翊书》C、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D、李商隐《上崔华州书》答案:A解析85.单选:《岁寒堂诗话》的作者是()A、张戒B、王安石C、严羽D、欧阳修答案:A解析86.单选: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评论的人是()A、李白B、初唐四杰C、庾信D、曹植答案:B解析87.单选:《录鬼簿》中“前辈已死名公乐章传于世者”把()列在首位。A、白朴B、关汉卿C、董解元D、马致远答案:C解析:《录鬼簿》中对“前辈已死名公乐章传于世者”以董解元列首位,“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于世者”以关汉卿列首位,具见对董、关两人在戏曲发展史上地位的肯定。参考教材P23688.单选:王国维《人间词话》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是()A、神韵说B、童心说C、境界说D、性灵说答案:C解析89.单选: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曾引“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盐酸之纠”此句原出()A、白居易《与元九书》B、韩息《答李翊书》C、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D、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答案:D解析90.单选:《录鬼簿》中“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于世者”列在首位的是()A、白朴B、关汉卿C、董解元D、马致远答案:B解析91.单选:孔子所谓“诗可以兴”指的是()A、诗能兴邦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C、诗具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答案:B解析92.单选: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人以“变”论诗,作为与()相对抗的一面旗帜。A、台阁体B、复古派C、唐宋派D、竞陵派答案:B解析93.单选: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一句中“安仁”指的是()A、潘岳B、左思C、张衡D、曹植答案:A解析94.单选:钟嵘《诗品》云:“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其中“三才”指的是()A、天、地、人B、人、鬼、神C、上、中、下D、天地万物答案:A解析95.单选:下列作家中,属于周济《宋四家词选》中“四家”之一的是()A、柳永B、苏轼C、周邦彦D、姜夔答案:C解析96.单选:严羽提出所谓“诗之法有五”,包括了()A、体制、韵味、气象、格调、音节B、韵味、格力、气象、格调、音节C、兴趣、韵味、气象、格调、音节D、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答案:D解析97.单选:《红楼梦》第一回中曾对()提出批评。A、《金瓶梅》B、才子佳人小说C、三言两拍D、《情史》答案:B解析98.单选:何景明提出文学夏古要“舍筏登岸”,具体的涵义是()A、比喻学古人必须彻底B、比喻学习古人有所得后应舍弃古人的陈法C、比喻学习古人要像佛家那祥有超然的心态D、比喻学习古人要靠自己的悟性答案:B解析99.单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自()A、《典论·论文》曹丕B、《诗品》C、《诗式》D、《文赋》答案:A解析100.单选: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A、以画喻诗B、以书法喻诗C、以文论诗D、以词论诗答案:B解析101.单选:王国维的境界说可以一直追溯到皎然在《诗式》中所提出的()A、滋味B、取境C、神韵D、妙悟答案:B解析102.单选:《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A、明代唐宋派的古文理论B、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C、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D、清代沈德潜的格调说答案:B解析103.单选:王国维的境界说可以一直追溯到皎然在《诗式》中所提出的()A、滋味B、取境C、神韵D、妙悟答案:B解析104.单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夫文本同而末异”,这里的“末”指的是()A、细枝末节B、个性风格C、语言辞藻D、不同文体的特点答案:D解析105.单选: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是()A、陈子昂B、李白C、杜甫《戏为六绝句》D、韩愈答案:C解析106.单选:《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A、明道B、为统治阶级服务C、温柔敦厚D、思无邪答案:B解析107.单选: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答案:B解析108.单选:《与李生论诗书》的作者是()A、皎然B、钟嵘C、司空图D、王昌龄答案:C解析109.单选: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由农民阶级提出的第一篇完整的文论是()A、《花部农潭序》B、《古谣谚序》C、《戒浮文巧言渝》D、《摩罗诗力说》答案:A解析110.单选:李商隐《上崔华州书》一文的主旨是()A、推崇古文,提倡文学复古B、对古文运动的流弊提出批评C、提出文学创作应反映现实D、提出文学创作应表现人性答案:B解析111.单选:王骥德在《曲律》一书中认为()A、曲家需多读书,博闻广见B、曲家创作以曲辞为主,不必计较宾白C、《琵琶记》与《拜月亭》同为封建教化的好教材D、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才是戏曲创作的主流答案:A解析112.单选:陆机《文赋》中“精鹭八极,心游万仞”说的是()A、文章对景物的描摹B、文章的毛病C、文章的艺术想象D、文章的感情气势答案:C解析113.单选:在李渔的戏曲理论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A、音律B、宾白C、结构D、格局答案:C解析114.单选:李开先提出“真诗只在民间”口号的一篇文章是()A、《雪涛阁集序》B、《艺苑卮言》C、《市井艳词序》D、《与李空同书》答案:C解析115.单选: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A、以画喻诗B、以书法喻诗C、以文论诗D、以词论诗答案:B解析116.单选:早在西汉武帝时,刘安首先从思想内容方面肯定《离骚》所作的文章是()A、《楚辞章句》B、《楚辞补注》C、《离骚传》D、《离骚经》答案:C解析117.单选:杜甫《戏为六绝句》中“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一句中“前贤”指的是()A、陆机B、左思C、庾信D、初唐四杰答案:C解析118.单选:荀子文学思想的核心是()A、非乐B、尚质C、明道D、尚雅答案:C解析119.单选:提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的是()A、汤显祖B、王世贞C、钟惺D、王骥德答案:A解析120.单选:李清照《论词》中“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一句批评的是()A、以学问为词B、以诗为词C、以文为词D、以议论为词答案:B解析121.单选:《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生活年代是()A、汉代B、魏晋C、齐梁D、梁陈答案:C解析122.单选:《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A、艺术准备B、艺术想象C、篇章结构D、文辞修饰答案:B解析123.单选:墨子文学思想的要点之一是()A、尚贤B、尚华C、尚质D、尚乐答案:C解析124.单选:李商隐《上崔华州书》一文的主旨是()A、推崇古文,提倡文学复古B、对古文运动的流弊提出批评C、提出文学创作应反映现实D、提出文学创作应表现人性答案:B解析125.单选: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里阐明了()A、真与假的关系B、幻与真的关系C、文与质的关系D、体与用的关系答案:B解析126.单选:王骥德在《曲律》一书中认为()A、曲家需多读书,博闻广见B、曲家创作以曲辞为注,不必计较宾白C、《琵琶记》与《拜月享》同为封建教化的好教材D、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才是戏曲创作的主流答案:A解析127.单选:严羽《沧浪诗话》的写作特色是()A、诗,道结合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C、以禅喻诗D、骈散结合答案:C解析:严羽《沧浪诗话》的写作特色是以祥喻诗。128.单选:荀子论“乐”,主张()A、非乐B、郑声淫C、正其乐D、治世之音安以乐答案:C解析129.单选:李清照《论词》中“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一句批评的是()A、以学问为词B、以诗为词C、以文为词D、以议论为词答案:B解析130.单选:《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自云“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液出一段故事来”,说的是()A、小说题材完全出于虚构B、小说中的故事只能虚构C、小说创作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虚构D、作者无法将真实的故事写出来答案:C解析131.单选:曹丕认为“文人相轻”的原因是()A、文人的嫉妒心理B、文人受到政治的摆布C、文人根据自己的长处攻许他人的短处D、文人之间不团结答案:C解析132.单选:陆机《文赋》中“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是在说()A、文章对景物的描墓B、文章的艺术构思C、文章的艺术想象D、文章的感情气势答案:B解析133.单选:“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语出()A、张惠言《词选序》B、李清照《论词》C、张炎《词源》D、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答案:D解析134.单选:明代文学复古思潮的倡导者有()A、李东阳、何景明B、李梦阳、何景明C、王世贞、袁宏道D、李攀龙、李贽答案:B解析135.单选:“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A、《尚书·尧典》B、《诗经》C、《论语》D、《孟子》答案:A解析136.单选:提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的是()A、汤显祖B、王世贞C、钟惺D、王骥德答案:A解析137.单选:“(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由()提出。A、苏轼B、欧阳修C、李清照D、秦观答案:C解析138.单选: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话”是()A、《诗品》B、《文心雕龙》C、《诗式》D、《六一诗话》北宋欧阳修答案:D解析139.单选:冯桂芬的《复庄卫生书》一文是对()的文学主张所进行的一次集中的批判。文中批评了桐城古文派的“义法”说,提出了“称心而言,不必有义法;文成法立,不必无义法”的见解。这对改革当时文风起了促进作用。A、格调派B、常州词派C、神韵派D、桐城派答案:D解析140.单选:陆机《文赋》中“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是在说()A、文章对景物的描摹B、文章的艺术构思C、文章的艺术想象D、文章的感情气势答案:B解析141.单选:“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中的“魏武”是指()A、曹植B、武安侯C、曹操D、司马懿答案:C解析142.单选:《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A、明道B、为统治阶级服务C、温柔敦厚D、思无邪答案:B解析143.单选:李商隐《上崔华州书》一的主旨是()A、推崇古文,提倡文学复古B、对古文运动的流弊提出批评C、提出文学创作应反映现实D、提出文学创作应表现人性答案:B解析填空题1.填空题:公安派的创作主张是“独抒性灵,()。”相关试题:袁宏道《叙小修诗》云:“大都独抒性灵,()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答案:不拘格套|不拘格套解析: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2.填空题:()的《诗式》是唐代文论的重要著作。答案:皎然解析:《诗式》是唐代皎然的理论批评专著。除第一卷总论诗歌创作的种种问题外,其余四卷分别论用事的各种方法及其优劣高下,并分别摘引前人诗句近五百条以为例证。3.填空题:《序山歌》称:“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刺之,尼父录焉,以是为()而不可废也。山歌虽俚甚矣。”答案:情真解析4.填空题:公安派的创作主张是“独抒性灵,()。”相关试题:袁宏道《叙小修诗》云:“大都独抒性灵,()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答案:不拘格套|不拘格套解析: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5.填空题:刘大櫆谈到文章的思想内容时以义理书卷和()三者为“行文之实”。答案:经济解析6.填空题:严羽的妙悟说,王士禛的神韵说,都多少受到司空图()的影响。答案:“韵味”说解析7.填空题: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中的“东野”指的是()。答案:孟郊解析8.填空题: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中的“东野”指的是()。答案:孟郊解析9.填空题:《史记》的原名叫《()》。答案:太史公书解析:《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共一百三十卷,又称一百三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10.填空题:“不拘格套,独抒性灵”是明代()派的创作主张。相关试题:袁宏道是明代()派的代表人物。答案:公安|公安解析: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11.填空题:袁枚论诗,标举“()”以对抗沈德潜的“格调说”。答案:性灵说解析12.填空题:章太炎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中认为文学是()的法式。答案:文字著于竹帛解析13.填空题:明代文学复古思潮中“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答案:何景明解析14.填空题: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答案:歌诗合为事而作解析15.填空题:赋是汉代一种新兴的文学体制,《()》开汉赋之先河。答案:七发解析16.填空题:王充《论衡》中的《()》一篇开文学批评中“作家论”的先河。答案:超奇解析17.填空题:荀子文学双的核心是“()”。答案:明道解析18.填空题: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评说《史记》:“史家之绝唱,()。”答案:无韵之离骚解析: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骚》”。“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19.填空题: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一文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论诗标准是“()”。答案:完解析20.填空题:严羽论诗,以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非关理也”。答案:诗有别趣解析21.填空题:《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诗论的纲领,其中“元九”指的是()。答案:元稹解析22.填空题:明代文学复古思潮中“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答案:何景明解析23.填空题:《原诗》是一部体系完整的诗学著作,它的作者是()。答案:叶燮解析24.填空题:《古谣谚》一书为()所辑,是现存搜集古代谣谚最完备的书。答案:杜文澜解析25.填空题:《红楼梦》第一回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答案:谁解其中味解析26.填空题:王国维在《()》中阐发了“意境”的理论。答案:人间词话解析:“意境”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概念,以此建立起来的诗学体系是王国维关于古典诗歌的核心理论,它在继承传统诗词理论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取得了全新的突破。27.填空题:荀子文学双的核心是“()。”答案:明道解析28.填空题:“行道不系古今,直挥笔为文”一句出自李商隐的《()》。答案:上崔华州书解析29.填空题:孔子认为《诗经关雎》一篇“(),哀而不伤”。答案:乐而不淫解析30.填空题:刘大櫆谈到文章的思想内容时以义理书卷和()三者为“行文之实”。答案:经济解析31.填空题:白居易《与元九书》有“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一句,其中“康乐”指的是()。答案:谢灵运解析32.填空题: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话”是《()》。答案:六一诗话解析33.填空题: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曾引用“梅止于酸益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盐酸以外”,此句原出司空图的《()》。答案:与李生论诗书解析34.填空题:《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鲜明地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它的作者是()。答案:裘廷梁解析35.填空题: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祯诗歌理论的核心。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王士镇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36.填空题: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观点的是()。答案:柳宗元解析: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在这段话中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古文主张。37.填空题:赋是汉代一种新兴的文学体制,《()》,开汉赋之先河。答案:七发解析38.填空题:赵翼、蒋士铨与()并称“乾隆三大家”。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39.填空题:赵翼、蒋士铨与()并称“乾隆三大家”。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40.填空题: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答案:思无邪解析41.填空题:《史记》的原名叫《()》。答案:太史公书解析:《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共一百三十卷,又称一百三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42.填空题: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中的“东野”指的是()。答案:孟郊解析43.填空题: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非关理也。”相关试题:提出“别材别趣”诗歌理论的南宋理论家是()。答案:诗有别趣|诗有别趣解析: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中有一则名言:“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大意是:作诗要别有一副才调,与读书并无直接关系;诗要别有一番情趣与说理并无直接关系。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号召学古,所著《沧浪诗话》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门,以第一部分为核心。严羽论诗立足于它“吟咏性情”的基本性质,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44.填空题:章太炎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中认为文学是()的法式。答案:文字著于竹帛解析45.填空题:“不能作最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语出王夫之的《()》。答案:姜斋诗话解析46.填空题:《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鲜明地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它的作者是()。答案:袭廷梁解析47.填空题:公安派以变古对抗复古,而公安三袁之一的()是该文学流派的中坚。答案:袁宏道解析48.填空题:汉代王逸的《()》是解说《楚辞》的重要著作。答案:楚辞章句解析49.填空题:《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声依永,律和声。答案:永言解析50.填空题:《原诗》是一部体系完整的诗学著作,它的作者是()。答案:叶燮解析51.填空题: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游刃,洋洋洒洒数百万言,而不复一境,不离本宗”。答案:驾虚解析52.填空题: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评说《史记》:“史家之绝唱,()。”答案:无韵之离骚解析: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骚》”。“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53.填空题:赵翼、蒋士铨与()并称“乾隆三大家”。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54.填空题:明代后七子的成员包括:李攀龙,(),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粱有誉。答案:王世贞解析:明代后七子是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其理论主张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55.填空题:孔子认为《诗经关雎》一篇“()。哀而不伤”。答案:乐而不淫解析56.填空题:《红楼梦》有()与程高本两个版本系统。相关试题:脂评本(名词解释)答案:脂评本解析:脂评本是指《红楼梦》八十回本。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符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57.填空题:“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语出王夫之的《()》。答案:姜斋诗话解析58.填空题: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答案:成一家之言解析59.填空题: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答案:歌诗合为事而作解析60.填空题:荀子文学双的核心是“()”。答案:明道解析61.填空题:王充《论衡》中的《()》一篇开文学批评中“作家论”的先河。答案:超奇解析62.填空题:《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声依永,律和声。答案:永言解析63.填空题:《古谣谚》一书为()所辑,是现存搜集古代谣谚最完备的书。答案:杜文澜解析64.填空题:体现了竟陵派诗歌理论的选本是《()》。答案:诗归解析65.填空题:公安派以变古对抗复古,而公安三袁之一的()是该文学流派的中坚。答案:袁宏道解析66.填空题:“六义”中()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相关试题:《诗经》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与()、()、()合称。答案:赋、比、兴|赋|比|兴解析:“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67.填空题: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一句中“涪翁”指的是()。答案:黄庭坚解析68.填空题: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等人的雄文博采,笔力有余“表示赞赏”。答案:杨亿解析: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的“雄文博学,笔力有馀”也颇为赞赏。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69.填空题:袁枚论诗,标举“()”以对抗沈德潜的“格调说”。答案:性灵说解析70.填空题:明代“前七子”派的文学主张是:“()”。答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解析:“前七子”的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71.填空题: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认为“凡精通制造之圣人必著书,著书必()”。答案:白话解析72.填空题:“谴责小说”的概念不见于“小说界革命”中,而是()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答案:鲁迅解析:“谴责小说”的概念是鲁迅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其代表作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73.填空题: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主张摹写人物事故要做到“皆各()”。答案:穷神尽相解析74.填空题:袁枚论诗,标举“()”以对抗沈德潜的“格调说”。答案:性灵说解析75.填空题:“不能作最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语出王夫之的《()》。答案:姜斋诗话解析76.填空题:“不拘格套,独抒性灵”是明代()派的创作主张。相关试题:袁宏道是明代()派的代表人物。答案:公安|公安解析: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77.填空题:《原诗》是--部体系完整的诗学著作,它的作者是()。答案:叶燮解析78.填空题: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答案:《尚书》解析:《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以应用文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总集。79.填空题:《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声依永,律和声。答案:永言解析80.填空题:《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鲜明地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它的作者是()。答案:裘廷梁解析81.填空题:公安派以变古对抗复古,而公安三袁之一的()是该文学流派的中坚。答案:袁宏道解析82.填空题: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答案:成一家之言解析83.填空题:最早出现的论诗绝句是()所作的《戏为六绝句》。答案:杜甫解析84.填空题:《文心雕龙》兼论诗文,而同时代的《()》则专论五言诗而不及文章。答案:诗品序解析85.填空题: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是在外国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1909年成立于苏州的(),是清末民初一个活跃的革命文学团体。答案:春柳社|南社解析: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1909年11月13日南社于苏州虎丘举行第一次雅集,正式宣告成立。与会17人,选柳亚子为书记员。南社活动最有生气的时代是从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后数年。宗旨是欲一洗前代结社之积弊,以作海内文学之导师,出版《南社丛刻》,引导文学为革命斗争服务。86.填空题:曹丕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相关试题:首次提及建安七子诸作家的现存著作是《()》。(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典论·论文》|典论·论文解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论。“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駱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87.填空题:陆机《文赋》日:“诗缘情而绮靡,()。”答案:赋体物而浏亮解析88.填空题:《古谣谚》一书为()所辑,是现存搜集古代谣谚最完备的书。答案:杜文澜解析89.填空题:《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相关试题:现存《诗经》有305篇,除此之外,还有六篇有目无辞的()诗。答案:笙诗|笙诗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90.填空题: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而绮靡,()。”答案:赋体物而浏亮解析91.填空题: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答案:思无邪解析92.填空题:王国维在《()》中阐发了“意境”的理论。答案:人间词话解析:“意境”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概念,以此建立起来的诗学体系是王国维关于古典诗歌的核心理论,它在继承传统诗词理论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取得了全新的突破。93.填空题: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一文探讨了文与()的关系。答案:道解析94.填空题: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曾引用“梅止于酸益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盐酸以外”,此句原出司空图的《()》。答案:与李生论诗书解析95.填空题:刘勰的文论巨著是《()》。答案:文心雕龙解析:《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96.填空题: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一句中“涪翁”指的是()。答案:黄庭坚解析97.填空题:有“宋诗开山鼻祖”美誉的学者是()。答案:梅尧臣解析98.填空题:最早出现的论诗绝句是()所作的《戏为六绝句》。答案:杜甫解析99.填空题:王安石《上人书》论文则主张“()。”答案:有补于世用解析100.填空题:在后世被常州派词人推为有词以来成就最高的词人是()。答案:姜夔解析:常州词派兴起于清嘉庆初的词流派,以常州词人张惠言、周济为主要代表。张惠言、周济等常州词人推尊词体,倡意内言外之说,以比兴寄托充实词学理论,指导词的创作,形成了颇具声势的常州词派,其影响延续至清末。其词学理论初见于张惠言及其弟张琦合编的《词选》中。101.填空题:荀子文学双的核心是“()”。答案:明道解析102.填空题:《文心雕龙》兼论诗文,而同时代的《()》则专论五言诗而不及文章。答案:诗品序解析103.填空题:严羽的妙悟说,王士禛的神韵说,都多少受到司空图()的影响。答案:“韵味”说解析104.填空题:孔子认为《诗经关雎》一篇“(),哀而不伤”。答案:乐而不淫解析105.填空题: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答案:歌诗合为事而作解析106.填空题:《文心雕龙》兼论诗文,而同时代的《()》则专论五言诗而不及文章。答案:诗品序解析107.填空题:汉代王逸的《()》是解说《楚辞》的重要著作。答案:楚辞章句解析108.填空题:曹丕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相关试题:首次提及建安七子诸作家的现存著作是《()》。(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典论·论文》|典论·论文解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论。“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駱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109.填空题:(),泪比长生殿上多。答案:石壕村里夫妻别解析: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马嵬》。世人多以此来形容寻常百姓的感情,比帝王权贵们的更为真挚。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110.填空题: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而绮靡,()。”答案:赋体物而浏亮解析111.填空题:李清照提出“()”的词创作主张。答案:词别是一家解析: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其诗、词、文、赋并茂,尤以词甚。而其《词论》作为词史上第一篇论词文评,颇有见地地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鲜明地表达了词作应“协音律,贵文雅,主创新,求浑成,本婉约”等观点。112.填空题:《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诗论的纲领,其中“元九”指的是()。答案:元稹解析113.填空题:《红楼梦》第一回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答案:谁解其中味解析114.填空题: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答案:《尚书》解析:《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以应用文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总集。115.填空题:李渔的《()》系统地论述了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多方面问题,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答案:闲情偶寄解析116.填空题:《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诗论的纲领,其中“元九”指的是()。答案:元稹解析117.填空题: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答案:成一家之言解析118.填空题:汉代王逸的《()》是解说《楚辞》的重要著作。答案:楚辞章句解析119.填空题: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而绮靡,()。”答案:赋体物而浏亮解析120.填空题:章太炎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中认为文学是()的法式。答案:文字著于竹帛解析121.填空题:汉代王逸的《()》是解说《楚辞》的重要著作。答案:楚辞章句解析122.填空题:王国维在《()》中阐发了“意境”的理论。答案:人间词话解析:“意境”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概念,以此建立起来的诗学体系是王国维关于古典诗歌的核心理论,它在继承传统诗词理论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取得了全新的突破。123.填空题:体现了竟陵派诗歌理论的选本是《()》。答案:诗归解析124.填空题: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答案:成一家之言解析125.填空题:李渔的《()》系统地论述了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多方面问题,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答案:闲情偶寄解析简答题1.名词解释题:《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答案:刘勰的《体性》篇中提出,“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后天的,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进步了一步。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解析2.论述题:如何看待陆机《文赋》注重论述文学形式的倾向?答案:(1)陆机《文赋》是论文学创作的专篇,必然要论及文学的形式问题。这是他的优点和特点所在。(2)后人批评陆机的文论有形式主义倾向,主要是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这是不全面,也不正确的。解析3.简答题:简述王骥德《曲律》中有关戏剧宾白作法的要求。答案:(1)定场白须稍露才华,不可深晦;(2)对口白须明白简直,不可太文;(3)白须音调铿锵,“却要美听”;(4)白要多少适宜,“多则取厌,少则不达”。解析4.论述题:试述汉代对屈原作品的思想性的争论。答案:贾谊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但认为其在遭受打击后,可以出走他国或隐居乡野,不必自沉的观点,都体现了道家“法天贵真,随顺自然”的思想。扬雄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但由于受经学思想影响,非议其投水沉身和作品的浪漫特征。后汉王逸全面肯定、高度赞扬屈原及其作品,甚至把《离骚》尊之为“经”(《离骚经序》)也是通过以《离骚》比附《诗经》来确立自己的观点的。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汉书艺文志》)。解析5.名词解释题:“韵味”说答案:晚唐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进行了更多的探讨,他在《与李生论诗中》从鉴赏的角度开宗明义的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苦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这里强调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显然就是指意境的特殊内涵一丰富的审美韵味,这种韵味不是任何一篇诗歌作品都具备的,而是意境作品的特质。司空图这种“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解析:附:参考一: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开篇就说:文之难,而诗之犹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他的所谓“味”是指“咸酸之外”的诗歌的“醇美”,这显然是指意境的特体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这种韵味不是任何一篇诗歌作品都具备的,必须是有意境作品的特质。而有“韵味”有意境的作品,也就是他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这“四外”说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有“四外”,即有意境,也即有“韵味”。司空图的“韵味”说和他的“四外”说对诗歌的意境理论作了深入细致而又精辟的分析阐述,对后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宋代苏轼的“远韵”观、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都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参考二: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犹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中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售韵外之致耳。...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傥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据是可知其论诗全以神味为主,欲求其美于咸酸之外,即所以求味外之旨。论诗而重在“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似乎说得太抽象了。然此正是神韵派的方法。(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参考三: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犹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曹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中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由此知他谓诗格之高者要有韵味。不过他所谓韵味,超于普通所谓韵味;是“韵外韵,味外味”。所以《与李生论诗书》云:“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傥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与王驾评诗书》也特别称赞王右臣韦苏州的诗,“趣味澄复,若清风之出岫”。韵味以外,还提倡景象,但也是“景外景,象外象”。《与极浦书》云:“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无论是“韵外韵、味外味,或“景外景、象外象”,都是指文字声韵以外的风格。(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参考四: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了诗歌的韵味问题,他说:“文之难,而诗之难犹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傥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在这篇文章里,司空图以食物为例,强调应该味在咸酸之外,要求诗歌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他在《与极甫书》中,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问题...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是属于意境和形象的问题,司空图在这方面所要求的是那种“不落言筌”的神悟境界。...司空图所强调的含蓄蕴藉和绕有韵味的诗情正需要这种表现手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二者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可说是一种艺术特征的两个方面。“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指作品的形象的特色,“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指作品的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在司空图看来,诗歌形象具有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色,就特别能够使读者获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艺术享受。(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参考五:司空图提出了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曹诗也。“醋只有酸味,盐只有咸味,都兼单调;善于调味的人,要做到味在酸、咸之外。以诗而言,所谓“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作品富于韵味,有含蓄之美,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很多言外的滋味。(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6.名词解释题:“自作语最难”答案:此语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强调写文章,遣词造句是一件难事。又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说明文学创作容易是因为平时积累,写文章化用别人的词句就变得容易了。解析7.这段文字说明钟嵘的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答案:在这段文论里,钟嵘提出了“诗有三义”的观点。并且解释了什么是“三义”,即“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含义。分析了这三种表现手法各自的缺点,必须综合运用“三义”,才能避免这些缺点,做到风骨与文采兼备,使文章余味无穷,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解析题目解析:无解析8.论述题:试评述钟嵘的“自然英旨”说(“直寻”说)。答案: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钟嵘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主要是反对掉书袋派和声律派,诗歌以抒情为主,一切妨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钟嵘都表示异议,在批评用典过多的问题上,钟嵘区分了诗之为体与其他应用文体的差异。他并不反对在应用文写作上旁征博引,但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他要改革“雕绩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在看待声律问题上,他认为“各为精密,襞积细微”者,于“真美”有害,这会使作者弃木逐末,偏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然而钟嵘对声律探究也并非全盘否定,他主张“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另外,陆机“尚规矩,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对陆机式的“文不制繁”,也是钟嵘提出“直寻”的重要缘由。解析9.名词解释题:钟嵘的“性情”说答案: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从而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他将“兴”放在第一位,真正究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文章“十体”说: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解析10.名词解释题:词“别别材”、“别趣”说答案: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在便体现在“妙语”上,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言的,这种特别的趣味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埋在其中”,便是“兴致”,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诗歌必须具有生动的形象,真实有情感,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成诗歌的。严羽的“别材”“别趣”之说虽强调诗歌不同于“书““理”的思维表现特点,但并没把“别材”“别趣”和“书”“理”完全对立或割裂开来,而是同时看到了二者间的关系。严羽主要是反对宋人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强调不能用抽象的思维来创作,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而抹煞了诗歌的缘情本质。解析11.简答题:简述白居易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答案:(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认为诗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他所说的时和事都是指有关国家兴衰、政治的得失、人民的疾苦等大事。“为时而作”即要从当前的时代出发,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创作;“为事而作”就是要国事而发,有事实根据,不务虚谈。他倡导新乐府运动,他的创作实践也明确贯彻了诗歌反映现实,指斥时政、抨击黑暗的创作原则。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诗歌创作原则,是对儒家尚用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更富于人民性和斗争性,已远超儒家“温柔敦厚”的诗论准则,具有新的理论内容和积极的现实意义。(2)美刺比兴。白居易用“美刺比兴”来概括其讽谕诗的基本精神,他将表述思想内容范畴的“美刺”与表达诗歌创作艺术形式范畴的两种表现手法“比兴”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个新的意思,即诗歌创作要有讽谕意义,要求诗歌发挥“补察时政”、“救济人病”等作用。白居易“美刺比兴”论诗标准的提出,赋予了经兴以讽谕时政的含义,在我国古代诗论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过分夸大了诗歌的政治作用,对诗歌吟咏性情的美学特点认识不足,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解析12.简答题:简述王骐德《曲律》中有关戏剧宾白作法的要求。答案:(1)定场白须稍露才华,不可深晦;(2)对口白须明白简直,不可太文;(3)白须音调铿锵,“却要美听”;(4)白要多少适宜,“多则取厌,少则不达”。解析13.简答题:简述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体现的“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答案: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概括说法。唐代古文运动,为了反对六朝绮靡之风,曾把“文以明道”作为其理论纲领。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所谓道,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他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他是古文运动公认的领袖。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其论文亦提倡文以明道,他写出大量散体文,取得与韩愈相当的成就。解析14.论述题:论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艺术想象论。答案:《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构思的妙用,能使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外界物像紧密结合,一起活动。作者阐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还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和语言的并非完全相偕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管,气倍于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这不仅是作家的才能所决定的,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意翻空”和“言征实”总是文学创作中一对永恒的矛盾。《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因此可以说,《神思》篇提出的“言”和“意”的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纲。解析15.名词解释题:汉魏风骨答案: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及“七子”、蔡琰等人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以风骨遭劲著称,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解析16.论述题:如何看待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答案:(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解析17.论述题: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对后代文论有何影响答案: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总结了历史上许多伟人困顿受辱而发愤著述的历史事实,提出了“发愤著书”说。认为历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往往是穷苦困顿的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而发愤著成的。“发愤著书”说对后世的进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它鼓舞和激励后世作家在精神上引先贤为精神同道,越发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承受生活的磨难,以写作作为抗争的手段。具体到文论思想上,唐李白有“哀怨起骚人”的诗句,韩愈“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柳宗元“以发其郁积而学者得其励”,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陆游“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清龚自珍“泄天下之拗怒”等等,都有司马迁的血液。它和西方“愤怒出诗人”一样,表明了共同的写作方向,成为黑暗社会进步文人从事写作的共同特点。就是现在的一部分人所说的“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究其精神实质也是“小异”而“大同”。解析18.简答题:钟嗣成《录鬼簿》是如何把作家进行分期的。答案:钟嗣成《录鬼簿》将元杂剧的作者分为三期:第一期(1234-1276)“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所录作者57人,皆北方人。第二期(1277-1340)“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1341-1367)“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解析19.论述题:试述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中有关诗歌写作原则的内容。答案:(1)强调诗歌跟上时代,反映现实,指出社会发展了,时代前进了,诗歌必须创新,具有新的内容,形成新的特点。(2)对诗歌传统主张弃其糟粕,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进行创新。不但指内容方面与古人不同,还包含形式方面的新的创造,比兴寄托传统;以散文自由变化的句式带入诗歌的传统;风骚的乐府的反映现实的精神等。(3)他能够注意多方面从传统吸收营养,是符合艺术规律的,比其他的维新派人物较高明。他努力在实践中探索诗体解放的道路,对新体诗作了大胆的探索。(4)由于其新诗注意从传统中吸收营养,不主一格,不专一体,因此既有民话特点,又有新的创造,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代表了当时“诗界革命”的正确方向,可说是五四时期的新诗歌运动的先声。解析20.名词解释题:审虚实答案:李渔在“结构第一”章中分列“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和“审虚实”七条。“审虚实”李渔着重论述了古今题材的处理,这涉及到了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问题。他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就是说戏曲传奇大多具有虚构的特征,但对古今题材的处理又有不同,当代题材,不仅情节。而且人物都可虚构。古代题材,李渔认为人物可以虚构,但古事已流传至今,则不可虚构,虚构就会让观众不相信。李渔对戏曲虚构有所认识,但对古事不可虚构的说法,说明他对打破历史的真实认识还不够。解析21.论述题:谈谈《尚书》中所崇尚的美学思想的特点。答案:(1)诗言志:《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就是说诗是人的心灵的表现。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2)从《尚书》还可看出,早期诗、乐、舞互相配合密不可分的,这是初民祭祀舞蹈的流风遗韵。论乐而而及论诗,中国古人似乎先有对音乐成熟的审美体验,然后才引发出对诗的认识。解析22.简答题:简述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体现的“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答案: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概括说法。唐代古文运动,为了反对六朝绮靡之风,曾把“文以明道”作为其理论纲领。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所谓道,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他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他是古文运动公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